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應該算不上是文章,只能說是感言吧!炎炎夏日,面對電視機中的瓊斯盃球賽突然思緒橫生,或許胡言亂語,主題失焦,尚祈眾球友們姑妄讀之....
或許是曾經親身接觸的關係,談起台灣的籃球教練,包含高中、大專,乃至業餘、職業的教練,心中總是百味雜陳,不知該為他們感到無奈,還是怪他們不知長進。
可以確定的是,台灣籃球水準與國際賽成績停滯不前,教練絕對脫不了關係。希望,在球員素質逐漸提高的同時,教練也得加加油,否則即使手中有好菜,炒不出美味菜色,台灣籃球永遠只能在亞洲陪榜,否則縱使職籃復賽,依然看不見精緻籃球。
以前任職媒體時曾有不少機會採訪教練和球員,猶記有一次在亞青賽後問一名亞青球員,球賽暫停時教練都說些什麼,他回答,教練說的大概都是「加油,打一個!」或是「要有意志力,懂嗎?來,加油!」之類的話。還有一次問一個職籃洋將,教練在暫停時都如何與他們溝通,他答道:「教練通常都不鳥我們,因為他們不會說英文。」再如九八年曼谷亞運慘敗給哈薩克二十多分一役,其實也是教練臨場反應不及,否則對哈隊絕不致於輸到二十分以上。
類似這種例子,族繁不及備載。這些例子顯示的是,台灣教練的本質學能確實不夠理想,因此,台灣球隊只能打爛仗,說到系統戰,就很抱歉了。然而系統戰卻是一支球隊維持穩定表現的根基,靠著手氣和運氣打爛仗,只能看天吃飯。
那麼,為什麼教練們的本質學能不佳?除了籃協一直沒有建立培養教練的長期計劃之外,教練們自己不長進,沒有積極的吸收新知也是原因之一。要知道,不是打了十幾年球就能當教練,也不是球打得好就會是個好教練,否則魔術強森和Bill Russell都保證是好教練。
一堆不求專業的教練,當然不會有競爭性,產生的副作用是,每次要選國家隊教練,選來選去就是那幾個人。以目前來說,除了錢一飛、號稱「東亞運金牌教練」的古吉雄,以及曼谷兵敗黯然交棒的鍾枝萌之外,老的老、小的小,檯面上還能端得出幾個人選?(當然,東亞國家整體而言都有這個問題,因為東亞國家的教練水準都不甚佳,包括中國在內)
其次,我感覺台灣教練的最大問題是:沒有自己的籃球信仰,缺乏自己的教練哲學。沒有人規定籃球一定得怎麼打才會贏,也沒有人敢說高個子一定贏(雖然身材的確是籃球的主宰關鍵)。所以,只要你能堅持自己的信仰,把自己心目中的籃球哲學發揚到極致,贏球機率就大得多;而這也是一名教練必須要有「想法」的重要性。
這麼說或許太形而上,舉例來說,湖人教練Phil Jackson的三角戰術,就是他的籃球哲學,爵士的擋切戰術亦然。再看NCAA,印地安那大學火爆教頭Bobby Knight的人盯人防守,阿肯色大學Nolan Richardson那種要把敵隊壓迫至死的「四十分鐘地獄」(40 minutes of Hell),Fresno State老鯊魚Jerry Tarkanian專用進攻轟爆對手的run and gun,乃至今年爆冷門打進最後四強的Wisconsin,老教練Dick Bennett數十年如一日的delay offense,都是清楚的例證。
