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L進入第二週,雖然和去年的盛況比起來,票房似乎有稍微退燒的現象,但球場上給球迷的驚奇有增無減。你只要看看,去年打進冠軍戰的裕隆和新浪,目前戰績分別是1勝2負和0勝3負,就知道本季SBL的競爭有多麼激烈。
顯然,球員還是認真的,球隊在去年首季的經驗,加上季外盤整之後,都更積極用心的整頓戰力。但執行單位的努力,可就要打上問號了。一個聯盟想要成功,在度過處女季的新鮮感之後,必定在第二、三年遭遇瓶頸。過去的中華職籃,就是一個很好的參考範例。
甚至可以說,SBL的成敗,是否能夠永續經營,這兩年是決定性的關鍵時刻。如果和以往的CBA一樣亂七八糟,為短暫利益爭吵不休,失去遠見與和諧,SBL很可能再成為另一個短命的聯盟,台灣籃球將再度面臨冬天,不可不慎!
●上週最佳隊伍:緯來獵人
換了東家、改了隊名的緯來獵人,連續兩週手氣熱得發燙,本週以113-100大勝台銀,再以77-72勝裕隆,以四連勝的戰績在SBL獨走。在各隊都還處於調整期的階段,緯來似乎早已熱身完畢、進入狀況。
先前曾經分析過,外線的穩定度一向是緯來戰力的指標。他們已經堅實的內線,在黃春雄加盟之後再添保單,這兩週李啟億、楊哲宜、林佳皇和胡裕偉的外線則非常穩定,熊仁正和陳暉也偶有佳作,使各隊對緯來幾乎無技可施。
緯來的半場攻勢,在不停歇的外線火力支援下,內線也打得更加輕鬆,似有擺脫「打點隊伍」的趨勢。新人高天麒擔任替補控球的表現可圈可點,使教頭鍾枝萌擔心的問題又少了一個。
此外,緯來在前兩週完全沒有進攻熄火的老毛病,因此能夠以順暢的進攻來主導球賽節奏,打起比賽來也更沒有壓力。未來值得觀察的是,緯來如何在手風不順、比數糾纏的比賽中贏球,這是他們冠軍路上的另一個大關鍵。
●上週最佳球員:李啟億(緯來)
李啟億在對台銀一役攻下28分,其中三分球投8中6,對裕隆之戰再進帳12分、15籃板。如同上週分析,他已經成為緯來攻守兩端最重要的人物。
和先前比較,或許是最近手氣較好,加上內線已有足夠戰力,李啟億在外線投籃的比例大增。他在高位可以分球、可以投籃的全能,使緯來的半場攻勢更加鮮活。
未曾長久觀察李啟億的人,總會覺得他的打球節奏十分詭異。感覺切不進去、無法投籃的角度,硬是被他切入、投進了。感覺拉不到的籃板,硬是被他搶下了。籃球場上怪怪的球員很多,怪卻又好用的球員則如鳳毛麟角。很幸運的,李啟億就是其中一個。
另外也有球員值得一提,同屬緯來的楊哲宜也依然保持巔峰狀態,兩場球分別攻下26分和17分。台啤的林志傑率球隊拿下一勝一負,79-78擊敗裕隆一役獨得33分,其中包括7個三分球,以76-83敗給東森一役則攻得23分、9籃板。
●上週最驚奇表現:
上週最令人驚奇的人物,再度由台銀球員蟬連。楊敬敏在台銀以89-76擊退新浪一役獨得35分,寫下SBL本季單場新高。
事實上,很少有人懷疑楊敬敏的能力。他有爆發力、有長臂、有速度、有身高,又有年輕的本錢。早從南山高中時代,他就被看好是鋒衛位置上的後起之秀。但楊敬敏最大的毛病在於信心不足,另外就是基本動作差了一點。
信心不足的症狀和內向的個性,使他的球技一年多以來原地踏步。台銀教練韋陳明想盡辦法要加強他的信心,口頭鼓勵、嚴格要求雙管齊下,也經常要求楊敬敏多站在媒體前發言,訓練口才和自信。
然而,球場上的表現恐怕才是球員最大的自信心來源。如果楊敬敏能夠將平均得分穩定在15分以上,而非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經過一季的磨鍊,應該會有快速的成長。
沈寂有一陣子的陳子威,則在達欣以99-79大勝新浪一役打出生涯代表作,是達欣在下半場打開比數的功臣,全場攻下23分,三分球投4中4。
●札記
-- 和上季相同,新浪一開季就吞下三連敗。不同的是,上季新浪在三連敗之後一口氣拿下8連勝,本季是否能演出相同的傳奇,很值得觀察。
前後兩季的新浪有天壤之別,去年以老將為主,今年則由羅興樑、劉義祥兩人帶領一群娃娃兵出征,極為辛苦。除了王傳鑑表現尚可,高立民繼續維持小幅的進步,新浪的新秀們似乎尚未進入狀況。新上任的總教練劉俊卿資格雖老,但似乎還看不出他希望將新浪塑造成什麼樣的球隊。
目前的新浪,場上的球員迷惑,也讓場邊的球迷看得迷惑不已。
-- 少了陳信安的裕隆,感覺上似乎少了三個人!這確實是裕隆在場上給人的感受。陳信安對裕隆而言,既是半場攻勢的發起點,也是攻勢不順時的「萬靈丹」。如今少了這副解藥,裕隆的半場攻擊陷入嚴重的瓶頸,除周士淵持續瓊斯盃以來的巔峰狀況,能夠靠外線穩定取分之外,其餘球員似乎都少了一根筋。
裕隆教練李雲光的觀察沒有錯,陳信安的球技固然重要,但以裕隆球員的整體素質,應該不到無法取代的地步,多半還是積極度和企圖心不夠。
人就是如此,習慣於能夠倚靠的肩膀,一旦少了肩膀,行事、態度就完全走樣。裕隆靠著紮實的防守,不至於會被對手海K狂電,但本身的進攻是否能夠發揮,拿到足以贏球的分數,就看李雲光如何妙手生花、激勵球員了。
●本週對戰組合
12/31(五) 18:30 緯來vs.新浪,20:30 東森vs.台銀
1/1(六) 17:00 台啤vs.緯來,19:00 達欣vs.東森
1/2(日) 17:00 台銀vs.台啤,19:00 裕隆vs.達欣
邁向2005年,新浪將在2004年最後一天出戰緯來,以目前狀況看來,新浪兇多吉少,連敗可能還要延長下去。緯來能將連勝紀錄擴大為幾場,也頗為令人好奇。而二連敗的裕隆,本週要遭遇達欣,少了陳信安將使裕隆格外吃力,即使三連敗也不意外。
Tuesday, December 28, 2004
Saturday, December 25, 2004
籃框裡的福爾摩莎 - 第二次機會
有很多時候,人生不會給你第二次機會。也許你一閃神就撞死人了,也許你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就失去了一輩子的朋友,也許你在提款機上呆呆的按幾個鍵,辛苦積蓄就被詐騙了。
我不知道高中體總會如何處理高苑的周資華。也許他會被禁賽,也許不會,也許這件事真的讓他深切檢討,也許過了就算了。天曉得,籃球場上曾經發生過無數這種事,出過無數這種球員。以前沒少過,未來也鐵定會有。
但不可置疑的,看著這個球員,看著電視上轉播的HBL球賽,讓我心頭在2004年收尾之前對台灣籃球罩上了更深沈的一層烏雲。
我很訝異的發現,部份高中教練對球員的生活教育、人生觀的建立,乃至籃球基本觀念的培養,竟是如此差勁。而在資訊傳播如此迅速、全面的同時,台灣高中籃球員的觀念是如此的扭曲和偏差。
我見到一個高中球員─一個高中球員!─能夠在每次得分時向對手恫嚇、示威,向場邊球迷和攝影機作出任何他自認為帥氣的動作,而絲毫不為自己平均每場失誤接近10次感到慚愧。
球場上的情況,自然更好不到那裡去,我已經作噁到不想寫一字一句的地步。
是的,他們只是高中球員,只是孩子,他們需要學習,需要時間成長,而且球員都有情緒,各有不同的人生故事,也許我這個old-school的要求實在太高了。但如果你回過頭來想,在台灣的環境之中,這些都是即將進入甲組的球員,你會有什麼感受?
回應小朱的文章,我覺得台灣籃球始終給著球員機會,台灣籃球和NBA一樣,甚至也和絕大多數國家的籃球一樣,是只要你有球技,不管什麼牛鬼蛇神都照單全收的。我只是不知道,大多數的球員拿出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籃球,面對所有喜歡他的球迷。
部份HBL教練,可能從未意識過自己的重要性和影響力。你是教練,同時也是老師,或許你對球員的影響力更甚於父母也不一定。而你的球員裡,也許很少數會進甲組、進國家隊,有的人未來會成為基層教練,有的人可能單純的成為一個帶著孩子看球的球迷。
無論這些球員未來扮演什麼角色,他們很大部份的籃球觀、某部份的人生態度,都受到你的影響。你認為你的一言一行不重要嗎?你認為自己的籃球專業不重要嗎?
和朋友討論今年的HBL時,我曾很不客氣的對他說:「除了某幾所學校,現在的HBL根本是一場大笑話。」到目前為止,我還不後悔自己說過這句話,但衷心希望有朝一日,HBL的教練和球員們證明我是錯的。
SBL又如何呢?不是要唱衰台灣籃球,但SBL是場上精彩,場外令人擔憂。必須提醒中華籃協的是,不是把SBL「搶回來」就大功告成了,對ESPN而言,也不是保住轉播權就夠了,重要的是得把SBL第一季獲得的小小成功繼續下去。
有去年經驗和SBL已建立的品牌作根基,加上票價降價、球隊實力拉近,如果說SBL對目前的營運現況感到滿意,那也是笑話一場。尤有甚者,SBL至今仍是個沒有願景、沒有制度的聯盟。
談到機會,台灣球迷和籃球媒體,同樣的一直給籃協機會。事實上也不可能不給你們機會,因為就是沒有人能在改選中贏得理事長寶座。對於SBL重回籃協主導的結果,也許大部份的人不樂見,但也不得不接受。
我解釋過很多次,其實依附在國家籃協之下的半職業聯盟、準職業聯盟,甚至職業聯盟,在世界上有太多例子。球迷在乎的,只不過是這個聯盟是否成功、是否健全。如果有一天籃協能把SBL搞得光采無比,有制度,有水準,沒有人會吝於掌聲。
目前的SBL以及目前的籃協,依然令我無比憂心。
算我雞婆好了,我憂心的還不止於此。應該沒有人忘記2005年的亞錦賽吧,也應該還有人記得我的春秋大夢─台灣進軍2006年日本世錦賽吧。
在球員的部份,往前看,老將們入選中華隊的機率已經趨近於零,往後看,未來幾年內台灣大概是不會再同時出現水準很好的一批球員。換句話說,this is what you have。未來幾年內,我們手上能打的球員大概就是目前檯面上這一票了。以我來看,目前已經沒有球員的問題,只剩下教練團、賽前集訓和準備的問題。
如果史坦克維奇盃給籃協什麼教訓,那就是:教練團不是拿來分配的,不是拿來酬庸的,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讓阿貓阿狗接的。大家都看得出來,同樣的一批球員,不同的總教練,有著多大的差別!而這一切的成績單,是你中華籃協來責無旁貸的承受,而非別人!
如果劉嘉發適任,為什麼要有那種「輪流」、「給大家機會」的神經病作法?如果鍾枝萌適任,為什麼不能一笑泯恩仇?如果裘必勝適任,那….WHY NOT?如果國內找不到人,為什麼不請外籍教練?為什麼要有「國內教練會反彈」的顧慮?
不要怪我太負面,或許我是受過了一個寂寞耶誕的影響,感覺好像灰色了一點。我只是不希望,等到我60歲的那年耶誕節假期,還在問台灣籃球「你想成為什麼?」、「你要往那裡去?」…
我不知道高中體總會如何處理高苑的周資華。也許他會被禁賽,也許不會,也許這件事真的讓他深切檢討,也許過了就算了。天曉得,籃球場上曾經發生過無數這種事,出過無數這種球員。以前沒少過,未來也鐵定會有。
但不可置疑的,看著這個球員,看著電視上轉播的HBL球賽,讓我心頭在2004年收尾之前對台灣籃球罩上了更深沈的一層烏雲。
我很訝異的發現,部份高中教練對球員的生活教育、人生觀的建立,乃至籃球基本觀念的培養,竟是如此差勁。而在資訊傳播如此迅速、全面的同時,台灣高中籃球員的觀念是如此的扭曲和偏差。
我見到一個高中球員─一個高中球員!─能夠在每次得分時向對手恫嚇、示威,向場邊球迷和攝影機作出任何他自認為帥氣的動作,而絲毫不為自己平均每場失誤接近10次感到慚愧。
球場上的情況,自然更好不到那裡去,我已經作噁到不想寫一字一句的地步。
是的,他們只是高中球員,只是孩子,他們需要學習,需要時間成長,而且球員都有情緒,各有不同的人生故事,也許我這個old-school的要求實在太高了。但如果你回過頭來想,在台灣的環境之中,這些都是即將進入甲組的球員,你會有什麼感受?
回應小朱的文章,我覺得台灣籃球始終給著球員機會,台灣籃球和NBA一樣,甚至也和絕大多數國家的籃球一樣,是只要你有球技,不管什麼牛鬼蛇神都照單全收的。我只是不知道,大多數的球員拿出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籃球,面對所有喜歡他的球迷。
部份HBL教練,可能從未意識過自己的重要性和影響力。你是教練,同時也是老師,或許你對球員的影響力更甚於父母也不一定。而你的球員裡,也許很少數會進甲組、進國家隊,有的人未來會成為基層教練,有的人可能單純的成為一個帶著孩子看球的球迷。
無論這些球員未來扮演什麼角色,他們很大部份的籃球觀、某部份的人生態度,都受到你的影響。你認為你的一言一行不重要嗎?你認為自己的籃球專業不重要嗎?
和朋友討論今年的HBL時,我曾很不客氣的對他說:「除了某幾所學校,現在的HBL根本是一場大笑話。」到目前為止,我還不後悔自己說過這句話,但衷心希望有朝一日,HBL的教練和球員們證明我是錯的。
SBL又如何呢?不是要唱衰台灣籃球,但SBL是場上精彩,場外令人擔憂。必須提醒中華籃協的是,不是把SBL「搶回來」就大功告成了,對ESPN而言,也不是保住轉播權就夠了,重要的是得把SBL第一季獲得的小小成功繼續下去。
有去年經驗和SBL已建立的品牌作根基,加上票價降價、球隊實力拉近,如果說SBL對目前的營運現況感到滿意,那也是笑話一場。尤有甚者,SBL至今仍是個沒有願景、沒有制度的聯盟。
談到機會,台灣球迷和籃球媒體,同樣的一直給籃協機會。事實上也不可能不給你們機會,因為就是沒有人能在改選中贏得理事長寶座。對於SBL重回籃協主導的結果,也許大部份的人不樂見,但也不得不接受。
我解釋過很多次,其實依附在國家籃協之下的半職業聯盟、準職業聯盟,甚至職業聯盟,在世界上有太多例子。球迷在乎的,只不過是這個聯盟是否成功、是否健全。如果有一天籃協能把SBL搞得光采無比,有制度,有水準,沒有人會吝於掌聲。
目前的SBL以及目前的籃協,依然令我無比憂心。
算我雞婆好了,我憂心的還不止於此。應該沒有人忘記2005年的亞錦賽吧,也應該還有人記得我的春秋大夢─台灣進軍2006年日本世錦賽吧。
在球員的部份,往前看,老將們入選中華隊的機率已經趨近於零,往後看,未來幾年內台灣大概是不會再同時出現水準很好的一批球員。換句話說,this is what you have。未來幾年內,我們手上能打的球員大概就是目前檯面上這一票了。以我來看,目前已經沒有球員的問題,只剩下教練團、賽前集訓和準備的問題。
如果史坦克維奇盃給籃協什麼教訓,那就是:教練團不是拿來分配的,不是拿來酬庸的,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讓阿貓阿狗接的。大家都看得出來,同樣的一批球員,不同的總教練,有著多大的差別!而這一切的成績單,是你中華籃協來責無旁貸的承受,而非別人!
如果劉嘉發適任,為什麼要有那種「輪流」、「給大家機會」的神經病作法?如果鍾枝萌適任,為什麼不能一笑泯恩仇?如果裘必勝適任,那….WHY NOT?如果國內找不到人,為什麼不請外籍教練?為什麼要有「國內教練會反彈」的顧慮?
不要怪我太負面,或許我是受過了一個寂寞耶誕的影響,感覺好像灰色了一點。我只是不希望,等到我60歲的那年耶誕節假期,還在問台灣籃球「你想成為什麼?」、「你要往那裡去?」…
NBA部落格
可能已經很久,未曾出現過和喬丹無關、卻又如此令人期待的例行賽。NBA總部不是蓋的,耶誕節排熱火對湖人稱不上聰明,順便排上溜馬對活塞,可就令人嘖嘖稱奇。
「Corvette高速撞牆秀」,是Corvette會爛掉,還是牆會倒掉?肯定的是,「奧本山、印第古惑仔之小歐再現」在強力安全戒護和偌大的風波後是演不下去了。
籃球是團隊運動,暴力也絕對不被鼓勵。但你就是不得不承認,球賽中加進的仇恨,無論是個人或團隊,總是為比賽添加了一份香噴噴的佐料。
這種並非和球技直接相關的因素,成為NBA和籃球吸引人很大的原因之一。這是為什麼,你在80年代不願意錯過任何一場湖人對塞爾提克的球賽,在90年代初期不願錯過公牛vs.活塞、活塞vs.塞爾提克,或是尼克對公牛等等戰役的原因。錯過任何一場,都讓你覺得此生有憾。
明天的熱火對湖人,充其量只是例行賽的1/82,實在稱不上什麼重要性。然而這會是俠客和Kobe的「Statement Game」,白話一點的說,也就是要告訴對方「沒有你我也活得很好」。
禪語
憑良心說,平常我不太上NBA.com的。你知道,所謂官方網站,就是官方網站,脫不了報喜不報憂、例行公事式的處理。不過今天我在耶誕大餐的preview section看到禪師Phil Jackson的賽前訪問,禪語中頗有深意。
原文以Q & A方式呈現,其中有一個問題是這樣的:
這段禪語,剛好和最近幾天討論區內和湖人打法、Lamar Odom的使用…等等討論有關。我的解讀是,Zen Master對湖人目前的打法和對Lamar Odom的定位,似乎都不很認同。間接的說,對湯帥的能力有所質疑,雖然他沒有明著說。
在另外一篇文章中,剛退休的Hubie Brown進一步指出,湖人目前的打法和隊型最大的麻煩在於,除了Kobe Bryant之外,沒有人需要包夾,而一旦包夾,就很容易造成大量的三分投射。以往的湖人,O’Neal持球時不能不包,Kobe持球時也不能不包,但包了一個就漏了另一個。現在的O’Neal有Dwyane Wade撐著,而Kobe有誰?
