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員、重型摩托車和電線桿,這三種看似完全不同的元素,會是個什麼樣的組合?
答案是,2003年6月,Jay Williams騎著他的Yamaha重型機車,在芝加哥失控撞上路邊電線桿,左膝韌帶斷裂,左腿並有三條神經嚴重受創,一度有生命危險和終身肢障的可能。
而Jay Williams不是別人,他是2002年NBA選秀會榜眼,前一季在公牛寫下9.5分、4.7助攻的新秀紀錄。他是下一個Tim Hardaway,下一個Isiah Thomas。
也許是倒楣,也許是命定,Jay Williams這名出身名校杜克大學的明星後衛,居然再度踏上和學長Bobby Hurley(註:Hurley在國王隊新人球季後車禍差點喪命)相同的道路。他們的人生,從籃球大道突然轉向另一條未知的道路;從眾人預料中的超級巨星,成為一個為NBA一席之地而努力拼命的一般球員。
如果是我,保住性命已經很偷笑,那裡會想到要打籃球。籃球?那是什麼?能吃嗎?但Jay Williams不是。
即使他花了快半年才能在不靠別人協助的情況下自行起床、洗澡,即使他因為骨盆破裂而在體內植入鋼板,在通過機場安檢門時經常震天作響,他心中想的還是籃球,仍是有一天要站在NBA的籃球場上。
而且,他的野心並不只是想要重返NBA而已。他說,不希望自己重返NBA只是成為另一個振奮人心的故事(feel-good story),而是要和受傷前一樣,貨真價實的展現出自己的實力。
Williams面臨的狀況,遠在我們想像之外。要忍受復健的三年過程,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及至復健完成,還必須忍受一度享有無數掌聲的自己,成為芸芸眾生的其中一人,費盡千辛萬苦只為一個測試機會,更不簡單。即使暫時找到落腳處,還必須面對失去速度、彈性的自己。以往看來弱不禁風的對手,如今成了難以超越的對象。而每一個明天,不知在那裡。
我不確信如果是我,會不會被徹底擊潰,但Williams沒有。他說了一句令人動容的話:「勇氣,並不只是無懼。勇氣,是了解恐懼的存在,卻還是能超越它。」
如今Jay Williams在家鄉新澤西州的籃網隊奮鬥,還有什麼地方比從家鄉出發更好呢?是的,在他之前的控球後衛至少有Jason Kidd和新人Marcus Williams,很可能他的NBA生涯撐不了太久。但十年前,他在此地的高中揚名,也許十年後的今天,他能夠在此地再度站起來,寫下另一個「不只是令人感到振奮」的故事。
Tuesday, October 17, 2006
Monday, September 18, 2006
評論世錦賽美國隊表現
有人開玩笑的說,全世界大概只剩台灣和中國還有「夢幻七隊」的稱呼,因為現在的美國隊只能稱為「美國隊」(Team USA),而不能稱為「夢幻隊」(Dream Team)。由結果論,這個說法是蠻正確的。
不太意外的,美國隊在本屆日本世錦賽再度和金牌無緣,由於在準決賽敗給希臘,最後只拿下銅牌。告別戰大勝阿根廷的成果,似乎無法給予還驚愕於準決賽挫敗的球迷們任何欣喜。
在對希臘一役之前,所有的情況都顯示,今年的美國隊和過去有所不同。卻也可以從部份比賽中看出,美國隊還是和國際籃球有著相當大的鴻溝,有輸球的可能。最後的差別只在於,沒有人會想到美國輸給希臘而已。
但整體而言,本屆世錦賽的美國隊,確實是朝美國籃協男籃整訓計劃的大方向在正面前進著,即使他們稱不上成功,但也稱不上失敗。抱持平常心和宏觀角度在觀察美國隊的球迷,想必不會反對這一點。
儘管如此,對希臘的這一場敗仗,自然的凸顯了美國籃球發展方向,甚至是NBA的許多問題。有關這個部份,我們留到後面討論,先來檢視美國隊球員和教練團的表現。
●球員表現
Carmelo Anthony 19.9分、3.7籃板、命中率50.4%、三分球44%
在本屆世錦賽中,球迷終於重見當初在NCAA錦標賽中那個雖萬人吾往矣、擁有「比密西西比河還寬的微笑」的Melo。這顯然也是每一個人都想見到的Melo。
在整個錦標賽中,Melo是美國隊最穩定的得分火力,9場球中有5場得分排全隊第一,永遠在球隊最需要他的時候挺身而出,特別是對義大利一役的35分,幾乎是獨力帶領美國獲勝。他能投外線,能殺內線,也獲得K教練和隊友充分的信任,說他是本屆美國隊的一哥,應不為過。
Melo本來就不是打蠻力球的美國型前鋒,本屆比賽在半場進攻上的判斷更是相當傑出和聰明,急停跳投、三分線、內線強攻的時機都抓得不錯,可說是各隊最大的噩夢。許多人希望他能將這股氣勢延續到NBA開賽之後,很肯定的是,Melo應該會是明年美洲賽、乃至2008奧運的不動先發。
Dwyane Wade 19.3分、3.1籃板、命中率57.6%
Wade延續NBA總冠軍戰的氣勢,得分排名全隊第二,有3場球居全隊第一,包括最後一戰對阿根廷的32分。國際籃球頻繁的區域防守,使Wade花了一段時間才適應,到球賽後半段,他的體力也有不堪長期征戰而下降的現象
俗話說,優異的進攻,永遠能夠剋制優異的防守。Wade傑出的個人作戰能力,自然不是國際隊伍區域防守可以化解的,但他不夠穩定的外線能力,使他在國際戰場上少了一項克敵法寶,卻是不爭的事實。
相同的,Wade穩居接下來兩年的美國隊位置,應該不成問題。他需要的是休息,以及更加了解國際籃球的節奏和內容。
LeBron James 13.9分、4.8籃板、4.1助攻、命中率58.2%
James和總教頭K教練的互動之好,超乎想像,他的表現也未令人失望,因此以平均24.2分鐘高居上場時間之首,也是9場球全數先發的唯一一人。全能的成績和高命中率,並沒有砸掉King James的招牌。
最重要的是,James挑起部份控球的責任,使美國隊不致於在後場的高度上吃虧太多,特別是在應付區域防守時,他的高度比起矮小的控衛,創造了更好的視野。
許多人認為James在本屆世錦賽打得稍嫌保守,然而在Melo和Wade的衝鋒陷陣之下,是否還需要加上James這第三支大槍,是值得懷疑的。個人認為他把分寸拿捏得很不錯,無所謂保守的問題,畢竟,在美國隊打球的方式,和在騎士是截然不同的。
Elton Brand 8.9分、3.3籃板
Brand是美國除Melo之外,得分最為穩定的前鋒,主因在於他有穩定的中距離,同時先前曾有國際籃球經驗,應付外國隊伍還不算陌生。不過Brand的身高稍嫌矮了一點,偶爾在防守上會遇上麻煩,特別是美國本次在應付擋拆戰術時表現不佳,扮演最後防線的Brand經常會有犯規麻煩。
Brand的位置是可以取代的,但是他的演出符合水準,加上擁有經驗,仍有可能被留在12人名單之中。
Dwight Howard 7.3分、4.7籃板
除了罰球太差,以Howard的年紀和經驗,他在本屆賽事的表現讓人十分驚艷,是美國禁區最穩定的力量。Howard不貪功、不燥進,該塞進的球就奮力打進,不該出手的球也不勉強。當然,陌生的國際籃球使Howard看來頗為困惑,但這是時間可以彌補的事,他在美國隊中的角色應會與時俱進。
Joe Johnson 7.3分
有點意外的,Joe Johnson成為K教練的愛將,平均上場時間高達18.8分鐘。但以此等上場時間,Johnson的得分和命中率(39.3%)毋寧是令人失望的,並未發揮他的專長─得分效率。如果Johnson的表現只能是如此,絕對是會被取代的,只看K教練想法如何。
Chris Paul 7分、3.4籃板、4.9助攻
Paul以23.7分鐘的平均上場時間排名第三,同時有6場擔任先發控球,除了K教練對他的熟悉程度(Paul大學時期就讀和杜克大學同為ACC聯盟的威克森林大學)之外,也證明他的控球功力受到肯定。
Paul的表現值得肯定,4.9次助攻沒有枉費先發控球的地位。但他的先發地位遭到取代,多半出於經驗和身高。各隊後衛到後來猛打Paul這個點,而國際經驗並不豐富的Paul,在防守的判讀上顯然也有點心力交瘁。
Chris Paul的全能成績,足以證明他的身手和地位。唯一的問題恐怕是:他應不應該是美國隊的「先發」控球。
Chris Bosh 6.8分、4籃板
Bosh被稱為美國隊中消失的球員,確實,他的上場時間僅多於老將Brad Miller和Antawn Jamison。我相信這和他的國際比賽經驗與年紀有關,很可能也和K教練較於擅長利用鋒衛、而非長人作戰有關。
Kirk Hinrich 6分、3.3籃板、三分球46.2%
Hinrich被定位為可以支援控球的得分後衛,但最主要的破壞力還是在於外線,特別是三分球。以他的命中率來看,基本上算是達成任務。雖然我很欣賞Hinrich的打球態度,但他的防守還必須多加油,因為他經常成為掉分數的禍首。
Brad Miller 5.3分、3.8籃板
Miller在整個世錦賽僅上場50分鐘,成為最不受重用的球員。雖然K教練一定有他的理由,但對於這一點,我有點事後諸葛的疑問。擅長中距離和高位,也不吝於打肌肉戰的Miller,照理說是很有能力在美國攻勢停頓、陷入僵局之時,作為打開戰局的催化劑,奇怪的是,美國教練團並未作出這種選擇。以此看來,Miller可能無法進入往後的美國隊名單。
Shane Battier 5分、2.4籃板
最了解Battier的教頭莫過於K教練,事實上Battier也充分發揮他的角色:防守,因此他的貢獻度是完全無法以數字來衡量。他在有限上場時間中發揮最大的效率,至少,他會是很好的第11、12人。
Antawn Jamison 3.6分、1.7籃板
另一名被遺忘的球員。Jamison的球路,特別適合在團隊默契好的情況下發揮,抑或是你將他丟上場,期待他自己找出活路(此言係讚美非貶抑)。很可惜的是,美國默契稱不上好,而教練團也不容許給予Jamison太多的上場時間。看來,Jamison應該不會出現在往後的名單上。
●教練團表現
美國教練團誠屬一時之選,總教練Mike Kryzewski是NCAA現役最受敬重的知名教練,助理教練包括雪城大學以區域防守聞名的Jim Boeheim、拓荒者的Nate McMillan,也以防守見長,太陽隊的Mike D’Antoni,當然長於進攻,而且擁有長年執教歐洲球隊的經驗,有利於國際比賽作戰。至於球探工作的最高負責人,則是前火箭、湖人教頭Rudy Tomjanovich。
這個陣容,有攻又有守,經驗更是沒話說。K教練最重要的工作反而不在戰術上,而是建立球隊的基本精神和rotation,而且讓每個人能夠欣然接受自己的角色。在這方面,沒有人能質疑他的成果,因為這是近年來最為和諧的一支美國代表隊,沒有人爭風吃醋,沒有人眼中只有籃框沒有隊友。
甚至,我也不認為美國隊有某些評論者所說的「為傳球而傳球、客氣過頭,全隊沒有人主宰」的問題。即使有問題,那也是在臨場陣形上一時迷惑的結果,而不是出在心態上的猶疑。
不可否認的是,美國隊的黃金教練團雖然抓住了「帶兵帶心」的前提,但並未完全發揮,特別是在防守上,幾乎從頭到尾沒守過區域防守,破解各隊區域防守也是捉襟見肘、頭皮發麻。這也是賽後美國教練團被批評最多的一點,有人說他們不知變通,有人說他們臨場傻眼。
比較客觀一點的觀察是,無論是守區域或是破區域,都不如盯人防守來得容易整合。美國隊原本就已經對區域不熟悉,偏偏又缺乏充足的練習時間,在牽一髮動全身的區域攻守中,不時心慌意亂、不知所措。
和球員一樣,美國教練團的成績單也不完整,而且毋需過早作定論,因為基本上美國隊最受質疑的,就是對希臘一役的荒腔走板,其他比賽中的表現都還OK。
●各方說法
為避免招來單口相聲之嫌,特別整理世錦賽後美國方面各大名家的說法,有助於讓我們了解,美國人自己是怎麼來看待世錦賽戰果,以及對希臘的這場敗仗。
名作家Roland Lazenby:美國隊有默契的問題,但並非是任何特別的自私或自大現象,美國隊需要的是更多時間。而夢幻隊,已是美國籃球後照鏡中的過往。
前NBA射手Eddie Johnson:美國隊缺乏的往往是很基本的技術,例如如何在任何防守下跑出空檔、開後門、接球後立即投籃(catch and shoot)、設立掩護和使用掩護等等。他也質疑美國以三頭領導(Melo、Wade、James)似乎過多,使其他鋒線清一色成為苦工。控球後衛的資歷則太菜,不足以勝任世錦賽這種國際大賽。
球探Tim Shea:忠於自我,同時成為三巨頭的優點和缺點。
作家Jerry Meyer:美國隊在籃球智慧、團隊默契和教練方法上,已經和國際籃球出現落差。
ESPN球評Jay Bilas:說K教練不如其他教練是誇張的說法,最重要的數字是,美國在最後兩戰罰球失手29次。美國在訓練球員方法上必須大幅提昇,也必須參與更多國際賽事。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Michael Wilbon:美國隊最致命的錯誤─低估對手。
運動新聞專欄作家Mike DeCourcy:美國不能一再的和國際籃球規則作對抗,而必須反過來使規則對自己有利。
ESPN專欄作家Fran Fraschilla:NBA規則和國際規則就像是葡萄牙文和西班牙文,聽起來很像,但它們就是不同。
NBC專欄作家Michael Ventre:NBA的漫長球季使長期集訓幾乎不可能,這將是美國籃球欲有所突破的最大障礙。
●展望與前景
我們可以發現,世錦賽過後,遭受挫敗的美國再度捲起一股美國籃球vs.國際籃球的論戰,甚至連世界各地的球迷也出現熱烈討論。
國際籃球真的比美國籃球強?倒不致於。我相信絕大多數籃球員依然認為,NBA是全球最強的聯盟。但是有兩點是確定的:
第一、 向來被視為權威的美國籃球訓練法,由於美國草根籃壇(業餘、高中與大學籃球)的特殊背景,已不再傲視全球。相反的,如果你想見到真正紮實的籃球訓練,可能要到歐洲去。受教於美式籃球的歐洲教練,非常實事求是的在各國進行著紮實的訓練。
第二、 儘管NBA是最強的聯盟,它所組成的球隊,在國際賽事中硬是會敗給各國的隊伍。因為籃球是化學問題,不是數學問題。
因此,我們不如這麼看。正如同RealGM專欄作家Chris Lehane和Mark Fabiani所說的,我們可以有兩種選擇,第一是迫使NBA正視這個輸球的事實,進行改革。第二則是接受美國籃球不再比歐洲籃球強大的現實,在NBA球季開始後,繼續享受這些NBA球星的表演。
展望未來,美國由於未獲金牌,必須參加明年的美洲區資格賽,爭奪北京奧運參賽權。說實話,美國籃協男籃專案小組並不是笨蛋,他們在組軍之初,應該也不認為美國籃球和世界籃球的脫節,能夠在一屆比賽的短時間內彌補回來。套一句男籃小組執行長Jerry Colangelo的話,這是一個長達三年的計劃,而美國隊還有兩年時間。
毫無疑問,美國男籃重建榮光計劃,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只是目的地比他們想像的遠了一點,途中的豺狼虎豹又兇悍了一點。連續幾屆的失利,也已經狠狠的把美國籃球顏面踩在地上,再壞也不會更壞了。
美國隊能怎麼作,才能加足更大的馬力,倒是值得關注的。NBA和NCAA籃球都不可能為配合國家隊集訓而改弦易轍,換句話說,未來的美國隊很可能還是得急就章式的提槍上陣,而一年到頭的商業性比賽,也不容許國家隊球員有時間集訓、了解國際籃球。或許到了一年後、兩年後,他們還是得從頭來一次,再次試圖尋找那陌生的感受。
這才是美國隊再次失利背後,最為深沈的問題和習題。到目前為止,應該沒有人能提出解答。
不太意外的,美國隊在本屆日本世錦賽再度和金牌無緣,由於在準決賽敗給希臘,最後只拿下銅牌。告別戰大勝阿根廷的成果,似乎無法給予還驚愕於準決賽挫敗的球迷們任何欣喜。
在對希臘一役之前,所有的情況都顯示,今年的美國隊和過去有所不同。卻也可以從部份比賽中看出,美國隊還是和國際籃球有著相當大的鴻溝,有輸球的可能。最後的差別只在於,沒有人會想到美國輸給希臘而已。
但整體而言,本屆世錦賽的美國隊,確實是朝美國籃協男籃整訓計劃的大方向在正面前進著,即使他們稱不上成功,但也稱不上失敗。抱持平常心和宏觀角度在觀察美國隊的球迷,想必不會反對這一點。
儘管如此,對希臘的這一場敗仗,自然的凸顯了美國籃球發展方向,甚至是NBA的許多問題。有關這個部份,我們留到後面討論,先來檢視美國隊球員和教練團的表現。
●球員表現
Carmelo Anthony 19.9分、3.7籃板、命中率50.4%、三分球44%
在本屆世錦賽中,球迷終於重見當初在NCAA錦標賽中那個雖萬人吾往矣、擁有「比密西西比河還寬的微笑」的Melo。這顯然也是每一個人都想見到的Melo。
在整個錦標賽中,Melo是美國隊最穩定的得分火力,9場球中有5場得分排全隊第一,永遠在球隊最需要他的時候挺身而出,特別是對義大利一役的35分,幾乎是獨力帶領美國獲勝。他能投外線,能殺內線,也獲得K教練和隊友充分的信任,說他是本屆美國隊的一哥,應不為過。
Melo本來就不是打蠻力球的美國型前鋒,本屆比賽在半場進攻上的判斷更是相當傑出和聰明,急停跳投、三分線、內線強攻的時機都抓得不錯,可說是各隊最大的噩夢。許多人希望他能將這股氣勢延續到NBA開賽之後,很肯定的是,Melo應該會是明年美洲賽、乃至2008奧運的不動先發。
Dwyane Wade 19.3分、3.1籃板、命中率57.6%
Wade延續NBA總冠軍戰的氣勢,得分排名全隊第二,有3場球居全隊第一,包括最後一戰對阿根廷的32分。國際籃球頻繁的區域防守,使Wade花了一段時間才適應,到球賽後半段,他的體力也有不堪長期征戰而下降的現象
俗話說,優異的進攻,永遠能夠剋制優異的防守。Wade傑出的個人作戰能力,自然不是國際隊伍區域防守可以化解的,但他不夠穩定的外線能力,使他在國際戰場上少了一項克敵法寶,卻是不爭的事實。
相同的,Wade穩居接下來兩年的美國隊位置,應該不成問題。他需要的是休息,以及更加了解國際籃球的節奏和內容。
LeBron James 13.9分、4.8籃板、4.1助攻、命中率58.2%
James和總教頭K教練的互動之好,超乎想像,他的表現也未令人失望,因此以平均24.2分鐘高居上場時間之首,也是9場球全數先發的唯一一人。全能的成績和高命中率,並沒有砸掉King James的招牌。
最重要的是,James挑起部份控球的責任,使美國隊不致於在後場的高度上吃虧太多,特別是在應付區域防守時,他的高度比起矮小的控衛,創造了更好的視野。
許多人認為James在本屆世錦賽打得稍嫌保守,然而在Melo和Wade的衝鋒陷陣之下,是否還需要加上James這第三支大槍,是值得懷疑的。個人認為他把分寸拿捏得很不錯,無所謂保守的問題,畢竟,在美國隊打球的方式,和在騎士是截然不同的。
Elton Brand 8.9分、3.3籃板
Brand是美國除Melo之外,得分最為穩定的前鋒,主因在於他有穩定的中距離,同時先前曾有國際籃球經驗,應付外國隊伍還不算陌生。不過Brand的身高稍嫌矮了一點,偶爾在防守上會遇上麻煩,特別是美國本次在應付擋拆戰術時表現不佳,扮演最後防線的Brand經常會有犯規麻煩。
Brand的位置是可以取代的,但是他的演出符合水準,加上擁有經驗,仍有可能被留在12人名單之中。
Dwight Howard 7.3分、4.7籃板
除了罰球太差,以Howard的年紀和經驗,他在本屆賽事的表現讓人十分驚艷,是美國禁區最穩定的力量。Howard不貪功、不燥進,該塞進的球就奮力打進,不該出手的球也不勉強。當然,陌生的國際籃球使Howard看來頗為困惑,但這是時間可以彌補的事,他在美國隊中的角色應會與時俱進。
Joe Johnson 7.3分
有點意外的,Joe Johnson成為K教練的愛將,平均上場時間高達18.8分鐘。但以此等上場時間,Johnson的得分和命中率(39.3%)毋寧是令人失望的,並未發揮他的專長─得分效率。如果Johnson的表現只能是如此,絕對是會被取代的,只看K教練想法如何。
Chris Paul 7分、3.4籃板、4.9助攻
Paul以23.7分鐘的平均上場時間排名第三,同時有6場擔任先發控球,除了K教練對他的熟悉程度(Paul大學時期就讀和杜克大學同為ACC聯盟的威克森林大學)之外,也證明他的控球功力受到肯定。
Paul的表現值得肯定,4.9次助攻沒有枉費先發控球的地位。但他的先發地位遭到取代,多半出於經驗和身高。各隊後衛到後來猛打Paul這個點,而國際經驗並不豐富的Paul,在防守的判讀上顯然也有點心力交瘁。
Chris Paul的全能成績,足以證明他的身手和地位。唯一的問題恐怕是:他應不應該是美國隊的「先發」控球。
Chris Bosh 6.8分、4籃板
Bosh被稱為美國隊中消失的球員,確實,他的上場時間僅多於老將Brad Miller和Antawn Jamison。我相信這和他的國際比賽經驗與年紀有關,很可能也和K教練較於擅長利用鋒衛、而非長人作戰有關。
Kirk Hinrich 6分、3.3籃板、三分球46.2%
Hinrich被定位為可以支援控球的得分後衛,但最主要的破壞力還是在於外線,特別是三分球。以他的命中率來看,基本上算是達成任務。雖然我很欣賞Hinrich的打球態度,但他的防守還必須多加油,因為他經常成為掉分數的禍首。