在台灣,我們似乎完全看不到。甲組以下的教練,作用是找球員、挖球員、搶球員,等手中這一批畢業了、散了,繼續往下找,說難聽一點,都是靠球員吃飯的。換句話說,也就不可能太嚴厲的對待球員,再換句話說,也就是球員才是老大,就算不練球、場上亂搞瞎打,也拿他沒轍。年復一年,自然而然的成了籃壇的惡性循環。
在「群魔」之中,此刻正率領亞青代表隊在吉隆坡征戰的松山高中青年教頭黃萬隆倒是一名蠻值得鼓勵的教練。在他的帶領下,松山高中已經擺脫「陳信安母校」的「陰影」,建立了以防守為基調的系統。今年HBL冠軍戰開打前,不少媒體、籃壇先進私下都押松山獲勝,理由就在於松山球員防守拼命、又能打有耐心的系統戰。他們的防守,我想會讓不少甲組球隊叫苦連天。最後敗給高雄的三民家商,只能說明「天份勝於苦練」的殘酷事實,但我感覺松山和黃萬隆是雖敗猶榮的。
由國家隊的角度來看,放眼東亞四強,南韓的球風獨樹一格,由於身高不高,因此他們的哲學是不停傳導、有空檔就要進,日本向來傾心於美式籃球,雖然學得四不像,但基本上以緊守慢攻為主。我們的國家隊,我能想出來的唯一形容是:「阿龍加其他一群人的組合。如果阿龍手氣不好,那....那就看著辦吧!」台灣的團隊打法沒有特色,也看不出重心在攻還是在守。其實中國大陸也有相同的問題,而這也是他們最多只能打到世界第八的原因。如果南韓的身高和中國不要差太多,我認為南韓將能擊敗中國大陸。
一名國家隊教練─不,應該說是任何教練─的任務,不只是在遴選球員,他必須在接手的當下,就描繪出這支球隊的藍圖,設想要讓這支球隊成為什麼樣的隊伍,了解他們的長處與短處,設定他們的目標與進程,然後全心的向目標邁進。
似乎扯太遠了....。台灣的籃球雖然發展了數十年,但台灣的籃球文化才正要建立。我想,教練應該扮演這波籃球文化運動的先驅者與推手,發揮自己對籃球的熱愛和責任感,把自己的腦筋和時間用在正確的地方,努力的充實專業素養,認真的思考「籃球這個東西」,而不是混吃等死,只會和球員打關係、和媒體打哈哈,一上了球場就把一切交給上帝。總之,加油,教練,加油!
Wednesday, July 19, 2000
Loyalty
「Loyalty」這個名詞最近好像很紅,從Tim Duncan到Grant Hill到Tracy McGrady,從Matt Doherty到Roy Williams。一連串的事件,讓這個幾乎已經在籃球圈消失的名詞再度出現在我們面前。
如果你是Duncan,會留在看似沒有前途的馬刺,還是張開雙臂、熱烈歡迎的魔術?如果你是Hill,會買老友Joe Dumars的帳留在底特律,還是南下奧蘭多作全新出發?
如果你是Roy Williams,會留在自己花了12年建立起來的Kansas「王朝」(姑且稱之),還是回到朝思暮想的母校北卡大?如果你是Matt Doherty,你會不會也拋棄只待了一年的聖母大學,飛奔回比聖母高上一級的北卡?
這些決定都無所謂對錯,都是個人的人生抉擇,也都和loyalty有關。但話說回來,都什麼時代了,loyalty一斤值多少錢?
Loyalty,字面上的解釋叫「忠貞」,也可以解作「忠誠度」。我一個任職網路界的朋友就曾開玩笑說,網路業員工的「平均貞操」只有六個月,一有好工作機會出現,跑得比誰都快。同樣的,籃球圈也差不多,像北卡這種教練缺又不是年年有,對球員而言,上億合約也不是每一隊都出得起,此時不撈、更待何時?