對湖人來說,盡速找出這個人、解決這個問題是當務之急。對Kobe來說,一旦找出這個人,他也必須能充分相信這個人才行。
推薦閱讀
趕Kobe/Shaq熱潮,以下有兩個美國報紙推出的系列報導,值得大家看一看。首先是Ohio.com本週推出的系列,描述Shaq和Kobe從開始同隊到分手的經過
OHIO.COM
- The Matrimony
- The Bickering
- The Reconciliation
- The Breakup
- The Aftermath
第二系列是洛杉磯時報於今年五月間推出的系列報導「Star Crossed Season」,似乎很悲劇性的預言了湖人王朝的終結。
LA TIMES
Star Crossed Season
- Part 1: With a Great Divide, Laker Season Hasn't Really Come Together
- Part 2: Lakers' Cast Caught in Crossfire
- Part 3: Coach May Get Lost in the Laker Triangle
「Corvette高速撞牆秀」,是Corvette會爛掉,還是牆會倒掉?肯定的是,「奧本山、印第古惑仔之小歐再現」在強力安全戒護和偌大的風波後是演不下去了。
籃球是團隊運動,暴力也絕對不被鼓勵。但你就是不得不承認,球賽中加進的仇恨,無論是個人或團隊,總是為比賽添加了一份香噴噴的佐料。
這種並非和球技直接相關的因素,成為NBA和籃球吸引人很大的原因之一。這是為什麼,你在80年代不願意錯過任何一場湖人對塞爾提克的球賽,在90年代初期不願錯過公牛vs.活塞、活塞vs.塞爾提克,或是尼克對公牛等等戰役的原因。錯過任何一場,都讓你覺得此生有憾。
明天的熱火對湖人,充其量只是例行賽的1/82,實在稱不上什麼重要性。然而這會是俠客和Kobe的「Statement Game」,白話一點的說,也就是要告訴對方「沒有你我也活得很好」。
禪語
憑良心說,平常我不太上NBA.com的。你知道,所謂官方網站,就是官方網站,脫不了報喜不報憂、例行公事式的處理。不過今天我在耶誕大餐的preview section看到禪師Phil Jackson的賽前訪問,禪語中頗有深意。
原文以Q & A方式呈現,其中有一個問題是這樣的:
NBA.com: What is your impression of the Lakers at this stage in the season, now that Kobe is the undisputed leader of the team?
Jackson: "Well, they're going to struggle, because they're a 3-point shooting team. They’re going to struggle on the nights they don't shoot well. They're going to have a hard time and it's pretty much obvious that until Vlade Divac comes back, or unless they use Lamar Odom, they're going to be pretty much a penetrate and pitch team right now. That’s about it."
這段禪語,剛好和最近幾天討論區內和湖人打法、Lamar Odom的使用…等等討論有關。我的解讀是,Zen Master對湖人目前的打法和對Lamar Odom的定位,似乎都不很認同。間接的說,對湯帥的能力有所質疑,雖然他沒有明著說。
在另外一篇文章中,剛退休的Hubie Brown進一步指出,湖人目前的打法和隊型最大的麻煩在於,除了Kobe Bryant之外,沒有人需要包夾,而一旦包夾,就很容易造成大量的三分投射。以往的湖人,O’Neal持球時不能不包,Kobe持球時也不能不包,但包了一個就漏了另一個。現在的O’Neal有Dwyane Wade撐著,而Kobe有誰?
對湖人來說,盡速找出這個人、解決這個問題是當務之急。對Kobe來說,一旦找出這個人,他也必須能充分相信這個人才行。
推薦閱讀
趕Kobe/Shaq熱潮,以下有兩個美國報紙推出的系列報導,值得大家看一看。首先是Ohio.com本週推出的系列,描述Shaq和Kobe從開始同隊到分手的經過
OHIO.COM
- The Matrimony
- The Bickering
- The Reconciliation
- The Breakup
- The Aftermath
第二系列是洛杉磯時報於今年五月間推出的系列報導「Star Crossed Season」,似乎很悲劇性的預言了湖人王朝的終結。
LA TIMES
Star Crossed Season
- Part 1: With a Great Divide, Laker Season Hasn't Really Come Together
- Part 2: Lakers' Cast Caught in Crossfire
- Part 3: Coach May Get Lost in the Laker Triangle
Tuesday, December 21, 2004
SBL週記041221
超級聯賽SBL第二季開打,首週就驚奇連連,戰況全不在預料之中。從一個聯盟的角度來看,其實這是好事。誰想看結果事先就能預測得到的球賽?而SBL 2004-05球季的第一週,就給了我們許多的驚奇和想像空間。
本週最佳隊伍:緯來獵人
換了新東家,緯來獵人果然氣象一新,雖然去年的明星先發控球顏行書已決定暫時專注演藝事業,陣容補強的緯來仍先後「獵」下達欣和東森,開幕戰以90-82勝達欣,第二天再以85-79勝東森。這並不容易,因為兩支球隊都是去年進入季後賽的隊伍。
緯來在季前補進黃春雄和熊仁正兩名老將,戰力和經驗更加完整,但大家都知道,多年來禁區單打是緯來的強項,外線準頭則是他們的阿契里斯腱。缺乏穩定的外線,加上經常有全隊集體失神的狀況,往往使緯來輸掉最關鍵的比賽,無緣冠軍。
開季的兩場勝仗令人振奮,緯來的外線準得不像話,楊哲宜、李啟億、林佳皇、熊仁正,以及板凳上的胡裕偉都有佳作。相形之下,緯來一向傲人的禁區反而退居次席。整體而言,緯來的團隊進攻打得相當漂亮,全場不熄火,無論是對達欣或東森,都在上半場就取得大幅的領先優勢。
由於外線的精彩表現,禁區內的賴國弘、林信華和黃春雄,感覺上尚未「熱身完畢」。控球除了陳暉,新入陣的高天麒還有待磨鍊,是較為薄弱的一環。但緯來如果能掌握既有的內線經驗、高度優勢,同時全季維持一定的外線投射水準,或許這會是他們挑戰冠軍的一年。
本週最佳球員:李啟億/楊哲宜(緯來)
李啟億兩戰分別攻下17、27分,平均23分,楊哲宜則有19分和23分,平均21分,兩人每場就聯手攻下44分之多,成為緯來最強大的得分點。
李啟億在緯來的重要性,一向有被低估的傾向。雖然他的動作來慢條斯理,打球看來懶懶散散,投籃看來怪里怪氣,身材看來不耐衝撞,但他的實際效用卻和一般人的印象完全相反,於攻於守,都足以扮演緯來的靈魂人物。
進攻上,高中打中鋒的李啟億有低位單打腳步和企圖心,在高位,他能夠持球突破切入,也能砍外線,近年來他的三分線更是不能小看。防守上,他有經驗、也有小聰明,通常必須應付對手最難纏的禁區角色,同時也靠著機動性成為緯來作用最大的補位防守球員。
我期待李啟億全季能交出亮眼的成績,因為他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未能被重視,透過一個完整年度的表現,會有更強的說服力。
至於楊哲宜,近兩年來在中華隊的磨鍊之後,逐漸成熟。楊哲宜結合速度和準頭,基本動作也不錯,是標準的最佳得分後衛/小前鋒人選。在緯來的系統中,他既是外線的冷箭手,也是快攻的箭頭,同時能夠靠自己的基本動作和爆發力切入、分球。
本週最驚奇表現
毫無疑問,本週最驚人的表現屬於台銀和吳永仁。和上一季相同,台銀開季也打出令人吃驚的戰果,若非後來傷兵成群結隊,球季中一度陷入超級大低潮,台銀會是SBL強調「驚奇」最佳的看板球隊。
本季的SBL各隊實力都有提昇,而且更加平均,幾乎每一隊都有爭冠希望。唯獨台銀在球季開打前屢遭重挫,主控許皓程和主力前鋒駱大偉都轉檯台啤,雖然補進上季效力中廣的200公分中鋒程恩傑,台銀仍再度被視為實力最弱的一隊。
台銀能和各隊比拼的,仍只有速度、體力、鬥志。在許皓程離隊之後,吳永仁則坐穩先發控球的位置,第一場出戰台啤就交出不俗表現,攻下24分、11籃板,三分球6投5中。反觀投效台啤的許皓程,大部份時間都坐在板凳上,心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台銀上一季以永遠奮戰不懈的朱永弘,以及宛如三頭獸的三名小控球為核心和各隊周旋。教練韋陳明曾描述,許皓程擅於組織,吳永仁擅於得分,簡明富則是最好的節奏改變者。如今少了許皓程,台銀在無法掌握籃板和禁區空優時經常陷入困境的半場攻勢,面臨更大的挑戰。
在開幕戰打出好采頭之後,我相信台銀仍和去年一樣,會擁有很多希望小蝦米报倒大鯨魚的球迷為他們加油,我也是其中一個。
札記
* SBL上一季的三大球星,在開幕週似乎都不甚得意。遠赴美國挑戰ABA橘郡破壞隊的陳信安,由於工作簽證遲遲未下來,至今仍無法上場比賽。留在台灣的田壘、林志傑,田壘在首戰雖交出20分、6籃板成績,卻也有7次失誤。達欣教頭劉嘉發顯然相當不滿意,一度送上替補球員,讓上一季幾乎每場都要打滿全場的田壘坐在板凳上。
林志傑在首戰投20只中6,又陷入單兵作戰的困境。台啤之所以能贏得百萬挑戰賽冠軍,除了林志傑的個人火力,其他球員如何守正、許皓程、哈孝遠的支援是最重要的因素。首戰敗給台銀的結果,勢必在台啤意料之外,也是開季的當頭棒喝。台啤和「野獸」林志傑都需要盡快走上正確的道路。
* 重組之後的新浪,留隊者和離隊者在第一週也都頗為失落。轉至東森的周俊三,首役未能有突出的表現,轉至緯來的熊仁正還可以,黃春雄仍在找尋新隊友和比賽的感覺。留隊的羅興樑和劉義祥,成為新浪唯二可以仰賴的得分火力,在眾多年輕十歲的隊友之中,卻顯得有點格格不入和寂寞。
* 值得注意的是,本季是SBL重回籃協運作的第一年。觀察下來,媒體聚焦的程度不如去年,報導篇幅有所減少。開幕兩天的票房雖然維持平盤,卻未能滿座,對才進入第二年、應該尚未失去新鮮感的SBL而言,是一項不得不小心以對的警訊。
本週對戰組合
12/24 台銀vs.緯來、裕隆vs.台啤
12/25 新浪vs.台銀、台啤vs.東森
12/26 緯來vs.裕隆、達欣vs.新浪
本週對人手突然間短缺的裕隆是重大考驗,要對上台啤和緯來兩隊。裕隆先是少了陳信安,又少了養傷的邱啟益和吳志偉,一向傲人的陣容面臨強大的挑戰。很可惜的是,陳信安vs.林志傑的大戲無法再度上演。
本週最佳隊伍:緯來獵人
換了新東家,緯來獵人果然氣象一新,雖然去年的明星先發控球顏行書已決定暫時專注演藝事業,陣容補強的緯來仍先後「獵」下達欣和東森,開幕戰以90-82勝達欣,第二天再以85-79勝東森。這並不容易,因為兩支球隊都是去年進入季後賽的隊伍。
緯來在季前補進黃春雄和熊仁正兩名老將,戰力和經驗更加完整,但大家都知道,多年來禁區單打是緯來的強項,外線準頭則是他們的阿契里斯腱。缺乏穩定的外線,加上經常有全隊集體失神的狀況,往往使緯來輸掉最關鍵的比賽,無緣冠軍。
開季的兩場勝仗令人振奮,緯來的外線準得不像話,楊哲宜、李啟億、林佳皇、熊仁正,以及板凳上的胡裕偉都有佳作。相形之下,緯來一向傲人的禁區反而退居次席。整體而言,緯來的團隊進攻打得相當漂亮,全場不熄火,無論是對達欣或東森,都在上半場就取得大幅的領先優勢。
由於外線的精彩表現,禁區內的賴國弘、林信華和黃春雄,感覺上尚未「熱身完畢」。控球除了陳暉,新入陣的高天麒還有待磨鍊,是較為薄弱的一環。但緯來如果能掌握既有的內線經驗、高度優勢,同時全季維持一定的外線投射水準,或許這會是他們挑戰冠軍的一年。
本週最佳球員:李啟億/楊哲宜(緯來)
李啟億兩戰分別攻下17、27分,平均23分,楊哲宜則有19分和23分,平均21分,兩人每場就聯手攻下44分之多,成為緯來最強大的得分點。
李啟億在緯來的重要性,一向有被低估的傾向。雖然他的動作來慢條斯理,打球看來懶懶散散,投籃看來怪里怪氣,身材看來不耐衝撞,但他的實際效用卻和一般人的印象完全相反,於攻於守,都足以扮演緯來的靈魂人物。
進攻上,高中打中鋒的李啟億有低位單打腳步和企圖心,在高位,他能夠持球突破切入,也能砍外線,近年來他的三分線更是不能小看。防守上,他有經驗、也有小聰明,通常必須應付對手最難纏的禁區角色,同時也靠著機動性成為緯來作用最大的補位防守球員。
我期待李啟億全季能交出亮眼的成績,因為他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未能被重視,透過一個完整年度的表現,會有更強的說服力。
至於楊哲宜,近兩年來在中華隊的磨鍊之後,逐漸成熟。楊哲宜結合速度和準頭,基本動作也不錯,是標準的最佳得分後衛/小前鋒人選。在緯來的系統中,他既是外線的冷箭手,也是快攻的箭頭,同時能夠靠自己的基本動作和爆發力切入、分球。
本週最驚奇表現
毫無疑問,本週最驚人的表現屬於台銀和吳永仁。和上一季相同,台銀開季也打出令人吃驚的戰果,若非後來傷兵成群結隊,球季中一度陷入超級大低潮,台銀會是SBL強調「驚奇」最佳的看板球隊。
本季的SBL各隊實力都有提昇,而且更加平均,幾乎每一隊都有爭冠希望。唯獨台銀在球季開打前屢遭重挫,主控許皓程和主力前鋒駱大偉都轉檯台啤,雖然補進上季效力中廣的200公分中鋒程恩傑,台銀仍再度被視為實力最弱的一隊。
台銀能和各隊比拼的,仍只有速度、體力、鬥志。在許皓程離隊之後,吳永仁則坐穩先發控球的位置,第一場出戰台啤就交出不俗表現,攻下24分、11籃板,三分球6投5中。反觀投效台啤的許皓程,大部份時間都坐在板凳上,心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台銀上一季以永遠奮戰不懈的朱永弘,以及宛如三頭獸的三名小控球為核心和各隊周旋。教練韋陳明曾描述,許皓程擅於組織,吳永仁擅於得分,簡明富則是最好的節奏改變者。如今少了許皓程,台銀在無法掌握籃板和禁區空優時經常陷入困境的半場攻勢,面臨更大的挑戰。
在開幕戰打出好采頭之後,我相信台銀仍和去年一樣,會擁有很多希望小蝦米报倒大鯨魚的球迷為他們加油,我也是其中一個。
札記
* SBL上一季的三大球星,在開幕週似乎都不甚得意。遠赴美國挑戰ABA橘郡破壞隊的陳信安,由於工作簽證遲遲未下來,至今仍無法上場比賽。留在台灣的田壘、林志傑,田壘在首戰雖交出20分、6籃板成績,卻也有7次失誤。達欣教頭劉嘉發顯然相當不滿意,一度送上替補球員,讓上一季幾乎每場都要打滿全場的田壘坐在板凳上。
林志傑在首戰投20只中6,又陷入單兵作戰的困境。台啤之所以能贏得百萬挑戰賽冠軍,除了林志傑的個人火力,其他球員如何守正、許皓程、哈孝遠的支援是最重要的因素。首戰敗給台銀的結果,勢必在台啤意料之外,也是開季的當頭棒喝。台啤和「野獸」林志傑都需要盡快走上正確的道路。
* 重組之後的新浪,留隊者和離隊者在第一週也都頗為失落。轉至東森的周俊三,首役未能有突出的表現,轉至緯來的熊仁正還可以,黃春雄仍在找尋新隊友和比賽的感覺。留隊的羅興樑和劉義祥,成為新浪唯二可以仰賴的得分火力,在眾多年輕十歲的隊友之中,卻顯得有點格格不入和寂寞。
* 值得注意的是,本季是SBL重回籃協運作的第一年。觀察下來,媒體聚焦的程度不如去年,報導篇幅有所減少。開幕兩天的票房雖然維持平盤,卻未能滿座,對才進入第二年、應該尚未失去新鮮感的SBL而言,是一項不得不小心以對的警訊。
本週對戰組合
12/24 台銀vs.緯來、裕隆vs.台啤
12/25 新浪vs.台銀、台啤vs.東森
12/26 緯來vs.裕隆、達欣vs.新浪
本週對人手突然間短缺的裕隆是重大考驗,要對上台啤和緯來兩隊。裕隆先是少了陳信安,又少了養傷的邱啟益和吳志偉,一向傲人的陣容面臨強大的挑戰。很可惜的是,陳信安vs.林志傑的大戲無法再度上演。
Saturday, December 18, 2004
籃框裡的福爾摩莎 - 奧神,ouch!
奧神隊欲參加台灣SBL聯賽,不但驚動兩岸,也引起軒然大波。我以個人對此事件的了解、觀察和推測,作為本文寫作的依據。如果以一句話來說明我的感受,我只能說:樂見奧神來台比賽,無論是打一整季或是表演賽,但很遺憾,世事不能盡如人意。
這件事鬧了半天,似乎有兩個主角不見了,一是中國籃管中心,二是當事人奧神隊。奧神始終未對外發言,而籃管中心也一直未曾對奧神來台灣參加正式聯賽或表演賽,表達官方的正式說法和看法。
現在被大家相信的說法是,此事得到兩岸「高層」授意、首肯、樂觀其成,無論你要怎麼形容,甚至多數台灣SBL球隊也不反對,但最後卡在中華籃協的阻力,看來已是壽終正寢。
這個說法,我覺得不合理的地方在於,如果真有高層介入或授意,那麼屬於「下級單位」的籃管中心和中華籃協,就沒有不照辦和沈默的理由。如果台灣高層真有授意,體委會主委陳全壽理應全力促成、協調,不至於會在中華籃協會議中提前離席。
否決奧神來台的中華籃協理事長王人達,搬出了幾個被外界砲轟得很慘的理由:第一、「中華民國」超級籃球聯賽;第二、中華籃協規定參加聯賽球員應為「中華民國國民」;第三、奧神來台參賽屬於國際轉會,應有中國籃協CBA、中華籃協CTBA雙方同意,並報亞洲籃總核備,否則即屬非法轉會。
王人達絕不是個稱職的籃協理事長,但這一次他說的卻沒錯。他所搬出來的轉會說明,都是國際籃總白紙黑字、而且行之有年的轉會制度。數年前新浪赴中國甲A比賽,也經過相同的程序。
至於「中華民國國民」之說,許多人都說這分明是「政治性」的說法。但大家彷彿都忘了,這個規則事實上是為了禁用洋將而定的,結果現在也陰錯陽差的限制了奧神球員。如果沒有這條規定,甲組和SBL各隊老早請洋將來打翻天了。
因此,無論王人達基於何種心態和想法否決奧神來台,他都算是「合法的技術性干擾」,至少我是這麼看。
不少人認為,法是人定的,改一改就行了。沒錯,問題是你得先作修法的動作,讓一切朝制度面去走,而非趕鴨子上架先作再說。台灣籃球最為人詬病的不就是沒有制度、胡搞瞎搞嗎?為什麼現在大家彷彿又不要制度了?
王老先生實在沒有反對奧神來台的理由。奧神加入SBL,在政治上有鬆弛兩岸關係的作用(無論多麼細微),在籃球上有互相交流、刺激台灣籃球水準的作用,在SBL營運上,對票房和注意力會有絕對正面的幫助。我想來想去,他反對的理由可能只有一個:新浪的老闆姜豐年。
王、姜交惡已非一朝一夕,從當年對CTBA換血捨棄老將不滿、新浪出走中國甲A,到返台參加瓊斯盃,造成全場「擁新(浪老將)噓中(華隊)」的奇異景象,再到新浪由中國黯然返台,姜呼籲王身為籃協理事長應該放棄經營達欣...等等。很明顯的,兩人在任何一方面就是不對盤。偏偏在台灣,還沒有人能夠將王老先生拉下台,而姜豐年又不願放棄籃球經營,這場戰爭只好繼續延長下去。
王人達沒有必要否決此案,但姜董事長在北京開記者會,而且在會中砲轟王人達,實在也是沒有必要。他聲稱仍將繼續努力促成此案,但我覺得,他跑到中國去痛批王人達的作法正好違背了他的願望。除非此案真有高層強力介入,否則已經沒有成案的可能性。至少,奧神頂多就是來台灣打幾場表演賽而已,加入SBL是免談了。
寫了這麼多,和籃球比賽一點關係都沒有,反而像在寫政治新聞,實在有點煩...
