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28, 2004

03-04 NBA Review : NBA球季回顧─定速、失速,總之不是超音速

還是要從季前說起,我以「曼特寧和拿鐵」來比喻超音速,在「後Payton時代」必須找出未來的風格和走向。現在看起來,超音速這家咖啡店的老闆和經理想煮的咖啡,口味不太搭軋,而這是超音速本季最大的問題。

教練,通常希望、也會要求一支球隊呈現出他的籃球哲學,Pat Riley造就了鐵血尼克,Don Nelson和Rick Adelman成就了如今的小牛和國王,Phil Jackson前後塑造了公牛和湖人,都是同樣的道理。

從1986年第二輪被超音速選上之後,在西雅圖待了18年的Nate McMillan,自始至終都是個防守至上的球員和教練。這也是我在季前曾提到過的,McMillan絕對期待著球員貫徹他一向打死不退的意志,以防守為優先。

很可惜的,超音速目前這一批球員,並不是能夠執行McMillan籃球哲學的人馬。相反的,他們的攻優於守,擅於全場閃電的開放式打法、不擅緊攻慢守的半場組織戰。舉數字作例子,超音速平均得分97.1排名全聯盟第6,失分97.8也排第6,本身命中率44.6%,三分球命中率37.4%更排名第二,但對手命中率卻也高達45%。每場球罰球次數比對手少3次,多少也反映超音速進攻積極度、侵略性不夠的現象。

事實上,McMillan和總經理Rick Sund,乃至老闆Howard Schultz,對球隊人事有相當不同的看法。McMillan從來不想放棄Payton和Desmond Mason,但高層卻更鍾意於Ray Allen的才氣和人氣。同時,McMillan也不認為Brent Barry能夠挑起控球後衛的重任。

既然老闆買好了菜,廚師也只有作菜的份。沒想到,Allen一開季就掛傷號,更沒想到的是,超音速居然在這段期間在西區一馬當先,一度在西區名列前茅,而且還打出了無名小卒Ronald Murray。

Allen復出之後,表現依然亮麗,交出23分、5.1籃板、4.8助攻的成績單,但超音速的戰績卻每下愈況。Murray被降為替補就不用說了,連Rashard Lewis和Vladimir Radmanovic的績效也產生互斥作用而下跌。

再加上Barry缺賽20場的打擊,到了季末,超音速已經落至爭搶第八種子的地步,最後又輸給了爵士和金塊,只以37勝45敗收場。相對於季初的一時風光,這種結局顯然更讓超音速失望。

季末的失落,促成了超音速將帥不和的加速爆發。Ray Allen和Brent Barry都曾表示,超音速的陣容原本就適合打快,但教練卻喜愛半場慢攻,一整季打下來,還是搞不清楚超音速到底要走那一個方向。McMillan也不諱言他對Allen防守不夠認真的不滿。

連一年前力捧Ray Allen的Sund,如今也意有所指的說,今年夏天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找一個「真正的明星」,言下之意彷彿是說Allen也有可能走人。而我比較感興趣的是,是Allen先走人,還是明年合約即將到期的McMillan先打包?

當然,超音速的問題不止於此。在球隊風格之外,禁區薄弱還是他們最大的問題,選秀會中標來的強力前鋒Nick Collison很倒楣的全季肩傷未上,中鋒只能用「三頭獸」Jerome James(5分、3.5籃板)、Calvin Booth(4.9分、3.9籃板)、Vitaly Potapenko(7.1分、4.5籃板)來頂。這三位老兄今年領超音速老闆1617萬元現大洋,合計交出17分、11.9籃板,如果依循一加一加一等於三的邏輯,這個總成績雖然貴了點,倒也還過得去。問題是,三個人加起來的合成獸不等於一個好中鋒。至於James看比賽錄影帶講解看到在旁邊打呼的糗事,就更別提了。

另外的問題是:Lewis(17.8分、6.5籃板)和Radmanovic(12分、5.3籃板)絕不是franchise player之流的人物,但退而求其次,他們會是超音速可以仰賴的大將嗎?好像也不是。這兩人都愈來愈偏向外線作戰,籃板、防守、強悍度都不太及格,還有位置衝突的麻煩。

更大的麻煩還在後頭,超音速本季重要的自由球員,只有Barry一名,其他下季都還有合約。Allen、James、Murray、Radmanovic合約都到2005年才到期,Booth、Collison、Ridnour、Lewis更都簽到2007年。超音速如果想搏大的,合理推測是,Allen等四名2005年合約到期者會被賣掉,因為這是各隊最歡迎的交易對象。如果超音速採取保守作法,只能再撐一年。

Tuesday, April 27, 2004

世界那麼大 - Euro U-18 Championship

歐洲球員已成NBA大宗,歐洲自然也成了NBA的火藥庫。有了Dirk Nowitzki、Tony Parker的前例,年齡在18歲以下的歐洲小朋友,如今自然成為NBA各隊不得不全力觀察的對象。光看NBA各隊總經理、球探一年到頭往歐洲飛,你也知道歐洲現在對NBA的重要性。

即將於7月9至18日在西班牙Zaragoza舉行的歐洲Under-18男籃錦標賽,重要性也就不言可喻了。經過4月初在各地舉行的Challenge Round,整個歐洲共有12國打入最後的決賽。晉級的隊伍分別是:

A組:塞爾維亞、土耳其、立陶宛;B組:希臘、俄羅斯、保加利亞;C組:法國、義大利、喬治亞。另外由三組的第四名中挑出兩隊,分別是B組的以色列和C組的拉脫維亞,再加上地主西班牙,共12隊。

這12隊屆時要抽籤分為兩組,進行循環和淘汰賽,決出最後名次。今年比較令人意外的是,2002年的冠亞軍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都未晉級,只有第三名希臘"健在"。

各隊之中,有幾名值得一提的球員,或許在一兩年之內,我們就會在NBA選秀會上看到他們的名字,其中包括:

- Nemanja Aleksandrov (209cm, 塞爾維亞):17.4分、10.6籃板,只有17歲的全能前鋒
- Marko Belinelli (196cm, 義大利):26.2分,大會得分王
- Andris Biedrins (210cm, 拉脫維亞):21.8分、14.4籃板、4.4阻攻、3.8抄截,壯碩擅碰撞,恐怖得很,今年有可能以高順位在NBA選秀獲選
- Manuchar Markoishvili (196cm, 喬治亞):18.8分、5.2籃板、3.2助攻、4抄截、1.2阻攻,喬治亞共和國繼Zaza Pachulia、Vladimir Stepania、Nikoloz Tskitishvili後製造出來的另一名優質球員
- Martynas Andriuskevicius (217cm, 立陶宛):14.3分、9.3籃板、3阻攻,今年只有17歲,據說是名中鋒Arvydas Sabonis一手調教的高徒,前途無量
- Ersan Ilyasova (206cm, 土耳其):17.4分、9籃板,今年只有16歲,內外全能
- Dejan Ivanov (206cm, 保加利亞):18分、14.2籃板,但打中鋒有點矮

附帶一提的是,歐洲籃總(FIBA Europe)對推廣、落實各級籃球相當下功夫,近年來更可見到成果。光是今年,就有158個國家隊伍參加U-16、U-18和U-20的三級比賽。和別人比起來,亞洲籃總真該多加油,不要成天混吃等死,否則亞洲籃球會愈玩愈回去。