Brad Miller 5.3分、3.8籃板
Miller在整個世錦賽僅上場50分鐘,成為最不受重用的球員。雖然K教練一定有他的理由,但對於這一點,我有點事後諸葛的疑問。擅長中距離和高位,也不吝於打肌肉戰的Miller,照理說是很有能力在美國攻勢停頓、陷入僵局之時,作為打開戰局的催化劑,奇怪的是,美國教練團並未作出這種選擇。以此看來,Miller可能無法進入往後的美國隊名單。
Shane Battier 5分、2.4籃板
最了解Battier的教頭莫過於K教練,事實上Battier也充分發揮他的角色:防守,因此他的貢獻度是完全無法以數字來衡量。他在有限上場時間中發揮最大的效率,至少,他會是很好的第11、12人。
Antawn Jamison 3.6分、1.7籃板
另一名被遺忘的球員。Jamison的球路,特別適合在團隊默契好的情況下發揮,抑或是你將他丟上場,期待他自己找出活路(此言係讚美非貶抑)。很可惜的是,美國默契稱不上好,而教練團也不容許給予Jamison太多的上場時間。看來,Jamison應該不會出現在往後的名單上。
●教練團表現
美國教練團誠屬一時之選,總教練Mike Kryzewski是NCAA現役最受敬重的知名教練,助理教練包括雪城大學以區域防守聞名的Jim Boeheim、拓荒者的Nate McMillan,也以防守見長,太陽隊的Mike D’Antoni,當然長於進攻,而且擁有長年執教歐洲球隊的經驗,有利於國際比賽作戰。至於球探工作的最高負責人,則是前火箭、湖人教頭Rudy Tomjanovich。
這個陣容,有攻又有守,經驗更是沒話說。K教練最重要的工作反而不在戰術上,而是建立球隊的基本精神和rotation,而且讓每個人能夠欣然接受自己的角色。在這方面,沒有人能質疑他的成果,因為這是近年來最為和諧的一支美國代表隊,沒有人爭風吃醋,沒有人眼中只有籃框沒有隊友。
甚至,我也不認為美國隊有某些評論者所說的「為傳球而傳球、客氣過頭,全隊沒有人主宰」的問題。即使有問題,那也是在臨場陣形上一時迷惑的結果,而不是出在心態上的猶疑。
不可否認的是,美國隊的黃金教練團雖然抓住了「帶兵帶心」的前提,但並未完全發揮,特別是在防守上,幾乎從頭到尾沒守過區域防守,破解各隊區域防守也是捉襟見肘、頭皮發麻。這也是賽後美國教練團被批評最多的一點,有人說他們不知變通,有人說他們臨場傻眼。
比較客觀一點的觀察是,無論是守區域或是破區域,都不如盯人防守來得容易整合。美國隊原本就已經對區域不熟悉,偏偏又缺乏充足的練習時間,在牽一髮動全身的區域攻守中,不時心慌意亂、不知所措。
和球員一樣,美國教練團的成績單也不完整,而且毋需過早作定論,因為基本上美國隊最受質疑的,就是對希臘一役的荒腔走板,其他比賽中的表現都還OK。
●各方說法
為避免招來單口相聲之嫌,特別整理世錦賽後美國方面各大名家的說法,有助於讓我們了解,美國人自己是怎麼來看待世錦賽戰果,以及對希臘的這場敗仗。
名作家Roland Lazenby:美國隊有默契的問題,但並非是任何特別的自私或自大現象,美國隊需要的是更多時間。而夢幻隊,已是美國籃球後照鏡中的過往。
前NBA射手Eddie Johnson:美國隊缺乏的往往是很基本的技術,例如如何在任何防守下跑出空檔、開後門、接球後立即投籃(catch and shoot)、設立掩護和使用掩護等等。他也質疑美國以三頭領導(Melo、Wade、James)似乎過多,使其他鋒線清一色成為苦工。控球後衛的資歷則太菜,不足以勝任世錦賽這種國際大賽。
球探Tim Shea:忠於自我,同時成為三巨頭的優點和缺點。
作家Jerry Meyer:美國隊在籃球智慧、團隊默契和教練方法上,已經和國際籃球出現落差。
ESPN球評Jay Bilas:說K教練不如其他教練是誇張的說法,最重要的數字是,美國在最後兩戰罰球失手29次。美國在訓練球員方法上必須大幅提昇,也必須參與更多國際賽事。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Michael Wilbon:美國隊最致命的錯誤─低估對手。
運動新聞專欄作家Mike DeCourcy:美國不能一再的和國際籃球規則作對抗,而必須反過來使規則對自己有利。
ESPN專欄作家Fran Fraschilla:NBA規則和國際規則就像是葡萄牙文和西班牙文,聽起來很像,但它們就是不同。
NBC專欄作家Michael Ventre:NBA的漫長球季使長期集訓幾乎不可能,這將是美國籃球欲有所突破的最大障礙。
●展望與前景
我們可以發現,世錦賽過後,遭受挫敗的美國再度捲起一股美國籃球vs.國際籃球的論戰,甚至連世界各地的球迷也出現熱烈討論。
國際籃球真的比美國籃球強?倒不致於。我相信絕大多數籃球員依然認為,NBA是全球最強的聯盟。但是有兩點是確定的:
第一、 向來被視為權威的美國籃球訓練法,由於美國草根籃壇(業餘、高中與大學籃球)的特殊背景,已不再傲視全球。相反的,如果你想見到真正紮實的籃球訓練,可能要到歐洲去。受教於美式籃球的歐洲教練,非常實事求是的在各國進行著紮實的訓練。
第二、 儘管NBA是最強的聯盟,它所組成的球隊,在國際賽事中硬是會敗給各國的隊伍。因為籃球是化學問題,不是數學問題。
因此,我們不如這麼看。正如同RealGM專欄作家Chris Lehane和Mark Fabiani所說的,我們可以有兩種選擇,第一是迫使NBA正視這個輸球的事實,進行改革。第二則是接受美國籃球不再比歐洲籃球強大的現實,在NBA球季開始後,繼續享受這些NBA球星的表演。
展望未來,美國由於未獲金牌,必須參加明年的美洲區資格賽,爭奪北京奧運參賽權。說實話,美國籃協男籃專案小組並不是笨蛋,他們在組軍之初,應該也不認為美國籃球和世界籃球的脫節,能夠在一屆比賽的短時間內彌補回來。套一句男籃小組執行長Jerry Colangelo的話,這是一個長達三年的計劃,而美國隊還有兩年時間。
毫無疑問,美國男籃重建榮光計劃,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只是目的地比他們想像的遠了一點,途中的豺狼虎豹又兇悍了一點。連續幾屆的失利,也已經狠狠的把美國籃球顏面踩在地上,再壞也不會更壞了。
美國隊能怎麼作,才能加足更大的馬力,倒是值得關注的。NBA和NCAA籃球都不可能為配合國家隊集訓而改弦易轍,換句話說,未來的美國隊很可能還是得急就章式的提槍上陣,而一年到頭的商業性比賽,也不容許國家隊球員有時間集訓、了解國際籃球。或許到了一年後、兩年後,他們還是得從頭來一次,再次試圖尋找那陌生的感受。
這才是美國隊再次失利背後,最為深沈的問題和習題。到目前為止,應該沒有人能提出解答。
Friday, September 15, 2006
Junk Mail:保羅,上台?
正當我已厭倦於XX下台的口號聲時,收到了來自黎巴嫩教練Paul Coughter的這封信,摘要如下:
中華籃協,不要再遲疑了。保羅,上台!保羅,上台!保羅,上台!
XX,
兩天前我剛從中國回到這裡,目前正在海灘享受難得的假期。你們的青年隊在烏魯木齊表現非常好,兩名女教練也非常傑出。他們在對南韓的準決賽中耗掉太多體力,我們很幸運的能擊敗他們。
昨夜我收到義大利傳來的消息,我被提名為國際籃總年度最佳教練候選人,其他入圍的候選人有西班牙的Hernandez、希臘的Yannakis,以及阿根廷的Sergio Hernandez。
我仍希望能回到台灣擔任教練。
Paul
中華籃協,不要再遲疑了。保羅,上台!保羅,上台!保羅,上台!
Tuesday, September 12, 2006
從世錦賽看美國隊組訓效果
由世錦賽的結果來看,美國的組訓效果當然是值得懷疑的,甚至可以直稱為失敗的;雖然,這不見得是教練團和球員的錯。
打從美國籃球實力仍笑傲江湖的年代起,美國籃協針對各項比賽的組訓模式,始終非常固定。
步驟依序是,在人事部份,先指定總教練,由總教練尋找助理教練,舉行球員測試營隊(tryout camp),逐次縮減球員數目,直到最後的12人名單。在集訓部份,比賽前約4-6週起開始集訓,打3-7場熱身賽,最後開拔赴比賽地點。
相對於世界各國長期集訓模式,美國隊集訓較短,有兩個原因:第一,無論是NCAA或NBA球員參賽,都必須考慮球季問題。美國本土的球季與運作模式,不允許美國隊長期集訓。第二,美國的籃球訓練法,一向不認為長期集訓是好的模式。他們講究短期、有效率的高強度訓練。
這個模式算得上相當合理,看不出來有什麼大缺點,或是不合邏輯之處。很可惜的是,籃球場上只要你能贏球,什麼模式都是正確的,正如同只要你能將球投得進籃,只要你準,你的投籃姿勢無人置喙。但只要一輸球,問題就出來了。
今年美國隊的組訓,由於事關重大,背負著重新奪金的使命,和以往比較,格外慎重其事。由前鳳凰城太陽的知名操盤手Jerry Colangelo出任男籃國家隊執行總監(Managing Director),委請杜克大學的教頭Mike Kryzewski為總教練,然後確定助理教練團為雪城大學的Jim Boeheim、NBA太陽隊的Mike D’Antoni及拓荒者隊的Nate McMillan。
這個教練團陣容,K教練的地位毫無異議,亦集進攻、防守長才於一堂。另一個關鍵性的人物,是擔任球探(Scouting)的負責人,前火箭、湖人教頭Rudy Tomjanovich,他負責考察世界各隊的實力與近況,作成報告。
美國自7月19日起在賭城拉斯維加斯集訓,也就是世錦賽開打前一個月。集訓期間,和波多黎各、中國、巴西、立陶宛、南韓進行了五場熱身賽,不但全勝,而且平均勝分達34.2分,只有四分小勝巴西一役較為驚險。
事實證明,美國在熱身賽上的策略,過於便宜行事,挑選的對手太弱,結果在正式比賽中自食苦果。環顧列強如西班牙、阿根廷、義大利,甚至亞洲的中國,熱身賽都是盡量挑強手打,一面武裝心情,一面作必要的scouting;至於比賽勝負,是否投入百分百的戰力去打,那是另一回事。
由美國隊的集訓地點(賭城)和熱身賽安排觀察,可以了解他們還有若干盲點,甚至服務NBA球星的心態。
即使美國隊往後集訓模式無法作大幅修正,在賽前準備、熱身賽的部份,也必須進行徹底的調整。挑軟柿子暖暖身手,在正式比賽中大殺四方的年代,早已遠去;如此作法,只會讓美國籃球和國際籃球的距離愈來愈遙遠。
全球實力最強的籃球員齊奔NBA,NBA的全球化成果也無庸置疑。然而就組訓的觀點,應該是美國籃球和NBA主動邁出步伐,迎向「全球化」的時刻了。
打從美國籃球實力仍笑傲江湖的年代起,美國籃協針對各項比賽的組訓模式,始終非常固定。
步驟依序是,在人事部份,先指定總教練,由總教練尋找助理教練,舉行球員測試營隊(tryout camp),逐次縮減球員數目,直到最後的12人名單。在集訓部份,比賽前約4-6週起開始集訓,打3-7場熱身賽,最後開拔赴比賽地點。
相對於世界各國長期集訓模式,美國隊集訓較短,有兩個原因:第一,無論是NCAA或NBA球員參賽,都必須考慮球季問題。美國本土的球季與運作模式,不允許美國隊長期集訓。第二,美國的籃球訓練法,一向不認為長期集訓是好的模式。他們講究短期、有效率的高強度訓練。
這個模式算得上相當合理,看不出來有什麼大缺點,或是不合邏輯之處。很可惜的是,籃球場上只要你能贏球,什麼模式都是正確的,正如同只要你能將球投得進籃,只要你準,你的投籃姿勢無人置喙。但只要一輸球,問題就出來了。
今年美國隊的組訓,由於事關重大,背負著重新奪金的使命,和以往比較,格外慎重其事。由前鳳凰城太陽的知名操盤手Jerry Colangelo出任男籃國家隊執行總監(Managing Director),委請杜克大學的教頭Mike Kryzewski為總教練,然後確定助理教練團為雪城大學的Jim Boeheim、NBA太陽隊的Mike D’Antoni及拓荒者隊的Nate McMillan。
這個教練團陣容,K教練的地位毫無異議,亦集進攻、防守長才於一堂。另一個關鍵性的人物,是擔任球探(Scouting)的負責人,前火箭、湖人教頭Rudy Tomjanovich,他負責考察世界各隊的實力與近況,作成報告。
美國自7月19日起在賭城拉斯維加斯集訓,也就是世錦賽開打前一個月。集訓期間,和波多黎各、中國、巴西、立陶宛、南韓進行了五場熱身賽,不但全勝,而且平均勝分達34.2分,只有四分小勝巴西一役較為驚險。
事實證明,美國在熱身賽上的策略,過於便宜行事,挑選的對手太弱,結果在正式比賽中自食苦果。環顧列強如西班牙、阿根廷、義大利,甚至亞洲的中國,熱身賽都是盡量挑強手打,一面武裝心情,一面作必要的scouting;至於比賽勝負,是否投入百分百的戰力去打,那是另一回事。
由美國隊的集訓地點(賭城)和熱身賽安排觀察,可以了解他們還有若干盲點,甚至服務NBA球星的心態。
即使美國隊往後集訓模式無法作大幅修正,在賽前準備、熱身賽的部份,也必須進行徹底的調整。挑軟柿子暖暖身手,在正式比賽中大殺四方的年代,早已遠去;如此作法,只會讓美國籃球和國際籃球的距離愈來愈遙遠。
全球實力最強的籃球員齊奔NBA,NBA的全球化成果也無庸置疑。然而就組訓的觀點,應該是美國籃球和NBA主動邁出步伐,迎向「全球化」的時刻了。
Sunday, September 10, 2006
Junk Mail - 食之無味
●以下是圓球市民Placebo在討論區中的留言,值得大家先讀一讀:
我一直很喜歡讀美國籃球教練、球員的自傳或語錄,目前手上的教練語錄有John Wooden、Dean Smith和Bob Knight。這除了因為美國媒體都有整理quote的習慣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受訪者言之有物,否則也沒有出版的必要。
非常佩服這些教練的是,他們往往能用很簡單的話語,道出籃球運動或是人生的精髓。正如Placebo所言,他們懂的並不只是籃球,開口閉口並不是只有戰術、比賽,相反的,他們非常有自己的思想、信仰。甚至連說笑話,都是很有內容的笑話。
先前曾經提到對台灣籃球人採訪的挫折感,其中的根本原因,就在Placebo說的「缺乏深層思考」,說難聽一點,台灣籃球是沒有內涵的籃球。缺乏思考,或是不懂得如何思考,不要說幾句話都講不好,我們甚至可以說,籃球也沒有可能打好。
但我不知道,到何年何月,這種情況才有可能改善。而更可怕的是,能夠深層思考的台灣籃球媒體恐怕也不多。
就像Bob Knight在一次賽後訪問時對「腦殘記者」說的:「It’s fun having you here. I’ll tell you what it’s like. It’s like reading Shakespeare all your life, then suddenly being confronted with Donald Duck.」
此外,Knight在一次被問到最喜歡當教練的那一部份時說:「Dealing with the press. After the demands of the game, my mind needs a rest.」
●引一句John Wooden的話,勉勵這一次亞青賽的中華隊小將:「There is nothing to be ashamed of when you do your best. You can learn from setback. In doing so, you have succeeded.」
我們的青年軍總是最有拼勁和榮譽感的一群,也許是因為年輕,因為大部份人都是第一次當選國手,也許是真的擁有那種背著國旗打球的感覺。
幾乎每一屆的亞青,都讓我有這種感受。
而我很有興趣的是,當我們兩年後再看同一批球員,他們會是什麼樣子。當他們已經進入甲組,當他們入選國手入選到厭煩,當國家榮譽感不再新鮮。情況,還會是一樣的嗎?
●說到quote,經常出口成章…或「髒」…whatever,甚至已被收集為「巴夫子語錄」的Charles Barkley,正式入選籃球名人堂,而且很認真的考慮要競選阿拉巴馬州州長,打倒萬惡的共和黨。
球員有很多種類型,有說話比打球好的,如Mychal Thompson、John Salley,有打球比說話好的(族繁不及備載),而Barkley是很少數說話和打球同樣精彩的例子。
相對於他的「麻吉」籃球之神Jordan,Barkley那種南方大老粗,卻是豪氣干雲的形象,顯然入世多了。Barkley好像從來未曾被「神化」,受歡迎的程度卻完全不減。相較於Jordan和其他球員,他也從來不避諱自己的政治立場,或是對某人、某事的想法。是這種真實,讓他成為最受媒體和球迷歡迎的球員。
對一名球迷而言,能夠在享受他的球技的同時,品味他的one-liner,是很幸福的事。
我希望,我們還能有多一點機會討論他,因為love him or hate him,他是很值得討論的球員。
●同時入選名人堂的籃球人,還有Joe Dumars、Dominique Wilkins、義大利教頭Sandro Gamba,以及UConn女籃教頭Geno Auriemma。
Joe Dumars顯然和Barkley是截然不同的類型,除了同樣來自南方,我看不出他們身上有任何相同之處。Dumars的球員時期,甚至到目前經營活塞的時期,很難由媒體聽到他的發言。低調至此,也反映出Dumars和Barkley人格特質的相異。
Dumars是每一個籃球員都該學習的典範,他從不試著讓自己登上ESPN的十大好球;事實上,他大概怎麼都上不了。簡單的說,他只是gets the job done,守下每一個該守的球,投進每一個該進的外線,誓死達成教練交付的任務。
他說:「What I wanted to do was always present myself as a professional with humility and as a great competitor.」
Humility,這正是台灣籃球最需要的元素之一。
至於Wilkins,恐怕是很少數的球員,會讓你心裡說著:「我不想看你防守、抓籃板,只想看你得分,瘋狂的得分。」事實上,他也真的作得不錯。Wilkins承繼了Pete Maravich、George Gervin以來的偉大得分傳統,得分在NBA史上高掛第八。
很可惜的是,他那Human Highlight Film的個人光環被Jordan更大的光環籠罩,在比賽場上,團隊表現又始終被大鳥領軍的綠衫軍壓制。同樣是未曾獲得冠軍的偉大球員,Wilkins比Barkley獲得的關注更少。這讓我相信,他是80年代最被忽略的球星之一。
對了,喬丹,請你把1988年的扣籃大賽冠軍盃還給Wilkins,謝謝。
●Geno Auriemma,他的成就已經快變成NCAA女籃的John Wooden、Coach K。21年教練生涯,率UConn女籃拿下5座冠軍,連續17年闖進錦標賽、14次Big East聯盟例行賽冠軍,以及10個30勝以上的球季。
也難怪當初Richard Hamilton還在UConn時會說,我們(男籃校隊)受到全國關注,但是在家裡,還不是最受歡迎的球隊。
●Sandro Gamba在歐洲籃壇執教30年以上,五次率隊奪義大利職籃冠軍,四次帶領義大利參加奧運,並獲得1980年莫斯科奧運男籃銀牌(美國抵制未參賽)。
提到Gamba,不由得不讓人再想起結束的世錦賽。其實早在世錦賽之前,就有人提起「NBA已經有一卡車的外籍球員,如今又有外籍行政人員(指暴龍),何時會有外籍教練?」這個問題。
我很願意相信,美國的整體教練水準依舊執世界籃壇牛耳,但這並不代表其他國家沒有優秀的教練。如果NBA是世界籃球殿堂,聘請外籍教練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西班牙總教練Jose Vincente Hernandez,就是曾被提起的名字。
當然,要NBA球隊真正願意聘請老外擔任教練,牽涉到面子、管理和籃球文化的問題,或許外籍教練的命運,也會和轉戰NBA的大學教練一樣。
所以,說了這麼多,還是先要求中華籃協聘請外籍教練吧。
食之無味,棄之,不可惜的台灣球員
大學.研究所,我是唸建築設計的,一開始不懂什麼是設計,以為只要畫畫房子,看懂平面圖施工圖就夠了,但我有一群非常好的老師,他們從不限制我們的發展,從縫衣服,看電影,聽音樂,照相,攝影,搞平面,實驗光影,實驗電音等等等,都可以視為我們進入建築的前哨站,觀念很清楚,只會畫房子,平面圖施工圖的建築師,是無法達到”雜交”的地步,雜交是啥,雜交是告訴我們能觸類旁通,旁徵博引,從而思考,了解自己最重要那一塊的一個步驟.
台灣的建築師十有八九達不到這一塊,不是他們不想,是台灣沒有追求美,追求完美的市場.籃球場上亦同,我看不到追求美的球員(不是叫你裝帥),追求完美的球隊,教練.
一樣,聽聽球員賽後的訪問,常想:這些人,大學,高中有畢業嗎?不是說笨,說的是怎麼連話都不會說.沒有幽默感.沒有自己的思想,簡單來說:不會想,不懂什麼叫深層的思考,只有輸球難過,贏球爽,被吃了,怎麼吃回來等等動物性直接反應.從小到大到的打球,腦袋倒從沒鍛鍊過.
不是叫你打球時東想西想,是要求你不在場上時,想想怎麼替自己加油.
