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29, 2004

04-05 NBA Preview : 塞爾提克─What do you think?

如果你為塞爾提克的未來感到振奮,不是你太不進入狀況,就是你在自欺欺人。當然,你也有可能是沒有人知道你在想什麼的天才,就像Danny Ainge一樣。

我不知道其他曾經趕上80年代塞爾提克王朝的球迷如何,對我來說,雖然綠衫王朝的結束已是十年前的往事,昔日的綠衫風範依然盤旋在心中不去。也因此,始終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心情和角度來看待新一代的綠血人。

什是昔日的「綠衫風範」?你也許會問。對我來說,那代表著紮實不花俏的球風、團隊至上的心態、均衡的攻勢、精準的看人與交易眼光,以及超級瘋狂的球迷支持。

那麼現在呢?坦白說,我看不出個所以然,自從Rick Pitino以降,加上鎮隊之寶Red Auerbach逐漸淡出之後,我看不出綠衫軍究竟要走向那一個方向。

去年的塞爾提克面臨相當大的變動,極受喜愛和敬重的教練Jim O’Brien,因為和Ainge與球隊高層(據說是老闆)理念不和,辭官走人,同時他們送走了兩大護法之一的Antoine Walker。

有塞隊老球迷形容,這和1978年非常類似,當年教頭Tom Heinsohn季中被炒,球員陣容也作了很大的調整,塞隊在當年跌落谷底。但是1979年,上帝就派了大鳥柏德來挽救波士頓。

今年,也會有同樣的傳奇出現嗎?

●Danny Ainge
Danny Ainge自從在太陽黯然辭官之後,原已無意在短期內重返NBA,但老東家塞爾提克的聲聲呼喚,終究讓他動了凡心。他在2003年5月9日接任Executive Director of Basketball Operation之後,果然是來真的,動作頻頻,堪稱全聯盟最忙碌的主管。

他先是將Antoine Walker和Tony Delk送至小牛,換取Raef LaFrentz、Jiri Welsch,接下來於季中將Tony Battie、Eric Williams和Kendrick Brown送至騎士換來Chri Mihm、Ricky Davis和Michael Stewart。今年季外,繼續以Chucky Atkins加Mihm加Jumaine Jones向湖人換來Gary Payton和Rick Fox。

在這一路上,Ainge同時不停的累積選秀權,今年首輪標進三名球員,包括高中生Al Jefferson、Delonte West和Tony Allen。

如果說我們想從這些動作中看出端倪,應該可以說,Ainge是很有計劃和決心的在出清自己不喜歡、不符合心目中隊型,以及無法或不願意配合球隊(如Walker)的球員。

問題是,沒有人搞得懂他心目中的「新塞爾提克」,究竟是什麼模樣。是防守取向嗎?那送走Tony Battie和Eric Williams就不太有道理。是進攻取向嗎?事實證明,也沒有球員能取代Walker得分的空缺。

我只知道,Ainge希望塞隊能打出快速的球風。但他又受不了Marcus Banks那種「一檔到底」的風格,一度要將他打包(送至湖人,但後來交易內容改變,返回塞隊)。然後,他又弄來了手套GP。目前的手套,已經不是能夠全場飛奔的手套,以他的球路,也比較適合半場作戰。

如此競競業業、努力勤奮的Ainge,究竟是走在時代尖端的天才,還是眾人皆醒我獨醉的蠢才?他心裡到底在想什麼?知道的人,請打這支電話2882-5252告訴我。

●新元素:Rivers/Payton
毫無疑問,Doc Rivers和Gary Payton是塞爾提克本季最重要的新元素。

Rivers執教魔術隊生涯,可以用毀譽參半來形容。他是個相當受球員歡迎的教練,他的球風也頗受球員喜愛。一般都認為,他是個適合帶領年輕球員、給予他們信心的教頭。

對於Rivers的批評,多半來自於他的球隊防守不濟。魔術的防守確實很糟糕,但這或許和高層有關,不見得是教練的問題。同時,Rivers被認為是一個靠球員打天下的人,在臨場的應變、戰略和調度方面功力較差。

坦白說,我對他的想法也是如此。我對Rivers的質疑,正如同我對許多新生代、所謂「players’ coach」的質疑一樣。受球員喜愛、作人際關係,也許能保住飯票,但能讓你贏球嗎?

來到塞爾提克,人事的實際操盤者仍是Danny Ainge。Rivers早在夏天就已聲明,Ainge是人事決定的「last caller」,操盤絕輪不到他。這是Rivers的自知之明,也是他抱未來老闆大腿的第一招,果然高明。Rivers和Ainge是屬於同一個年代的球員,在場上放對多年,照理說溝通會比較沒有問題,否則Ainge也不會找來Rivers。

然而,Rivers的處境並不輕鬆。如果他無法掌控人事大權,就非得在球場上靠著戰績證明實力不可。不過依照過往的經驗,Rivers執掌的隊伍,起初往往有令人驚奇的表現,經過兩三年才會陷入瓶頸。

至於Payton,今年夏天大大的出了一陣鋒頭─雖然都是負面消息。他在總冠軍戰期間丟的臉,就不用提了。球季結束後,GP對情勢的研判,既正確又錯誤。怎麼說呢?

他的正確,在於湖人情況混沌不清時就率先續約。GP也非常清楚,除了湖人,沒有人會給他一年500多萬的薪水。至於GP的誤判,就是從來沒想到湖人會將他交易。

事實上,GP的被交易也是自找的。上一季他的季後賽表現非常差勁,而且對湖人的進攻體系抱怨連連。一名打不出名堂又喜歡抱怨的球員,自然讓球隊高層極度感冒。當然,Payton的球路原本就不適合三角進攻,但就像全球五百萬名專家說的─他在簽約加盟湖人時早該想到這一點。

總之,Payton連冠軍戒指都沒撈到,就得從西岸直飛東岸。心情極度不爽之下,不但嗆聲不到塞爾提克報到,也鬧出酒醉駕車的新聞。

不用擔心,鈔票總是可愛的,預料Payton還是會乖乖的穿上綠衫,而且Danny Ainge信誓旦旦,GP一定會前來報到。至於他在塞爾提克會有什麼樣的表現,掌握在他自己的手中。理論上,他也不符合塞隊要走的「快速」方向,但他的經驗和領導能力會是塞隊仰賴的重點。

