Sunday, September 30, 2007

帶著敬意進入籃球時空

bhof-07-induction2

時間已經進入初秋,在美錦賽、歐錦賽、NBA裁判黑哨醜聞的漫天烽火之中,在NBA開打之前,我們錯過了什麼?我發現,奈史密斯籃球名人堂(Naismith Basketball Hall of Fame)和今年正式啟動的國際籃總籃球名人堂(FIBA Hall of Fame)提名的2007入堂名人新聞,被遺忘在某個角落。

這似乎很正常,因為球迷不但健忘,也習慣向前看。然而,正如同我們要能了解國家歷史,才能更清楚的望向未來。或許,當我們在檢視這些已經成為籃球歷史一部份的人物之後,對籃球會有更進一步、或是更加不同的體會。

事實上,被選入這兩個籃球名人堂的部份人物,近代球迷都不陌生,只是他們可能快要走出我們的記憶之外。藉入堂接受表揚的此刻,再度追憶他們的籃球成就,此其時也。

●國際籃總籃球名人堂

國際籃總直到近兩年來才著手籌建籃球名人堂,地址座落於西班牙馬德里附近的阿可班達斯(Alcobendas),今年首度提名入堂人選並進行審核。結果在球員、教練、特殊貢獻人物和裁判四個項目中,共有20人獲選。

比爾羅素(Bill Russell)
球員部份,最為人熟悉的應該是前NBA塞爾提克隊中鋒比爾羅素。老羅的功績毋需贅述,他曾在1955-56年率舊金山大學兩奪NCAA冠軍,在1956年率美國隊贏得墨爾本奧運男籃金牌,進入NBA之後更是旺得不得了,率綠衫軍拿下11座冠軍。

畢洛夫(Sergei Belov)

RUS_Belov_o

俄羅斯籍的畢洛夫出生於1944年,在歐洲是赫赫有名的人物。蘇聯於1972年慕尼黑奧運飽受爭議的金牌戰中擊敗美國,投進逆轉球的人,就是身高190公分的前鋒畢洛夫。畢洛夫另獲得三枚奧運銀牌,世錦賽二金一銀一銅,是蘇聯籃球巔峰時期的核心人物之一。退休後,他曾擔任俄羅斯第一勁旅CSKA教頭,1993-98年間身兼俄羅斯籃協主席和國家隊總教練,在1994、1998年世錦賽都贏得銀牌。

賈利斯(Nick Galis)

GRE_Galis_o

希臘籍的射手賈利斯,在80年代國際籃壇算是和巴西射手施密特(Oscar Schmidt)齊名的人物,只可惜當時的希臘成績並不好,因此賈利斯名氣不如施密特。說起183公分的賈利斯,表現極為可怕,他在1957年生於美國,同時就讀Seton Hall大學,在1978-79球季曾以27.5分排名NCAA第三。

賈利斯沒什麼其他專長,就是會得分。他曾為1987年世錦賽得分王,生平五度參加歐錦賽,有四次得分排名大會第一,16年職業生涯中單場平均在30分以上。希臘靠他的神射,曾奪得1987年歐錦賽冠軍和1989年的第二名。希臘在近兩年崛起歐洲之前,就屬賈利斯在陣時最為風光。

接下來是三名奇女子,這三名傳奇女星,也是籃球迷不可不認識的人物:

豪登西亞(Hortencia Marcari)

Hortencia_Marcari_o

在美國女籃徹底主宰國際籃之前,豪登西亞可說是最知名的國際女籃球員,當年來台參加瓊斯盃時,也轟動大街小巷。原因無他,她的球風早在80年代初期就非常男性化,節奏感與投射俱佳,看她打球是一種享受。

豪登西亞於1959年生於巴西聖保羅,身高174公分,是巴西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第一得分後衛,曾參加兩屆奧運和五屆世錦賽。她在1994年世錦賽以27.6分排名大會第一,同時率巴西奪冠,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仍為大會得分王,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則率巴西拿下銀牌。

安梅爾(Anne Meyers)
生於1955年、身高175公分的安梅爾,則是第一個獲得洛杉磯加大(UCLA)全額獎學金的女籃球員。她曾獲得的殊榮無以數計,曾率UCLA奪得1978年全美冠軍,同時在1979年9月和溜馬隊簽約,成為史上第一個以自由球員身份和男子職籃聯盟簽約的女子球員,可惜球季未開打就遭釋出。然而,她的球技已不言可喻。目前,梅爾擔任WNBA鳳凰城水星隊(Phoenix Mercury)的總經理(GM)。

西米諾娃(Uljana Semjonova)

LAT_Semjonova_o

我們幾乎可以說,身高213公分(另一說為210公分)的西米諾娃是女籃史上最偉大的球員。因為,有她在陣中的球隊幾乎未曾輸過球。

西米諾娃驚人的身高,使她率領蘇聯縱橫國際籃壇十數載。據統計,自1968-1986年長達18年的時間裡,有西米諾娃在陣的蘇聯國家隊戰績是全勝無敗,奪得1976、1980年奧運女籃金牌,三次世錦賽冠軍,以及10次歐錦賽冠軍。俱樂部的紀錄更是驚人,曾獲15次蘇聯國內的聯賽冠軍,以及11次的歐洲俱樂部冠軍。

