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30, 2004

瓊斯盃邁向第二個25年

雖然參賽隊伍至今仍搞不定,確定賽程仍未發佈,但第26屆瓊斯盃國際籃球邀請賽仍將於7月份開打,也將這項對台灣獨具意義的賽事歷史,推向第二個25年。

第二個25年的開端,晚了一年才到來。去年的瓊斯盃比賽,因為SARS在亞洲肆虐而被迫停辦。

●歷史悠久 記憶長存
「瓊斯盃」這三個字,對台灣籃球有著格外不同的意義。早年在台灣國際情形嚴峻、被阻於各種國際體育組織之外時,時任國際籃總秘書長的威廉瓊斯協助台灣發起了這項國際賽事,而這也一度成為台灣籃球唯一「和國際接軌」的管道。

這曾經是國內最盛大、最受矚目的賽事,當時尚未燒毀的中華體育館,每到瓊斯盃期間就擠得水洩不通,那種瘋狂的景象,是現在的籃球迷很難想像的。籃協就曾經表示,當時瓊斯盃被教育部列為特案補助,金額動輒數千萬元,「經費多到花不完」,和目前瓊斯盃必須由籃協年度補助一千萬元名下支出,不可同日而語。

中華體育館燒毀之後,場館的缺乏對國內籃運造成重大衝擊,也自然而然的影響瓊斯盃的舉辦。

儘管如此,瓊斯盃依然受到國內球迷的高度重視。一方面,可以在這項比賽中見到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隊伍,其次,中華隊身為地主,國內球迷自然有著更大的興趣和期待。

特別是幾支亞洲隊伍,中日、中韓的交手,那一場不是萬人空巷?場上打群架、球迷丟硬幣的景象,至今想必還鮮活的留在許多老球迷的心裡。

對我來說,瓊斯盃算得上是我的「國際籃球第一課」。在瓊斯盃裡,得以近距離見到日本、韓國的身手。我親眼見到了亞洲第一射手李忠熙的神準、岡山恭崇(235公分)那超出想像之外的高度。和許多人一樣,我對日韓兩隊已經到達「惡之欲其死」的地步,對中華隊有著百分之百的支持。

透過媒體的報導,我才了解馬來西亞第一射手陳金清,平日是以縮小籃框的方式來訓練投籃準度。透過電視畫面,我見到身手彷彿男子的巴西女籃傳奇人物豪登西亞。

而早年邀請到的美國大學隊,更是星光閃耀,有著後來進入NBA的許多球員,例如郵差馬龍、凱文強森、「野獸」坎普、「上帝的左腕」穆林等人。我看著他們無情的摧殘籃框、痛扁對手,為美式強力籃球震懾和陶醉。

●中華隊的舞台 洋將的舞台
在台灣重獲國際籃總會籍之前的時間裡,瓊斯盃曾經是國內籃球和各國交手的唯一管道,也是中華男女籃球隊唯一在國人面前留下深刻印象的賽事。

即使在恢復會籍之後,瓊斯盃也一直是中華隊每年最重要的舞台。古往今來,現在檯面上的籃球教練、球員,有那一個人不曾在瓊斯盃贏得喝采?從鍾枝萌、鄭志龍、周俊三、黃春雄、李雲光、東方介德到年輕一輩的陳建州、陳信安、田壘,瓊斯盃都是他們在國內球迷面前打出名號的重要比賽。

瓊斯盃不可避免的摻雜著民族主義的情緒,這正是日本、南韓總是引來滿場噓聲的原因。即使瓊斯盃邀請的隊伍有時只是俱樂部球隊、聯盟明星隊,而非純正的國家隊,但球迷就是會將它當作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對抗。輸球如喪考妣,贏球舉國歡騰。

台灣很難爭取到亞洲性正式賽事的主辦權,世界性就更別提了,瓊斯盃成為中華隊少數能夠享有「主場優勢」的比賽。既然有主場優勢,而且邀請隊伍是籃協可以決定,中華隊在瓊斯盃裡比較容易打出好成績,多少對增加籃球迷和國內球員的自信心有點幫助。

●瓊斯盃的現在
雖然中華男籃在上屆亞錦賽跌到有史以來最差的第11名,女籃也未能打進雅典奧運,藉著超級籃球聯賽SBL第一季的成功,大家仍對今年瓊斯盃有著熱烈的期待。

到目前為止的消息,今年瓊斯盃男籃共有九支球隊將會參賽,中華男籃組成許久不見的藍、白兩隊,此外有卡達國家隊、加拿大大學明星隊,日本派出24歲級國家隊,南韓則派出軍中球隊尚武,澳洲的NBL伯斯野貓隊,成軍以來曾經四度拿下該國職籃冠軍,菲律賓、德國則預計為次級的職業聯盟球隊。

依照籃協估計,這些隊伍的實力都不弱,沒有特別「肉腳」的球隊,對中華隊將是不小的考驗,會打到第幾名,完全無法在事前估算,只能靠自己努力。

中華藍隊由新浪、已被緯來電視網收購的前中廣戰神、台灣啤酒、九太科技等四隊組成,中華白隊則由裕隆、達欣和台灣銀行三隊組成。就球員陣容來看,藍隊實力比白隊好,當初在畫分球隊時似乎應該更深思熟慮一點。

但無論如何,藍隊有新浪老將領軍,還有林志傑、吳岱豪、李啟億、楊哲宜、楊玉明等現役國手,陣容堅強。白隊雖然人手不如藍隊整齊,但擁有國內最有人氣和實力的陳信安、田壘,球是圓的,實際戰績也不見得就會輸給藍隊。七月底的瓊斯盃戰況,相當令人期待。

●瓊斯盃的未來
走過第一個25年,瓊斯盃邁向另一個階段。以國內的籃球現況,我們應該積極的多辦比賽,今年底的「亞洲盃」就是個很好的作法。至於瓊斯盃,應該試著透過更好的行銷手法,更多的參賽隊伍,來恢復往日盛況。

有時候,中華隊要出國比賽並不是那麼容易,一方面實力不見得強到經常能參加國際賽事,另一方面經費也實在不充裕。既然如此,大可在自己國家多主辦比賽,或是盡量邀請外隊來訪,增加交手的經驗,特別是中亞和西亞的隊伍,也可有收集情報之效,以免每次亞洲賽事總有著對敵人一無所知的遺憾。

有太多的人來不及完整參與瓊斯盃的前25年,往後的25年,瓊斯盃能不能給我們很美好的籃球回憶,就如同前25年一樣呢?端看中華籃協的努力,以及所有中華隊球員的努力。如果你們有好的表現,國內的球迷不會吝於掌聲的。

Tuesday, June 29, 2004

籃框裡的福爾摩莎

先PO個連結給大家看一下,晚了就看不到了。這是由這幾天最熱門的"長庚遛鳥俠"延伸出來的話題,6月28日由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在聯合報民意論壇上發表的文章"大學生的國際觀只有NBA"...

看完之後,坦白說,我對"鳥哥"重誠信、重然諾的氣魄佩服依然,卻覺得台灣的教授很悲哀,連一篇講道論理的文章邏輯都狗屁不通。

李文曰:"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我們的大學生對於國際情勢是不是僅僅關注在NBA球場上,這才是一件嚴重的問題。這一位大學生,顯然對於NBA球賽非常熟悉,而且也著迷到了一個程度。但是他有沒有注意到國際間所發生的重大事件呢?舉例來說,伊拉克的情勢,非洲蘇丹的內戰...(略)"

李文又曰:"他們所謂的國際觀,大概只限於對於國際間影視體育的瞭解,NBA是美國的玩意兒,我國的青年學子的確有人對他們如數家珍,美國的一些電影明星,也常是我們大學生全神貫注的目標,這些事情,就是我們大學生的國際觀。"

李文三曰:"歐洲和美國的大學生,常常會有大規模的示威遊行,以表示他們對於世界上弱勢團體的關心,人類日益擴大的貧富不均問題,和非洲愛滋病蔓延的問題..."

李文四曰:"常常有人問我大學生該有什麼樣的國際觀,我不知道如何作答,可是如果大學生對於國際大事僅限於NBA,或者是方程式跑車比賽,或者是某某電影明星的桃色新聞,我們也談不上什麼國際觀了。膚淺的人,何來任何國際觀?"

李文最後有曰:"大學生不能老是只注意一些無關緊要的事。大學生多多少少應該以菁英份子自居,菁英份子不會只知道NBA的。"

如果我的國文程度還算可以的話,茲將李氏哲學簡單歸納如下:

1. 對NBA的著迷=對國際重大事件的不關心和無知=注意一些無關緊要的事
2. 對NBA、國際影視的如數家珍=台灣大學生的國際觀
3. 對NBA和F1等等的著迷=膚淺=沒有國際觀
4. 歐美大學生關心弱勢的遊行=具有國際觀=菁英份子
5. 菁英份子=不會只知道NBA=知道NBA、F1、國際影視、蘇丹內戰、伊拉克情勢、雷根掛了、印度火車車禍撞死56頭牛......

這其中的邏輯通不通,我留給各位去討論。李教授也並未指出遛鳥俠是不是個具有國際觀的大學生,我猜是沒有。

我必須承認的是,我很早就知道自己不是菁英份子了,因為我只知道NBA,謝謝李教授提醒我這一點。

==

籃協在第一季有「被架空」的感受,身為全國籃球最高主管單位,居然淪為處理紀錄等事務的「撿場」。球隊則認為自己辛苦了大半年,連一塊糖都沒分到,這一次雙方站在光譜的兩邊,都想爭取主導權。

這個Timing對雙方是蠻有利的。一手促成、全力支持SBL的體委會主委林德福下台,新任主委陳全壽態度未明。如果林德福續任,勢必力挺ESPN/NIKE繼續主導,在這個時刻,ESPN被三振出局,電視合約甚至是聯盟架構,都有可能要一切重來。

但無論如何,我想這並不是球迷想知道的,也不是球迷想要的。我們只希望,SBL第二季能夠順利開打,同時建立一個可長可久,能夠讓球員充分發揮、進步,讓球迷享受籃球的聯盟。其實大家都不用緊張,作到了這幾點,鈔票就會來,只要看看中華職棒的例子就知道了。

●前幾天無意中發現加拿大籃協提出的「改造計劃」,我認為是很可以提供中華籃協參考的方向,對籃協之前提出的「2008奧運希望」(如果真有這個東西的話),也是個蠻大的諷刺。

未能打進2004年雅典奧運,對近年來實力有所提昇的加拿大籃協而言,是個重大的打擊,何況他們在2000年的雪梨表現相當不錯。再加上該國在19歲級和21歲級從未打進世錦賽的殘酷事實,加拿大籃協終於有所體會,也終於大聲的說出:「Now is the time for fundamental and infrastructure change in Canada basketball」。該是徹底改變、全面革新的時刻了。

由2002年10月起,他們開始認真的作出「策略規劃」(Strategic planning),規劃範圍在2004-2008年間,同時為加拿大籃球提出一個新的遠景和長程目標,也就是,到2020年加拿大要成為「A world leader in basketball」。

由17頁的報告書大綱看來,這個規劃分為五個階段,分別是:
1. Planning
2.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Gathering
3. Development
4. Adoption
5. Implementation

其中在收集資料的部份,加拿大籃協針對21名籃壇重量級人士、各省籃委(province)和籃協所屬會員作訪談,同時發出600封以上的email調查表,調查範圍包括球員、教練、裁判、志工、球員家長和球迷等等。

最後,他們依照普及籃運和競賽成績兩個大方向,為各個年度定出計劃和目標,包括爭辦國際比賽、提昇國際賽成績、提昇教練水準、加強募款能力…等等。

當然,說是一回事,作是一回事。但我們的中華籃協即使要說,也得學學人家的縝密計劃和認真。提出方向、作該作的事,大家才會相信你,才願意跟著你走,才知道未來要往那裡去。

●當然,我對CTBA積極爭辦世界女籃聯盟會外賽以及亞洲杯賽事,是持相當肯定的態度。今年瓊斯盃籃賽也將復辦,讓下半年的台灣體壇多了許多籃球味,我相信在這個夏天裡,球迷對台灣籃球的關注和討論不會中斷。

Sunday, June 27, 2004

NBA古早味─沒人要的Bob Cousy

他被認為是第一個「籃球魔術師」,是「魔術強森之前的魔術強森」,但他曾經志不在職業籃球,甚至也沒有球隊想要他。結果…結果他拿了六個冠軍,十度獲選NBA第一隊。

最初讀到Bob Cousy的這段故事時,簡直是難以想像的。也許,可以用一句簡單的話解釋─「It’s a different times.」,那是個和現在大為不同的年代。如果是現在,也許Bob Cousy國小六年級就可以宣布棄學、投入選秀了。

無論如何,我們先把場景拉到1950年,離最老的圓球作者出生,可能都還有十年以上的時間。在本文中,我不想多花篇幅去描述Cousy的功蹟和偉大,只想純粹的描寫他出道的故事。

Bob Cousy出生在紐約,大學則至波士頓就讀Holy Cross。1947年大一那一年,他很幸運的成為NCAA冠軍隊成員。接下來的三年,他的個人成績逐漸進步,在1950年大四球季,平均19.4分被Sporting News選為全美明星第一隊。