●Paul Pierce
自從Walker離開塞爾提克之後,Paul Pierce就是塞隊唯一能夠仰賴的大將,而這支球隊也自然而然的成了他的一人球隊。其實這並不是件好事,Walker的離去,也傷害了Pierce。

上一季Pierce平均23分,而且有5.1次助攻,但是命中率降為生涯新低的4成02。他的罰球總數在全聯盟排名第二,每48分鐘的罰球命中數也在全聯盟高掛第三,投籃命中數全聯盟排第三,失誤也排名第三,塞隊確實成了他的一人球隊。

這些數字同時說明了幾個面向,首先,Pierce確實擁有可怕的攻堅能力。雖然以往我曾寫文章質疑過裁判對Pierce的厚愛,卻也不得不承認,他在接球後的單打腳步,包括跨步以及尋找投籃空間的能力,實在不是蓋的。

第二個透露出的訊息是─Pierce needs help。從他逐漸下降的命中率,可以大概看出失去Walker對他的傷害。對手不是笨蛋,防守上當然是全力防堵Pierce,逼使塞隊靠其他球員來突破。

是的,Pierce的助攻增加了,但這是塞隊之福還是禍?實在很難判斷。

令人擔心的另外一點是,一人球隊如同雙面刃,能夠激發出球星的強大潛力,卻也會讓球員自己玩玩成了習慣。我相信,McGrady、Iverson都面臨著相同的問題,接下來的Kobe Bryant也可能會遭遇相同的問題。Pierce亦同,如果他缺少隊友的援助,長久下來絕不是好事。

Payton的到來,也許無法提供Pierce太多,但他能夠讓Pierce回到一個「catch and move/shoot」的情況,這是比較適合Pierce球路的模式,而不是讓Pierce獨自運球尋找投籃或傳球空檔的情況。甚至,如果能裡能外的Payton可以靠著他的進攻能力分擔Pierce的部份壓力,是更好的情況。

自然的,這一切的假設都建立在Payton的表現之上。沒有人懷疑Pierce的能力,重點是你要如何創造一個對他和對球隊都好的環境。

最後要提到的一點是Pierce的領導能力。我絕不否認Pierce的殺氣,他擁有隨時在12分內砍進20分或更多的能力。但殺氣並不等於領導能力,在這一方面,Pierce顯然還需要多學習。

●Ainge的戰士
6年4200萬簽下平均10.3分、7.2籃板的Mark Blount,實在是貴了點。但在這個時代,肯待在籃下作苦工的藍領球員已如珍禽異獸。Blount至少有高度、厚度、經驗,塞隊還是咬牙將他留了下來,不讓禁區成為中空的甜甜圈。Blount應該會是塞隊的先發中鋒。

在強力前鋒部份,感覺塞爾提克也有點尼克隊的「屯積」症狀,也許他們打算採取先屯積後挑選的作法。總之,目前共有Raef LaFrentz、Walter McCarty、Tom Gugliotta、Michael Stewart,以及幾個一、二年級生Justin Reed、Al Jefferson、Kendrick Perkins。

其中LaFrentz和McCarty的作戰範圍都在中距離和三分線,Googs腳廢了這麼些年,功力堪慮。今年首輪選來的Jefferson,有高度有重量,在夏季聯盟表現相當不錯,非常有可能成為先發四號。不過他的腳步都還非常生澀,只能靠身材硬扛,進了NBA終究要再求進步,否則也是混不下去。Reed和Perkins都還在觀察期。

小前鋒部份是較令人有問號的一點,這牽涉到Rivers想法。如果Pierce打得分後衛,那麼Jiri Welsch和Ricky Davis該怎麼擺,Pierce如果定位在小前鋒,這兩人又該怎麼擺?誰該先發,誰擔任第六人?

Ainge似乎蠻看重Welsch的發展性,應該會重用。至於Davis是另一個傷腦筋的問題,以他的得分爆發力,足以為Pierce分憂解勞,但就怕他得分慾望過了頭,變成肉包子打狗的大黑洞,那塞爾提克就非垮不可。如果Payton是塞爾提克本季成敗的決定性因素,Davis就像是不可預測的X因素,不是大好就是大壞。

如果GP的手套套不住狼,塞隊控球只能指望去洛杉磯過水一圈又回鍋的Marcus Banks。Banks還處於「尋找自我、學習成長」的階段,他的快打、快手是plus,經驗不足的腦沖血就是minus。期待他有更多的「正」,就得先暫時忍耐他的「負」。

Tony Allen和Delonte West至今的表現都頗受好評,也很受Ainge看重,但是要期待他們在處女季一鳴驚人,未免太過沈重。

在我眼中,塞爾提克就是這麼一支「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球隊。你說他們在重建期也不對,完全抹煞他們在新球季的希望…拜託,在大西洋區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但對他們期望太深,看看前面所提到的一堆問號,又讓人提心吊膽。

因此,我要為塞爾提克下的註腳反而是:What do you think?我相信正反兩面的不同看法一定很多。我只能說,新教練、有點新的事務總管,加上一堆新球員或新加盟的老傢伙,下一季的波士頓會很有趣。

也許他們可以很開心、理直氣壯的向Antoine Walker正式揮手告別;也或許,綠衫迷們會開始懷念起Obey加Pirece加Walker的瘋狂年代。

Wednesday, September 22, 2004

NBA季前分析:東區大西洋組

NBA自今年起採用新的分組,由原來的四個分組增加為六個分組,這將使得兩聯盟季後賽情勢出現變化。新制將在東、西區各取三個分組冠軍直接晉級季後賽,其餘五隊則依照戰績高低排列來決定。

本週起我們將依次檢視六個分組,為即將展開的2004-05球季熱身。由東部聯盟的大西洋組開始談起:

●波士頓塞爾蒂克(去年戰績:36勝46負)
經過前幾年的短暫復甦,擁有光榮傳統的塞爾蒂克去年再度陷入低潮。教頭Jim O’Brien季中和籃球事務總管Danny Ainge理念不和求去,塞爾蒂克最後雖然勉強跨進季後賽,卻在首輪就以0-4敗給溜馬出局。