偏偏球員的環境不夠,個人的格都不到,沒有那樣的自我標準,球迷又一直吹捧,想想,叫我跟XX私底下相處,作朋友,可能有一種:媽啊,你腦袋裝屎啊,食之無味,棄之,不可惜.就是形容這些animals.
沒有更高的自我,就只能苦於一直無法突破,因為想像不到更高的標準,不懂Pro的意義,只能羨慕外國球員的利害,跟不懂球迷的失望.
能想像更高的標準,是要下苦工的,更重要的是,這不單單是在球場上努力就做得到的,這有一點天份,更有一份運氣,明白的說:開竅.
像是看書,精緻的文字可以訓練你的邏輯,增加你的意境.
音樂,可以讓你明白球賽的律動.
等等......
別覺得這些跟打球沒啥關係,因為開過竅的人都知道,原來就是一些啟發,才有整個人的改變.
廢話一堆,只是希望從另一個角度探討球員的心理.
我一直很喜歡讀美國籃球教練、球員的自傳或語錄,目前手上的教練語錄有John Wooden、Dean Smith和Bob Knight。這除了因為美國媒體都有整理quote的習慣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受訪者言之有物,否則也沒有出版的必要。
非常佩服這些教練的是,他們往往能用很簡單的話語,道出籃球運動或是人生的精髓。正如Placebo所言,他們懂的並不只是籃球,開口閉口並不是只有戰術、比賽,相反的,他們非常有自己的思想、信仰。甚至連說笑話,都是很有內容的笑話。
先前曾經提到對台灣籃球人採訪的挫折感,其中的根本原因,就在Placebo說的「缺乏深層思考」,說難聽一點,台灣籃球是沒有內涵的籃球。缺乏思考,或是不懂得如何思考,不要說幾句話都講不好,我們甚至可以說,籃球也沒有可能打好。
但我不知道,到何年何月,這種情況才有可能改善。而更可怕的是,能夠深層思考的台灣籃球媒體恐怕也不多。
就像Bob Knight在一次賽後訪問時對「腦殘記者」說的:「It’s fun having you here. I’ll tell you what it’s like. It’s like reading Shakespeare all your life, then suddenly being confronted with Donald Duck.」
此外,Knight在一次被問到最喜歡當教練的那一部份時說:「Dealing with the press. After the demands of the game, my mind needs a rest.」
●引一句John Wooden的話,勉勵這一次亞青賽的中華隊小將:「There is nothing to be ashamed of when you do your best. You can learn from setback. In doing so, you have succeeded.」
我們的青年軍總是最有拼勁和榮譽感的一群,也許是因為年輕,因為大部份人都是第一次當選國手,也許是真的擁有那種背著國旗打球的感覺。
幾乎每一屆的亞青,都讓我有這種感受。
而我很有興趣的是,當我們兩年後再看同一批球員,他們會是什麼樣子。當他們已經進入甲組,當他們入選國手入選到厭煩,當國家榮譽感不再新鮮。情況,還會是一樣的嗎?
●說到quote,經常出口成章…或「髒」…whatever,甚至已被收集為「巴夫子語錄」的Charles Barkley,正式入選籃球名人堂,而且很認真的考慮要競選阿拉巴馬州州長,打倒萬惡的共和黨。
球員有很多種類型,有說話比打球好的,如Mychal Thompson、John Salley,有打球比說話好的(族繁不及備載),而Barkley是很少數說話和打球同樣精彩的例子。
相對於他的「麻吉」籃球之神Jordan,Barkley那種南方大老粗,卻是豪氣干雲的形象,顯然入世多了。Barkley好像從來未曾被「神化」,受歡迎的程度卻完全不減。相較於Jordan和其他球員,他也從來不避諱自己的政治立場,或是對某人、某事的想法。是這種真實,讓他成為最受媒體和球迷歡迎的球員。
對一名球迷而言,能夠在享受他的球技的同時,品味他的one-liner,是很幸福的事。
我希望,我們還能有多一點機會討論他,因為love him or hate him,他是很值得討論的球員。
●同時入選名人堂的籃球人,還有Joe Dumars、Dominique Wilkins、義大利教頭Sandro Gamba,以及UConn女籃教頭Geno Auriemma。
Joe Dumars顯然和Barkley是截然不同的類型,除了同樣來自南方,我看不出他們身上有任何相同之處。Dumars的球員時期,甚至到目前經營活塞的時期,很難由媒體聽到他的發言。低調至此,也反映出Dumars和Barkley人格特質的相異。
Dumars是每一個籃球員都該學習的典範,他從不試著讓自己登上ESPN的十大好球;事實上,他大概怎麼都上不了。簡單的說,他只是gets the job done,守下每一個該守的球,投進每一個該進的外線,誓死達成教練交付的任務。
他說:「What I wanted to do was always present myself as a professional with humility and as a great competitor.」
Humility,這正是台灣籃球最需要的元素之一。
至於Wilkins,恐怕是很少數的球員,會讓你心裡說著:「我不想看你防守、抓籃板,只想看你得分,瘋狂的得分。」事實上,他也真的作得不錯。Wilkins承繼了Pete Maravich、George Gervin以來的偉大得分傳統,得分在NBA史上高掛第八。
很可惜的是,他那Human Highlight Film的個人光環被Jordan更大的光環籠罩,在比賽場上,團隊表現又始終被大鳥領軍的綠衫軍壓制。同樣是未曾獲得冠軍的偉大球員,Wilkins比Barkley獲得的關注更少。這讓我相信,他是80年代最被忽略的球星之一。
對了,喬丹,請你把1988年的扣籃大賽冠軍盃還給Wilkins,謝謝。
●Geno Auriemma,他的成就已經快變成NCAA女籃的John Wooden、Coach K。21年教練生涯,率UConn女籃拿下5座冠軍,連續17年闖進錦標賽、14次Big East聯盟例行賽冠軍,以及10個30勝以上的球季。
也難怪當初Richard Hamilton還在UConn時會說,我們(男籃校隊)受到全國關注,但是在家裡,還不是最受歡迎的球隊。
●Sandro Gamba在歐洲籃壇執教30年以上,五次率隊奪義大利職籃冠軍,四次帶領義大利參加奧運,並獲得1980年莫斯科奧運男籃銀牌(美國抵制未參賽)。
提到Gamba,不由得不讓人再想起結束的世錦賽。其實早在世錦賽之前,就有人提起「NBA已經有一卡車的外籍球員,如今又有外籍行政人員(指暴龍),何時會有外籍教練?」這個問題。
我很願意相信,美國的整體教練水準依舊執世界籃壇牛耳,但這並不代表其他國家沒有優秀的教練。如果NBA是世界籃球殿堂,聘請外籍教練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西班牙總教練Jose Vincente Hernandez,就是曾被提起的名字。
當然,要NBA球隊真正願意聘請老外擔任教練,牽涉到面子、管理和籃球文化的問題,或許外籍教練的命運,也會和轉戰NBA的大學教練一樣。
所以,說了這麼多,還是先要求中華籃協聘請外籍教練吧。
Friday, September 01, 2006
快評美國對希臘
我預期美國很可能會輸給西班牙或阿根廷,但坦白說,我沒想過美國會敗給希臘。而在美國這幾年來接連敗給阿根廷、塞爾維亞、波多黎各、立陶宛等隊之後,今天只不過再添了一個曾經擊敗美國的國家而已。
敗給歐洲冠軍,恐怕也不能說是冷門了。
# # #
毫無疑問,美國今天的防守確實爛,總是晚了一步,而且補位防守彼此間連繫不足;被打得傻眼可能也是原因之一,整場球始終未曾恢復過來。
然而,希臘真的獲得雅典諸神眷顧,整場球準得離奇,整體命中率62.5%,兩分球71%,三分球44%。再讓他們打十場,恐怕也交不出這樣子的成績單。Well,這就是籃球,就是一敗即死賽制的魅力。
比賽內容大家都看到了,美國隊應該是輸得心服口服,沒有疑問。希臘贏得該國籃球史上最令人振奮的一戰,也值得恭喜。當我們多數人的眼光都集中在阿根廷和西班牙的亮麗球風之時,希臘告訴我們,歐洲冠軍這一塊招牌還是不可小看、有其意義的。
美國隊此役技不如人,防守漏洞百出,外電以confused來形容,非常貼切。至於外線和罰球,已經是老毛病了。我的疑問只有一個,那就是當美國隊面對區域防守受阻時,K教練怎麼會把Brad Miller全場都放在場下,不讓他在高位和中距離去破壞希臘的區域。
# # #
就像賽前我在短篇中說的,美國隊尚未真正學到教訓,而他們最後終究比我預測的早一輪輸球。不禁開始思考,或許美國隊在世界性賽事的失利,是有它的結構性問題。
美國隊本屆的組軍方向,從球員的配合度、拼勁,教練團的架構,我都認為是走在正確的方向上。然而─這或許有點事後諸葛─他們終究敗在對於對手的不熟悉和本身的整體搭配上面。
一個月的集訓,能夠讓打慣NBA籃球的球員們快速的融入國際籃球的氛圍中嗎?是的,他們不再像以前的美國隊一樣,連規則差異都搞不清楚,但是從球賽對陣內容上觀察,答案似乎是否定的。
美國隊的熱身賽則很值得質疑,挑的對手是韓國、中國、波多黎各,胡亂打了三五場就踏上征途。他們在世錦賽中面對的,是在熱身賽中已經打得如火如荼的全球隊伍,甚至還有專挑強隊熱身的阿根廷、西班牙。美國的熱身賽,到最後只淪為「主權宣示」的意義,真的是熱「身」,卻沒有熱「腦」。
# # #
輸球了,但我並不認為這真是球員球技的問題,或是NBA退步的問題,而是結構性的問題。
什麼問題?
是NBA球員加上教練團根本無法長期配合國家隊集訓的問題,現在沒有辦法,往後也可能還是沒有辦法。
是NBA式的美式籃球,和國際籃球完全不搭軋的問題。那種感覺,就像看慣了美式籃球的我們,初次見到Manu Ginobili「鬼之切入」的感覺。就像菲律賓百年紀念隊在亞運中碰上南韓被射爆、全場傻眼的感覺。
因為這是兩種不同籃球的交鋒,是走在兩條不同道路上的籃球。所以我們突然很訝異的發現,在NBA裡只能防守冰桶、驚鴻一瞥、或是住進狗屋的Pepe Sanchez、Juan Navarro、Carlos Arroyo、Elias Ayuso,居然搖身一變時有佳作。在NBA裡呼風喚雨的球星,突然像是進了四度空間打籃球。
然而,NBA註定要主導美國的籃球,以前是、現在是,未來也會是。在可預見的將來,沒有理由期待NBA籃球向國際籃球靠攏。這兩條道路,是不是也永遠不會有交集呢?
再舉一例,美國隊對區域防守的傷腦筋,也不是今年第一次出現了。但是在破解區域的key position高位中鋒上,美國硬是沒有出過幾個擅長在高位發揮的長人。從Bill Walton、Brad Daugherty之後,Tim Duncan勉強算半個,再來我就想不出有誰了。在這個位置最有名的Arvydas Sabonis和Vlade Divac,全都不是美國出廠的產品。
話說回來,美國光榮的籃球歷史,恐怕也不允許他們自願低頭,向歐洲人學習籃球這項「America’s Game」。
結論是,美國籃協雖已痛定思痛,改造組軍過程,但結構性的原因,很可能讓美國隊換過一批又一批的NBA球員,卻還是得到相同的結果。果真如此,往後美國隊無法贏得任何層級的冠軍,說不定會成為不值得驚訝的常態。
# # #
提到熱身賽,你有沒有想過,美國女籃隊倒是走遍全世界,打遍全世界,至今夢幻依舊、百戰百勝。她們有長期任職的國家隊教練團,也沒有受到WNBA的牽絆,她們才是真正的夢幻隊。
而美國籃協在男女籃代表隊的組建思維上,居然有如此大的差異,也讓人覺得十分有趣。
# # #
再事後諸葛一次…開打之前,我曾經和圓球某作者討論過。我覺得美國隊內線必須挑選的人有兩種,不是像Shaq一樣,能夠直接在禁區打爆對手的怪物,就是能在高位作戰、供輸、有穩定中距離的長人。
# # #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歐洲和中南美洲的各國職籃聯盟,基本上都和該國籃協有較為強烈的連結,其中有多數簡直可以用雙胞胎來形容。而美國的NBA和美國籃協,彼此間不夠緊密。說白一點,美國隊即使輸一屁股,NBA各隊老闆也不會痛,只要自己的球員不受傷就是萬幸。
對美國男籃隊的未來而言,這又是一項結構性的利空。
敗給歐洲冠軍,恐怕也不能說是冷門了。
# # #
毫無疑問,美國今天的防守確實爛,總是晚了一步,而且補位防守彼此間連繫不足;被打得傻眼可能也是原因之一,整場球始終未曾恢復過來。
然而,希臘真的獲得雅典諸神眷顧,整場球準得離奇,整體命中率62.5%,兩分球71%,三分球44%。再讓他們打十場,恐怕也交不出這樣子的成績單。Well,這就是籃球,就是一敗即死賽制的魅力。
比賽內容大家都看到了,美國隊應該是輸得心服口服,沒有疑問。希臘贏得該國籃球史上最令人振奮的一戰,也值得恭喜。當我們多數人的眼光都集中在阿根廷和西班牙的亮麗球風之時,希臘告訴我們,歐洲冠軍這一塊招牌還是不可小看、有其意義的。
美國隊此役技不如人,防守漏洞百出,外電以confused來形容,非常貼切。至於外線和罰球,已經是老毛病了。我的疑問只有一個,那就是當美國隊面對區域防守受阻時,K教練怎麼會把Brad Miller全場都放在場下,不讓他在高位和中距離去破壞希臘的區域。
# # #
就像賽前我在短篇中說的,美國隊尚未真正學到教訓,而他們最後終究比我預測的早一輪輸球。不禁開始思考,或許美國隊在世界性賽事的失利,是有它的結構性問題。
美國隊本屆的組軍方向,從球員的配合度、拼勁,教練團的架構,我都認為是走在正確的方向上。然而─這或許有點事後諸葛─他們終究敗在對於對手的不熟悉和本身的整體搭配上面。
一個月的集訓,能夠讓打慣NBA籃球的球員們快速的融入國際籃球的氛圍中嗎?是的,他們不再像以前的美國隊一樣,連規則差異都搞不清楚,但是從球賽對陣內容上觀察,答案似乎是否定的。
美國隊的熱身賽則很值得質疑,挑的對手是韓國、中國、波多黎各,胡亂打了三五場就踏上征途。他們在世錦賽中面對的,是在熱身賽中已經打得如火如荼的全球隊伍,甚至還有專挑強隊熱身的阿根廷、西班牙。美國的熱身賽,到最後只淪為「主權宣示」的意義,真的是熱「身」,卻沒有熱「腦」。
# # #
輸球了,但我並不認為這真是球員球技的問題,或是NBA退步的問題,而是結構性的問題。
什麼問題?
是NBA球員加上教練團根本無法長期配合國家隊集訓的問題,現在沒有辦法,往後也可能還是沒有辦法。
是NBA式的美式籃球,和國際籃球完全不搭軋的問題。那種感覺,就像看慣了美式籃球的我們,初次見到Manu Ginobili「鬼之切入」的感覺。就像菲律賓百年紀念隊在亞運中碰上南韓被射爆、全場傻眼的感覺。
因為這是兩種不同籃球的交鋒,是走在兩條不同道路上的籃球。所以我們突然很訝異的發現,在NBA裡只能防守冰桶、驚鴻一瞥、或是住進狗屋的Pepe Sanchez、Juan Navarro、Carlos Arroyo、Elias Ayuso,居然搖身一變時有佳作。在NBA裡呼風喚雨的球星,突然像是進了四度空間打籃球。
然而,NBA註定要主導美國的籃球,以前是、現在是,未來也會是。在可預見的將來,沒有理由期待NBA籃球向國際籃球靠攏。這兩條道路,是不是也永遠不會有交集呢?
再舉一例,美國隊對區域防守的傷腦筋,也不是今年第一次出現了。但是在破解區域的key position高位中鋒上,美國硬是沒有出過幾個擅長在高位發揮的長人。從Bill Walton、Brad Daugherty之後,Tim Duncan勉強算半個,再來我就想不出有誰了。在這個位置最有名的Arvydas Sabonis和Vlade Divac,全都不是美國出廠的產品。
話說回來,美國光榮的籃球歷史,恐怕也不允許他們自願低頭,向歐洲人學習籃球這項「America’s Game」。
結論是,美國籃協雖已痛定思痛,改造組軍過程,但結構性的原因,很可能讓美國隊換過一批又一批的NBA球員,卻還是得到相同的結果。果真如此,往後美國隊無法贏得任何層級的冠軍,說不定會成為不值得驚訝的常態。
# # #
提到熱身賽,你有沒有想過,美國女籃隊倒是走遍全世界,打遍全世界,至今夢幻依舊、百戰百勝。她們有長期任職的國家隊教練團,也沒有受到WNBA的牽絆,她們才是真正的夢幻隊。
而美國籃協在男女籃代表隊的組建思維上,居然有如此大的差異,也讓人覺得十分有趣。
# # #
再事後諸葛一次…開打之前,我曾經和圓球某作者討論過。我覺得美國隊內線必須挑選的人有兩種,不是像Shaq一樣,能夠直接在禁區打爆對手的怪物,就是能在高位作戰、供輸、有穩定中距離的長人。
# # #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歐洲和中南美洲的各國職籃聯盟,基本上都和該國籃協有較為強烈的連結,其中有多數簡直可以用雙胞胎來形容。而美國的NBA和美國籃協,彼此間不夠緊密。說白一點,美國隊即使輸一屁股,NBA各隊老闆也不會痛,只要自己的球員不受傷就是萬幸。
對美國男籃隊的未來而言,這又是一項結構性的利空。
Wednesday, August 30, 2006
世錦賽垃圾車
首先,阿根廷和西班牙兩軍將在四強準決賽提前遭遇,這可能會是本屆世錦賽最大的遺憾。美國隊強則強矣,說「阿西」對戰為冠軍賽戲碼亦不為過。這就像1988年奧運美國和蘇聯提前在準決賽碰頭一樣,時也、運也、命也,只能說另一邊的美國隊撿到好康。
●籃球和政治究竟能不分開呢?大家都想把它們分開,但是事實始終證明它們分不開。這是一件我一直忘了提的事,在世錦賽開打之前,知名的世界籃球網站Eurobasket.com針對以黎戰之後的情勢作了一項網路民調,題目是:你贊不贊成將以色列驅逐於所有國際籃總(FIBA)和歐洲職籃聯賽(ULEB)的賽事之外?
結果是,有高達81%的網友說Yes,反對的只有19%。
●本屆賽事至今出現不少比數接近的比賽,以戲劇性而言,王仕鵬最後三分球使中國氣走斯洛維尼亞,無疑是本屆世錦賽最具代表性的一球,甚至也被稱為中國籃球歷史上最重要的進球之一。
但是就賽末戰術(end-game strategy)的層面來看,預賽土耳其險勝巴西一役最得我心。我們用FIBA發出的賽後報導來追溯:
終場前5秒,巴西Leandro Barbosa上籃遭犯規,如兩罰俱中,巴西將取得71-70超前。土耳其教頭Bogdan Tanjevic此時連叫兩次暫停,用意在讓Barbosa(先前罰14中8)的手感冷下來。
戰術果然奏效,Barbosa兩罰盡墨,土耳其拉下籃板後Ermal Kurtoglu遭巴西刻意犯規,兩罰命中,土耳其以72-69領先。
巴西還有機會在三分線外孤注一擲,但Tanjevic再出招,下令土耳其球員犯規,使巴西只能取得兩罰。Marcelinho首罰進,第二罰原本故意不進,沒想到竟打板中籃。此役巴西只好繼續犯規,土耳其兩罰中一,最後以73-71險勝。
以觀球者的角度來看,這種比數接近的險球可遇不可求。欣賞教頭出招實是一大樂事,Tanjevic這場球出的連續暫停和刻意犯規都不算怪招,但是搭配得很好,加上巴西的配合,土耳其快意贏球。
●說到罰球,你會很驚訝本屆有如此之多的賽事靠著罰球定勝負,又有如此多的球隊在罰球線上交出離奇的表現,例如16強對戰義大利對立陶宛一役的罰19中6。再把預賽算進去,那就更多了。
還記得前陣子在一篇文章中提到Shaq O’Neal的罰球,結果有一位網友把我幹得滿頭包,說我侮蔑Shaq的其他努力。不過話說回來,如果Shaq和Ben Wallace的罰球能比「離譜」的程度好一點,NBA也不會出現駭客、駭班戰術了。
其實,好事者也不只我一個人。美國也有人去計算生涯罰球命中率五成出頭的傳奇中鋒張伯倫,如果老張的罰球命中率能提昇到75%或80%,生涯平均得分會增加多少。
●中國在16強遭希臘海K出局,無緣八強,最後成績雖說是符合賽前各方的預測,卻也有很多球迷感嘆不已。但是我們有時要強迫自己站在不同的高度看球,以中國籃球目前的狀況和面臨的問題,太早獲得好成績並不見得是好事。
最好的例子,就在台灣海峽對面。對,就是台灣。我回顧台灣籃壇近年來的變遷,發現許多事都應該從2001年大阪東亞運的銀牌說起。儘管東亞運一直不是什麼層級夠高的比賽,但當年如果不是那塊銀牌讓許多人昏了頭,對台灣籃球產生過分的幻想,或許今天台灣籃球不會是這個模樣。或許今天充斥台灣籃球版面的不會是「F4」,而會是「Ctrl-Alt-Delete」──重新開機。
是的,當年我並不反對「換血」,但那是建立在「知道自己未來要作什麼、目標在那裡」的前提上。結果,換血後來被球迷形容為「放血」,如今只能每年藉瓊斯盃打一下瑪啡,還出現不知從那裡冒出來的2008奧運夢,不是很可悲嗎?