*ULEB Euro League Final Four
堪稱全歐最盛大籃球慶典的ULEB Euro League Final Four,將於4月29日至5月1日在以色列的特拉維夫進行。晉級的四隊分別為Skipper Bologna、Montepaschi Siena、CSKA Moscow和Maccabi Tel Aviv,義大利職籃打進兩隊,也夠屌了。CSKA和Maccabi則分別是俄羅斯和以色列職籃的萬年長勝軍,那種感覺就像是中國的八一或是台灣的裕隆一樣。

比賽採單敗淘汰,準決賽由兩支義大利兄弟兵交戰,Skipper對上Montepaschi,CSKA則對上Maccabi,勝者爭冠。先前曾提過,ULEB系統的歐洲冠軍戰,才被認為是"真正"的歐洲冠軍,因為競爭水準比FIBA Euro League還要高一點。

03-04 NBA Review : NBA球季回顧─老鷹變小雞

有人想談論這支球隊嗎?說真的,如果不是市長哀求,我還真有點不想寫這隻偽裝成老鷹的雞...問他「為什麼」,市長說:「不為什麼,因為preview也是你寫的」。很好,好一個讓我啞口無言的理由。

為什麼不想寫?因為檢視一支球隊的失敗,總比描述球隊的成功要來得痛苦得多。因為,作者也是會「入戲」、彷彿感受到那份痛苦的...

28勝54敗,隊史上第二爛的戰績;平均13798人,全聯盟最爛的票房;1月9日,67-113輸給湖人46分─46分!OK,到此為止,我已經不忍心再說下去了。

去年10月9日,我以「災後重建」來描述準備開季的老鷹。如今回想起來,描述得還真是不得了的好。老鷹分明就像美軍和聯合部隊重建中的伊拉克─還是一團糟!

市長的耳提面命又在耳邊響起:「不要光說人家爛嘛,爛也要給個理由。」

該怎麼形容呢?本季的老鷹應該像是一家準備更換高層主管、準備迎接人事大搬風的公司。還在職的員工會是什麼樣子?當然不外乎離心離德、坐立難安、混吃等死、擺爛等著領資遣費。

本季老鷹可以大致區分為兩個階段,一為二月瘋狂交易之前,打出18勝35敗的階段,第二階段則為交易之後,打出10勝19敗。

第一階段,他們有心一拼,畢竟,雖然醞釀許久的經營權易手始終未搞定,但這卻是教頭Terry Stotts接手之後的第一個完整球季,而老鷹也有Jason Terry和Shareef Abdur-Rahim兩名端得上檯面的大將。無奈的是,戰績打不出來也就算了,高層還策動著清倉大買賣。

二月份,風暴來了。老鷹先和拓荒者作了大買賣,用Abdur-Rahim、Dan Dickau和Theo Ratliff換來麻煩球員Rasheed Wallace和末日射手Wesley Person。交易一完成後,就有人繪聲繪影指出,老鷹還會有動作,亞特蘭大並不是Sheed的最後落腳處。

果不其然,接下來老鷹繼續動作,在一筆三隊交易中將還蠻有前途的Nazr Mohammed送到尼克,換進尼克的Michael Doleac和公鹿的Joel Przybilla。然後再用Rasheed Wallace向活塞換來Bob Sura、Zeljko Rebraca和Chris Mills。

這麼一搞,全隊下一季還有合約的球員,只剩Jason Terry、Boris Diaw、Alan Henderson和Chris Crawford四個人,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根本就是放棄這一季,準備來個「零的出發」,因為他們今年選秀會上還有兩個首輪選人權和三個第二輪選人權,團隊薪資上限也空出了2100萬美元左右。

既然如此,老鷹在二月份之後的全隊陣容、場上rotation已經是亂得無以復加。你看看,連剛從NBDL叫上來的Jason Collier,一個月前剛被暴龍釋出的Michael Bradley,都可以擠上先發中鋒,你就知道老鷹有多慘。

置之死地而後生,剩下來這批殘花敗柳,倒也放開心胸「玩」起籃球來了,不拼戰績,至少拼個kimochi、拼一張未來的個人合約。老鷹以Terry、Stephen Jackson和Bob Sura為首,大打Run-and-Gun式的快攻跑投戰,和對手飆得分、比爽快,居然也在最後29場拿下10勝,反而比季初好得多。

連防守起家的教練Stotts也不得不承認(雖然好像有點無奈),這段時間是他教球以來最享受籃球的日子。反正Run-and-Gun一向是球迷喜歡、球員也喜歡的風格,在「下課前」讓大家享受一下籃球,亦無不可。

在此同時,以Steve Belkin為首的九人小組所組成的Atlanta Spirit LLC公司,到三月底才算正式接掌老鷹。前後算來,花了長達兩年的時間才搞定。只是,這個消息對球季已近尾聲的老鷹並沒有太大幫助。

整季看起來,老鷹一直處於動盪不安的局面,二月份的連續交易對球隊的影響太大,使球員對前途無法有期待,球迷對他們更無法有任何期待。

由馬刺轉來的Stephen Jackson,平均有18.1分,在球季後半段狠狠的砍了個夠,動輒出現30分以上的爆量績效。他在球季結束後有權成為自由球員,但這對他的身價會有正面幫助嗎?很難說,因為他的進攻天份原本就不被懷疑,倒是防守的專注力、投入程度需要加油,而這一季實在看不出來他在防守上有太多著墨。

Jason Terry上季結束後原本要落跑至爵士,但被老鷹留了下來,交出平均16.8分、5.4助攻的成績單,差強人意。

最令人驚訝的應該是Bob Sura,季末連續三場大三元,嚇死了一堆人。雖然第三次大三元因為一次自己故意不進的籃板球,而不被NBA總部承認,但好歹讓球迷們知道他的功力。由活塞來到老鷹之後,Sura成為Jackson和Terry之外的第三支角,27場球內平均有14.7分、8.3籃板、5.3助攻,是蠻不錯的全能成績。

這所謂的「三劍客」,只是球隊重組前的過渡性產物,更何況,一支正常球隊不可能讓他們這樣玩下去,而且他們也都不是可以仰賴的franchise player。

總教練Terry Stotts會不會被留任,頗值得觀察。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對他來說並不見得公平。今年的他就像個原本買好材料、準備作菜的師父,菜單卻臨時被更換,只好亂炒一通。當然,如果要吸引重量級的明星或自由球員,Stotts的招牌還不夠響亮,也有許多人認為,老鷹需要一名教父級的總教頭押陣,才能在NBA裡增加可見度。但無論如何,這兩季的Stotts(51勝85敗)是被犧牲掉了。

而兩年下來,老鷹的主角由大狗Glenn Robinson而Shareef Abdur-Rahim再到Rasheed Wallace,再到現在的兩手空空,實在讓人不曉得他們心裡在想些什麼,作出什麼樣的判斷。

接下來的日子裡,老鷹最重要的關鍵人物是總經理Billy Knight。他必須作出包括教練、球員(含本隊球員續約與否的談判、自由球員的爭取和選秀)的種種人事決定。

或許在換老闆、在Billy Knight為球隊勾繪出一幅新藍圖之後,老鷹未來會有一片新天地。但回顧今年,他們唯一達到的目標,可能就只是沒有在東區墊底而已,因為魔術隊實在太夠義氣了...