本季塞隊最重要的變化,除了聘請前魔術教頭Doc Rivers上任,另外買來了一對湖人老將「手套」Gary Payton、Rick Fox,同時選進了一票新秀,準備再度進行重整。顯然的,塞爾蒂克如今是Ainge的球隊。一年來他清除了自己不想要的球員,即使承受再多批評,依然堅持自己的理念打造球隊。

塞隊仍將以Paul Pierce為全隊重心,並簽下藍領苦工Mark Blount作為防守中樞。在新教頭Rivers手下,塞隊應該會秉持快速的球風,但試圖更加重防守戰力。Payton將會是重要的一環,他被湖人賣掉之後極為火大,揚言不至波士頓報到,甚至還出現酒醉駕車被捕的情形。預估Payton仍會乖乖的報到,雖然他已不復明星身手,但只要心態正確,依然能夠是穩定軍心、有一定貢獻的老將。

以Pierce、Blount和Payton構成的核心,如果得分能力驚人的Ricky Davis心態正確,能夠融入團隊,加上風評不差的新秀Tony Allen、Delonte West和Al Jefferson,至少塞爾蒂克戰力看來比一年前好一點,也更有未來性。大西洋組整體而言實力不強,塞隊說不定能力拼分組冠軍。

●紐約尼克(去年戰績:39勝43負)
尼克去年以第七名搶進季後賽,但遭到籃網直落四血洗,在紐約客的眼中,花了大把鈔票卻打出這種成績,是不及格的,這或許是身為紐約球隊的悲哀。

同樣的,這是一支以總管事務的Isiah Thomas的意志為意志的隊伍,所有的人事決定都和他息息相關。繼上一季弄來Stephon Marbury之後,尼克本季再由公牛買來Thomas極為看好的Jamal Crawford,同時續簽再度戒酒的中前鋒Vin Baker,其他方面人事變動不大。當然,在Thomas的眼中,沒有不可能的事,如果尼克再作交易,也毋需驚訝。

展望新球季,尼克有好幾個位置的爭鬥會相當激烈。甫由奧運歸來的Marbury仍是不二主控,地位穩固。得分後衛則由老將Allan Houston和Crawford爭奪,理論上,Houston仍會是先發,但需視他的膝傷復原程度而定。Crawford理想定位為第六人,他和Penny Hardaway都會是控球、得分兩門抱的強力替補。

小前鋒由Tim Thomas擔綱,尼克寄望他展現更全方位、更穩定的技能。強力前鋒也將拼得兇,老將Kurt Thomas功力極為穩定,飽受球迷愛戴,但年輕的Mike Sweetney來勢洶洶,有希望挑戰先發。

中鋒方面,尼克沒得挑,由Nazr Mohammed和Baker頂上,雖不滿意,但只能撐著,這是尼克戰力最弱的一環。

拜大西洋組戰力較弱之賜,尼克如果維持傳統的堅強防守,Crawford和幾名年輕球員又能展現爆發力,在經驗豐富的教頭Lenny Wilkens帶領下,仍有機會在本組殺出一條血路,挑戰東區前三種子。

●新澤西籃網(去年戰績:47勝35負)
籃網挑戰東部冠軍三連霸的美夢,去年畫下句點,在東區第二輪以3-4敗給最後的總冠軍活塞。經營權的轉換,使今年的籃網面貌完全改變。新東家由於懼怕豪華稅生效,全力壓低團隊薪資,導致籃網作出超大幅度的人事調整,新球季前途未卜。

籃網在球季結束後,將狀元前鋒Kenyon Martin送至金塊,把老將Kerry Kittles送至快艇,釋出Lucious Harris,可以說全隊核心球員只剩下Jason Kidd和Richard Jefferson,一度還傳出Kidd有意轉隊之說,全隊上下人心惶惶。

另一項令人驚訝的消息是,因腎臟病停賽的中鋒Alonzo Mourning,有意在下一季復出。平心而論,如果Mourning足以承受一季的作戰,無論是先發或替補,對籃網都有助益,就怕他的舊疾復發,不但對自己不好,也影響了球隊。

獲得「正名」的教頭Lawrence Frank試著對新球季維持樂觀,但很明顯的,在失去Martin之後,籃網的攻守都面臨衝擊。Kidd一方面有手術復原狀況需要觀察,一方面對球隊舉措極度不滿,下一季的場上表現也可能是問號。

籃網的小前鋒預計由新簽的Eric Williams頂上,強力前鋒是全隊的致命傷,僅剩Aaron Williams堪用。中鋒以Jason Collins加上復出的Mourning,戰力也是問號。轉眼之間,下一季的籃網突然令人擔心起來。如果成為Kidd/Jefferson的兩人球隊,勢必打不出名堂。

●多倫多暴龍(去年戰績:33勝49負)
說起暴龍今年夏天最勁爆的消息,絕沒有比飛人Vince Carter求去更大條的新聞。暴龍上一季原本應該是Carter復出、重振聲威的一季,不料戰績慘澹,教頭Kevin O’Neill毀譽參半。眼看球隊又要開始重建,Carter終於也跟隨今夏許多明星球員的腳步,大喊「將我賣掉」!

可惜的是,球隊絕不會這麼作。Carter是暴龍票房的保證,無論人氣或球技都難有人取代,而且到2007年合約才到期,絕不可能讓他就這麼走人。但Carter的績效下降倒是事實,他的命中率4成17跌到生涯最低點,由於膝傷,也失去了些許往日勁爆的彈性。

對他而言,球場上的考驗同時來自績效和領導能力。幾年下來,他的個人紀錄雖然不差,但暴龍始終難以在東部出頭,領袖能力難免遭受批評。如今又準備棄球隊而去,負面觀感再加一成。

事實上,暴龍的陣容並非如此不堪。去年的新秀Chris Bosh在強力前鋒表現有板有眼,Donyell Marshall也在轉檯暴龍後交出亮麗的成績。如果今年選上的巴西籍新秀Rafael Araujo能夠適時頂上中鋒位置,Rafer Alston和Alvin Williams分擔控球大任,至少暴龍的先發陣容是相當不差的。再加上替補的Jalen Rose、Morris Peterson、Jerome Moiso,在大西洋區還過得去。

