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28, 2004

瓊斯盃場邊人語

7月27日晚,中華白擊敗澳洲,中華藍逆轉勝卡達。到目前為止,兩支中華隊的表現應該還算讓球迷滿意。不過,我得說幾句聽起來有點像杞人憂天的風涼話。

因為,中華隊的三分球愈準,我就愈不由自主的擔心起來。

別誤會我的意思,三分球準是好事。在籃球場上,準總比不準來得好。先讓我們看一下幾個數字好了,這是中華藍、白兩隊在打完前四戰的統計數字。

中華白
三分球出手-命中:49-135(36.3%);兩分球出手-命中:75-141
三分球、兩分球出手次數:135-141
三分球占總出手比例:48.9%

中華藍
三分球出手-命中:47-127(37.0%);兩分球出手-命中:50-105
三分球、兩分球出手次數:127-105
三分球占總出手比例:54.7%

再看一下這個表:

球員…三分球出手/場(命中率)…兩分球出手/場(命中率)…三分球占總出手比例
林志傑… 10.2(39%)… 5.8(47.8%)… 63.8%
陳信安… 8.5(29.4%)… 6.0(54.2%)… 58.6%
田壘… 8.8(45.7%)… 4.8(42.1%)… 64.7%

坦白說,我還很少看過這種球隊。白隊三分球出手次數占總出手近五成,藍隊更是將近55%。如上所述,兩隊都有36%以上的命中率,準是好事。但我的籃球智商一直告訴我,這不是一支正常的籃球隊。簡單的說,中華隊是三分球準到不行,還是因為缺乏合格的半場攻勢,只能丟丟三分球了事?

必須承認,白隊講究快速攻守轉換、體能至上的風格,很可能就是台灣籃球未來所必須走的路子。但這代表我們必須將一半以上的出手花在三分線上嗎?我並不如此認為。

再看我們最優秀的三名球員陳信安、田壘和林志傑,三分球占總出手次數的比例都在59%以上,三分球、兩分球出手的比例相差得十分嚇人,特別是林志傑和田壘。我很好奇的是:

一、 陳信安擁有如此好的兩分球命中率和體能條件,而三分球命中率還不及三成,為什麼如此執著於三分球?
二、 田壘的三分球準頭竟然比兩分球還高得多,這是他卯起來用力投三分球的原因?一個202公分的前鋒,三分球比兩分球還準,這代表了什麼意義?

兩支中華隊至今打出四勝和三勝一負的戰績,我和每一個球迷同樣感到高興。如果台灣籃球能夠持續往上走,絕對是球迷和球員之福。只是,瓊斯盃的中華隊也讓我感到有點茫然和疑惑。

我呼應留侯的說法,如果全面提昇場上五個位置的高度,只是為了方便投三分球,那是不是非常可笑?

看了四場球,我沒有見過田壘在低位或四十五度角作過任何一次背對籃框的單打,卻看到他在搶低位位置時,還搶不過加拿大的一個矮後衛,只好放棄走人。即使是面框的一對一突破,田壘也無法利用運球或步法逕行突破防線。

田壘擁有很好的條件,我不希望他自甘於擔任一個三分球射手,更不希望教練也只將他作如此的定位。

瓊斯盃的困境
有不少網友表示,瓊斯盃邀請的球隊水準太差,兩支中華隊的戰績根本就是假象,瓊斯盃只能稱為「自慰盃」。這種說法其實只對了一半。

首先,必須提一個「程序問題」,這是籃協需要努力的課題。瓊斯盃由於每年籌備開始得太晚,比賽時間又定在七月底,經常無法找到中意的球隊。舉例而言,你想找日本、南韓國家隊,問題是人家早在年初就已經定好國家隊的訓練時間表,拖到五、六月才開始找球隊,當然找不到。如果能提早作業,相信能邀請到水準更高的隊伍。

其次,是財務問題。目前瓊斯盃已經不如以往,動輒享有教育部數千萬的補助。在邀請球隊時,只要對方需索無度、要東要西,就有邀請上的困難。

即使不論以上兩點,事實上籃協也有苦處。如果邀請的隊伍太強,中華隊被打爆,豈不是自討苦吃,在家裡丟臉?邀請的隊伍太弱,讓中華隊用左手打都得冠亞軍,又會被說成「自慰」,勝之不武。這是瓊斯盃的困境,除非球迷和協會都能不看戰績,否則還會持續下去。

愛台裁判?愛國裁判?
以前我也對裁判問題很感冒,總覺得瓊斯盃的裁判吹得太偏袒地主。但大家仔細想一想,連亞洲籃總、國際籃總主辦的正式錦標賽,都會有裁判的問題,更何況是這一個小小的邀請賽?

地主原本就會有優勢,否則怎麼會有home court advantage這個名詞?否則怎麼會有人說出「打客場,就要抱著一開賽的比數是0:15的心態」這種話?否則為什麼每個國家都搶著辦錦標賽,好讓自己打進世錦賽、奧運的機會更濃厚些?

如果說瓊斯盃裁判偏袒主隊,那麼大家不妨想想,以往在日本、韓國舉辦的國際賽中,中華隊是怎麼被裁判「婊」的,那個程度絕對比瓊斯盃更誇張。

然後你還得想想,這些球隊、球員、裁判,都是拿咱們籃協的錢來台灣打比賽兼度假的。Home team advantage…很正常啦。

話說回來,裁判真的很幫中華隊的忙嗎?我個人對今年的觀察結果是還好,四場球下來,中華白和對手的罰球比是86-80,中華藍則是73-61,每場球比對手多三次罰球機會。

部份國內球迷有一種蠻奇怪的心態,既希望中華隊打好,等到中華隊真的打得不錯,又四處「牽拖」,說裁判幫忙啦,說對手未盡全力、只是隨便打打啦。建議每一個人都能試著以更平衡的心態來看待中華隊,不搞瘋狂的偶像崇拜,但也不落井下石,不吝惜去給出應有的讚美。

外隊印象
澳洲伯斯山貓:不愧是職業隊,雖然去年只在NBL排名第四,但是半場攻勢極有組織。可以發現的是,他們的小組搭配、傳球都很有效率,中距離也有一定的準頭。山貓陣中那幾個190-196公分的白人鋒衛,一時間還讓人搞不清楚誰是誰,但每一個球員上場都有一定的效率,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點。去年在土耳其打職籃、剛來到山貓作測試的洋將Ontario Lett,畢業於匹茲堡大學,屬於Charles Barkley型的球員,相當生猛。

卡達:我對亞洲籃球的看法一直是,中國和南韓屬於一個層級(也許該說中國自己是一個層級,南韓是第二級),從第三名以下是一片混沌,全憑臨場表現而定。因此,即使卡達拿下上屆亞錦賽第三名,我也從不認為他們的實力有多強。卡達近年來進步最多的是團體作戰部份,更有組織、耐心,內線也擁有不錯的高度。但他們的外線太差,如果對手能有效防堵他們的內線,就會碰上麻煩。最後,我對Yasseen Ismail Mousa的評語一向是─Overrated