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機會親眼見到原籍拉脫維亞(Latvia)的西米諾娃打球,非常遺憾。她絕對是國際籃球史上最偉大的女子中鋒。

迪恩史密斯(Dean Smith)

dean_smith_o

國際籃總在第一年就選擇表揚史密斯,證明許多人認為他是美國最傑出的教練。史密斯於1931年出生於堪薩斯,1952年代表堪薩斯大學奪得NCAA冠軍。轉戰教練後,36年內拿下879勝,勝場數居史上第二位,曾於1982、1993年率北卡大奪冠,前後創下11次闖進最後四強的紀錄。

儘管如此,史密斯為人景仰之處,仍在於他的身教言教,場外對球員的性情陶冶,視球員如子的關心。史密斯在種族岐視依然充斥美國南方的60年代,是第一個帶領黑人球員史考特(Charlie Scott)一同進入餐廳的教練,從此打破北卡大的種族藩蘺,他所展現出來的人道關懷和勇氣,和他的籃球專業相比毫不遜色,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史坦克維奇(Boris Stankovic)

Borislav_Stankovic_o

如今國際籃總舉辦的史坦克維奇盃,就是為了紀念這位在FIBA服務數十載的功臣。史坦克維奇是塞爾維亞人,生於1925年,他曾是球員、教練,1960-76年間擔任國際籃總副秘書長,1976-2002年則為秘書長。

屈指一數,他負責執行國際籃總業務長達42年,可說是親眼見證並參與了籃球的全球化浪潮。大家都知道,FIBA和其下屬的各地區協會的所謂「會長」或「主席」,基本上只是個虛位,實際掌權者和主事者為秘書長,史坦克維奇入選籃球名人堂,似乎也是理所當然了。

●奈史密斯籃球名人堂

位於美國麻州春田市(Springfield, Massachusetts)的奈史密斯籃球名人堂,顧名思義是為了紀念發明籃球的奈史密斯博士(James Naismith)。同樣的,它也有著推薦和票選的過程,也分為教練、球員、特殊貢獻者和隊伍等項目。

今年的名人堂入選名單上,有著幾個我們熟悉的名字。特殊的是,今年並沒有球員獲選,多數為教練:

威廉斯(Roy Williams)

williams

williams smith
Dean Smith, left, and Roy Williams.

我很驚訝的是,威廉斯在入堂儀式上,公開向過去帶領過的堪薩斯大學球員致歉,未能率他們贏得冠軍。想想看好了,你曾經聽過幾個教練向球員道歉?很可能是零。威廉斯令人為之動容的致詞,被形容為今年名人堂入堂儀式上最具有人道主義的一幕。

我想起過去無數年,堪薩斯大學在NCAA錦標賽中途腰斬、打包回家的失落。威廉斯儘管擁有「最快達到500勝教頭」的頭銜,未能奪冠的事實,總是讓他未能獲得終極的肯定。諷刺的是,他的第一座冠軍是在2005年返回北卡大執教之後才拿到。更諷刺的是,他曾經聲稱將終生待在堪薩斯大學,北卡出缺之後向他招手,他經過痛苦的掙扎,仍決定返回母校,許多堪大球迷因此相當不能諒解。

所以,威廉斯的五次打進最後四強、六次獲選全美最佳教練紀錄,都無法抹滅,更令人無法忘記的,卻是他在入堂典禮上的一番話,以及過往堪大球員親赴現場力挺、表示支持和感佩的畫面。

傑克森(Phil Jackson)

phil jax

「禪師」傑克森的偉大,如果還要等到我一一細數,那他可能也沒那麼偉大了。對我而言,傑克森率領公牛拿下六座冠軍,率湖人三連霸,擅長人性管理、融合大牌球員,重新發揚在50年代就被發展出來的三角戰術,他的偉大自不待言。

但如果單單從傑克森的一生來看,你會發現,更不容易的是:沒有人想到他會成為今日的禪師、史上最偉大的教練之一。他打從北達科塔大學時期起,就不是受矚目的球員,及至進入尼克隊,看來也更像個嬉皮,而非職業籃球員。他從來都不是球星。

接下來,他從小聯盟CBA開始作起,一步一腳印,到接下公牛隊的一刻,都還有不少懷疑的聲音。然而,他今天站在名人堂的講台上。傑克森的生涯歷程,多少提醒了我們「腦袋」和「思考」的重要性,那是和所謂教練專業知識與球技無關的東西,卻是很重要的東西。

簡單的說,我對傑克森的教練專業確實還有質疑,因為他從未在手上沒有球星的情況下,接受長期的試煉。然而,對於他的智慧,我是一點懷疑都沒有的。

錢斯勒(Van Chancellor)
這麼多年下來,錢斯勒彷彿成了女子籃壇的「紅頭」奧拜克(Red Auerbach),已可被稱為祖師爺級的人物。

他在執教密西西比(Mississippi)大學女籃的21年(1978-1997)期間拿下438勝,但真正出名卻是在WNBA成立之後,帶領休士頓彗星(Houston Comets)締造四連霸(1997-2000),同時率美國女籃輕取2004年奧運女籃金牌,在當年寫下38戰全勝的紀錄。