在新教頭Kevin Mitchell領導下,所有的目光仍會集中在Carter身上。相信他仍會展現職業球員的敬業,在場上奮戰,至於他是否能夠端出足以服人的領袖魅力,抑或是擺爛讓球隊不得不賣掉他,仍以前者較有可能。

●費城76人(去年戰績:33勝49負)
76人球員變動不大,但教練另聘前塞爾蒂克教練Jim O’Brien。O’Brien的戰術系統較Larry Brown自由化,加上他不排除讓Allen Iverson重回控球位置,76人本季可能會有相當大的變化。而O’Brien和Iverson之間的關係,「依照慣例」將是重點中的重點。

76人將多年主控Eric Snow送走,換來騎士的Kevin Ollie。究竟是讓Ollie頂上先發,還是讓Iverson轉任控球,會是本季最重要的一個人事決定。Iverson生涯初期也打過控球,他必須作的調適是,如何避免陷入一人苦戰的局面。

過去幾年來的76人總是只看Iverson表演,想在東區打出頭,必須突破現狀。76人目前擁有的「大狗」Glenn Robinson、Kenny Thomas,都是相當有得分靈感的鋒線球員,只要搭配順暢,進攻火力毋需擔心。

如果AI轉任控球,得分後衛要由Aaron McKie、Willie Green還是廣被看好的新秀Andre Iguodala擔任,則值得注意。中鋒Samuel Dalembert上一季冒出頭,成為相當不錯的苦工中鋒,火鍋蓋得兇,正是76人需要的人物。

O’Brien有可能讓76人改打較快節奏。以他曾在塞爾蒂克打出令人驚訝戰績的前例,他是一名不可多得的教練,和球員之間的關係應該會優於Larry Brown。本季的76人戰力或許成謎,但球風的轉變,應該會讓球員和球迷都感到興緻盎然。

Monday, September 20, 2004

籃框裡的福爾摩莎 - 亞青雜感

**亞青男籃賽之所以令人感興趣,是因為它代表著接下來幾年成人籃球的希望。我們能夠從緯來看到比賽畫面,即使衛星訊號有時像是鬼打架,都還算是相當幸福的,因為我一些其他國家的籃球朋友都看不到、氣得要死。

但平面媒體的表現就頗令人失望了。我翻了一下最近的報紙,發現只有蘋果日報有一文字一攝影記者隨行採訪,可算是滿足了籃球迷的"求知慾"。至於國內最專業的體育報紙民X報,以及三大報系聯X報、中X時報、自X時報,均未派記者採訪,版面也小得可憐,不仔細找還看不到新聞。

也許有人會說我白目,不過,和棒球作對照,會發現目前台灣籃球在國內媒體報導真是"細漢"到不行。身為一個籃球迷,如果連亞洲級的賽事都無法要求有最基本的報導,那說真的報紙也不用買了。

話說回來,蘋果日報也許八卦,也許色羶腥,但他們在體育報導上的投入,包括經費、人力,都遠非國內的"專業報"可望其項背。我看今天的蘋果,連長跑怪傑林義傑挑戰亞馬遜,他們都派人跟去了。

國內媒體環境雖然經營困難、競爭激烈,但愈是困難就愈要作出好的產品,愈要站在消費者的立場去開創道路,而不是東摳西摳,省那些不必要的小錢,該花的錢不花。我相信體育迷也占有一定的市場,而且比例會愈來愈高。如果再這樣下去,說蘋果很快就會獨霸天下,我絕不會懷疑。

附帶一提的是,籃協也連一名新聞組人員都沒派去,再加上亞洲籃總爛到谷底,網站永遠處於"施工中"的狀態,亞洲球迷居然連比賽的即時戰況和boxscore都看不到。根據我的經驗,赴外參賽的各國球隊多數都會有籃協新聞人員隨行,負責以最快速度傳回比數和戰況,講究一點的如日本和美國籃協,現場就將boxscore上網,同時有簡短的賽況報導。如果籃協人員實在不克隨行,他們會委託某一家採訪媒體,負責擔任新聞發佈。

只有我們...都什麼時代了還搞這種飛機。

**到目前為止,亞青男籃在預賽兩勝一負,複賽一勝一負。你不能說戰績不好,但既然比賽有現場轉播,比賽內容都攤在大家眼前。論比賽內容而言,中華亞青的防守真不是一個爛字可以形容。

全場壓迫防守彷彿像是中華亞青的雙面刃,對吉爾吉斯和香港,都是靠著壓迫和體力戰拖垮對手,但我們的全場壓迫也經常演變成對方快攻,跑在對手後面拚命追。

亞青的進攻問題不大,但防守和籃板實在令人擔憂。最令人憂慮的是,這些問題似乎都是最基本的問題,例如卡位、防守腳步和觀念等等。我可以接受不到18歲的孩子外線看天吃飯,簡單的上籃大意不進,卻無法接受防守散漫、腳步跟不上、忘記什麼叫卡位、不需對手壓迫就產生的"非受迫性失誤"。

對於18歲的孩子,其實不需要、不必要、也不應該以成人級的標準來要求,但我相信基本動作、防守和觀念是籃球的基礎,沒有了基礎,再多的天份、眼前再好的成績,都是曇花一現。

與其如此,我真的寧願看黃萬隆教練執掌的球隊,如果我得不了分,也不會輕易讓你得分,我會讓你每一分都賺得很辛苦。就像許多教練說的,Offense will take care of itself,暫時不用操太多心啦。

也許我話說得太早,畢竟,亞青男籃賽尚未結束,搞不好我們得了冠軍也說不定(是我想太多了嗎?)我只是覺得,以上提到的比賽內容,是值得憂慮的,也不是成績名次可以掩蓋的,總有一天我們的球員教練要很嚴肅的去面對它。

Sunday, September 12, 2004

籃框裡的福爾摩莎

Sam Bowie,一個雖然沒多好,但也實在沒那麼差的中鋒。要說他有什麼原罪,恐怕就是1984年選秀會在喬丹前一順位被選,終其一生被拿來開玩笑、作比較。

我有點害怕的是,同樣出生於1980年的陳信安、姚明和田臥勇太,以後陳信安會不會成為"1980年次的Sam Bowie"?