但Duncan畢竟是Duncan,從他堅持留在Wake Forest念完四年大學,已經可以看出他的價值觀。「It's not about money」是很多球員都會掛在嘴上的話,誰都知道是言不由衷的謊話,但是對Duncan來說,這的確不是錢的問題,也不是那一隊條件比較好的問題,否則還有什麼好選的?魔術是當然的選擇。
對Grant Hill而言,他對活塞的loyalty,在六年之後已經消耗殆盡,雖然活塞在最後關頭緊急把Dumars拱上總裁寶座,試圖力挽狂瀾,可惜為時已晚。我們確實不能說Hill缺乏忠誠度,但平心而論,他作了一個錯誤的抉擇。Hill的最大期望,是一支成功的球隊,而不是錢。他到那裡撈不到頂級合約?但少了Duncan,即使有McGrady作伴,魔術還是無法成大器,換句話說,他還是要失望。
至於McGrady,則是標準的見錢眼開,完全搞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屬於一點忠誠度都沒有那一型。到芝加哥被奉為上賓,就說要加入公牛;得知熱火有意策動sign-and-trade的交易,加上Mourning一通電話,就搖頭晃腦的說願意投入Pat Riley旗下;不過兩天,在魔術積極搶灘的甜言蜜語之後,又改口說「There's no place like home.」(McGrady的老家Auburndale離Orlando只有40英哩遠)。一個星期內三度改變說法,搞得媒體和球壇一頭霧水。
其實McGrady還不是心智成熟的球員,這也難免。現階段他最想要的,顯然是當老大、撈大錢,但他到魔術之後也不是老大,老大是Hill。所以,他的選擇也有點莫名其妙。
再談到最近被炒得很熱的北卡教練話題。Roy Williams是Bill Guthridge辭職後北卡的第一人選,不過他自1988年接掌Kansas至今,已經是NCAA史上前13年教練生涯勝率最高的紀錄保持者,薪水也不低,在Kansas大學所在地Lawrence也已是被視為籃球之神的傳奇人物。
對Williams來說,錢是小問題,唯一掙扎的,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回母校北卡任教的長久夢想。然而Kansas畢竟待他不薄,除此之外,萬一決定到北卡,還得「背棄」好不容易爭取來的高中球員,如何交代?更重要的是,在北卡他只是Dean Smith的繼承人,再怎麼作,總走不出Smith的陰影(Guthridge就是如此),遑論Smith現在還在北卡「垂廉聽政」。所以,Williams留了。
38歲的Doherty可管不了這麼多,雖然聖母大學在他帶領下,第一年就改頭換面,和六十四強擦身而過,但北卡的空缺被他形容為「一生難得一次的機會」,當然二話不說馬上打包。Dean Smith的陰影?暫且管不了那麼多,北卡教練至少上百萬的年薪才是真的。至於今年決定留校、不加入NBA選秀的全美明星球員Troy Murphy,以及轉學停賽一年、正準備上場大展身手的前Oklahoma球員Ryan Humphrey,聞訊雖然祝福Doherty,但恐怕也是幹在心裡口難開。三年換了三個教練、已經10年沒打進六十四強的聖母大學,怪就怪自己在籃球地圖上算不上Powerhouse,註定成為教練打尖的驛站。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權,也都有不同的想法,死守loyalty是不是正確的作法,見仁見智。不過在我個人看來,聽到某人能夠因為loyalty─不管是為了朋友、為了自己的價值觀,還是為了球員、學校─而婉拒乍看之下更好的機會,總比每天聽到某某人又以多少年多少價碼的合約跳槽A校、B隊,來得溫馨多了,不知大家以為如何?
如果你是Duncan,會留在看似沒有前途的馬刺,還是張開雙臂、熱烈歡迎的魔術?如果你是Hill,會買老友Joe Dumars的帳留在底特律,還是南下奧蘭多作全新出發?
如果你是Roy Williams,會留在自己花了12年建立起來的Kansas「王朝」(姑且稱之),還是回到朝思暮想的母校北卡大?如果你是Matt Doherty,你會不會也拋棄只待了一年的聖母大學,飛奔回比聖母高上一級的北卡?
這些決定都無所謂對錯,都是個人的人生抉擇,也都和loyalty有關。但話說回來,都什麼時代了,loyalty一斤值多少錢?
Loyalty,字面上的解釋叫「忠貞」,也可以解作「忠誠度」。我一個任職網路界的朋友就曾開玩笑說,網路業員工的「平均貞操」只有六個月,一有好工作機會出現,跑得比誰都快。同樣的,籃球圈也差不多,像北卡這種教練缺又不是年年有,對球員而言,上億合約也不是每一隊都出得起,此時不撈、更待何時?