Monday, April 26, 2004

籃框裡的福爾摩莎

*搞了半天,中華籃協終於決定在下一個SBL球季採用新規則,基本上也會全面採用三名裁判執法。對SBL來說,這是好事。

雖說是新規則,但這只是國際籃總的小部份修正,最主要是針對24秒計時與跳球方面的改變。在2003年5月FIBA的中央委員會議就已通過,9月就已開始實行,但我們一直未曾使用。即使到HBL使用新規則,SBL還是採用舊法。

經過一個球季,SBL發生的種種爭議讓我們知道,最好的紀錄組(含計時器操作等等)就和裁判一樣─「不應該讓人們感受到他們的存在」。如果能作到這一點,那就成功了。

跳球與球權輪替

新規則在[21.1.1]規定:「跳球是每半時或決勝期開始時,職員於中圈將球在不同隊的兩位球員間拋起....(以下省略)」。

同時在[21.4]定出「球權輪替程序─規定和程序」:
[21.4.1] 球權輪替程序是以發球入界代替跳球,使球成為活球的方法。
[21.4.2] 在非每半時和任何決勝期的跳球狀況中,球隊輪流在發生跳球狀況的最近點發球入界。
[21.4.3] 每半時或決勝期跳球,未取得最初控球權的球隊,依球權輪替程序,賦予在下次跳球狀況發生時的最近點發球入界。
[21.4.4] (省略)
[21.4.5] 應以箭頭指向依球權輪替被賦予發球入界球隊的對隊本籃。箭頭方向在球權輪替的發球入界結束時,立即轉換。

24秒
有關24秒時限,較重要的有兩點:

[39.1.2] 在24秒即將結束時投籃,當球已離手正在空中時,24秒信號響起:
- 若球中籃,則無違例發生,信號不予理會,中籃有效。
- 若球未中籃,但觸及籃圈,則無違例發生,信號不予理會,比賽應繼續進行。
- 若球觸及籃板(非籃圈)或未觸及籃圈,則屬違例,由對隊在最靠近試投處之界外發界外球。

[39.2.3] 若24秒計時器誤鳴,此時一隊正控制球或無任何一隊控制球,信號不予理會,比賽應繼續進行。


看了這麼多「文言文」,簡單的說,一場四節的比賽只跳球三次,分別是開賽、下半場開始和延長賽開始,其他時間都以「球權輪替」方式決定控球權。舉例來說,開賽由A隊跳到球,下一次跳球狀況時則直接由B隊取得球權。在紀錄台處會有一個「球權指示器」(Possession Arrow)來指示下一次控球權誰屬。

事實上,這個規定在美國NCAA大學籃球已行之有年,意義在於加快比賽節奏,同時公平賦予兩隊控球機會,不會因為身材劣勢而在跳球上吃虧太多。

至於24秒的修正,基本精神也在於不干擾比賽節奏。在修改之前,我們往往看到的是,只要某一隊24秒無法出手或已出手未進,無論那一隊搶到控球權,一律發邊線球,把比賽節奏切得支離破碎。採用新制,比賽應該會流暢很多。

不過,千萬不要小看Possession Arrow,它很有學問,特別是在讀秒時刻的決勝期。球員在當時必須熟知Possession Arrow指向何方,是不是要透過造成Jumpball的情況,來取得控球權,抑或是不是要避免造成Jumpball,讓對方取得控球權。

*聽說咱們大專體總更「進一步」的闡釋了FIBA修改規則的精神,在男子甲三級和女子甲一級的部份賽事,現場臨時將shot clock由24秒改成30秒,將過前場時限由8秒增長為10秒,而且裁判都是到了比賽場地才知道比賽規則臨時修改,真是有一套。

據說臨時修改的理由是「球員素質較差,24秒進攻時限往往很難出手,8秒很難過前場」。很好,如果素質真的這麼差的話,不如改為6個打6個好了,或是把籃框下降一公尺、大家都灌籃灌個爽算了。

兩個字形容:亂搞!

Sunday, April 25, 2004

NBA部落格

ESPN列出的今年NBA選秀各位置Top 10,大家「奇文共欣賞」一下。不過在這些球員之中,有的並不見得會棄學。過兩天,再來談談我對他們的看法。

(姓名, 身高/體重, 年齡, 即將加盟、正在就讀的學校或來自何國)

控球後衛
1. Shaun Livingston, 6-7/175, 18歲, Duke
2. Ben Gordon, 6-3/185, 21歲, UConn
3. Devin Harris, 6-3/185, 21歲, Wisconsin
4. Jarrett Jack, 6-3/200, 20歲, Georgia Tech
5. Sebastian Telfair, 5-11/175, 18歲, Louisville
6. Jameer Nelson, 5-11/195, 22歲, St. Joseph's
7. Sasha Vujecic, 6-7/193, 20歲, 斯洛維尼亞
8. Roko Leni Ukic, 6-5/185, 19歲, 克羅埃西亞
9. Chris Duhon, 6-1/190, 22歲, Duke
10. Ivan Koljavic, 6-2/180, 19歲, 塞爾維亞

得分後衛
1. Andre Iguodala, 6-6/210, 20歲, Arizona
2. Sergei Monya, 6-8/220, 20歲, 俄羅斯
3. J.R. Smith, 6-6/210, 18歲, North Carolina
4. Rudy Fernandez, 6-5/185, 西班牙
5. Dorell Wright, 6-7/210, 18歲, DePaul
6. Kirk Snyder, 6-6/225, 21歲, Nevada
7. Luke Jackson, 6-7/210, 21歲, Oregon
8. Delonte West, 6-4/180, 21歲, St. Joseph's
9. Kevin Martin, 6-7/185, 21歲, Wetsern Carolina
10. Rickey Paulding, 6-5/215, 22歲, Missouri

小前鋒
1. Luol Deng, 6-8/220, 19歲, Duke
2. Josh Smith, 6-8/220, 18歲, Indiana
3. Josh Childress, 6-8/205, 21歲, Stanford
4. Marvin Williams, 6-9/230, 18歲, North Carolina
5. Sean Banks, 6-8/206, 19歲, Memphis
6. Trevor Ariza, 6-8/200, 19歲, UCLA
7. Ivan Chiriaev, 7-1/220, 18歲, 俄羅斯
8. Damir Omerhodzic, 6-10/225, 18歲, 克羅埃西亞
9. Luka Bogdanovic, 6-9/220, 19歲, 塞爾維亞
10. Ryan Gomes, 6-7/245, 21歲, Providence

強力前鋒
1. Emeka Okafor, 6-9/245, 21歲, UConn
2. Dwight Howard, 6-11/245, 18歲, NBA
3. Andris Biedrins, 6-10/235, 18歲, 拉脫維亞
4. Kosta Perovic, 7-2/235, 19歲, 塞爾維亞
5. Kris Humphries, 6-9/240, 19歲, Minnesota
6. Hakim Warrick, 6-9/205, 21歲, Syracuse
7. Al Jefferson, 6-9/260, 18歲, Arkansas
8. Ronny Turiaf, 6-10/230, 21歲, Gonzaga
9. Lawrence Roberts, 6-9/235, 21歲, Mississippi State
10. Anderson Varejao, 6-10/235, 22歲, 巴西