以後別人會如何形容陳信安?"很有潛力的球員,但是..."、"曾經到過國王隊季前訓練營,但是..."。

"但是"這兩個字,恐怕是球員最大的噩夢。

田臥勇太被太陽簽下兩年約,這應該不是保證約,因為他在訓練營還是可能被刷掉。"日本第一人"也者,只是媒體和球迷的樂觀想像。

但田臥的消息為什麼會如此被大家,特別是台灣球迷熱烈的討論著?自然是因為大家想到了陳信安。尤其奧運剛結束,姚明率中國打進八強,這個時間點,更讓大家想起這三個在1999年同時被亞洲籃總喻為亞洲最有潛力球員的未來之星。

拿這三個人來比較,其實很難比,真要比也不公平。三個人位置不同,國家不同,面臨的環境和出身背景都不同。真要辯誰比誰強,不如直接拿刀出來互砍。

姚明靠著傲人一等的身高和不懈怠的努力,終究要在NBA和世界舞台上發光,我承認,三年前的我真是有點小看姚明了。但姚明並不在我們今天的討論範圍,田臥和陳信安同屬後衛,他們所面臨的挑戰和競爭,和姚明大有不同。

陳信安的素質條件比田臥好很多,台灣對籃球的關注程度,也遠非日本可以比擬。陳信安如果面臨什麼"責難",其來有自。

田臥勇太出版的自傳,名叫"Never too late",其實很適當的說明了他這幾年來努力的心態和過程。他從高中時代紅透半邊天,到隻身前往NCAA第二級的BYU-Hawaii,經過受傷和語言不通的困境,三年後有點失望的重返日本,帶領球隊奪下JBL冠軍,獲選年度最佳新人。之後他還是不甘心,再度回到北美,從ABA到NBA夏季聯盟、季前訓練營,小牛、金塊、太陽,只要有機會就去嘗試。

當然,包括我在內,很多人都很納悶,田臥難道都不用生活嗎?他是怎麼過日子的?他的收入來源在那裡?然而,這畢竟不是一般球迷關心的重點。大家看到的是,田臥為了籃球夢想所擁有的堅持。

有關陳信安,來自各方面的討論太多太多,態度各有不同。有人抱著恨鐵不成鋼的心態,認為陳信安不該只留在台灣這個島上為滿足。有人喜歡開玩笑的說,陳信安只是去NBA "try"一下,不在乎能不能"make it"。討論陳信安無法打進NBA的原因,有人說英文程度有影響,有人說決心不夠,有人說他根本不夠格,別作夢了。還有人說,陳信安也有家計負擔,台灣的籃球環境讓一般籃球員根本不敢作夢,只圖溫飽就很偷笑了,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自由和權利,我們也應該尊重他的選擇。

這些說法,都有道理。

但是這一切,終究要回到陳信安自己。我想問陳信安的是:籃球在你心中代表什麼?是你窮極一生矢志奮鬥的志業?還是一份工作、一個賺錢的方式?也許都是,但那一個份量比較重呢?

我不否認,自己一直是站在鼓勵陳信安走出去的一方。因為我看到的是,一輛時速可能可以催到350KM的保時捷,在速限90KM的道路上跑著。所謂走出去,並不是只意味著NBA。即使只為賺錢,不為開拓球技、開拓視野,中國、菲律賓、歐洲、中南美,我相信都會有他生存的空間。那為什麼不出去呢?

但話說回來,如果這輛極速350KM的保時捷,連在速限90KM的道路上都跑得踉踉蹌蹌,你又憑什麼一天到晚只想著NBA呢?上一季,我在自己選出來的SBL第一隊名單上,甚至無法放上陳信安的名字。

姚明在走出中國之前,拿下CBA冠軍,主宰了CBA,田臥在日本的JBL,第一年就拿到冠軍,而且得到新人王。裕隆是拿下了冠軍,陳信安也獲選總冠軍賽MVP。但他自認表現如何呢?2002年夏天前進國王訓練營時的陳信安,到那裡去了呢?

籃球很有趣的地方在於,球員是實際上場打球的人,球迷、球評、媒體甚至教練,都是只能出張嘴說話、出一雙眼睛看的人。很多時候,他們彼此之間不見得了解,也不見得能互相體諒,或許永遠都不會有交集。

田臥或許努力N年,也不會進NBA,但全世界都看到他為逐夢努力的歷程,人們也會如此記住他。

而忠言終究逆耳。Dear Sean Chen, please show me what you got. And think about this, "How do you want to be remembered as a basketball player?"

Tuesday, September 07, 2004

從中國隊在奧運談兩岸籃球

2004年的夏天,台灣的中華隊在自家辦的瓊斯盃拿了冠軍,對岸的中國隊在雅典奧運追平了史上最佳成績,打進前八名。

有趣的是,這個冠軍和第八名「成色」似乎都不太足,兩岸的籃球隊似乎都無法滿足真正關心籃球的人。海峽兩岸的籃球,目前處於什麼狀況?有著什麼問題?未來又該如何走下去?

●貨真價實的第八名?
中國籃協為了這次奧運,可說是相當用心。特別開先例聘請外籍教練,而且一請就是兩個,包括立陶宛的Jonas Kazlauskas和NBA達拉斯小牛隊的Del Harris。奧運前更是參加了不少熱身賽,最低目標就是打進前八名。

孰不料奧運一開打就傻眼了,首役58-83輸西班牙,次役69-62勝紐西蘭,接下來連續以57-82敗給阿根廷,52-89遭義大利砲轟,眼看就要和八強絕緣。沒想到,原本預料一定拼不過的塞爾維亞一役,竟以67-66險勝,擠進八強,也達到了預設的目標。接著,中國再以75-95敗給立陶宛,最後的7、8名之爭,以76-92不敵西班牙。

成績通算,中國在奧運打出2勝5敗,兩場勝仗平均贏4分,五場敗仗的平均輸分卻高達24.6分。當然,擊敗2002年世錦賽冠軍塞爾維亞,也許可以視為一項成就。但今年的塞爾維亞爛得離奇,加上主力球員Peja Stojakovic、Vlade Divac、Marko Jaric等人沒打,打敗這樣的塞爾維亞,真值得中國隊驕傲嗎?