假設中國今年打進世錦賽八強,追平史上最佳名次,對中國籃球會不會產生宛如台灣籃球一般的「海市蜃樓」,是不是像打了一劑瑪啡一樣?我覺得是很有可能的。這是嚴肅的球迷所樂見的嗎?我想應該不是。
提到中國隊,姚明的表現著無庸議,至於最受關注的三名年小將,我的看法如下:
易建聯:無論他的年齡為何,他是亞洲長人之中難得一見的料子,有身高、速度、反應、協調性,和歐洲的年輕長人比起來不遑多讓。因此,未來落腳在NBA樂透區的可能性是沒有疑問的。
不過,有沒人告訴我易建聯的「必殺技」是什麼?也就是說,他的專長在那裡?低位強攻?腳步?中距離?鉤射?籃板?阻攻?補位防守?高位分球?好像都不是。
地球上的籃球員多達數十萬,長人也多的是,一個籃球員最忌諱的,就是沒有專長。也許再給他一兩年,球技會有所成長。然而,在K教練和美國球員的讚美之外,易建聯仍有很大的挑戰。
孫悅:請不要再說他是206公分的控球後衛。同樣的,孫悅具有難得一見的特質,但這並不代表他會是、將是,或必須是未來中國隊的控球。相反的,我一直認為他更有條件扮演全能型的小前鋒。
高控衛始終是許多球隊、教練和球迷的迷思,魔術強森第二也始終被拿來形容許多基本動作較好的長人。但是我們千萬不要忘了,這個操縱球隊成敗的靈魂位置,是要先看你能不能控,再看你高不高,而不是倒過來。
死板的將孫悅定位在控球的位置,是對他的傷害,也是對中國隊的傷害。以孫悅的潛力和資質,很有條件填補中國隊傷腦筋的三號位置,因為朱芳雨和杜鋒如今都「唯有一投」,在這個位置上,作用和殺傷力絕對遠遠不及孫悅。
陳江華:不敢為陳的未來下定論,肯定的是,本屆賽事是他交學費的學習之旅,讓他把自己放在世界最高的舞台上,和別人秤斤論兩。
大家都看得出來,陳江華的球路在中國籃壇獨樹一格,也自然而然的成為X-factor。不過他的傲人速度,在平均身高又高了一截的世錦賽中,顯然被offset掉了。而他的經驗也明顯不足,拉球轉身、crossover或切傳的節奏,很快的被各隊老大哥摸清楚,因此失誤不少。
就像中國球員花了一段時間才摸清楚要如何和姚明搭配,他們大概還要花上一段時間去摸清楚陳江華。而反過來說,也是相同的道理。陳江華的條件,畢竟在亞洲控球之中已屬上上之選,剩下來的就是無形的部份,也是一名控球最重要的部份:brain。
陳江華有可能成為Tim Hardaway,也有可能成為未開竅之前的Rafer Alston。
(街頭出身的Alston,當年笑傲紐約街球,被譽為「The best point guard you never know」,幾招神奇運球簡直讓人下巴快掉下來,然而Alston在進入NBA之後,也是經過一番極為艱辛的掙扎,球才為之轉變,找到一席之地。)
●籃球史上最老招式─pick and roll的奇妙,在本屆世錦賽有著充分的體現。波多黎各的Carlos Arroyo、阿根廷、義大利,全都玩得活靈活現,令人嘖嘖稱奇。
這不會讓你想起John Stockton和Karl Malone嗎?
當然,也讓我想起NBA中最被低估的教練─Jerry Sloan。Pick and roll被翻為擋拆,其實它的選擇還不就那麼幾項嗎?但是它的無窮變化,我記得就在Sloan曾講過的spacing和timing。
Sloan說爵士的pick and roll非常講究你在which spot on the floor進行,是三分線上?還是三分線內?距離elbow位置幾步?因為這會影響到你的投籃方式和對手的反應。至於timing,絕大部份要靠著合作雙方建立的默契,才能抓住何時該pick,何時該roll。
我想,也正因為如此,全世界打籃球的人都在pick and roll,卻偏偏有些人能玩得特別漂亮。
●籃球和政治究竟能不分開呢?大家都想把它們分開,但是事實始終證明它們分不開。這是一件我一直忘了提的事,在世錦賽開打之前,知名的世界籃球網站Eurobasket.com針對以黎戰之後的情勢作了一項網路民調,題目是:你贊不贊成將以色列驅逐於所有國際籃總(FIBA)和歐洲職籃聯賽(ULEB)的賽事之外?
結果是,有高達81%的網友說Yes,反對的只有19%。
●本屆賽事至今出現不少比數接近的比賽,以戲劇性而言,王仕鵬最後三分球使中國氣走斯洛維尼亞,無疑是本屆世錦賽最具代表性的一球,甚至也被稱為中國籃球歷史上最重要的進球之一。
但是就賽末戰術(end-game strategy)的層面來看,預賽土耳其險勝巴西一役最得我心。我們用FIBA發出的賽後報導來追溯:
終場前5秒,巴西Leandro Barbosa上籃遭犯規,如兩罰俱中,巴西將取得71-70超前。土耳其教頭Bogdan Tanjevic此時連叫兩次暫停,用意在讓Barbosa(先前罰14中8)的手感冷下來。
戰術果然奏效,Barbosa兩罰盡墨,土耳其拉下籃板後Ermal Kurtoglu遭巴西刻意犯規,兩罰命中,土耳其以72-69領先。
巴西還有機會在三分線外孤注一擲,但Tanjevic再出招,下令土耳其球員犯規,使巴西只能取得兩罰。Marcelinho首罰進,第二罰原本故意不進,沒想到竟打板中籃。此役巴西只好繼續犯規,土耳其兩罰中一,最後以73-71險勝。
以觀球者的角度來看,這種比數接近的險球可遇不可求。欣賞教頭出招實是一大樂事,Tanjevic這場球出的連續暫停和刻意犯規都不算怪招,但是搭配得很好,加上巴西的配合,土耳其快意贏球。
●說到罰球,你會很驚訝本屆有如此之多的賽事靠著罰球定勝負,又有如此多的球隊在罰球線上交出離奇的表現,例如16強對戰義大利對立陶宛一役的罰19中6。再把預賽算進去,那就更多了。
還記得前陣子在一篇文章中提到Shaq O’Neal的罰球,結果有一位網友把我幹得滿頭包,說我侮蔑Shaq的其他努力。不過話說回來,如果Shaq和Ben Wallace的罰球能比「離譜」的程度好一點,NBA也不會出現駭客、駭班戰術了。
其實,好事者也不只我一個人。美國也有人去計算生涯罰球命中率五成出頭的傳奇中鋒張伯倫,如果老張的罰球命中率能提昇到75%或80%,生涯平均得分會增加多少。
●中國在16強遭希臘海K出局,無緣八強,最後成績雖說是符合賽前各方的預測,卻也有很多球迷感嘆不已。但是我們有時要強迫自己站在不同的高度看球,以中國籃球目前的狀況和面臨的問題,太早獲得好成績並不見得是好事。
最好的例子,就在台灣海峽對面。對,就是台灣。我回顧台灣籃壇近年來的變遷,發現許多事都應該從2001年大阪東亞運的銀牌說起。儘管東亞運一直不是什麼層級夠高的比賽,但當年如果不是那塊銀牌讓許多人昏了頭,對台灣籃球產生過分的幻想,或許今天台灣籃球不會是這個模樣。或許今天充斥台灣籃球版面的不會是「F4」,而會是「Ctrl-Alt-Delete」──重新開機。
是的,當年我並不反對「換血」,但那是建立在「知道自己未來要作什麼、目標在那裡」的前提上。結果,換血後來被球迷形容為「放血」,如今只能每年藉瓊斯盃打一下瑪啡,還出現不知從那裡冒出來的2008奧運夢,不是很可悲嗎?
假設中國今年打進世錦賽八強,追平史上最佳名次,對中國籃球會不會產生宛如台灣籃球一般的「海市蜃樓」,是不是像打了一劑瑪啡一樣?我覺得是很有可能的。這是嚴肅的球迷所樂見的嗎?我想應該不是。
提到中國隊,姚明的表現著無庸議,至於最受關注的三名年小將,我的看法如下:
易建聯:無論他的年齡為何,他是亞洲長人之中難得一見的料子,有身高、速度、反應、協調性,和歐洲的年輕長人比起來不遑多讓。因此,未來落腳在NBA樂透區的可能性是沒有疑問的。
不過,有沒人告訴我易建聯的「必殺技」是什麼?也就是說,他的專長在那裡?低位強攻?腳步?中距離?鉤射?籃板?阻攻?補位防守?高位分球?好像都不是。
地球上的籃球員多達數十萬,長人也多的是,一個籃球員最忌諱的,就是沒有專長。也許再給他一兩年,球技會有所成長。然而,在K教練和美國球員的讚美之外,易建聯仍有很大的挑戰。
孫悅:請不要再說他是206公分的控球後衛。同樣的,孫悅具有難得一見的特質,但這並不代表他會是、將是,或必須是未來中國隊的控球。相反的,我一直認為他更有條件扮演全能型的小前鋒。
高控衛始終是許多球隊、教練和球迷的迷思,魔術強森第二也始終被拿來形容許多基本動作較好的長人。但是我們千萬不要忘了,這個操縱球隊成敗的靈魂位置,是要先看你能不能控,再看你高不高,而不是倒過來。
死板的將孫悅定位在控球的位置,是對他的傷害,也是對中國隊的傷害。以孫悅的潛力和資質,很有條件填補中國隊傷腦筋的三號位置,因為朱芳雨和杜鋒如今都「唯有一投」,在這個位置上,作用和殺傷力絕對遠遠不及孫悅。
陳江華:不敢為陳的未來下定論,肯定的是,本屆賽事是他交學費的學習之旅,讓他把自己放在世界最高的舞台上,和別人秤斤論兩。
大家都看得出來,陳江華的球路在中國籃壇獨樹一格,也自然而然的成為X-factor。不過他的傲人速度,在平均身高又高了一截的世錦賽中,顯然被offset掉了。而他的經驗也明顯不足,拉球轉身、crossover或切傳的節奏,很快的被各隊老大哥摸清楚,因此失誤不少。
就像中國球員花了一段時間才摸清楚要如何和姚明搭配,他們大概還要花上一段時間去摸清楚陳江華。而反過來說,也是相同的道理。陳江華的條件,畢竟在亞洲控球之中已屬上上之選,剩下來的就是無形的部份,也是一名控球最重要的部份:brain。
陳江華有可能成為Tim Hardaway,也有可能成為未開竅之前的Rafer Alston。
(街頭出身的Alston,當年笑傲紐約街球,被譽為「The best point guard you never know」,幾招神奇運球簡直讓人下巴快掉下來,然而Alston在進入NBA之後,也是經過一番極為艱辛的掙扎,球才為之轉變,找到一席之地。)
●籃球史上最老招式─pick and roll的奇妙,在本屆世錦賽有著充分的體現。波多黎各的Carlos Arroyo、阿根廷、義大利,全都玩得活靈活現,令人嘖嘖稱奇。
這不會讓你想起John Stockton和Karl Malone嗎?
當然,也讓我想起NBA中最被低估的教練─Jerry Sloan。Pick and roll被翻為擋拆,其實它的選擇還不就那麼幾項嗎?但是它的無窮變化,我記得就在Sloan曾講過的spacing和timing。
Sloan說爵士的pick and roll非常講究你在which spot on the floor進行,是三分線上?還是三分線內?距離elbow位置幾步?因為這會影響到你的投籃方式和對手的反應。至於timing,絕大部份要靠著合作雙方建立的默契,才能抓住何時該pick,何時該roll。
我想,也正因為如此,全世界打籃球的人都在pick and roll,卻偏偏有些人能玩得特別漂亮。
Thursday, August 24, 2006
世錦賽中途之籃球垃圾場
下完標題之後,才猛然發現有兩個字好像蠻敏感的…不過大家還是放輕鬆一點的好。再重申一次,籃球就是hoop,垃圾就是junkie,就這麼簡單。
●NBA.com上有各路專家對世錦賽的預測,在分組預賽打得如火如荼之際,看來是格外有趣
●分組預賽還沒打完,赫然發現我在圓球短打裡的願望已經快要成真。亞洲四隊目前拿下四勝,只比非洲三隊加起來少一勝。如果不是日本桃太郎對紐西蘭一役耍大寶,中國隊對波多黎各一役最後幾次攻守玩起了「一二三木頭人」忘記搶籃板,那就是六勝了。
也難怪,圓球討論區裡已經出現「日本籃球史上最光榮的一天」、「黎巴嫩籃球史上最光榮的一天」的光榮系列。
確實,黎巴嫩在機車連連長Paul Coughter保羅的率領之下,是到目前為止的亞洲之光。以黎戰事所激起的momentum真不是蓋的,而保羅再度證明他是名懂得贏球的教練。
而日本,也已經打破我先前認為他們一勝難求的預測。或許巴拿馬表現實在太遜,B組實在是相對的弱,但一勝就是一勝。
●說到日本,今天小朱在MSN上告訴我:見鬼了,打完半場,日本領先紐西蘭十幾分。30分鐘後,一個日本朋友也在MSN上告訴我:We lost. I can’t believe it.
再看C組,巴西和澳洲都是1勝3敗?Talk about a crazy World Championship!
●再談日本。如果日本能擊敗巴拿馬,我不由得不想,如果台灣能有好的教練和訓練,又能打進世錦賽,不知能不能擊敗巴拿馬。當然,這三個假設前提(好教練、好訓練、打進世錦賽)實在是太多了一點。
之所以有這個想法是因為,基本上,我認為台灣是沒有任何理由會輸給日本的。
●還是日本。我常在想,日本陣中有天份的球員委實不多,身材條件也不特別好,如果拆開來和台灣球員一對一,非常有可能被打爆。然而,籃球之妙就妙在它不是靠天份和身材決定的運動,而是結合默契、練習、拼勁、恆心等等變數。
所以,人家日本是一加一大於二,我們是一加一小於二。認真苦練,再加上一點天上掉下來的好運,勝利有一天就會到來。
●中國敗給波多黎各一役,剛好是波多黎各的強項─後場,遇上中國隊的弱項─後場。所以,基本上中國隊整場是被「只要Double A,萬事都OK」的波多黎各後場Arroyo、Ayuso玩垮的。
姚明和尤納斯對該役的裁判吹判極為不滿,不過我看起來倒還好,因為FIBA的尺度和吹判就是如此,沒有NBA式的大牌禮遇,否則之前Tim Duncan鄧大哥也不會抓狂了。更何況,姚明的五次犯規都沒有太多疑慮。
至於波多黎各的Double A,也真的只能在波隊這種野戰式球風之下才能盡情發揮。所以,你就不難想像為何Arroyo會長期住在Larry Brown布朗爺的狗屋裡。
●縱觀各國的陣容,我突然發現掌握「黃金世代」的契機是非常重要的。看阿根廷、西班牙的主力,都由前世青冠軍班底組成,斯洛維尼亞是2000、2004年的20歲級歐錦賽冠軍為主力組成,希臘由2002年20歲級歐錦賽冠軍隊為主力,同樣的,土耳其現役主力也是在歐洲分級錦標賽差不多同期的球員。
如果看亞洲,中國的所謂黃金世代,曾讓他們闖進世界前八。日本和南韓殺進世錦賽,也有著同樣的背景。
其實世事就有這麼巧,好球員經常是不來則已,一來就是一堆。如果國家籃協能夠掌握難得的契機,投入經費和心思,就有希望在國際賽名次上獲得進展。
不能免俗的,回頭看看台灣,先前的黃金世代,以鄭志龍、朱志清和周俊三、羅興樑為首,至少也曾在亞洲算得上一支不容忽視的隊伍。目前的這一批球員,也可以稱得上是同一世代,只是,我們完成了什麼呢?
亞洲第九、第十一的成績,不會是黃金世代,也稱不上是K金世代,勉強算是鍍金世代,多麼可惜!
●NBA.com上有各路專家對世錦賽的預測,在分組預賽打得如火如荼之際,看來是格外有趣
●分組預賽還沒打完,赫然發現我在圓球短打裡的願望已經快要成真。亞洲四隊目前拿下四勝,只比非洲三隊加起來少一勝。如果不是日本桃太郎對紐西蘭一役耍大寶,中國隊對波多黎各一役最後幾次攻守玩起了「一二三木頭人」忘記搶籃板,那就是六勝了。
也難怪,圓球討論區裡已經出現「日本籃球史上最光榮的一天」、「黎巴嫩籃球史上最光榮的一天」的光榮系列。
確實,黎巴嫩在機車連連長Paul Coughter保羅的率領之下,是到目前為止的亞洲之光。以黎戰事所激起的momentum真不是蓋的,而保羅再度證明他是名懂得贏球的教練。
而日本,也已經打破我先前認為他們一勝難求的預測。或許巴拿馬表現實在太遜,B組實在是相對的弱,但一勝就是一勝。
●說到日本,今天小朱在MSN上告訴我:見鬼了,打完半場,日本領先紐西蘭十幾分。30分鐘後,一個日本朋友也在MSN上告訴我:We lost. I can’t believe it.
再看C組,巴西和澳洲都是1勝3敗?Talk about a crazy World Championship!
●再談日本。如果日本能擊敗巴拿馬,我不由得不想,如果台灣能有好的教練和訓練,又能打進世錦賽,不知能不能擊敗巴拿馬。當然,這三個假設前提(好教練、好訓練、打進世錦賽)實在是太多了一點。
之所以有這個想法是因為,基本上,我認為台灣是沒有任何理由會輸給日本的。
●還是日本。我常在想,日本陣中有天份的球員委實不多,身材條件也不特別好,如果拆開來和台灣球員一對一,非常有可能被打爆。然而,籃球之妙就妙在它不是靠天份和身材決定的運動,而是結合默契、練習、拼勁、恆心等等變數。
所以,人家日本是一加一大於二,我們是一加一小於二。認真苦練,再加上一點天上掉下來的好運,勝利有一天就會到來。
●中國敗給波多黎各一役,剛好是波多黎各的強項─後場,遇上中國隊的弱項─後場。所以,基本上中國隊整場是被「只要Double A,萬事都OK」的波多黎各後場Arroyo、Ayuso玩垮的。
姚明和尤納斯對該役的裁判吹判極為不滿,不過我看起來倒還好,因為FIBA的尺度和吹判就是如此,沒有NBA式的大牌禮遇,否則之前Tim Duncan鄧大哥也不會抓狂了。更何況,姚明的五次犯規都沒有太多疑慮。
至於波多黎各的Double A,也真的只能在波隊這種野戰式球風之下才能盡情發揮。所以,你就不難想像為何Arroyo會長期住在Larry Brown布朗爺的狗屋裡。
●縱觀各國的陣容,我突然發現掌握「黃金世代」的契機是非常重要的。看阿根廷、西班牙的主力,都由前世青冠軍班底組成,斯洛維尼亞是2000、2004年的20歲級歐錦賽冠軍為主力組成,希臘由2002年20歲級歐錦賽冠軍隊為主力,同樣的,土耳其現役主力也是在歐洲分級錦標賽差不多同期的球員。
如果看亞洲,中國的所謂黃金世代,曾讓他們闖進世界前八。日本和南韓殺進世錦賽,也有著同樣的背景。
其實世事就有這麼巧,好球員經常是不來則已,一來就是一堆。如果國家籃協能夠掌握難得的契機,投入經費和心思,就有希望在國際賽名次上獲得進展。
不能免俗的,回頭看看台灣,先前的黃金世代,以鄭志龍、朱志清和周俊三、羅興樑為首,至少也曾在亞洲算得上一支不容忽視的隊伍。目前的這一批球員,也可以稱得上是同一世代,只是,我們完成了什麼呢?
亞洲第九、第十一的成績,不會是黃金世代,也稱不上是K金世代,勉強算是鍍金世代,多麼可惜!
Sunday, August 20, 2006
從王建民的公開信談起
王建民封殺台灣媒體採訪的公開信,成了最近台灣體壇的頭條大事,也演變成為球迷對媒體發出怒吼的後續。往好的方面看,或許台灣媒體會因此而自我檢討,雖然我認為這個可能性並不大。
無論如何,本文想從一個前籃球記者的立場來看這件事,來看台灣籃球員與台灣籃球媒體。
首先,我相信王建民封殺台灣媒體的決定,並不來自於「養子」的報導,而是報導的方式和心態,這一點他自己也說得很清楚了。將民眾「知的權利」無限上綱,不尊重受訪者有不發言、不受訪的權利,是近年來台灣「新聞人權事件」層出不窮的主因之一。在民主國家中,每個人都有the right to be left alone。
運動員拒絕受訪,王建民不會是最後一個,自然也不是第一個。如果我沒記錯,鈴木一朗和喬丹都曾拒絕媒體採訪,喬丹是進一步的點明拒絕接受運動畫刊(SI)採訪,原因是該刊的一篇不實報導。
全面拒絕台灣媒體的決定,確實有點令人訝異。畢竟就我的了解,台灣仍有著許多敬業、專業的棒球記者,但記者今日既已如此討人厭,每個人就被迫要去概括承受一般人對媒體記者的憎惡,這也是很無奈的事。
第一線記者位於新聞採訪結構的最下層,有很多時候是被逼迫著去作自己不想作的事,在台灣媒體不景氣、「為五斗米折腰」、怕漏新聞的背景下,又不敢抗命,只能出賣自己的靈魂。所以,記者固然可恨,但擔任掌門人的主管更難辭其咎。
在王建民身份被見獵心喜的「獨家搶先報導」之後,就有棒球記者知道「完了」。因為在台灣這種電視跟報紙、報紙跟電視的無窮惡性循環之下,腥風血雨勢必來臨,果不其然。
把王建民事件和民生寓所等等侵犯新聞人權的事件,以及許多一窩蜂、一頭熱報導的事件相比,你會發現並不令人驚訝,因為今天台灣的新聞環境正是如此的惡質。
但本文的目的並不在繼續消費王建民,我只想以自己的了解說出,在台灣的新聞環境下,抗議、連署的作用絕對小於關機、退報,只有在利益面直接衝擊媒體,事情才會「真正大條」。別忘了,惡質媒體也許可惡,卻也是視聽大眾縱容出來的結果。
王建民不敢得罪紐約時報,是沒有被公開說出來的事實,但我覺得這和封殺台灣媒體沒有連結關係。今天如果不是自家媒體作得太過份,相信王建民和他的經紀人也不會作出這種看似沒有好處的決定。
台灣籃球媒體,其實和棒球有著相同的部份,也就是專業受到壓制,八卦當道。不是所有的記者都這麼想,但是可能有很多的「長官」都這麼想。「你寫那麼專業幹什麼,讀者不會有興趣」、「我要的是精彩的故事」,至於專業、精彩的定義由誰認定,也就很清楚了。
所以,比賽過程不重要,球員的髮型和女朋友比較重要,球場上的東西不重要,球場外比較重要。
並不是說花絮不值得報導,但花絮不會是新聞報導的主體和重點。很可惜的是,目前花絮成為主體,照片成為重點,真正有意義的文字被棄置一旁,而大多數的讀者似乎也不太在意。
我始終相信文字有它的魅力,有再精彩的照片都無法呈現出來的精神,這正是為什麼許多球迷推崇紐約時報那篇王建民報導的原因,是報紙為什麼至今依然存在,也是為什麼像圓球城市這種「純文字」網站今日依然健在的原因。
運動媒體的天職,不就是透過詢答和觀察,在競技報導之外,寫出運動那種感動人心、扣人心弦、讓內心小角落無比激盪的美妙?不就是秉持良心和對運動的熱愛,寫出有邏輯、有道理的評論?