日本:這是一支大學國家隊,有拚勁、有體能、有速度,經驗不足卻是最大的致命傷。他們和幾乎每一支日本國家隊一樣,都缺乏穩定的射手,只能靠防守一搏。偏偏他們經常是拼過了頭,「過度侵略」,對中華藍一役防守犯規被吹得哇哇叫,日本教頭和部份球迷都認為裁判偏袒,我倒不這麼看。以日本隊手腳齊下、熱血過頭的防守方式,太不聰明,到那裡都會被裁判吹死。8號的198公分前鋒大宮宏正體能條件非常好,打完瓊斯盃就要進入國家隊集訓。可惜的是,到目前為止他還是個沒有「專長」、沒有動作和腳步的球員。

菲律賓:兩句話解決─一、這是近年來我見過實力最差的一支菲律賓代表隊;二、還是不防守,國際賽能出頭才有鬼。

加拿大:也是支經驗不足的熱血大學隊,不過光靠體能和厚實的「寬度」,就很難搞,碰上他們的對手都不會太好過。

* * *

其他球隊沒仔細看,就先不提了。至於中華藍、白兩隊的整體表現,我想等到整個瓊斯盃結束再來談,會有比較完整的看法。

Tuesday, July 27, 2004

瓊斯盃男子組球隊點評

睽違一年,瓊斯盃又回來了。搭著SBL超級聯賽的熱潮,今年的瓊斯盃男子組賽況可說是比往年更受矚目,不但中華隊分為兩隊出擊,未曾參賽的卡達和澳洲職籃隊伍也讓人興趣盎然。

正在熱戰的各隊實力如何?以下是我的觀察:

●中華白
裕隆、達欣和台銀的三隊組合,白隊重心非常明顯,主打陳信安和田壘兩人。全隊在達欣教頭劉嘉發帶領下,以快速的傳切和攻守轉換球風為主。到目前為止,三分球火力相當驚人,在組織戰找不出空檔時,則可以仰賴陳信安的單打能力解套。當然,他們的整體表現可說是十分出色,甚至在大幅落後的劣勢下,擊敗了最有冠軍相的澳洲隊。

中華白的球風,應該可以代表台灣籃球以後的趨勢。劉嘉發一向傾心於南韓快、狠、準的球路,也在全力朝這個方向走。不過中華白必須注意的是,不要外線砍過了頭,忽略中距離和禁區的必要,籃球畢竟是講求內外均衡的運動。至於白隊能在瓊斯盃打出什麼樣的成績,恐怕還是操在陳信安、田壘兩人的手中。

●中華藍
新浪、中廣(緯來)、台啤和九太(東森)四隊的組合,球員的組成為老少混成,速度較慢,和白隊有點不同。藍隊的前幾場比賽稍嫌混亂,似乎有點找不到球隊重心,默契也不夠好,對上加拿大、日本兩支年輕有勁的快速部隊,都吃了苦頭。

在老將周俊三、羅興樑之外,林志傑和吳岱豪的進步令人印象深刻。林志傑和老大哥搭配,野獸球風更見沈穩,吳岱豪則成為國內少數擁有禁區強攻能力的球員,防守威力也不在話下,更加成熟。賽前一般認為藍隊實力優於白隊,開打之後卻似乎相反,或許藍隊會漸入佳境。

●澳洲伯斯山貓
伯斯山貓隊不愧是訓練有素的純職業隊伍,雖然上一個球季在澳洲職籃只排名第四名,在瓊斯盃卻是遊刃有餘。山貓首戰就以六十分之多海K德國,接下來也都一路長紅,應該是今年的冠軍大熱門。

山貓擁有高度優勢,可以排出五人身高都在190公分以上的陣容,球風則是紮實、不花俏,全靠有效率的傳球、小組配合製造空檔,人人上場都能得分、抓籃板,教練費雪簡直是每場球站在場邊就拿下勝利。欣賞山貓的效率,會是本屆瓊斯盃的美事一椿。

●韓國
韓國派出以大學球員為主體的國家隊,名目上總算比前兩屆都派尚武隊參賽來得好一點。南韓無論派出什麼樣的球隊,一律擁有傳切凌厲、外線神準的球風,今年也不例外,但這支韓國隊並沒有較為知名的球員。

前幾場球下來,180公分控球金泰術和190公分射手許孝珍表現較為搶眼。金泰術打球頗有美式街頭風格,運球純熟,傳球視野也相當不錯,值得注意。許孝珍則是相當標準的南韓射手,但話說回來,南韓個個能投三分球,首戰飆進逆轉三分球的全延圭,並非主力球員,還是有很強的抗壓力。

●日本
日本也派出大學明星隊參賽,同時由過去多屆參與瓊斯盃的前日本射手池內泰明為總教練,主要訓練目標是明年的世大運。近年來日本球路愈來愈快,球員素質、身高也有進步,拚勁驚人、侵略性也很強,但是過於年輕,經驗稍有不足。

日隊陣中198公分前鋒大宮宏正體能條件非常優異,可以演出空中接力灌籃,火鍋也賣得很兇。196公分的大西崇範則屬於穩扎穩打型的球員,表現非常穩定。197公分的佐藤託矢,曾是日本世大運國手,能內能外。這三人都有高度,未來有條件朝國家隊發展,不可小看。不過日本由於年紀因素,本屆瓊斯盃肯定要吃不小虧,以累積實戰經驗為主。

●菲律賓
菲律賓以業餘聯盟PBL的球員為主體,搭配兩名PBA球員Marc Pingris、Omanzie Rodriguez,或許是默契不夠好,雖然在首役慘敗給中華白之後漸入佳境,卻可說是近年來訪台實力最差的一支菲律賓隊伍。

儘管如此,菲律賓球員不論高矮,仍有水準以上的中距離準頭和個人作戰能力,在一對一的情況下,還是相當難對付。只不過,菲律賓的浪漫球風是一向只講進攻、不求防守,這種心態,是他們國內籃球瘋狂,卻始終無法在國際賽打出頭的原因之一。

●卡達
卡達帶著去年亞錦賽第三名的招牌來台,加上在台灣原就有一定知名度的飛人級前鋒Yasseen Ismail Mousa(先前譯為「雅辛」),是非常令人好奇的隊伍。卡達在聘請美籍教練Joe Stiebing之後,原本無章法的打法改變,較以前更講究團隊搭配,另外還有兩名由非洲歸化的210公分長人坐鎮,在亞洲成績逐漸上揚。

卡達的打法也不花俏,基本上他們利用本身的身高優勢,以禁區攻勢為主軸,再作內外導傳,伺機在外線發砲。但平心而論,卡達的外線從來都沒有穩定的表現,看天吃飯。對上卡達的球隊,如果能全力箝制他們的內線攻勢,就會有贏球的機會。或許卡達在瓊斯盃並未全力以赴,但是以他們前幾場的表現來看,確實可以印證這個說法。