認識錢斯勒,或是想要認識他的人,看來還是不多。但錢老毫無疑問的為後輩女籃教練們,立下了一個難以超越的「錢氏障礙」。

西德州學院(Texas Western)

Texas Wetsern

bhof_tx_west_wide

在我看來,西德州學院的入選,是今年名人堂最值得一提的話題,同時,這份肯定也實在來得太晚。

1966年3月19日,由名教練哈斯金斯(Don Haskins)率領的西德州學院(即目前的德州大學艾爾帕索分校Texas-El Paso),在NCAA冠軍戰中以72-65擊敗當時籃壇的超級霸主肯塔基大學,寫下美國大學史上首度以五名黑人先發球員擊敗五名先發白人的紀錄。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這一天是美國大學籃球史最重要的一天,這場球是NCAA史上最具象徵意義的一役,因為它打破了黑白種族的界線,吹響了後世黑人球員在美國籃壇大放光芒的號角。

2006年,也就是該隊寫下歷史之後的40年,他們的故事被拍成電影「Glory Road」,該隊也在2006年NCAA冠軍戰中場受到表揚。電影海報上的宣傳詞寫著:「勝利改變一切(Winning changes everything)」,形容得確實很貼切,不是嗎?如果當年他們未能贏球,籃壇會有著什麼樣的發展?

但話說回來,或許這也是上天命定的一役,西德州學院終究註定要贏得這一場比賽、改寫歷史的,因為上天已經寫好了劇本。

(原文刊登於2007年10月號美國職籃雜誌,Photo source: fiba.com, nba.com, Yahoo Sports)


Saturday, September 29, 2007

Michael Conley Jr.的運球技巧



在我學會這樣運球之前,大概已經先瘋掉了...


Tuesday, September 25, 2007

人間夢土 何必單戀NBA

act_andrei_kirilenko
(Source: nba.com)

(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

甫獲歐錦賽MVP的俄羅斯前鋒基里連柯,不僅人長得像電影「洛基」裡的俄羅斯拳手杜夫朗格寧,連脾氣也不怎麼好,接二連三向NBA母隊爵士嗆聲,揚言不惜走人回俄羅斯打球。

很難相信,一個神經正常的人會放棄四年6300萬美元合約,寧願回到在歐洲連頂級聯盟都稱不上的俄羅斯。或許這只是「AK-47」基里連柯的策略,希望藉此迫使爵士將他交易,但即使如此,他的經紀人大概也快昏倒了。

這比賈奈特、布萊恩的「賣我」嗆聲更上一層樓,因為這些大牌球星在嗆聲時可沒附註「如果不賣我,寧願到台灣打SBL」。

這讓人想起:儘管陳信安說「try一下」是他一輩子的夢想,儘管有球員在歐洲領高薪,但一接到NBA球隊的電話,鐵定二話不說束裝返美,然而,NBA未必是每個球員的夢土。

並不是沒有先例。31歲才加入拓荒者隊成為高齡新秀的知名中鋒沙波尼斯(Arvydas Sabonis),除了早期美蘇依然陷於冷戰的外在因素外,他在歐洲混得很好、很快樂也是原因之一。而曾被NBA挑中,卻未曾赴美的塞爾維亞鋒衛波狄羅加(Dejan Bodiroga)和巴西射手史密特(Oscar Schmidt),更共同被喻為「未曾打NBA的全球最佳球員」之一。

或許我們習慣以「NBA中心論」作分析,才會認為NBA絕對是每個籃球員的最終目的,儘管事實並不見得如此。從另一方面來看,征戰NBA的外籍球員享有一個利多,那就是,如果無法在NBA討生活,「祖國」永遠張著雙臂歡迎他們回家。換句話說,他們並非和多數的美國黑人球員一樣,除了NBA就毫無退路。

基於他們在歐洲和母國享有的「尊榮」地位,加上「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潛意識,或許也造成不少歐洲球員和NBA球隊教練、隊友扞格不入的現象。此刻觀察基里連柯放話事件,格外有趣。當NBA充斥著「歐洲球員侵略論」,尋找外籍球員蔚為風潮,當美國男籃兵敗國際賽,回過頭來「向國際籃球學習」,慢慢去體會、適應其他國家打球的方式,俄羅斯卻靠兩個美國人拿下了久違的歐洲冠軍。

基里連柯雖然榮膺MVP,但俄羅斯奪冠的關鍵卻是美籍(同時擁有以色列籍)教頭布拉特(David Blatt),以及2003年歸化、出身美國巴克奈爾(Bucknell)大學的185公分後衛荷登(J.R. Holden)。再想想,2000年雪梨奧運,立陶宛隊在尼爾森(Donn Nelson)協助下差點作掉美國夢幻隊的前例。有人開玩笑說,若是雷根總統執政的冷戰時期,這些事件鐵定被視為嚴重的國家安全問題。

歐洲、南美籃球和美式籃球,就以這麼微妙而有趣的方式在交流、互相影響。各國球員前往北美淘金,壯大了NBA的國際地位;散佈在各地的美國球員、教練,也以不同貢獻幫助這些國家發展籃球運動、爭取佳績。

這是不折不扣的全球化運動,不禁讓你再想起,是否有一天,美籍球員也會抗議全球化浪潮剝奪了他們的工作權?NBA無所不用其極的引進各國球員,如果有一天,各國聯盟因為本地子弟頻頻出走而大失看頭,是否也會挑起籃球場上的反美情緒?