貴為全美明星,Cousy對NBA並沒有什麼幻想。當年夏天他作好計劃,打算在波士頓當地和朋友合資經營加油站和駕訓班,一整個夏天都在駕訓班教女孩子開車,快樂得很。

Cousy表示,他從來沒看過NBA,也不認為自己有本事打職業籃球,更何況當時NBA也不是經營得很好。因此他對職業籃球的想法是,除非能夠留在波士頓,而且年薪有一萬美元,否則他寧願不打。

後來拿下九枚冠軍戒指的「紅頭」教練Red Auerbach,剛好在1950年接任塞爾提克教練。Auerbach表示,他看過Cousy的一場球(但Cousy聲稱Auerbach沒看過他打球…死無對證),但是對Cousy的興趣不大,因為當時塞爾提克需要的,是能打禁區、抓籃板的好手。

但其他人可不這麼想,波士頓當地媒體對這名控球大加讚譽,說他的傳球有多妙,說塞隊錯過他一定會後悔等等。塞隊老闆Walter Brown也認為,選來Cousy是不錯的主意,波士頓人早就對他很熟悉,對票房會有幫助。來自這兩方面的壓力,讓Auerbach很傷腦筋。

但大家也知道,Auerbach的個性是以頑固出名的,加上他對Cousy的評價原本就沒那麼高。最後,塞爾提克還是決定在選秀會上對症下藥,挑選了出自於Bowling Green大學的Charlie Share。

Cousy則獲得Tri-Cities挑選,Tri-Cities的老闆Ben Kerner親自致電Cousy:「你已經被我們在選秀會中選上,歡迎你的加盟,我們開出的年薪是7000美金。」Cousy心裡暗想,7000美元比他想要的一萬美元少多了,加上他根本不知道Tri-Cities在那裡,壓根就沒想到要和該隊簽約,還是自顧自的在駕訓班忙著。

話說塞爾提克挑中的Share,隨後也被NPBL(National Professional Basketball League,當時的另一個小型職籃聯盟)位在Iowa州的Waterloo隊挑上,他們開出的條件是,簽約時就先付2500元美金。Share家裡經濟條件並不太妙,當然是向「錢」看齊,和Waterloo簽了約。

天曉得,打了不到一個月,NPBL就倒了。於是Share只好回到塞爾提克,最後則被賣至今日活塞隊的前身Fort Wayne。

夏天的尾聲,Cousy還是忙著教辣妹開車,快活似神仙。有一天,一名當地的報社記者告訴他:「老兄,你被Tri-Cities賣到芝加哥啦」。Cousy倒也不以為意,只是想著:「一場球都沒打就轉了兩支球隊,真是見鬼了」。

當時的NBA還在草創初期,經營不易、瞬息萬變,沒過多久,就有六支球隊拉下鐵門,宣布倒閉,也包括芝加哥在內。球隊倒了之後,存活的各隊就想著如何瓜分球員。

塞爾提克此時獲得後來對戰力大有幫助的中前鋒Ed Macauley,芝加哥則有三名後衛,包括Bob Cousy、Max Zaslofsky和Andy Phillip,其中後兩人都是明星球員,也是Auerbach中意的目標。

但當時對於倒閉球隊的球員分配,還沒有完善的制度規劃。事實上,包括選秀等等大大小小的事務在內,幾乎所有事情都是用「喬」的。為了這三名球員的歸屬,財力比較沒問題的費城、紐約和波士頓三隊老闆,在總裁Maurice Podoloff的辦公室內吵了一整晚,吵不出結果。

已經快瘋掉的Podoloff最後提出一個方案,他作了三支籤放在自己的帽子裡,「吵來吵去,不如用抽籤最公平」。三名老闆一想,好吧,願賭服輸,就用抽籤來搞定。紐約抽中Zaslofsky,快樂的回家去了,費城抽中Phillip,心想也還可以。塞爾提克就好像是當兵抽籤時只剩一支「金馬獎」,不用抽就已經知道要去外島,那種感覺就只有一個X字可以形容。

繞了一大圈,波士頓出身的Bob Cousy,還是神奇的回到了波士頓。Cousy還是開價一萬美元,Walter Brown搖頭說不,只肯給9000元。Cousy心想,既然能在家鄉打球,價錢就不用太計較,終於在合約上簽了字,成為綠衫軍的一員。

據Cousy自己表示,他的手特別大,手臂也很長,所以有利於控球。但他也不諱言,當時他在比賽中經常作出的背後運球、跨下運球等技巧,現在的一名國中球員大概就可以耍得活靈活現。

Cousy靠著運球技巧和過人的全場視野,成為塞爾提克快攻戰的發動機。不過他要拿下第一座冠軍,則是加入NBA六年以後的事。1956-57球季,中鋒Bill Russell加入塞爾提克第一個球季,他們就奪冠而歸,從此開創了綠衫王朝。

Cousy終其一生的命中率都不到四成,可以說是很糟糕的後衛,卻靠著一手絕妙的傳球成為塞爾提克王朝重要的成員,恐怕是當初堅持不要他的Auerbach所想不到的。

Cousy可能太喜歡波士頓了,1963年宣布退休後,隨即轉任Boston College教練。1969年他率BC在NIT邀請賽擊敗Temple,奪得冠軍。出乎意料的,接下來他在Cincinnati以球員兼教練的身份復出,打了七場球之後,表現和大便一樣,才驚覺時代已離他遠去,此後專心幹教練。但Cousy在NBA的教練成績單並不好,戰績141勝209負,從未打過季後賽。

看了Auerbach和Bob Cousy的故事,我有兩點體會:第一、再精明幹練的教頭,也有看走眼的時候;第二、優秀的球員,確實不見得會是好教練,Cousy、魔術強森、Bill Russell等無以數計的明星球員都是例子。像大鳥柏德這樣子的案例,並不常見。

==

Bob Cousy小檔案

生涯紀錄
G FG% 3PFG% FT% Rebs RPG Asts APG Pts PPG
924 .375 .376 .803 4,786 5.2 6,955 7.5 16,960 18.4

全名:Robert Joseph Cousy
生日:8/9/28 in New York
高中:Andrew Jackson (Queens, N.Y.)
大學:Holy Cross
選秀順位:Tri-Cities Blackhawks (1950)
被交易紀錄:Traded to Chicago Stags, 1950; Name drawn by Boston Celtics in dispersal draft (1950); Traded to Cincinnati Royals, 11/18/69
身高:6-1; 體重:175 lbs.
綽號:The Cooz; Houdini of the Hardwood
生涯榮譽:Elected to Naismith Memorial Basketball Hall of Fame (1971); NBA champion (1957, '59, '60, '61, '62, '63); NBA MVP (1957); 10-time All-NBA First Team (1952-61); All-NBA Second Team (1962, '63); 13-time All-Star; All-Star MVP (1954, '57); One of 50 Greatest Players in NBA History (1996).

Tuesday, June 22, 2004

世界那麼大 - NIKE All-Asia Camp

NIKE All-Asia Camp於6月15至20日在北京舉行,我的一個外國朋友在現場全程看球,並給了我以下的「球探報告」。他對台灣後衛在訓練營中的表現印象深刻,對蘇翊傑和徐一修尤其讚賞。

黃萬隆和田本玉教練,也讓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他說,田本玉總是在場邊不停的指導球員,要求球員專注,也給球員鼓勵。

球探報告內容如下,如果努力,擁有正確的指導,而且夠幸運,也許這些球員在接下來的幾年內就會在亞洲冒出頭,大家不妨注意一下。

中國

莫國超(210cm, 1986年生,18歲,廣東)
2008奧運希望隊的成員,很有籃球員的身材,但一般對他的評語是太過懶惰,也不夠強壯,容易受傷。前幾天,你很難在籃球場上感覺到他的存在,一直到週六,才靠著一次轉身跳投和兩次快攻扣籃讓人留下印象。即使他能持續進步,想在中國隊成為先發球員恐怕也很不容易。

郭磊(206cm, 1986年生,18歲,山東)
他是整個訓練營中最拚命、認真的長人,籃板、卡位、進攻慾望都很不錯。球風剛強,大家都以「野獸」來形容他,幾天下來讓不少防守他的球員受了傷。有三分線射程,但姿勢並不十分正確。在所有的長人中,他應該是目前最具有球技的球員,能夠隨時上場作出貢獻。

宋寶利(206cm, 1986年生,18歲,山東)
幾乎都在外線投籃,而且命中率很差,在訓練營中完全沒有表現。如果他未來想有所作為,應該多專注在禁區技巧的練習。

張建軍(197cm,1985年生,19歲,北京體育大學)
三分線投射能力很不錯的小前鋒,如果投籃姿勢稍作修正,他將會成為訓練營中最有發展性的射手。他擅於運用力量切入禁區,但防守需要加強,脾氣也需要改進(一度要打裁判)。最好的情況,未來有可能成為國家隊的先發。

劉亞暉(204cm, 1990年生,14歲,江蘇)
具有三分線射程,但投籃選擇極不理想。身材瘦弱,但在禁區相當活躍,移位的觀念也很好。年紀還小,未來很有希望成為優秀的球員。

于梁(203cm, 1988年生,16歲,廣東)
2008奧運希望隊成員,他是整個訓練營中表現最好的球員之一。投籃姿勢很正確、柔順,擅於為自己尋找投籃機會和出手空間,有機會成為最好的射手。身材很瘦,但體能條件不錯,不只一次在籃框上扣進隊友的不進球。經常和隊友溝通,總是拚盡全力,看來具有不錯的領導特質。

張初陽(198cm, 1990年生,14歲,江蘇)
他非常吸引我的注意,因為他似乎能夠預測場上下一刻發生的事。對教練的指導,吸收力相當快。基本動作不差,未來幾年應該會有很大的進步幅度。

韓碩(195cm, 1989年生,15歲,江蘇)
身材高大的控球後衛,相當自負,但有著還不錯的表現。以控球而言,他仍經常作出錯誤的選擇,過於心急,但以他的身材和技術,仍是訓練營中排名第二的控球。亞洲控球身材通常不高,他有機會成為與眾不同的球員。

陳江華(185cm, 1988年生,廣東)
訓練營中的最佳控球,有一名美國教練表示,他像是年輕時代的Gary Payton。三分球準頭極佳,喜歡在運球中途突然收球技起投籃。速度很快,傳球視野極佳。經常在被撞倒之後再爬起來奮戰,「耐戰度」還不錯。他最大的缺點是過於沈靜、害羞,很少和中國籍的隊友言語溝通。如果在不同的語言和環境裡,勢必面臨更大的挑戰。

台灣

蘇翊傑(180cm, 1987年生,17歲,強恕高中)
無論何時,總是抬頭以目光掃射全場,是一名相當好的控球後衛。他始終能維持球的流動和傳導,也懂得判斷場上的狀況。始終維持平穩的心情和沈穩的節奏,未來會是台灣最好的球員之一,但以他的條件,或許不容易在其他的地區出頭。

韓國

孫正俞(Son Jin Woo, 211cm, 1985年生,19歲)
既不壯也不快,但相當專注,偶爾會出現幾個不錯的低位動作。如果維持緩慢平穩的進步,未來會是韓國仰賴的禁區力量。

柳勝浩(Yoo Sung Ho, 201cm, 1988年生,16歲)
相當好的射手,但他既不是得分後衛,也不像小前鋒,似乎是個沒有位置的球員。投籃選擇和姿勢都需要改進。

金正壽(Kim Jin Soo, 203cm, 1989年生,15歲)
前南韓國手金裕宅之子,在南韓國中畢業,打算前往美國念高中。他是我在訓練營中最欣賞的球員之一,非常瘦弱,但擅長打全場開放式的進攻─雖然他不見得總是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投籃還不錯,但出手過程往往耗掉太多時間。潛力雄厚,有可能成為控球、得分後衛和小前鋒都能打的球員,也應該會是未來南韓國家隊的主力球員。

日本

松井啟十郎(Keijiro Matsui, 186cm, 1986年生,18歲)

下一季是美國Montrose Christian High School高四球員,身材強壯,也是訓練營中三分線命中率最好的球員。訓練營第一天,他顯然是最好的外線射手,接下來對手開始加強防守,他只擅長定點跳投,因此準頭開始下降。速度並不快,防守也不夠好,有時過於心急。他計劃在美國打大學籃球。

Monday, June 21, 2004

選秀雜談

選秀會快到了...這裡說的選秀會,包含兩個不同的選秀。一個是一般的選秀會,台灣時間6/25舉行,另一個則是台灣時間6/23的擴張選秀(Expansion Draft),如果你還記得有這回事的話。

■擴張選秀
先談談由夏洛特山貓隊擔任主角的擴張選秀,它的基本規則大致是這樣的:

-- 每一支隊伍可以列出八人保護名單,這些球員山貓不得挑選。
-- 不受限制的自由球員(unrestricted free agents)和未簽約的新秀球員(unsigned draft picks)不得被選。
-- 受限制的自由球員被挑選後,就自動成為不受限制的自由球員。換句話說,如果他最後未登錄到山貓的名單上,得與任何球隊逕行簽約。
-- 山貓只能從每隊挑選一名球員,最少必須挑滿14人,最多不得超過29人。選人過程中,得不受團隊薪資上限的限制。
-- 各隊可以用本身的選秀權和現金來和山貓交易,換取某球員不被挑選的權利。
-- 山貓在呈交最後球員名單時,則必須符合聯盟對擴張球隊的薪資上限規定。依據規定,山貓第一年的薪資上限為一般球隊的66%(約為2950萬美元),第二年則為一般球隊的75%。