但Duncan畢竟是Duncan,從他堅持留在Wake Forest念完四年大學,已經可以看出他的價值觀。「It's not about money」是很多球員都會掛在嘴上的話,誰都知道是言不由衷的謊話,但是對Duncan來說,這的確不是錢的問題,也不是那一隊條件比較好的問題,否則還有什麼好選的?魔術是當然的選擇。
對Grant Hill而言,他對活塞的loyalty,在六年之後已經消耗殆盡,雖然活塞在最後關頭緊急把Dumars拱上總裁寶座,試圖力挽狂瀾,可惜為時已晚。我們確實不能說Hill缺乏忠誠度,但平心而論,他作了一個錯誤的抉擇。Hill的最大期望,是一支成功的球隊,而不是錢。他到那裡撈不到頂級合約?但少了Duncan,即使有McGrady作伴,魔術還是無法成大器,換句話說,他還是要失望。
至於McGrady,則是標準的見錢眼開,完全搞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屬於一點忠誠度都沒有那一型。到芝加哥被奉為上賓,就說要加入公牛;得知熱火有意策動sign-and-trade的交易,加上Mourning一通電話,就搖頭晃腦的說願意投入Pat Riley旗下;不過兩天,在魔術積極搶灘的甜言蜜語之後,又改口說「There's no place like home.」(McGrady的老家Auburndale離Orlando只有40英哩遠)。一個星期內三度改變說法,搞得媒體和球壇一頭霧水。
其實McGrady還不是心智成熟的球員,這也難免。現階段他最想要的,顯然是當老大、撈大錢,但他到魔術之後也不是老大,老大是Hill。所以,他的選擇也有點莫名其妙。
再談到最近被炒得很熱的北卡教練話題。Roy Williams是Bill Guthridge辭職後北卡的第一人選,不過他自1988年接掌Kansas至今,已經是NCAA史上前13年教練生涯勝率最高的紀錄保持者,薪水也不低,在Kansas大學所在地Lawrence也已是被視為籃球之神的傳奇人物。
對Williams來說,錢是小問題,唯一掙扎的,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回母校北卡任教的長久夢想。然而Kansas畢竟待他不薄,除此之外,萬一決定到北卡,還得「背棄」好不容易爭取來的高中球員,如何交代?更重要的是,在北卡他只是Dean Smith的繼承人,再怎麼作,總走不出Smith的陰影(Guthridge就是如此),遑論Smith現在還在北卡「垂廉聽政」。所以,Williams留了。
38歲的Doherty可管不了這麼多,雖然聖母大學在他帶領下,第一年就改頭換面,和六十四強擦身而過,但北卡的空缺被他形容為「一生難得一次的機會」,當然二話不說馬上打包。Dean Smith的陰影?暫且管不了那麼多,北卡教練至少上百萬的年薪才是真的。至於今年決定留校、不加入NBA選秀的全美明星球員Troy Murphy,以及轉學停賽一年、正準備上場大展身手的前Oklahoma球員Ryan Humphrey,聞訊雖然祝福Doherty,但恐怕也是幹在心裡口難開。三年換了三個教練、已經10年沒打進六十四強的聖母大學,怪就怪自己在籃球地圖上算不上Powerhouse,註定成為教練打尖的驛站。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權,也都有不同的想法,死守loyalty是不是正確的作法,見仁見智。不過在我個人看來,聽到某人能夠因為loyalty─不管是為了朋友、為了自己的價值觀,還是為了球員、學校─而婉拒乍看之下更好的機會,總比每天聽到某某人又以多少年多少價碼的合約跳槽A校、B隊,來得溫馨多了,不知大家以為如何?
Monday, July 03, 2000
大家都瘋了嗎?
看到今年的選秀名單,我的第一個感覺是:大家都瘋了嗎?Hidayet Turkoglu第16順位?Dalibor Bagaric第24?Iakovas Tskalidis第25、Premoz Brezec第26?Darius Miles第3?