無論在美國或台灣,無論是棒球或籃球,這都是最基本的道理,永遠也不會改變的。
話說回來,媒體要贏得球員的尊敬,和球員要贏得媒體的尊敬,同等重要。球員不是笨蛋,如果你今天是實話實說、公平公正的媒體,球員見到你也不敢「練肖話」或隨便應付。如果你是競競業業、言之有物的球員,媒體──如果是還有良知的媒體──自然會付出相同的尊重,即使想惡意修理你、偷拍你也無處著墨。
台灣籃球場邊的一個無奈是,當你試著去詢問球員的想法和球賽的細節時,卻見到球員或教練說不出個所以然,永遠都是「體力下降」、「壓力太大」、「球員太年輕還不夠成熟」、「手感不好」、「今天狀況還好啦」、「差不多」、「感謝隊友幫忙」、「教練叫我勇於出手」、「因為我們失誤太多」…這種回答。記者又不是小說家史蒂芬金,能寫出什麼有料的東西?
當然,我們必須對受訪者公平。事實上也有許多球員和教練,發現自己在報紙上說了「許多根本沒說過的話」。這一點,是許多「籃球史蒂芬金」必須深切檢討的地方。或許還有許多人發現,自己向媒體聲明「不要寫」的東西,最後還是見了光。
有時我常在想著,籃球記者在籃球員和教練的心目中到底是個什麼東西?你的球顯然沒我打得好,你的薪水也沒我高,你也不知道我們在場上打什麼戰術,比賽是我在打而不是你,你只不過是年紀比我大,擁有記者的身份,我幹嘛理你?你有什麼專業和立場來批評我?
但是以同樣的邏輯換個角度來看,媒體有他的天職。今天總統也不是我們在當,決策也不是我們在下,我們懂什麼?媒體又有什麼立場去批?
無論是從運動本質、媒體角色、新聞人權,或是公共關係、運動欣賞,一封王建民的公開信,讓運動媒體、運動員和球迷,有著很多可以思考的角度。
無論如何,本文想從一個前籃球記者的立場來看這件事,來看台灣籃球員與台灣籃球媒體。
首先,我相信王建民封殺台灣媒體的決定,並不來自於「養子」的報導,而是報導的方式和心態,這一點他自己也說得很清楚了。將民眾「知的權利」無限上綱,不尊重受訪者有不發言、不受訪的權利,是近年來台灣「新聞人權事件」層出不窮的主因之一。在民主國家中,每個人都有the right to be left alone。
運動員拒絕受訪,王建民不會是最後一個,自然也不是第一個。如果我沒記錯,鈴木一朗和喬丹都曾拒絕媒體採訪,喬丹是進一步的點明拒絕接受運動畫刊(SI)採訪,原因是該刊的一篇不實報導。
全面拒絕台灣媒體的決定,確實有點令人訝異。畢竟就我的了解,台灣仍有著許多敬業、專業的棒球記者,但記者今日既已如此討人厭,每個人就被迫要去概括承受一般人對媒體記者的憎惡,這也是很無奈的事。
第一線記者位於新聞採訪結構的最下層,有很多時候是被逼迫著去作自己不想作的事,在台灣媒體不景氣、「為五斗米折腰」、怕漏新聞的背景下,又不敢抗命,只能出賣自己的靈魂。所以,記者固然可恨,但擔任掌門人的主管更難辭其咎。
在王建民身份被見獵心喜的「獨家搶先報導」之後,就有棒球記者知道「完了」。因為在台灣這種電視跟報紙、報紙跟電視的無窮惡性循環之下,腥風血雨勢必來臨,果不其然。
把王建民事件和民生寓所等等侵犯新聞人權的事件,以及許多一窩蜂、一頭熱報導的事件相比,你會發現並不令人驚訝,因為今天台灣的新聞環境正是如此的惡質。
但本文的目的並不在繼續消費王建民,我只想以自己的了解說出,在台灣的新聞環境下,抗議、連署的作用絕對小於關機、退報,只有在利益面直接衝擊媒體,事情才會「真正大條」。別忘了,惡質媒體也許可惡,卻也是視聽大眾縱容出來的結果。
王建民不敢得罪紐約時報,是沒有被公開說出來的事實,但我覺得這和封殺台灣媒體沒有連結關係。今天如果不是自家媒體作得太過份,相信王建民和他的經紀人也不會作出這種看似沒有好處的決定。
台灣籃球媒體,其實和棒球有著相同的部份,也就是專業受到壓制,八卦當道。不是所有的記者都這麼想,但是可能有很多的「長官」都這麼想。「你寫那麼專業幹什麼,讀者不會有興趣」、「我要的是精彩的故事」,至於專業、精彩的定義由誰認定,也就很清楚了。
所以,比賽過程不重要,球員的髮型和女朋友比較重要,球場上的東西不重要,球場外比較重要。
並不是說花絮不值得報導,但花絮不會是新聞報導的主體和重點。很可惜的是,目前花絮成為主體,照片成為重點,真正有意義的文字被棄置一旁,而大多數的讀者似乎也不太在意。
我始終相信文字有它的魅力,有再精彩的照片都無法呈現出來的精神,這正是為什麼許多球迷推崇紐約時報那篇王建民報導的原因,是報紙為什麼至今依然存在,也是為什麼像圓球城市這種「純文字」網站今日依然健在的原因。
運動媒體的天職,不就是透過詢答和觀察,在競技報導之外,寫出運動那種感動人心、扣人心弦、讓內心小角落無比激盪的美妙?不就是秉持良心和對運動的熱愛,寫出有邏輯、有道理的評論?
無論在美國或台灣,無論是棒球或籃球,這都是最基本的道理,永遠也不會改變的。
話說回來,媒體要贏得球員的尊敬,和球員要贏得媒體的尊敬,同等重要。球員不是笨蛋,如果你今天是實話實說、公平公正的媒體,球員見到你也不敢「練肖話」或隨便應付。如果你是競競業業、言之有物的球員,媒體──如果是還有良知的媒體──自然會付出相同的尊重,即使想惡意修理你、偷拍你也無處著墨。
台灣籃球場邊的一個無奈是,當你試著去詢問球員的想法和球賽的細節時,卻見到球員或教練說不出個所以然,永遠都是「體力下降」、「壓力太大」、「球員太年輕還不夠成熟」、「手感不好」、「今天狀況還好啦」、「差不多」、「感謝隊友幫忙」、「教練叫我勇於出手」、「因為我們失誤太多」…這種回答。記者又不是小說家史蒂芬金,能寫出什麼有料的東西?
當然,我們必須對受訪者公平。事實上也有許多球員和教練,發現自己在報紙上說了「許多根本沒說過的話」。這一點,是許多「籃球史蒂芬金」必須深切檢討的地方。或許還有許多人發現,自己向媒體聲明「不要寫」的東西,最後還是見了光。
有時我常在想著,籃球記者在籃球員和教練的心目中到底是個什麼東西?你的球顯然沒我打得好,你的薪水也沒我高,你也不知道我們在場上打什麼戰術,比賽是我在打而不是你,你只不過是年紀比我大,擁有記者的身份,我幹嘛理你?你有什麼專業和立場來批評我?
但是以同樣的邏輯換個角度來看,媒體有他的天職。今天總統也不是我們在當,決策也不是我們在下,我們懂什麼?媒體又有什麼立場去批?
無論是從運動本質、媒體角色、新聞人權,或是公共關係、運動欣賞,一封王建民的公開信,讓運動媒體、運動員和球迷,有著很多可以思考的角度。
Saturday, August 19, 2006
從超音速轉手看NBA球隊經營
超音速轉手的消息,毋寧是相當令人訝異的。依稀記得四、五年前,從報導中讀到Starbucks集團總裁Howard Schultz買下超音速時的意氣風發,全隊上下對老闆的齊心擁戴。發跡於西雅圖的Starbucks,和超音速不正是最好的結合?
而這正說明了NBA商場上的瞬息萬變,正如同當年在北卡州夏洛特由紅翻黑的黃蜂隊和它的老闆George Shinn一樣。在NBA裡,nothing stays the same。別忘了,超音速在2004-05球季還拿到西北組冠軍,打進季後賽。
球隊交易在NBA是司空見慣,但超音速轉手較為特殊的是,老東家在西雅圖找不到在地買家,最後以3億5000萬美元,將超音速連同WNBA的風暴隊,賣給奧克拉荷馬市以Clayton Bennett為首的投資集團,導致超音速可能搬家的傳聞甚囂塵上。
老闆換人不是大事,搬家就不是小事了。超音速在西雅圖落地生根也將近40年,還是該市的第一支職業球隊,於情感、歷史記憶、創造就業機會、休閒活動上,都有著重要意義。
有人形容Schultz對於超音速,就像個孩子,一開始非常熱衷於新玩具,但一玩膩了就想丟掉。確實,NBA老闆或許不是個個懂籃球,但要成功,必須擁有「喜歡籃球,也想獲利」的前提,更重要的是要有耐心。
Schultz先後與Gary Payton、Rashard Lewis漸行漸遠,但壓垮超音速的最後一根稻草,是最重要的球場問題。超音速的主場Key Arena,建於1962年,名列全聯盟最老舊球場,滿座容量17072人,只贏過熱火,超音速老早就想要弄一座新球場,畢竟「球場蓋好了,他們就會來」。
球場的興建和用地取得,不是一人可以成事,絕大多數球隊的場館均與政府單位合作與建並長期租用、經營,偏偏超音速始終無法得到納稅人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取得公家補助,加上Schultz有意脫手,對新場館也不很積極,因此超音速進退維谷。
Bennett口口聲聲會盡全力將球隊留在西雅圖,不會搬至奧克拉荷馬市,同時搞定新場館,但西雅圖地方父老至今依舊憂心忡忡。
從超音速的轉手新聞來看,可以了解NBA球隊經營的複雜性。一支球隊不能期待好戰績就帶來利潤,在戰績之外,老闆的行事作風、地方政商關係、經營團隊和在地性,都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特別是在如西雅圖、沙加緬度、鹽湖城、孟斐斯這種中小型城市,更是莫大的挑戰。
一手打造Starbucks王國的經營妙手Schultz鎩羽而歸,以炒房地產概念玩球隊的快艇老闆Donald Sterling卻笑呵呵,你就知道NBA球隊經營的妙、玄、奇、巧。
而這正說明了NBA商場上的瞬息萬變,正如同當年在北卡州夏洛特由紅翻黑的黃蜂隊和它的老闆George Shinn一樣。在NBA裡,nothing stays the same。別忘了,超音速在2004-05球季還拿到西北組冠軍,打進季後賽。
球隊交易在NBA是司空見慣,但超音速轉手較為特殊的是,老東家在西雅圖找不到在地買家,最後以3億5000萬美元,將超音速連同WNBA的風暴隊,賣給奧克拉荷馬市以Clayton Bennett為首的投資集團,導致超音速可能搬家的傳聞甚囂塵上。
老闆換人不是大事,搬家就不是小事了。超音速在西雅圖落地生根也將近40年,還是該市的第一支職業球隊,於情感、歷史記憶、創造就業機會、休閒活動上,都有著重要意義。
有人形容Schultz對於超音速,就像個孩子,一開始非常熱衷於新玩具,但一玩膩了就想丟掉。確實,NBA老闆或許不是個個懂籃球,但要成功,必須擁有「喜歡籃球,也想獲利」的前提,更重要的是要有耐心。
Schultz先後與Gary Payton、Rashard Lewis漸行漸遠,但壓垮超音速的最後一根稻草,是最重要的球場問題。超音速的主場Key Arena,建於1962年,名列全聯盟最老舊球場,滿座容量17072人,只贏過熱火,超音速老早就想要弄一座新球場,畢竟「球場蓋好了,他們就會來」。
球場的興建和用地取得,不是一人可以成事,絕大多數球隊的場館均與政府單位合作與建並長期租用、經營,偏偏超音速始終無法得到納稅人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取得公家補助,加上Schultz有意脫手,對新場館也不很積極,因此超音速進退維谷。
Bennett口口聲聲會盡全力將球隊留在西雅圖,不會搬至奧克拉荷馬市,同時搞定新場館,但西雅圖地方父老至今依舊憂心忡忡。
從超音速的轉手新聞來看,可以了解NBA球隊經營的複雜性。一支球隊不能期待好戰績就帶來利潤,在戰績之外,老闆的行事作風、地方政商關係、經營團隊和在地性,都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特別是在如西雅圖、沙加緬度、鹽湖城、孟斐斯這種中小型城市,更是莫大的挑戰。
一手打造Starbucks王國的經營妙手Schultz鎩羽而歸,以炒房地產概念玩球隊的快艇老闆Donald Sterling卻笑呵呵,你就知道NBA球隊經營的妙、玄、奇、巧。
Wednesday, August 16, 2006
Junk Mail:和打球無關的事
很多時候,對籃球真正重要的事,是和如何打球無關的事,特別是在台灣籃壇。
●剛結束的Singapore Philips Cup,我認為是一個很好的idea。今年他們利用世錦賽之便,將賽事分成兩組,第一級是Argentina、Spain、Serbia和Slovenia,第二級是馬來西亞明星隊、新加坡明星隊、NBL Melbourne Tigers和裕隆隊。
這個為期三天的比賽,是由Philips贊助,成人三天套票價格是50元星幣,合台幣1032元,一天則是516元台幣。比賽主辦單位說得很清楚,這項進入第二年的賽事是「serious about making a permanent mark on the international basketball calendar」。
對於新加坡這一個籃球風氣並不盛的國家,有這樣的雄心,我感到欽佩,不由得也想起台灣的瓊斯盃。如果Philips Cup能夠有這樣的企圖心,同時持續執行下去,為什麼擁有近30年歷史的瓊斯盃自願成為所謂的「自慰盃」?
更別說,瓊斯盃也曾是international calendar上還算有能見度的一項賽事,如今卻成為這個模樣?
「只要有心,XXX也可以XXX」是一句老掉牙的話,卻是一句非常真實的話。中華籃協只要有心,教育部沒補助、找不到贊助廠商、球隊難找,都是可以克服的問題,否則Philips Cup是怎麼辦出來的?
●以媒體的角度來看,中華隊的教練團很有趣。從以前到現在,如果把球員寫得好,最後球隊卻沒打好,教練就說都是媒體讓他們得了大頭症;如果把球員寫得差了點,球隊沒打好,教練就說,球員得失心太重,請大家多給他們一點時間空間去成長。
如果媒體拼命、瘋狂報導(例如瓊斯盃),教練又說了,大家給他們太大的壓力,綁手綁腳無法發揮;如果媒體報導少了一點、甚至沒有報導,教練又說媒體都不關心國內籃球。
好,請你來教教我,我該怎麼作?
●談到壓力,是經常出現在中華隊教練和球員口中的兩個字。世界盃足球賽帶領地主德國隊踢進四強的教練克林斯曼,年初一場熱身賽踢輸義大利,就差點下台一鞠躬。什麼叫壓力?這才叫壓力!熱身賽輸球就得下台,這才叫真正的壓力。
任何一個國家的任何一個項目的國家代表隊,都有壓力。拼命趕業績、瘋狂開單的交通警察,有壓力。每天裝冷氣裝到晚間十點多的冷氣工人,也有壓力。圓球作者工作已經夠累了,還經常要遭受市長的要求寫稿,也是壓力。
所以,請不要再用壓力為理由。更何況,號稱是總教練責任制的中華隊,打了亞洲第九名,第十一名,也沒看到有什麼動靜,我並沒有看到什麼present and clear的壓力。
●中華男籃真正值得擔心的是什麼?其實卡達男籃教頭Joseph Stiebing一語道破了,他形容中華隊是play off the crowd。
這句話說好聽一點,是人來瘋,說難聽一點,就是靠觀眾打球,再難聽一點,就是在家一條龍、出門一條蟲。
許多國家的隊伍,之所以選擇移地訓練,除了多面對不同的隊伍之外,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讓自己去處在異地,訓練自己客場作戰的能力。客場作戰要適應的,除了舟車勞頓,還有裁判因素、地主因素,種種細節包括對場地、籃框、不同氣候的適應,到球迷喝倒采等等,族繁不及備載。
如果中華隊永遠只能play off the crowd,甚至只能play off the home crowd,幾乎可以說我們很難有重返亞洲籃壇列強的機會,因為期內大型比賽不會有在台灣舉辦的可能性。
這一點,是你擁有再多天份,有F4也好,有F8也好,都無法改變的狀況。
從另一方面來看,瓊斯盃連續兩場以20分以上差距擊敗卡達,APB大勝San Miguel、小勝Niigata Albirex,這些主場勝的結果,也都是必須打折扣的。最忌諱的,就是將主場勝利過份誇大、沾沾自喜,因為這並不反映出真正的實力差距。
●剛結束的Singapore Philips Cup,我認為是一個很好的idea。今年他們利用世錦賽之便,將賽事分成兩組,第一級是Argentina、Spain、Serbia和Slovenia,第二級是馬來西亞明星隊、新加坡明星隊、NBL Melbourne Tigers和裕隆隊。
這個為期三天的比賽,是由Philips贊助,成人三天套票價格是50元星幣,合台幣1032元,一天則是516元台幣。比賽主辦單位說得很清楚,這項進入第二年的賽事是「serious about making a permanent mark on the international basketball calendar」。
對於新加坡這一個籃球風氣並不盛的國家,有這樣的雄心,我感到欽佩,不由得也想起台灣的瓊斯盃。如果Philips Cup能夠有這樣的企圖心,同時持續執行下去,為什麼擁有近30年歷史的瓊斯盃自願成為所謂的「自慰盃」?
更別說,瓊斯盃也曾是international calendar上還算有能見度的一項賽事,如今卻成為這個模樣?
「只要有心,XXX也可以XXX」是一句老掉牙的話,卻是一句非常真實的話。中華籃協只要有心,教育部沒補助、找不到贊助廠商、球隊難找,都是可以克服的問題,否則Philips Cup是怎麼辦出來的?
●以媒體的角度來看,中華隊的教練團很有趣。從以前到現在,如果把球員寫得好,最後球隊卻沒打好,教練就說都是媒體讓他們得了大頭症;如果把球員寫得差了點,球隊沒打好,教練就說,球員得失心太重,請大家多給他們一點時間空間去成長。
如果媒體拼命、瘋狂報導(例如瓊斯盃),教練又說了,大家給他們太大的壓力,綁手綁腳無法發揮;如果媒體報導少了一點、甚至沒有報導,教練又說媒體都不關心國內籃球。
好,請你來教教我,我該怎麼作?