●加拿大
本屆籃協依然邀請加拿大的大學隊來訪,Carleton大學是上一季加拿大大學聯盟CIS的冠軍隊,實力不弱。他們有高度,也有寬度,還有年輕人用不完的體力,雖然也有著經驗不足的問題,但是一碰上仍是難纏得很,即使贏球也不會贏得太輕鬆。

幾場球下來,加拿大的得分主力只集中在兩名球員身上,分別是前鋒Paul Larmand和中鋒Josh Poirier。Larmand的得分都以中距離為主,相當有效率,目前暫居大會第一射手。Poirier的寬度也讓對手傷透腦筋,幾乎每場都有得分、籃板兩位數的功力。整體而言,加拿大足以扮演攪局的角色。

●德國
大出意料,聲稱是德國職籃幼隊的德國國際籃球學院(International Basketball Academy),到瓊斯盃一開打後,實力居然敬陪末座,而且是場場被砲轟血洗,慘不忍睹。

不過德國隊可說是「小朋友」,所有球員出生年次都在1984年以後,也就是說全體都不到20歲,也難怪實力和各隊相差如此懸殊。他們的基本動作、籃球觀念和投射功夫都還處於很「原始」的階段,篤定在今年瓊斯盃排名最後一名,只能希望對手手下留情,不要贏太多。

Saturday, July 24, 2004

世界那麼大 - 田臥與宮田

NBA夏季聯盟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對許多沒沒無聞的球員而言,這是挑戰NBA的第一關。在幾個夏季聯盟之中,我看到了一個熟悉的名字─田臥勇太(Yuta Tabuse),以及一個從未聽過的名字─宮田諭(Satoshi Miyata)。

宮田諭是何許人也?如果你曾經聽過他,那就真的見鬼了。即使在日本,他也是個沒有人認識的球員。

宮田於1978年1月9日出生於東京,身高177cm,體重64kg,大學時期是早稻田大學校隊(1997-2001),但是球技平平。畢業之後,他加入了一支俱樂部球隊"Eminecross",從替補控球打起,在2002和2003年獲得東京俱樂部冠軍。

今年的6月19-20日,日本連鎖便利商店ampm贊助的一個籃球訓練營"2004 Challenge USA Players Clinic",請來湖人顧問Bill Sharman和助理教練Bill Bertka、Brian Shaw。參加訓練營的百餘名球員中,宮田雀屏中選,於7月4日前往美國,再參加了7月5-8日舉行的一個經紀人籃球營。而他也再度被選中,獲得參加南加州夏季籃球聯盟的機會。

宮田一開始被安排在Slam隊,7/10的第一場球出賽15分鐘拿下2分,接下來被安插至Bravo隊,7/13打了23分鐘,攻下4分。從那時至今,好像就未曾再上過場。對他來說,用膝蓋想也知道,要打進NBA根本是癡人說夢,比登天還難。但這是一個經過奮鬥而來,試著讓自己面對更多試驗、更接近NBA的機會,如此而已。

再提到田臥勇太。是的,今年他又出現了,在太陽隊的夏季聯盟名單上。在六隊參賽的Vegas Summer League裡,太陽三戰全勝,田臥三戰的表現分別是:

vs. Orlando 19min 6p+4a
vs. Cleveland 13min 6p
vs. Washington 12min 3p+2a

接下來太陽繼續轉戰Rocky Mountain Revue(還在進行中),至今五戰平均出賽12分鐘,攻得4.4分、2.2助攻。太陽的官方網站上有一篇他的專訪,各位有興趣可以瞧瞧

田臥的籃球經歷,我簡要整理如下:

2004年
-- 太陽隊夏季聯盟

2003年
-- 與ABA聯盟的Long Beach Jam簽約,18場球平均5.3p+2.4rb+6.3a(全隊最高),和Dennis Rodman是隊友
-- 金塊季前訓練營,後來被刷掉,三場季前熱身賽平均3p+2.7a
-- 小牛夏季聯盟,平均4.5p+1a
-- 效力日本JBL的Toyota Alvark,獲選年度最佳新秀

2000-2002年
-- 就讀NCAA第二級BYU-Hawaii,00-01球季因傷未出賽,01-02球季平均7.6p+6.5a(全聯盟最高)

1999年之前
-- 就讀能代高工

** 憑良心說,我蠻佩服日本球員出外闖江湖的決心和勇氣,這和日本年輕人勇於背著背包到各國旅行的現象,似乎不謀而合。宮田不要說NBA,即使和CBA、USBL、XBL恐怕都沾不上邊,但他自己爭取了機會,到美國親身走一遭。

至於田臥,就更值得佩服。他在BYU-Hawaii並不順利,語言和受傷問題,使他赴美三年卻只打了一年。憑他的天份和所受的訓練,我相信他絕對會是JBL的第一把交椅,最紅的明星,但他卻選擇年復一年的在北美闖盪,雖然他知道自己的機會非常渺茫。

曾經和一個日本朋友聊過這個問題,事實上他也很納悶,田臥的生活費都從那裡來,能夠支持他不斷的在美國停留。他很懷疑,即使田臥擁有日本NIKE的贊助,能夠撐這麼久嗎?JBL大筆的銀子不賺,卻執意要在人不生地不熟的美國打拼,田臥在籃球上的決心確實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

** 在夏季聯盟裡,還有不少似曾相識的名字。另外還有個日本人,也就是先前曾經介紹過的森下雄一郎(Yuichiro Morishito),他效力於Surf隊。森下雄一郎也是個怪胎,堅持在北美發展,追尋他的籃球夢。

曾經效力中國甲A聯賽的Kimani Ffriend,目前在國王陣中。曾打過台灣CBA宏福公羊、29歲才初登NBA殿堂(火箭)的Joaquin Hawkins、曾短暫打過宏福的Kevin Daley、Leland McDougal,年紀都不小了,也都還在夏季聯盟逐夢。

南韓的方成允,去年也曾打過南加州夏季聯盟。

** 最後,免不了又想起咱們台灣的球員...唉

Wednesday, July 21, 2004

籃框裡的福爾摩莎

*上次提到預測湖人贏球的遛鳥俠事件時,有一句話一直忘了說。如果非得記他過不可,我唯一能接受的原因是:NBA專業知識不足...好像不太好笑...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瓊斯盃竟然連女籃也能打架。說來有點不應該,但我看到這個消息的第一個反應是:籃協爽到了!因為票房鐵定會好。不過我的反應好像和事實有點差距...

*剛結束的國際高中邀請賽,我在看完球賽時的最深刻印象是:中華青男隊的防守實在差到一定的程度!只動手不動腳、幾乎等於零的防守觀念、一卡車不必要的犯規,我很難期待他們這種防守能守住任何隊伍,也很納悶過去這幾年來的高中教練在訓練什麼。

另一個想法是,HBL執法的裁判們害了這些高中球員和球隊。我記得以前曾經提過,那種打死人不償命式的台灣HBL典型打法,固然展現了高中球員的生猛有勁,卻往往讓觀念的培養退居次席,純粹以體能取勝。在台灣還好,但放到亞洲、國際戰場上呢?那就可能會出問題了。由今年的國際邀請賽,可以很清楚的看出這一點。

中華青男隊當然不是一無可取,只是他們防守的問題大到讓人很難忽視,所以放在最前面講。基本上他們的進攻還好,但是純以系統戰而言,日本、南韓的表現都比我們還好上一點。景福高校是很明顯的南韓球風,傳切打得相當流暢,安城學園也是很純正的日本球隊,拼勁足、講究團隊。我常在想,為什麼只要是從日本、南韓走出來的球隊,都是這個樣子?是不是他們籃球的基礎紮根作得好、能夠貫徹,教練培育也夠全面、認真?