* 規則到底在那裡
中華籃協所拿出來的規定,其實不會太難找,在FIBA的網站上就有提供下載,而有關「國際轉會」的規定。為了避免口說無憑,我找出的資料如下,資料來自國際籃總FIBA的「INTERNAL REGULATIONS 2004 Edition」,在Regulations governing the International Transfer of Players這個章節,節錄重要部份如後。
有關球員的部份:
這個部份是提到「離隊同意書」(Letter of Clearance)這個名詞和概念,在FIBA登錄的所有籃球員,只要轉會就必須依照此規定。(各國國內球員轉會規定,由各國籃協依照FIBA的大原則自行訂定單行法)
接下來是有關各國籃協的部份:
這一部份的大意是,A國籃協欲接收來自B國的轉會球員,必須得到B國籃協的離隊同意書,否則轉會無效。如果A國籃協尚未收到B國發出的離隊同意書,A國籃協得禁止該員在A國出賽。
還有...
這是比較有趣的部份,以台灣和中國而言,如果兩國球員交流密切,兩國可共同訂定適用的雙邊轉會規定。
這裡是指,任何未獲離隊同意書的國際轉會均屬違規轉會,違規轉會之後的所有合約和動作均將被視為無效。
最後是罰則:
大意是說,如果A國未向該區域籃協申提供轉會球員資料、文件(EX: 台灣未向亞洲籃總申報...),或違反國際轉會的相關規定,會被罰款5000美元。
* 合法轉會的必要性
所以,不能說王人達是空穴來風,也不能嫌國際籃總「機車」。籃球也是地球村的一部份,國際轉會老早不是鮮事,爭議、違規情事所在多有,讓每一個國家都傷透腦筋,而這也是「Letter of Clearance」的由來。美國籃協(USA Basketball)網站的首頁,就有離隊同意書的格式讓球員下載申請。
各國職籃聯盟,都有洋將落跑、未履行合約,或是合約爭議的情形發生,為了不讓惡形惡狀的球員只拿錢不幹活,或是像金光黨一樣騙了錢就跑,FIBA才會訂出這個全球性的規範。規則既定,所有的國際轉會就必須依照這個移轉會籍的程序進行,赴中國甲A打工的鄭志龍、錢薇娟、許智超,去甲B打工的無數球員都一樣,如今欲來台的奧神球員也一樣,沒有人能有例外。
圓球作者、台灣球迷,甚至台灣的球隊、球員,應該都樂見奧神來台參賽。如果沒有個人恩怨,如果找時間研議相關規則的修改或增補,如果兩岸高層真的樂觀其成,這件事不會太難,也沒有那麼複雜。
這件事鬧了半天,似乎有兩個主角不見了,一是中國籃管中心,二是當事人奧神隊。奧神始終未對外發言,而籃管中心也一直未曾對奧神來台灣參加正式聯賽或表演賽,表達官方的正式說法和看法。
現在被大家相信的說法是,此事得到兩岸「高層」授意、首肯、樂觀其成,無論你要怎麼形容,甚至多數台灣SBL球隊也不反對,但最後卡在中華籃協的阻力,看來已是壽終正寢。
這個說法,我覺得不合理的地方在於,如果真有高層介入或授意,那麼屬於「下級單位」的籃管中心和中華籃協,就沒有不照辦和沈默的理由。如果台灣高層真有授意,體委會主委陳全壽理應全力促成、協調,不至於會在中華籃協會議中提前離席。
否決奧神來台的中華籃協理事長王人達,搬出了幾個被外界砲轟得很慘的理由:第一、「中華民國」超級籃球聯賽;第二、中華籃協規定參加聯賽球員應為「中華民國國民」;第三、奧神來台參賽屬於國際轉會,應有中國籃協CBA、中華籃協CTBA雙方同意,並報亞洲籃總核備,否則即屬非法轉會。
王人達絕不是個稱職的籃協理事長,但這一次他說的卻沒錯。他所搬出來的轉會說明,都是國際籃總白紙黑字、而且行之有年的轉會制度。數年前新浪赴中國甲A比賽,也經過相同的程序。
至於「中華民國國民」之說,許多人都說這分明是「政治性」的說法。但大家彷彿都忘了,這個規則事實上是為了禁用洋將而定的,結果現在也陰錯陽差的限制了奧神球員。如果沒有這條規定,甲組和SBL各隊老早請洋將來打翻天了。
因此,無論王人達基於何種心態和想法否決奧神來台,他都算是「合法的技術性干擾」,至少我是這麼看。
不少人認為,法是人定的,改一改就行了。沒錯,問題是你得先作修法的動作,讓一切朝制度面去走,而非趕鴨子上架先作再說。台灣籃球最為人詬病的不就是沒有制度、胡搞瞎搞嗎?為什麼現在大家彷彿又不要制度了?
王老先生實在沒有反對奧神來台的理由。奧神加入SBL,在政治上有鬆弛兩岸關係的作用(無論多麼細微),在籃球上有互相交流、刺激台灣籃球水準的作用,在SBL營運上,對票房和注意力會有絕對正面的幫助。我想來想去,他反對的理由可能只有一個:新浪的老闆姜豐年。
王、姜交惡已非一朝一夕,從當年對CTBA換血捨棄老將不滿、新浪出走中國甲A,到返台參加瓊斯盃,造成全場「擁新(浪老將)噓中(華隊)」的奇異景象,再到新浪由中國黯然返台,姜呼籲王身為籃協理事長應該放棄經營達欣...等等。很明顯的,兩人在任何一方面就是不對盤。偏偏在台灣,還沒有人能夠將王老先生拉下台,而姜豐年又不願放棄籃球經營,這場戰爭只好繼續延長下去。
王人達沒有必要否決此案,但姜董事長在北京開記者會,而且在會中砲轟王人達,實在也是沒有必要。他聲稱仍將繼續努力促成此案,但我覺得,他跑到中國去痛批王人達的作法正好違背了他的願望。除非此案真有高層強力介入,否則已經沒有成案的可能性。至少,奧神頂多就是來台灣打幾場表演賽而已,加入SBL是免談了。
寫了這麼多,和籃球比賽一點關係都沒有,反而像在寫政治新聞,實在有點煩...
* 規則到底在那裡
中華籃協所拿出來的規定,其實不會太難找,在FIBA的網站上就有提供下載,而有關「國際轉會」的規定。為了避免口說無憑,我找出的資料如下,資料來自國際籃總FIBA的「INTERNAL REGULATIONS 2004 Edition」,在Regulations governing the International Transfer of Players這個章節,節錄重要部份如後。
有關球員的部份:
4.3 The player
4.3.1 Letter of clearance
A letter of clearance must be obtained from the national federation where a player was last licensed before he can be licensed by another national federation. This document certifies that the player concerned is free to be licensed by another national federation.
(中間部份略)
All the provisions of this article apply to any player licensed by a national federation who wishes to apply for an international transfer, irrespective of whether the player is a national or foreign player.
這個部份是提到「離隊同意書」(Letter of Clearance)這個名詞和概念,在FIBA登錄的所有籃球員,只要轉會就必須依照此規定。(各國國內球員轉會規定,由各國籃協依照FIBA的大原則自行訂定單行法)
接下來是有關各國籃協的部份:
4.4 The national federations
4.4.1 Transfer procedure
Whenever a national federation receives a request for a licence for any player who was previously licensed in another country, it must, before granting such a licence in accordance with its own regulations, obtain a letter of clearance on behalf of the player concerned (exception: players from academic institutions, see 4.8). The national federation may not grant the licence until it has obtained the letter of clearance from the national federation of the country where the player was last licensed.
這一部份的大意是,A國籃協欲接收來自B國的轉會球員,必須得到B國籃協的離隊同意書,否則轉會無效。如果A國籃協尚未收到B國發出的離隊同意書,A國籃協得禁止該員在A國出賽。
還有...
4.4.5 Bilateral agreements
National federations may establish bilateral agreements regarding the transfer of players between clubs of the two countries involved, with provisions to regulate such transfers to the satisfaction of all concerned.
這是比較有趣的部份,以台灣和中國而言,如果兩國球員交流密切,兩國可共同訂定適用的雙邊轉會規定。
4.4.6 Illegal transfers
Any international transfer having taken place without a letter of clearance is invalid and, in this case, the issue of a licence by a national federation will be liable to a fine in accordance with 4.6.2 of these regulations.
Any international transfer carried ou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cedures set out in these regulations, but having taken place after an illegal transfer, is null and void, other than in exceptional cases upon the decision of FIBA.
這裡是指,任何未獲離隊同意書的國際轉會均屬違規轉會,違規轉會之後的所有合約和動作均將被視為無效。
最後是罰則:
4.6.2 Sanctions
A fine of up to USD 5,000 may be imposed by FIBA should a national federation fail to submit to the Secretariat of its Zone the list of foreign players with the necessary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 by the given deadlines, or otherwise fail to observe the Regulations governing the International Transfer of Players.
大意是說,如果A國未向該區域籃協申提供轉會球員資料、文件(EX: 台灣未向亞洲籃總申報...),或違反國際轉會的相關規定,會被罰款5000美元。
* 合法轉會的必要性
所以,不能說王人達是空穴來風,也不能嫌國際籃總「機車」。籃球也是地球村的一部份,國際轉會老早不是鮮事,爭議、違規情事所在多有,讓每一個國家都傷透腦筋,而這也是「Letter of Clearance」的由來。美國籃協(USA Basketball)網站的首頁,就有離隊同意書的格式讓球員下載申請。
各國職籃聯盟,都有洋將落跑、未履行合約,或是合約爭議的情形發生,為了不讓惡形惡狀的球員只拿錢不幹活,或是像金光黨一樣騙了錢就跑,FIBA才會訂出這個全球性的規範。規則既定,所有的國際轉會就必須依照這個移轉會籍的程序進行,赴中國甲A打工的鄭志龍、錢薇娟、許智超,去甲B打工的無數球員都一樣,如今欲來台的奧神球員也一樣,沒有人能有例外。
圓球作者、台灣球迷,甚至台灣的球隊、球員,應該都樂見奧神來台參賽。如果沒有個人恩怨,如果找時間研議相關規則的修改或增補,如果兩岸高層真的樂觀其成,這件事不會太難,也沒有那麼複雜。
Friday, December 17, 2004
季初瘋狂─談NCAA季初邀請賽
NCAA美國大學籃球的瘋狂,可以區分為好幾類。有因為漫長季外等待,而在校隊開始練球的第一天慶祝籃球季終於到來的「午夜瘋狂」,當然也有季後錦標賽的「三月瘋狂」。
但是別忘了第三種瘋狂,那就是在季初由各單位、各贊助商所主辦的各式邀請賽。這些集來自全美不同聯盟學校於一堂的邀請賽,可以說將NCAA球季在季初就炒得火熱,讓大學籃球迷的熱情沸騰起來。
這些邀請賽,又被稱為「In-season Tournament」(球季內的錦標賽),名稱各有不同,有的叫Classic(經典賽),有的叫Shootout,有的就叫某某邀請賽(Invitational)。它可能是廠商、基金會、學校等等單位結合所主辦,有的只邀四校,有的規模則大到16校,要打上兩個星期。
既是季初邀請賽,就遵守「快打旋風」的原則,有的比賽只採用捉對廝殺的模式,其他則一律採單敗淘汰,打出最後的冠軍。在NCAA的規定下,參加這些邀請賽的球隊可以突破每季最多比賽28場的限制,無論在邀請賽中打幾場,一律只算一場。
這些錦標賽,是為了賺錢,也是為了炒熱戰況,廠商學校樂得撈錢,球隊在季初就有機會和聯盟外的強校對上,為即將到來的聯盟例行賽作準備,而球迷也樂得有高水準的對抗可看,可說是賓主盡歡。
當然,邀請賽的水準各有高下,以下我們將挑出幾個較具代表性和悠久歷史的比賽來作介紹。
●Pre-season NIT
提到季前NIT(國家邀請賽,National Invitational Tournament的簡稱),必須從季後進行的NIT(Post-season NIT,一般就稱為NIT)談起。
NIT的歷史遠比現存的NCAA錦標賽久遠,是在1938年由紐約市的一群籃球作家和媒體記者所發動成立的,是全美最早的大學籃球錦標賽,也是將大學籃球推上高峰的一項重要賽事。
它在第一年雖只有六隊參賽,但規模愈來愈大,一度是比NCAA錦標賽更受重視的賽事。原本NIT都在紐約市舉行,自1977年起,前幾輪的比賽改在各地舉行,最後四強才移到紐約市。目前,NIT每年邀請未能參加NCAA錦標賽的40所學校參加。
季前NIT是以相同概念主辦的比賽,只是時間由季後移到了季初。它在1985年起跑,目前維持邀請16支來自16個不同聯盟球隊的形式,以單敗淘汰的模式,打出最後的冠軍。同樣的,最後四強移師紐約市最有名的麥迪遜花園廣場(MSG)決戰。
基於它光榮的傳統,Pre-season NIT可說是規模最大,也最受重視的一項季初邀請賽。多年來,以堪薩斯和亞利桑那的戰績最為顯赫,各獲得三次冠軍。
曾經在季前NIT打出聲名的球員,也不在少數。曾經獲得季前NIT最有價值球員的球星,包括2002年北卡大的Rashad McCants、2000年杜克的Carlos Boozer、1999年亞利桑那的Gilbert Arenas、1998年北卡大的控球Ed Cota、1997年堪薩斯的Paul Pierce、1995年喬治城的Allen Iverson、1994年俄亥俄大學的Gary Trent、1988年雪城大學的小控球Sherman Douglas、1987年佛羅里達大學的得分後衛Vernon Maxwell等等。
對於強校而言,季前NIT像是試金石,也像是凝聚全季向心力的出發點。去年喬治亞理工奪得冠軍,有點像是最後打進冠軍賽的預言,而事實上,季初根本沒有人看好他們。再如1998年的北卡大,最後也打進四強。這說明了,季前NIT確實算是實力的驗證。
今年的季前NIT,被許多媒體預估為全美排名第一的威克森林,在冠軍戰中擊敗亞利桑那,這是不是再度暗示了什麼呢?
●Coaches vs. Cancer Classic
直譯應該翻為「教練對抗癌症」經典賽的Coaches vs. Cancer Classic,也可簡稱為CVC Classic,可以算得上是眾多季初邀請賽中最有意義的一項。
曾在1983年率北卡州大如灰姑娘般奪冠的教頭Jimmy Valvano,1994年因癌症病逝。他傳奇的一生,加上和癌症搏鬥的過程,使他的教練同行們認為應該站出來為癌症患者作點事情,成為CVC創辦的種子。
1996年,全美籃球教練協會(NABC)結合了美國癌症學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集全美500多名籃球教練,成立了Coaches vs. Cancer這個組織,也創辦了CVC Classic這項賽事,一方面象徵大學籃球季的揭幕,更重要的是為癌症研究籌款。
自1994年起,這一個組織和此賽事為癌症研究募進了1200萬美元以上的款項,你說是不是很驚人。
CVC也算是重量級的季初邀請賽,1996年起原本邀請四隊作兩場對戰,不打冠軍戰,後來加打冠軍戰和季軍戰。到2002年擴大規模,邀請8隊打4場球,卻不分出冠軍誰屬。今年起再將規模擴大,邀請來自16個聯盟的16支球隊,也再改變賽制,作單敗淘汰賽打出冠軍,最後由雪城大學以77-62打敗孟斐斯得到冠軍。
值得一提的是,Carmelo Anthony在雪城大學的第一場正式比賽,就在2002年的CVC Classic。該場比賽他獨得27分,在大學處女秀就一砲而紅,很巧,該役也由雪城出戰孟斐斯,但雪城落敗。
CVC創辦以來,拿過冠軍的學校有Temple、史丹福、堪薩斯、亞利桑那等校,其中1997年普林斯頓用緊守慢攻的半場戰奪冠,算是最大的冷門。
●Maui Classic
Maui位於夏威夷,目前已經找到贊助商,「正名」為EA Sports Maui Invitational。Maui Classic的歷史,比季前NIT和CVC Classic還要悠久,它的創辦來源,也必須談一段傳奇的故事。
話說1982年,當時最炙手可熱的球隊,無疑是由7呎4吋超級中鋒Ralph Sampson(三度獲選全美年度最佳球員)和名教練Terry Holland領銜的維吉尼亞大學。球季開始之初,各校照例的找一些弱隊熱身順便累積戰績。這一年,維吉尼亞找上位於Maui的Chaminade大學。
Chaminade是一所屬於NAIA的天主教學校,全校只有800名學生,當時甚至連自己的體育館都沒有。不料,Chaminade此役如有神助,維吉尼亞則宛如中邪,終場Chaminade竟以77-72把季前被排在全美第一的維吉尼亞幹掉。這場比賽打完已是美東凌晨兩點半,隔天震驚全美,被許多體育記者喻為「美國大學籃球史上頭號冷門」。
Holland在賽後很有風度的向Chaminade恭喜,也建議該校以後不妨辦個邀請賽。就這樣,Maui Classic在兩年後(1984年)應運而生。二十幾年下來,也成了有頭有臉的季初邀請賽。夏威夷氣候溫暖,而且出賽費用由贊助單位全數支付,很受各校歡迎。
1984年首屆賽事,由Providence奪冠,但是在Maui Classic最出風頭的學校應該是杜克大學,曾經在1992、1997和2001年奪冠。杜克在1992年和2001年,最後也都奪得全美冠軍而歸,Maui Classic稱得上是他們的好兆頭。
曾經在Maui Classic拿下最有價值球員的現役NBA球星,包括Raef LaFrentz(堪薩斯)、Kerry Kittles(維拉諾瓦)和Penny Hardaway(孟斐斯州大)等等。
●Great Alaska Shootout
Great Alaska Shootout,顧名思義在阿拉斯加舉行,是本次所提到的季初邀請賽中最有歷史的一項,創辦於1978年。
這項比賽,由阿拉斯加大學安克拉治分校於1978年起創辦,最初的比賽場地在理查森堡空軍基地裡的Buckner Fieldhouse,而且當初的名字叫「海狼經典賽」(Seawolf Classic),一年之後才改名為Great Alaska Shootout。
和現在大有不同的是,這項比賽前幾年都賠錢,直到1984年首度獲利,竟然只賺了1000美元。1985年起,ESPN開始簽約轉播這項比賽,GAS終於步上坦途,開始邁向營利之路,而GAS的規模也愈來愈大。
曾在這項比賽獻技的NBA球星也很多,前尼克中鋒Patrick Ewing的大一那年,喬治城就曾前往GAS比賽;Ewing後來在1982、84、85年三度率領喬治城打進最後四強,並於1984年奪冠。1984年,當時還很稚嫩的Danny Manning也曾經隨堪薩斯大學前往阿拉斯加;Manning於1988年率堪大奪得NCAA冠軍。
●Wooden Classic
紀念前洛杉磯加大UCLA傳奇教頭伍登(John Wooden)的Wooden Classic,於1994年起創辦,基本上就是找四隊來打兩場比賽。由於以伍登為名,因此比賽地點就在加州,而幾乎每年的參賽隊伍中,都有UCLA或是南加大USC。
今年12月5日的Wooden Classic之前,還在11月27日辦了兩場叫作Wooden Tradition的比賽,地點選在伍登的老家印地安那州,場館就用溜馬的主場Conseco Fieldhouse。
Wooden Tradition的比賽結果,辛辛那提以79-59擊敗Purdue,伊利諾大學則以89-72大勝Gonzaga。Wooden Classic則由肯塔基以52-50險勝UCLA,史丹福以64-58氣走堪薩斯。
●Guardians Classic
Guardians Classic是資歷最淺的一項賽事,2001年才創辦。取名叫「守護者」,來自於「教練是籃球比賽的守護者(guardians of the game)」這個概念,希望教練是既能帶領球員學習籃球技術和精神,同時也不忘記課業和生活教育。
同樣的,這項比賽邀請來自16個不同聯盟的16所學校,作單敗淘汰賽,為期兩週。
●ACC/Big Ten Challenge
今年ESPN台灣地區轉播的「ACC/Big Ten聯盟挑戰賽」,是另一種形式的季初錦標賽,由兩個聯盟的球隊進行對抗,不但學校之間比勝負,聯盟之間也以勝負場數定出「形式上的高下」。
事實上,這項錦標賽原本是太平洋海岸聯盟(ACC)和大東部聯盟(Big East)的對抗,但大東部聯盟後來抽腿,改由實力同樣強勁的十校聯盟(Big Ten)取代。ACC和Big Ten有個共同的特色,他們除了都是具有光榮傳統的強勁聯盟,聯盟之間各校的競爭也非常激烈,甚至可以形容為每一所學校都不能小看。
在ACC和Big Ten,沒有其他聯盟某某學校一稱霸就是十年的景象,新陳代謝、淘汰都非常快。ACC即使有北卡和杜克這兩所超強學校,但其他學校也不是省油燈。Big Ten亦復如此,儘管近年來整體實力是下降了一點,但上半段的學校戰力也是不可小看。
今年剛好ACC超強,在9場對戰中拿下7勝2負的戰績,要不是馬里蘭敗給威斯康辛,Big Ten會敗得更慘,輸得應該是沒有話說。
ACC/Big Ten Challenge一向擁有很好的票房,也一律有ESPN的轉播,各校是球隊也練到球,荷包也賺飽了,退出的Big East實在是失策。
但是別忘了第三種瘋狂,那就是在季初由各單位、各贊助商所主辦的各式邀請賽。這些集來自全美不同聯盟學校於一堂的邀請賽,可以說將NCAA球季在季初就炒得火熱,讓大學籃球迷的熱情沸騰起來。
這些邀請賽,又被稱為「In-season Tournament」(球季內的錦標賽),名稱各有不同,有的叫Classic(經典賽),有的叫Shootout,有的就叫某某邀請賽(Invitational)。它可能是廠商、基金會、學校等等單位結合所主辦,有的只邀四校,有的規模則大到16校,要打上兩個星期。
既是季初邀請賽,就遵守「快打旋風」的原則,有的比賽只採用捉對廝殺的模式,其他則一律採單敗淘汰,打出最後的冠軍。在NCAA的規定下,參加這些邀請賽的球隊可以突破每季最多比賽28場的限制,無論在邀請賽中打幾場,一律只算一場。
這些錦標賽,是為了賺錢,也是為了炒熱戰況,廠商學校樂得撈錢,球隊在季初就有機會和聯盟外的強校對上,為即將到來的聯盟例行賽作準備,而球迷也樂得有高水準的對抗可看,可說是賓主盡歡。
當然,邀請賽的水準各有高下,以下我們將挑出幾個較具代表性和悠久歷史的比賽來作介紹。
●Pre-season NIT
提到季前NIT(國家邀請賽,National Invitational Tournament的簡稱),必須從季後進行的NIT(Post-season NIT,一般就稱為NIT)談起。
NIT的歷史遠比現存的NCAA錦標賽久遠,是在1938年由紐約市的一群籃球作家和媒體記者所發動成立的,是全美最早的大學籃球錦標賽,也是將大學籃球推上高峰的一項重要賽事。
它在第一年雖只有六隊參賽,但規模愈來愈大,一度是比NCAA錦標賽更受重視的賽事。原本NIT都在紐約市舉行,自1977年起,前幾輪的比賽改在各地舉行,最後四強才移到紐約市。目前,NIT每年邀請未能參加NCAA錦標賽的40所學校參加。
季前NIT是以相同概念主辦的比賽,只是時間由季後移到了季初。它在1985年起跑,目前維持邀請16支來自16個不同聯盟球隊的形式,以單敗淘汰的模式,打出最後的冠軍。同樣的,最後四強移師紐約市最有名的麥迪遜花園廣場(MSG)決戰。
基於它光榮的傳統,Pre-season NIT可說是規模最大,也最受重視的一項季初邀請賽。多年來,以堪薩斯和亞利桑那的戰績最為顯赫,各獲得三次冠軍。
曾經在季前NIT打出聲名的球員,也不在少數。曾經獲得季前NIT最有價值球員的球星,包括2002年北卡大的Rashad McCants、2000年杜克的Carlos Boozer、1999年亞利桑那的Gilbert Arenas、1998年北卡大的控球Ed Cota、1997年堪薩斯的Paul Pierce、1995年喬治城的Allen Iverson、1994年俄亥俄大學的Gary Trent、1988年雪城大學的小控球Sherman Douglas、1987年佛羅里達大學的得分後衛Vernon Maxwell等等。
對於強校而言,季前NIT像是試金石,也像是凝聚全季向心力的出發點。去年喬治亞理工奪得冠軍,有點像是最後打進冠軍賽的預言,而事實上,季初根本沒有人看好他們。再如1998年的北卡大,最後也打進四強。這說明了,季前NIT確實算是實力的驗證。
今年的季前NIT,被許多媒體預估為全美排名第一的威克森林,在冠軍戰中擊敗亞利桑那,這是不是再度暗示了什麼呢?