未受各隊列入保護名單者,就是山貓可以下手挑選的對象,其中有不少好貨色,包括(這是我個人的想法):

塞爾蒂克:Chucky Atkins、Jumaine Jones
公牛:Antonio Davis、Jerome Williams、Marcus Fizer
小牛:Antoine Walker
活塞:Elden Campbell
火箭:Eric Piatkowski、Adrian Griffin
溜馬:Austin Croshere、James Jones
快艇:Keyon Dooling
湖人:Rick Fox
灰熊:Ryan Humphrey、Lorenzen Wright、Bo Outlaw
熱火:Brian Grant、Eddie Jones
籃網:Kerry Kittles、Rodney Rogers
黃蜂:Courtney Alexander
尼克:Penny Hardaway、Allan Houston
魔術:DeShawn Stevenson
76人:Aaron McKie、Marc Jackson
太陽:Howard Eisley
拓荒者:Ruben Patterson、Dan Dickau
國王:Gerald Wallace
馬刺:Malik Rose
爵士:Alexandar Pavlovic
巫師:Lonny Baxter、Juan Dixon、Jerry Stackhouse

如果可以隨便選,山貓可以組成一支相當不錯的隊伍。不過我們要先搞清楚的是,山貓的團隊薪資上限實在太低了,有不少如Stackhouse、Houston、Walker、Eddie Jones之流的球員,山貓大概只能流口水而已。選來一名占掉團隊薪資三分之一的球員,實在是太過冒險。

山貓的教頭Bernie Bickerstaff已經表示,他對打造球隊的想法是:以選秀會為主,建立年輕球員為主的核心,再尋求老將的火力支援。最重要的是,他希望保留薪資空間的彈性,不希望自己綁死自己。

因此,擴張選秀的實際結果,很有可能大出我們的意料。基本上,山貓絕對會先挑「便宜又大碗」的實用性球員,也會選不少合約在一至兩年內結束的球員,以免背負太多重擔,同時,他們應該會以夏洛特位於北卡州的地緣考量,盡量挑選出自ACC聯盟,例如北卡、杜克、北卡州大或馬里蘭等校的球員,為票房作打算。

以山貓的團隊薪資限制,頂多只能在一個高薪(但也不能高得離譜)球員身上下手。這個人會是誰呢?應該不會是Jones,也不會是Houston。或許,他們完全不選高價位球員也不一定。

至於選秀,一般認為他們是鎖定杜克的Luol Deng,或是高中控球Shaun Livingston。山貓對選秀的想法,也會影響到他們在擴張選秀上的作法。

無論如何,擴張球隊通常在前幾年的戰績只有「慘」字可以形容,我們不需要抱太大的期望。有些擴張球隊,例如位在溫哥華時的灰熊,一直搞不出名堂。

山貓的壓力不小,北卡州雖然籃球風氣鼎盛,不需擔心沒人想看球,但相對的,球迷的要求就高了點。一方面,此地之前曾經擁有黃蜂隊,其次,這裡還有水準極高的大學籃球(杜克、北卡、北卡州大、威克森林等等),經過黃蜂出走的失望,恐怕是沒什麼耐心等下去。

■選秀球員大縮水
搞到最後,居然有53名球員(含外籍與大學、高中生)退出選秀,使得原本被喻為近年來最「深」(deep)的選秀,人才庫突然大縮水,其中尤以外籍球員為最。

我個人覺得,NBA允許大學球員和外籍球員報名選秀和退出選秀的制度,立意原本是很好的,讓球員能有改變主意的自由,或是第二個選擇。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則是對大學和NBA 球隊都有負面影響。

各大學原本就已經要忍受明星球員在一、兩年落跑的趨勢,導致他們在招生政策上不知該作出什麼樣的心態調整,如今,還得再忍受球員「測試」NBA選秀會順位的痛苦。雖然教練們嘴上都給予球員萬分祝福,也一定會對球員重返校隊感到開心,但我相信他們絕對是X在心裡口難開。

如果說選秀會就像是應徵工作的話,我很想問,在實際的社會中,有多少工作是能夠給你「測試自己會不會上」的?通常都只有一次機會,不是嗎?如果你認為自己準備好了,就去應徵,還沒準備好,就得等待,因為機會可能就那麼一次。

但NBA把選秀搞得像是以前的聯考,一次考不好還可以考第二次、第三次,球隊測試了半天,結果球員又退出了選秀,大家白忙一場,選秀策略要作急轉彎或重新調整,我實在看不出來其中的道理。你看外籍球員之中,還有報名兩年、結果兩年都退出的案例,真不知道是在搞什麼。

我非常希望NBA能夠將選秀制度作必要的修改,在兼顧球員自由選擇權的同時,也照顧到大學院校和NBA球隊。否則每年就看一堆毛頭小子棄學又退出選秀、棄學又退出選秀,煩都煩死了。

■有人在乎嗎?
說真的,有人在乎今年NBA選秀狀元是誰嗎?就選前的評估來看,不是Emeka Okafor,就是Dwight Howard,但今年選秀會的強度顯然比去年差多了。去年選秀被稱為「Top heavy」,也就是說,至少在前半段還有一些眾所矚目的球員,例如LeBron James和Carmelo Anthony。

今年的選秀,則不知道該怎麼形容。如果首輪第一和第二選秀權最後被拋售,我也不會感到太驚訝。如果Okafor真的好到無法錯過,T-Mac大概也不會因此要和魔術隊說再見。

Okafor和Howard看來都是智德兼備的優秀運動員,但坦白說,如果不是在今年,他們怎麼會是狀元新秀的人選?這讓我想到1989年的選秀,當年Louisville大學的Pervis Ellison榮膺狀元,結果NBA生涯只是個極其平庸的球員。

我並不是刻意貶低Okafor和Howard的球技,但有時候是否能獲選狀元,還真的要靠運氣。而NBA選秀就是如此奧妙,每隔幾年,就會有一屆特別優秀,例如1984、1992和1996年。相對的,每隔幾年就會有一屆特別遜。

不知道今年會被歸為那一類呢?

Sunday, June 20, 2004

NBA部落格 - 對嘴?

我一直感到很有趣的是,第五戰賽前Aretha Franklin為活塞主場唱國歌的「疑似對嘴風波」,會引起如此廣大的討論。如果是在台灣,拜託,對嘴是剛好而已,有什麼希奇的?

Aretha Franklin的歌聲很棒,吃遍靈魂和福音樂界,人稱「靈魂歌后」(Lady Soul),拿過15座葛萊美獎,堪稱是美國樂壇的大姐大。當然,她的體重也很有得瞧,我一直很想看她和文爺大培來場一對一,一定很有得瞧。

扯遠了…總之,這件事雙方各有說法,Aretha當然不承認自己對嘴,只說可能是機器的故障,造成聲音的delay。但是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老美對籃球比賽的討論還真是無所不包,我相信這是長久籃球文化所蘊育出來的。

我記得還曾經看過,有人統計賽前唱國歌藝人的主場勝率、每一名中鋒跳球的成功率等等。當然,也有人像今年一樣,統計俠客O’Neal連四場跳球違例之類的,無奇不有。

* T-Mac轉隊?
據說McGrady已經向魔術隊發出最後通知,打算轉隊。看樣子,魔術也知道小廟留不住大神,正在著手洽談交易。坦白說,我對McGrady有點失望,因為魔術一向是對球員最好的球隊之一。

McGrady的失望是可以理解的,原本期待和Grant Hill組成雙箭頭,卻因為Hill那莫名其妙的怪傷,計劃全盤皆亂。一度期待Tim Duncan到佛羅里達州,而且看來很有那麼回事,卻因為David Robinson和Gregg Popovich的強力慰留,最後也未能成真。

但為此T-Mac就該放棄了嗎?那麼Kevin Garnett怎麼辦?灰狼當年為了Joe Smith密約事件被NBA總部處以重罰,罰款加上取消五年(後來改為四年:2001,2002, 2004, 2005)的首輪選秀權,KG是不是也該感到灰心絕望,要求球隊將他交易出去?

魔術真正該作而未作的,是沒能解決Grant Hill的合約問題,導致Hill既無法上場,卻又卡住了團隊薪資。

或許我有點天真,但一名偉大的球員,不正是該領導球隊走出逆境,而非遇到逆境就退縮嗎?我覺得很多NBA球員現在的問題,就在於只想錦上添花,而不想自我開創。這就是為什麼,我會非常欽佩Charles Barkley─雖然他未拿到冠軍戒而退休,會希望見到Allen Iverson有朝一日在費城拿下冠軍,對Clyde Drexler、Karl Malone、Gary Payton等人卻始終不太敢恭維的原因。

Friday, June 18, 2004

NBA部落格 - 一個大問號、一個感謝和很多個抱歉

看完總冠軍戰,我心中一直有個大問號。

為什麼?為什麼這支看來像是史上最強的湖人隊,卻是如此的脆弱和無奈?他們不像被逼到牆角的貓,為求生不惜一搏,反而是張牙舞爪的狂瞄了幾聲,然後就接受必死的命運。

我不會用不堪一擊來形容他們,因為事實上他們也並非如此。只是,依照過去的經驗來看,我一直期待著湖人的反攻,甚至在第五戰之前為活塞憂心起來。像湖人這種被逼至絕境的隊伍,是最可怕的。如果活塞沒能拿下第五場,讓賽事再拉回洛杉磯,戰況將是難以想像。

我也一直期待著Kobe Bryant接管戰局。如果實際戰局允許,他是可以靠一己之力贏得球賽的。當然,這個期待也沒有成真。

對於湖人的問題,也許應該另寫一篇文章來討論。那…那就改天吧…

* * *

另外,我想說出感謝。Larry Brown,謝謝你。你告訴我們籃球的真締,告訴我們防守之美,告訴我們什麼是「play the right way」。我親眼看過你在1988年率領陣中只有一名大將Danny Manning的Kansas,擊敗Oklahoma奪冠,看過你在NBA生涯中改造過無數的球隊,甚至將快艇隊帶入季後賽─兩次!

我看著你全力試圖去教導、開導Allen Iverson,忍受那有時像冰、有時如火的關係。雖然最後這段關係仍提前結束,但我相信Iverson在稱呼你為「Coach Brown」時,心中的感受一定特別不同,只是他羞於表達、說不出口。

第五戰活塞已經領先20分,我看到你還是毫不放鬆的注意著球賽中的每一個細節。有人說你龜毛,緊張大師,但我不這麼認為。我知道,在籃球圈打滾32年,你經歷過太多詭異的事、太多心碎,讓你在球賽結束之前硬是無法放鬆,因為你很清楚,有時候勝利和失敗往往就是一線之隔。

捧著冠軍盃的你,致詞時最先提到的人叫Rick Carlisle,其次是季中被交易出去的Michael Curry、Chucky Atkins、Bob Sura。我心裡想著,有多少冠軍教練會在剛接下冠軍盃的一剎那,忙著感謝前任教頭,感謝這些季中被交易出去、無法共享冠軍喜悅的球員。

* * *

對不起,Chauncey Billups:
我和很多人一樣,曾經在你的大學時代欣賞過你,也曾經認為塞爾提克用首輪第三順位選來了一個廢物,一個不知道是控球還是得分後衛的球員。我曾經認為,Billups大概就是這樣了吧,不停的轉隊,不停的找不到位置,然後就在NBA裡默默消失。

我不知道,你在近兩年來竟鍜鍊出如此強大的抗壓力,投進一個又一個的buzzer-beater,靠著一招screen-and-roll,就能把湖人整死。繼你的老闆Joe Dumars之後,成為史上第二個尚未獲選為明星球員,就當選總冠軍戰MVP的球員。我佩服你從未放棄自己的耐力和毅力,我看錯你了。

對不起,Tayshaun Prince:
我只認為你會是一個很不錯的大學明星,如此而已。我也曾經認為活塞跳過Carmelo Anthony而選擇Darko Milicic,無法解決小前鋒的問題。到今天我才知道,即使Anthony能夠每場攻下25分,他的防守絕不會讓Larry Brown滿意,絕對無法搧掉Reggie Miller那記快攻必進球,也絕對守不住Kobe Bryant。

誰能想到呢?「Kobe Stopper」不是Ruben Patterson,不是Bruce Bowen,也不是Latrell Sprewell,而是看來連防守Rick Fox都有問題的你?我佩服Joe Dumars的睿智、對你的信心,也要向你說:對不起,我錯了。

對不起,Richard Hamilton:
在今年季後賽之前,我壓根從未想過你會被形容為「Reggie Miller第二」,也從未想過你能夠挑起一支球隊的進攻大樑。我錯了,錯得徹底。你那被球評稱為「Rip Curl」的跑位,確實頗有大嘴的味道,讓對手恨不得死掉。你那獨樹一格的中距離得分能力,在當今NBA無人出其右。而且,你還有爭搶籃板和分球的能力。

是的,我覺得你還是不戴面罩比較酷,我覺得你的基本動作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是…I’m sorry,我小看你了。

對不起,Lindsey Hunter:
「Isiah Thomas第二」?這個當年選秀會被用在你身上的形容詞,曾經讓我笑到噴飯,而且一笑就是好多年。但你在今年季後賽對替補球員作出的詮釋,實在完美得無法再完美。你能夠壓迫對手、判斷傳球線、適時抄截,還能在有限的上場時間內投進關鍵進球,三不五時還在漫不經心的湖人頭上大搶籃板。歲月確實讓你有著無數的成長和試煉,如果可以的話,我想收回以前的所有笑聲。

對不起,Ben Wallace:
我想先問一下,你是人嗎?你真的不是科學家製造出來的防守機器?你確定?