事實上,世界籃壇的觀察家、球隊、球員,包括中國隊本身在內,都藉這一次的奧運對中國籃球實力作了更仔細的一次檢視。答案,顯然並不是太正面。

●中國籃球的問題
請了外籍教練,仍無法在短期內解決中國籃球的問題。自從中國「移動長城」王治郅、姚明、巴特爾在NBA闖出名堂,中國籃壇掀起了一陣「追高熱」,因為長人容易引起NBA注意,而中國絕對不缺長人。

從幾次世界性賽事來看,中國籃球至今最大的問題,仍在於後衛人才的缺乏。中國當然不缺後衛,但是缺乏優秀的後衛,特別是控球後衛。無論是劉煒,或是郭士強,在亞洲還可以,一上到國際賽戰場,是既無法組織、突破,也無法得分。使得中國空有長人,卻打不出該有的團隊攻勢。

再提到長人,中國這幾年來的鋒線身高有明顯的提昇,已經到達NBA水準,但除了到NBA磨鍊過的姚明之外,如果把姚明抽掉,又剩什麼呢?朱芳雨、陳可、莫科、杜峰,大賽經驗也不能說沒有,但成長幅度仍不夠大。在世界舞台上,內不能扛,沒有腳步,外線也無法發揮,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中國隊在奧運上所展現的作戰心態,也是問題之一。對於列強,缺乏和他們拼鬥到底的信心和決心,未戰先輸,也難怪姚明要說重話來刺激隊友。

●中國籃球的未來
因此,中國雖然名列全球八強,但中國籃球的問題其實是全面性的。面對2008北京奧運爭取佳績的強大壓力和目標,恐怕還是要有全面革新的思維和行動才行。

首先,雖然NBA和各國都已逐漸重視中國籃球的存在和勢力,但中國和國際籃球的交流仍不夠多。中國對於自己要走的籃球路線,仍有「北美系」和「歐系」的疑慮。原本朝北美靠攏的決心,在今年奧運歐洲、南美國家打出佳績之後,又開始卻步不前。這是急待早日釐清的一點。

其次,中國必須盡全力加強後衛的培養,試圖訓練出有「靈性」、能夠帶動組織全隊攻勢的控球後衛,同時加強重量訓練和實戰碰撞的意識,多將球員送往美國或歐洲訓練,避免「鎖國政策」。

四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想在2008年奧運打出成績,中國籃球必須在已有的進步上,作出全面的改變,否則2004年的第8名可能只是假象。

●貨真價實的第一名?
以裕隆和達欣為班底的中華白,以全勝戰績贏得今年的瓊斯盃冠軍。中華白的快節奏打法和motion offense,讓不少球迷眼睛為之一亮,彷彿感覺出台灣籃球未來該走的方向。

不可免俗的,也有人質疑這座冠軍盃的成色,有不少人問著,這座冠軍盃代表台灣籃球真正的進步嗎?瓊斯盃畢竟是在台灣舉辦,主隊自然擁有主場優勢,此外,籃協今年邀請到的日本、南韓都是大學生代表隊,菲律賓、德國水準太差,唯一具有挑戰性的,其實只有卡達、澳洲和加拿大。

我們不需要妄自菲薄,中華白擊敗澳洲和卡達,縱有主場優勢,卻贏得相當漂亮。只是在奪冠的同時,倒也不需太過高興。要向國際宣告台灣籃球的復甦,戰場仍在正式的國際賽。

●台灣籃球的問題
和正在努力中的中國籃球比較,台灣籃球自然更令人擔心。我們的人才庫並不如中國充沛,而檯面上的國手,缺乏充夠的對抗和競爭,也缺乏足夠的自我要求,更缺乏合格的教練指點。

缺乏後浪競爭的結果,使台灣籃球員很容易自滿、自大,不思進取。籃球環境的不佳,也讓台灣籃球員很自然的失去求進步的企圖心。從陳信安、田壘、吳岱豪、曾文鼎等年輕球員的身上,可以很清楚的見到這一點。

人才不足、身材吃虧是台灣在籃球場上終究要面對的宿命,又缺乏苦練和競爭的結果,只會讓台灣籃球一再停留在原地,甚至不進反退。在國際賽打不出成績,反過來就無法引起大眾的興趣和參與、廠商企業的投入和注目。

主導國內籃球的最高機關籃球協會,更是缺乏應有的活力、遠見、決心和行動力。

簡單的說,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也是台灣籃球長久以來始終擺脫不了的噩夢。

●台灣籃球的未來
上一季的超級聯賽,在某種程度上被視為台灣籃球的「回春」。值得注意的是,超級聯賽的第二季在整體環境上出現不少變化,是成是敗,尚待觀察。

如果說中國籃球急需在世界舞台上證明自己的實力,台灣籃球還停留在第二個層次:重返亞洲舞台前四名,而非難堪無比的第11名。

瓊斯盃冠軍和SBL處女季的成功,只是第一步,這象徵台灣籃壇仍有教練、球員和人們在一點一滴的努力。但少數人的努力不足以全面改造台灣籃球,環顧現在的高中籃球HBL和大學籃球UBA,固然有廠商投入經營,但水準如何?球員是否培養了正確的觀念?抑或只是藉由籃球商業化和提早成名,而受到更大的傷害?

也許我們需要一個如同棒球的陳金鋒、曹錦輝的帶動和刺激,但我們更需要籃協的全面改革,各球隊捐棄門戶之見,球員認真的面對籃球,才有可能讓台灣籃球再一次成功的跨出去。

Saturday, September 04, 2004

世界那麼大 - ITALIA !!