●Coaches vs. Cancer Classic
直譯應該翻為「教練對抗癌症」經典賽的Coaches vs. Cancer Classic,也可簡稱為CVC Classic,可以算得上是眾多季初邀請賽中最有意義的一項。
曾在1983年率北卡州大如灰姑娘般奪冠的教頭Jimmy Valvano,1994年因癌症病逝。他傳奇的一生,加上和癌症搏鬥的過程,使他的教練同行們認為應該站出來為癌症患者作點事情,成為CVC創辦的種子。
1996年,全美籃球教練協會(NABC)結合了美國癌症學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集全美500多名籃球教練,成立了Coaches vs. Cancer這個組織,也創辦了CVC Classic這項賽事,一方面象徵大學籃球季的揭幕,更重要的是為癌症研究籌款。
自1994年起,這一個組織和此賽事為癌症研究募進了1200萬美元以上的款項,你說是不是很驚人。
CVC也算是重量級的季初邀請賽,1996年起原本邀請四隊作兩場對戰,不打冠軍戰,後來加打冠軍戰和季軍戰。到2002年擴大規模,邀請8隊打4場球,卻不分出冠軍誰屬。今年起再將規模擴大,邀請來自16個聯盟的16支球隊,也再改變賽制,作單敗淘汰賽打出冠軍,最後由雪城大學以77-62打敗孟斐斯得到冠軍。
值得一提的是,Carmelo Anthony在雪城大學的第一場正式比賽,就在2002年的CVC Classic。該場比賽他獨得27分,在大學處女秀就一砲而紅,很巧,該役也由雪城出戰孟斐斯,但雪城落敗。
CVC創辦以來,拿過冠軍的學校有Temple、史丹福、堪薩斯、亞利桑那等校,其中1997年普林斯頓用緊守慢攻的半場戰奪冠,算是最大的冷門。
●Maui Classic
Maui位於夏威夷,目前已經找到贊助商,「正名」為EA Sports Maui Invitational。Maui Classic的歷史,比季前NIT和CVC Classic還要悠久,它的創辦來源,也必須談一段傳奇的故事。
話說1982年,當時最炙手可熱的球隊,無疑是由7呎4吋超級中鋒Ralph Sampson(三度獲選全美年度最佳球員)和名教練Terry Holland領銜的維吉尼亞大學。球季開始之初,各校照例的找一些弱隊熱身順便累積戰績。這一年,維吉尼亞找上位於Maui的Chaminade大學。
Chaminade是一所屬於NAIA的天主教學校,全校只有800名學生,當時甚至連自己的體育館都沒有。不料,Chaminade此役如有神助,維吉尼亞則宛如中邪,終場Chaminade竟以77-72把季前被排在全美第一的維吉尼亞幹掉。這場比賽打完已是美東凌晨兩點半,隔天震驚全美,被許多體育記者喻為「美國大學籃球史上頭號冷門」。
Holland在賽後很有風度的向Chaminade恭喜,也建議該校以後不妨辦個邀請賽。就這樣,Maui Classic在兩年後(1984年)應運而生。二十幾年下來,也成了有頭有臉的季初邀請賽。夏威夷氣候溫暖,而且出賽費用由贊助單位全數支付,很受各校歡迎。
1984年首屆賽事,由Providence奪冠,但是在Maui Classic最出風頭的學校應該是杜克大學,曾經在1992、1997和2001年奪冠。杜克在1992年和2001年,最後也都奪得全美冠軍而歸,Maui Classic稱得上是他們的好兆頭。
曾經在Maui Classic拿下最有價值球員的現役NBA球星,包括Raef LaFrentz(堪薩斯)、Kerry Kittles(維拉諾瓦)和Penny Hardaway(孟斐斯州大)等等。
●Great Alaska Shootout
Great Alaska Shootout,顧名思義在阿拉斯加舉行,是本次所提到的季初邀請賽中最有歷史的一項,創辦於1978年。
這項比賽,由阿拉斯加大學安克拉治分校於1978年起創辦,最初的比賽場地在理查森堡空軍基地裡的Buckner Fieldhouse,而且當初的名字叫「海狼經典賽」(Seawolf Classic),一年之後才改名為Great Alaska Shootout。
和現在大有不同的是,這項比賽前幾年都賠錢,直到1984年首度獲利,竟然只賺了1000美元。1985年起,ESPN開始簽約轉播這項比賽,GAS終於步上坦途,開始邁向營利之路,而GAS的規模也愈來愈大。
曾在這項比賽獻技的NBA球星也很多,前尼克中鋒Patrick Ewing的大一那年,喬治城就曾前往GAS比賽;Ewing後來在1982、84、85年三度率領喬治城打進最後四強,並於1984年奪冠。1984年,當時還很稚嫩的Danny Manning也曾經隨堪薩斯大學前往阿拉斯加;Manning於1988年率堪大奪得NCAA冠軍。
●Wooden Classic
紀念前洛杉磯加大UCLA傳奇教頭伍登(John Wooden)的Wooden Classic,於1994年起創辦,基本上就是找四隊來打兩場比賽。由於以伍登為名,因此比賽地點就在加州,而幾乎每年的參賽隊伍中,都有UCLA或是南加大USC。
今年12月5日的Wooden Classic之前,還在11月27日辦了兩場叫作Wooden Tradition的比賽,地點選在伍登的老家印地安那州,場館就用溜馬的主場Conseco Fieldhouse。
Wooden Tradition的比賽結果,辛辛那提以79-59擊敗Purdue,伊利諾大學則以89-72大勝Gonzaga。Wooden Classic則由肯塔基以52-50險勝UCLA,史丹福以64-58氣走堪薩斯。
●Guardians Classic
Guardians Classic是資歷最淺的一項賽事,2001年才創辦。取名叫「守護者」,來自於「教練是籃球比賽的守護者(guardians of the game)」這個概念,希望教練是既能帶領球員學習籃球技術和精神,同時也不忘記課業和生活教育。
同樣的,這項比賽邀請來自16個不同聯盟的16所學校,作單敗淘汰賽,為期兩週。
●ACC/Big Ten Challenge
今年ESPN台灣地區轉播的「ACC/Big Ten聯盟挑戰賽」,是另一種形式的季初錦標賽,由兩個聯盟的球隊進行對抗,不但學校之間比勝負,聯盟之間也以勝負場數定出「形式上的高下」。
事實上,這項錦標賽原本是太平洋海岸聯盟(ACC)和大東部聯盟(Big East)的對抗,但大東部聯盟後來抽腿,改由實力同樣強勁的十校聯盟(Big Ten)取代。ACC和Big Ten有個共同的特色,他們除了都是具有光榮傳統的強勁聯盟,聯盟之間各校的競爭也非常激烈,甚至可以形容為每一所學校都不能小看。
在ACC和Big Ten,沒有其他聯盟某某學校一稱霸就是十年的景象,新陳代謝、淘汰都非常快。ACC即使有北卡和杜克這兩所超強學校,但其他學校也不是省油燈。Big Ten亦復如此,儘管近年來整體實力是下降了一點,但上半段的學校戰力也是不可小看。
今年剛好ACC超強,在9場對戰中拿下7勝2負的戰績,要不是馬里蘭敗給威斯康辛,Big Ten會敗得更慘,輸得應該是沒有話說。
ACC/Big Ten Challenge一向擁有很好的票房,也一律有ESPN的轉播,各校是球隊也練到球,荷包也賺飽了,退出的Big East實在是失策。
Sunday, December 12, 2004
系出名門─Arizona
在東西岸傳統名校和中西部列強之外,Arizona像是一顆沙漠中的珍珠,靜靜的躺在美國西南邊陲發光。
對任何熟悉NBA和NCAA的球迷而言,Arizona似乎也具有和杜克、北卡大同等級的金字招牌,你每年都期待著它順利的打進NCAA錦標賽,也期待著它每隔幾年就製造出一個超級後衛。這應該會是亞利桑那給我們的印象,不會有錯。
●十年寒窗無人問
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其實亞利桑那的籃球歷史也算悠久,1904年就開始打了,那時好像還沒有中華民國…。1914年,亞利桑那聘請了Pop McKale為體育室主任兼籃球教練,成績相當不錯,後來亞利桑那主場館名為McKale Center,就由此而來。
位於土桑(Tucson)的亞利桑那,經過20世紀初期的獨立作戰時期(當時大多數學校均自行安排賽程,並無聯盟的組成)後,在1931-51年間加入邊境聯盟(Border Conference),表現也一直不差,只是知名度遠不及東岸球隊。1961年邊境聯盟加入WAC聯盟之後,由於當時有Utah、USC等強隊,亞利桑那才逐漸沈寂下來。
1972年,亞利桑那聘請了來自底特律高中籃壇,綽號「The Fox」,留著一個爆炸米粉頭的Fred Snowden,首度將亞大的球風塑造成跑投式的快速風格,而亞利桑那辛苦了幾十年,1976年終於第一次前進NCAA錦標賽。隨後,在1978年加入了Pac-10(太平洋十校)聯盟至今。
在這段時間的前期,位處西南邊陲的亞利桑那縱使戰績不惡,但由於當時大學籃球不如現在蓬勃,錦標賽又尚未舉辦,亞利桑那在全美版圖上可說是沒沒無名。等到後半期加入WAC和Pac-10,又碰上Utah、USC和UCLA等校,打起來更是辛苦。
基本上,亞利桑那一直到1980年之前都不算是太有份量的籃球學校,也未曾製造出什麼驚動全美的明星球員,創造過什麼豐功偉業。地方上是很支持他們,McKale Center也是設備相當好的場館,但沒有人聽到「Arizona」這個字會眼睛為之一亮。
●救世主來臨
大學籃球的故事,不是從超級巨星開始,就是從教練開始。亞利桑那的籃球故事,就屬於後者。1983年來到亞利桑那的老牌教頭Lute Olson,為野貓開啟了光輝燦爛的年代,如今儼然已成亞利桑那的「神主牌」和代名詞。這也是為什麼要談亞利桑那,就不能不談Lute Olson。
Olson是北達柯塔州人,他的教練生涯,以明尼蘇達州高中教練為起點,1969-72年,他轉戰大學,在Long Beach City College任教。好戰績不會被埋沒,Olson隨即在1973年被挖角至Long Beach State,也只待了一年,就直接再被名校Iowa挖走。
Olson在Iowa初次建立了自己的名聲,由1974至1983年待了10年,最大的成就是在1980年打進最後四強。1983年,Olson終於來到亞利桑那,而且從此未曾再離開過。
在亞利桑那,Olson旗下第一個端得上檯面的球員不是別人,就是前公牛王朝、馬刺射手,現任NBA球賽講評的Steve Kerr。從Kerr開始,Olson慢慢的建立了自己招收球員的名聲,1985年Sean Elliott入陣,打造了1988年亞利桑那進入最後四強的基礎。
在這之前,Olson獲選為1986年世界男籃錦標賽總教練,帶著子弟兵Kerr、Elliott和David Robinson、Armon Gilliam、Kenny Smith、Rony Seikaly一干人等,在西班牙險勝蘇聯,捧回冠軍。
1988年,亞利桑那首度在Olson手下打進四強,也正式將野貓推上全美舞台。自此之後,亞利桑那年年都有高中明星加盟,實力穩定的停留在全美前25名。93-94年亞利桑那再進四強,1996-97奪冠,2000-01再進四強。
總計Lute Olson在亞利桑那已經待滿21個年頭,總戰績為519勝157負(勝率7成68),奪得一次冠軍,四次打進最後四強,十度奪得太平洋十校聯盟冠軍,連績17年創下20勝。而亞利桑那連續20年打進NCAA錦標賽的紀錄,是目前全美最長的紀錄,在史上只僅次於北卡大的連續27年。
最難得的是,亞利桑那不僅戰績好,更培養出無數優質球員。他們的球員不只笑傲大學籃壇,也能在NBA揚名立萬,這並不是每一所學校都能作到的成就。Olson在尋找、培養、訓練、啟發球員方面,顯然都有絕佳的功力。
在提到全美最佳教練時,滿頭銀髮、個性溫和、不需要大呼小叫就能讓球員賣命的Olson,經常被忽略,事實上這並不公平。
●明星球員源源不絕
亞利桑那靠著佳績和Olson的名聲,明星球員從此源源不絕,大致上我們可以將其以成績分為四個高峰期。
1987-88最後四強
這個時期是亞利桑那的第一個高峰期,以Steve Kerr和Sean Elliott為主力,另外有後衛Craig McMillan、Kenny Lofton,前鋒Jud Buechler、Tom Tolbert,中鋒Anthony Cook等人。
Kerr(1983-88)的神射不是空穴來風,大學時期就已名滿全美,他的大學生涯三分球命中率高達57.3%,總命中率在校史上排第9,得分以1445分排名第15。Elliott(1985-89)更是亞大校史上的第一把刀,以2555分名列第一。1988-89年是他最風光的一年,入選全美明星第一隊,同時被選為全美年度最佳球員。
McMillan當時是Kerr的後場搭檔,屬於紮實型的控球,NCAA史上很難得見到功力如此強的白人後場組合。至於Kenny Lofton,當時只是替補球員,但速度快,擅抄截、快攻。大學畢後他往大聯盟發展,成了相當知名的明星外野手,打過太空人、印地安人、勇士、白襪、小熊、巨人、洋基、費城人等隊。
Tom Tolbert在大學和後來的NBA時期,憑著6-7身高,一向是在籃下賣肉的肌肉棒子和苦工。Buechler後來進了NBA,曾待過公牛。
1993-94最後四強
這個時期的亞利桑那,是三名頂級後衛主控的球隊,逐漸建立起後衛主導的風格,這三人分別是Khalid Reeves(1990-94)、Damon Stoudamire(1991-95)和Reggie Geary(1992-96)。
這三人共同的特色是能投能控,而且身材壯碩、不畏碰撞。Reeves是亞利桑那1994年打進四強的主力功臣,NCAA錦標賽中手感發燙,平均達27.4分。他的生涯得分也以1925分在校史上排第三,同時於當年首輪進入NBA,可惜後來發展不順。
「太空飛鼠」Stoudamire是打進四強的另一把槍,他的生涯得分以1849在校史上排第5,曾經有兩度單場攻下40分以上的咋舌紀錄。1995年,他以首輪第五被多倫多暴龍挑中。
Geary的攻擊能力稍微差了一點,但防守能力或許是三人之中最強的,他在1996年第二輪進入NBA,但發展也不理想。
1996-97全美冠軍
同樣的,亞利桑那在1997年為學校和Olson教練拿下第一座冠軍盃,靠的還是「三槍牌」,包括6-5得分後衛Miles Simon(1994-98)、6-1菜鳥控球Mike Bibby(1996-98)和6-5的鋒衛Michael Dickerson(1994-98)。這一年他們被稱為「Comeback Cats」,因為他們是第一支擊敗三支分區第一種子奪冠的隊伍,而且場場是在落後的情況下逆轉獲勝。
Miles Simon獲選為冠軍賽的最傑出球員(MOP),生涯得分以1664分排名校史第8。奇怪的是完全無法在職業出頭,終於浪跡天涯,成為最令人失望的MOP之一。Dickerson以1791分在校史排第6,1998年曾入選全美明星隊,進入職業後是灰熊仰賴的外線大將,可惜職業生涯因傷提前中止。
只打兩年就落跑的Mike Bibby,1996-97球季以出奇沈穩、凌厲的表現,獲選為全美最佳新鮮人,同時拿到冠軍,1998年就棄學,以首輪第二被灰熊挑走,是亞利桑那校史上最高順位的NBA選秀,也是目前亞大校友在NBA最當紅的球星。
2000-01最後四強
2000-01打進最後四強的球員,多數應該大家都很熟悉,包括Gilbert Arenas(1999-2001)、Richard Jefferson(1998-2001)、Loren Woods(1999-2001)、Rick Anderson(1998-2003)、Michael Wright(1998-2001)、Luke Walton(1999-2003)、Jason Gardner(1999-2003)。
Jefferson和Arenas如今已是NBA的星字號球員,當年曾被喻為「Tim Duncan第二」,卻又令人失望的Woods,如今也在灰狼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Luke Walton小有全能身手,被埋藏在鋒衛人才濟濟的湖人,倒是有點可惜。
最可惜的恐怕是5-10的小不點Gardner,他同樣能控能投,心臟超強,是2000年的全美最佳新鮮人,2003年並榮獲專為身高6呎以下球員所設立的Francis Pomeroy獎,但運氣沒有前輩Stoudamire那麼好,畢業之後居然沒有NBA球隊肯要,只好跑到斯洛維尼亞和比利時去跑江湖。
●後衛大學
在這四個高潮期之間,亞利桑那還出過其他明星球員,例如目前和陳信安一起效力ABA Orange County Crush的Sean Rooks,例如曾打過騎士和勇士的Chris Mills,以及後來改名為Bison Dele、被懷疑出海之後死在海上的Brian Williams。
最近的一個則有本季由老鷹轉檯小牛的Jason Terry(1995-99)。Terry在1999年獲選全美年度最佳球員,首輪第10順位獲選,也是控球、得分兩門抱的雙能衛。
亞利桑那的近代史一路看下來,我們自然也就不難了解,為什麼亞利桑那被稱為「後衛大學」(University of Guards)。這個稱號在80年代曾經屬於喬治亞理工,但90年代卻由亞利桑那當之無愧。
由Kerr到Reeves、Stoudamire、Geary、Bibby、Simon、Dickerson、Terry、Arenas、Gardner、Jefferson,亞利桑那的優質後場幾乎沒有斷過。我們必須說,Lute Olson尋找、訓練後衛的眼光和手法確實有一套。大學籃球原本就比職業籃球有更大的空間讓後衛發揮和主導,亞利桑那年年有好後衛,戰績自然不會差。