當然,在我看到你的罰球之後,我大概能確定你是人。也或許,那群瘋狂科學家忘了把「進攻軟體」灌進你身體的程式裡。

無論如何,我要向你致歉,因為我不僅從未想過你會在NBA球隊先發,更沒有想過你會獲選為明星球員,贏得總冠軍!說不定,連你那住在阿拉巴馬州窮鄉僻?的老媽和十個兄弟姐妹,也從來都未曾想過。

你靠著防守、籃板、拼勁,徹底的塑造了活塞精神,改變了球賽的節奏。總冠軍戰五場球,我就看著你用各種不同的方式抓籃板:從俠客頭上摘,騎在Luke Walton頭上摘,從沒人注意到的角度偷溜進禁區、神奇的「撿」進攻籃板,彷彿你早知道球會往那裡飛。也看著你用各種不同的力道、從各種不同的方位搧鍋,力道有強中弱,角度有45度補位,或是直上直下,或是釘板。

歹勢,我不應該小看你的。「Fear the Fro」,我們都應該fear the fro!!

Wednesday, June 16, 2004

讓熱血沸騰的冷門

底特律活塞在NBA總冠軍戰以4-1擊敗洛杉磯湖人,締造被大家稱為「史上最大冷門」的特大號冷門。活塞不但在14年後重新擁抱NBA總冠軍,而且63歲的教頭布朗也拿下執教NBA 21年來的第一座冠軍。

這確實是難以想像的結果,也是讓人看得熱血沸騰的冷門。同時,在今年的總冠軍戰系列之後,無論是NBA球隊、球員、教練或媒體、球迷,對球賽大概都有了一分不同的認識。

其實,就戰績來看,活塞和湖人並沒有太大的差別。但湖人擁有四名球星,擁有堪稱傳奇的教練傑克森,還擁有豐富的季後賽、總冠軍戰經驗,更有著重奪冠軍的超強企圖心。反觀活塞,陣中找不出一名稱得上球星的球員,教頭布朗第一年上任,球員的總冠軍戰經驗用一隻手都數得出來。

因此,4-1、4-2的賽前預測比數,都是很正常的。

無論如何,今年的總冠軍戰,除了給我們驚奇,讓我們欣賞到「防守之美」和湖人的崩盤之外,還讓我想起過去在NBA總冠軍戰中曾出現的冷門。雖說是冷門,在觀戰當下,心裡可是熱烘烘的。回顧過去的總冠軍戰冷門,較為人傳誦的大概有:

▓1970年,尼克4-3湖人
這一年的總冠軍戰之所以至今仍膾炙人口,最主要還是在於它的戲劇性。當年尼克例行賽戰績以60勝22負遠勝於湖人的46勝33負,照理說,尼克應該會是較被看好的隊伍。

但湖人陣中擁有威斯特、張伯倫、貝勒等好手,全隊有四名平均20分以上的射手,進攻火力相當驚人,威斯特平均每場更要砍下31.2分。尼克雖然也有中鋒威利斯.瑞德(21.7分)和控球後衛佛雷塞(20.9分)兩支大刀,但陣容一字排開,實在差了一點。

前六戰打完,兩隊以3-3打成平手。最麻煩的是,尼克中鋒瑞德腳踝嚴重扭傷,第七戰很可能無法上場。尼克眼看著就要在主場輸掉這全季最關鍵的一戰,直到賽前,還無法確定瑞德傷勢如何。

開賽的一刻,尼克全場球迷就看著瑞德一跛一跛的從球員休息室走進場中。那一刻,全場為之沸騰。更神奇的是,瑞德不但先發登場,還投進尼克的前四分,使尼克士氣為之大振,該役痛宰湖人奪下冠軍。

另外,如果你不知道的話,湖人教頭傑克森當時是尼克的一員,而且是板凳中的板凳,龍套中的龍套。

▓1975年,勇士4-0勝子彈
在許多人眼中,這才是總冠軍賽史上最大的冷門。當年的金州勇士,戰績只有48勝34負,奪下西區冠軍已是不得了的成就,陣中能端得上檯面的球星,算來算去就只有一個脾氣火爆的前鋒射手瑞克.貝瑞(30.6分)。他們的中鋒克里夫.雷,只有6呎9吋,是標準的苦工。

反觀子彈(現在的巫師),陣容則是一時之選,中鋒有安索(9.4分、14.8籃板),前鋒有海斯(23分)和錢尼爾(21.8分),例行賽戰績60勝22負。

沒想到兩軍一交手,例行賽戰績和陣容如何全不是那麼回事。勇士在貝瑞的領導下,四戰全勝。一直到現在,1975年的勇士都還是最不像冠軍隊的冠軍隊,而從此之後,勇士似乎也用盡了他們的好運,未曾再打進冠軍戰,更別提奪冠。

▓1991年,公牛4-1勝湖人
有人認為這不太算是冷門,畢竟,公牛是有喬丹和皮朋的球隊!而且當年的戰績,公牛還比湖人多出三勝(61勝對58勝)。但是就當時情勢分析,喬丹和公牛尚未曾奪冠,湖人則是兼具經驗、才氣的菁英部隊。

當時的公牛,是傑克森執掌的第二季,仍是喬丹(31.5分)和皮朋(17.8分)的兩人球隊。其他諸將,就只有強力前鋒葛蘭特(12.8分)一個人有點看頭,其他都是蝦兵蟹將。湖人則有渥錫(21.4分)、魔術強森(19.4分)、史考特、狄瓦茲等名將。

果然,湖人首役就在芝加哥靠著柏金斯終場前的一記致命三分球,以兩分險勝公牛,取得1-0領先。沒想到,公牛接下來竟連勝四場,最後三場都在洛杉磯獲勝,奪得喬丹和傑克森教練生涯首座冠軍,這是令人完全難以想像的結果。

在這一年,喬丹作出空中扭腰換手上籃的高級動作,傳誦後世。他更抱著第一座冠軍盃整整痛哭7分鐘,令人感動不已。

現在看來,或許這不算是太大的冷門,因為這一年為後來的公牛王朝開啟了第一扇門。但無論如何,4-1的比數仍讓人感到驚訝。

▓1995年,火箭4-0魔術
1993-94球季,火箭在總冠軍戰中以4-3力克尼克,奪得冠軍。下一季,他們的例行賽戰績卻下滑為47勝35負,在中西區只排名第三。自然而然,在賽前預測中,衛冕希望渺茫。

火箭陣中,掛頭牌的巨星仍是中鋒歐拉朱旺(27.8分),當時他的球技正在生涯巔峰。輔佐歐拉朱旺的,則是他在休士頓大學的學長崔斯勒(21.8分)。除此之外,火箭陣中有的只是些配角,例如麥斯威爾,以及後來才成為明星的卡塞爾、歐瑞等人。

在東區,由俠客歐尼爾和「一分錢」哈德威領軍的奧蘭多魔術,則是快速崛起的東部勁旅。這一季他們拿下57勝,許多人預測,在兩名年輕球星的領導下,這很可能是「魔術王朝」的起點。攤開魔術攻守數據,有內有外,場上五個位置一個都不缺,除了俠客和一分錢,還有射手尼克.安德森、丹尼斯.史考特、強力前鋒葛蘭特,全隊共有五名球員得分兩位數,實在稱得上是完美的球隊組合。

但這一季的火箭,是上帝屬意的天命隊伍。當時年紀尚輕、經驗稚嫰的歐尼爾,對上老前輩歐拉朱旺的迷蹤魔步,簡直是一點辦法都沒有,而俠客當時的傳球助攻能力又還停留在「很要命」的階段。至於哈德威,也是經驗有待磨鍊的菜鳥。兩軍交戰,魔術竟慘遭火箭直落四剃了光頭,連一場勝利都拿不到,始料未及。

如果NBA歷史能告訴我們什麼,上面的冷門史告訴了我們,球場上沒有不可能的事。愈被認為是一面倒的戰況,就愈有可能出問題。事實上,這也是運動之美,是NBA令人著迷的原因之一。如果有一天,NBA戰場上不再出現冷門,那麼它大概也失去了觀賞的意義。

Friday, June 11, 2004

世界那麼大 - 2006世錦賽

日本主辦2006世界男籃錦標賽,是很久以前就確定的事。最近FIBA正式公告,2006年世錦賽將於2006年8月19日至9月3日間在日本舉行。這將是1978年的馬尼拉之後,世錦賽再度由亞洲國家主辦,而我又開始作夢了...

本屆賽事有一項最大的革新,將參賽隊伍由16隊增加為24隊,隊伍數整整比奧運多了一倍。我一直認為,我們不需要空口說白話要打進2008北京奧運,以台灣的籃球實力,那幾乎是比登天還難。但是打進2006世錦賽,如果有努力,加上一點運氣,未必不可能。

依照FIBA發佈的新聞,世錦賽各洲參賽隊伍分配是這樣的:
地主:日本
歐洲:6隊
美洲:5隊
亞洲:3隊
非洲:3隊
大洋洲:2隊
FIBA邀請:4隊

這其中很有玄機,照分配看來,日本是不包括在亞洲的參賽隊伍之中,另外,國際籃總則有權邀請其他四個國家,公佈時間為2005年11月。

我一直有一種感覺,這四支受邀隊伍中可能會包含中國隊,因為現任國際籃總會長程萬琦出身亞洲,應該會多照顧亞洲國家。

所以,2005年亞錦賽會出現幾種狀況,前三到前五名都有可能晉級世錦賽:

- 如果中國獲邀請
中國、日本都在亞錦賽前五名,則亞錦賽前五名均晉級世錦賽
中國前四名,日本在四名外,則亞錦賽前四名晉級世錦賽

- 如果中國未獲邀請
亞錦賽前三名晉級世錦賽

雖然台灣在2003亞錦賽排名是史上最差的第11名,但我覺得中華籃協應該努力計劃,在2005年亞錦賽爭取最佳名次。如果幸運,說不定前進世錦賽不是夢,至少比只有12個名額的奧運有機會多了。

附帶一提,2006世錦賽將在北海道的札幌、宮城縣的仙台、靜岡縣的濱松、廣島和埼玉五個城市進行。24隊將分為4組,每組6隊進行單循環預賽,每組前四名共16隊晉級第二輪,隨後就全部採用單淘汰賽制,打出冠軍。

歐洲和南美國家對世錦賽的看重,往往不下於奧運。我也認為大家都該多分一點注意力給世錦賽,因為它的精彩程度絕不比奧運來得差。

Wednesday, June 09, 2004

NBA部落格 - 犯規?不犯規?

(Note:兩天前就寫好了,由於網站掛掉,只好現在po上來…)

湖人、活塞第二戰結束後,所有的討論都集中在最後一次進攻,活塞是否該提前犯規的問題。

包括ESPN球評陳政皓、洛杉磯媒體、底特律媒體、其他教練等等,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活塞應該提前犯規,不讓Bryant獲得三分球扳平比數的機會。但是這些人並不包括我在內,換句話說,如果是我,我也會採取Larry Brown的作法。

事實上,我覺得無論是活塞的團隊或Hamilton的一對一防守,在該次進攻都已作得很好,將Bryant逼到三分線外一大步,而Hamilton也舉手作出干擾投籃的動作。剩下來的,就是和他賭了,進就平手,認了,不進,活塞就贏球。就像Ben Wallace說的:「We will live and die with that shot any day」;至於Kobe的最後一投,我只能說:這就是球星,願賭服輸。

讓我們詳細一點來描述,最後10.9秒活塞領先3分,湖人發邊線球,O'Neal上前接應,再傳Luke Walton,Walton再傳Bryant尋找出手機會。原本防守Kobe的Tayshaun Prince由於被O'Neal卡住,Richard Hamilton作換人防守,將Kobe向左邊三分線外逼迫,造就了Kobe註定會名留青史的最後一投。

賽後的爭議點在於:(1)為什麼活塞不在O'Neal接球時犯規?讓他上罰球線總是比較有賺頭;(2)為什麼活塞未在Kobe運球時犯規,讓Kobe上罰球線,寧願丟兩分,換回控球權和一分領先?

這是球賽中最難解的一個謎:領先3分,時間剩不到一次的shot clock(24秒),你選擇犯規還是不犯規?

讓我們看看布朗爺的解釋:
「We don't foul in a situation like that. He's going to go up and shoot it anyway. We were off, we switched....We just wanted to switch out and get a hand up and be aggressive. Our switch was there, but we just kind of backed off a little bit and he made a great shot.」


被問及事前是否想到要犯規時,Hamilton的回答則是:
「That was never a question that we was going to foul. We were going to try to play everybody straight up, switch on pick-and-rolls and things like that. It was never a question of whether we were going to foul or not.」


有人說,當時活塞犯規尚未到加罰狀態,可以把犯規用掉拖時間。沒錯,活塞在最後兩分鐘之前,團隊犯規只有兩次,但最後40秒Shaq球進加罰時,累積到第三次,根據NBA規則(避免犯規次數少的球隊在最後兩分鐘大玩犯規遊戲),此後再犯規就直接進入penalty situation,所以活塞只要一犯規就是兩罰。

一般的說法是,活塞為什麼不 (1)在Shaq上前接應邊線球時就犯規;(2)在Kobe下球時就犯規,讓他兩罰,即使全進,也還握有一分領先,同時握有控球權;最差的狀況,在接下來的時間玩罰球大戰?

