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23, 2016

愛有多強,恨就有多強:一部記述籃球場仇恨動員的紀錄片


用仇恨來動員,似乎永遠比以愛動員來得簡單,政治場域是如此──例如ISIS和台灣的洪素珠事件,運動場上亦復如此。球迷往往是因為愛某人某隊,所以自動的對他們的對手形成了仇恨意識,抑或很單純的不喜某人某隊而集結成群形成力量,嚴格來說,不算是被第三方動員出來。

身為一個80年代成長的老球迷,我很能了解那份仇恨是怎麼回事。當時如果有人喜歡湖人隊和魔術強森,那麼他幾乎就非得痛恨塞爾蒂克和大鳥柏德不可;同理,如果你喜歡喬丹和公牛,大概也會痛恨活塞和尼克。塞爾蒂克輸了一場球,爽度等同於湖人贏了一場,如果大鳥被對手守到只得9分,更是快樂得不得了,嘴上說不定還會說出「大鳥原本就是被高估的球員」這些話。那種與球員球隊共榮辱的感受,甚至到了每場季後賽之前會比球員還要緊張,經常希望大鳥柏德下樓梯跌斷腿、吃到不乾淨東西大烙賽的「病態」程度,實在是入戲太深。

不知道我的感覺有沒有錯誤,不過當代似乎這種仇恨減少了,或許是因為NBA球隊和球員之間的rivalry減少的緣故。球隊彼此間的競爭當然還是激烈,但是那種「東邪西毒」式的跨聯盟仇家,以及分區之間的世仇,感覺都不再那麼強烈。

最近看了一部ESPN在去年放映的「30 for 30」紀錄片,片名為「I hate Christian Laettner(我恨雷特納)」,主題就在談論這種球迷針對單一球員的愛恨情仇。此片的出發點很有趣,導演正是為竟然有這麼多球迷同時仇恨Laettner的現象感到興趣盎然,我對此片的喜愛,除了Laettner是我喜愛的球員,同時也是本片透過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從宏觀的角度去詮釋籃球場上的仇恨,很值得有興趣的人觀看思考。

全文請見運動視界

Monday, June 20, 2016

NBA總冠軍戰:意志和技術擊退了浪花


台灣職業運動的屬地主義一直作不起來,所以我們應該不會說:恭喜璞園為台中市贏得了SBL冠軍,也很難說新北市民為裕隆的SBL冠軍感到驕傲。不過在美國是另一回事,正如同去年等了40年的舊金山灣區,等了52年的克里夫蘭,今年確實值得擁有一座NBA冠軍盃。

美式足球電影「Draft Day」中由凱文科斯納擔任經理的主角球隊,也選定克里夫蘭布朗隊,可見克里夫蘭的悲情。在今天之後,他們總算可以一吐怨氣。接下來要在俄亥俄州決勝的,就輪到總統大選的川普和希拉蕊了。

這麼說也許有點偏執,但這座金盃完全是LeBron James和Kyrie Irving(我心目中的Co-MVP)將球隊一肩扛的成果。過去三場球的James和Irving,你即使不是他們的球迷,都不得不給予他們最高的敬意。他們眼中散發出來出奇熾烈的求勝火光,我只曾經在1989-90年的活塞雙衛Isiah Thomas和Joe Dumars身上看過;他們在這個系列戰中的表現,幾已達到一個籃球員夢想中的最高境界。

Friday, June 17, 2016

NBA總冠軍戰:無七不成禮,那就這樣吧


連續兩場球,勇士攻守不濟,實在不能說輸得冤枉,劇本果然朝第七戰發展。不過裁判的哨音極為可疑,連Steph Curry的老婆都忍不住跳出來說NBA作球。眾人對NBA老是惡搞、故意延長對戰系列的作法群起質疑之時,裁判在今年季後賽的整體表現,似乎不具備安定人心的說服力。

然而球迷終究是球迷。有一個朋友說,每年看NBA季後賽每年譙,但譙歸譙,還是每場看。NBA這樣搞,球隊、電視台都快樂得很,球迷不爽歸不爽,也不會有人去提告詐欺,所以有些事真的是誰計較誰痛苦。

Tuesday, June 14, 2016

一場老天和NBA都不給贏的球賽


少了被禁賽的Draymond Green,加上Andrew Bogut七早八早膝蓋就報銷,LeBron James和Kyrie Irving各拿41分的表現,勇士隊不太意外的以97-112輸掉第五戰,在總冠軍賽的領先優勢縮小到3-2。

曾經因涉賄而被踢出NBA的前裁判Donaghy表示,NBA決定將Green處以禁賽的用意就是要延長冠軍賽的戰線,避免太早結束。Donaghy自己的裁判生涯污點重重,要作這種指控的說服力未免有點低,不過老NBA球迷應該都不會懷疑。有太多的球賽,套句刑事用語來說,簡直到處都是NBA總部和裁判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