* 義大利觀點
奧運結束之後,我寫了email向一個義大利球探朋友說恭喜。奧運銀牌,總是個了不得的成績。結果他的回覆差點沒把我嚇死,只差沒說義大利籃球和FIBA是個屁。

他的說法是(雖然有點誇張),義大利之所以能一路打到金牌戰,靠的就是二個字,第一是髒,第二是幸運,而關鍵是國際籃總的賽制。當然,他又把西班牙拿出來作例子。他說,他當然很高興能看到義大利獲得好成績,但是以義大利的實力能拿到銀牌,這證明國際籃總的賽制有多糟糕。

(上次已經提到,FIBA秘書長Patrick Baumann也不是瞎子,他聲稱考慮將奧運參賽隊伍由12隊增加為16隊,在賽制和賽程上可以作較為合理的安排)

他說,信不信義大利在下一屆歐錦賽掉到十名外。

我回了他一句話:老兄你對義大利籃球嚴格監督、不惜痛批的程度,還真不在我們對台灣籃球之下,看來大家對本國籃球都有著很高的期待,所以有著更多的失望。

* 雙B轎車
很多人有興趣的義大利"雙B轎車",我當然也問了。

Gianluca Basile
(發音 BA-see-lae),身高193公分,生於1975年1月24日,來自義大利南方小鎮,1995-99效力Reggio Emilia,之後就被籃球大戶Skipper Bologna簽走至今。他的體能條件相當不錯,有肌肉,擅彈跳,曾被喻為義大利籃壇的年輕新星,早在1996年就已入選國家隊。

他也曾面臨許多美國球員都有的轉型問題,加盟Bologna的前幾年,球隊有意要他轉型控球,但是打來打去都打不出頭,最後還是回到較適合他的得分後衛。到了這幾年,他可能是外線砍出心得,清一色只會在外線發砲,早期的切入、籃下單打球路反而不見了,並不受義大利國內球探欣賞。

不料Basile在今年奧運真的砍得嚇嚇叫,將義大利砍進銀牌戰。據推測,如果他有幸在NBA打球,最多就是上場5分鐘,專砍三分球的功能性球員。

Basile的生涯統計如下(G代表出賽場次):

1995-1996: Reggio Emilia
1996-1997: Reggio Emilia
1997-1998: Reggio Emilia (12.2p, 4.2rb)
1998-1999: Reggio Emilia/Bologna
1999-2000: Paf Bologna (8.9p, 2.3rb, 1.7a)
2000-2001: Paf Bologna (Italian League: 12.4p, 3.4rb, 2a ; Euroleague: 10p, 3.1rb, 2.2a)
2001-2002: Skipper Bologna (Euroleague: 17G: 11.8p, 2.2rb, 3.2a ; Italian League: 40G: 13.3p, 2.6rb, 2.1a)
2002-2003: Skipper Bologna (Euroleague: 19G: 13.8p, 3.1rb, 3.4a ; Italian League: 46G: 12.8p, 2.8rb, 2.1a)
2003-2004: Skipper Bologna (Euroleague: 17G: 12.1p, 2.5rb, 2.8a ; Italian League: 34G: 13.4p, 2.6rb, 1.9a)

Massimo Bulleri
Massimo Bulleri也是另一個神奇的球員。他出身Tuscany,生於1977年9月10日,身高188公分。同樣的,年紀輕輕就被名門Benetton Treviso簽下,96-98年間曾被外借(歐洲籃球常有的作法)到二級聯盟去打球,之後就回到Treviso至今。

但Bulleri直到2001年才入選義大利國家隊,在2002年之前並沒有打出頭,幾乎是一個可有可無的球員。直到2002-03球季,他有爆發性的成長,獲選為義大利A級聯盟的MVP,這時他已經26歲。

義大利球探認為,Bulleri擁有很不錯的彈性和雙腿,個性更好,但是擔任控球的頭腦和視野有限。

Basile的生涯統計如下(G代表出賽場次):

1995-1996: Benetton Treviso
1996-1997: Ozzano
1997-1998: Mestre
1998-1999: Benetton Treviso
1999-2000: Benetton Treviso
2000-2001: Benetton Treviso (Euroleague: 3.8p ; Italian League: 3.4p, 1.4rb)
2001-2002: Benetton Treviso (Euroleague: 20G: 4.3p, 1.7rb, 1.8a ; Italian League: 43G: 7.5p, 1.5rb, 1.3a)
2002-2003: Benetton Treviso (Euroleague: 22G: 10.9p, 1.7rb, 1.9a ; Italian League: 41G: 10.1p, 2.1rb, 2.2a)
2003-2004: Benetton Treviso (Euroleague: 13G: 9.6p, 1.9rb, 2.0a, 2.0s ; Italian League: 26G: 10.9p, 2.6rb, 1.3a)

總的來說,Basile和Bulleri是兩個掌握了發揮機會,在去年歐錦賽和今年奧運打出成績的後衛,但憑良心說,他們不要說在NBA,即使在義大利A級聯盟,也不會是球星級人物。如果不放在team setting下面去看他們,除了外線,"雙B"的個人球技值得稱道之處實在有限。

* 義大利希望
目前義大利籃壇被稱為新希望的球員,大概有下面四個:

Stephano Mancinelli 203cm, 97kg, 1983/3/17, Bologna
Andrea Bargnani 211cm, 105kg, 1985/10/26, Treviso
Marco Belinelli 200cm, 85kg, 1986/3/25, Bologna
Luigi Datome 202cm, 1987/1/1, Siena

其中,Marco Belinelli在7月份歐洲U-18錦標賽,是率義大利拿下第四名的關鍵人物,以200公分的身高打後衛,前途看好。

Wednesday, September 01, 2004

奧運隨筆(II)

* 「Play the right way」...不知道Larry Brown現在還會不會常把這句話掛在嘴上?不知道誰才是play the right way?

開點小玩笑,別介意...

* 說到布朗爺,我對他仍是非常的崇敬。而我也不認為美國的失利,和他們的戰術選擇有什麼大關係。Larry Brown加Gregg Popovich加Roy Williams,這樣子的教練團陣容實在不能挑剔什麼了,有誰能夠不服氣呢?