中鋒
1. Martynas Andriuskevicius, 7-3/250, 18歲, 立陶宛
2. Pavel Podkolzine, 7-4/300, 19歲, 俄羅斯
3. Peja Samardziski, 7-0/240, 17歲, 馬其頓
4. Rafael Araujo, 6-11/280, BYU
5. David Harrison, 7-0/260, Colorado
6. Ha Seung Jin(河昇鎮), 7-3/300, 18歲, 南韓
7. Randolph Morris, 6-11/245, 18歲, NBA
8. Robert Swift, 7-1/245, 18歲, USC
9. Nigel Nixon, 6-11/320, 22歲, Western Kentucky
10. Peter John Ramos, 7-3/300, 18歲, 波多黎各

*一個朋友給了我以下這個連結:Blog Maverick。這是小牛隊老闆Mark Cuban的個人weblog,裡面有著他的許多想法,無論是籃球或是非籃球。

事實上,我從來沒喜歡過Mark Cuban,甚至也不那麼欣賞小牛的球風。看著Cuban在場邊擠眉弄眼、大呼小叫、頤指氣使、振臂疾呼的樣子,總覺得有那麼一點不大對味。也許是我老了,小牛以前的老闆Donald Carter戴著牛仔帽、手裡搖著白毛巾的模樣,已經是我對老闆所能忍受的最高極限。

或許在我的腦海裡,老闆就應該是那種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一副冷靜深沈、喜怒不形於色的樣子。

但Cuban之所以在老闆中如此突出,有這麼多追隨者,多半也來自於他的特立獨行。不得不說,我佩服他的幾點是,他很坦誠,他有許多行銷鬼點子,他很照顧球員,千方百計要把球隊搞到最好。最重要的是,你可以看出他非常喜愛籃球,小牛隊不只是他名下資產的一部份而已。

如果他再加把勁,發明一種追蹤裁判是否有誤判的機器,或許他就能超越發明24秒計時器的雪城國家隊老闆Danny Biasone,成為NBA史上最偉大的老闆了...

*對了,順便要恭喜圓球復站,雖然討論區暫時還無法使用,但沒有圓球的日子,對我來說還真是生不如死...

Tuesday, April 20, 2004

向左走,向右走

短短幾年內,陳信安和田壘成為台灣籃壇代名詞,成為每一個籃球迷談論、追星族追逐的對象,儼然已成台灣頭號球星。剛結束的SBL球季,陳信安獲總冠軍戰MVP,田壘為例行賽MVP,更可以為這個現象作註腳。但是在這裡,我想以較為嚴肅、深沈的態度,來檢視兩人過去一年來的表現。

●陳信安
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要當「陳信安」,並不容易。經過2002年沙加緬度國王季前訓練營和2003年丹佛金塊夏季聯盟訓練營的磨鍊,陳信安是台灣籃球和NBA最為接近的名字。

自然的,他註定要承受莫大的壓力、比較和批評。因為陳信安曾經給過我們對NBA的夢想和期待,如今球迷期待看到的是,他能超越一般球員,給我們更美妙的籃球感受。我們期望看到他劇力萬鈞的扣籃,主宰球賽的表現,平均25分、8籃板、7助攻的數字。

但即使在台灣,這也並不容易。陳信安的個性,以及所接受的籃球教育,都要求他自己必須以團隊為重、個人在後,加上他所效力的裕隆,是國內人手最整齊的隊伍,全隊大約三分之二球員有國手資歷。種種情況,都不允許他以類似林志傑的「一人球隊」方式來領導球隊、主宰球賽。

因此,我們雖然偶爾能看見陳信安展現霸氣的演出─例如他在對中廣一役寫下本季SBL單場最高的41分紀錄,雖然他還是能夠很棒,但大多數的時候,我們卻無法滿足心中的期待。

綜觀陳信安本季的表現,數字上顯然未能達到球迷預期,球技所展現出來的「質」,也有退步的跡象。在球季前半段和中段,他的表現起起伏伏,等到入伍十二天歸隊之後,則陷入近幾年來最大的低潮,直到總冠軍戰才略有回昇。

在這段期間內,陳信安的投籃方式、投籃時機、打球節奏全都亂了調。他的出手不再像2002年夏天一樣柔順自然,對於出手時機的掌握,則極為混亂,經常是該投不投,切入禁區後只靠著拉竿硬上。防守上,則不時有分心、不夠專注的情形。

當然,他的傳球一向維持著還不錯的水準。而且奇怪的是,儘管每個人都知道陳信安陷入低潮,但他仍是每一隊全力封鎖的目標,而且裕隆也少不了他。少了陳信安的裕隆,似乎也少了一股自信,特別是在進攻上,常有手腳施展不開的症狀。

總冠軍賽前兩戰,陳信安終於稍微恢復正常,但這也只是用最低的標準來看。

陳信安到底怎麼了?有人說,在裕隆的體系下打球,折損了陳信安的籃球天賦和揮灑空間。事實上,這只說對了一半。最主要的,還是在於缺少刺激和競爭。

陳信安自己曾表示,他(事實上絕大多數人也都如此)是個需要刺激的球員。少了刺激,自然容易放鬆、分心。很遺憾的,「沒有刺激和競爭的陳信安,正在退步中」,也是不爭的事實。

那麼,什麼人能夠給他刺激?答案有幾個,第一是榮獲本季例行賽MVP的田壘(見下段分析)。第二是假設性的,也就是超級聯賽未來能夠引進洋將。第三個可能性就是,陳信安主動出擊,離開台灣,到水準較高的各國職籃探路,自我挑戰。

第三種可能性,是陳信安為球技開創新局的最佳抉擇,也是許多球迷對陳信安的期待,但是需要他自己作出最後決定,甚至必須作某種程度的犧牲。以他目前的球技而言,要挑戰NBA成功率微乎其微,但是歐洲、中國大陸、日韓等國,都是有可能的。

今年的陳信安稱不上差,只是「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好」。他的年紀還很輕,但是,如何突破生涯瓶頸卻已成了目前必須思考的第一件大事。即使留在台灣,征戰SBL、重披中華隊球衣,陳信安也都至少要能打出新局才是。

●田壘
籃板、抄截榜排名第一,得分、阻攻榜排名第二,說明了田壘在SBL擁有什麼樣的一年。是的,田壘的例行賽MVP得來一點都不僥倖,這是他一年來努力練球、在球賽中每分每秒付出百分之百,所得來的甘甜果實。

和得分王林志傑所屬的台啤相比,達欣絕稱不上是田壘的一人球隊,田壘也不是有球必投的「黑洞型球員」,但他的主宰性依然。我們甚至可以說,少掉林志傑的台啤未必一定吞敗仗,但少掉田壘的達欣,就只能等著輸球。

本季的田壘,可以用漸入佳境來形容。特別是到了下半季,雖然一般球員因為UBA、SBL兩邊征戰而兵疲馬困,田壘和達欣、達欣化身的師大團隊搭配卻愈來愈好,他的外線準頭更只能用「可怕」來形容。