A隊的表現很明顯優於B隊,蘇翊傑是最大的原因,這證明一名好控球有多麼重要。蘇翊傑平均18分、7.3助攻,他的傳球能力沒有話說,我個人認為比高中時期的陳世念還要好。不過他必須了解的是,並不是每一次的傳球都得讓人眼睛一亮才行。可以求穩,就不需冒險。事實上,這大概也是每一個"天才控球"所必須經歷的過程。打球的層級愈高,體驗會更深刻。

鄭人維平均17分、9.8籃板,如果他能逐漸朝小前鋒的球路發展,加強基本動作和投籃功夫,未來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顏振弘(17分、7.5籃板)...well,我不知該如何形容他。他的拼勁和球品都沒話說,但作為一個身高有點尬尷的禁區型球員,總覺得他少了一點東西。

B隊以左從凱的表現最讓人放心,他的平均14.5分還略低於簡嘉宏的17分、9.3籃板,以及林宜輝的15分,但是他對投籃機會的選擇、球賽節奏的認知都有進步。對一個因為頸椎裂傷而錯過一整個球季的球員來說,是相當值得激賞的。

簡嘉宏的近況也比HBL球季時好很多,感覺上,他一整年都在調適如何當一個leader,如何在再興失去吳岱豪之後,挑起全隊的場上、場下重心。他的雙手依然有如鐵鉗一般強悍,唯一的建議是,在低位單打或應付包夾時,持球高度應該高一點,以免被撈走。這方面可以參考一下馬刺鄧肯大哥的打法。

林宜輝如果能夠維持穩定和專注,不要偶爾失神,先發小前鋒的位置應該坐得很穩。他的體能條件,包括速度、敏捷性、彈跳能力、協調性、爆發力,加上身高,都是優質小前鋒的首選。他的投籃動作也相當不錯,不過防守還需要加強。

*今年日、韓兩隊的突出球員,不用我說大家也很清楚。景福高校的朴燦熙(189cm, 26p)、崔在亨(185cm, 17.3p)和文世勵(190cm, 14p),身材條件都不錯,再努力一點,或許有可能和國家隊沾上邊。日本190cm的中野邦彥,平均15分,能內能外,步法、投籃手感都在水準以上,印象中很少見到日本有這種球路的球員,未來也值得注意。

Tuesday, July 20, 2004

目眩神迷的NBA夏天

已經有很久很久的一段時間,NBA未曾讓人覺得如此震撼、有趣,同時新意十足了。從活塞跌破全世界的眼鏡,以4-1痛宰湖人,球季宣告結束那一刻起。原本應該進入「夏眠期」的NBA,還不肯從我們的視線離開。

●大風吹,吹什麼?
想想看,有多久的時間,你未曾看過這麼多大牌球員換東家,這麼多大牌球員「可能」換東家,還有這麼多大牌球員「嗆聲」要東家將他賣掉?這一切,似乎都在今年夏天短短的一個多月之中發生了。

再想想看,上一次你見到王朝的快速崩解,應該已經是六年前的事了。那是1998年,公牛剛完成「二度三連霸」,而小氣的公牛老闆倫斯道夫卻不肯再為老將花大錢,寧願讓「禪師」傑克森、喬丹、皮朋和羅德曼的組合在一夜間化為塵土。

如果六年前你感到意外,今年想必也讓你大吃一驚。是的,湖人在總冠軍戰中的表現實在是糟糕透頂。但從未有人想過,歐尼爾和布萊恩竟是如此痛恨彼此,湖人老闆又是如此鐵石心腸,不願再花錢留下當今最具主宰性的中鋒俠客。「碰」的一聲,湖人紫金王朝就此和大家說再見。

奈許、麥格雷迪、俠客歐尼爾、馬丁、法蘭西斯這幾名夢幻級的球星,至今已經全搬了家。人在北國加拿大的飛人卡特,則還在放話,要求暴龍將他賣掉。而夏天還漫長得很。從現在到NBA球季開打,肯定還有很多好戲可看。

身為一個NBA球迷,兵荒馬亂其實也是一種幸福。局面的變化或許令人目眩神迷、精神錯亂,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也讓人覺得新意盎然、期待雀躍。

夏天尚未結束,接下來還有可能出現球員交易和簽約消息,但在暫時收兵的第一階段中,那些球隊是至今的贏家?誰又是衰鬼上身的輸家?

●第一階段段考贏家

邁阿密熱火:雖然是以三換一,但光是撈回一個俠客歐尼爾,就足以讓熱火下一季的展望截然不同。熱火如今有歐尼爾和後場組合韋德、艾迪瓊斯的鐵三角搭配,再加上NBA下一季改為六個分區,形同預約了東南區冠軍和季後賽席位,直指東部冠軍。歐尼爾的到來,不但讓熱火形勢大好,也靠一己之力就讓NBA東西勢力趨近均衡,而邁阿密的票房盛況更是可以預期的。

丹佛金塊:金塊花了三個未來的首輪選秀權,向籃網換來強力前鋒馬丁,同時和中鋒坎比續約,使得他們的鋒線如今擁有坎比、馬丁、安東尼和巴西前鋒Nene,堪稱是全NBA最有爆發力、最完整的鋒線陣容。金塊上一季以最後一席搶進季後賽,在安東尼更加成熟以及鋒線補強之後,下一季情勢更加看好。

聖安東尼奧馬刺:馬刺和阿根廷的吉諾布里和防守專家包溫續約,同時簽來前超音速後衛貝瑞,雖然失去土耳其前鋒特克魯,實力卻是有增無減。依照馬刺上一季的失敗經驗,只要補強後場戰力,在西區行情依然看俏。貝瑞能控能投,三分線威力尤其受到低估,在馬刺應能得到很好的發揮,為內線的鄧肯紓解不少壓力。

鳳凰城太陽:太陽抓緊小牛老闆庫班不肯高價和奈許續約的弱點,火中取栗以千萬年薪簽下了奈許。和快艇後衛理查森簽約,則有待快艇決定是否跟進。無論如何,簽下了奈許,就算是成功的一大步。雖然太陽仍需要一名合格的中鋒,但有了奈許、史陶德邁爾、馬里安,隊型已經漸趨完整,上一季的慘況不致於重現。