但你要想想看,首先,犯規最傷的一點就是─計時器停了。終場前有小幅領先隊伍的第一個念頭一定會是run out the clock,不是嗎?其次,讓對手兩罰,你還必須能保證能抓下罰球不進的籃板才行,換言之,球賽的變數增多了。

所以,Brown的思維很簡單,全力作好最後一次防守,將湖人攻勢逼往外線,該交換防守的就要交換。活塞全都作到了,雖然Hamilton沒有全力逼上Kobe,但這多少是怕犯規的關係。一直到最後一刻,我都認為活塞的作法是很合理的,等到Kobe出手,你能作的就是祈禱,希望他不要進。

又有人說,這個投籃的人可不是Luke Walton,而是以擅長處理最後一擊聞名的Kobe Bryant!活塞怎能下如此大的賭注?但Brown又不是笨蛋,他知道Kobe在這之前三分球投4中0,以機率原理,當然是和他賭了。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喬丹一生曾經投過這麼多最後一擊,但他也沒有否認,自己的missed shot比成功的最後一擊多出太多了吧!所以,我覺得這些媒體的評論多少有點事後諸葛的味道。如果Kobe出手沒進呢?這是不是又變成了一次絕佳的防守?

Larry Brown唯一的失策是,他指示球員,如果Shaq最後在低位拿到球,就下手犯規。他沒想到的是,Shaq會上前接應邊線球,等到Shaq上前接發球,活塞一時間也反應不過來。

事後,連Phil Jackson也表示,如果是他,也可能下達不犯規指令。他記得很清楚,先前曾有好幾次遇上相同情形,他下令犯規,結果有兩次被對手投進三分球外帶犯規,連得4分,當場反勝為敗。

所以,我真的搞不懂,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批評Larry Brown的這個決定。說什麼他的策略「backfired」,說他聰明一世、糊塗一時等等。在我看來,Kobe靠自己的力量挽救了全隊,挽救了束手無策的Phil Jackson,事情就是這麼簡單而已。我非常佩服Kobe,但我不認為Brown作出了錯誤的抉擇。如果我是教練,即使下一場再出現相同的情形,我也還是會採取相同的作法。

2004年NBA選秀外籍球員:後衛

(後衛備選人數較少,由此將控球和得分後衛集成一篇)

要在選秀會上挑選歐洲後衛,對任何一隊來說,都得下足決心。賭長人,至少還有高度和身材;要賭後衛,除非你在事前有著相當縝密的球探報告,確信這小子能在NBA生存,否則這把注還真難丟得下去。

但我相信,這個現象總會有改變的一天。

以往歐洲、南美後衛在NBA裡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在祖國是全能後衛,到NBA成了「無能後衛」;在母隊是打到只剩一口氣還在場上的球星,在NBA成了坐板凳坐到感冒的龍套。

如今,NBA裡已經有著Drazen Petrovic和Manu Ginobili、Tony Parker成功的例子,即使是Jiri Welsch、Zoran Planinic或Carlos Arroyo、Gordon Giricek、Marko Jaric,其實也都算不差,在NBA找到立足之地的外籍後衛愈來愈多。

雖然各隊放眼歐洲、南美,主要重點還是在長人身上,但近年來各隊對外籍後衛的信心,應該是愈來愈高。

一方面,美國後衛的外線能力還在不斷的下降,使擁有準頭的外籍後衛找到生存空間。其次,我認為外籍後衛和美國後衛的距離正在拉近之中,特別是他們對球賽細節的了解和觀念,由於自小就有俱樂部完整的訓練,絕對不在美國後衛之下。第三、目前歐洲後衛的高度、體能條件都還在不斷成長,而高後衛絕對會是受NBA歡迎的貨色。

感謝Steve Nash、Tony Parker和Ginobili,我們因此而對外籍後衛有了不同的期待。至於選秀會上能不能挑中好貨色,我認為,挑後衛比挑長人更能看出一支球隊球探系統和高層主管的看人眼光。

控球後衛

Sasha Vujacic
(VOO-ya-chich)
200cm, 88kg, 1984/3/8, 斯洛維尼亞
去年就曾報名選秀,參加芝加哥選前訓練營,而且贏得不少讚美,但最後還是退出了選秀。有過去年的認證,使他成為今年十分被看好的外籍控球人才。Vujacic視已逝的Drazen Petrovic為偶像,最喜歡的球隊是國王隊。

Vujacic過去三年來都效力義大利一級聯盟的Snaidero Udine,今年球季的平均達到14.4分、3.7籃板、.3助攻和2.4抄截。球探認為,他的球路近似Brent Barry,身高也夠,在場上不自私,樂於傳球,而且具有控球後衛必須具備的天份,有希望朝雙能衛發展。

Roko Leni Ukic
(ROW-ko OO-kich)
195cm, 83kg, 1984/5/12, 克羅埃西亞
Ukic是克羅埃西亞最被看好的新生代控球之一。他在2002年年率該國拿下歐洲18歲級冠軍,也參加了2003年的世青賽,率克羅埃西亞打進四強,平均有19.8分、4.6籃板、4.4助攻和2.6抄截的成績,顯然,從17歲開始就在職籃先發的經驗,對他很有幫助。

今年3月,他也入選了Hoop Summit的國際明星隊。在克羅埃西亞的母隊KK Split,則創下生涯新高15.4分,目前已入選了該國成人級的國家隊。球探報告指出,他雖然沒有特別突出、引人注目的體能條件或成績,但基本動作很好,觀念清楚,速度不錯,具備一個成功控球的所有條件。

Ivan Koljevic
(ee-VAHN COLL-yeh-vich)
187cm, 81kg, 1984/6/30, 塞爾維亞
年紀輕輕,在職籃就已擁有很好的成績,而且是塞爾維亞18歲、20歲級國家隊的主力球員。16歲起就投入職籃,第一季被母隊Buducnost借給Lovcen Cetinje,自2002年起重返Buducnost,每年都有13-14分左右的成績,近兩年命中率均達5成,罰球則都在8成5以上,是標準的射手。他的球路比較像得分後衛,但身高比較適合打控球。如果有幸被選,勢必面臨轉型。

Beno Udrih
(BAY-no OO-drick)
192cm, 90kg, 1982/7/5, 斯洛維尼亞
2001年就以19歲的年紀入選斯洛維尼亞國家隊,2002年曾率Olimpija Ljubljana獲斯洛維尼亞職籃冠軍,並獲選為MVP。隨後他的職籃生涯顛沛流離,2002-03球季和以色列勁旅Maccabi Tel Aviv簽約,2003-04季初轉到俄羅斯,季中又和義大利的Breil Milano簽約,平均10.8分、2.3助攻。

Marcelo Huertas
(mar-cell-lo hwhere-taas)
191cm, 84kg, 1983/5/25, 巴西
來自一個籃球家庭,老爸老哥都曾經打過巴西職籃。他曾赴美打過一年高中籃球,英文流利。球探表示,他的速度和傳球視野均佳,球路和Steve Nash類似。不過Huertas從未入選過巴西國家隊。2002-03球季,他以16.1分、3.5助攻的成獲選為巴西職籃年度最佳新人;2003-04球季,他的成績進步為17.4分、6助攻。

Alexandar Capin
186cm, 83kg, 1982/10/6, 波士尼亞
2003-04球季效力德國一級聯盟的Telekom Baskets Bonn,平均13.8分、3.5助攻。他的外線精準,球路屬於純控球後衛。

Omar Quintero
(KEEN-tero)
182cm, 80kg, 1981/9/26, 墨西哥
看過去年美洲區奧運資格賽的球迷,應該對這個「矮仔財」記憶猶新。Quintero個子雖矮,一向被列為控球後衛,但他實際上是以得分見長。2003年美洲區奧運資格賽,他以平均21.1分成為得分王,命中率5成26,三分球4成5,罰球8成54,夠嚇人了吧。

Quintero曾在奧克拉荷馬州的Southern Nazarene大學(NAIA第一級)打過一年,平均24.1分,在當年的NAIA排名第三。但話說回來,以他的身高,再怎麼會得分,如果不能控球,在NBA還是一點用處都沒有。

得分後衛

Sergei Monya
(sir-GAY Mon-ya)
203cm, 100kg, 1983/4/15, 俄羅斯
Monya被喻為今年最「NBA-ready」的球員之一,他的身材野壯、衝撞力強,同時還有相當好的中距離和三分球,最難得的是他的防守獲得NBA球探不錯的評價,而且勤奮苦練,對比賽的態度極為認真,這在歐洲球員中算是少之又少。

Monya已經擁有不少大賽的作戰經驗,去年他是俄羅斯參加歐錦賽的代表隊成員,近兩年則效力該國最強的球隊CSKA Moscow。CSKA陣中名將如雲,Monya本季上場時間只有19.1分鐘,但交出7.7分、4.1籃板的成績,非常稱職。在結束不久的EuroLeague最後四強,他在準決賽出戰Maccabi Tel Aviv一役摘下10分,但CSKA落敗,第三名之戰則拿下8分。

如果有好的訓練和調教,或許Monya可以成為和Matt Harpring類似的球員。

Misan Nikabatse
(Me-san Neek-a-BASS-jay)
192cm, 91kg, 1982/7/7, 德國
如果各位還有印象的話,他在2002年世錦賽有相當不錯的表現,是德國奪下銅牌最重要的替補球員之一,平均上場15.6分鐘拿下7.4分。從1998到2003年間,他在德國二級聯盟、希臘和義大利之間來來去去,2003-04球季再度回到德國效力一級聯盟的Mitteldeutscher,平均11.4分。Nikabatse身材壯碩、彈性爆發力都不差,只要多練練外線,有在NBA討生活的本錢。

Sunday, June 06, 2004

2004年NBA選秀外籍球員:小前鋒

我的感覺是,小前鋒在近幾年來突然成了NBA最難找的位置之一。在NBA選秀會上來看,要挑中優質的小前鋒相當不容易,要在外籍球員中挑小前鋒,就更不容易。

我的重點並不在「數量」,事實上,有愈來愈多的大前鋒,甚至中鋒,想要改走小前鋒球路。(奇怪,怎麼突然想起一個國內球員...兩個字,很會扣籃,沒有主持過節目...)未來你保證隨時可以看到一堆6-10以上的小前鋒,至於好不好,那是另一回事。

我的意思是說,小前鋒當然人人能打,但一個理想的小前鋒需要全方位技藝和條件,而且攻守必須均衡,否則將淪為「大狗」Glenn Robinson之流,自己每場球攻得進18分,卻被對手得了25分。對外籍球員而言,進了NBA往往要防守比自己小一號、快一倍的球員,和在歐洲時防守的大號慢速球員有很大不同,這將是他們面臨最大的挑戰。

今年選秀會上,外籍球員中照例有幾塊小前鋒的上好材料,能不能出頭,只有天曉得了,上帝祝福他們。

Damir Omerhodzic
(da-mer o-mer-HOE-di-zich)
208cm, 102kg, 1985/12/26, 波士尼亞
Omerhodzic有著一段灰姑娘似的故事。在南斯拉夫內戰爆發後,他們一家人遷居瑞典,Omerhodzic幼年時期幾乎都在瑞典打冰球度過。在那裡,他的「麻吉」是去年被尼克選中的Maciej Lampe。

兩個人都愈長愈高,終於丟下冰球,玩起籃球。然而瑞典籃球風氣實在不盛,年長一歲的Lampe率先離開瑞典,和西班牙的皇家馬德里簽約,14歲的Omerhodzic只能自己想辦法。他上網瘋狂的尋找籃球俱樂部網址,讓他找到了克羅埃西亞的Cibona Zagreb。

他決定冒險,一個人帶著包包獨自旅行到克羅埃西亞,好說歹說加上幾次測試,Cibona終於決定簽下他。只不過在這兩年來,Omerhodzic雖然前後入選克羅埃西亞的18歲和20歲級代表隊,在母隊卻幾乎被遺忘,一律丟在板凳上納涼。

他再度下定決心,非進NBA不可。今年四月和經紀人Marc Cornstein簽約,赴美國克里夫蘭進行私人訓練。他原本從未作過重量訓練,赴美後才首度密集的作重量,到目前為止,體重據說已經從220磅增加為240磅,不再是弱不禁風。

Omerhodzic被形容為「年輕的Nowitzki」,這代表著兩個意義,第一是他有著非常優秀的投籃手感,第二是,他的防守爛到一定的程度。球探觀察之後表示,他的體能條件相當好,是個quick-jumper,垂直跳也有35.5吋,禁區步法還不錯,但是手很小(部份NBA射手也有相同的「症狀」,似乎不足為慮),幾乎無法一手拿球。

另外,據說他的個性不是太好,謠傳他是個party animal,也屬於不太受教的球員,經常和教練有小衝突。

Omerhodzic的條件完全沒有問題,棒呆了,NBA球隊擔心的應該是,他在赴美之前幾乎沒有什麼實戰經驗,對球賽的本能直覺(instinct)和感覺較差。雖然身材能練,防守能練,經驗的缺乏卻難以在一時之間補得過來。

Victor Khryapa
(vic-tor ka-RY-hap-pa)
205cm, 95kg, 1982/8/3, 俄羅斯
Khryapa先前兩年都因為預估選秀落點不佳,最後退出選秀。今年三度進軍NBA,順位恐怕還是不會太高,但據說他在各隊測試的結果不錯,對行情有幫助,也已經有湖人、籃網、塞爾提克等隊對他表示興趣。