在上半季,田壘的進攻流於外線投射,未能充分利用身高優勢在低位單打,是他較為人詬病的一點。從季中開始,在達欣教頭劉嘉發的調整下,此現象略有改善,田壘的外線依然凌厲,但不再強求,進攻方式更加全方位。

防守上,田壘以202公分的身高和快速的彈跳速度,在籃板和阻攻、抄截方面都有驚人的表現和破壞性,一人撐住達欣禁區。最難得的是,他往往是每場比賽都上滿40分鐘,卻還能有此績效,可見達欣比其他隊伍苦上數倍的體能訓練,確實收到了功效。至於田壘場場必有的扣籃秀,更是風靡男女球迷的最佳鏡頭。

這樣子的全能成績單,也就不難說明,為什麼我認為田壘是當今台灣最紅的籃球員。每場球賽結束,田壘總是被大批球迷包圍,索取簽名、要求拍照,難得的是,他也來者不拒,沒有流露出大牌球員的架式。

可以預見的是,今年還不滿22歲的田壘,將是未來幾年主宰台灣籃壇的人物。但他也和陳信安面臨相同的問題,在台灣這個「小池塘」,如何磨鍊出一再自我超越、向上提昇的意志?大膽走出去,似乎也成了田壘即將必須面對的抉擇。

根據媒體報導,國王隊今夏據說有意邀請田壘參加訓練營。依據NBA規定,還不滿22歲的田壘必須先投入選秀,如未被選中才具備自由球員身分,可以逕行和各隊接洽、試訓、簽約。由這個規定來看,田壘成行機會或許不大。

但無論是不是走得出去,球迷、台灣籃壇都對田壘有著更高的期望。他已經是史上最高的小前鋒,他已經是史上難得一見、擁有驚人柔順投籃手感的200公分長人,他還能作到什麼?

田壘必須嘗試的是:一、增加碰撞力,撕下「不喜碰撞」的標籤;二、加強基本動作,讓他的進攻武器再添加切入一項;三、加強低位單打訓練和步伐─這也是達欣教頭劉嘉發公開表示,下一季田壘最重要的訓練課程;四、隨著每一場比賽,鍜鍊自己觀察球賽節奏、細節、對手優缺點、隊友走位和狀況的能力。長遠來看,這會是對身為球隊領袖的田壘最重要的一點,也就是領導能力的鍜鍊。他不能只是場上五人之一,他必須是「The Man」。

毫無疑問的,例行賽MVP是對田壘本季進步的終極肯定。對一個長期觀察籃球的人而言,沒有什麼比見到球員進步更令人感到開心。無論田壘能不能在下一個年頭走出台灣,他都已經給我們很多喜悅,也說不定還會給我們更多。

Monday, April 12, 2004

世界那麼大 - Hoop Summit

每年在NCAA Final Four進行的同時,在該主辦城市還會有兩個活動,引起籃球界的注意,一個是NABC(全美籃球教練協會)的年會,另一個,就是台灣時間4月5日在UTSA體育館進行的Hoop Summit;這是一項集全美高中明星和全球青年球星於一堂的比賽。隨著外籍球員在NBA、NCAA日漸吃香,成了相當受矚目的比賽。

今年的國際明星隊名單如下:

Wojciech Barycz 6-10/235 1984 波蘭
Andrea Bargnani 6-11/225 1985 義大利
Luka Bagdanovic 6-11/220 1985 塞爾維亞
Yi Jian Lian(易建聯) 7-1/230 1987 中國
Churchill Odia 6-6/160 1985 奈及利亞(在美國就讀Montrose Christian HS,據說要進Xavier)
Juan Diego Palacios 6-8/245 1985 哥倫比亞(在紐約讀高中)
Sergio Rodriguez 6-3/170 1986 西班牙
Michael Schroeder 6-11/275 1984 德國
Roko Leni Ukic 6-6/185 1984 克羅埃西亞
Marcus Vinicius Vieira 6-9/215 1984 巴西

觀察了幾年下來,會入選的球員以長人居多(好像有點廢話),事實上我覺得,NBA各隊在檢視22歲以下的外籍球員時,對6-9以下的都沒有太大興趣,除非天賦異稟如Tony Parker,除非他年紀輕輕已經在國際賽打出驚人的名氣。

美國隊名單則是這樣子的,最後一欄代表他們未來要進的大學(如果沒棄學的話):

Jordan Farmer 6-2/170 UCLA
Rudy Gay 6-9/215 UConn
Daniel Gibson 6-3/205 Texas
Malik Hairston 6-6/200 未決定
Al Jefferson 6-10/265 Arkansas
Joe Jones 6-9/250 Texas A&M
J.R. Smith 6-6/220 UNC
Josh Smith 6-9/215 Indiana
Sebastian Telfair 6-0/165 Louisville
D.J. White 6-9/230 Indiana
Mike Williams 6-9/230 Texas

會參加Hoop Summit的美國球員,不見得真是全美最強的,因為類似Dwight Howard這種人,大概已經沒有必要在這種比賽露臉。

比賽結果,國際明星隊以79-99被海K。國際明星隊以Luka Bagdanovic最出色,投11中5(三分球投5中3)、罰8中7拿下20分、6籃板,德國的Schroeder拿下9分、9籃板,奈及利亞的Odia和哥倫比亞的Palacios各有10分。

年紀最小的易建聯擠上先發,出賽28分鐘7分、7籃板。我有個朋友親自在San Antonio看了這場球,他對易建聯的評語是:面對籃板的進攻感覺還不錯,但防守和籃板差了一點。

Bagdanovic的身高是個疑問,有人說他只有6-9高,但無論如何,整體評價還不錯,特別是投籃的技巧。他被nbadraft.net形容為下一個Peja Stojakovic,而且具有水準以上的基本動作,未來有改打控球前鋒的本錢(Toni Kukoc??)

美國隊的Telfair攻得6分、7助攻,但不脫紐約後衛傳統特色,投10中1,據說他的選秀行情已經直直落,最好還是去念個一年大學再說。Josh Smith最為搶眼,投18中12得27分,看樣子是不會到Indiana去報到了。另外,J.R. Smith攻得17分(猛投三分,投11中3),Rudy Gay 14分。

Hoop Summit的焦點,絕對不在老美,而在外籍球員身上,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當年Dirk Nowitzki正是在此發跡。只不過,今年大家對外籍球員似乎沒有太好的評價,至少,沒有那種"驚艷"的感受 。

至於易建聯,他的年紀還小,多露臉、多些經驗都是好的,成績如何並不那麼重要。我的感覺是應該讓他赴美發展,否則,讓本國的教練糟蹋了總不是件好事。

有興趣者請參考此連結

Saturday, April 10, 2004

03-04 SBL球隊回顧─台銀:現金不足,暫停服務

「現金不足,提款機暫停服務」,每當我領不到錢,口中訐譙的同時,心裡也不由得想起可憐卻很可敬的台銀。

這句話和台銀的狀況不是再貼近也不過嗎?台銀短兵缺將、傷兵成群,就叫現金不足,台銀無法提供太好的薪水,球員被挖得吱吱叫,更是標準的現金不足(枉費新台幣還是他們家自己印的…)。