Saturday, September 22, 2007

Bargnani/Bellineli Nike廣告



看來不像有剪接...嚇死人了,義大利人都這麼準嗎?


Tuesday, September 18, 2007

美國籃壇父子/女檔

從運動畫刊(Sports Illustrated)網站看到的一個相片專題報導Progenies of NBA Players,列出了14對籃壇的父子/父女檔,十分有趣。且讓照片來說故事:

ralph sampson
Ralph Sampson III和Ralph Sampson

jeffrey michael jordan
Jeffrey Jordan和Michael Jordan。坦白說,老喬長得比較帥,球也打得好多了,我為Jeffrey感到同情...

kristen bill cartwright
Kristin Cartwright和Bill Cartwright。Kristin現在就讀Northwestern大學三年級,上一季平均8分。說也奇怪,沒遺傳到老爸的身高(7-1),只有5-11。至於Bill,他最為人所知的恐怕是「喬丹要隊友不要傳球給他的那個人」。其實老Cartwright沒有那麼差,只不過喬丹就是不信任他吧。

wes wes matthews
Wes Matthews,是湖人1987-88連霸時期的替補控球,基本上他的功能是在板凳上為魔術強森瘋狂加油,順便殺殺垃圾時間。他的兒子也叫Wes Matthews,身高6-5、體重215磅,目前在Marquette大學大三,上一季平均12.6分、5.3籃板。

ewing and junior
Patrick Ewing Jr.和Patrick Ewing,小Ewing目前也在Georgetown大學,老爸的母校,可惜身高只有6-8,上一季大三平均4.1分、2.1籃板,亦無老爸當年的風采。

jeremiah doc rivers
Jeremiah Rivers和Doc Rivers,Jeremiah身高6-4、體重205磅,和老爸的身材相仿,目前是Georgetown大學大二球員。Doc Rivers則為現任波士頓塞爾提克隊教練。

bryce brian taylor
Bryce Taylor本季為Oregon大學大四球員,身高6-5、體重210磅,上一季平均14.1分、4.6籃板。老爸Brian Taylor自普林斯頓大學畢業之後,曾在ABA打過10年球,也曾擔任Bryce的AAU教練。

taurean sidney green
拿了兩個冠軍之後,Taurean Green今年提前離開Florida,進入NBA。他的老爸Sidney Green,當年在UNLV大學時曾是全美明星球員,成績比Taurean好得多。這對父子身高也差很多...

TJ terry cummings
TJ Cummings身高6-8,2005年從UCLA畢業之後,並未被NBA球隊挑選,幾年來都在NBDL等待機會。Terry Cummings則是堪稱傳奇的NBA球員,由1982年打到2000年才退休,生涯長達18年。

stephen dell curry
Dell Curry身高6-5,畢業於Virginia Tech(對,就是發生校園槍擊案的學校),NBA生涯平均11.7分,是很有名的射手,現任夏洛特山貓助理教練。兒子Stephen Curry的身高只有6-1,但得分能力和父親比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上一季在Dividson College大一平均21.5分,在全美新鮮人中僅次於Kevin Durant。

dan ernie grunfeld
Dan Grunfeld上季在Stanford平均18分,但二月份ACL斷裂,球季和大學生涯都提前宣告結束,選秀會亦未中選。老爸Ernie Grunfeld是很有名的NBA球星,現任巫師隊總裁。

luke bill walton
這對父子都太有名,就別提了...

danny rudy hackett
Rudy Hackett曾在ABA打球兩年,NBA一年,在海外打球15年,兒子Danny Hackett身高6-5,今年升上南加大USC大三,上季平均5.3分。

kevin stan love
Kevin Love是今年最受矚目的大學新鮮人之一,接下來就要披上UCLA戰袍出征。他的老爸Stan Love大學就讀Oregon大學,同時在1971年NBA選秀高掛首輪第9順位。

(photo source: Sports Illustrated)


Monday, September 17, 2007

道德、法律與球場

belichick_bill4
(Source: Yahoo Sports)

(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

是「歹年冬、搞肖人」,還是這些現象原本就一直存在,只是未被發掘和注意?打從NBA裁判唐納吉的黑哨事件以來,最近體壇醜聞頻傳。難不成,不分台灣或國際,道德和法律(規則)在球場上已經不起作用?