●談到壓力,是經常出現在中華隊教練和球員口中的兩個字。世界盃足球賽帶領地主德國隊踢進四強的教練克林斯曼,年初一場熱身賽踢輸義大利,就差點下台一鞠躬。什麼叫壓力?這才叫壓力!熱身賽輸球就得下台,這才叫真正的壓力。
任何一個國家的任何一個項目的國家代表隊,都有壓力。拼命趕業績、瘋狂開單的交通警察,有壓力。每天裝冷氣裝到晚間十點多的冷氣工人,也有壓力。圓球作者工作已經夠累了,還經常要遭受市長的要求寫稿,也是壓力。
所以,請不要再用壓力為理由。更何況,號稱是總教練責任制的中華隊,打了亞洲第九名,第十一名,也沒看到有什麼動靜,我並沒有看到什麼present and clear的壓力。
●中華男籃真正值得擔心的是什麼?其實卡達男籃教頭Joseph Stiebing一語道破了,他形容中華隊是play off the crowd。
這句話說好聽一點,是人來瘋,說難聽一點,就是靠觀眾打球,再難聽一點,就是在家一條龍、出門一條蟲。
許多國家的隊伍,之所以選擇移地訓練,除了多面對不同的隊伍之外,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讓自己去處在異地,訓練自己客場作戰的能力。客場作戰要適應的,除了舟車勞頓,還有裁判因素、地主因素,種種細節包括對場地、籃框、不同氣候的適應,到球迷喝倒采等等,族繁不及備載。
如果中華隊永遠只能play off the crowd,甚至只能play off the home crowd,幾乎可以說我們很難有重返亞洲籃壇列強的機會,因為期內大型比賽不會有在台灣舉辦的可能性。
這一點,是你擁有再多天份,有F4也好,有F8也好,都無法改變的狀況。
從另一方面來看,瓊斯盃連續兩場以20分以上差距擊敗卡達,APB大勝San Miguel、小勝Niigata Albirex,這些主場勝的結果,也都是必須打折扣的。最忌諱的,就是將主場勝利過份誇大、沾沾自喜,因為這並不反映出真正的實力差距。
Wednesday, July 26, 2006
2006世錦賽B組分析
只要是比賽分組抽籤,就有作籤之嫌,不知道世錦賽分組會不會作籤。無論如何,2006年世錦賽分組,東道主日本所在的B組,被認為是最弱的一組,是不爭的事實,可說是「天堂之組」。
古往今來的國際賽告訴我們,地主隊分到最棒的天堂之組,也是見怪不怪了。很可惜的是,以日本目前的實力,恐怕還是無法在分組預賽的五場比賽贏到任何一場球。墊底的命運,很難避免。
B組的六隊分別是安哥拉、德國、日本、紐西蘭、巴拿馬和西班牙。毫無疑問,德國和西班牙是公認的兩強,四個晉級十六強的席次,剩下的兩席應該會由巴拿馬、紐西蘭和安哥拉爭奪,日本是無望了。
各隊情勢大概是這樣的:
●安哥拉
安哥拉目前在FIBA的世界排名第17,相當不錯。事實上,他們的籃球實力在非洲極為穩定,過去9次非洲錦標賽中拿下8屆冠軍,本屆係擊敗塞內加爾奪冠,是史上第5次打進世錦賽。
安哥拉在1990、1994、2002世錦賽分別獲得13、16、11名,看來並不好,但是在規模擴大為24隊之後,他們就有晉級第二輪的希望。
安哥拉和台灣有點類似之處是,該國聯盟長期由Desportivo 1 de Agosto Luanda一隊獨霸,而國家隊球員也多數來自該隊,因此默契基本上是沒有問題的。
安哥拉總教練Alberto Carvalho是葡萄人,主力則是187cm的34歲老將Miguel Lutonda,他從1999年起就入選國家隊,打過兩屆奧運和一次世錦賽,屬於控球、得分宜的雙能衛。
鋒線上則有Olimpio Cipriano,以及203cm的25歲中前鋒Joaquim Gomez。Gomez曾經打過美國NCAA的Valparaiso大學,目前在荷蘭職籃打球,平均10.8分、8.1籃板。
非洲冠軍畢竟不是省油的燈,也許安哥拉和美國或歐洲一級勁旅仍有一點差距,但是對於第二級的隊伍而言,不會是好惹的,分組預賽一不小心就可能被拉下來。
●巴拿馬
目前世界排名第34的巴拿馬,以2005年美洲錦標賽第五名的資格獲得參賽資格,是史上第四次參賽,也是1986年以來首度晉級,多少是拜世錦賽由16隊增加到24隊之賜。
巴拿馬的籃球實力在美洲一直屬於不上不下,但他們在美錦賽曾擊敗阿根廷、波多黎各、加拿大等隊,也是會咬人的狗。同時,2005年8月起國家隊由前Arkansas大學教頭Nolan Richardson接任,實力勢必改觀。
Nolan Richardson何許人也?他曾在1994年率Arkansas擊敗Duke,獲得NCAA冠軍,也是「40 minutes of hell」球風的創始者,強調以強大的體力不斷的壓迫、跑轟打垮對手。巴拿馬在他手下會呈現什麼樣的球風,值得期待。
巴拿馬陣中的主力球員,掛頭牌者應該是193cm的30歲後衛Michael Hicks。Hicks曾經念過NCAA第一級的Texas A&M-Corpus Christi,畢業後轉戰義大利甲、乙級職籃,身體結實、球風硬朗。
曾就讀LSU的211cm中鋒Jamie Lloreda,應會是他們的主戰中鋒。Lloreda在大四那年的成績有16.8分、11.6籃板,鍋子也蓋得兇。
另兩名後衛,179cm的Joel Munoz(1979年次)是中美洲運動會MVP、得分王和助攻王。178cm的Jair Peralta(1976年次)也頗有可觀,他的父親David Peralta是巴拿馬在60、70年代的籃球英雄。
●日本
日本自從爭得2006世錦賽主辦權,就拼盡全力,希望藉地主之便創下世錦賽史上的最佳戰績。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聘請克羅埃西亞籍的Zeliko Pavlicevic擔任教頭,上任至今大概已有三年。
Pavlicevic在克羅埃西亞也算知名教頭,指導過Toni Kukoc是他最傲人的成就。然而,想要改造日本籃球,大幅提昇成績,難度恐怕比Zico改造日本足球更難,因為日本籃球只稱得上是排名第四、五的運動,條件最好的運動員恐怕也不會以投入籃球為志業。
幾年下來,日本在亞洲的名次是得過不差的名次,亞錦賽第五、東亞運第二,但憑良心說,實力進步有限。以本屆世錦賽來說,日本球迷寄予厚望的田臥勇太,再度因為打拼自己的籃球事業缺席。甚至連日本處心積慮搞來的歸化洋將,例如麥可高橋、Walter Brown Matsushita、Eric McArthur,也清一色不打。
我自己也認為他們的年輕化作得並不好,和台灣有點像。搞了幾年,也就是多了一對竹內雙胞胎兄弟、控球五十嵐圭,再加上其他一票年輕球員,速度是提昇了,拼勁一如往常,但經常看不出他們在打什麼東西,禁區也不怎麼樣,外線也不怎麼樣。近兩年來,日本倒是冒出幾個射手,例如1986年次的川村卓也(191cm),以及今年瓊斯盃的岡田優介(185cm),但是能打到什麼地步,並沒有人有把握。
日本為準備世錦賽,照例又拉到歐洲去移訓。6月4日至7月3日間在克羅埃西亞集訓,同時和西班牙的次級職籃打了7場熱身賽,戰績1勝6負,接下來他們還要在家裡打Kirin Cup,出戰伊朗三場。
日本至今尚未公佈名單,在目前的15人名單中,只有四名球員出生於1980年之前,包括內線的古田悟,以及老射手折茂武彥以及控球節政貴弘等。大家熟悉的竹內公輔、竹內讓次(身高均報為205cm)、網野友雄、五十嵐圭、櫻井良太、伊藤俊亮等均在名單上,最終名單大概不會有太大的驚奇。
日本史上第四度參與世錦賽,前兩次在1963、1967的遠古時期,最近一次是1998年在16隊中排名14。
這幾年中,我感覺到日本似乎也陷入迷惘,雖然積極的想要有所作為,卻無法開創新局,教頭Pavlicevic和日本籃協關係也不時緊張。他們同樣陷在美式和歐式球風的迷思之中,方向並不明確,最慘的是連以前至少有一到兩人的射手都不見了,追求身高,卻打不進去,追求速度,卻是無厘頭的快,要外線,也不夠準。
這不都和台灣一樣嗎?所以,想知道台灣籃球水準和世界列強的差距,看看日本的成績和表現,應該會是蠻適合的對照。
●紐西蘭
紐西蘭真是爽翻天,基於世錦賽擴編,用左手打也會得大洋洲銀牌(輸澳洲)的紐西蘭,就這麼輕鬆寫意的再度跨進世錦賽。
當然,紐西蘭在上屆世錦賽勇奪第四,寫下最美的灰姑娘傳奇,是絕對不可否認的,畢竟上屆參賽隊伍也只有16隊,而且他們還是幹掉澳洲擠進去的。
今年是紐西蘭史上第三度參加世錦賽,他們在1986年首度參賽,24隊中排名第21,上屆竄到第四,目前世界排名也高居第16名,本屆情況又是如何呢?隊數增加,表示歐洲和美洲的名額也增加,對紐西蘭來說是比上屆難度更大的挑戰。然而,紐西蘭默契十足,還是不能小看。
四年來,被稱為「Tall Blacks」的紐西蘭主力陣容變動並不太大,總教練仍是Tab Baldwin。但有傳聞指出,他在本屆世錦賽後將結束10年的國家隊教練生涯,把棒子交給助理教練Nenad Vucinic。
主力射手仍是Kirk Penney,曾經帶領Wisconsin大學打進NCAA最後四強的195cm後衛。他在2002年世錦賽平均有16.9分、3.6籃板,是最主要的外線得分點。控球Mark Dickel(187cm,UNLV大學)受傷勢困擾,至今仍不太確定在世錦賽能發揮幾成,另一名控球則為190cm的跳跳人Paora Winitana。
四年前的內線全靠靈活胖子Pero Cameron,今年恐怕還是一樣,不過Cameron老了四歲,還扛不扛得住就很難說了。支援他的將是213cm中鋒Tony Rampton(曾就讀美國Iowa State大學),30歲的Sean Marks決定不再代表國家隊參賽,使紐西蘭內線損失頗大。
紐西蘭為什麼不能小看?他們在七月份和澳洲打了四場熱身賽,戰績是2勝2負,這就是為什麼。世錦賽開打前,他們再飛南美洲和巴西進行四場熱身賽。
●德國
隨著Dirk Nowitzki在NBA的發光發熱,德國近幾年來也成為籃球強權,2002年世錦賽拿下第三名,2005年歐錦賽亞軍,在冠軍戰中以62-78敗給希臘,Nowitzki也以平均26.1分、10.6籃板的成績,拿下2002年世錦賽MVP。
我很難想像,Nowitzki一人能有這樣子的功力,使德國改頭換面。這只是德國史上第四次打進世錦賽,1986年他們排名第12,1994年還是第12,上屆卻異軍突起獲得銅牌。
這究竟是「Nowitzki現象」,抑或是德國整體籃球水準的進步在眾人意料之外,還需要觀察。但只要有德佬在,就沒有人敢小看德國,倒是真的。
近年來德國也用了不少歸化球員,看來這一招大家都會,不只是卡達、日本會用而已。例如曾就讀北卡大的203cm前鋒Ademola Okulaja,今年又多了一個206cm的Julian Sensley(Hawaii大學,剛待過勇士隊夏季聯盟,老媽是德國人)。先前也曾找過7-6的前NBA長人Shawn Bradley。
中鋒則有211cm的Patrick Femerling和216cm的Robert Maras,有他們兩個和德佬在內線,加上一票205cm左右的長人,禁區搞定。德國中鋒要求的不多,能作苦工、防守就好,得分是「司機」的任務。
後衛部份,靠Mithat Demirel(181cm,1978年次)、Stephano Garris(200cm,1979年次)、Demond Greene(185cm、1979年次)、Robert Garrett(193cm,1977年次)等人共撐場面。
目前德國已將名單縮小為15人,並預定在7月28和30日和加拿大進行兩場熱身賽。對2003年起即執掌國家隊的教頭Dirk Bauerman而言,這是他進一步確立德國籃球地位的一屆比賽,而所有焦點顯然都會聚集在Nowitzki身上。司機能走多遠,德國就能走多遠。
●西班牙
西班牙籃球好像也染上他們足球「雷聲大雨點小」的毛病,雖然西班牙世界排名高居第5,史上第9次、連續第7次參加世錦賽,但他們總無法在大賽中交出相對的成績單。
回顧西班牙籃球史,1984年洛杉磯奧運拿下銀牌,是他們唯一一次曾經站在受獎台上的經驗。從1986至2002年的五屆世錦賽中,他們兩次拿下第10,三次獲得第5名。
但說真的,他們也夠衰了,2004年雪梨奧運戰績6勝1負,就勝率而言排名12隊中的第一,最後排名卻只有第6,你說會不會氣死人。
西班牙的教練原本是Mario Pesquera,就是雪梨奧運八強賽後和布朗爺槓上(終場前23秒美國領先8分,布朗爺還叫暫停)的那個。其實Pesquera把西班牙隊帶得不錯,但他在歐錦賽拿下第4名後辭職,由Jose Vincent Hernandez接任。
正如同德國是Nowitzki的球隊,西班牙也是Pau Gasol的球隊。Pau Gasol在2002年世錦賽平均19.1分、7.8籃板,2004年奧運平均22.4分、7.3籃板,少了他西班牙也不用混了。
我認為Gasol較Nowitzki幸運的是,他身邊的好手較多。由於曾被NBA選秀選中的長人Fran Vazquez無法出征,西班牙籃協把Gasol的弟弟Marc Gasol(212cm,1985年次)徵召入隊。Marc曾到Memphis念高中,和老哥一樣,也以機動性、投籃手感聞名,但在美期間可能吃得太好,體重暴增影響敏捷性,應該減肥。
其他的鋒線還有剛和暴龍簽約的悍將Jorge Garbajosa(207cm,1977年次)、Carlos Jimenez(201cm、1977年次)、Felipe Reyes(203cm、1980年次)。
後衛線上有Jose Calderon(190cm)、Juan Carlos Navarro(193cm)這兩名擁有NBA資歷的球員押陣。值得一提的是兩個小伙子:Rudy Fernandez(198cm、1985年次)和Sergio Rodriguez(191cm、1986年次)。Fernandez主司得分後衛,彈跳能力非常好,在上一季的西甲職籃ACB平均有13.6分、3.9籃板。Rodriguez則被喻為西班牙控球的明日之星,在2004年18歲級歐錦賽獲得MVP,並以8.5次助攻榮登助攻王,也曾入選當年的Nike Hoop Summit。今年他在NBA選秀會首輪第27順位被太陽選上。
西班牙賽前熱身賽程密集,7月26、29日兩戰中國,7月30-31日出戰安哥拉、中國和塞爾維亞四國賽,8月5-6日出戰波蘭、阿根廷、立陶宛四國賽,8月8日遠赴新加坡,再和斯洛維尼亞、阿根廷和塞爾維亞打四國賽。
遠程來看,西班牙籃球人才輩出,前景看好。至於本屆,依照他們先前的經驗,最好多燒香拜佛,祈求運氣好一點,贏得該贏的比賽,不要再悵然返鄉。
古往今來的國際賽告訴我們,地主隊分到最棒的天堂之組,也是見怪不怪了。很可惜的是,以日本目前的實力,恐怕還是無法在分組預賽的五場比賽贏到任何一場球。墊底的命運,很難避免。
B組的六隊分別是安哥拉、德國、日本、紐西蘭、巴拿馬和西班牙。毫無疑問,德國和西班牙是公認的兩強,四個晉級十六強的席次,剩下的兩席應該會由巴拿馬、紐西蘭和安哥拉爭奪,日本是無望了。
各隊情勢大概是這樣的:
●安哥拉
安哥拉目前在FIBA的世界排名第17,相當不錯。事實上,他們的籃球實力在非洲極為穩定,過去9次非洲錦標賽中拿下8屆冠軍,本屆係擊敗塞內加爾奪冠,是史上第5次打進世錦賽。
安哥拉在1990、1994、2002世錦賽分別獲得13、16、11名,看來並不好,但是在規模擴大為24隊之後,他們就有晉級第二輪的希望。
安哥拉和台灣有點類似之處是,該國聯盟長期由Desportivo 1 de Agosto Luanda一隊獨霸,而國家隊球員也多數來自該隊,因此默契基本上是沒有問題的。
安哥拉總教練Alberto Carvalho是葡萄人,主力則是187cm的34歲老將Miguel Lutonda,他從1999年起就入選國家隊,打過兩屆奧運和一次世錦賽,屬於控球、得分宜的雙能衛。
鋒線上則有Olimpio Cipriano,以及203cm的25歲中前鋒Joaquim Gomez。Gomez曾經打過美國NCAA的Valparaiso大學,目前在荷蘭職籃打球,平均10.8分、8.1籃板。
非洲冠軍畢竟不是省油的燈,也許安哥拉和美國或歐洲一級勁旅仍有一點差距,但是對於第二級的隊伍而言,不會是好惹的,分組預賽一不小心就可能被拉下來。
●巴拿馬
目前世界排名第34的巴拿馬,以2005年美洲錦標賽第五名的資格獲得參賽資格,是史上第四次參賽,也是1986年以來首度晉級,多少是拜世錦賽由16隊增加到24隊之賜。
巴拿馬的籃球實力在美洲一直屬於不上不下,但他們在美錦賽曾擊敗阿根廷、波多黎各、加拿大等隊,也是會咬人的狗。同時,2005年8月起國家隊由前Arkansas大學教頭Nolan Richardson接任,實力勢必改觀。
Nolan Richardson何許人也?他曾在1994年率Arkansas擊敗Duke,獲得NCAA冠軍,也是「40 minutes of hell」球風的創始者,強調以強大的體力不斷的壓迫、跑轟打垮對手。巴拿馬在他手下會呈現什麼樣的球風,值得期待。
巴拿馬陣中的主力球員,掛頭牌者應該是193cm的30歲後衛Michael Hicks。Hicks曾經念過NCAA第一級的Texas A&M-Corpus Christi,畢業後轉戰義大利甲、乙級職籃,身體結實、球風硬朗。
曾就讀LSU的211cm中鋒Jamie Lloreda,應會是他們的主戰中鋒。Lloreda在大四那年的成績有16.8分、11.6籃板,鍋子也蓋得兇。
另兩名後衛,179cm的Joel Munoz(1979年次)是中美洲運動會MVP、得分王和助攻王。178cm的Jair Peralta(1976年次)也頗有可觀,他的父親David Peralta是巴拿馬在60、70年代的籃球英雄。
●日本
日本自從爭得2006世錦賽主辦權,就拼盡全力,希望藉地主之便創下世錦賽史上的最佳戰績。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聘請克羅埃西亞籍的Zeliko Pavlicevic擔任教頭,上任至今大概已有三年。
Pavlicevic在克羅埃西亞也算知名教頭,指導過Toni Kukoc是他最傲人的成就。然而,想要改造日本籃球,大幅提昇成績,難度恐怕比Zico改造日本足球更難,因為日本籃球只稱得上是排名第四、五的運動,條件最好的運動員恐怕也不會以投入籃球為志業。
幾年下來,日本在亞洲的名次是得過不差的名次,亞錦賽第五、東亞運第二,但憑良心說,實力進步有限。以本屆世錦賽來說,日本球迷寄予厚望的田臥勇太,再度因為打拼自己的籃球事業缺席。甚至連日本處心積慮搞來的歸化洋將,例如麥可高橋、Walter Brown Matsushita、Eric McArthur,也清一色不打。
我自己也認為他們的年輕化作得並不好,和台灣有點像。搞了幾年,也就是多了一對竹內雙胞胎兄弟、控球五十嵐圭,再加上其他一票年輕球員,速度是提昇了,拼勁一如往常,但經常看不出他們在打什麼東西,禁區也不怎麼樣,外線也不怎麼樣。近兩年來,日本倒是冒出幾個射手,例如1986年次的川村卓也(191cm),以及今年瓊斯盃的岡田優介(185cm),但是能打到什麼地步,並沒有人有把握。
日本為準備世錦賽,照例又拉到歐洲去移訓。6月4日至7月3日間在克羅埃西亞集訓,同時和西班牙的次級職籃打了7場熱身賽,戰績1勝6負,接下來他們還要在家裡打Kirin Cup,出戰伊朗三場。
日本至今尚未公佈名單,在目前的15人名單中,只有四名球員出生於1980年之前,包括內線的古田悟,以及老射手折茂武彥以及控球節政貴弘等。大家熟悉的竹內公輔、竹內讓次(身高均報為205cm)、網野友雄、五十嵐圭、櫻井良太、伊藤俊亮等均在名單上,最終名單大概不會有太大的驚奇。
日本史上第四度參與世錦賽,前兩次在1963、1967的遠古時期,最近一次是1998年在16隊中排名14。
這幾年中,我感覺到日本似乎也陷入迷惘,雖然積極的想要有所作為,卻無法開創新局,教頭Pavlicevic和日本籃協關係也不時緊張。他們同樣陷在美式和歐式球風的迷思之中,方向並不明確,最慘的是連以前至少有一到兩人的射手都不見了,追求身高,卻打不進去,追求速度,卻是無厘頭的快,要外線,也不夠準。
這不都和台灣一樣嗎?所以,想知道台灣籃球水準和世界列強的差距,看看日本的成績和表現,應該會是蠻適合的對照。
●紐西蘭
紐西蘭真是爽翻天,基於世錦賽擴編,用左手打也會得大洋洲銀牌(輸澳洲)的紐西蘭,就這麼輕鬆寫意的再度跨進世錦賽。
當然,紐西蘭在上屆世錦賽勇奪第四,寫下最美的灰姑娘傳奇,是絕對不可否認的,畢竟上屆參賽隊伍也只有16隊,而且他們還是幹掉澳洲擠進去的。
今年是紐西蘭史上第三度參加世錦賽,他們在1986年首度參賽,24隊中排名第21,上屆竄到第四,目前世界排名也高居第16名,本屆情況又是如何呢?隊數增加,表示歐洲和美洲的名額也增加,對紐西蘭來說是比上屆難度更大的挑戰。然而,紐西蘭默契十足,還是不能小看。
四年來,被稱為「Tall Blacks」的紐西蘭主力陣容變動並不太大,總教練仍是Tab Baldwin。但有傳聞指出,他在本屆世錦賽後將結束10年的國家隊教練生涯,把棒子交給助理教練Nenad Vucinic。
主力射手仍是Kirk Penney,曾經帶領Wisconsin大學打進NCAA最後四強的195cm後衛。他在2002年世錦賽平均有16.9分、3.6籃板,是最主要的外線得分點。控球Mark Dickel(187cm,UNLV大學)受傷勢困擾,至今仍不太確定在世錦賽能發揮幾成,另一名控球則為190cm的跳跳人Paora Winitana。
四年前的內線全靠靈活胖子Pero Cameron,今年恐怕還是一樣,不過Cameron老了四歲,還扛不扛得住就很難說了。支援他的將是213cm中鋒Tony Rampton(曾就讀美國Iowa State大學),30歲的Sean Marks決定不再代表國家隊參賽,使紐西蘭內線損失頗大。
紐西蘭為什麼不能小看?他們在七月份和澳洲打了四場熱身賽,戰績是2勝2負,這就是為什麼。世錦賽開打前,他們再飛南美洲和巴西進行四場熱身賽。
●德國
隨著Dirk Nowitzki在NBA的發光發熱,德國近幾年來也成為籃球強權,2002年世錦賽拿下第三名,2005年歐錦賽亞軍,在冠軍戰中以62-78敗給希臘,Nowitzki也以平均26.1分、10.6籃板的成績,拿下2002年世錦賽MVP。
我很難想像,Nowitzki一人能有這樣子的功力,使德國改頭換面。這只是德國史上第四次打進世錦賽,1986年他們排名第12,1994年還是第12,上屆卻異軍突起獲得銅牌。