底特律活塞:冠軍隊還能更好?好像很誇張,但這是事實。下筆此時,活塞已經簽下上季效力尼克的麥克戴斯,同時行將和R.華勒斯續約,在強力前鋒這個位置上,戰力有增無減。至於小前鋒,除了原有的普林斯,也簽下兩年前選來的阿根廷小前鋒戴爾菲諾。失去土耳其替補中鋒歐庫爾,唯一的損失,但戰力損失不大。下一季的活塞,說不定會比今年還要可怕。

猶他爵士:爵士以搶標的方式,標進原騎士強力前鋒布瑟和前活塞中鋒歐庫爾,堪稱今年夏天的重量級新聞。雖然爵士付給兩人的價碼都高得有點離譜,但他們有得是薪資空間,也有許多戰力空洞需要填補。爵士同時成功的和控衛阿洛尤、射手吉里切克續約,下一季教頭史隆不愁手上沒有戰將,新爵士組合也令人非常好奇。

●第一階段段考輸家

洛杉磯湖人:總冠軍戰一敗塗地,加上歐尼爾和布萊恩的「家變」鬧得全球皆知,教頭傑克森和主力控球費雪也相繼離去。如今的湖人,已不再是過去幾年來我們所熟知的湖人。從熱火買進歐頓、布萊恩格蘭特和巴特勒之後,湖人隊型可說是亂七八糟,如果不是從國王簽下回鍋的老中鋒狄瓦茲,湖人甚至要落入無中鋒的境地。布萊恩雖然續約,但未來的湖人前途未卜,仍非定數,新教頭湯加諾維奇和球隊高層,在新的一季裡都很有得忙。

新澤西籃網:以馬丁向金塊換來三個首輪選秀權,代表兩件事:第一、籃網不認為馬丁值千萬年薪;第二、新老闆拉特納以省錢為首要之務。少了馬丁,籃網戰力銳減,年紀逐漸老大的基德有傷在身,留也不是,要賣又很難找到出得起高薪的買家。過去三年來兩度打進總冠軍戰的籃網,前途突然間變得黯淡起來。接下來是否能留得下小前鋒傑佛森,似乎已經不是重要的事。

達拉斯小牛:無論你喜不喜歡他,都不能否認,失去了奈許的小牛,就不再是我們熟知的小牛。奈許是小牛的靈魂,失去了發動機的小牛,又未能爭取到歐尼爾加盟,傷勢再添一分。小牛原本亮麗快速的進攻,在少了奈許之後,打上一個問號,而原本就飽受質疑的防守,則依然是一個更大的問號。

克里夫蘭騎士:和布瑟的口頭約定慘遭毀約,使騎士的戰力頓時出現一個大空洞,因為布瑟是騎士最值得信賴的禁區力量。如今,他們的未來只能寄託在狀元新秀詹姆斯身上,曾經是極為光明的未來,在失去布瑟之後,只剩一片哀戚,騎士的未來令人憂慮,只能期待教練塞拉斯再變出魔法。

Monday, July 19, 2004

仲夏.籃球.節奏

對逐漸步入中年,以及剛因為發燒而在家裡躺了整整兩天的我,有機會到台大體育館看看「節奏籃球派對」,不僅適足以紓解一下在「非籃球球季」的籃球之渴,也算是相當「有益身心」的一項戶外活動。

也許對很多人來說,這項活動被看作是NIKE的「贖罪之旅」,連媒體報導都不忘加上一句「小歐絕不快閃」等等。但說真的,今年夏天的節奏籃球,就像朱彥碩所寫的,是NIKE在過去幾年以來,以hip-hop為經、以籃球為軸所經營的另一項籃球活動。我寧願這麼去看它,而不多想。

●It's a game
籃球是一項人類發明的遊戲,如果我們能常從遊戲的角度去看它,籃球會有趣許多。在台大體育館一樓和地下一樓的遊戲闖關區,包括了Two-Ball區、三對三鬥牛區、大頭貼區、投籃區、電玩區、摩天輪區、傳球運球遊戲區,以及擁有不同籃框高度的灌籃區。

事實上我到得有點晚,到場時已經人滿為患、大排長龍,而且以我的年紀,實在也很難和青少年朋友們湊熱鬧、搶投籃。我就這麼晃著、看著。

這個場景讓我想起NBA明星賽期間,在主辦城市穿插的「Jam Session」。一樣有著不同的關卡,每一站都有著不同的樂趣,而且…一樣爆滿!

我看著很多小朋友,投籃、運球的認真程度不知要比他們讀書認真多少倍,打電玩的功力也不知要比他們的成績高上多少倍,那彷彿也是年少的我的寫照。

籃球是一種「它不迷人人自迷」的運動和遊戲,無論是五對五、三對三,甚至只是自己呆呆的投著籃,或是玩著計分的投籃機,那種樂趣似乎都如出一轍。

●全員到齊
在三邊看台環繞的主球場上,田壘、羅興樑、吳岱豪、林志傑、楊玉明、楊哲宜、陳世念、周士淵、曾文鼎…國內SBL球隊的一線球員,甚至該說是中華隊的球員幾乎全員到齊。其中也有不少人擔任各站的「站長」,和球迷同樂。

我看著這個景象,心裡想著:「Oh my god,國內還有籃球員不是NIKE的嗎?」

當然,他們都是NIKE的簽約球員,所以在活動中有出席的必要與義務。但我一直認為,國內球迷之所以幸運,在於他們能夠在許多的場合和心儀的球員作最近身的接觸,而不像NBA球員受到嚴密的保護。你能和他們交談、握手、索取簽名,如果你想的話,甚至還能伸出「鹹豬手」摸他們一把。

或許因為如此,國內的球員少了一點有距離感、神秘感的「星味」,但卻多了一分「人味」,我想。

●所謂節奏
就像我之前所寫的,「節奏」這種東西,是每個喜愛籃球、從事籃球運動的人都擁有的。或許我們的節奏不佳,但總還是有這個東西。節奏是可以鍜鍊出來的,是可以進步的,甚至是沒有什麼道理的。

看著鬥牛的球友們揮汗如雨,我突然想起以前在街頭鬥牛的年代,總是會遇上幾個有著「怪怪節奏」的怪腳。你不認為他會投籃的時候,他投了,你認為這不像是翻身動作的時候,他硬是翻了過來。守到左撇子的時候,那種節奏就更是詭異。你分明算準了要給他來一記飛到球場外十公尺樹下的大鍋子,卻偏偏怎麼都搧不到,老是差了0.5秒,差了5公分的距離。

這不算是節奏嗎?也算吧!只不過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的節奏罷了。

如果要更廣義一點來看節奏這個東西。其實我很想說,籃球的節奏,似乎已經自然的融合在我們的春夏秋冬之中,我們習慣於在夏天打三對三、看瓊斯盃,習慣於每年夏天NIKE一定會辦的一個大型活動,秋天等著NBA開打,在冬天的低溫下,瑟縮在電視機前看著NBA轉播。春天就是HBL和UBA的季節。再等到梅雨季來臨時,差不多就是NBA季後賽開打。然後,年復一年。