正在中國舉行的女足世界盃,丹麥隊聲稱,中國隊派人對該隊在武漢飯店房間中進行的戰術會議,作遠距攝影,偷取情資。中國在對丹麥一役中以3比2獲勝,但國際足總似乎不打算對此事件深究。

開打未久的美式足球NFL球季,新英格蘭愛國者隊在開幕戰對紐約噴射機一役中,被指控以攝錄影方式偷取噴射機暗號。結果愛國者教頭比利契克慘遭罰款50萬美元,球隊更慘,罰款25萬美元,如本季打進季後賽,下一季的首輪選秀權將被取消。

一級方程式F1賽車,則驚傳邁凱輪車隊(McLaren)私下竊取法拉利車隊的技術資料,東窗事發後,邁凱輪車隊車手的電子郵件紀錄經查確有其事,國際汽聯FIA判罰邁凱輪車隊一億美元的天價罰金。

在台灣,中華職棒再度傳出放水球事件,球隊也作出了後續處分。中華職棒則發起自清運動,希望從此杜絕、去除放水球這項足以動搖聯盟根基的因素。

由夏天至今,一連串的違規醜聞,想必會再度引起球場上運動道德、運動規則的爭議。道德既發自內心、自律,自然是最高標準,卻也是無人能夠監督的標準。道德無法百分百約束行為,退而求其次,只能訴諸法律,也就是規則。當規則明明就在那裡,卻有人明知故犯時,就需要有人監察、糾舉和「執法」。

說到這些作弊的違規行徑,很自然的,我又想起了台灣籃球。事實上,每一次我們電視台在暫停時以攝影機拍攝兩隊教練戰術板時,我都感到納悶。既是現場直播,兩隊戰術又在電視畫面上一目瞭然,如果有球隊想要從中得利,以現代的通訊科技便利性,這是非常利於作弊的。

如果我沒記錯,國外賽事的轉播單位,在暫停時間會很有默契的不去拍攝各隊戰術板內容,僅拍攝球隊的「huddle」,以免遭到利用;而球隊也不會給攝影機拍攝戰術。台灣更有趣的現象是,教練全程別上麥克風,無論是髒話也好、戰術也罷,在場邊說了什麼話「全都錄」。NBA則是採取場邊收音的方式,而且每場球沒有幾次,收音內容亦與戰術無關。

不過,也有朋友提醒我「你多慮了」,因為台灣教練即使哇啦哇啦講了一堆,球員在球場上也不見得照作,作這種「偷取戰術」的弊不見得會得利。想起來,倒也還蠻有道理的。

無論是道德層面或規則層面,台灣籃壇顯然都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回顧過往,有答應和大專作切割,最後卻反過來抱怨選秀球員不能用的前例,也有答應不綁椿高中球員,實際上卻照作不誤的前例。還有達成球員月薪不得超過12萬台幣共識,實際上大家拼命玩「undertable」塞錢的現實狀況。

和國外職運相較,或是和最近國際體壇發生的弊端相較,台灣籃球還未曾出現「作弊」的現象,然而,在多數時刻都陷於找不到規則,沒有規則可以遵守的窘境,甚至是有規則也不願遵守,因為根本沒有人在執行監督、舉發的工作。久而久之,大家也就習慣了打爛仗,習慣於「道德擺一旁,贏球最可愛」、「籃球規則和交通規則一樣,只是參考用」的哲學。

這不是更值得擔憂嗎?


Thursday, September 13, 2007

可以作的事 可以說的話

(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

江蘇南鋼隊孟達在海峽盃中的一肘,打皺了台灣籃壇一池春水。事實上這件事很簡單,因為運動場上總是有著一條不可跨越的「紅線」,無論是明文規定,或是約定俗成。球場上有著可以作的事、可以說的話,也有著不能作的事與不能說的話。

大家經常聽教練和球評說「Never foul a three-point shooter(絕不要對投三分球的對手犯規)」吧,同樣的,籃球員在球場上也該「Never throw a punch」,絕對不要出拳打人,因為紅線就畫在這裡。

有人提出觀察,吳岱豪在該場比賽前半段,已經數度拐子侍候江蘇中鋒唐正東,孟達只是替隊友報仇,順便作為對裁判哨音偏頗的情緒發洩。然而,在「實務」上,小動作、拐子畢竟還屬於球賽的一部份,這是不可否認的。

任何事都有程度的問題,棒球投手可以投近身球,卻不能投到讓主審認為具有傷害人身危險性的程度。相同的,籃球場上也會數萬種小動作和肢體衝撞,甚至肢體衝突,只要在一定的程度內,它也永遠會是比賽的一部份。

至於哨音尺度,並非試圖為該役裁判開脫罪名,但是在「實務」上,到處都有偏哨,國際籃總的正式錦標賽況且如此,更何況是海峽盃這種小型邀請賽?

換句話說,孟達在客場用手肘痛扁地主球員動粗,而且一副得理不饒人的模樣,這叫作「踩了紅線」,也叫「白目」。而如果吳岱豪當場抄起鐵椅開幹,同樣踩了紅線,「持械攻擊」的罪名更重。

大家都有脾氣,球賽的狀況也變化多端、難以預測,換成我們任何一人面對相同的狀況,說不定會有同樣的反應也不一定。然而,一個球員是否能到達「偉大」的程度、是否具有智慧,往往不就靠著這電光火石間的幾秒來決定?如果不爽就可以揮拳、扁裁判,乾脆帶槍上場解決不更快?