亞利桑那的鋒線,則很有趣的一向屬於瘦高型,例如Cook、Woods、Ed Stokes、A.J. Bramlett等(以及現在的Channing Frye),不擅碰撞,但是機動性、跑動力強,這和他們喜歡全場飛奔的風格不謀而合,也和後場有更好的搭配。
而除了Michael Wright之外,亞利桑那的攻擊火力也很少集中在四、五號球員,一向由一到三號的「小」球員主導。
今年的亞利桑那,仍有著強大的後場和小前鋒,包括大二控球Mustapha Shakur、Stoudamire的堂弟Salim Stoudamire(大四得分後衛)、大四的6-4鋒衛Hassan Adams。同樣的球風,在銀髮教頭Lute Olson的場邊帶領下,說不定亞利桑那又能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殺出重圍。You never know。
對任何熟悉NBA和NCAA的球迷而言,Arizona似乎也具有和杜克、北卡大同等級的金字招牌,你每年都期待著它順利的打進NCAA錦標賽,也期待著它每隔幾年就製造出一個超級後衛。這應該會是亞利桑那給我們的印象,不會有錯。
●十年寒窗無人問
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其實亞利桑那的籃球歷史也算悠久,1904年就開始打了,那時好像還沒有中華民國…。1914年,亞利桑那聘請了Pop McKale為體育室主任兼籃球教練,成績相當不錯,後來亞利桑那主場館名為McKale Center,就由此而來。
位於土桑(Tucson)的亞利桑那,經過20世紀初期的獨立作戰時期(當時大多數學校均自行安排賽程,並無聯盟的組成)後,在1931-51年間加入邊境聯盟(Border Conference),表現也一直不差,只是知名度遠不及東岸球隊。1961年邊境聯盟加入WAC聯盟之後,由於當時有Utah、USC等強隊,亞利桑那才逐漸沈寂下來。
1972年,亞利桑那聘請了來自底特律高中籃壇,綽號「The Fox」,留著一個爆炸米粉頭的Fred Snowden,首度將亞大的球風塑造成跑投式的快速風格,而亞利桑那辛苦了幾十年,1976年終於第一次前進NCAA錦標賽。隨後,在1978年加入了Pac-10(太平洋十校)聯盟至今。
在這段時間的前期,位處西南邊陲的亞利桑那縱使戰績不惡,但由於當時大學籃球不如現在蓬勃,錦標賽又尚未舉辦,亞利桑那在全美版圖上可說是沒沒無名。等到後半期加入WAC和Pac-10,又碰上Utah、USC和UCLA等校,打起來更是辛苦。
基本上,亞利桑那一直到1980年之前都不算是太有份量的籃球學校,也未曾製造出什麼驚動全美的明星球員,創造過什麼豐功偉業。地方上是很支持他們,McKale Center也是設備相當好的場館,但沒有人聽到「Arizona」這個字會眼睛為之一亮。
●救世主來臨
大學籃球的故事,不是從超級巨星開始,就是從教練開始。亞利桑那的籃球故事,就屬於後者。1983年來到亞利桑那的老牌教頭Lute Olson,為野貓開啟了光輝燦爛的年代,如今儼然已成亞利桑那的「神主牌」和代名詞。這也是為什麼要談亞利桑那,就不能不談Lute Olson。
Olson是北達柯塔州人,他的教練生涯,以明尼蘇達州高中教練為起點,1969-72年,他轉戰大學,在Long Beach City College任教。好戰績不會被埋沒,Olson隨即在1973年被挖角至Long Beach State,也只待了一年,就直接再被名校Iowa挖走。
Olson在Iowa初次建立了自己的名聲,由1974至1983年待了10年,最大的成就是在1980年打進最後四強。1983年,Olson終於來到亞利桑那,而且從此未曾再離開過。
在亞利桑那,Olson旗下第一個端得上檯面的球員不是別人,就是前公牛王朝、馬刺射手,現任NBA球賽講評的Steve Kerr。從Kerr開始,Olson慢慢的建立了自己招收球員的名聲,1985年Sean Elliott入陣,打造了1988年亞利桑那進入最後四強的基礎。
在這之前,Olson獲選為1986年世界男籃錦標賽總教練,帶著子弟兵Kerr、Elliott和David Robinson、Armon Gilliam、Kenny Smith、Rony Seikaly一干人等,在西班牙險勝蘇聯,捧回冠軍。
1988年,亞利桑那首度在Olson手下打進四強,也正式將野貓推上全美舞台。自此之後,亞利桑那年年都有高中明星加盟,實力穩定的停留在全美前25名。93-94年亞利桑那再進四強,1996-97奪冠,2000-01再進四強。
總計Lute Olson在亞利桑那已經待滿21個年頭,總戰績為519勝157負(勝率7成68),奪得一次冠軍,四次打進最後四強,十度奪得太平洋十校聯盟冠軍,連績17年創下20勝。而亞利桑那連續20年打進NCAA錦標賽的紀錄,是目前全美最長的紀錄,在史上只僅次於北卡大的連續27年。
最難得的是,亞利桑那不僅戰績好,更培養出無數優質球員。他們的球員不只笑傲大學籃壇,也能在NBA揚名立萬,這並不是每一所學校都能作到的成就。Olson在尋找、培養、訓練、啟發球員方面,顯然都有絕佳的功力。
在提到全美最佳教練時,滿頭銀髮、個性溫和、不需要大呼小叫就能讓球員賣命的Olson,經常被忽略,事實上這並不公平。
●明星球員源源不絕
亞利桑那靠著佳績和Olson的名聲,明星球員從此源源不絕,大致上我們可以將其以成績分為四個高峰期。
1987-88最後四強
這個時期是亞利桑那的第一個高峰期,以Steve Kerr和Sean Elliott為主力,另外有後衛Craig McMillan、Kenny Lofton,前鋒Jud Buechler、Tom Tolbert,中鋒Anthony Cook等人。
Kerr(1983-88)的神射不是空穴來風,大學時期就已名滿全美,他的大學生涯三分球命中率高達57.3%,總命中率在校史上排第9,得分以1445分排名第15。Elliott(1985-89)更是亞大校史上的第一把刀,以2555分名列第一。1988-89年是他最風光的一年,入選全美明星第一隊,同時被選為全美年度最佳球員。
McMillan當時是Kerr的後場搭檔,屬於紮實型的控球,NCAA史上很難得見到功力如此強的白人後場組合。至於Kenny Lofton,當時只是替補球員,但速度快,擅抄截、快攻。大學畢後他往大聯盟發展,成了相當知名的明星外野手,打過太空人、印地安人、勇士、白襪、小熊、巨人、洋基、費城人等隊。
Tom Tolbert在大學和後來的NBA時期,憑著6-7身高,一向是在籃下賣肉的肌肉棒子和苦工。Buechler後來進了NBA,曾待過公牛。
1993-94最後四強
這個時期的亞利桑那,是三名頂級後衛主控的球隊,逐漸建立起後衛主導的風格,這三人分別是Khalid Reeves(1990-94)、Damon Stoudamire(1991-95)和Reggie Geary(1992-96)。
這三人共同的特色是能投能控,而且身材壯碩、不畏碰撞。Reeves是亞利桑那1994年打進四強的主力功臣,NCAA錦標賽中手感發燙,平均達27.4分。他的生涯得分也以1925分在校史上排第三,同時於當年首輪進入NBA,可惜後來發展不順。
「太空飛鼠」Stoudamire是打進四強的另一把槍,他的生涯得分以1849在校史上排第5,曾經有兩度單場攻下40分以上的咋舌紀錄。1995年,他以首輪第五被多倫多暴龍挑中。
Geary的攻擊能力稍微差了一點,但防守能力或許是三人之中最強的,他在1996年第二輪進入NBA,但發展也不理想。
1996-97全美冠軍
同樣的,亞利桑那在1997年為學校和Olson教練拿下第一座冠軍盃,靠的還是「三槍牌」,包括6-5得分後衛Miles Simon(1994-98)、6-1菜鳥控球Mike Bibby(1996-98)和6-5的鋒衛Michael Dickerson(1994-98)。這一年他們被稱為「Comeback Cats」,因為他們是第一支擊敗三支分區第一種子奪冠的隊伍,而且場場是在落後的情況下逆轉獲勝。
Miles Simon獲選為冠軍賽的最傑出球員(MOP),生涯得分以1664分排名校史第8。奇怪的是完全無法在職業出頭,終於浪跡天涯,成為最令人失望的MOP之一。Dickerson以1791分在校史排第6,1998年曾入選全美明星隊,進入職業後是灰熊仰賴的外線大將,可惜職業生涯因傷提前中止。
只打兩年就落跑的Mike Bibby,1996-97球季以出奇沈穩、凌厲的表現,獲選為全美最佳新鮮人,同時拿到冠軍,1998年就棄學,以首輪第二被灰熊挑走,是亞利桑那校史上最高順位的NBA選秀,也是目前亞大校友在NBA最當紅的球星。
2000-01最後四強
2000-01打進最後四強的球員,多數應該大家都很熟悉,包括Gilbert Arenas(1999-2001)、Richard Jefferson(1998-2001)、Loren Woods(1999-2001)、Rick Anderson(1998-2003)、Michael Wright(1998-2001)、Luke Walton(1999-2003)、Jason Gardner(1999-2003)。
Jefferson和Arenas如今已是NBA的星字號球員,當年曾被喻為「Tim Duncan第二」,卻又令人失望的Woods,如今也在灰狼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Luke Walton小有全能身手,被埋藏在鋒衛人才濟濟的湖人,倒是有點可惜。
最可惜的恐怕是5-10的小不點Gardner,他同樣能控能投,心臟超強,是2000年的全美最佳新鮮人,2003年並榮獲專為身高6呎以下球員所設立的Francis Pomeroy獎,但運氣沒有前輩Stoudamire那麼好,畢業之後居然沒有NBA球隊肯要,只好跑到斯洛維尼亞和比利時去跑江湖。
●後衛大學
在這四個高潮期之間,亞利桑那還出過其他明星球員,例如目前和陳信安一起效力ABA Orange County Crush的Sean Rooks,例如曾打過騎士和勇士的Chris Mills,以及後來改名為Bison Dele、被懷疑出海之後死在海上的Brian Williams。
最近的一個則有本季由老鷹轉檯小牛的Jason Terry(1995-99)。Terry在1999年獲選全美年度最佳球員,首輪第10順位獲選,也是控球、得分兩門抱的雙能衛。
亞利桑那的近代史一路看下來,我們自然也就不難了解,為什麼亞利桑那被稱為「後衛大學」(University of Guards)。這個稱號在80年代曾經屬於喬治亞理工,但90年代卻由亞利桑那當之無愧。
由Kerr到Reeves、Stoudamire、Geary、Bibby、Simon、Dickerson、Terry、Arenas、Gardner、Jefferson,亞利桑那的優質後場幾乎沒有斷過。我們必須說,Lute Olson尋找、訓練後衛的眼光和手法確實有一套。大學籃球原本就比職業籃球有更大的空間讓後衛發揮和主導,亞利桑那年年有好後衛,戰績自然不會差。
亞利桑那的鋒線,則很有趣的一向屬於瘦高型,例如Cook、Woods、Ed Stokes、A.J. Bramlett等(以及現在的Channing Frye),不擅碰撞,但是機動性、跑動力強,這和他們喜歡全場飛奔的風格不謀而合,也和後場有更好的搭配。
而除了Michael Wright之外,亞利桑那的攻擊火力也很少集中在四、五號球員,一向由一到三號的「小」球員主導。
今年的亞利桑那,仍有著強大的後場和小前鋒,包括大二控球Mustapha Shakur、Stoudamire的堂弟Salim Stoudamire(大四得分後衛)、大四的6-4鋒衛Hassan Adams。同樣的球風,在銀髮教頭Lute Olson的場邊帶領下,說不定亞利桑那又能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殺出重圍。You never know。
Wednesday, December 08, 2004
NBA隨筆(12/8)
NBA雖然只開打一個月出頭,這卻是一個令每個人都感到驚訝的球季。從溜馬和活塞和球迷的群架事件,再到各隊表現和季前預測大相逕庭,也許令人感到錯愕,但事實上,這卻是NBA的趣味所在。
如果NBA的結果都和球迷、球評的預測一模一樣,完全沒有意外、沒有變化,那麼,NBA也不會如此迷人了,不是嗎?
●M & M
在所有明牌球星的轉隊中,最受矚目的應該是歐尼爾由湖人轉至熱火,以及麥葛瑞迪由魔術轉檯火箭。自然而然,火箭和熱火的前途都被看好。
到目前為止,歐尼爾的表現正常,和湖人時期不同的是,在轉換環境之後,他展現了較為強烈的求勝慾。至於被稱為「M & M」的麥葛瑞迪、姚明搭檔,個人表現不壞,麥葛瑞迪平均21.8分、5.6籃板、5.8助攻,得分比魔術個人秀時期稍低,可以理解。
姚明的部份就大有文章,本季姚明平均17.7分、8.3籃板,分創生涯新高,連續三年成長,但2.8次失誤也是新高,命中率49.8%則不到五成,罰球77.7%也是生涯新低。
數字上來看,似乎很難說姚明的表現不佳。但就球賽的內容來看,確實很難說明姚明是屬於「具有主宰力的中鋒」,或是全聯盟僅次於歐尼爾的第二中鋒。休士頓球迷和球迷都出現不耐,其中最批評最多的,就在於姚明的侵略性不夠。
筆者的想法亦同,只是有一點要值得說明。姚明從來都不是侵略性很強的中鋒,球迷、球評和火箭隊本身應該都要了解這一點。以「性格決定論」而言,姚明也很難在短短時間內突然擁有所謂的「主宰性」。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姚明目前的表列體重為310磅,但筆者認為可能不只於此。看今年的姚明,似乎在場上跑動頗為吃力,過去的機動性大為降低,而我認為機動力卻是姚明最為天獨厚的本錢,為了增加碰撞力而失去機動性,並不划算,應該取其平衡才是。
無論如何,火箭隊到目前只有7勝11負的戰績,雖然在列強如林的西區要獲得佳績並不容易,但確實不如大家的期待。也難怪火箭迷會喊出「炒掉范甘迪」的訴求,以戰術見長的范甘迪,應該及時作出調整,不要讓情況惡化下去,到下半季就很難追趕。
●群架後續
NBA球員工會和NBA總部還在針對溜馬球員禁賽令作角力戰,但總部聲稱,勞資協議中白紙黑字明定,「球場上」(on-court)發生的事件,總裁史坦擁有最後裁量權,換句話說,禁賽場次沒得商量。不過這件事還很有鬧,究竟最後禁賽場次是否能夠減少,還沒有人能打包票。
另一方面,警方的調查持續進行中。溜馬的菜鳥中鋒哈里森、以及後衛瓊斯,都被錄影帶證據判定有毆打球迷的行為。一旦罪行確定,大概也逃不了禁賽令,到時候溜馬的戰力會有更大傷害。
溜馬在三名主力球員禁賽後,反而眾志成城,目前還以10勝7負的戰績在東區挺住,只是,他們能撐多久?如果失去三名先發球員,還能在東區名列前茅,又證明了什麼?
但活塞的班.華勒斯已經服完六場禁賽令,重新出賽。活塞在第一個月的表現,實在不太像是冠軍衛冕隊,目前僅9勝8負。有人說活塞已被看破手腳,因此各隊都已經知道如何對付。
關於這一點,我持保留看法。活塞的風格確實很「學院派」,也不特殊、取巧,但學院派或傳統打法並不代表無法贏球,更別提活塞的防守仍有一定水準,而在我眼中,防守才是終極的致勝之道。
●到處都是驚奇
用「眼鏡碎滿地」這句話,已不足以形容本季的NBA戰況。東區巫師暫居榜首(10勝5負)?西區超音速(15勝3負)排名第二?火箭、灰熊勝率不及五成?快艇隊戰績11勝7負?有沒有搞錯?都沒有錯,以上都是事實。
相當令人驚訝的快艇隊,目前命中率、助攻數都排名全聯盟第二,令人難以想像。快艇球團的經營策略、球員的求勝意志、教頭鄧里維的執教功力,向來備受質疑,如今居然和使用同一個主場球館的湖人(10勝7負)戰績不相上下。我希望快艇能夠繼續挺下去。
以外線為主的超音速,在加入藍領前鋒佛特森(9.2分、6.5籃板)之後,竟然在射手艾倫(24.1分)和小前鋒路易斯(21.2分)兩名大將帶領下,一開季就衝出紅盤。許多人預測,以外線為主的隊伍,總有出現低潮的一天,也就是說超音速的戰績有朝一日會往下掉,但超音速目前似乎還沒有停手的跡象。
除了兩大得分手和加強禁區強度的佛特森,控球瑞德諾爾(9.6分、6.1助攻、每場僅1.6次失誤)的快速進步,也是原因之一。拉出這波季初高潮之後,原本前途岌岌可危的教練麥克米倫,可以眉開眼笑的和東家大談延長合約。
走了麥葛瑞迪的魔術,由於變動幅度太大,宛如一支擴張球隊,季初沒有人敢對他們的戰績打包票。但進行至今,老天將最好的結果給了魔術,傷後復出的希爾平均20.1分、4.7籃板、4.1助攻,只比傷前功力「差一點點」,由火箭轉來的法蘭西斯平均20.8分、6.5籃板、6.5助攻,仍是第一得分要角。
土耳其前鋒特克魯,上場26分鐘平均能攻下14分,效率驚人,狀元新秀霍華德則有10.5分、10.4籃板,雖然他還沒有一夫當關的能力或賴以維生的單打動作,兩個雙位數的紀錄已經是新秀之中不可多得的表現。魔術說不定是東區最可怕的黑馬之一。
巫師也在重大的交易之後竄出,由小牛轉來的傑米森,不如所料以21.9分和亞瑞納斯並列全隊得分第一,另一名後衛休斯也有19.4分。三支大槍撐住攻勢的結果,使巫師全隊得分僅次於太陽,名列全聯盟第二。
坦白說,我也未曾料想到巫師的表現會這麼好。但值得擔心的是,巫師至今為止仍是一支進攻遠勝於防守的球隊,它的團隊命中率和籃板均不及對手,長遠來看,如果想在漫長的球季甚至季後賽出頭,體質必須作出改變才行,否則季初的高潮有可能只是曇花一現。
如果NBA的結果都和球迷、球評的預測一模一樣,完全沒有意外、沒有變化,那麼,NBA也不會如此迷人了,不是嗎?