這究竟是「Nowitzki現象」,抑或是德國整體籃球水準的進步在眾人意料之外,還需要觀察。但只要有德佬在,就沒有人敢小看德國,倒是真的。
近年來德國也用了不少歸化球員,看來這一招大家都會,不只是卡達、日本會用而已。例如曾就讀北卡大的203cm前鋒Ademola Okulaja,今年又多了一個206cm的Julian Sensley(Hawaii大學,剛待過勇士隊夏季聯盟,老媽是德國人)。先前也曾找過7-6的前NBA長人Shawn Bradley。
中鋒則有211cm的Patrick Femerling和216cm的Robert Maras,有他們兩個和德佬在內線,加上一票205cm左右的長人,禁區搞定。德國中鋒要求的不多,能作苦工、防守就好,得分是「司機」的任務。
後衛部份,靠Mithat Demirel(181cm,1978年次)、Stephano Garris(200cm,1979年次)、Demond Greene(185cm、1979年次)、Robert Garrett(193cm,1977年次)等人共撐場面。
目前德國已將名單縮小為15人,並預定在7月28和30日和加拿大進行兩場熱身賽。對2003年起即執掌國家隊的教頭Dirk Bauerman而言,這是他進一步確立德國籃球地位的一屆比賽,而所有焦點顯然都會聚集在Nowitzki身上。司機能走多遠,德國就能走多遠。
●西班牙
西班牙籃球好像也染上他們足球「雷聲大雨點小」的毛病,雖然西班牙世界排名高居第5,史上第9次、連續第7次參加世錦賽,但他們總無法在大賽中交出相對的成績單。
回顧西班牙籃球史,1984年洛杉磯奧運拿下銀牌,是他們唯一一次曾經站在受獎台上的經驗。從1986至2002年的五屆世錦賽中,他們兩次拿下第10,三次獲得第5名。
但說真的,他們也夠衰了,2004年雪梨奧運戰績6勝1負,就勝率而言排名12隊中的第一,最後排名卻只有第6,你說會不會氣死人。
西班牙的教練原本是Mario Pesquera,就是雪梨奧運八強賽後和布朗爺槓上(終場前23秒美國領先8分,布朗爺還叫暫停)的那個。其實Pesquera把西班牙隊帶得不錯,但他在歐錦賽拿下第4名後辭職,由Jose Vincent Hernandez接任。
正如同德國是Nowitzki的球隊,西班牙也是Pau Gasol的球隊。Pau Gasol在2002年世錦賽平均19.1分、7.8籃板,2004年奧運平均22.4分、7.3籃板,少了他西班牙也不用混了。
我認為Gasol較Nowitzki幸運的是,他身邊的好手較多。由於曾被NBA選秀選中的長人Fran Vazquez無法出征,西班牙籃協把Gasol的弟弟Marc Gasol(212cm,1985年次)徵召入隊。Marc曾到Memphis念高中,和老哥一樣,也以機動性、投籃手感聞名,但在美期間可能吃得太好,體重暴增影響敏捷性,應該減肥。
其他的鋒線還有剛和暴龍簽約的悍將Jorge Garbajosa(207cm,1977年次)、Carlos Jimenez(201cm、1977年次)、Felipe Reyes(203cm、1980年次)。
後衛線上有Jose Calderon(190cm)、Juan Carlos Navarro(193cm)這兩名擁有NBA資歷的球員押陣。值得一提的是兩個小伙子:Rudy Fernandez(198cm、1985年次)和Sergio Rodriguez(191cm、1986年次)。Fernandez主司得分後衛,彈跳能力非常好,在上一季的西甲職籃ACB平均有13.6分、3.9籃板。Rodriguez則被喻為西班牙控球的明日之星,在2004年18歲級歐錦賽獲得MVP,並以8.5次助攻榮登助攻王,也曾入選當年的Nike Hoop Summit。今年他在NBA選秀會首輪第27順位被太陽選上。
西班牙賽前熱身賽程密集,7月26、29日兩戰中國,7月30-31日出戰安哥拉、中國和塞爾維亞四國賽,8月5-6日出戰波蘭、阿根廷、立陶宛四國賽,8月8日遠赴新加坡,再和斯洛維尼亞、阿根廷和塞爾維亞打四國賽。
遠程來看,西班牙籃球人才輩出,前景看好。至於本屆,依照他們先前的經驗,最好多燒香拜佛,祈求運氣好一點,贏得該贏的比賽,不要再悵然返鄉。
Saturday, July 22, 2006
1986年世錦賽追憶
1986年,距今20年前,剛好是我第一次有機會從電視上看到男籃世錦賽。未曾想到的是,該屆的世錦賽會在籃球史上具有象徵性的意義。這些意義,要到很久之後,我才有辦法體會出來。
在東西方的冷戰時期,由於美、蘇雙方陣營互以抵制方式杯葛對方主辦的奧運,很微妙的,反而使世錦賽成為當時真正能夠集全球列強於一堂的比賽,重要性和代表性更勝奧運。
感覺上,歐洲和南美國家不能說不重視奧運,但是他們對世錦賽的重視很可能更勝於奧運。也或許因為奧運參賽隊伍只限定在12隊,代表性不足,我始終對世錦賽更為响往。
另外,令人很難相信的是,全球籃球首強美國,居然從1954年起就未能在世錦賽封王。從某方面來看,當年的美國隊和今年一樣,負有「雪恥復仇」的使命。
●美國的雪恥之旅
這一屆世錦賽在西班牙舉行,參賽隊伍有24隊。四年前的1982年哥倫比亞世錦賽,美國在冠軍戰中以94-95敗給蘇聯,本屆特別請出Arizona大學教頭Lute Olson,助理教練則包括前Georgia Tech的白髮教頭Bobby Cremins等人,誓言奪金。
美國隊仍以大學球員組成,名單如下:
Tommy Amaker (Duke大學,現任Michigan大學教練)
Tyrone Bogues (Wake Forest大學,NBA史上最矮的球員之一)
Sean Elliott (Arizona大學,前馬刺隊前鋒)
Armon Gilliam (UNLV大學)
Tom Hammonds (Georgia Tech大學)
Steve Kerr (Arizona大學,前公牛、馬刺冠軍隊成員,現任電視球評)
Derrick McKey (Alabama大學)
David Robinson (海軍官校,前馬刺隊中鋒)
Rony Seikaly (Syracuse大學)
Brian Shaw (UC-Santa Barbara大學,前湖人冠軍隊成員)
Charles Smith (Pittsburgh大學,前快艇、尼克前鋒)
Kenny Smith (北卡大,前火箭冠軍後衛,現任電視球評)
美國算是既有高度、也有速度,有內線也有外線,主戰陣容則包括Robinson、兩個Smith和Bogues。老美一路過關斬將,預賽五戰全勝,第二輪的12強分組首戰,大意以70-74敗給阿根廷。進入八強,僅160公分高的Bogues打出最有價值的一戰,對南斯拉夫一役,前8分鐘竟以防守讓身高196公分的南斯拉夫天才神童Drazen Petrovic一分未得,最後美國以69-60小勝晉級。
毫無意外,美國直闖冠軍戰,而冠軍戰的對手也不是別人,正是以Arvydas Sabonis為首的蘇聯。當年Sabonis正值青年,被喻為張伯倫、Kareem Abdul-Jabbar和Bill Russell的綜合體,這個形容詞讓我難以置信,甚至很懷疑。直到親眼見到他的球技,所有疑問如煙消雲散。如果我沒記錯的話,蘇聯對南斯拉夫的準決賽,終場前57秒還落後9分,眼看就要埋單了,但Sabonis連續三記三分球追平比數,蘇聯進而以91-90險勝。
這場球上半場美國一路領先,中場比數為48-38,至終場前7:48還以78-60大幅領先。但Sabonis和後衛Vlademaras Khomichus發威,美國在終場前15秒靠著Kenny Smith在Sabonis防守下的一記上籃取得87-83領先,最後才以87-85驚險封王。
成績通算,Charles Smith平均15分、5.8籃板,David Robinson平均13.1分、6.8籃板,是鋒線的兩大支柱,後衛則以Kenny Smith的13.1分最高。
當年要看到世錦賽轉播,還不是件簡單的事。1986年的這場比賽,讓我看到美國隊的強大,更讓我見到蘇聯的可怕;雖然當時還在念國中的我,很天真的認為永遠不會有人能擊敗美國隊。現在來看顯然錯得離譜,但當時又有誰不是這樣想呢?
●Shoot and shoot some more
在習慣認為「NBA球員是全球最準的籃球員」的年代,世錦賽讓人耳目一新,讓人終究體認到:真正準的射手,都不住在美國!
這一屆的射手,包括巴西傳奇名將Oscar Schmidt、澳洲的Andrew Gaze,以及南韓的李忠熙。李忠熙的準,看過瓊斯盃的台灣球迷不會陌生,而203公分的Schmidt,更是準到超越你的想像力。
巴西82-72擊敗西班牙一役,Schmidt在巴西的82分中包辦72分;115-95擊敗希臘一役,攻下40分;八強以101-110敗給蘇聯之戰,砍進25分。四強準決賽以80-96不敵美國一役,再飆43分。我真的無法不相信,Schmidt是從未打過NBA的最偉大球員之一。
後來曾轉戰NCAA Seton Hall大學的Andrew Gaze,也在澳洲以98-91擊敗以色列一戰砍進37分。至於南斯拉夫神童Petrovic,當時他只有22歲,正是在國際籃壇大放異采的時刻,數年之後他轉至NBA散發光芒,卻很可惜的在1993年死於車禍。
由射手角度看來,1986年世錦賽對初窺世界籃壇的我,是個不折不扣的eye-opening experience。
●亞洲和中國
1986年被視為是中國籃球在世界籃壇初期的重要勝利,因為他們在這一屆拿下第9名,分組預賽戰績是2勝3負,比同為亞洲的馬來西亞(0勝5負)、南韓(0勝5負)好多了。
中國男籃自1978年起參加世錦賽,前兩屆分獲第11、10名。這一年在錢澄海率領下,首度衝進前十。最重要的是,中國隊在1986年亞錦賽敗在南韓和菲律賓手下掉到第三,在國內被罵到臭頭。能在世錦賽打進前十,也算雪恥。
這一屆的中國隊,包括曾來台征戰的王立彬、宋濤,以及張勇軍、李亞光、宮魯鳴、黃雲龍、張斌、王非等人,這些球員在後來的中國籃壇也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
其中宋濤是非常可惜的,他在1986年NBA選秀會被亞特蘭大老鷹隊選上,卻因膝蓋嚴重受傷,使他永遠再也不是相同的那一個宋濤。宋濤後來來台灣征戰CBA,幾乎只能說是靠身材和經驗在撐了。王立彬則在中華職籃CBA有過極為風光的幾個年頭。
在世錦賽的舞台上,事實非常清楚,雖然南韓在某些部份的球風更為細緻、拼勁更為強悍,但中國憑藉著較佳的身材條件,是唯一有機會和列強一拼的隊伍。在近年來中國因姚明的出現而更加重視籃球發展後,尤其如此。其他的亞洲球隊,大概只有陪榜的份而已,或許往後這個現象也會改變。
* * *
1986年世錦賽的最後排名,前九名是這樣子的:
1. USA (9-1)
2. USSR (9-1)
3. Yugoslavia (9-1)
4. Brazil (8-2)
5. Spain (7-3)
6. Italy (7-3)
7. Israel (5-5)
8. Canada (6-3)
9. China (2-8)
今年準備衛冕世錦賽冠軍的阿根廷,當年是第12名。蘇聯和南斯拉夫聯邦的垮台,則重新畫分了全球籃球地圖,世事還真是滄海桑田。
在東西方的冷戰時期,由於美、蘇雙方陣營互以抵制方式杯葛對方主辦的奧運,很微妙的,反而使世錦賽成為當時真正能夠集全球列強於一堂的比賽,重要性和代表性更勝奧運。
感覺上,歐洲和南美國家不能說不重視奧運,但是他們對世錦賽的重視很可能更勝於奧運。也或許因為奧運參賽隊伍只限定在12隊,代表性不足,我始終對世錦賽更為响往。
另外,令人很難相信的是,全球籃球首強美國,居然從1954年起就未能在世錦賽封王。從某方面來看,當年的美國隊和今年一樣,負有「雪恥復仇」的使命。
●美國的雪恥之旅
這一屆世錦賽在西班牙舉行,參賽隊伍有24隊。四年前的1982年哥倫比亞世錦賽,美國在冠軍戰中以94-95敗給蘇聯,本屆特別請出Arizona大學教頭Lute Olson,助理教練則包括前Georgia Tech的白髮教頭Bobby Cremins等人,誓言奪金。
美國隊仍以大學球員組成,名單如下:
Tommy Amaker (Duke大學,現任Michigan大學教練)
Tyrone Bogues (Wake Forest大學,NBA史上最矮的球員之一)
Sean Elliott (Arizona大學,前馬刺隊前鋒)
Armon Gilliam (UNLV大學)
Tom Hammonds (Georgia Tech大學)
Steve Kerr (Arizona大學,前公牛、馬刺冠軍隊成員,現任電視球評)
Derrick McKey (Alabama大學)
David Robinson (海軍官校,前馬刺隊中鋒)
Rony Seikaly (Syracuse大學)
Brian Shaw (UC-Santa Barbara大學,前湖人冠軍隊成員)
Charles Smith (Pittsburgh大學,前快艇、尼克前鋒)
Kenny Smith (北卡大,前火箭冠軍後衛,現任電視球評)
美國算是既有高度、也有速度,有內線也有外線,主戰陣容則包括Robinson、兩個Smith和Bogues。老美一路過關斬將,預賽五戰全勝,第二輪的12強分組首戰,大意以70-74敗給阿根廷。進入八強,僅160公分高的Bogues打出最有價值的一戰,對南斯拉夫一役,前8分鐘竟以防守讓身高196公分的南斯拉夫天才神童Drazen Petrovic一分未得,最後美國以69-60小勝晉級。
毫無意外,美國直闖冠軍戰,而冠軍戰的對手也不是別人,正是以Arvydas Sabonis為首的蘇聯。當年Sabonis正值青年,被喻為張伯倫、Kareem Abdul-Jabbar和Bill Russell的綜合體,這個形容詞讓我難以置信,甚至很懷疑。直到親眼見到他的球技,所有疑問如煙消雲散。如果我沒記錯的話,蘇聯對南斯拉夫的準決賽,終場前57秒還落後9分,眼看就要埋單了,但Sabonis連續三記三分球追平比數,蘇聯進而以91-90險勝。
這場球上半場美國一路領先,中場比數為48-38,至終場前7:48還以78-60大幅領先。但Sabonis和後衛Vlademaras Khomichus發威,美國在終場前15秒靠著Kenny Smith在Sabonis防守下的一記上籃取得87-83領先,最後才以87-85驚險封王。
成績通算,Charles Smith平均15分、5.8籃板,David Robinson平均13.1分、6.8籃板,是鋒線的兩大支柱,後衛則以Kenny Smith的13.1分最高。
當年要看到世錦賽轉播,還不是件簡單的事。1986年的這場比賽,讓我看到美國隊的強大,更讓我見到蘇聯的可怕;雖然當時還在念國中的我,很天真的認為永遠不會有人能擊敗美國隊。現在來看顯然錯得離譜,但當時又有誰不是這樣想呢?
●Shoot and shoot some more
在習慣認為「NBA球員是全球最準的籃球員」的年代,世錦賽讓人耳目一新,讓人終究體認到:真正準的射手,都不住在美國!
這一屆的射手,包括巴西傳奇名將Oscar Schmidt、澳洲的Andrew Gaze,以及南韓的李忠熙。李忠熙的準,看過瓊斯盃的台灣球迷不會陌生,而203公分的Schmidt,更是準到超越你的想像力。
巴西82-72擊敗西班牙一役,Schmidt在巴西的82分中包辦72分;115-95擊敗希臘一役,攻下40分;八強以101-110敗給蘇聯之戰,砍進25分。四強準決賽以80-96不敵美國一役,再飆43分。我真的無法不相信,Schmidt是從未打過NBA的最偉大球員之一。
後來曾轉戰NCAA Seton Hall大學的Andrew Gaze,也在澳洲以98-91擊敗以色列一戰砍進37分。至於南斯拉夫神童Petrovic,當時他只有22歲,正是在國際籃壇大放異采的時刻,數年之後他轉至NBA散發光芒,卻很可惜的在1993年死於車禍。
由射手角度看來,1986年世錦賽對初窺世界籃壇的我,是個不折不扣的eye-opening experience。
●亞洲和中國
1986年被視為是中國籃球在世界籃壇初期的重要勝利,因為他們在這一屆拿下第9名,分組預賽戰績是2勝3負,比同為亞洲的馬來西亞(0勝5負)、南韓(0勝5負)好多了。
中國男籃自1978年起參加世錦賽,前兩屆分獲第11、10名。這一年在錢澄海率領下,首度衝進前十。最重要的是,中國隊在1986年亞錦賽敗在南韓和菲律賓手下掉到第三,在國內被罵到臭頭。能在世錦賽打進前十,也算雪恥。
這一屆的中國隊,包括曾來台征戰的王立彬、宋濤,以及張勇軍、李亞光、宮魯鳴、黃雲龍、張斌、王非等人,這些球員在後來的中國籃壇也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
其中宋濤是非常可惜的,他在1986年NBA選秀會被亞特蘭大老鷹隊選上,卻因膝蓋嚴重受傷,使他永遠再也不是相同的那一個宋濤。宋濤後來來台灣征戰CBA,幾乎只能說是靠身材和經驗在撐了。王立彬則在中華職籃CBA有過極為風光的幾個年頭。
在世錦賽的舞台上,事實非常清楚,雖然南韓在某些部份的球風更為細緻、拼勁更為強悍,但中國憑藉著較佳的身材條件,是唯一有機會和列強一拼的隊伍。在近年來中國因姚明的出現而更加重視籃球發展後,尤其如此。其他的亞洲球隊,大概只有陪榜的份而已,或許往後這個現象也會改變。
* * *
1986年世錦賽的最後排名,前九名是這樣子的:
1. USA (9-1)
2. USSR (9-1)
3. Yugoslavia (9-1)
4. Brazil (8-2)
5. Spain (7-3)
6. Italy (7-3)
7. Israel (5-5)
8. Canada (6-3)
9. China (2-8)
今年準備衛冕世錦賽冠軍的阿根廷,當年是第12名。蘇聯和南斯拉夫聯邦的垮台,則重新畫分了全球籃球地圖,世事還真是滄海桑田。
Wednesday, July 19, 2006
Kevin Garnett:I’ll move on
先說明,這是一篇帶有報導性質的專欄,總之,分不太清楚,好像也沒有必要分那麼清楚。
睽違四年,再度來台訪問的Kevin Garnett,對傳聞已久的交易謠言,總是不置可否的避談。在今日和台灣媒體的訪談中,Garnett意有所指的表示,他當然希望球隊能有所補強,也喜歡灰狼隊。然而,若是他感覺球隊或隊友始終無法和他一樣的投入比賽、為所應為,他說:「I’ll move on」。
先前在公開記者會上,KG對於轉隊傳聞則非常「制式」的表示,至少到目前為止,他還是灰狼隊的球員。你知道的,這是NBA球員對任何傳言的標準答案。
Garnett在今年的亞洲之行,先前已造訪北京、上海,以及印度的德里和班加羅爾,台灣是最後一站。或許這是他略顯疲態的原因,但他在歷年來訪的NBA球員之中,態度仍算得上誠懇親切。記者會開始之前,他就特別向18日晚間到機場等候他的80餘名球迷再次致意。
在訪問過程中,免不了有不少制式化的問題和回答,例如:
他印象最深刻的比賽,包括第一場NBA比賽中投進的第一球、季後賽在生日當天出戰國王,以及在形同故鄉的亞特蘭大參加明星賽等等。
然而,在他簡單的回答中,仍有不少「關鍵字」讓人感興趣。
例如,他認為他是自己的「hardest critique」,這代表他是個完美主義者,也符合我一向對他的認知。
他希望自己和所有隊友都是「student of the game」,不停的保持學習心態。確實,KG打從高中出道以來,一直不停的保持學習和進步,從中距離到籃板,到fadeaway jumpshot,從助攻到領導能力,一路下來,KG的進步軌跡清晣可見。
KG亞洲紀念鞋款採用龍紋圖樣,因為龍代表力量(strength)、忠誠(loyalty)。我覺得最後這個loyalty頗有弦外之音。
無論是不是KG的球迷,應該都多少會為他感嘆「造化弄人」。幾年下來,在灰狼隊實在發生了太多鳥事,從Joe Smith密約遭受處份,到Stephon Marbury離開,到Kevin McHale接手,到Flip Saunders轉檯活塞的成功,再到灰狼兩年前的曇花一現、Garnett的MVP獎座。不由得不令人想起,難道KG也會是那永遠無法擁抱冠軍盃的苦情巨星?
從往日的Da Kid,到今日獨當一面,我認為Garnett值得擁抱冠軍。他確實是自我要求甚高的球員,極少抱怨東抱怨西(至少,和其他NBA球星比起來,他很少公開如此作),幾乎未曾看過他的花邊新聞,當年那6年、1億2600萬美金的超級大合約,也稱不上是他的錯。
他願意自砍薪資,讓球隊以更充裕的薪資空間簽下球員,這並不是太多球員辦得到的事。他在電視訪談中悲從中來、真情流露,不禁流下英雄淚,顯然也非事先能夠安排作假。
如果語不驚人死不休的Charles Barkley值得擁有一座金盃和光榮生涯相稱,那麼潔身自愛的Garnett也絕對值得。
睽違四年,再度來台訪問的Kevin Garnett,對傳聞已久的交易謠言,總是不置可否的避談。在今日和台灣媒體的訪談中,Garnett意有所指的表示,他當然希望球隊能有所補強,也喜歡灰狼隊。然而,若是他感覺球隊或隊友始終無法和他一樣的投入比賽、為所應為,他說:「I’ll move on」。
先前在公開記者會上,KG對於轉隊傳聞則非常「制式」的表示,至少到目前為止,他還是灰狼隊的球員。你知道的,這是NBA球員對任何傳言的標準答案。
Garnett在今年的亞洲之行,先前已造訪北京、上海,以及印度的德里和班加羅爾,台灣是最後一站。或許這是他略顯疲態的原因,但他在歷年來訪的NBA球員之中,態度仍算得上誠懇親切。記者會開始之前,他就特別向18日晚間到機場等候他的80餘名球迷再次致意。
在訪問過程中,免不了有不少制式化的問題和回答,例如:
- 最喜歡的四名隊友,答案是Tim Duncan、Tracy McGrady、Gilbert Arenas和Chauncy Billups。(都是adidas的簽約球員,of course)
- 最喜歡的台灣食物,答案是烤鴨。(這…不是大陸的食物嗎?)
- 最希望後人記得他的特質,答案是「對待每一場球賽都像是他的最後一場」。(從Michael Jordan到Dennis Rodman都會是這個答案,我想)
- 對今年美國隊出征世錦賽的看法,答案是他認為美國隊將會奮起雪恥。(要不然呢?得第八名嗎?)