塞爾維亞籍NBA中鋒米利契克(Darko Milicic)在塞隊於歐錦賽三連敗下台一鞠躬之後,對著眾多的採訪媒體直接狂飆髒話,問候裁判的老媽和姐妹,內容只能以不堪入耳來形容。這同樣是踩了紅線,和孟達不同的是,這不叫白目,這叫笨蛋。

如果奇德(Jason Kidd)以「三隻老鼠」來形容裁判就必須被罰款,我不知道米利契克和塞爾維亞國家隊會受到什麼樣的處分。即使米利契克已經受夠裁判的低水準,因為十秒鐘的爽快而說出不該說的話,付出的代價將是難以想像的,同時也僅僅降低了他自己的人格而已。

籃球場是許多人心目中的聖殿,但籃球場上的人生和現實人生一樣,並不完美,有著許多黑幕、不公平、不正義。競技比賽本身就帶有一定的衝突性、對抗性和敵我意識,事實上,這也是運動之所以迷人,之所以會永遠和民族主義掛勾的根本原因之一,因為它就是另一種形式的戰爭。

我們不需要將這個討論上升到道德層次,但正如同戰爭行為要受到戰爭法的規範,球場上的行為自然也必須受到規範和限制,它可能是約定俗成的球場禮儀,也可能是運動規則。無論如何,它們都必須符合人道主義。

孟達的一肘和心不甘情不願的道歉,米利契克如連珠砲式的髒話,讓球員、球隊和球迷都可以從這些事件中,重新去想想球場上「實務」和「理論」的差距,什麼叫「紅線」,什麼是球員和球迷心中的「最大公約數」,什麼事可以作,什麼話該說。


遲到的美錦賽感想(2)

fullj.getty-76402587ab034_usab

* 整體而言,我覺得美國隊的表現比2006世錦賽又向前進了一步;也就是說,他們在2006年建立的program,已經是走在正確的方向上,今年美錦賽則讓人有更舒服的感受。這種感覺很難形容,但你就是會覺得他們慢慢的走過階段A、階段B,目前還在試著往上爬,最終的目標,自然是往日的巔峰。

kobefist_625_070827
Kobe Bryant

* 從去年Melo/LBJ/Wade的三頭馬車,到今年的Kobe/LBJ/Melo,顯然,Kobe Bryant的入陣,產生了今年和去年美國隊最大的不同,激發了截然不同的化學效應。

Bryant初披美國隊USA球衣,當然想要有絕佳表現來證明自己的實力。事實上,每個披上國家隊球衣的球員,特別是NBA球員,也一定有著相同的心態。但Bryant聰明的是,他選擇以防守出發,而非強攻。我認為,這個決定成就了今年美國在美錦賽的強大。

以Kobe/LBJ加上另一名球員的第一線防守,是美國隊在美錦賽中的最佳武器,感覺就像是把敵人殲滅在灘頭上一樣,至於球進到內線...那是另一個問題,待會再談。在進攻上,Kobe/LBJ/Melo都具有強大的爆發力,足以以一擋四,至少在美錦賽中遭遇的抵抗力還不大。結果也證明了,如果Bryant想要,他還是可以單節拿下16分,直接宣佈比賽結束。

很重要的另一點是,Kobe加入之後,LBJ/Melo的壓力明顯小了很多,發揮起來更加游刃有餘,因為毫無疑問,Kobe在經驗上、在年齡上,都是這一組core players的大哥。而Jason Kidd則更像是躲在幕後的押陣軍師,等到狀況真的惡劣到無法掌握再出手即可。

如果明年再加入今年因傷免戰的Wade,美國隊擁有Kobe/LBJ/Wade/Melo四人核心,「理論上」會是如虎添翼,更加完美。

無論如何,在長幼、主次的hierarchy上,本屆美錦賽的美國隊組合可說是相當完美。至於rotation,那也是另一個問題,容後再談。

827_usa_ARMRE_STOUDERMIRE
Amare Stoudemire

howardrebound_625_070827
Dwight Howard

* 有看過比賽的人想必都不會反對,美國的內線令人憂慮。如果美錦賽的內線就出現問題,奧運的慘況就更難以想像。

並不是說美國的內線球員爛到什麼程度,但本屆美錦賽的美國隊,由於許多球員不是掛傷號就是用其他理由不打,人手不足,幾乎就靠Amare Stoudemire和Dwight Howard兩人苦撐,加上蜻蜓點水的Tyson Chandler。

Stoudemire和Howard也都算得上是具有團隊觀念、不貪功的好球員,但論起經驗,特別是國際比賽的經驗,還需要很多磨鍊。即使像Melo這麼有天份的球員,也是到第二度參賽之後才比較習慣國際籃球的打法,而Tim Duncan在國際賽事中的抱怨連連,也可以看出NBA和international game其中的偌大不同,絕不是靠才華和天賦就可以輕易克服。

Stoudemire和Howard的數字表現,還是相當不錯,但是在這些老鳥的侍候下,小史在禁區往往連下球都很困難,而Howard除了硬拔硬灌,在international game還難以找到其他的得分方式。