●M & M
在所有明牌球星的轉隊中,最受矚目的應該是歐尼爾由湖人轉至熱火,以及麥葛瑞迪由魔術轉檯火箭。自然而然,火箭和熱火的前途都被看好。
到目前為止,歐尼爾的表現正常,和湖人時期不同的是,在轉換環境之後,他展現了較為強烈的求勝慾。至於被稱為「M & M」的麥葛瑞迪、姚明搭檔,個人表現不壞,麥葛瑞迪平均21.8分、5.6籃板、5.8助攻,得分比魔術個人秀時期稍低,可以理解。
姚明的部份就大有文章,本季姚明平均17.7分、8.3籃板,分創生涯新高,連續三年成長,但2.8次失誤也是新高,命中率49.8%則不到五成,罰球77.7%也是生涯新低。
數字上來看,似乎很難說姚明的表現不佳。但就球賽的內容來看,確實很難說明姚明是屬於「具有主宰力的中鋒」,或是全聯盟僅次於歐尼爾的第二中鋒。休士頓球迷和球迷都出現不耐,其中最批評最多的,就在於姚明的侵略性不夠。
筆者的想法亦同,只是有一點要值得說明。姚明從來都不是侵略性很強的中鋒,球迷、球評和火箭隊本身應該都要了解這一點。以「性格決定論」而言,姚明也很難在短短時間內突然擁有所謂的「主宰性」。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姚明目前的表列體重為310磅,但筆者認為可能不只於此。看今年的姚明,似乎在場上跑動頗為吃力,過去的機動性大為降低,而我認為機動力卻是姚明最為天獨厚的本錢,為了增加碰撞力而失去機動性,並不划算,應該取其平衡才是。
無論如何,火箭隊到目前只有7勝11負的戰績,雖然在列強如林的西區要獲得佳績並不容易,但確實不如大家的期待。也難怪火箭迷會喊出「炒掉范甘迪」的訴求,以戰術見長的范甘迪,應該及時作出調整,不要讓情況惡化下去,到下半季就很難追趕。
●群架後續
NBA球員工會和NBA總部還在針對溜馬球員禁賽令作角力戰,但總部聲稱,勞資協議中白紙黑字明定,「球場上」(on-court)發生的事件,總裁史坦擁有最後裁量權,換句話說,禁賽場次沒得商量。不過這件事還很有鬧,究竟最後禁賽場次是否能夠減少,還沒有人能打包票。
另一方面,警方的調查持續進行中。溜馬的菜鳥中鋒哈里森、以及後衛瓊斯,都被錄影帶證據判定有毆打球迷的行為。一旦罪行確定,大概也逃不了禁賽令,到時候溜馬的戰力會有更大傷害。
溜馬在三名主力球員禁賽後,反而眾志成城,目前還以10勝7負的戰績在東區挺住,只是,他們能撐多久?如果失去三名先發球員,還能在東區名列前茅,又證明了什麼?
但活塞的班.華勒斯已經服完六場禁賽令,重新出賽。活塞在第一個月的表現,實在不太像是冠軍衛冕隊,目前僅9勝8負。有人說活塞已被看破手腳,因此各隊都已經知道如何對付。
關於這一點,我持保留看法。活塞的風格確實很「學院派」,也不特殊、取巧,但學院派或傳統打法並不代表無法贏球,更別提活塞的防守仍有一定水準,而在我眼中,防守才是終極的致勝之道。
●到處都是驚奇
用「眼鏡碎滿地」這句話,已不足以形容本季的NBA戰況。東區巫師暫居榜首(10勝5負)?西區超音速(15勝3負)排名第二?火箭、灰熊勝率不及五成?快艇隊戰績11勝7負?有沒有搞錯?都沒有錯,以上都是事實。
相當令人驚訝的快艇隊,目前命中率、助攻數都排名全聯盟第二,令人難以想像。快艇球團的經營策略、球員的求勝意志、教頭鄧里維的執教功力,向來備受質疑,如今居然和使用同一個主場球館的湖人(10勝7負)戰績不相上下。我希望快艇能夠繼續挺下去。
以外線為主的超音速,在加入藍領前鋒佛特森(9.2分、6.5籃板)之後,竟然在射手艾倫(24.1分)和小前鋒路易斯(21.2分)兩名大將帶領下,一開季就衝出紅盤。許多人預測,以外線為主的隊伍,總有出現低潮的一天,也就是說超音速的戰績有朝一日會往下掉,但超音速目前似乎還沒有停手的跡象。
除了兩大得分手和加強禁區強度的佛特森,控球瑞德諾爾(9.6分、6.1助攻、每場僅1.6次失誤)的快速進步,也是原因之一。拉出這波季初高潮之後,原本前途岌岌可危的教練麥克米倫,可以眉開眼笑的和東家大談延長合約。
走了麥葛瑞迪的魔術,由於變動幅度太大,宛如一支擴張球隊,季初沒有人敢對他們的戰績打包票。但進行至今,老天將最好的結果給了魔術,傷後復出的希爾平均20.1分、4.7籃板、4.1助攻,只比傷前功力「差一點點」,由火箭轉來的法蘭西斯平均20.8分、6.5籃板、6.5助攻,仍是第一得分要角。
土耳其前鋒特克魯,上場26分鐘平均能攻下14分,效率驚人,狀元新秀霍華德則有10.5分、10.4籃板,雖然他還沒有一夫當關的能力或賴以維生的單打動作,兩個雙位數的紀錄已經是新秀之中不可多得的表現。魔術說不定是東區最可怕的黑馬之一。
巫師也在重大的交易之後竄出,由小牛轉來的傑米森,不如所料以21.9分和亞瑞納斯並列全隊得分第一,另一名後衛休斯也有19.4分。三支大槍撐住攻勢的結果,使巫師全隊得分僅次於太陽,名列全聯盟第二。
坦白說,我也未曾料想到巫師的表現會這麼好。但值得擔心的是,巫師至今為止仍是一支進攻遠勝於防守的球隊,它的團隊命中率和籃板均不及對手,長遠來看,如果想在漫長的球季甚至季後賽出頭,體質必須作出改變才行,否則季初的高潮有可能只是曇花一現。
Saturday, December 04, 2004
寫在SBL第二季之前
是不是已經很久,國內的球賽沒能這麼讓人期待?但是,愈期待就愈怕受傷害,不是嗎?超級聯賽SBL的第二個球季即將開打,純球迷想必興奮無比,對於國內籃球的觀察者而言,則是喜憂參半…
SBL的開打令人欣喜,我也不例外,但醜話也必須說在前頭。以下,是SBL第二季開打前的幾個想法:
●籃協─球隊─執行單位─體委會
實際的說,籃協在SBL第一季處於被架空的狀態。SBL在體委會發想、促成之後,大方向和「政策」都由執行單位ESPN和Nike操盤。
以當初國內的籃球環境和氣氛,很少有人認為SBL會成功。但是在各單位和球員的努力下,SBL竟然大出意料的將台灣籃球再度炒熱。這是籃壇的福氣,卻也是一切風暴的開始。
人氣往往代表有利可圖,自處女季的下半段起,各隊和ESPN之間就因為錢的問題鬧得非常不愉快。在本季之前,一手促成SBL的體委會主委林德福下台,由陳全壽接任,決定SBL「政策面問題」的SBL委員會,則再度由籃協和球隊主導,同時排除執行單位在外。
這四方面的想法、作法和態度,將是SBL第二季以及未來成敗的關鍵。
首先,體委會新主委對SBL的態度如何?是否像前任主委那麼支持?要知道SBL首季成功的很大原因,是因為體委會為SBL搞定了場館的問題,也就是說使用、修繕台北體院,籃協和球隊一毛錢都沒出。那麼,未來呢?
其次,當初以三年時間接下SBL案子、卻被懷疑合約具備之合法性的ESPN,好不容易確立了第二、三年的轉播地位,至於Nike則已淡出執行功能,退回贊助商的位置。這一切對SBL是好是壞?大家不妨思考一下。
至於籃協和球隊,在日前的誓師大會又有點不快,當然還是因為錢的問題。球隊對籃協的不滿,並不是第一次,也絕對不會是最後一次。持平而論,籃協不應該該作的事沒作,卻見錢眼開,但球隊也大可不必對於籃協拿取合理的收入而抓狂。
●SBL的方向
籃協理事長王人達堅稱,SBL還是一個業餘的聯賽,籃協當然擁有主導的權利。事實上他這麼說並不見得有錯,也進一步凸顯出SBL的定位問題。
職業籃球的營運,自然比業餘籃球複雜得多,但以業餘角度來看,也有很多地方不像職業那麼「單純」。SBL是純業餘,恐怕說不過去,但它又絕對不是職業籃球。未來,是否有朝向職業化邁進的目標?天曉得!
以SBL第一季的狀況來看,這樣子的聯盟規模、球季,大概都符合台灣籃壇現況,球迷似乎也愈來愈支持,場外急著想投入的廠商所在多有,卻不得其門而入。看來,SBL如果繼續朝良性、正面的方向發展,是有邁向職業的可能性。
如果真正建立職業,在營運盈虧方面,都容易定出更清楚的遊戲規則,而不會像半職業或業餘一樣模糊不清。
問題就在於,各隊的想法如何?籃協的想法如何?邁向職業代表的意義是,既然以營利為目標,就要宣傳,就可能要投入更多成本,也就是說眼前至少要虧本個幾年。以台灣球隊向來短視的心態,他們願意嗎?如果不願意,那就不要提賺錢的事。
至於籃協的立場,顯然是不樂於見到職籃的成立,多年前中華職籃成立時如此,未來亦復如此。理由很簡單,職籃帶走了原本「屬於」籃協的球隊和球星,以台灣目前的現況,業餘籃球會處以真空。除非職籃和籃協能有某種程度的共生關係,如同歐洲系統一樣,否則籃協很難能接受。
無論如何,假如確立朝職籃邁進是共同的目標,必須定出時間表和進程,而這必須靠一群有遠見、有專業、不計較短期利益的人共同努力。以目前來看,大家已經為了眼前的幾百萬吵翻天,未來似乎還遠在天邊。
●變動=好?
SBL本季有很大的變動,九太、中廣分別更換東家為東森和緯來,同時易名出發。球員方面有著更多變動,新浪釋出老將周俊三、黃春雄、熊仁正,走上重建之路。台銀第一控球許皓程轉檯台啤,中廣中鋒程恩傑轉至台銀,東森、台啤互換中鋒哈孝遠和廖偉成,加上其他球員的簽約和離隊,變動幅度相當之大。
另外,顏行書短期內看來是會留在演藝圈發展,而裕隆的陳信安則赴美國挑戰ABA,本季不會在SBL出現。球員的變動,直接影響到各隊的戰力。
教練團也有不小的變化,原台啤領隊閻家驊如今身兼球隊總教練,先前教練團傅明仁、黃萬隆均離開,新浪也由劉俊卿接下總教練一職,胡再麟擔任助理教練。東森則由鄭金城接任總教練,劉華林轉任助理教練。
有變動,大致上看來是好的。國內籃壇以往即被批評有如一灘死水,動也不動。在種種變動之後,以百萬挑戰賽和季前熱身賽來觀察,上季SBL兩極化的實力落差是有了明顯的改善,本季各隊之間的實力更加接近,每一場球賽確實都難以在賽前預測勝負,這應該代表著SBL朝著正面的方向前進,也讓更多球員能夠轉換球隊,尋找自我的表現空間,這並不是以往球員能輕易得到的「福利」。
今年的變動,是否對SBL是好的?教練的更替,是否代表國內教練的水準更加精進?球員的來來去去,能不能進一步促成台灣籃球員的簽約制度,而非只停留在為人詬病的「口頭合約」?
●球迷要什麼?SBL能給什麼?
據個人粗淺的觀察,上一季的SBL,應該是近年來台灣籃球第一次能集各個層面、各個年齡層和各「族群」球迷於一堂。
對於為球星瘋狂的「追星族」,他們有了更多追逐的對象。對純粹喜歡看球的球迷而言,無論老少,他們應該能看到刺激、競爭激烈、又富有戲劇性的比賽。球迷是籃球之母,這句話的真實性永遠不會改變。台灣職棒也是在找回球迷之後,才重新張臂迎接第二春。
球迷要什麼?其實很簡單,高水準的比賽和組織、充足的資訊、舒適的看球環境,如此而已。
而在超乎預期的票房之外,SBL能夠給球迷想要的嗎?在資訊提供、宣傳,以及看球環境方面,顯然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台灣球迷已經忍受次等,甚至劣等的看球環境多年,似乎也習以為常。但SBL不該只以「等巨蛋落成…」為理由搪塞,一個舒適的看球環境,並不只在硬體建設,還有其他很多很多事,SBL和籃協都可以作到,都可以事先規劃,都可以嘗試,都可以爭取。
寫在SBL第二季開打之前,喜憂參半,未來的半年內,我們會得到許多解答。現在我們所能作的,就是準備讓蓄積已久的籃球熱情爆發出來,let the game begin!
SBL的開打令人欣喜,我也不例外,但醜話也必須說在前頭。以下,是SBL第二季開打前的幾個想法:
●籃協─球隊─執行單位─體委會
實際的說,籃協在SBL第一季處於被架空的狀態。SBL在體委會發想、促成之後,大方向和「政策」都由執行單位ESPN和Nike操盤。
以當初國內的籃球環境和氣氛,很少有人認為SBL會成功。但是在各單位和球員的努力下,SBL竟然大出意料的將台灣籃球再度炒熱。這是籃壇的福氣,卻也是一切風暴的開始。
人氣往往代表有利可圖,自處女季的下半段起,各隊和ESPN之間就因為錢的問題鬧得非常不愉快。在本季之前,一手促成SBL的體委會主委林德福下台,由陳全壽接任,決定SBL「政策面問題」的SBL委員會,則再度由籃協和球隊主導,同時排除執行單位在外。
這四方面的想法、作法和態度,將是SBL第二季以及未來成敗的關鍵。
首先,體委會新主委對SBL的態度如何?是否像前任主委那麼支持?要知道SBL首季成功的很大原因,是因為體委會為SBL搞定了場館的問題,也就是說使用、修繕台北體院,籃協和球隊一毛錢都沒出。那麼,未來呢?
其次,當初以三年時間接下SBL案子、卻被懷疑合約具備之合法性的ESPN,好不容易確立了第二、三年的轉播地位,至於Nike則已淡出執行功能,退回贊助商的位置。這一切對SBL是好是壞?大家不妨思考一下。
至於籃協和球隊,在日前的誓師大會又有點不快,當然還是因為錢的問題。球隊對籃協的不滿,並不是第一次,也絕對不會是最後一次。持平而論,籃協不應該該作的事沒作,卻見錢眼開,但球隊也大可不必對於籃協拿取合理的收入而抓狂。
●SBL的方向
籃協理事長王人達堅稱,SBL還是一個業餘的聯賽,籃協當然擁有主導的權利。事實上他這麼說並不見得有錯,也進一步凸顯出SBL的定位問題。
職業籃球的營運,自然比業餘籃球複雜得多,但以業餘角度來看,也有很多地方不像職業那麼「單純」。SBL是純業餘,恐怕說不過去,但它又絕對不是職業籃球。未來,是否有朝向職業化邁進的目標?天曉得!
以SBL第一季的狀況來看,這樣子的聯盟規模、球季,大概都符合台灣籃壇現況,球迷似乎也愈來愈支持,場外急著想投入的廠商所在多有,卻不得其門而入。看來,SBL如果繼續朝良性、正面的方向發展,是有邁向職業的可能性。
如果真正建立職業,在營運盈虧方面,都容易定出更清楚的遊戲規則,而不會像半職業或業餘一樣模糊不清。
問題就在於,各隊的想法如何?籃協的想法如何?邁向職業代表的意義是,既然以營利為目標,就要宣傳,就可能要投入更多成本,也就是說眼前至少要虧本個幾年。以台灣球隊向來短視的心態,他們願意嗎?如果不願意,那就不要提賺錢的事。
至於籃協的立場,顯然是不樂於見到職籃的成立,多年前中華職籃成立時如此,未來亦復如此。理由很簡單,職籃帶走了原本「屬於」籃協的球隊和球星,以台灣目前的現況,業餘籃球會處以真空。除非職籃和籃協能有某種程度的共生關係,如同歐洲系統一樣,否則籃協很難能接受。
無論如何,假如確立朝職籃邁進是共同的目標,必須定出時間表和進程,而這必須靠一群有遠見、有專業、不計較短期利益的人共同努力。以目前來看,大家已經為了眼前的幾百萬吵翻天,未來似乎還遠在天邊。
●變動=好?
SBL本季有很大的變動,九太、中廣分別更換東家為東森和緯來,同時易名出發。球員方面有著更多變動,新浪釋出老將周俊三、黃春雄、熊仁正,走上重建之路。台銀第一控球許皓程轉檯台啤,中廣中鋒程恩傑轉至台銀,東森、台啤互換中鋒哈孝遠和廖偉成,加上其他球員的簽約和離隊,變動幅度相當之大。
另外,顏行書短期內看來是會留在演藝圈發展,而裕隆的陳信安則赴美國挑戰ABA,本季不會在SBL出現。球員的變動,直接影響到各隊的戰力。
教練團也有不小的變化,原台啤領隊閻家驊如今身兼球隊總教練,先前教練團傅明仁、黃萬隆均離開,新浪也由劉俊卿接下總教練一職,胡再麟擔任助理教練。東森則由鄭金城接任總教練,劉華林轉任助理教練。
有變動,大致上看來是好的。國內籃壇以往即被批評有如一灘死水,動也不動。在種種變動之後,以百萬挑戰賽和季前熱身賽來觀察,上季SBL兩極化的實力落差是有了明顯的改善,本季各隊之間的實力更加接近,每一場球賽確實都難以在賽前預測勝負,這應該代表著SBL朝著正面的方向前進,也讓更多球員能夠轉換球隊,尋找自我的表現空間,這並不是以往球員能輕易得到的「福利」。
今年的變動,是否對SBL是好的?教練的更替,是否代表國內教練的水準更加精進?球員的來來去去,能不能進一步促成台灣籃球員的簽約制度,而非只停留在為人詬病的「口頭合約」?
●球迷要什麼?SBL能給什麼?
據個人粗淺的觀察,上一季的SBL,應該是近年來台灣籃球第一次能集各個層面、各個年齡層和各「族群」球迷於一堂。
對於為球星瘋狂的「追星族」,他們有了更多追逐的對象。對純粹喜歡看球的球迷而言,無論老少,他們應該能看到刺激、競爭激烈、又富有戲劇性的比賽。球迷是籃球之母,這句話的真實性永遠不會改變。台灣職棒也是在找回球迷之後,才重新張臂迎接第二春。
球迷要什麼?其實很簡單,高水準的比賽和組織、充足的資訊、舒適的看球環境,如此而已。
而在超乎預期的票房之外,SBL能夠給球迷想要的嗎?在資訊提供、宣傳,以及看球環境方面,顯然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台灣球迷已經忍受次等,甚至劣等的看球環境多年,似乎也習以為常。但SBL不該只以「等巨蛋落成…」為理由搪塞,一個舒適的看球環境,並不只在硬體建設,還有其他很多很多事,SBL和籃協都可以作到,都可以事先規劃,都可以嘗試,都可以爭取。
寫在SBL第二季開打之前,喜憂參半,未來的半年內,我們會得到許多解答。現在我們所能作的,就是準備讓蓄積已久的籃球熱情爆發出來,let the game begin!