台銀在季前有著不小的變動,第一射手何守正轉至台啤,任教多年的田希和退休,由韋陳明接下總教練。這使得台銀在相當不確定的狀況下,邁向SBL的第一個球季。而早在球季開打前,就被公認為「爐主」第一人選。

然而台銀就像韋陳明要求的,在多數球賽中都展現百分之百的拼勁,成為可敬的對手。他們是那種即使輸球,也讓你看得心疼的球隊。

台銀度過了一個典型的、在掙扎中學習成長的球季,前五場中就爆冷門作掉達欣、九太,使他們一砲而紅。但接下來開始出現傷兵、心理和生理的低潮,16場球中輸掉15場,不停的敗戰,也讓台銀球員們失去了拼勁。

直到正式和季後賽說再見、球季行將結束之際,後無退路的台銀才找回季初士氣。擊敗九太一役,是九太未能打進季後賽的關鍵,球季告別戰勝台啤,也將台啤擋在10勝門外。台銀總算以蠻正面的方式結束球季,是值得欣慰之處。

觀察台銀,不能不從他們的「三小福」後衛組合談起。韋陳明一再強調,他不認為許皓程、吳永仁和簡明富的組合會輸給任何一隊。我也寫過好幾次,176公分的許皓程、177的吳永仁和163的簡明富,是每一個「平凡人」打籃球的學習榜樣。說真的,他們有那一個看起來像籃球員?

三小福各有不同特色,也讓教練團在不同時刻可以有不同的選擇。許皓程的分球、組織最好,也是最佳的先發控球人選,吳永仁以得分見長,適合在進攻受阻時上場,簡明富速度奇快,最適合在兩隊形成僵局,或是本身節奏受對方牽制時,上場靠速度改變節奏─無論是破壞對手節奏,或是加快本身節奏。

至於缺點,許皓程(9.4分、5.6籃板、3助攻、1.56抄截)的外線穩定度需要提昇,吳永仁(11.3分)必須加強過人動作,簡明富(4分)對場上狀況的判讀,則需要更細心。不過整體而論,台銀這三名後衛,已經以最有限的天份打出最無窮的可能性。

對於禁區的朱永弘(11.4分、7.2籃板)、周本堂(7分、7.3籃板、1.3阻攻),我有同樣的感受。國內沒有幾名球員,能像朱永弘扛內線這麼稱職,同時具有破壞力,他有單打腳步、中距離、分球能力,最重要的是他有一股氣勢。同樣被稱為「小朱」,台銀的小朱可是比圓球小朱兇上一百倍。周本堂是台銀唯一24場全勤的球員,再看7.3籃板和1.3阻攻的數字,以及偶爾靈光乍現的三分線,正在進步中的單打企圖心和腳步,我必須說,他是一名稱職的中鋒。

朱永弘和周本堂都不是貪功的球員,他們十分清楚自己扮演的苦工角色。話雖如此,他們都有犯規過多的毛病,這或許和人手不足有點關係。朱永弘的罰球和脾氣也都有進步空間,照目前陣容來看,台銀非常需要他留在場上。通常只要小朱一下場,台銀禁區就只有挨打的份。

林群峰(7.2分、5籃板)和陳聖亞(3分)則是台銀本季的謎思。左看右看,林群峰的條件都比他屏中學弟張智峰好上一截。他有柔順的投籃手感,無論在什麼情況下,總能夠找到出手的角度和姿勢。如果你仔細觀察,他對爭搶籃板也有著敏銳、與生俱來的嗅覺,我只能用「神出鬼沒」來形容。看著他爭奪籃板,我總會發出「他從那裡冒出來的?」或「怎麼又是他?」的驚歎。

話還沒說完,林群峰和張智峰最大的差別,大概就在態度。如果不是態度不夠積極、認真,林群峰下半場的上場時間不會掉得那麼離譜,得分也由季初的15分多(得分榜前五名)整整降了一半。

上一屆甲組聯賽令人驚艷的陳聖亞,本季則彷彿消失一般。據說,他是因為修正投籃姿勢,調整不順,加上蜂窩性組織炎,上場時間愈少就愈缺乏自信,全季只出賽14場,即使上場也是蜻蜓點水。

即使不算轉隊的何守正,如果你算一下,林群峰、陳聖亞加上受傷停賽的駱大偉,台銀等於失去三名非常有戰力的前鋒,我相信這是他們本季只拿下五勝的最大原因。

這段期間,冒出來接棒的是楊敬敏(11.6分、3.5籃板)和莊曉文(8.5分),其中以楊敬敏最令人激賞。楊敬敏身高將近190公分,有速度、有外線、有體能,兩年前就被喻為最有未來性的高中鋒衛。他缺少的是經驗、自信,導致表現大起大落,可能前一場得25分、下一場抱蛋。即使如此,他的得分仍在台銀排第一,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能耐和潛力。

我必須承認,在去年全運會之前,我從來不知道莊曉文能夠擁有如此優異的外線手感;田希和教頭「練球員」的功力,果然不可凡響。一個球季下來,他在UBA和SBL展現出的長程準頭,已經是對手不可不防的目標。我擔心的是,莊曉文也染上高中隊友田壘的「三分大頭症」,從此後只會投三分球,忽略了其他技藝的發展。

最後再提到韋陳明。基本上韋陳明承繼「田氏球風」,台銀的打法並沒有太大的不同。不同的是,他的脾氣比田希和溫和一點,也了解到和e世代球員的溝通,不能再拿嚴刑峻法、操死人不用錢那一套。

今年對他而言算是「實習」,當了再久的助理教練,升上總教練之後總會發現,「作建議」和「作決定」之間,有著多麼大的不同。建立權威、更了解球賽細節和球員心理、思考解決之道、從錯誤中學習,應該是他今年最重要的任務。

不過,韋陳明有問必答、進退有度、氣慨萬千的發言,恐怕已經排名SBL七隊教練之首。他不吝於公開稱讚球員,也懂得利用適度的公開責難去刺激球員表現。他從不打算輸球,也要求球員展現百分之百的精神,即使打到最後一兵一卒,在比賽終了前也不能認輸。在教練哲學方面,我想他下了相當大的苦心。每次看到他,我也不知怎的總會想起死守四行倉庫的謝團長~~*&%$#

台銀最重要的問題,除了給球員時間成長、成熟,還是在於尋找球員。以台銀公家機關的層層規定、限制,薪水不高,練球又操,實在不容易找到新血輪,特別是高大的球員。古往今來,台銀總是能利用一批190-195公分的球員打出天地,但是在目前的SBL,就比較困難。

台銀有如甲組籃壇的「幹訓班」,只要培育成才,像陳信安、邱啟益、林裕書、何守正之流,馬上被別隊挖走,教練團通常也不置喙,因為球員原本就希望追求高薪和穩定的生活。如果高層對籃球隊還有心,實在應該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本季5勝19負的戰績,當然是令人失望的,但是你絕不能用「失敗」來形容台銀。他們為SBL和球迷帶來一股動力,以及宛如對灰姑娘的期待。每個人都想看到小蝦米扳倒大鯨魚的一天,希望明年的台銀能繼續為大家完成這個夢想。