看了許多屆有NBA球員參賽的國際比賽,我的想法始終沒變。要嘛,就要有像O'Neal這種直接可以鏟平對手的暴力王,否則,絕對需要一至兩個能夠同時在高低位作戰、具有高度的中前鋒,以應付外線集體失靈的狀況。Stoudemire和Howard,是夠生猛,但嚴重缺乏高位作戰、分球能力,要說打低位,坦白說,和混跡國際籃球多年的老鳥比起來,腳步還差他們差得遠。

我們回顧歷史,蘇聯時期的Arvydas Sabonis、南斯拉夫時期的Vlade Divac,是不是都是這樣的關鍵球員?在上一篇感想中,也特別提到了Luis Scola,他同樣是此型的球員。所以,如果美國能夠找到一個高兩吋的Luis Scola,比賽就會好打得多。

很可惜的是,環顧NBA,除了Tim Duncan和Brad Miller之外,還真難找到這一類型的球員。Miller看來有點快報廢的樣子,鄧大哥代表美國出戰的意願,則有點令人懷疑。

那麼,Greg Oden呢?我很欣賞他的態度和潛力,但如果期待他成為美國奧運代表隊的先發中鋒,別說我太悲觀或唱衰,恐怕只有一個死字。Oden的經驗和技巧都還在開發階段,不會是美國隊的救世主。

Tyson Chandler
Tyson Chandler

* 曾經讀到一篇在美錦賽後,為每一名美國球員打分數的分析專欄,其中Stoudemire和Howard的分數都不錯,Chandler則不佳。然而,我反而認為Chandler也會是我想留的球員,因為他的功能性非常明確,火鍋賣得兇,在10-15分鐘之內,足以將他的能力最大化,為球隊作出該有的貢獻。

(photo source: nba.com & fiba.com)


Tuesday, September 11, 2007

遲到的美錦賽感想(1)

Team USA
(Source: NBA.com)

首先,為這則感想來得太晚說聲抱歉,最近工作忙了一點...

* 第一個印象是,在Las Vegas舉行的美錦賽,觀眾未免也太少了一點。我大概注意了一下,即使是美國隊,也一直到最後幾場才有較多的球迷進場,前面預賽的場次看台都空空如也,至於其他隊伍的場次,就更別提了。大家是不是都忙著賭博去了...

* 見到執教墨西哥的前Arkansas大學教頭Nolan Richardson,嚇了一跳,因為他在短短幾年之內已經成為滿頭白髮,和我印象完全不同,看來一個人在得意失意之間的差別確實不小。Richardson在Arkansas時期帶出來的球風,被稱為「40分鐘的地獄」(40 minutes of hell),進攻就像雷電交加的狂風暴雨,防守上則是清一色的全場壓迫,和Arkansas交手就像去地獄繞了一圈,只想死而已。

ncb_a_richardson_195 ncb_ept_nrich01_300
Nolan Richardson now and then. (Source: espn.com)

當然,更有趣的是Richardson和K教練的對決。1994年的NCAA冠軍戰,Arkansas以76-72擊敗Duke封王,讓曾任阿肯色州州長的美國總統柯林頓爽翻。當時的Duke有Grant Hill、Antonio Lang、現任Oklahoma大學的教練Jeff Capel、Chris Collins、Cherokee Parks,Arkansas則有Corliss Williamson、Scotty Thurman和Corey Beck等人。

當年如果Duke奪冠,那就是Duke在四年內的第三座冠軍盃,K教練的行情鐵定會破錶,地位絕對會更加崇高,不過這條路就斷送在Richardson的40 minutes of hell上。13年之後,Richardson只能眼看著美國隊讓墨西哥體會地獄般的感受,也算公平。

但平心而論,有Richardson執教的墨西哥,依然和美國隊周旋了一陣子,可見,有能力的教頭確實會對球隊帶來巨大的影響。對,中華籃協,我就是在說你們。

Jason Kidd
(Source: nba.com)

* 看完美錦賽,應該沒有人不喜歡和Jason Kidd打球吧!特別是Kobe Bryant,心裡一定更是OOXX,怨嘆當時湖人為何不弄來Kidd吧。什麼叫人到球到,只要跑出位置就接得到球,只要看Kidd打球就知道了。

看完美錦賽和Jason Kidd,台啤的球員一定也很OOXX吧,為什麼人家的Kidd是這樣,我們的陳世念是那樣?(對不起,我實在是忍不住要酸一下...)

突然想起前陣子去採訪2007年維基年會(2007 Wikimania)時,和一個紐約時報的記者小聊了一會兒。沒想到我們聊的不是Wiki,也不是網路,而是籃球、尼克隊和...Jason Kidd!他花了三分鐘描述,他在大學時代到舊金山灣區去,見到的是一卡車穿著UC Berkeley 5號球衣的球迷,幾乎沒人鳥勇士隊...