NCdoubleA Notepad - ACC/Big Ten Challenge
原本我已經死心了,但今年起ESPN再度開始作NCAA轉播,心情再度雀躍起來,相信許多NCAA球迷也有相同的感受。
行之有年的ACC/Big Ten Challenge,算是每一季季初的重頭戲,雖然事前就預測得到ACC會占盡上風,但總比看一堆動不動相差30分的球賽來得好。ACC近年來的競爭力原本就強於Big Ten,這項比賽進行時,更創下7所學校排名Top 25的紀錄,最後ACC 7:2勝Big Ten的成績,也就不足為奇了。
重量級
Illinois 91-73 Wake Forest
季前被許多媒體評為全美第一名的Wake,就這麼活生生的在Illinois主場被砍翻掉,輸了19分之多。Illinois如果每場球都能這麼快、狠、準,我那畢業自Illinois的朋友Kerry這一季還很有得爽。
這場球Illinois全隊從一開賽就射爆Wake Forest,全場命中率55.9%,三分球投26中11(42.3%),讓Wake毫無翻身餘地。同為大三的Dee Brown(6呎,16p+6rb+7a)、Deron Williams(6呎3,8p+5rb+11a)和大四的Luther Head(6呎3,16p+5rb+5a),當場就把Wake Forest的三名後衛Chris Paul(大二、6呎,10p+5rb+6a)、Justin Gray(投16中3)和Taron Downey給比了下去。另外,大四的6-6前鋒Roger Powell Jr.則攻下19p+7rb。
這一票Illinois的球員,讓我想起1989年打進最後四強的那堆老校友:Nick Anderson、Kendall Gill、Kenny Battle和Steven Bardo,高度並不特別高,卻是能內能外、可攻可守,最是擅長打野戰風格式的籃球。說也奇怪,前兩年擁有Brian Cook時的Illinois,我覺得機會最好,但反而一直打不出來,搞不好今年會是Illinois的機會。
高中名氣不如Dee Brown的Deron Williams,如今反而成了Illinois的關鍵人物,教頭Bruce Weber就聲稱,在他取代Bill Self改走motion offense系統之後,Williams是最早進入狀況的一個。確實,Williams球風沈穩,但該得分時也絕不手軟。至於Dee Brown,真的是快,沒有愧對「One man fastbreak」的綽號,更沈穩的態度,會讓他的球技更加可怕。
算Wake Forest倒楣,碰上那天的Illinois,NBA球隊也不見得有把握能贏,全美第一控球Chris Paul整場球都打得很悶。但這場比賽讓Wake季前全美No.1的評價打了折扣,卻是不可否認的。如果Eric Williams(18p)的打法能夠再聰明和靈活一些,對Wake的後場會有很大的幫助。
Duke 81-74 Michigan State
從學校、教練到球員,這都是ACC/Big Ten Challenge最值得看的一場好戲。身材向來不十分高大的Duke,今年比往常更仰賴後場的發揮,JJ Redick和Daniel Ewing各得29分,十分辛苦的擺脫了MSU。同樣的,這兩人的外線火力在主場可怕再加一成,Redick投18中9(三分球投9中5),Ewing更有14投10中(三分球投7中5)的效率,全場撐住Duke攻勢。
內線全看Duke的Shelden Williams(10p+12rb+5blk)和MSU的Paul Davis(17p+10rb)抗衡。Davis堅若磐石的下盤,讓身材也不差的Williams徒呼負負,完全推不動、擠不開,犯規纏身。但Williams的機動性明顯好得很多,也造就他成為全美最可怕的火鍋手之一。
MSU也有一批相當不差的鋒衛好手,包括Maurice Ager(大三,6-4)、Chris Hill(大四,6-3)、Shannon Brown(大二,6-3)和Alan Anderson(大四,6-6),其中最令人感嘆的卻是大四、6-4的Kelvin Torbert。三年前他是密西根州籃球先生,被喻為下一個Jason Richardson,但從來沒有發揮應有的水準(傷勢也有關係)。Torbert的防守很不錯,外線也有一定水準,如果他能繼續維持傷後穩定成長的表現,大學最後一年或許能留下一個美好的記憶。
MSU的控球由Chris Hill擔綱,但相形之下弱了一點,6-0的大一新生Drew Neitzel將被寄予厚望。
UNC 70-63 Indiana
這是全美最具傳統的兩所名校對決,但一切都不及北卡的6-9大三中鋒Sean May重返故鄉來得受矚目。Sean May高中時期在印第安那波里斯,大學居然沒有選擇在地、而且是老爸Scott May母校的IU,反而投奔北卡,這場球被IU球迷噓了個夠。
不過北卡紮實的表現,印證了部份球評對他們的樂觀預測。除了May的8p+4rb不夠水準之外,大三的6-4鋒衛Rashad McCants攻下19分,6-0控球Raymond Felton攻下18分,一對Williams也有不俗表現,大四6-8的Jawad Williams 13p,倍受期待的6-9大一新生Marvin Williams則有4p+12rb。
Indiana陣中的第一明牌─6-3的大三後衛Bracey Wright,此役攻下18分,Patrick Ewing的兒子Patrick Ewing Jr.,則有4p+8rb。IU在教練Mike Davis帶領數年以來,一直全力要走出Bob Knight的龐大陰影,招生方面已經略見成效,但以IU的陣容,本季non-conference schdule又排了許多洪水猛獸級的對手,這會是個辛苦的球季。
中量級
Georgia Tech 99-68 Michigan
這個matchup排得夠殘忍,GT和Michigan的實力已有落差,還在GT的主場打,果然Michigan被老實不客氣的教訓了一頓。
GT的大三6-3控球Jarrett Jack拿到16p+11rb+6a,6-4的Barry Elder投12中10攻下27分,前Arizona轉學生Will Bynum則投12中8攻下19分,澳洲中鋒Luke Schenscher 10p+9rb,整場球根本就是火力示範,讓GT球迷high翻天。
到目前為止,有身材、有天份、有腦子的Jarrett Jack仍是我心目中的全美最佳控球,也看不出GT有那一點不可能再重返全美冠軍戰(上季在冠軍戰中敗給UConn)。
至於Michigan,這場球的表現是慘不忍睹。從Tommy Amaker來到之後,Michigan始終沒有起色,州內的招生早已拼不過Michigan State,全美招生又能討到什麼便宜?前途堪憂。
NC State 60-53 Purdue
被許多媒體評選入全美明星第一隊的北卡州大6-6大三鋒衛Julius Hodge,仍以22p+8rb+5a+4s的全能演出搶盡目光。他在上季結束後就直接宣佈將重返學校,不會投入NBA選秀,算是異類。希望他能和我一向很支持的教頭Herb Sendek共創佳績,否則北卡州大實在悶得太久了。
6-7的大三前鋒Ilian Evtimov,有可能成為北卡州大的關鍵人物,為Hodge紓解壓力。Evtimov的生涯頗有有趣,出生於保加利亞,卻在法國長大,然後高中到美國打球,前兩年他受傷勢困擾未能盡情發揮,今年可以好好拼一下。
在Purdue已經待了24年的老教頭Gene Keady,在本季結束後將正式退休。Keady是在教練圈非常受敬重的前輩,但因為戰績沒有別人好,從來都不是受人注意的焦點。他最難得的一點是,在招收不到頂級球員(大狗Glenn Robinson是例外)的情況下,總是能靠著小兵立大功,把對手整得七葷八素,這也證明了他的教練功力。
Wisconsin 69-64 Maryland
這恐怕是唯一的一場冷門,Wisconsin此役締造平全美NCAA第一級學校現役最長紀錄的主場31連勝。
輕量級
Florida State 70-69 Minnesota
一度落後14分的FSU最後逆轉勝,Minnesota的教練Dan Monson可能會氣死。Minnesota去年的大一超新星Kris Humphrey棄學,全隊只有一名先發歸隊,陣容必須重新打造,本季只能靠JC轉來的球員撐一下場面。無論如何,這是兩支在ACC/Big Ten沒什麼前途的球隊。
Clemson 80-73 Ohio State
這場球最大的看頭可能是教練,Clemson的黑人教頭Oliver Purnell一年前從Dayton轉檯Clemson,去年打出10-18,Ohio State的Thad Matta則是剛從Xavier轉來,接下Jim O'Brien的棒子。兩人先後進入最難混的兩個聯盟ACC/Big Ten打拼,而且兩校都是有名的football school,今年似乎都沒搞頭,但祝他們好運。
Virginia 48-44 Northwestern
Bill Carmody從Princeton轉到Northwestern四年來,在NU灌注Princeton offense的種子,戰績雖不怎麼樣,但去年NU在Big Ten打出8勝8負,可是大新聞,這是他們從1968年以來首度在Big Ten例行賽勝率達到五成。
這場球較值得一提的是教練鬥法,面對超有耐心、一擋再擋的Northwestern,沒守過幾次區域的Virginia教頭Pete Gillen下令以3-2區域應對,結果打出超低比數球賽,不過Virginia倒是贏球。
馬刺控球Tony Parker的老弟T.J. Parker,身高6-2,目前大三,是Norhtwestern的主力控球,不過球技還不怎麼樣,此役投11中2攻下6p+3a。
==
ACC本季加入了原屬Big East的Miami和Virginia Tech兩隊,由9隊成為11隊,是最大的變化,也由於隊數增加,賽程成為unbalance schdeule,不見得每校都會碰兩次。在未來幾年內不少聯盟都會有幅度不小的變動,賽程也會有相同的改變。
行之有年的ACC/Big Ten Challenge,算是每一季季初的重頭戲,雖然事前就預測得到ACC會占盡上風,但總比看一堆動不動相差30分的球賽來得好。ACC近年來的競爭力原本就強於Big Ten,這項比賽進行時,更創下7所學校排名Top 25的紀錄,最後ACC 7:2勝Big Ten的成績,也就不足為奇了。
重量級
Illinois 91-73 Wake Forest
季前被許多媒體評為全美第一名的Wake,就這麼活生生的在Illinois主場被砍翻掉,輸了19分之多。Illinois如果每場球都能這麼快、狠、準,我那畢業自Illinois的朋友Kerry這一季還很有得爽。
這場球Illinois全隊從一開賽就射爆Wake Forest,全場命中率55.9%,三分球投26中11(42.3%),讓Wake毫無翻身餘地。同為大三的Dee Brown(6呎,16p+6rb+7a)、Deron Williams(6呎3,8p+5rb+11a)和大四的Luther Head(6呎3,16p+5rb+5a),當場就把Wake Forest的三名後衛Chris Paul(大二、6呎,10p+5rb+6a)、Justin Gray(投16中3)和Taron Downey給比了下去。另外,大四的6-6前鋒Roger Powell Jr.則攻下19p+7rb。
這一票Illinois的球員,讓我想起1989年打進最後四強的那堆老校友:Nick Anderson、Kendall Gill、Kenny Battle和Steven Bardo,高度並不特別高,卻是能內能外、可攻可守,最是擅長打野戰風格式的籃球。說也奇怪,前兩年擁有Brian Cook時的Illinois,我覺得機會最好,但反而一直打不出來,搞不好今年會是Illinois的機會。
高中名氣不如Dee Brown的Deron Williams,如今反而成了Illinois的關鍵人物,教頭Bruce Weber就聲稱,在他取代Bill Self改走motion offense系統之後,Williams是最早進入狀況的一個。確實,Williams球風沈穩,但該得分時也絕不手軟。至於Dee Brown,真的是快,沒有愧對「One man fastbreak」的綽號,更沈穩的態度,會讓他的球技更加可怕。
算Wake Forest倒楣,碰上那天的Illinois,NBA球隊也不見得有把握能贏,全美第一控球Chris Paul整場球都打得很悶。但這場比賽讓Wake季前全美No.1的評價打了折扣,卻是不可否認的。如果Eric Williams(18p)的打法能夠再聰明和靈活一些,對Wake的後場會有很大的幫助。
Duke 81-74 Michigan State
從學校、教練到球員,這都是ACC/Big Ten Challenge最值得看的一場好戲。身材向來不十分高大的Duke,今年比往常更仰賴後場的發揮,JJ Redick和Daniel Ewing各得29分,十分辛苦的擺脫了MSU。同樣的,這兩人的外線火力在主場可怕再加一成,Redick投18中9(三分球投9中5),Ewing更有14投10中(三分球投7中5)的效率,全場撐住Duke攻勢。
內線全看Duke的Shelden Williams(10p+12rb+5blk)和MSU的Paul Davis(17p+10rb)抗衡。Davis堅若磐石的下盤,讓身材也不差的Williams徒呼負負,完全推不動、擠不開,犯規纏身。但Williams的機動性明顯好得很多,也造就他成為全美最可怕的火鍋手之一。
MSU也有一批相當不差的鋒衛好手,包括Maurice Ager(大三,6-4)、Chris Hill(大四,6-3)、Shannon Brown(大二,6-3)和Alan Anderson(大四,6-6),其中最令人感嘆的卻是大四、6-4的Kelvin Torbert。三年前他是密西根州籃球先生,被喻為下一個Jason Richardson,但從來沒有發揮應有的水準(傷勢也有關係)。Torbert的防守很不錯,外線也有一定水準,如果他能繼續維持傷後穩定成長的表現,大學最後一年或許能留下一個美好的記憶。
MSU的控球由Chris Hill擔綱,但相形之下弱了一點,6-0的大一新生Drew Neitzel將被寄予厚望。
UNC 70-63 Indiana
這是全美最具傳統的兩所名校對決,但一切都不及北卡的6-9大三中鋒Sean May重返故鄉來得受矚目。Sean May高中時期在印第安那波里斯,大學居然沒有選擇在地、而且是老爸Scott May母校的IU,反而投奔北卡,這場球被IU球迷噓了個夠。
不過北卡紮實的表現,印證了部份球評對他們的樂觀預測。除了May的8p+4rb不夠水準之外,大三的6-4鋒衛Rashad McCants攻下19分,6-0控球Raymond Felton攻下18分,一對Williams也有不俗表現,大四6-8的Jawad Williams 13p,倍受期待的6-9大一新生Marvin Williams則有4p+12rb。
Indiana陣中的第一明牌─6-3的大三後衛Bracey Wright,此役攻下18分,Patrick Ewing的兒子Patrick Ewing Jr.,則有4p+8rb。IU在教練Mike Davis帶領數年以來,一直全力要走出Bob Knight的龐大陰影,招生方面已經略見成效,但以IU的陣容,本季non-conference schdule又排了許多洪水猛獸級的對手,這會是個辛苦的球季。
中量級
Georgia Tech 99-68 Michigan
這個matchup排得夠殘忍,GT和Michigan的實力已有落差,還在GT的主場打,果然Michigan被老實不客氣的教訓了一頓。
GT的大三6-3控球Jarrett Jack拿到16p+11rb+6a,6-4的Barry Elder投12中10攻下27分,前Arizona轉學生Will Bynum則投12中8攻下19分,澳洲中鋒Luke Schenscher 10p+9rb,整場球根本就是火力示範,讓GT球迷high翻天。
到目前為止,有身材、有天份、有腦子的Jarrett Jack仍是我心目中的全美最佳控球,也看不出GT有那一點不可能再重返全美冠軍戰(上季在冠軍戰中敗給UConn)。
至於Michigan,這場球的表現是慘不忍睹。從Tommy Amaker來到之後,Michigan始終沒有起色,州內的招生早已拼不過Michigan State,全美招生又能討到什麼便宜?前途堪憂。
NC State 60-53 Purdue
被許多媒體評選入全美明星第一隊的北卡州大6-6大三鋒衛Julius Hodge,仍以22p+8rb+5a+4s的全能演出搶盡目光。他在上季結束後就直接宣佈將重返學校,不會投入NBA選秀,算是異類。希望他能和我一向很支持的教頭Herb Sendek共創佳績,否則北卡州大實在悶得太久了。
6-7的大三前鋒Ilian Evtimov,有可能成為北卡州大的關鍵人物,為Hodge紓解壓力。Evtimov的生涯頗有有趣,出生於保加利亞,卻在法國長大,然後高中到美國打球,前兩年他受傷勢困擾未能盡情發揮,今年可以好好拼一下。
在Purdue已經待了24年的老教頭Gene Keady,在本季結束後將正式退休。Keady是在教練圈非常受敬重的前輩,但因為戰績沒有別人好,從來都不是受人注意的焦點。他最難得的一點是,在招收不到頂級球員(大狗Glenn Robinson是例外)的情況下,總是能靠著小兵立大功,把對手整得七葷八素,這也證明了他的教練功力。
Wisconsin 69-64 Maryland
這恐怕是唯一的一場冷門,Wisconsin此役締造平全美NCAA第一級學校現役最長紀錄的主場31連勝。
輕量級
Florida State 70-69 Minnesota
一度落後14分的FSU最後逆轉勝,Minnesota的教練Dan Monson可能會氣死。Minnesota去年的大一超新星Kris Humphrey棄學,全隊只有一名先發歸隊,陣容必須重新打造,本季只能靠JC轉來的球員撐一下場面。無論如何,這是兩支在ACC/Big Ten沒什麼前途的球隊。
Clemson 80-73 Ohio State
這場球最大的看頭可能是教練,Clemson的黑人教頭Oliver Purnell一年前從Dayton轉檯Clemson,去年打出10-18,Ohio State的Thad Matta則是剛從Xavier轉來,接下Jim O'Brien的棒子。兩人先後進入最難混的兩個聯盟ACC/Big Ten打拼,而且兩校都是有名的football school,今年似乎都沒搞頭,但祝他們好運。
Virginia 48-44 Northwestern
Bill Carmody從Princeton轉到Northwestern四年來,在NU灌注Princeton offense的種子,戰績雖不怎麼樣,但去年NU在Big Ten打出8勝8負,可是大新聞,這是他們從1968年以來首度在Big Ten例行賽勝率達到五成。
這場球較值得一提的是教練鬥法,面對超有耐心、一擋再擋的Northwestern,沒守過幾次區域的Virginia教頭Pete Gillen下令以3-2區域應對,結果打出超低比數球賽,不過Virginia倒是贏球。
馬刺控球Tony Parker的老弟T.J. Parker,身高6-2,目前大三,是Norhtwestern的主力控球,不過球技還不怎麼樣,此役投11中2攻下6p+3a。
==
ACC本季加入了原屬Big East的Miami和Virginia Tech兩隊,由9隊成為11隊,是最大的變化,也由於隊數增加,賽程成為unbalance schdeule,不見得每校都會碰兩次。在未來幾年內不少聯盟都會有幅度不小的變動,賽程也會有相同的改變。
Thursday, December 02, 2004
102連勝的延伸
首先恭喜台北體院完成102連勝,我突然想到,1972-73年湖人隊的33連勝,以及以往UCLA的88連勝,和你們比起來都不算什麼。
無意詆毀各位的成就和努力,畢竟這是你們一分鐘一分鐘在場上打出來的結果,沒有人平白將勝利交給你們。但說句不中聽的,以貴校的實力如果無法拿下500連勝,你們都該考慮是不是要跳樓以謝校長。
北體是不是王朝?即將邁入十連霸,當然是不折不扣的王朝!但這卻是個畸形的王朝,凸顯出大專籃球的不正常,也反映出台灣籃球員的普遍心態。
在國家隊年齡普遍下降的現在,北體幾乎擁有比國家隊更堅強的實力。坦白說,北體陣容真的很夢幻,而且可以分夢幻一隊和夢幻二隊。那麼,為什麼台灣最優秀的籃球員都會集中在北體?北體願意配合各甲組球隊練球時間為其一,好混為其二,這都騙不了人。
第一點的部份,北體算是作了一件功德,必須給予「肯定」,因為以台灣大專籃球的訓練現況,球員到甲組球隊去練球會是較佳的選擇。再加上台灣甲組球員幾乎都是學生,各隊也不會因為找不到人練球而唉唉叫。
引發我較多聯想的,卻是第二個部份。那就是,台灣球員總喜歡抄捷徑、作簡單的事,到最後反而害了自己。
多數球員在高中時期,有念書嗎?然後,你們靠著HBL的好成績進了大學,再選擇最輕鬆的大學,由你玩四年的畢業之後,如果在球場上沒有表現,當然也就失去了職場上的競爭力。
再想到裘必勝兄前陣子提到的顏行書和陳志忠,兩名不到30歲、前途似錦的球員,已經七早八早的為自己的前途打算,從籃球場上收山。憑良心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是他們個人的自由。
是的,對大多數人而言,球員兼學生並不是輕鬆的一條路,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好球員,就更苦。不只在台灣,在那一個國家不是如此?