過去兩年來,Khryapa效力俄羅斯職籃的超強隊伍CSKA Moscow,但揮灑空間有限,平均得分不超過7分。2002年世錦賽成為俄羅斯國家隊最年輕的成員,算是對他的小小肯定。

他經常被拿來和Andrei Kirilenko作比較,但實際上兩人球路有差別。他的外線比AK更好一點,但沒有Kirilenko那麼具有全方位的影響力。Khryapa的好處是,他在歐洲就是打小前鋒,沒有調整位置的適應問題,和CSKA之間的35萬美元買斷問題也已經搞定,隨時可以向NBA報到。

Luka Bogdanovic
(lu-ka bog-DON-o-vich)
205cm, 95kg, 1985/2/11, 塞爾維亞
他是個很令人感興趣的小伙子,來自塞爾維亞,球路據形容近似於Peja Stojakovic和Vladimir Radmanovic,你多少可以想像他的球風是什麼樣子。

對一個19歲的球員而言,他的進攻能力絕對在水準以上,在今年的NIKE Hoop Summit中,單場投11中8(三分球投5中3、罰8中7),攻下20分,是國際明星隊表現最傑出的球員。

2001年,Bogdanovic和Darko Milicic、Kosta Perovic一同被選入塞爾維亞16歲級國家隊,在歐洲16歲級錦標賽中擊敗俄羅斯奪冠,Bogdanovic是當時隊上得分王,和Milicic也是室友兼麻吉。隨後他加盟該國勁旅Red Star Belgrade至今,由於年紀太輕上場時間不多,表現平平。

他的控球技巧超乎想像的好,可惜體重輕了點,碰撞能力不佳。有興趣培養的球隊,或許可以在第二輪一搏,磨個幾年,看看是否會有第二個Peja出現。

Christian Drejer
(Dryer)
206cm, 102kg, 1982/12/8, 丹麥
Christian Drejer被形容為丹麥史上的最佳籃球員,2002年─他加入職籃的第二年,在丹麥職籃的平均就有31.6分、6.4籃板,贏得年度最佳球員。

2002年夏天,Drejer原本有意直接投入NBA選秀,另一方面,歐洲所有職籃勁旅幾乎都在爭取他的加盟,甚至開出7位數的合約總值,但Drejer最後卻出乎意料的赴美就讀佛羅里達大學。

大一球季前兩個月,他都在療養踝傷,上場時間不多。到了大二,他終於開始展現潛力,前20場球平均拿下10.2分、4.8籃板、3.9助攻,成為佛羅里達大學教頭Billy Donovan手下不可或缺的一顆棋子。但Drejer可能是天生喜歡嚇人,突然在今年2月18日通知學校,他已經和西班牙職籃的Barcelona簽約,拍拍屁股就走人,搞得隊友傻眼,Donovan則是X在心裡口難開。

如同想像,Drejer在Barcelona自然是坐足了冷板凳。而根據NBA的規定,由於Drejer中途輟學,不用申請就已經具備今年選秀的備選資格。

Drejer確實有他吸引人之處,他是少數有能力擔任「控球前鋒」位置的球員,類似Scottie Pippen和Toni Kukoc的角色。他的運球不特別好,但是傳球視野、sense都在水準以上,速度也還OK。他的中距離不錯,欠缺三分球射程,則是他最大的弱點。此外,他也不喜歡碰撞,在NBA裡恐怕會吃大虧。

Christos Tapoutos
(CREES-toes tah-POO-toes)
200cm, 96kg, 1982/9/21, 希臘
身材野壯,彈性不錯,在希臘職籃是有名的空中飛人。2002、2003年都曾報名選秀,後來退出。曾入選希臘18和20歲級國家隊,並率希臘拿下20歲級歐洲冠軍,目前是成人級國家隊成員。

Viktor Sanikidze
(saa-NEE-kid-zay)
203cm, 89kg, 1986/4/1, 喬治亞
到目前為止,人們對他所知還不多,而他的球賽經驗也少得可憐,看好的是他的潛力。Sanikidze曾於2001-02球季赴紐約,在Globe Tech Junior College打了一年之後,又返回喬治亞,加入當地的業餘球隊Academy Tblisi。今年才被法國A級聯盟的SAOS JDA Dijon簽下來,跑了9場龍套。球探認為他的體能條件和投籃能力都很好,也夠強悍,未來是轉戰NBA小前鋒的人才。

Saturday, June 05, 2004

2004年NBA選秀外籍球員:強力前鋒

以往的選秀中,挑選外籍強力前鋒,通常都蠻令NBA球隊失望的。無論是歐洲或南美的球員,和美國球員比起來,雖然打的位置同樣稱為power forward,但根本一點都不power。

超音速的Radmanovic,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不可否認的是,所謂的喬丹症候群、KG症候群,乃至於Nowitzki症候群,不但在美國,也在歐洲和全球各國產生發酵作用。誰不想優雅的飛行滑翔?誰願意堅守禁區本位幹髒活?

也因為如此,使得願意作苦工、打籃下的球員更是彌足珍貴,而今年的外籍備選球員中,是有幾名符合這些條件的人才。

Andris Biedrins
(AHN-dris BE-a-drish)
210cm, 109kg, 1986/4/2, 拉脫維亞
Biedrins的評價有多好?有人預測,他很可能是今年第一個中選的外籍球員,就這麼好。事實上,他也是今年歐洲整體評價最高的青年球員。

Biedrins屬於外籍球員中的異類,他的身材(有人說他實際身高為213公分)既高又壯,幾乎是為禁區而打造,這不意外。令人驚奇的是,他以打禁區為樂,喜歡碰撞。

他出生於並不以籃球聞名的拉脫維亞,也一直留在該國打職籃,但他的天份畢竟沒有被埋沒。2001和2002年,他都代表拉脫維亞在歐洲的分齡錦標賽中有不錯的表現,同時在2002年正式加入職籃。這一年他曾經和Darko Milicic交手,但是被打爆;該役Milicic攻下37分、9籃板、4助攻,Biedrins則只有2分、4籃板。

但Biedrins在一年內有相當大的進步,在拉脫維亞職籃第二年交出18分、8.9籃板的成績,在2004年18歲級歐錦賽則有21.8分、14.4籃板、4.4阻攻和3.8抄截的全能演出,平均每場要罰球14次,簡直把對手搞慘了。隨後他前往美國,原本要進入華盛頓特區的National Christian Academy念大三,但資格不符,最終乾脆聘請了名經紀人Bill Duffy,一心要進軍NBA。在這段期間他參加了幾個高中明星賽和籃球營,表現不俗。

Biedrins最為人稱道的就是拚勁,在場上永無止盡的拚搶,視防守和籃板如命,沒有鬆澥的時刻。他除了身材,還有速度,更有34吋半的垂直跳高度,體能條件好得不得了。和其他年輕球員比較,他的實戰經驗不少,並不是坐在板凳上納涼的球員。要說起他的缺點,多半還在進攻上,因為他大概只能靠著強力的drop-step、第二波進攻和短距離的跳投得分。

像Biedrins這樣的人才,是各隊都需要的對象。有人預估他最高的順位可達前三順位,他的影響力甚至不會比Dwight Howard來得小。

Tiago Splitter
(tee-AAH-jo)
210cm, 101kg, 1985/1/1, 巴西
Splitter很早就被球隊發掘,1999年14歲時就已經在巴西職籃出賽。一年後,和西班牙的Tau Ceramica簽下長約,從2000-03年間,都在該俱樂部的次級球隊中磨鍊,直到2003-04球季才在一級隊伍登場亮相。不過他的年紀還太小,Ceramica陣中又有Luis Scola、Kornel David、Andrew Betts和Andres Nocioni等好手,Splitter的上場時間少得可憐,平均只有2.2分、1.8籃板。大家看好Splitter的,是他相當不錯的協調性,以及力量和智慧兼具的潛力和打法。能不能打出頭,就要靠教練指導、自己的揣摩和時間的證明。

Anderson Varejao
(Va-REE-ho)
209cm, 104kg, 1982/9/28, 巴西
Anderson Varejao很早就成名,他和老哥Sandro Varejao是巴西有名的兄弟檔。Sandro曾赴美在西維吉尼亞大學打球,但潛力不如老弟,所以較不受矚目。

2001年,19歲的Varejao首度在巴西職籃登場就打死人,新秀球季平均17.7分、9.7籃板、3阻攻,第一年就榮膺MVP。他也沒在國內閒著,馬上獲西甲名門F.C. Barcelona挖角。到西班牙三年來,表現只能稱得上平平,並不突出,但也不差,還算是球隊中重要的一份子。

2002年他在世錦賽代表巴西,平均9.2分、5.1籃板、2.1阻攻。在2002、2003兩年,Varejao都報名了NBA選秀,卻由於行情不是太好,預估順位不佳,都在最後一刻宣佈抽腿,今年已經是第三度報名選秀。

Varejao最吸引人的條件是,他的體能條件很不錯,在場上非常活躍,球探報告中最常出現的形容詞就是「energetic」。他的防守能力不錯,但進攻上沒有任何腳步或單打動作,因此得分總是上不來。有人預測,Varejao在NBA頂多就是個稱職的苦工,永遠無法成為明星。

Uros Slokar
(OO-rose SLO-car)
208cm, 104kg, 1983/5/14, 斯洛維尼亞
過去幾年來都是斯洛維尼亞18歲和20歲級國家隊成員,先前在該國職籃打球,被選為2002年的年度新秀。2003年夏天,Slokar和義大利強隊Benetton Treviso簽約,一季下來表現空間不大,平均只有4.4分。根據球探的報告,他是擁有小前鋒技藝的強力前鋒,協調性佳,籃底單打腳步不差,籃板和阻攻能力也都相當不錯,但進攻上喜歡作持球切入的動作。

Sergei Lishouk
(sir-GAY Leesh-CHUK)
210cm, 101kg, 1982/3/31, 烏克蘭
1998-2003年間都效力烏克蘭職籃的Rovno,2003-04轉至Khimik Yuzhniy,出賽9場平均16.3分、8.3籃板。

Miguel Marriaga
205cm, 104kg, 1984/6/6, 委內瑞拉
2002年泛美青年錦標賽獲選為MVP,2003年入選委內瑞拉國家隊,參加奧運美洲區資格賽,但上場機會不多。隨後的世青賽倒是打得不錯,平均有16.5分、10.9籃板、3.4阻攻。在委內瑞拉冬季聯盟的第一季,就有14.6分、7籃板和2.1阻攻的成績,相當搶眼。球探表示,他的速度快,擅於抓搧火鍋時機,對強力前鋒而言,中距離也算不錯,還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和潛力。

Erazem Lorbek
(E-raz-em Lor-bek)
208cm, 109kg, 1984/2/21, 斯洛維尼亞
18歲之前,都待在斯洛維尼亞的Union Olimpija Ljubljana青年隊。2002年,他毅然決然赴美就讀密西根州大,投入Tom Izzo旗下,大一就有6.4分、3.3籃板的表現,其實相當不錯。在當年的NCAA錦標賽兩場都有水準以上的演出,首輪對Colorado攻得17分、5籃板,第二輪對Texas攻下14分、9籃板。

以一個新鮮人的角度來看,他應該會是MSU往後三年的主力戰將。但Lorbek打完大一居然就宣佈投入2003年NBA選秀,隨後又退出,改和義大利職籃的Skipper Bologna簽約。在Bologna他打不到先發,表現乏善可陳,今年再度投入選秀。

Lorbek來自籃球家庭,並不是太壯,但懂得利用技巧作背框的單打。他擁有典型歐陸長人的球風,在高位的分球能力相當好,中距離準頭也有。目前他在Treviso EuroCamp的表現不錯,未來在NBA雖然不可能成為明星,但有可能成為一個稱職的替補。

Drago Pasalic
(DRAY-go PAAS-ah-leech)
210cm, 107kg, 1986/6/23, 克羅埃西亞
今年只有18歲,已經當選過克羅埃西亞16、18、20和成人級的國家隊,豐厚潛力可見一斑。15歲就加盟克國職籃的KK Split至今,他在分齡國際賽的表現較職業隊出色許多。2002年歐洲U-18錦標賽,平均15.8分、8.6籃板,2003年的世青賽平均16.9分、13.3籃板,今年歐洲U-20錦標賽的資格賽中,則有25.3分、8.5籃板的紀錄。基本上他的潛力雄厚,但年紀太小,需要時間等待。

Mo Ke(莫克)
208cm, 104kg, 1982/9/8, 中國
在八一隊三年來,得分呈現11.8、12.5、17.5的成長,持續進步中。他的彈跳能力、碰撞能力都在水準以上,較慣於面向籃框作戰,中距離投射相當不錯。

Dusan Sakota
208cm, 100kg, 1986/4/22, 塞爾維亞
生於南斯拉夫,但是在希臘長大。來自籃球家庭,老爸Dragan Sakota是職籃總教練,還有個兄弟Milos Sakota也在希臘職籃。他的球路較偏向小前鋒,去年在世青賽代表地主希臘出賽,平均有19.6分(排名第四)、7籃板。

Blagota Sekulic
(bla-go-tah SAY-coo-litch)
209cm, 105kg, 1982/3/14, 塞爾維亞
球探說他可以從二號打到四號...有這麼可怕嗎?