到什麼時候,NBA球隊才會認清長人不見得是勝利的保證,特別是歐洲長人?到何時他們才會認清,不是每個棄學的高中生都是KG和Kobe?如果我是NBA球隊的GM,不見得不會選歐洲球員,但是絕對不會用第一輪的選秀權來賭。
當然,現在的NBA流行著這種論調:連第一輪前五順位都像是在下注了,其他順位更何嘗不是?所以賭美國人和賭歐洲有什麼差別?根據這個論調,也有人引申:連選大四球員都是賭了,把注押在一個18歲的高中生上,又有什麼差別?
這正是現在的選秀和以前的選秀最大的差別,現在流行的名詞叫作「未來性」。以往的選秀─特別是第一輪─是在「驗收」一名球員在大學磨鍊的成果,換句話說,首輪新秀被期待著能帶來即戰力。現在不一樣,現在的球隊期望的是下一個Kevin Garnett、Kobe Bryant、Tracy McGrady,最差也要是下一個Rashard Lewis。
話題拉回來,我看不出歐洲長人有什麼未來性。他們可能有歐洲職業球隊的合約要解決,太陽隊就必須先花一筆錢去「buyout」 Tsakalidis在希臘AEK的約。他們可能至少還得在歐洲待上個二、三年才轉到美國發展。他們可能在NBA靠砍個中距離、撿撿垃圾球得個10分不成問題,但是防守可能會丟20分,更別說碰上O'Neal這種不像人的怪獸。
過去的例子還不夠瞧嗎?Luc Longley被笑得還不夠嗎?Stepenia、Nesterovic、Dino Radja.....?和高中生的例子一樣,要犧牲多少個Longley,才會出現一個Sabonis和Divac?即使Toni Kukoc算得上是一「腳」,但他的防守卻始終停留在很抱歉的地步。
其實防守是這其中的關鍵,Radja想當初一場可以得19分,但是他的對手大概可以砍上25分;今年異軍突起的國王鋒衛Stojakovic也有類似的問題。再想想,為什麼湖人願意眼睛都不貶一下的賣掉Glen Rice?為什麼大狗Robinson每年20來分的績效,卻是最沒有人提起的狀元(你還記得他是狀元吧,1994年的)?
此外,歐洲長人其實是無所顧忌的,NBA雖然也是他們的夢,卻不是唯一的夢,即使被釋出,老臉拉下來回歐洲,在祖國仍是一把大刀,薪水照樣有好幾百萬,而且還是籃球英雄、萬人迷。因此,在NBA是不是成功倒沒有那麼重要,積極度、拼戰慾望低於平常球員,也就是自然的結果。
所以,大家都瘋了嗎?放著一票至少會是不錯替補的大四球員、美籍球員沒人選,卻進場搶標歐洲人和毛頭小伙子,有點走火入魔的味道。套句Michael Jordan的話(雖然他當總裁後也飽受批評):我寧願選一個被選進NBA球隊就歡天喜地、每天練球都當作在打仗、每天練球五個小時就為了擠上第十二人的無名小卒,也不要選一個名氣響亮、態度不佳的明牌球員。
我認為大家都瘋了的另一個原因是,部份球隊完全不按牌理出牌,沒有按照球隊需求在選。這有幾個理由可以解釋,可能是為了接下來的交易(如公牛、尼克、拓荒者),也可能是老早打算靠自由球員來補。公牛總管Jerry Krause這個老詐砲一直說Fizer和Brand可以打大小前鋒或是中鋒/大前鋒,搞不好是在放提前消毒的煙霧彈,其實暗地裡早已計劃好交易也說不定。
不過,選秀的基本特質還真的是個「賭」字。就像打麻將一樣,有人亂打也會自摸,有人聽三、六、九筒,聽了十幾手聽不到也就罷了,最後還放槍。如果亂選選到一個奇才,大家都會認為你是個老謀深算、洞燭機先的諸葛孔明。
只是,至少也得湊到聽牌的程度,才有參賽權吧。一味在歐洲球員身上下注,就像一直留著沒用的牌一樣,我懷疑這些球隊到什麼時候才會「聽牌」。
到什麼時候,NBA球隊才會認清長人不見得是勝利的保證,特別是歐洲長人?到何時他們才會認清,不是每個棄學的高中生都是KG和Kobe?如果我是NBA球隊的GM,不見得不會選歐洲球員,但是絕對不會用第一輪的選秀權來賭。
當然,現在的NBA流行著這種論調:連第一輪前五順位都像是在下注了,其他順位更何嘗不是?所以賭美國人和賭歐洲有什麼差別?根據這個論調,也有人引申:連選大四球員都是賭了,把注押在一個18歲的高中生上,又有什麼差別?