美國從2002年世錦賽到本屆奧運的失利原因,我認為最重要的兩個因素,還是在心態和組訓。

雖然美國在2002年世錦賽首開夢幻輸球先例,雅典奧運首開未能打進金牌戰先例,球員口中說的都是「我們認真的面對每一場球」、「我們不能小看對手」,但憑良心說,他們的內心深處仍有著一份「高傲」 ─用美麗一點的說法,叫「自尊」─ 他們還是不太相信由一票NBA明星組成的美國隊,成績會爛到那裡去。

很明顯的,他們的「effort」不夠。否則,Iverson和Marbury的防守會一再像小朱和我的後場組合一樣被過被切、至死方休?如果他們真的能把每一場球當作西區冠軍戰或總冠軍戰第七場來打,今天的結果會是如此?我不相信。

除了心態,組訓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先從Selection process來看,這是美國籃協被批得最慘的一點。他們是抱著選明星隊的態度在邀請,這個人拒絕,就繼續找下一個球星。並沒有從「team」的角度出發,教練團似乎也沒有太多置喙的餘地。

而早在美國隊名單底定時,我記得曾和留侯聊過這個陣容。當時我對陣容的第一個想法是:高度太差、沒有射手,完蛋。

結果證明,美國的內線長人僅Tim Duncan一人堪用,後場的外線不穩就算了,當Brown把Iverson和Marbury同時擺在場上,美國隊外線的「小堤防」根本擋不住其他隊伍如狂風暴雨般的外線,彷彿在告訴各隊「歡迎來投籃」。

我們舉個例子,如果今天美國的後場是喬丹加Pippen加Ron Harper,其他隊伍能夠砍得這麼爽?即使今天美國隊沒有Reggie Miller、Ray Allen這種等級的射手,多一個Kerry Kittles、Brent Barry,甚至Eric Piatkowski,外圍火力會如此悽慘?我不認為。

美國隊的防守漏洞、協防默契、進攻搭配…等等問題,都和訓練時間不足有關,就不再多說。事實是,美國夢幻隊「度假兼奪金」的時代早已遠去了,不是隨隨便便練個兩三週就可以搞定的。即使美國隊派出本屆名單還好一倍的陣容,以目前國際籃壇的頭角崢嶸,想拿金牌的難度也早已大大提高。

「選、訓、賽」三個部份,美國籃協都必須重新思考才行。要知道,阿根廷這批金牌球員,幾名主力核心近年來各奔東西,但他們是從1997年以來就共同在國際賽中一路走來、共同成長的,彼此已經熟得不能再熟,也才能打出絕妙的motion offense,美國豈能不引以為戒?

* 看完奧運,我覺得立陶宛和義大利後衛群彷彿在考驗著我形容「準」這個字的能力。無論是「他X的準」、「夭壽準」、「準到不行」、「準到哭悲」(Sorry,有點沒水準)、我老婆最喜歡說的「死人準」(台語),還是「碼碼都有獎」,都無法精確描述我對他們投籃準度的感受。

俗話說男人「一高遮三醜」,女人是「一白遮三醜」,籃球場上,還真是「一準解千愁」。

* 鄧大哥Tim Duncan對FIBA裁判的厭惡,現在恐怕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我看網路上的討論,也對國際裁判欺壓、惡搞、修理美國隊大加撻伐。

但平心而論,我並不這麼認為。FIBA原本就不等於NBA,國際籃球無論在規則、裁判尺度或是打法上,都和NBA大有不同,這同樣是美國隊一直未能跳脫的迷思之一。

是的,同樣都是籃球,but it’s a different game!Duncan對FIBA裁判哨音之不能理解,正如同西班牙教練Mario Pesquera對美國球員「走步數百次都沒被吹」的質疑相同。以比賽內容來說,我並不認為裁判真的在惡搞美國隊。

NBA是一場秀,球員是主角,裁判尺度自然以鼓勵球員作最大程度的發揮為最高指導原則。FIBA才不管你秀不秀、球星不球星、抗議不抗議,以前是如此,現在是如此,未來也一定還是如此。

我承認國際比賽是有「黑哨」的問題存在,FIBA的裁判水準也良莠不齊,但我實在看不出來美國隊那裡被惡搞了。

* 經過這一次奧運,FIBA和NBA應該都學到不少東西。

西班牙只輸一場球,卻只能爭第七;中國預賽三場狂輸,贏了塞爾維亞就進前八,FIBA秘書長Patrick Baumann也不得不承認,12隊的賽制有其缺陷,考慮將奧運擴編至16隊。冷門歸冷門,如果一再出現誇張而不盡合理的結局,賽事終究有缺憾。

(備註:世錦賽由2006年起,已由16隊擴增為24隊)

偉大的NBA總裁David Stern也在受訪時數度提到「NBA rulemakers might learn something from the excitement of international basketball」。近年來FIBA規則有向NBA靠攏的趨勢,但回過頭來,梯形禁區、大量的使用區域防守等等國際籃球元素,似乎也讓NBA有可以學習的地方。

* 提到區域防守,這恐怕是美國隊心頭之痛。昔日的階下囚,居然靠著一招區域就把皇帝拉下馬,誰能想得到?

美國遭到區域防守箝制的關鍵是:第一、如裘必勝兄所言,欠缺高位中鋒的策應;第二、外線不準。我相信,美國如果有像Vlade Divac或Arvydas Sabonis這種擅於在高位傳球的中鋒,一定會輕鬆很多。其次,如果美國隊能掌握破區域的原則,不要有過多的盤運,外線又夠水準,區域也自然就破了。很可惜的是,這兩點他們都作不到。

區域防守在現在大部份教練的觀念中,被認為是過於被動的防守陣式。這話當然沒錯,但我始終認為區域防守實在太被低估了。由各隊輪番使用區域防守伺候美國的現象就可以看出,各隊就是算準了你外線不夠好(美國只準了對西班牙一場),就用區域和你賭了。

區域防守固然較為被動,但它有沒有好處?先前陳仕佳兄在圓球專欄中所寫的區域防守介紹,有非常精闢的說明。它能節省體力、鞏固籃板、保護主力球員的犯規次數、考驗對手的外線…等等。NCAA雪城大學的Jim Boeheim,不也靠著一套區域防守吃遍江湖?

如果不用它40分鐘,能不能用5分鐘、10分鐘?盯人和區域的變換,用意之一也在於改變比賽節奏,迫使對手必須調整進攻方式,事實上,是值得教練們採用的方式。但是以台灣來看,特別是甲組和國家隊,區域防守幾乎已成為失落的藝術。

當然,區域之所以比較難守好,因為它更需要場上五人合一的配合,也就需要更長時間的搭配和訓練。如果是短期的組合,人盯人自然容易上手和整合。

只是有時候我會這麼想:台灣教練之所以堅持盯人防守,是不是因為比較容易抓出偷懶、防守不濟的球員,便於調度?

或許是我太會亂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