Tuesday, April 06, 2004

SBL球季總結與季後賽預測

被視為挽救台灣籃壇的最後希望,SBL超級聯賽例行賽在4月4日結束了84場的鏖戰。樂觀的看,SBL的第一個球季是相當成功的,它重新聚集了籃球迷的目光,也為球員形塑了一個最佳的表演舞台。審慎的看,SBL的未來仍有待努力,重點在於建立一個可長可久的制度。

●決戰最後一週
你有沒有想像過,類似NBA的季後賽「卡位戰」,居然也會在台灣發生?但這正是SBL最後一週的狀況。中廣、達欣和九太戰至最後一天,才確定達欣、中廣分別以第三、第四種子晉級,九太淘汰,讓球迷的神經繃緊到最後一刻。

原本居於有利戰略位置的九太,由於上一週意外敗給台銀,邁向季後賽之路出現戲劇化轉折,本週雖眾志成城大勝台啤,但由於中廣擊敗新浪,兩隊戰績同為12勝12負,九太在比較對戰成績之後飲恨出局。

SBL的口號「每一戰都是決戰」,如今回顧起來,確實很貼切的說明了本季的戰況。

先別看別的,只要看看編號第84場的最後一戰。這場台銀對台啤的球賽,其實對戰況已不造成任何影響,但力求五勝的台銀和力拼十勝的台啤,依然帶給球迷絕無冷場的40分鐘,最後也由台銀擊敗台啤。

●排行榜之爭
本季SBL攻守統計排行榜,田壘充分展現他對球賽的主宰性,得分、阻攻榜排第二,籃板、抄截都排名第一,率領達欣以第三種子打進季後賽已經是MVP的熱門候選人。

林志傑拿下得分王、陳世念奪得助攻王,則使得排行榜新意盎然,而且可以看出新人出頭的現象。「野獸」林志傑本季異軍突起,鋒頭全不在陳信安、田壘之下,早早就在得分榜拉開領先差距,也成為人氣竄昇最高的球星。陳世念則是和老前輩周俊三纏鬥至最後一周,才拿下夢寐已久的助攻王。

除了成名已久的球星群,排行榜上還有著幾個容易被忽視的球員,例如下半季表現進步很多的吳岱豪,籃板、阻攻分別名列第二、三名。儼然已成中廣頭號大將的李啟億,籃板排名第三,阻攻第四。陳暉則在助攻、抄截排名第四、五名,也是經常被忽略的全能後衛。

●台灣籃球的復甦
有人以「壓垮台灣籃運的最後一根稻草」,來形容中華隊在哈爾濱亞錦賽拿下第11名的慘淡成績。那麼,SBL有沒有可能吹響台灣籃運復甦的號角?我的答案是:很有可能!

我們不要對台灣籃球有太多不切實際的期待,以SBL處女季、百廢待舉的處境,能創下平均逾1500人的票房數字,已經是水準以上的成績。同時,ESPN的球賽轉播收視率,也是出乎意料的好。事實證明,這個全國水準最高的籃球聯賽,是重新得到了球迷的目光和喜愛。

SBL的籌建,當然是這一波復興的起點。不過,最重要的是各隊和每一個球員的投入。過去半年來,我們不再見到以往甲組聯賽時球員、教練懶懶散散的模樣。相反的,他們「比HBL還HBL」,也就是說,只要上場就是拼命、絕不放棄。

心態由消極而積極,隨之而來的是球技的提昇、球賽精彩度的增加,自然,場邊球迷眼睛是雪亮的,SBL不再像籃協主導之下的甲組聯賽,場邊總是只有小貓兩三隻。

有了今年的經驗,我相信SBL的未來會更好。它不見得能夠挽救台灣籃運,卻至少重新找回所有人對籃球的熱情。

●令人期待的下一季
找回熱情之餘,SBL當然必須望向未來。對SBL未來最重要的關鍵,就在於SBL的遠景和制度。

草創之初,難免急就章。體委會主導下,各球隊、籃協、NIKE、ESPN之間的權利義務,在尚未釐清、甚至尚未簽約,就先行開打。「先打再說」的結果,使SBL先後出現罷賽、對裁判不滿等亂象。

「先打再說」的決定,有它形成的時空背景和原因。第一個球季結束後,卻不能再打馬虎眼,有許多事需要想清楚和建立。

首先,SBL的未來,究竟是維持現有的業餘制,還是要逐漸朝職業化前進?這個中心思想將會影響到接下來的所有作為。其次,SBL要維持什麼樣的架構、球季的安排、和大專聯賽的區分、大專球員是否和甲組切割、實力平衡的作法、選秀制度的建立等等,都需要思量。

憑良心說,這不是件容易的事,也可能無法找到共識和答案,但絕對不能不作。有了一個好的開始,有著眾多球迷的期待,籃協和SBL執行單位,責無旁貸的要仔細思考、創造可長可久的未來。

●季後賽對戰鳥瞰
眼前,季後賽仍是大家所關心的焦點。經過烽火連天的四個半月征戰,裕隆(19勝5負)、新浪(14勝10負)、達欣(13勝11負)和中廣(12勝12負)擠進季後賽四強,三戰二勝制的首輪對戰會是什麼樣子?

**裕隆vs.中廣
這個對戰組合,會是裕隆最樂見的。事實上,以中廣目前傷兵成群的窘況,他們會是任何隊伍都歡迎的對手。中廣想闖過裕隆這一關,非常不容易。

目前的中廣只能以「七六人隊」來形容,幾乎個個帶傷,即使能夠上場,功力也大打折扣。主力控球顏行書膝蓋肌腱炎始終未癒,例行賽最後一週未出賽。林佳皇則是原本準備開刀,卻一直硬撐。楊哲宜腳踝有傷,狀況未達百分百。

反觀裕隆,由於提前晉級季後賽,最後幾週已經進入備戰階段,開始磨鍊二軍戰力。目前裕隆軍容壯盛,二軍也調整完畢,以奪冠希望來看,裕隆仍是最大熱門。

這兩隊是再也熟悉不過的對手,以往就有數不清的交手經驗。由於裕隆有過份仰賴陳信安的現象,中廣致勝的唯一方法,恐怕是全力減低陳信安對戰局的操控。擔下防守陳信安重任的,應該是陳暉和楊哲宜,又以陳暉為主角。

即使能將陳信安的破壞力降至最低,中廣仍需擔心裕隆的其他球員,這也是裕隆深厚戰力最可怕之處。他們確實非常仰賴陳信安,但即使少了陳信安,其他球員如陳志忠、曾文鼎,也都不容易對付。

中廣有條件挑戰裕隆,前提是外線必須有所發揮。中廣的敗仗往往來自外線失靈,全盤皆亂;這使得林佳皇成為中廣的key man。此外,能內能外的李啟億,也會是中廣的戰力指標。

**新浪vs.達欣
新浪季末疲軟,達欣愈戰愈勇,兩隊的戰力和排名剛好相反,使這個對戰組合十分詭譎。新浪的老將經驗將在季後賽躍上檯面、接受考驗,而達欣在MVP田壘領導下,也不是不可能爆冷逆轉戰局;至少教頭劉嘉發就很有信心的表示,要以直落二「破浪前進」。