這不算是節奏嗎?也算吧!如果你是籃球狂,應該會擁有類似的春夏秋冬。

●Jermaine O'Neal
不知不覺的,我晃到了台大體育館門外。正當凝神看著門口廣場那設計得很像遊樂場旋轉木馬的服務處,心裡正在稱讚「設計得還不錯,但木馬在那裡?」時。7月18日下午6點18分,Jermaine O’Neal的廂型車駛進體育場入口。

上次沒看到喬丹,但這次可是把小歐尼爾給看了個夠。小歐的人氣自然和喬丹大帝有差別,在現場迎接他的人並不多,有幾位仁兄一直到小歐快要踏進場館才大喊著:「O’Neal!!O’Neal!」小歐回了回頭,心裡彷彿在想著:「全世界的O’Neal有好幾萬個,我的名字叫Jermaine!」

無論如何,Jermaine O’Neal是蠻有親和力的。雖然我真的從來沒有很喜歡過他,卻也不得不承認,今日我們眼前的小歐尼爾,和當年剛在拓荒者初出茅蘆的那個高中楞頭青有著十萬八千里的差別。

套句洋文,轉至東區的小歐尼爾,獲得了他生涯的redemption(救贖)。我不太能確定,如果他當時繼續在拓荒者的板凳坐下去,今日的小歐會是什麼模樣。但不可諱言的,今日的小歐尼爾已經是NBA頂級強力前鋒,千萬年薪級的球員,也是不可忽視的一號人物。

他的單打招數並不到千變萬化的地步,但是算得上相當紮實,在沈底接球之後,背對籃框的drop-step非常值得信賴,強而有力,左右手都能挑能放。即使拉出來面對籃框,他的中距離也日漸沈穩。

同時,請特別注意他的左手。他的左手不但能攻,搧起鍋來更是異常兇狠。不知是不是我個人的偏見或是觀察失誤,但小歐尼爾賣出的鍋子之中,有很大比例來自於左手。

●夏夜、微風、汗水
我無法再要求什麼。在這個夏天的傍晚,全身冒著汗水的我,稱得上心滿意足的步出台大體育館。一把老骨頭的我沒能和小朋友湊著玩太多東西(也許有一半的原因是怕當眾丟臉),只玩了投籃機,至少玩投籃機時的air ball不會被恥笑。

夏天就該是這樣子,享受籃球、流流汗,看看球友打球,讚嘆某些人的球技,再嘲笑某些人的球技,在夜幕未落之前,在廣場上吹吹風,和朋友聊聊天,然後踏上歸途,彷彿今天的種種不愉快從未發生過。

這應該就是籃球帶給我的力量。

Tuesday, July 13, 2004

NBA部落格

原本已經有預感,這將會是看NBA以來最精彩的一個夏天。沒想到,竟會是「如此」精彩!

突然間,被認為「untouchable」、「動不得」的球星,沒有一個是不能賣的。那些你認為會一輩子賣給某某隊的明星,都不約而同的要求球隊把他們賣掉。球員對球隊的承諾,球隊對球員的重視,一遇到了錢,全成了個屁。

至於自由球員身價飆得有多麼離譜,我想這是眾人皆知的了。就像討論版上許多人形容的─「大家都瘋了」、「GM全瘋了」。坦白說,我找不到一個道理和邏輯,可以來解釋到目前為止所發生的一切事情。

●事出必有因
基於NBA的規定,以下這些球員的合約和動向都尚未正式敲定,或許母隊會跟進,但麻煩大家先看一下這些開價:

爵士:Mehmet Okur 6年5000萬
爵士:Carlos Boozer 6年6800萬
塞爾提克:Mark Blount 6年4100萬
76人:Brian Skinner 5年2500萬
勇士:Adonal Foyle 5年4160萬
公鹿:Etan Thomas 6年3700-3900萬
金塊:Marcus Camby 年數不詳,6000-6500萬
老鷹:Kenyon Martin 6年8000萬
活塞:Antonio McDyess 5年3000萬

Okur的價碼確實很誇張,說不定未來會被拿來和古早以前老鷹與7呎無能中鋒Jon Koncak簽下的巨型合約作比較,傳誦千古。再看Blount,他是個很強的中鋒嗎?答案是否定的,但平均年薪也飆到近700萬,最扯的是合約中有「15% trade-kicker」,這代表如果塞隊在合約到期前要炒掉或賣掉Blount,必須付給他所剩薪資再加15%,你說Blount會不會爽翻天。

Skinner,混了幾年之後確實有進步,但生涯平均5.8分、5.1籃板竟然可以拿到500萬年薪。Foyle,上季3.1分、3.8籃板,可以換到一張5年肥約。他們都該感謝爸媽把他們生得這麼高才行。

也許我的反應和形容都有點過份了。其實事情總會有個道理的,我了解,特別是在NBA裡,長人永遠比鋒衛有身價。此外,價格和供需當然會有關係。長人少,特別是「合格、擁有實戰歷鍊」的長人少,價格自然就高。

同時我們不能忘記的是,行情往往是比較出來的。不要說NBA,在一般公司裡也一樣。「那個爛腳一個月能拿十萬,為什麼我只有四萬?」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以爵士為例,今天爵士能對Okur和Boozer開出這種價碼,其他市場上的球員自然會拿來作比較,無形之中,所有人的行情都翻了一番。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由這些長人的身價暴漲,多少可以看出目前各隊是多麼缺乏能夠捍衛禁區、作苦工、擁有禁區攻擊力(即使只有一丁點也好)的球員。正因為如此,如果你手中有一個這種類型的球員,就得拚命留下他,如果你沒有這種球員,就得不惜血本去弄一個過來。要問原因,答案只有一個:這種球員已經像是瀕臨絕種的動物,愈來愈稀少。

●Shaq
上面這個話題,將我們的討論導向當下鋒頭最健的人物:Shaquille O’Neal。

Shaq自認為「MDE」(Most Dominant Ever),史上最具主宰性的球員。關於這一點,我不見得能苟同。我甚至可以說,我並不特別喜歡這個球員(也許是我幾乎從來沒喜歡過中鋒)。但我必須承認,他是目前NBA最具主宰性的球員,無論他加入那一隊,該隊絕對成為聯盟冠軍的熱門候選。

看了以上球隊開出的價碼,大家都知道長人難求,而好長人更是難求。所以,即使O’Neal季外放縱自己,老是拖著暴肥的身材到季前訓練營報到,老是抱怨自己的投籃次數不夠多,防守總是慢半拍、不夠認真,罰球爛到不行,仍不損他的主宰性。只要有O’Neal在場上,球賽的節奏和局面馬上為之改變。

依中鋒的籃球壽命來看,俠客大概還有三至五年的好光景。如果薪水是可以比較出來的,我看不出Shaq要求的價碼有什麼不合理。

●Shaq & Kobe
好,重點來了。關鍵也許在湖人不想花太多錢留下Kobe和O’Neal兩人,必須在兩人之中作一抉擇。

重點中的重點是,如果是我,我會選擇留下O’Neal,而不是Kobe。我很欣賞Kobe,我甚至相信他有潛力成為下一個喬丹,但好中鋒難求,如果必須被迫二選一,我只好含淚向Kobe告別。這不是球技或能力的問題,而是籃球的現實、NBA的現實。如果要為球隊的前途著想,以冠軍為目標,NBA向來都是中鋒主宰的天下。優秀的得分後衛或小前鋒,說難聽一點,到處抓都有一把。