但我很無奈的看到,有人說籃球不是長久的事業,籃球無法養他一輩子,籃球這個、籃球那個,彷彿籃球毀了他的一生,籃球對不起他一樣。
真的是如此嗎?是誰讓你高中就有錢領?是誰讓你在大學時期,同學還在為幾百塊錢苦哈哈時,就有十幾萬的年薪?是誰讓你年年出國?是誰讓你擁有球迷和後援會?是誰讓你有廣告贊助、球鞋贊助?
對這些國手級的球員來說,如果你想想一般上班族,可能是台大畢業、政大畢業,苦了一個月也只不過領個三萬塊,那你就更沒有什麼好唉唉叫的,籃球是那一點對不起你?
是你的態度不正確,是你一向拿慣了easy money,是你一向認為自己是字宙的中心。
國內不是沒有球員具備正確的心態和成功的例子,前輩如張嗣漢、陳日興,現在都在商界發展得很好。你們有沒有想過,他們當年在當球員的同時,多比別人付出了多少努力,才換來今天?
我又想起無數NBA球員,即使風流如Magic Johnson,即使耍壞如Dennis Rodman,他們從不諱言自己對籃球的感恩,他們不停的提起籃球帶給他們什麼。因為他們知道,如果不是籃球,他們不會有今天,他們也許只是個nobody。
環境歸環境,心態是最重要的。在怪東怪西之前,請先想想:籃球給了你們什麼?
這102連勝的聯想,或許有點荒唐了,卻是此刻我心中最深沈的感嘆。
無意詆毀各位的成就和努力,畢竟這是你們一分鐘一分鐘在場上打出來的結果,沒有人平白將勝利交給你們。但說句不中聽的,以貴校的實力如果無法拿下500連勝,你們都該考慮是不是要跳樓以謝校長。
北體是不是王朝?即將邁入十連霸,當然是不折不扣的王朝!但這卻是個畸形的王朝,凸顯出大專籃球的不正常,也反映出台灣籃球員的普遍心態。
在國家隊年齡普遍下降的現在,北體幾乎擁有比國家隊更堅強的實力。坦白說,北體陣容真的很夢幻,而且可以分夢幻一隊和夢幻二隊。那麼,為什麼台灣最優秀的籃球員都會集中在北體?北體願意配合各甲組球隊練球時間為其一,好混為其二,這都騙不了人。
第一點的部份,北體算是作了一件功德,必須給予「肯定」,因為以台灣大專籃球的訓練現況,球員到甲組球隊去練球會是較佳的選擇。再加上台灣甲組球員幾乎都是學生,各隊也不會因為找不到人練球而唉唉叫。
引發我較多聯想的,卻是第二個部份。那就是,台灣球員總喜歡抄捷徑、作簡單的事,到最後反而害了自己。
多數球員在高中時期,有念書嗎?然後,你們靠著HBL的好成績進了大學,再選擇最輕鬆的大學,由你玩四年的畢業之後,如果在球場上沒有表現,當然也就失去了職場上的競爭力。
再想到裘必勝兄前陣子提到的顏行書和陳志忠,兩名不到30歲、前途似錦的球員,已經七早八早的為自己的前途打算,從籃球場上收山。憑良心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是他們個人的自由。
是的,對大多數人而言,球員兼學生並不是輕鬆的一條路,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好球員,就更苦。不只在台灣,在那一個國家不是如此?
但我很無奈的看到,有人說籃球不是長久的事業,籃球無法養他一輩子,籃球這個、籃球那個,彷彿籃球毀了他的一生,籃球對不起他一樣。
真的是如此嗎?是誰讓你高中就有錢領?是誰讓你在大學時期,同學還在為幾百塊錢苦哈哈時,就有十幾萬的年薪?是誰讓你年年出國?是誰讓你擁有球迷和後援會?是誰讓你有廣告贊助、球鞋贊助?
對這些國手級的球員來說,如果你想想一般上班族,可能是台大畢業、政大畢業,苦了一個月也只不過領個三萬塊,那你就更沒有什麼好唉唉叫的,籃球是那一點對不起你?
是你的態度不正確,是你一向拿慣了easy money,是你一向認為自己是字宙的中心。
國內不是沒有球員具備正確的心態和成功的例子,前輩如張嗣漢、陳日興,現在都在商界發展得很好。你們有沒有想過,他們當年在當球員的同時,多比別人付出了多少努力,才換來今天?
我又想起無數NBA球員,即使風流如Magic Johnson,即使耍壞如Dennis Rodman,他們從不諱言自己對籃球的感恩,他們不停的提起籃球帶給他們什麼。因為他們知道,如果不是籃球,他們不會有今天,他們也許只是個nobody。
環境歸環境,心態是最重要的。在怪東怪西之前,請先想想:籃球給了你們什麼?
這102連勝的聯想,或許有點荒唐了,卻是此刻我心中最深沈的感嘆。
Wednesday, December 01, 2004
史坦克維奇盃觀後感
第一屆史坦克維奇盃在台灣圓滿落幕,從前幾天的一面倒戰況,到後兩天頻爆冷門,確實出人意料,但這正是國際賽扣人心弦之處。以球迷的角度來看,能在近距離欣賞到不同國家隊伍的表現,算是相當幸福的,特別是對很少主辦正式賽事的台灣而言。唯一讓球迷不滿意的,大概就是中華隊的表現了。
基本上本屆史坦克維奇盃的八支隊伍,菲律賓和科威特的實力顯然差各隊一截,本地球迷不熟悉的敘利亞和印度,表現則優於先前想像。以下,來談談我對各隊的感想:
●中華隊
第三名應該是個不算差的成績,只是一般球迷很難理解的是,中華隊在出戰南韓和卡達兩場比賽中失魂落魄、隊不成隊的表現。整體說來,中華隊的表現並不理想,特別是和瓊斯盃比起來。
中華隊在史坦克維奇盃之前,赴南韓移訓五場和各大學隊交手,結果是二勝三負。中華隊的表現據說受氣溫影響太大,而且是以賽代訓的狀況,所以算不得準。
對印度和科威特的大勝,當然不值得大書特書。中華隊真正的考驗,在預賽最後一役對南韓。很可惜的,中華隊居然在該役毫無章法,攻守失序,分別被南韓打出17-0和16-0攻勢,終場大敗。對卡達一役,進攻同樣陷入瓶頸,防守上也依然對卡達的高大鋒線毫無對策,終場還是大敗。
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中華隊史上難得一見的兩戰,完全沒有士氣、沒有對策,最後球員也完全放棄了比賽。中華隊教練團的訓練和臨場應變,很明顯的出了問題,否則不至於連續兩場出現如此難堪的場面。
球員方面,從美國ABA回來的陳信安眾所矚目,前幾場比賽陳信安確實展現不同以往的決心和信心。他的投籃更果決,出手姿勢也比以往更好。雖然他在對南韓、卡達兩戰也沒能打好,仍是中華隊在坐困愁城時刻唯一能仰賴的球員。
周士淵和吳岱豪是另兩名表現不錯的球員。周士淵未能先發,但持續瓊斯盃以來的巔峰狀況,目前他可以說是國內最擅於尋找中距離投籃機會,同時不浪投三分球的球員。今年仍只有19歲的吳岱豪,則如同ESPN球評所說,已經成為中華隊唯一能夠、敢於在禁區單打攪和的球員。雖然他的腳步、肌力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他的膽識值得鼓勵和肯定;中華隊需要這種球員。
田壘帳面數字不差,但愈來愈偏向外線作戰,誠然是種浪費。在SBL十足風光的林志傑,則遭遇國際賽的瓶頸。我相信這項賽事對他會是很好的警惕和教材。
●卡達
卡達在瓊斯盃被中華隊打爆,這一次全員出擊,果然奪得冠軍而歸。卡達在美國教練史提賓的帶領下也有好幾年,在亞洲賽的成績逐漸爬昇,擠入列強之林,靠的除了高度,也因為他們的外線還有一定水準,並不是專打籃下的球隊。
身高203公分的慕沙(Yasseen Ismail Mousa)一直是卡達的靈魂人物,他的身手和美國黑人相比也許差了一截,在亞洲卻算得上是全能前鋒,未來也持續會是各隊必須應付的頭號人物。而慕沙年紀只有24歲,和陳信安相同,他的籃球路還很長。
198公分的薩伊(Erfan Ali Saeed)和188公分的阿都拉曼(Saad Abdulraman Ali),年紀也分別只有21和19歲。薩伊內外都有破壞力,阿都拉曼的外線手感不差,如果他們的表現能更穩定,搭配亞洲不俗的鋒線高度和彈跳力,卡達實力將是有增無減。
基本上卡達仍以製造內線進攻機會為第一目標,以半場進攻為本,在兩邊底線轉移,伺機單打或製造包夾後的外線投籃機會。卡達的阿契里斯腿仍在外線,一旦外線失靈,對手又在內線布下重兵,比賽就很難打。卡達爆冷敗給日本一役,就是明證。
因此,外線的穩定度會是卡達未來戰績的重要指標。
●南韓
南韓這一次只派大學明星第二隊與賽,從他們的表現來看,確實和南韓頂級球隊有差距。很不容易的是,南韓仍靠著一手神射打進了冠軍戰,這說明南韓籃球靠著強大的外線作根基,就足以在任何比賽創造奇蹟。
這一批南韓球員的內線能力,相對於以往的南韓代表隊更弱,但個個能投外線的特色卻是完全沒變。南韓陣中比較有名的球員,只有瓊斯盃亦曾來台的年輕控球金泰術。金泰術因傷在後兩役缺賽,他的傳球和組織還不算差,但得分能力略嫌弱。
趙成慜是此次南韓的第一射手,和他之前的眾多前輩一樣,手氣一來,三分球的神準令人咋舌。200公分的姜恩植是另一名較值得注意的球員。但整體說來,這批球員之中除了金泰術,未來恐怕沒有人能和國家隊沾上邊。
●日本
日本由克羅埃西亞教練Zeljko Pavlecivic帶領,來台陣容算是相當完整。近年來日本隊以2006世錦賽為目標,銳意革新、密集的比賽集訓,在球員陣容上也作了不小幅度的更新,以往國人熟悉的老將,除了199公分的古田悟之外均已不在陣。
在換血之後,日本隊的體能條件和速度都有明顯加強,也刻意將平均身高拉高。日本一向有守優於攻的傾向,這一批球員也不例外,永遠拼勁十足的人盯人防守,讓每一個對手都很難喘息。
日本拿下四勝一敗卻只在最後排名第五,怪就怪首戰被剛下飛機的敘利亞打爆,輸了26分,導致比分時落敗,無緣四強。但日本隊對本屆史坦克維奇盃的表現還算滿意。
身高203公分的雙胞胎兄弟檔竹內公輔、竹內讓次,繼兩年前的國際高中邀請賽之後再度來台,如今均已成為國家隊重點栽培的長人。他們也確實比兩年前更為強悍,擁有更多實戰經驗,特別是內線防守的強度大有提昇。
●敘利亞
初次在台灣亮相的敘利亞,應可說是最令人驚艷的隊伍。一般對敘利亞的印象,就是具有中西亞典型粗壯、同時粗糙的球風,事實卻大相逕庭。事實上,我認為敘利亞的團隊攻勢堪稱所有球隊中最好的一支。
敘利亞的靈魂人物,是生於1981年的190公分後衛瑪達利(Michel Madanli)。由於瑪達利腳踝受傷,最後一役坐壁上觀,導致敘隊遭中華隊慘電22分。如果瑪達利能夠上場,情況應該有所不同。
瑪達利的優點在於,他除了身材壯碩,擁有爆發力,能夠在內線作戰之外,他還有非常精準的外線能力,前三場比賽平均在30分上下,可見他的得分功力和破壞力。
而敘利亞的半場攻勢非常講究快速的傳導,隨時維持順暢的流動和跑位,因此能夠看來輕鬆的製造出投籃空檔。親眼見證之後,我相信未來在亞洲的戰場上,敘利亞是中華隊不能小看的另一支隊伍。
●印度
印度是非常陌生的隊伍,他們的主力鋒線體重不足,但高度不差,擅跳擅拼搶,經常靠第二波的爭搶拿到不少額外的進攻機會。印度在本屆賽事最搶眼的球員,首推被譽為該國籃球希望的206公分中鋒羅賓森(Sozhasingrayer Robinson)。24歲的羅賓森一對一單打的腳步不差,中距離、罰球都具有一定水準,是印度在預賽打出二勝一敗,甚至破天荒打敗南韓的關鍵人物,該役羅賓森獨得36分。印度恐怕很難在亞洲打出頭,但羅賓森的未來值得我們繼續觀察下去。
基本上本屆史坦克維奇盃的八支隊伍,菲律賓和科威特的實力顯然差各隊一截,本地球迷不熟悉的敘利亞和印度,表現則優於先前想像。以下,來談談我對各隊的感想:
●中華隊
第三名應該是個不算差的成績,只是一般球迷很難理解的是,中華隊在出戰南韓和卡達兩場比賽中失魂落魄、隊不成隊的表現。整體說來,中華隊的表現並不理想,特別是和瓊斯盃比起來。
中華隊在史坦克維奇盃之前,赴南韓移訓五場和各大學隊交手,結果是二勝三負。中華隊的表現據說受氣溫影響太大,而且是以賽代訓的狀況,所以算不得準。
對印度和科威特的大勝,當然不值得大書特書。中華隊真正的考驗,在預賽最後一役對南韓。很可惜的,中華隊居然在該役毫無章法,攻守失序,分別被南韓打出17-0和16-0攻勢,終場大敗。對卡達一役,進攻同樣陷入瓶頸,防守上也依然對卡達的高大鋒線毫無對策,終場還是大敗。
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中華隊史上難得一見的兩戰,完全沒有士氣、沒有對策,最後球員也完全放棄了比賽。中華隊教練團的訓練和臨場應變,很明顯的出了問題,否則不至於連續兩場出現如此難堪的場面。
球員方面,從美國ABA回來的陳信安眾所矚目,前幾場比賽陳信安確實展現不同以往的決心和信心。他的投籃更果決,出手姿勢也比以往更好。雖然他在對南韓、卡達兩戰也沒能打好,仍是中華隊在坐困愁城時刻唯一能仰賴的球員。
周士淵和吳岱豪是另兩名表現不錯的球員。周士淵未能先發,但持續瓊斯盃以來的巔峰狀況,目前他可以說是國內最擅於尋找中距離投籃機會,同時不浪投三分球的球員。今年仍只有19歲的吳岱豪,則如同ESPN球評所說,已經成為中華隊唯一能夠、敢於在禁區單打攪和的球員。雖然他的腳步、肌力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他的膽識值得鼓勵和肯定;中華隊需要這種球員。
田壘帳面數字不差,但愈來愈偏向外線作戰,誠然是種浪費。在SBL十足風光的林志傑,則遭遇國際賽的瓶頸。我相信這項賽事對他會是很好的警惕和教材。
●卡達
卡達在瓊斯盃被中華隊打爆,這一次全員出擊,果然奪得冠軍而歸。卡達在美國教練史提賓的帶領下也有好幾年,在亞洲賽的成績逐漸爬昇,擠入列強之林,靠的除了高度,也因為他們的外線還有一定水準,並不是專打籃下的球隊。
身高203公分的慕沙(Yasseen Ismail Mousa)一直是卡達的靈魂人物,他的身手和美國黑人相比也許差了一截,在亞洲卻算得上是全能前鋒,未來也持續會是各隊必須應付的頭號人物。而慕沙年紀只有24歲,和陳信安相同,他的籃球路還很長。
198公分的薩伊(Erfan Ali Saeed)和188公分的阿都拉曼(Saad Abdulraman Ali),年紀也分別只有21和19歲。薩伊內外都有破壞力,阿都拉曼的外線手感不差,如果他們的表現能更穩定,搭配亞洲不俗的鋒線高度和彈跳力,卡達實力將是有增無減。
基本上卡達仍以製造內線進攻機會為第一目標,以半場進攻為本,在兩邊底線轉移,伺機單打或製造包夾後的外線投籃機會。卡達的阿契里斯腿仍在外線,一旦外線失靈,對手又在內線布下重兵,比賽就很難打。卡達爆冷敗給日本一役,就是明證。
因此,外線的穩定度會是卡達未來戰績的重要指標。
●南韓
南韓這一次只派大學明星第二隊與賽,從他們的表現來看,確實和南韓頂級球隊有差距。很不容易的是,南韓仍靠著一手神射打進了冠軍戰,這說明南韓籃球靠著強大的外線作根基,就足以在任何比賽創造奇蹟。
這一批南韓球員的內線能力,相對於以往的南韓代表隊更弱,但個個能投外線的特色卻是完全沒變。南韓陣中比較有名的球員,只有瓊斯盃亦曾來台的年輕控球金泰術。金泰術因傷在後兩役缺賽,他的傳球和組織還不算差,但得分能力略嫌弱。
趙成慜是此次南韓的第一射手,和他之前的眾多前輩一樣,手氣一來,三分球的神準令人咋舌。200公分的姜恩植是另一名較值得注意的球員。但整體說來,這批球員之中除了金泰術,未來恐怕沒有人能和國家隊沾上邊。
●日本
日本由克羅埃西亞教練Zeljko Pavlecivic帶領,來台陣容算是相當完整。近年來日本隊以2006世錦賽為目標,銳意革新、密集的比賽集訓,在球員陣容上也作了不小幅度的更新,以往國人熟悉的老將,除了199公分的古田悟之外均已不在陣。
在換血之後,日本隊的體能條件和速度都有明顯加強,也刻意將平均身高拉高。日本一向有守優於攻的傾向,這一批球員也不例外,永遠拼勁十足的人盯人防守,讓每一個對手都很難喘息。
日本拿下四勝一敗卻只在最後排名第五,怪就怪首戰被剛下飛機的敘利亞打爆,輸了26分,導致比分時落敗,無緣四強。但日本隊對本屆史坦克維奇盃的表現還算滿意。
身高203公分的雙胞胎兄弟檔竹內公輔、竹內讓次,繼兩年前的國際高中邀請賽之後再度來台,如今均已成為國家隊重點栽培的長人。他們也確實比兩年前更為強悍,擁有更多實戰經驗,特別是內線防守的強度大有提昇。
●敘利亞
初次在台灣亮相的敘利亞,應可說是最令人驚艷的隊伍。一般對敘利亞的印象,就是具有中西亞典型粗壯、同時粗糙的球風,事實卻大相逕庭。事實上,我認為敘利亞的團隊攻勢堪稱所有球隊中最好的一支。
敘利亞的靈魂人物,是生於1981年的190公分後衛瑪達利(Michel Madanli)。由於瑪達利腳踝受傷,最後一役坐壁上觀,導致敘隊遭中華隊慘電22分。如果瑪達利能夠上場,情況應該有所不同。
瑪達利的優點在於,他除了身材壯碩,擁有爆發力,能夠在內線作戰之外,他還有非常精準的外線能力,前三場比賽平均在30分上下,可見他的得分功力和破壞力。
而敘利亞的半場攻勢非常講究快速的傳導,隨時維持順暢的流動和跑位,因此能夠看來輕鬆的製造出投籃空檔。親眼見證之後,我相信未來在亞洲的戰場上,敘利亞是中華隊不能小看的另一支隊伍。
●印度
印度是非常陌生的隊伍,他們的主力鋒線體重不足,但高度不差,擅跳擅拼搶,經常靠第二波的爭搶拿到不少額外的進攻機會。印度在本屆賽事最搶眼的球員,首推被譽為該國籃球希望的206公分中鋒羅賓森(Sozhasingrayer Robinson)。24歲的羅賓森一對一單打的腳步不差,中距離、罰球都具有一定水準,是印度在預賽打出二勝一敗,甚至破天荒打敗南韓的關鍵人物,該役羅賓森獨得36分。印度恐怕很難在亞洲打出頭,但羅賓森的未來值得我們繼續觀察下去。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