Joel Zachetti
208cm, 108kg, 1982/1/7, 義大利

Friday, June 04, 2004

2004年NBA選秀外籍球員:中鋒

我相信外籍長人仍會是今年NBA選秀的焦點。和美國本土長人多數都想著飛簷走壁,成為下一個KG比起來,至少歐陸長人之中還有一些堅守本位,而且身材更好的人才。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這些歐洲長人年紀輕輕就簽約加入職籃,至少教練叫得動,而且歐洲系統強調基本動作和團隊觀念的培養,也較有倫理輩份的先後次序,通常較不像美國有揠苗助長的現象。

這些球員,如果打得好、發揮潛力,也許是下一個姚明、Vlade Divac或Ilgauskas,差一點,也許是Rasho Nesterovic。自然,如果識人不明,也有大槓龜的可能性。不過身材就擺在那裡,只要能選,我相信NBA球隊仍會義無反顧的在這些球員身上下注,正如同活塞去年搶標Darko Milicic一樣。

以下是幾名今年較為看好的外籍中鋒,要事先聲明的是,這些球員都很有可能臨陣抽腿、明年再來,這是我們無法掌控的。

Martynas Andriuskevicius
(mar-teen-as an-droosh-KEV-eh-choos)
218cm, 109kg, 1986/3/12, 立陶宛
長久以來,立陶宛出產的巨型中鋒,就像蓋了CNS標記的冷凍豬肉一樣,具有品質保證。繼Arvydas Sabonis和Zydrunas Ilgauskas之後,Andriuskevicius(姓名落落長,暫且稱他為「A同學」好了)又是另一個新生代中鋒。

A同學身材相當不錯,效力於Sabonis擁有的Zalgiris幼隊(Sabonis本人是老闆兼球員),一直到最近這一年被球探發掘,才名聲大噪,而且行情水漲船高。

A同學在4月份的歐洲青年錦標賽成績不錯,預賽三場平均21.7分、10.7籃板、5.3抄截和3阻攻,挑戰賽(challenge round)四場則有14.3分、9.3籃板、3阻攻。他在立陶宛二級聯賽第一季的成績則有17分、10.1籃板、2.9阻攻。

他的身材當然沒話說,但就像大部份的年輕人,經驗和碰撞力都非常差,真正讓人流口水的是他的協調性和速度。同時,他和多數的歐洲中鋒一樣,目前的高位技巧優於低位技術,中距離、外線的手感均屬上乘。有球探說,他最終的位置會是小前鋒─雖然我不認為這會發生。

目前在義大利Treviso進行的EuroCamp,由於算是長人訓練營,缺乏控球,A同學在全場五對五中自願擔任控球,據說有板有眼,嚇壞一堆球探,而且他在FIBA三分線有投25中15的準頭。

無論如何,有Sabonis這個名師調教,無形中成為品質保證。A同學看來一臉聰慧,如果最後沒有抽腿,應該會是今年第一或第二個被選的外籍球員。他的經紀人聲稱,即使他在首輪前五順位被選,也會和該隊協調,放A同學回立陶宛再讓老沙教一年。這算是相當革命性的舉動,通常首輪後段中選還有可能放人,樂透順位新秀一定會被要求馬上報到。

Pavel Podkolzine
(PAH-vil pud-CULL-zeen)
222cm, 118kg, 1985/1/15, 俄羅斯
Podkolzine去年大出鋒頭,原已報名選秀,最後卻因被診斷出一種荷爾蒙失調的怪病而退出,另一方面也因為他的球技還相當不成熟。

Podkolzine出身俄羅斯B級聯盟的Novosibirsk(曾來台參加過瓊斯盃),2001年被義大利的Varese隊以十年約簽了過去。但他的籃球經驗實在太差,在Varese上場機會少之又少,單場平均得分從沒超過5分,進步有限,看過的球探都搖頭。

Podkolzine身材十分誘人,身高、體重都有,最大的致命傷是協調性和體力極差,用力打個10分鐘就已經不行。不過他近幾個月來的進步幅度據說相當嚇人,禁區單打的氣勢、企圖心都大有進步,使球探們當場又改變了看法,直呼他篤定是前五順位的人才,潛力雄厚。

在Treviso的長人營中,小牛教頭Donnie Nelson不測試還好,一測之下,Podkolzine在FIBA三分球的準頭比上述的A同學還好,投25中18,更是嚇壞一堆人。而Podkolzine的小毛病則是,常喜歡自認為魔術強森,搞一些不太妙的妙傳,或是在三分線外接球就想自己運球單打。

就籃球技術和對球賽的了解而言,Podkolzine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但光靠著他傲人的身材,你就知道一定會有球隊大膽下注,賭輸了也甘願。

Kosta Perovic
(COST-a PEH-ro-vich)
218cm, 109kg, 1985/2/19, 克羅埃西亞
他是克羅埃西亞人,卻都在塞爾維亞發展,15歲起就進了職籃。四年磨下來,年年都有進步,去年甚至入選了塞爾維亞的國家隊,和Peja Stojakovic、Marko Jaric成了隊友。對這個年紀輕輕的孩子來說,算是一項了不起的肯定。

2002年起,他和塞爾維亞的Partizan Belgrade隊簽約,這個球隊的老闆不是別人,正是國王隊的塞爾維亞名人Vlade Divac。到目前為止,Perovic在防守上的評價高於進攻。

Peja Samardziski
216cm, 113kg, 1986/4/11, 馬其頓
出生在馬其頓的一個籃球家庭,老爸Boban Samardziski也曾是職籃球員,曾在2000和2001年入選過馬其頓16歲級代表隊,但接下來就到塞爾維亞職籃發展。過去四年來都待在Partizan Belgrade的幼隊(成人隊的先發位置被Perovic占走了),本季有平均17分、11.9籃板和3阻攻的成績。據說他有著非常好的投籃手感,最適合他發展的位置應該是高位中鋒。

Mile Ilic
(Me-lay EEL-ich)
215cm, 101kg, 1984/6/2, 波士尼亞
Ilic也是一個出生於波士尼亞,但轉到塞爾維亞發展的孩子。2003年的世大運率塞爾維亞代表隊奪得金牌。據說他的球路還很生澀,但擅搶進攻籃板和阻攻。

Peter John Ramos
221cm, 125kg, 1985/5/23, 波多黎各
Ramos開始接觸籃球的故事相當有趣。他出生於波多黎各,但在紐約市成長。奇怪的是,身在籃球國度,而且14歲的Ramos將近7呎高,卻從未打籃球。有一次他在街上閒逛,被一名曾在波多黎各打球的球員瞄到,連忙打電話給Caguas球隊老闆Felix Rivera。

Rivera當然從來沒見過Ramos,但火速飛至紐約,當場就和Ramos簽約,同時帶他回波多黎各。過去四年來,Ramos一邊在波多黎各高中聯盟打死人,一邊在波多黎各職籃BSN(Superior Basketball League)磨鍊經驗。

到今年,Ramos已有平均20.5分、9.5籃板、2.4阻攻的成績。他在世青曾和澳洲的MVP Andrew Bogut放對,22分、14籃板的表現不俗,總平均則有11分、11.5籃板。同時他也代表波多黎各參加2003年泛美運動會,奪下銅牌。

Ramos最大的問題在於,他是因為長得高、被發掘,才開始接觸籃球,因此可能少了一點熱愛,有時會無精打采,不夠專心;不過這也是多數長人的通病。然而,他在接觸籃球的短短時間內,從一個會雙腳打結的長人到今天,進步幅度非常之快。相當不錯的協調性和身材,不得不讓人對他寄予厚望。

Ha Seung-jin(河昇鎮)
221cm, 138kg, 1985/8/4, 南韓
一年來河昇鎮的行情起起伏伏,由於看過他打球,所以或許可以多給一些評論。我的感覺是,他的身材確實很嚇人,但體力實在太差,技術也非常生澀,不太值得用樂透順位去賭。

河昇鎮從高中時期就很紅,因為他實在「太大支」了。高中他率母校創下22連勝,連奪四個南韓的高中冠軍。大一也率延世大學拿下大學冠軍,七場球平均12.6分、8.6籃板。

但河昇鎮由於體能問題,從未真正的主宰過球賽結果。在去年的世青賽,平均出賽只有19.2分鐘,攻下11分、9.3籃板,南韓的表現不佳。到年底的亞錦賽,河昇鎮和姚明的巨人對決被炒得火熱,但最後證明河昇鎮根本是沒得比。

不過河昇鎮老早打定主意,要成為第一個打進NBA的南韓球員,隨即和知名的經紀公司SFX簽約。搬到洛杉磯去,在該公司的安排下狠狠的從一月操到現在,每天跟著Will Perdue等前NBA球員苦練,據說已小有成績。

無論如何,河昇鎮靠著身材一定會引起各隊的興趣,唯一的問題是你要在那一個順位去選他,而又要花上多久時間才能磨出一點成績。

河昇鎮全家都是巨人,老爸河東基198公分,70年代曾入選南韓代表隊,老姐河恩珠有200公分,到日本去念高中後,目前也留在日本打女籃WJBL,聽說也有意進軍WNBA。

Johan Petro
(Yo-haan Pat-tro)
213cm, 112kg, 1986/1/27, 法國
他被形容為另一名法國長人Jerome Moiso的翻版,體能條件非常好,但因為非常年輕,還有待磨鍊。在2001-03年間,他都在法國的國家體育學院INSEP(French National Institute of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念書兼打球,該校在法國參加國家一級聯盟(French Nationale 1),屬於職籃再下來的次級聯盟。他的平均在8-10分之間。

直到今年,Petro正式簽約加盟法國的職籃名門Pau Orthez,上場時間不到10分鐘,得分、籃板都不到3。不過他代表法國青年隊在歐洲青年錦標賽的資格賽打得不錯,26.8分鐘內交出17.8分、10.8籃板、2.4阻攻、2.2抄截。在2002年的歐青賽,他曾和Tony Parker搭配,但當時年紀才16歲,還不成氣候。

Aleksandar Djuric
(djoo-rich)
211cm, 111kg, 1982/8/2, 塞爾維亞
他是塞爾維亞人,但是在奧地利長大,由1999-2003的四年間也一直效力奧地利職籃,最後一季有20.9分、5.1籃板的成績,本季才簽約加盟Red Star Belgrade。Djuric的身材是中鋒身材,當他下決心在內線廝混,動作和傳球也都不錯,但他仍喜歡投投外線,從籃板數可以看得出來。

Dirk Maedrich
211cm, 100kg, 1983/7/16, 德國
是不是每個德國人非得叫Dirk不可?Anyway,他是目前德國境內最被看好的長人,也是國家第二隊的成員。過去三年來,他在德國一級職籃BS Energy以及它在二級聯盟的幼隊SG FT/MTV之間上上下下,今年在二級的成績為11.3分、6.4籃板。他未來將面臨轉型的問題,位置應該不會是中鋒。

伊朗的218公分長人Hamid Hadadi也報名了選秀,但如果有人選他,我就覺得真的是見鬼了...

Wednesday, June 02, 2004

湖人向總冠軍擺盪

台灣時間6月1日,湖人在第六戰擊敗灰狼,以4勝2負拿下西區冠軍。在西強東弱的氣氛下,總冠軍盃彷彿已到手一半。回顧一年前,布萊恩和費雪淚灑湖人主場,一年來湖人又是風雨飄搖、狀況頻頻,沒想到一路擺盪,還是慢慢的盪向冠軍盃。

即使還有四勝才能拿下總冠軍,湖人的球季已經夠戲劇化,也已經夠令人擔心。

▓「F4」成形
一切都要從去年夏天說起。當湖人在主場以2-4不敵馬刺,在西區第二輪淘汰,挑戰四連霸失利的那一刻,布萊恩、費雪不約而同流下淚來。布萊恩更當場就聲稱「新球季從今天開始」。

隨後,職業生涯同樣追逐一枚冠軍戒十數年而不可得的郵差馬龍、「手套」裴頓,竟然雙雙願以低價加盟湖人。馬龍簽下兩年315萬美元合約,裴頓則為兩年1032萬,換句話說,湖人每年只花了674萬美元,就得到兩名未來篤定進入名人堂的A級球星。

在台灣,我們稱他們為「F4」。在美國,他們被稱為「Big Four」。總之,四名夢幻級球星湊在一起,你該知道這是怎麼回事。

突然間,湖人五年內的第四座冠軍被認為唾手可得。西區球隊再怎麼強,都很難期待自己能在七戰四勝制的季後賽擊敗這群傢伙,更何況他們還有一個莫測高深的「禪師」傑克森在背後運籌帷幄。

▓問題來了
但問題來了,球季還沒開始,布萊恩就在科羅拉多州鬧出性侵案。案情的本身就已經夠轟動和懸疑。布萊恩慘可能面臨終生監禁的最高刑罰,而在往後的這一年裡,這件案子的聽證會和審判過程,也勢必一再的影響他和湖人。

其次,球場上的戰力和選舉一樣,絕不是一加一等於二的。有四名夢幻級的球星,代表著有四個特大號的「自我」,無時無刻的交戰著。同時,湖人的三角進攻需要時間彼此適應、培養默契,絕非一蹴可及。

球季中,裴頓率先對三角進攻發難。三角進攻強調導球的正確流動、球員的跑位掩護,以及平均的進攻機會,和一般NBA球隊強調單邊進攻的方法和思維都大異其趣。裴頓新來乍到,而且在以前的隊上當慣老大,不適應是正常的。