這正是現在的選秀和以前的選秀最大的差別,現在流行的名詞叫作「未來性」。以往的選秀─特別是第一輪─是在「驗收」一名球員在大學磨鍊的成果,換句話說,首輪新秀被期待著能帶來即戰力。現在不一樣,現在的球隊期望的是下一個Kevin Garnett、Kobe Bryant、Tracy McGrady,最差也要是下一個Rashard Lewis。
話題拉回來,我看不出歐洲長人有什麼未來性。他們可能有歐洲職業球隊的合約要解決,太陽隊就必須先花一筆錢去「buyout」 Tsakalidis在希臘AEK的約。他們可能至少還得在歐洲待上個二、三年才轉到美國發展。他們可能在NBA靠砍個中距離、撿撿垃圾球得個10分不成問題,但是防守可能會丟20分,更別說碰上O'Neal這種不像人的怪獸。
過去的例子還不夠瞧嗎?Luc Longley被笑得還不夠嗎?Stepenia、Nesterovic、Dino Radja.....?和高中生的例子一樣,要犧牲多少個Longley,才會出現一個Sabonis和Divac?即使Toni Kukoc算得上是一「腳」,但他的防守卻始終停留在很抱歉的地步。
其實防守是這其中的關鍵,Radja想當初一場可以得19分,但是他的對手大概可以砍上25分;今年異軍突起的國王鋒衛Stojakovic也有類似的問題。再想想,為什麼湖人願意眼睛都不貶一下的賣掉Glen Rice?為什麼大狗Robinson每年20來分的績效,卻是最沒有人提起的狀元(你還記得他是狀元吧,1994年的)?
此外,歐洲長人其實是無所顧忌的,NBA雖然也是他們的夢,卻不是唯一的夢,即使被釋出,老臉拉下來回歐洲,在祖國仍是一把大刀,薪水照樣有好幾百萬,而且還是籃球英雄、萬人迷。因此,在NBA是不是成功倒沒有那麼重要,積極度、拼戰慾望低於平常球員,也就是自然的結果。
所以,大家都瘋了嗎?放著一票至少會是不錯替補的大四球員、美籍球員沒人選,卻進場搶標歐洲人和毛頭小伙子,有點走火入魔的味道。套句Michael Jordan的話(雖然他當總裁後也飽受批評):我寧願選一個被選進NBA球隊就歡天喜地、每天練球都當作在打仗、每天練球五個小時就為了擠上第十二人的無名小卒,也不要選一個名氣響亮、態度不佳的明牌球員。
我認為大家都瘋了的另一個原因是,部份球隊完全不按牌理出牌,沒有按照球隊需求在選。這有幾個理由可以解釋,可能是為了接下來的交易(如公牛、尼克、拓荒者),也可能是老早打算靠自由球員來補。公牛總管Jerry Krause這個老詐砲一直說Fizer和Brand可以打大小前鋒或是中鋒/大前鋒,搞不好是在放提前消毒的煙霧彈,其實暗地裡早已計劃好交易也說不定。
不過,選秀的基本特質還真的是個「賭」字。就像打麻將一樣,有人亂打也會自摸,有人聽三、六、九筒,聽了十幾手聽不到也就罷了,最後還放槍。如果亂選選到一個奇才,大家都會認為你是個老謀深算、洞燭機先的諸葛孔明。
只是,至少也得湊到聽牌的程度,才有參賽權吧。一味在歐洲球員身上下注,就像一直留著沒用的牌一樣,我懷疑這些球隊到什麼時候才會「聽牌」。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