Tiago Splitter
(Source: nba.com)

* 看完巴西隊的比賽,我終於了解為什麼Tiago Splitter的行情頂多只能停留在那裡,不跌就偷笑,因為他看來也是另一個不喜歡碰撞的長人,而且不夠積極。

巴西沒能拿到奧運門票,總教練也火速下台滾蛋。據我所知,這就叫總教練責任制。對,中華籃協,我又在說你們了。

Louis Scola 6 Louis Scola 4
(Source: nba.com)

* 另一方面,缺了Manu Ginobili等大將押陣的阿根廷,在Luis Scola領軍之下,表現仍有一定的水準。其實,你只要觀察Scola打球,多少就可以了解美國和外籍鋒線的差別在那裡,美式和國際球風的差別又在那裡。

Scola隨時在跑動,在高低位之間穿梭,隨時注意對隊友的掩護,掌握每一個pick-and-roll的機會,你守得緊他就傳球,不守上來,他就跳投了。在個人持球的部份,他的腳步很好,尤其是在禁區內的spin move,以及在籃框附近放球的技巧,你完全可以看出他為什麼是西班牙職籃的MVP。

簡單的說,Scola完全承襲我們一般慣於用來形容「非美式中前鋒」的概念──「智慧型打法」。看他打球,是一種享受,也能學到很多。

但這並不保證他未來在火箭隊一帆風順,確定他能成為火箭隊失落的那塊拼圖。原因並不是說他的身高6-8不夠,或是他的碰撞力不足,而是因為NBA的球風就是和國際籃球不同。只要國際賽看得愈多,相信大家也都能同意這個看法。為什麼Carlos Arroyo、Nene、Leandro Barbosa等人在國家隊會感覺完全不同,原因就在這裡。


Saturday, September 08, 2007

Steve Alford:籃框上的訂婚戒指

s_0117sa大丹快要結婚了,昨天他特別送結婚喜帖到我家,不禁讓我想起前一陣子睡前讀床頭書時所看到的,有關前Indiana大學射手、現任New Mexico大學教練Steve Alford的愛情故事。

話說這個Alford,就像一個印地安那州的孩子一樣,從小是個籃球癡,而且他的老爸就是New Castle Chrysler高中的教練。Steve Alford身高不高,自小苦練外線,1983年以每場37.7分的成績獲選為印州籃球先生,同時非常不意外的選擇就讀Indiana大學,投入火爆教頭Bob Knight的旗下。

1987年,他帶領印大在NCAA冠軍賽中擊敗Syracuse奪得冠軍,雖然MOP給了最後投進致勝球的Keith Smart(曾短暫代理NBA克里夫蘭騎士教頭,戰績9勝31負,現任勇士助理教練),但Alford在冠軍戰中三分線投10中7,獨得23分,可見他的神射功力。

總之,Alford是苦練型的射手,有事也練,沒事也練,球季中也練,季外也練。女友Tanya Frost當然偶爾會很不爽,因為他根本沒有約會的時間。最後Frost終於體會到,如果他想見Alford,只能陪他練投籃。

所以,Frost就成了Alford的球僮。她除了撿球,另外一個工作就是在Alford投進空心球,籃網上翻掛在框上的時候,站在梯子上將籃網翻下來,好讓Alford繼續練投。愛打球的人都知道,籃網掛在框上時,是不利於投籃瞄準的。

在Alford準備升大四的暑假,1986年夏天的一個下午,Alford提早到球場,把籃網往上翻。隨後Frost也到了,一見Alford已經開始練球,籃網又掛框,馬上搬梯子準備開始例行性球僮工作。在她準備「翻網」時,赫然發現Alford將訂婚戒指放在籃框和籃板交接處的小平台上,向她求婚!

好個籃球情人夢的夢幻故事,不是嗎?不過這種故事鐵定不會發生在我身上,要我老婆幫我撿球?我又不是不想活了...不知丹嫂是否願意幫大丹撿球呢?

alfordknight
Alford, Bob Knight


Playing for Knight

Alford在大學時期被Knight操得很兇,但1984年也在Bob Knight的帶領下,和Michael Jordan、Patrick Ewing等球星聯手笑取洛杉磯奧運金牌,成為最後一批拿到奧運金牌的純大學生。1987年NBA選秀會,家鄉球隊溜馬選了Reggie Miller,Alford直到第二輪才被選走,四年NBA生涯待過小牛和勇士,表現不佳草草結束。

後來他也寫了一本書「Playing for Knight」,描述在印大期間被Knight狂操的慘況,也描述印大奪冠的歷程,想來對Knight也是愛恨交加。

u06718a5
Steve Alford, New Mexico

Alford的教練生涯從1991年NCAA第三級的Manchester College開始,四年內78勝33敗,1995-1999年升級到第一級的Southwest Missouri State,78勝48敗,同時在1999年闖進甜蜜16強,一砲而紅,當時的他只有35歲。

走紅之後當然就是跳槽,這次他轉檯Big Ten聯盟的Iowa,和當時還在Indiana執教的師父Bob Knight打對台,一時之間也成了大新聞。但Alford在Iowa待了八個球季,152勝106敗的成績並不出色,老是在Big Ten載浮載沈,最好的成績只進過64強錦標賽第二輪,多數時候只能打NIT。

本季起Alford轉到Mountain West聯盟的New Mexico重新出發,或許會是個新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