當然,如果不是O’Neal堅持不肯降價,事情也許不會鬧到二選一的程度。而我們也清楚得很,橫亙在Kobe/O’Neal之間的,絕不只是團隊薪資的問題,是「誰是老大」的問題。而我的邏輯還是沒變,當然中鋒才是老大。

Kobe/Shaq和MJ/Pippen的情況不同,Pippen願意成為「天下第二人」,而Kobe卻是百般不願意。我相信,吵到後來,Kobe和Shaq都沒有發現,他們是多麼需要對方,只想盡快結束這一段共事的經驗。

讓大家搞不太懂的一點是,湖人教練團和高層對這個狀況似乎無技可施。禪師一概的「無為放任」法,強調讓球員自己學著突破逆境、化解衝突,遇上Kobe和Shaq似乎起不了作用。至於被幹得滿頭包的GM Mitch Kupchak,我們其實要清楚,他和以往擔任此職位的Jerry West雖然職稱相同,在球隊中的地位卻大不相同。

Kupchak既是傀儡,我自然不會只忙著幹譙他。O’Neal對Kupchak非常感冒,但Kupchak也絕對不是笨蛋,對O’Neal延長合約能夠一直採取不妥協的高姿態,如非得到高層的默許和授權,諒他也沒這個膽子敢和全隊的頭號老大唱反調。

事實上,Jerry West的去職,正是因為他和老闆Jerry Buss、教練Phil Jackson理念漸行漸遠的結果。活生生的例子擺在前面,Kupchak當然也只能死忠的貫徹高層意志。

整個事件出乎意料的是,原本我認為Kobe和Shaq都有可能續留。但湖人擺明了要放棄俠客,O’Neal自己去意也很堅定。最奇怪的是,Kobe好像也吃了秤鉈鐵了心,期待著O’Neal離開。Kobe深知湖人一定會不計代價留下他,另一方面又繼續在自由球員市場上探詢各種可能性,卻對O’Neal求去事件完全置之不理,連一句「讓我們繼續共同打拼」的場面話也不說。

●分手之後
O’Neal即將被賣至熱火的消息,看來是已經底定。如果湖人真的以Shaq O’Neal交易熱火的Brian Grant、Lamar Odom和Caron Butler,我認為熱火將是得利的一方。

如上所述,熱火雖然失去三名大將,但有了俠客加盟,形同將東南區第一提前奪下,直指東區冠軍。先不要提有可能跟隨俠客入陣的Karl Malone,看目前熱火的陣容,只有小前鋒問題較大。控球Dwyane Wade、得分後衛Eddie Jones和中鋒O’Neal構成三角核心。擁有俠客在陣的球隊,大小前鋒位置上並不需要太驚人的奇人異士,只要肯作苦工,能掌握得分機會即可。

反觀湖人,我將他們的球員一攤開,簡直是人滿為患,卻連一個中鋒都沒有,勢必還要再作交易,才能湊出一個比較全面的陣容。如果不走人,得分後衛的Kobe Bryant是確定的,控球有可能是Gary Payton或Derek Fisher,另外卡在鋒衛位置的球員包括Lamar Odom、Caron Butler、Brian Grant、Luke Walton、Kareem Rush、Rick Fox、Devean George、Brian Cook等人,我看了又看,實在排不出一個合理又有戰力的rotation。

至於熱火在「換血」成功之後,隨即改弦易轍,將三名將才送至洛城換取「MDE」的作法,還是只能說:這就是現實。像O’Neal這種層級的球員,只要你有機會,是非搶不可的。搶到手,就離冠軍更近一步。至於三名「有功將士」,也只能含著眼淚、帶著微笑的互道珍重了。

Tuesday, July 06, 2004

讓我們來談談節奏

為什麼想談談「節奏」?自然是來自於「Rhythm Hoop」,我相信大家在今年夏天還會經常的聽到這個名詞。

「節奏籃球」,很自然的讓你聯想到音樂。但這並不是要你去隨著hip-hop、R&B的音樂起舞,或是將它們和籃球結合。而是反過來,要你去了解、發現、學習「籃球的節奏」。

節奏該怎麼定義?從英文來看,它選擇了「rhythm」這個字,而不是「tempo」或「momentum」。如果我有錯請告訴我,不過在我對籃球的認知和了解之中,rhythm比較傾向於個人,特別是個人的動作。

其他兩個名詞,都傾向於對球隊和球賽的描述。Tempo強調的是球賽來往、攻守之間的速度快慢,momentum強調的則是球隊在一波特定時間之內,利用強大的意志、進攻、防守來造成絕對有利於己方的情勢。

也就是說,在台灣這幾年來曾經推廣的活動中,從hip-hoop到freestyle再到rhythm hoop,我認為rhythm hoop更向籃球基本面靠攏了一點。雖然它聽起來好像很「玄」,但它也很實際。

因為,「節奏」絕不是個被發明出來的名詞,它原本就存在籃球運動的每一個環節之中,也原本就存在我們的身體裡面。我們所需要作的,只是「喚醒」這個節奏,同時去學著掌握節奏。

事情很簡單,就像有人天生在唱歌時擁有較好的節奏感和歌喉,有的人較差。籃球也是一樣,眾所週知,黑人擁有較好的韻律感。即使不論黑人,平常你在街頭打球時,也總可看出每個人打球節奏的不同。而通常,擁有較佳節奏的人,會有著較好的技術。

在「節奏」之中,「timing」─時機─是一個重要的關鍵。這是很自然的,因為籃球本身就是講究「timing」的一項運動。無論是投籃、運球、傳球、卡位…,都需要講求正確的時機。即使你的觀念正確,時機錯了,就無法達到應有的效果。即使你的體能條件驚人,時機用錯了,就無法展現你的優勢。

對於某些人而言,節奏也許是與生俱來、渾然天成,我們在球探報告中會形容這種球員是「天生好手」(natural)、「特殊」(special),或是「對球賽的感覺很好」(has a good feel for the game)。但既然節奏代表著「時機」,它自然也可以透過學習和經驗的累積而更上一層樓。

要從節奏的觀點來看籃球,我們可以試著將籃球運動的個人技術切割為各種不同的「元素」,例如運球、投籃、傳球,甚至步伐(footwork)。

以運球而言,我曾經仔細觀察過NBA控球的運球,他們的運球節奏都是變化多端,否則遇上那些「神偷」級的防守球員,保證是一轉眼間就看不到球。運球的快慢、高低、前後,以及身體的護球方式等等,都可以造成節奏的不同。單一而呆板的運球節奏,就容易讓對手預測,造成被抄截的可能性。