第三,一般人都忘了考慮傷病問題。一季下來,歐尼爾出賽67場,身體一向勇健的老馬龍,只打了42場,連布萊恩也只出賽65場,只有裴頓打滿82場。F4可以說是沒有好好湊在一起打過幾場球。

最後,也是每一季幾乎都要上演的歐尼爾、布萊恩口水戰好戲,本季照常上演,而且連歐尼爾的士官長老爸也加入戰局。歐、布兩人的心結其實很簡單,就是搶作老大。俠客認為他才是球隊的領袖,而且籃球應該是由內而外,但布萊恩老是自顧自的耍大刀。布萊恩則秉持一貫的自信心,三不五時就把三角進攻拋到九霄雲外,自己在場上玩得開心。有時候球賽被他玩贏了,有時則被他搞輸了。

傑克森對此現象,幾年下來一直採取相同的策略─置之不理。他始終認為,歐布兩人都夠成熟,知道適可而止,也懂得何時該將岐異擺在一旁,為球隊勝利攜手合作。更有某種程度,禪師默許他倆在媒體上發洩情緒,只要球隊情況OK,就由得它去。

▓見招拆招,季後賽搖身一變
相反的,傑克森本季更加專注的在眾球星缺席的時期,花心思去淬鍊湖人的二線和替補戰力。例如鋒線的喬治、梅迪維丹可和新秀路克.華頓。在後場部份,費雪原任先發,拉下來擔任替補沒有問題,二年生洛許的外線火力和臨場經驗,則是訓練的重點。

湖人在季末戰力漸有起色,戰績上揚。憑著豐富的經驗,到了季後賽,全體球員再度武裝起心情。

湖人和公牛王朝球員有著相同的特色,即使例行賽吵吵鬧鬧,不時出現麻煩,一到了季後賽,就暫時拋開彼此間的不快,絕不會讓場外的事件或心情影響場上表現。即使歐布二人吵了N次,在場下互相放話,我們仍很難在場上看出他們因為不合而無法搭配的跡象。該傳的球還是會傳,該為彼此加油時也毫不猶豫。

傑克森在今年季後賽有著不小程度的改變,充分展現見招拆招、隨機應變的彈性,和以往大有不同。在面對火箭和馬刺的系列中,湖人的防守遇上高位擋切都有麻煩,進攻上,三角進攻也有發揮不順的時刻。傑克森大膽的選擇時機,暫時拋開三角進攻,也主打高位擋切,將布萊恩和歐尼爾、馬龍的小組搭配發揮到極致。

湖人一路搖搖擺擺走來,到目為為止的結果,正如同禪師事先的盤算,戰力在季後賽達到高峰,首輪以4-1勝火箭,第二輪以4-2勝馬刺,西區冠軍戰再以4-2擊敗第一種子灰狼,直指總冠軍。

形勢比人強,西強東弱之說畢竟不是空穴來風。觀察東區的戰況,溜馬和活塞無論何者出線,遇上湖人恐怕均非敵手,大概六場之內就會買單。

▓令人憂慮的未來
因此,目前眾人的目光其實是集中在湖人的未來。總冠軍雖然能化解暫時的不快,但生意還是生意,球員和球隊都會有各自不同的打算。

首先,湖人在本季結束後有權選擇成為自由球員的,就有布萊恩、費雪、馬龍和裴頓,四人都是主力大將。布萊恩有意轉隊之說傳得風風雨雨,雖然一般估計布萊恩仍會續留洛城,但也不是沒有可能出現意外結果。馬龍留隊可能性較大,對自己的上場時間、發揮空間都有意見的裴頓,則有可能離開。

超老將格蘭特、梅德維丹可和羅素的合約都到期,湖人應會續簽梅德維丹可,放掉其他兩人。

再往下看,歐尼爾和喬治明年有權進入自由球員市場。其中俠客對湖人在洽談延長合約時的龜毛態度,已有明顯的不滿,數度出言痛批湖人高層。兩造未來的談判氣氛,想必不會太好,但湖人應該不會因此而放掉歐尼爾。

更令人擔憂的是「禪師」傑克森。許多跡象顯示,傑克森在洛城也並非萬事如意,不是沒有可能出走。有傳言指出,總有一天他會回到老家紐約。

如果湖人今年奪冠,或許不令人意外,畢竟,「F4」的組合目標就只有一個:奪回總冠軍。他們的冠軍故事仍值得大書特書,一路走來,經過了多少風雨,最後依然登上山頭。但是未來又將如何?下一季的湖人,似乎比尚未進入總冠軍戰熱戰的湖人值得關心多了。

NBA部落格 - 為活塞加油

鬧了半天,東西區冠軍終於出爐。東區冠軍和我事前的猜測(溜馬)有點不同,但這更促使我會在總冠軍戰中為活塞加油。

先別罵我,但就像我一個朋友說的,西區冠軍得主,用膝蓋想也知道是湖人(這可能代表我的膝蓋很笨,因為我原認為馬刺能贏...)。原本就擁有O'Neal和Kobe的湖人,再弄來Karl Malone和Gary Payton,如果拿不到冠軍,真應該切腹自殺以謝球迷。

無論如何,活塞的防守精神,幾乎到達令人感動的地步。已經有好幾年,不曾看過一支球隊像活塞一樣,拼盡全力挑戰對手的每一次投籃、爭搶每一記失控球。或許他們的進攻能力實在很抱歉,但是他們的防守,絕對值得你花兩個半小時的時間坐在電視機前面。

今天在轉播中看到球迷拿著「Back to Bad」的標語,而全場球迷加油的那股猛勁,也確實和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活塞「壞孩子」時期很像。不過對我來說,當年的活塞球員擁有較好的一對一防守,其中以Dennis Rodman和Joe Dumars為代表性人物。本季的活塞,則擁有我見過最好的協防(helping defense),特別是Ben Wallace和Tayshaun Prince。

我當然認為湖人會贏,他們沒有任何輸球的理由和藉口。但我很希望活塞和湖人好好拼上幾場,畢竟,過去幾年來的總冠軍戰,真的是無聊透了…

**有關溜馬和Carilsle
大家都在討論東區球隊的進攻如何差勁,我也承認。看了相關報導,有一名專欄作家甚至寫道:「湖人教練團看完活塞和溜馬(第六戰)的上半場,可能就開始打電話取消練球了…」。

雖然活塞防守夠好,但以溜馬的天份而言,進攻不應該這麼差,慘到連攻下70分都成問題,簡直是匪夷所思。據我所知,艾迪兄有意寫「馬家軍」的問題,我就暫且不提。

許多矛頭指向溜馬教頭Rick Carlisle,說他每一次進攻都call play,打組織戰已經打到走火入魔的地步,徒然浪費溜馬球員的年輕天份,也call到溜馬球員快受不了。還有人說他太仰賴Reggie Miller,導致Richard Hamilton予取予求,再調Artest去守,為時已晚等等。

一個教練的掌控慾太強,確實不是好事,尤其是在NBA裡。這些球員的個人天賦有一定的水準,很難像大學生一樣,忍受教練每一次攻守耳提面命,在場上當個機器人。

觀察NBA目前的青壯派教練,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像Carlisle、Jeff Van Gundy一樣的「控制狂」,他們對籃球戰術和球賽細節有非常深刻的研究,但是少了一點人情世故;另一類是像Doc Rivers、Byron Scott一樣的人,俗稱為players’ coach。這種教練著重於球隊氣氛的培養,戰術思維不能說不好,但不太是他們的重點。

如何執兩端而用其中,就是學問了,也是教練終其一生追求的完美境界。要作到,很難,或許Phil Jackson算是目前作得最好的教練。至於Carlisle,無論如何,我還是很欣賞他面對球賽的認真態度。這兩年的失敗,對他來說都算是一種學習,就如同被籃網幹掉的Byron Scott一樣。

**傷兵
灰狼被淘汰之後,Sam Cassell今天說,如果他沒受傷停賽,他相信灰狼會擊敗湖人。但話說回來,這終究是「如果」。

看著少了Cassell的灰狼,以Fred Hoiberg和Darrick Martin硬挺。看著少了Jamaal Tinsley的溜馬,以Anthony Johnson(他的表現很棒)和Kenny Anderson咬牙硬撐。我突然想到1989年的湖人,打進總冠軍賽之後,Byron Scott拉傷大腿肌腱,掛了,打了兩場,魔術強森也掛。最後湖人就以直落四敗給活塞。

傷兵,永遠是最不可預期的變數,也是最讓球迷咬牙切齒的勝負關鍵。今天剛好有個朋友告訴我:打進季後賽,要靠實力,想拿到總冠軍,要靠點運氣。說得還真沒錯。

Tuesday, June 01, 2004

世界那麼大

**世界女籃聯盟會外賽
會外賽共分台灣台北站和巴西聖保羅站兩地舉行,選出四支晉級隊伍。

台北站由俄羅斯的Baltic Star和南韓的WKBL明星隊兩隊出線,國泰女籃以一勝之差飲恨。比賽結果如下:
WKBL All-Star 55-65 Baltic Star
Dandenong Jayco Rangers 75-82 Cathay Life Insurance
Baltic Star 57-49 Dandenong Jayco Rangers
Cathay Life Insurance 61-62 WKBL All-Star
Dandenong Jayco Rangers 48-54 WKBL All-Star
Baltic Star 67-61 Cathay Life Insurance

分站排名:
1 Baltic Star 3-0
2 WKBL All-Star 2-1
3 Cathay Life Insurance 1-2
4 Dandenong Jayco Rangers 0-3

在聖保羅站,巴西的Unimed Americana和古巴的Habana出線,來自阿根廷的Velez Sarsfield和奈及利亞的First Bank兩隊則被淘汰。

總決賽將於10月12至17日在俄羅斯的聖彼德堡舉行,這四隊加上國際籃總邀請的另外兩隊,共六隊進行最後決戰。

由於我自己也沒看台北站的比賽,所以不便作任何評論。但我總覺得,FIBA既然要辦俱樂部的比賽,就這麼幾隊在玩是寒酸了點。

**伯斯野貓隊(Perth Wildcats)
到今天為止,我還未能得知籃協邀請參加瓊斯盃的所有外隊名單,但澳洲NBL的Perth Wildcats已經篤定參賽。這支球隊在今年NBL球季戰績15勝18負,在12隊中排名第7名,算是後段班的同學。藉由Wildcats的來訪,我們應該能親眼看看澳洲的籃球水準,各國球隊和NBL第7名打起來,又是什麼樣子。

Wildcats歷史悠久,在NBL的25年歷史上四度奪冠(1990, 1991, 1995, 2000)、七次殺進總冠軍賽(澳洲佬稱為"The Grand Final")。

球季結束後,從球員退役的新教頭Scott Fisher走馬上任。Fisher畢業自美國的UC-Santa Barbara大學,當時的教練是現任UCLA教練Ben Howland。他在NBL戰功顯赫,1987-2001年間先後效力North Melbourne Giants和Wildcats,曾經兩度奪得NBL的MVP(1988, 1993)。

野貓陣中有一名球員不可不提,身高185公分的控球Ricky Grace。Grace其實是美國人,1988年畢業於Okalahoma大學,當年和Mookie Blaylock構成奧大後場雙衛,搭配前場的Stacey King、Harvey Grant打進冠軍戰,結果敗給Danny Manning一人獨撐大局的Kansas。猜猜那時Kansas的教頭是誰?不是別人,正是現在在NBA東區冠軍戰奮戰的活塞教頭Larry Brown布朗爺是也。

Grace畢業後赴澳洲打球,大概是很適應當地生活,後來就入籍澳洲,2000年代表澳洲參加雪梨奧運。雖然年紀有一把了,今年仍以7.3助攻在NBL榮膺助攻王。Grace在1993-94球季曾短暫混過老鷹隊,但隨即被刷,也再回到澳洲打球討生活至今。

之所以要特別提起Grace,大概和我親眼看過他打球有點關係,多少帶點老頭子的追憶。如果沒記錯的話,他應該是左撇子,速度很快。當年他和Mookie Blaylock搭配,兩人雖不高但都能投擅抄,是Oklahoma把對手整慘的關鍵人物。

我不確定野貓來台的球員名單為何,但依照球員名單來看,他們還有幾名年輕的好手。生於1979年的Matt Burston,身高210公分,本季平均13.8分、9.2籃板;生於1982年、身高206公分的Peter Crawford,剛從Townsville轉過來,本季平均12分、4.5籃板;生於1979年的James Harvey,身高196公分,是該隊主力射手,本季平均20.7分、3.4籃板、3.5助攻。

看起來,這是一支可怕的高空部隊,中華隊和各隊都得小心了。

**FIBA Diamond Cup 2004
經過2000年在香港舉行的首屆賽事,FIBA Diamond Cup將於今年7月31日至8月3日,再於貝爾格勒登場。參賽的六隊分為兩組,分別為第一組的塞爾維亞(地主)、澳洲(大洋洲冠軍)、中國(亞洲冠軍),以及第二組的安哥拉(非洲冠軍)、立陶宛(歐洲冠軍)和阿根廷(美洲冠軍)。

2000年在香港的第一屆比賽搞得蠻熱鬧,共有安哥拉、中國、加拿大、澳洲、義大利和南斯拉夫六隊參賽。今年除了歐洲和美洲區冠軍換人,其他四隊照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