新浪本季培養二軍戰力的進行並不順利,一直靠著老將撐場面,搞到最後,連老將也很難免的陷入低潮,令人擔憂。除了最穩定的周俊三,羅興樑、黃春雄和劉義祥,都必須盡速走出低潮,在季後賽中充分發揮。

達欣可用之兵也不多,但是在嚴格的操練之下,體能一直維持在巔峰。一整季下來,達欣始終靠著速度、體力和對手周旋,這是他們最大的利多。

但達欣和田壘都將面臨空前的考驗。達欣雖不能說是田壘的一人球隊,但田壘的表現絕對是達欣成敗的指標。不喜碰撞的田壘,預料在季後賽會遭受新浪「肌肉戰」的衝擊。同時,新浪對同以切傳戰術聞名的達欣,則有相當的了解,傳球路線摸得一清二楚。果真如此,則達欣的半場進攻不無「短路」的可能。

籃框裡的福爾摩莎

*昨天看了HBL男女組的決賽,恭喜南山和金甌,他們把握了機會,在最重要的比賽中交出最佳的表現。籃球就是這麼現實,和人生一樣,無論你的「實力」如何,無法在比賽中展現出來,就沒有第二句話。

拿我當初預測的冠軍強恕高中來說,不但沒有打進冠軍戰,最後還落到第四名。可以用「這都是命」來解釋,也可以捫心自問,是不是因為各種原因,而未能發揮十成十的戰力?

*鄧安誠最後一戰攻下31分,好樣的!冠軍戰前和朋友聊天,還聊到鄧安誠,說他似乎總無法在最重要的比賽交出好成績,少了領袖人物的mentality。也許…他有偷聽到吧。無論如何,鄧安誠昨天的表現,為他的高中生涯畫下了最美的句點。

鄧安誠的下一站:師大→達欣?無論如何,他需要加強的地方還很多,否則升上甲組會有坐不完的板凳,只要看看他的學長林冠綸就知道了。

*看了報紙,據說三民在對南山第一戰的區域防守很成功。如果這是事實,事情就奇怪了。

我很納悶的一點是:為什麼三民在第二戰的區域防守,只用了五分鐘不到,而不繼續下去?特別是,三民在這場球飽受犯規困擾,而且在下半場屢屢遭南山以個人單打方式突破,腳步跟不上,幾乎無技可施。但教練團並未調整戰略,任由球賽由領先打到落後,任由鄧安誠和鄭人維一再的突破防線得分。

南山此役的外線並不出色,下半場的策略很清楚,就是一再的切入單打、製造犯規、上罰球線。他們也試圖用速度和體力和三民周旋,202公分長人林超在這一層考量下,此役上場時間連10分鐘都不到。

當然,也可能是我不懂籃球…

*說到林煥超,我看到他在賽後激動得掉下了眼淚。如果說我老婆的弱點在看日劇(看日劇「美麗人生」,會哭就算了。問題是她看到第三次還能哭,而且還哭得超慘),那我的弱點就是看球賽。無論是NBA、NCAA、以前台灣的CBA,還是SBL、HBL,每次看到球員和球隊為勝利、失敗落淚的模樣,就很不爭氣的想跟著飆淚。

我老婆覺得我很奇怪,看場球有什麼好哭的。我也覺得她有神經病,重播第三次還能看到哭得死去活來。或許,這就是男人和女人的差別。

據說,強恕在準決賽輸球、未能打進冠軍戰之後,全隊也在休息室裡哭得超慘。去年松山在準決賽以一球之差敗給再興,全隊同樣成了淚人兒。

回憶過往,印象中還有很多球員落淚的畫面。中華職籃CBA四年總冠軍戰,戰神在3勝1負之後被宏國逆轉,最後3比4落敗。第七戰結束之後,當時還是記者的我,人剛好就在戰神休息室裡,看著球員落淚擁抱,也差點被那種悲壯氣氛搞到噴淚出來。最後實在受不了,只好暫時放棄採訪,出去冷靜冷靜。

平日堅強如我,一碰到這種場景真的很沒用。1988年湖人二連霸之後、魔術強森退休時、1999年馬刺初次封王、1991年Duke初次奪冠、去年再興連霸…數不清的籃球場景,當我目睹那種勝利的喜悅、失敗的心傷,再想到一個球季下來球隊和球員、教練所曾經歷過的一切,心情實在無法不激動。

唯一可以拿來安慰自己的是:我的眼淚都未曾流出來,只有在眼眶裡打轉而已。至少,比我老婆堅強吧…

Monday, April 05, 2004

籃框裡的福爾摩莎 - 六親不認的台銀罰款

台銀一直是我在SBL中相當欣賞的一支球隊,他們以小搏大、以寡擊眾的拼勁,值得每一支球隊和每一個矮小的球員學習。不過,他們的拼勁和強大的體力,不是沒有理由,至少有一部份,來自於台銀行之有年、超級殘忍的練球罰款制度。

或許我道聽塗說而來的了解不夠詳細和正確,但還是請各位自己來看看,這個制度有多殘忍:

項目 扣點
受傷無法練球 0.15
因病在旁見習 0.15
練球遲到 0.20
上課無法練球 0.25
代表學校或中華隊比賽無法練球 0.25
事假 0.80
無故未到 1.00

*扣款方式:
罰款=本薪/當月練球次數x總扣點數

*比賽當天(Game Day),所有點數double;教練團如有違規,比照球員計點

雖說"人性本惡、本賤"、怕處罰,這個由前教練田希和建立的制度,還是有它的來由。據說當年田教練剛接下台銀兵符時,台銀隊多為社會球員(當時甲組球隊還沒有這麼多學生球員),一個比一個老油條,練球時狀況特多,不是這邊痛,就是那裡酸,用盡各種方法不練球。田希和心想這樣下去那還得了,一不作二不休,就創立了這個罰款制度。

所有收來的罰款,名為"自律基金",作為球隊聚餐、出國零用金和全勤獎金之用。全勤獎金最高可達到本薪的十分之一。據說,這個帳戶的金額一直維持在4-6萬元左右,曾經有人一個月被扣了兩萬多,一般球員則大概會扣掉一、兩千元。

台銀的罰款制六親不認,練球遲到、不到沒話講,最殘的是連受傷、入選中華隊無法練球都要扣錢,而且助理教練也照算。現任助理教練蕭偉傑曾經回憶,當年他從飛駝退伍後進台銀,比賽中骨折停賽兩個月,也照扣,被扣得哇哇叫。

如果我的了解沒錯,現在不少球隊都有"紀律"問題,其實原因就在於教練太軟弱,沒有樹立權威,而球員也不夠尊重自己的工作。田希和強調"打球就是球員的工作",上班遲到要扣錢,練球遲到或不到自然也比照處理。雖然作法殘忍了點,但這個觀念百分百正確。

另外,台銀平常的體能訓練也定有一定的合格標準,無論長人矮將,標準都一樣,反正不合格,沒有第二句話,就是掏錢罰款。

韋陳明接下田希和的棒子之後,罰款制度照舊,但聽說已較為寬鬆。至於林群峰、簡明富等國訓球員,由於一個月只領幾千塊的阿兵哥薪水,所以據說不罰。

我終於知道,為什麼台銀很難找到球員了。但同時,我們似乎也更應該欽佩現在還待在台銀的球員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