至於投籃,節奏就更加重要。從接球前的準備動作和步伐,到接球、調整身體重心、起身、出手,乃至於出手後的follow-thru,都講求一氣呵成的節奏。這種投籃節奏,是可以利用重複不斷的練習來達成的。以無人防守的空檔而言,NBA的射手一定會要求自己練到相同的出手節奏、姿勢。愈能夠掌握一連串的投籃動作細節,你就會擁有更規律的投籃節奏,相對的,會有更穩定的準頭。

我們也可以說,其實運球和投籃節奏的訓練,都是基本動作的一環。一旦養成了固定的習慣,或是習慣於某種節奏,想要再進行修正、調整,通常就不是件簡單的事了。

以投籃為例,如果你注意國內羅興樑、NBA射手Ray Allen、Reggie Miller、Steve Kerr的動作,你並不難發現,他們都擁有固定、不變的投籃姿勢,同時擁有正確的投籃方式,再加上球場上的經驗,三者合一,造就了他們近乎完美的投籃節奏。至於新生代的陳信安、田壘,在這方面就都有待加強。

傳球的節奏,除了本身的體會之外,或許還要再加上你和隊友之間的默契。何時該用地板傳球(bound pass)、傳球的角度為何,何時該用高吊傳球(lob pass)開後門。何時該傳給接球準備投籃的隊友?是他完全突破防守時,還是快要突破防守時?他喜歡的接球位置是45度角還是底線?他喜歡的接球高度是高是低?這都因人而異,如果你掌握到了其中的訣竅,你就會是個好的傳球者。

再提到搶籃板的卡位、搶籃板的時機、進攻時該切還是該投…籃球場上任何一件小事都和節奏相關。它們和你的天賦、判斷、練習和觀察都有關係。

大部份的情況下,其實節奏通常是一種「感覺」。不論是籃球、棒球、保齡球或是什麼亂七八糟球,都講究感覺。感覺對了,通常結果也就不太差。球員們口中經常說的「順不順」、「感覺對不對」,其實就是指節奏。

節奏,一定是快嗎?「快」一定比「慢」好嗎?當然不見得,否則大鳥柏德就可以一頭撞死在籃球場旁邊的電線桿上,因為他速度又慢、彈性又差,在籃球場上永遠出不了頭;但他卻是籃球史上最偉大的前鋒之一。而魔術強森也絕對不會是傳誦千古的控球,因為他的速度也慢,身材又高,對運球而言是絕對不利;但他卻是史上最偉大的傳球者。

將「節奏」這種必須身體力行、眼見為憑的東西以文字來描述,自然是有點難度,也有點隔靴搔癢的感覺。但無論如何,我相信,在籃球之中,我們一定能找到一種和自己最match的打球方式。我希望這是討論「節奏」的開端,而每一位愛籃球的朋友,也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享受屬於你自己的籃球。

Saturday, July 03, 2004

籃框裡的福爾摩莎 - 24歲的陳信安

上一次見到陳信安,是在某個場合的巧遇。他滿臉通紅,活像剛從海水浴場剛回來一樣。他說,整個下午都和幾個從小就在一起的好友在天母鬥牛,「紅臉關公」就是鬥牛的「戰果」。

我心想:有幾個像他這樣的球員,還會和少年時期的好友打三對三?…不過這就是我所認識的陳信安。

* * *

要忘掉陳信安的生日並不容易,因為它和大學聯考同一天。兩天前,今年的7月1日,他滿24歲了,說年輕不年輕,但更稱不上老。

要說24歲的陳信安已經爬到了台灣籃球的頂峰,可能有很多人不同意,也會舉出鄭志龍、周俊三、羅興樑等前輩來作反駁。但這個說法也離事實不遠了,陳信安拿遍大小比賽的MVP,曾經率台銀和裕隆拿下太多太多冠軍,甚至也到NBA去「試」了兩次,在亞洲各國都算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我曾問他:「就現實面來說,在台灣,你覺得還有什麼是現在的你尚未作到的?」他似乎答不上來。

在SBL,陳信安、田壘與林志傑,我只能用「Everyone wants a piece of them」來形容,要簽名、要合照,什麼都要。但陳信安卻承受比其他球員更大的壓力,不只是因為他年紀更大一些,也因為他去過NBA訓練營,因為每個人都是那麼熱烈期待他的成功和發光。

我一直認為,陳信安最難得的,不是他的彈性,而是他的個性。雖然他已可算是個成功的籃球明星,還是像你家鄰居那麼親切。三年前他是這樣,三年後的現在還是如此。

但每個人也都知道,陳信安進步的幅度遲緩了下來,甚至有點倒退。無論是個人對比賽的判讀、防守、投籃準頭、時機、方式甚至出手姿勢,我都看不出來他有什麼樣的進步。

當然,陳信安一直有他的顧慮和難處。身在國手如雲的裕隆,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麼容易,即使裕隆管理甚嚴,要球員不互相比較、競爭、吃味,也是非常困難的。每個人都希望陳信安展現主宰球賽的霸氣,但觀察了一陣子,我終究發現這在裕隆這支球隊是不大可能發生的。即使陳信安這麼作,裕隆也往往輸球收場。

此外,他的練球態度至今依然是全隊最好的一個,但我懷疑裕隆教練團中是否有人能給他正確的啟發和指導。另一方面來說,陳信安是否願意接受教練的指導,也是個問題。有一定身手的球員,最討厭別人去教導他、給他意見。

所以,話說回來,個性是我最欣賞陳信安的一點,但他過份顧全大局、有時帶著過份自信的個性,卻也是阻礙他進步空間的一大關鍵。

我認為,喬丹已過世的老爸曾經送過他一句最受用的話:當你因為迷惘、疑慮而徘徊不前,那就是你該勇敢站出來領導眾人的時刻。喬丹自己曾經表示,這句話對激發他的領導特質,有著關鍵性的幫助。

同樣的,我現在要把這句話轉送給陳信安。

* * *

許多人常喜歡以「只try了兩下」來消遣陳信安挑戰NBA的過程,這句話很酸、甚至有點刻薄,但是不無道理。

陳信安不知是否曾意識到,或許這是他的宿命。過去這幾年來,他成為台灣籃球的驕傲、希望和英雄。所謂英雄,就背負著眾人的期望,成為眾人對成功的投射。我們的籃球打不好,因此我們希望他為我們打好;我們八百萬年也和NBA沾不上邊,所以我們期待他為我們完成這個心願。

事實上,要求任何人為千百萬人背負這個期待,都是不公平的。就像有些人的說法,我們沒有權利決定陳信安的人生。或許,就像不少歐洲球員寧願留在歐洲,也不願到NBA一樣,陳信安想留在台灣發展,過個平穩的人生,何罪之有?

但我仍要說,如果上帝願意給我一個心願,我期待他賜給陳信安「勇氣」,那種有點年少輕狂、追逐夢想、無所畏懼的勇氣。或許籃球已經給了他很多,夠了,但憑藉著勇氣,化被動為主動,他還能發現籃球路上無窮的可能性。

* * *

24歲的陳信安,你要往那裡去?你人生的第二個12年,充滿了驚奇和收穫。那麼,第三個12年呢?我和你同樣熱烈的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