他印象最深刻的比賽,包括第一場NBA比賽中投進的第一球、季後賽在生日當天出戰國王,以及在形同故鄉的亞特蘭大參加明星賽等等。
然而,在他簡單的回答中,仍有不少「關鍵字」讓人感興趣。
例如,他認為他是自己的「hardest critique」,這代表他是個完美主義者,也符合我一向對他的認知。
他希望自己和所有隊友都是「student of the game」,不停的保持學習心態。確實,KG打從高中出道以來,一直不停的保持學習和進步,從中距離到籃板,到fadeaway jumpshot,從助攻到領導能力,一路下來,KG的進步軌跡清晣可見。
KG亞洲紀念鞋款採用龍紋圖樣,因為龍代表力量(strength)、忠誠(loyalty)。我覺得最後這個loyalty頗有弦外之音。
無論是不是KG的球迷,應該都多少會為他感嘆「造化弄人」。幾年下來,在灰狼隊實在發生了太多鳥事,從Joe Smith密約遭受處份,到Stephon Marbury離開,到Kevin McHale接手,到Flip Saunders轉檯活塞的成功,再到灰狼兩年前的曇花一現、Garnett的MVP獎座。不由得不令人想起,難道KG也會是那永遠無法擁抱冠軍盃的苦情巨星?
從往日的Da Kid,到今日獨當一面,我認為Garnett值得擁抱冠軍。他確實是自我要求甚高的球員,極少抱怨東抱怨西(至少,和其他NBA球星比起來,他很少公開如此作),幾乎未曾看過他的花邊新聞,當年那6年、1億2600萬美金的超級大合約,也稱不上是他的錯。
他願意自砍薪資,讓球隊以更充裕的薪資空間簽下球員,這並不是太多球員辦得到的事。他在電視訪談中悲從中來、真情流露,不禁流下英雄淚,顯然也非事先能夠安排作假。
如果語不驚人死不休的Charles Barkley值得擁有一座金盃和光榮生涯相稱,那麼潔身自愛的Garnett也絕對值得。
Tuesday, July 18, 2006
再次穿上西裝的喬丹
MJ is back! 喬丹這次究竟是第幾次復出,大概也沒有人算得清楚了。這一次,籃球之神既帶著對籃球的熱愛,也帶著幾分復仇之心回到NBA,成為夏洛特山貓隊除Bob Johnson之外最大的個人股東,同時兼任籃球事務最高負責人。
再次穿上西裝的喬丹,能夠展現出和穿球衣的喬丹相同的功力嗎?這是眾人的質疑,同樣也是我的質疑。
2003年,剛卸下巫師球衣的喬丹原本打算快樂回任「長官」,卻冷不防遭巫師老闆Abe Pollin開除。有人說,自從喬丹在高中未入選正選校隊以來,這可能是他人生最大的一次挫敗。復仇之說,正由此來。
宏觀的來看,正因為喬丹自己從不排斥對經營球隊的興趣,因此NBA總部和總裁David Stern不只一次為喬丹牽線,千方百計的要再次消費喬丹,因為和籃球之神掛鉤只有好處、沒有壞處。這也不是喬丹第一次被徵詢出任老闆的意願,1999年黃蜂老闆George Shinn,以及山貓隊首季2003年的Bob Johnson,都曾問過,但喬老大並未首肯。
巫師的經驗想必讓喬丹很不是滋味,但他並非退縮之人。喬丹從巫師經驗中學到的最重要經驗就是,他必須要是具有籃球事務最後裁量權的人。這一次他作到了,山貓未來所有的人事決定,喬丹的決定權都在總經理兼教練的Bernie Bickerstaff之上。
有點麻煩的是,穿上西裝的喬丹,頭腦似乎沒有球場上那麼靈光;至少過去紀錄證明,喬丹不是一個優秀的籃球主管。他曾讚不絕口的Darius Miles,他親手挑選的高中狀元Kwame Brown,他將Richard Hamilton賣至活塞的交易,他聘請Leonard Hamilton為巫師教頭的決定,每一個決定現在來看都是錯誤、無效的。
走馬上任的喬丹已經作出第一個重大抉擇,在選秀首輪第三順位挑選Gonzaga大學前鋒Adam Morrison。喬老大看中的,是他的得分能力和求勝慾望。Morrison的表現,將會再度寫在喬丹的籃球經營成績單上。
另一件麻煩事是,山貓老闆Johnson向來以小氣聞名,儘管山貓前兩季的薪資上限分別只有一般隊伍的三分之二和四分之三,但山貓的團隊薪資仍未到頂。也就是說,Johnson把財務放在籃球的前面考量。喬丹則認為籃球場上的成功優先,換句話說,該花的錢要花。等到球場上享有成功,票房和財務上的成功就會自然而然的開花結果。
這一點,喬丹的想法是正確的。至於Johnson,雖然口口聲聲表示他將給予喬丹最大的自由度,但是要等球季真正開打才能見端倪。股東的意見不一致,永遠是一家企業最可怕的隱憂。
喬丹和其他偉大的球員相同,都不是畏懼失敗的人,也都是會避免犯下第二次錯誤的人。理智上,我相信喬丹由巫師經驗中學到不少教訓。但籃球經營是否成功,影響的因素太多,從老闆的信任到球隊財務環境,從管理團隊的能力和彼此信任度到識人之明,甚至運氣和投入程度,缺一不可。只要看看Jerry West、Jerry Colangelo、Jerry Krause,即可知曉。
喬丹和家鄉北卡州的結合,再自然不過,只希望在老家Wilmington和北卡大所在地Chapel Hill之外,夏洛特能成為他的第三個幸運地。
再次穿上西裝的喬丹,能夠展現出和穿球衣的喬丹相同的功力嗎?這是眾人的質疑,同樣也是我的質疑。
2003年,剛卸下巫師球衣的喬丹原本打算快樂回任「長官」,卻冷不防遭巫師老闆Abe Pollin開除。有人說,自從喬丹在高中未入選正選校隊以來,這可能是他人生最大的一次挫敗。復仇之說,正由此來。
宏觀的來看,正因為喬丹自己從不排斥對經營球隊的興趣,因此NBA總部和總裁David Stern不只一次為喬丹牽線,千方百計的要再次消費喬丹,因為和籃球之神掛鉤只有好處、沒有壞處。這也不是喬丹第一次被徵詢出任老闆的意願,1999年黃蜂老闆George Shinn,以及山貓隊首季2003年的Bob Johnson,都曾問過,但喬老大並未首肯。
巫師的經驗想必讓喬丹很不是滋味,但他並非退縮之人。喬丹從巫師經驗中學到的最重要經驗就是,他必須要是具有籃球事務最後裁量權的人。這一次他作到了,山貓未來所有的人事決定,喬丹的決定權都在總經理兼教練的Bernie Bickerstaff之上。
有點麻煩的是,穿上西裝的喬丹,頭腦似乎沒有球場上那麼靈光;至少過去紀錄證明,喬丹不是一個優秀的籃球主管。他曾讚不絕口的Darius Miles,他親手挑選的高中狀元Kwame Brown,他將Richard Hamilton賣至活塞的交易,他聘請Leonard Hamilton為巫師教頭的決定,每一個決定現在來看都是錯誤、無效的。
走馬上任的喬丹已經作出第一個重大抉擇,在選秀首輪第三順位挑選Gonzaga大學前鋒Adam Morrison。喬老大看中的,是他的得分能力和求勝慾望。Morrison的表現,將會再度寫在喬丹的籃球經營成績單上。
另一件麻煩事是,山貓老闆Johnson向來以小氣聞名,儘管山貓前兩季的薪資上限分別只有一般隊伍的三分之二和四分之三,但山貓的團隊薪資仍未到頂。也就是說,Johnson把財務放在籃球的前面考量。喬丹則認為籃球場上的成功優先,換句話說,該花的錢要花。等到球場上享有成功,票房和財務上的成功就會自然而然的開花結果。
這一點,喬丹的想法是正確的。至於Johnson,雖然口口聲聲表示他將給予喬丹最大的自由度,但是要等球季真正開打才能見端倪。股東的意見不一致,永遠是一家企業最可怕的隱憂。
喬丹和其他偉大的球員相同,都不是畏懼失敗的人,也都是會避免犯下第二次錯誤的人。理智上,我相信喬丹由巫師經驗中學到不少教訓。但籃球經營是否成功,影響的因素太多,從老闆的信任到球隊財務環境,從管理團隊的能力和彼此信任度到識人之明,甚至運氣和投入程度,缺一不可。只要看看Jerry West、Jerry Colangelo、Jerry Krause,即可知曉。
喬丹和家鄉北卡州的結合,再自然不過,只希望在老家Wilmington和北卡大所在地Chapel Hill之外,夏洛特能成為他的第三個幸運地。
Thursday, June 15, 2006
Junk Mail:可以再誇張一點
不想大驚小怪,但當我看到Shaquille O’Neal總冠軍賽前兩戰罰16中2的表現之後,忍不住要說一句:你可以再誇張一點。
即使今天熱火逆轉勝,即使O’Neal全場罰6中4,在終場前1:48嚇死人的兩罰俱中,使熱火追近比數至90-93,仍不會改變我的想法。
這就是號稱MDE – Most dominant ever的中鋒?這是當今NBA的第一中鋒?給我一個暫停吧 Give me a break! 如果是Charles Barkley,我想他會說「即使是我九十歲的老祖母,罰16球也不只進兩球。」
罰球被許多人看成是一名球員「投入」(dedication)的指標,因為它和身高、體重等天賦條件最沒有絕對的關係,我也一向非常同意這一點。所以,O’Neal所謂「我不擔心罰球,只要我罰得進重要的罰球就好」的論調,實在難以令人接受。
有人說,因為O’Neal人高手大,所以罰球不準有其原因。或許,這些「很長的長人」在罰球時確實有其先天、非常人所能想像的「控球」問題。但是環顧古今中外的長人,罰球命中率也不致於爛成這樣。別人作得到,O’Neal沒有理由作不到。
我找了一下,列出一些大中鋒的生涯罰球命中率作為參考數據:
Arvydas Sabonis 7 years 78.6%
Ralph Sampson 9 years 66.1%
Rik Smits 12 years 77.3%
Zydrunas Ilgauskas 8 years 77.6%
姚明 4 years 81.2%
Bill Russell 13 years 56.1%
Wilt Chamberlain 14 years 51.1%
Kareem Abdul-Jabbar 20 years 72.1%
Hakeem Olajuwon 18 years 71.2%
David Robinson 14 years 73.6%
Manute Bol 10 years 56.1%
Mark Eaton 11 years 64.9%
Gheorghe Muresan 6 years 64.4%
看到了嗎,連半路出家的非洲和尚Manute Bol,生涯罰球也有56.1%的水準。連爛到不行的張公伯倫,至少罰兩球也會進一球多一點。
真的想比爛?好,Stanley Roberts,七呎285磅,8年生涯平均51.4%。可是人家是Stanley Roberts,你是Shaquille O’Neal。
我們最偉大的MDE,14年生涯還好,有52.8%,季後賽有51.5%,但是近年來愈來愈誇張。別的不提,就講今年。第一輪對公牛40.5%,第二輪對籃網38.6%,東區冠軍戰對活塞41.7%,總冠軍戰在第三戰之前,是可悲的12.5%。
必須承認,O’Neal算是個有氣度的中鋒,先前無論是和Penny Hardaway、Kobe Bryant之爭,他都屬於較為沈潛的一方,只因為他有自信,身為中鋒,他終究站在有利的一方,所以也懶得去爭是非。
甚至,O’Neal生涯不知遭受對手多少hard fouls,除非這些很用力的犯規,在他身上感覺都像蚊子叮,否則我不得不說,他的脾氣真是好。也許他接受了,這就是強力中鋒的宿命。
然而O’Neal一直有個大問題,就是他認為自己的球技可以像電燈開關一樣ON and OFF,想開就開想關就關,想偷懶一下也不會怎麼樣,想認真打就認真打。有了幾次成功的例子,讓他更是習慣如此。只是,開關關久了,有一天你終究會發現,燈也有打不開的時候。
兩天前美聯社發了一篇稿子,正好討論到O’Neal的罰球,標題是「Shaq's free throw woes can be fixed -- if he wants to learn」。
Shaq仍是一貫的論調:
現任小牛投籃教練Gary Boren,在1994年世錦賽夢幻二隊Don Nelson的教練團之時,就曾試圖矯正O’Neal的罰球姿勢,但他說O’Neal 「just wasn’t receptive」,也就是說O’Neal有著和古今中外許多偉大球員一樣的毛病:無法接受自己必須接受指導的事實,聽不下別人的說教。
Shaq,Gary老師有沒有講,罰球的拋物線要高一點,不要每一球投出去都像滾地球一樣?
Gary老師有沒有講,你在罰球出手後的一剎那,身體不要向前傾?
Gary老師和Rick Barry客座教授有沒有講,如果你嘗試任何方法都失敗,不妨試試低手罰球(Under-handed Free-throw),雖然醜了點但還蠻好用的?
高中教練有沒有告訴你,罰球之所以叫作free-throw,就因為它是「免費的得分」?
葉教授有沒有告訴你,「駭客戰術」就是因你而起,使芸芸眾生和諸多修道者失去人生的堅持,樂此不疲的駭下去?
你有沒有聽?沒有嘛,你不想聽嘛!你沒有加入Gary老師的會員嘛!
好,anyway,O’Neal也不是沒有伴,還有個活塞的Ben Wallace(本季季後賽罰球27.3%,例行賽41.6%)來相陪。就這樣,今年季後賽出現了NBA史上首度的「互駭戰術」。我不是不能接受這種求勝法,事實上如果我是教練,為了一勝也會駭,只不過,互駭的場面不是很荒謬嗎?這是NBA耶,親愛的同學們!
O’Neal當年在湖人時,似乎還很用心的針對罰球努力過一陣子,如今似乎徹底放棄了,一律擺出「as long as I make the important ones…」的論調。
這是錯誤的示範,這不是個偉大的中鋒。史上有太多太多self-made的free-throw shooter,從罰球線上來看,O’Neal所言所行,玷污了他手上的冠軍戒指。
即使今天熱火逆轉勝,即使O’Neal全場罰6中4,在終場前1:48嚇死人的兩罰俱中,使熱火追近比數至90-93,仍不會改變我的想法。
這就是號稱MDE – Most dominant ever的中鋒?這是當今NBA的第一中鋒?給我一個暫停吧 Give me a break! 如果是Charles Barkley,我想他會說「即使是我九十歲的老祖母,罰16球也不只進兩球。」
罰球被許多人看成是一名球員「投入」(dedication)的指標,因為它和身高、體重等天賦條件最沒有絕對的關係,我也一向非常同意這一點。所以,O’Neal所謂「我不擔心罰球,只要我罰得進重要的罰球就好」的論調,實在難以令人接受。
有人說,因為O’Neal人高手大,所以罰球不準有其原因。或許,這些「很長的長人」在罰球時確實有其先天、非常人所能想像的「控球」問題。但是環顧古今中外的長人,罰球命中率也不致於爛成這樣。別人作得到,O’Neal沒有理由作不到。
我找了一下,列出一些大中鋒的生涯罰球命中率作為參考數據:
Arvydas Sabonis 7 years 78.6%
Ralph Sampson 9 years 66.1%
Rik Smits 12 years 77.3%
Zydrunas Ilgauskas 8 years 77.6%
姚明 4 years 81.2%
Bill Russell 13 years 56.1%
Wilt Chamberlain 14 years 51.1%
Kareem Abdul-Jabbar 20 years 72.1%
Hakeem Olajuwon 18 years 71.2%
David Robinson 14 years 73.6%
Manute Bol 10 years 56.1%
Mark Eaton 11 years 64.9%
Gheorghe Muresan 6 years 64.4%
看到了嗎,連半路出家的非洲和尚Manute Bol,生涯罰球也有56.1%的水準。連爛到不行的張公伯倫,至少罰兩球也會進一球多一點。
真的想比爛?好,Stanley Roberts,七呎285磅,8年生涯平均51.4%。可是人家是Stanley Roberts,你是Shaquille O’Neal。
我們最偉大的MDE,14年生涯還好,有52.8%,季後賽有51.5%,但是近年來愈來愈誇張。別的不提,就講今年。第一輪對公牛40.5%,第二輪對籃網38.6%,東區冠軍戰對活塞41.7%,總冠軍戰在第三戰之前,是可悲的12.5%。
必須承認,O’Neal算是個有氣度的中鋒,先前無論是和Penny Hardaway、Kobe Bryant之爭,他都屬於較為沈潛的一方,只因為他有自信,身為中鋒,他終究站在有利的一方,所以也懶得去爭是非。
甚至,O’Neal生涯不知遭受對手多少hard fouls,除非這些很用力的犯規,在他身上感覺都像蚊子叮,否則我不得不說,他的脾氣真是好。也許他接受了,這就是強力中鋒的宿命。
然而O’Neal一直有個大問題,就是他認為自己的球技可以像電燈開關一樣ON and OFF,想開就開想關就關,想偷懶一下也不會怎麼樣,想認真打就認真打。有了幾次成功的例子,讓他更是習慣如此。只是,開關關久了,有一天你終究會發現,燈也有打不開的時候。
兩天前美聯社發了一篇稿子,正好討論到O’Neal的罰球,標題是「Shaq's free throw woes can be fixed -- if he wants to learn」。
Shaq仍是一貫的論調:
「You know, we still have many opportunities to win a game and we're still here. So, you know, I'm seeing people that shoot 89 percent and don't make the ones that they are supposed to make. I've just got to basically make the ones that I'm supposed to make, and I will. It's not a problem.」
現任小牛投籃教練Gary Boren,在1994年世錦賽夢幻二隊Don Nelson的教練團之時,就曾試圖矯正O’Neal的罰球姿勢,但他說O’Neal 「just wasn’t receptive」,也就是說O’Neal有著和古今中外許多偉大球員一樣的毛病:無法接受自己必須接受指導的事實,聽不下別人的說教。
Shaq,Gary老師有沒有講,罰球的拋物線要高一點,不要每一球投出去都像滾地球一樣?
Gary老師有沒有講,你在罰球出手後的一剎那,身體不要向前傾?
Gary老師和Rick Barry客座教授有沒有講,如果你嘗試任何方法都失敗,不妨試試低手罰球(Under-handed Free-throw),雖然醜了點但還蠻好用的?
高中教練有沒有告訴你,罰球之所以叫作free-throw,就因為它是「免費的得分」?
葉教授有沒有告訴你,「駭客戰術」就是因你而起,使芸芸眾生和諸多修道者失去人生的堅持,樂此不疲的駭下去?
你有沒有聽?沒有嘛,你不想聽嘛!你沒有加入Gary老師的會員嘛!
好,anyway,O’Neal也不是沒有伴,還有個活塞的Ben Wallace(本季季後賽罰球27.3%,例行賽41.6%)來相陪。就這樣,今年季後賽出現了NBA史上首度的「互駭戰術」。我不是不能接受這種求勝法,事實上如果我是教練,為了一勝也會駭,只不過,互駭的場面不是很荒謬嗎?這是NBA耶,親愛的同學們!
O’Neal當年在湖人時,似乎還很用心的針對罰球努力過一陣子,如今似乎徹底放棄了,一律擺出「as long as I make the important ones…」的論調。
這是錯誤的示範,這不是個偉大的中鋒。史上有太多太多self-made的free-throw shooter,從罰球線上來看,O’Neal所言所行,玷污了他手上的冠軍戒指。
Sunday, June 11, 2006
Junk Mail – hoopjunkie+11
很多朋友告訴我,近半年來他們印象最深刻的運動廣告,是Nike AJ21。不過,我的答案卻是最近adidas為世足賽推出的Impossible Team。
AJ21的廣告讓人想起以前的Michael Jordan,確實會讓不少球迷淚如雨下。Impossible Team的廣告,則讓我想起…小時候的我自己,以及每一個曾對籃球抱有夢想的少年。
AJ21強調MJ留下的每一個legacy,我必須重申,這個廣告在塑造喬丹一生的偉大事蹟上,確實極為成功。只不過我看完廣告的第一個印象是:片中的那些小朋友是如何將動作學得這麼像?是不是NG了數百次?
也許我的格調太低了一點?
我從沒有喜歡過足球,卻對一個足球廣告留下深刻印象,也實在很不正常。只是每當我看到片中的主角Jose和Pedro,就想起小時候的我和艾迪(這不是胡爛的,艾迪是我小時玩伴,不信你們去問他)。我長得比較像小胖Pedro,艾迪像被媽媽叫回去吃飯的Jose。
對NBA和籃球似懂非懂的我們,心中想必也和Jose、Pedro一樣,想要用猜拳選隊的方式,和各年代巨星合組一隊打一場吧!
既然adidas有Jose+10,沒人說圓球不能弄一個hoopjunkie+11。既然Jose能夠選碧根鮑華和普拉提尼,我自然也可以挑Wilt Chamberlain和George Mikan。如果可以,我的夢幻隊伍是這樣的;本人就忝不知恥的占掉一個得分後衛名額吧。
PF Tim Duncan 選他有一半原因是用來氣王建祥的
PF Kevin McHale 最佳的底線腳步和籃下手感
SF Larry Bird 不用說了,他是鳥不是人
SF Grant Hill 沒受傷的Hill,真的很可怕…
C Kareem Abdul-Jabbar 現代已經很難見到攻守均衡的長人了
C Bill Russell 羅老爺防守絕佳,罰球也比Ben Wallace好
PG Magic Johnson 我心目中的神
PG John Stockton 家裡開酒吧,無聊可以去他家喝一下
PG Earl Boykins 選他的唯一原因是:我想選一個比我矮的…
SG Michael Jordan 不用說了,他是神不是人
SG Reggie Miller 你敢留給他5公分的空檔嗎
SG hoopjunkie 一過半場就進入射程,進不進是另外一個問題
當然,這個名單這麼選很不公平,因為我的玩伴艾迪根本就沒選。如果以猜拳選人的方式,至少有三、四個球員是我挑不到的。如果艾迪和裘爺、王建祥打筆戰厭了,我等著看他的Eddie+11。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和現在正打得如火如荼的NBA總冠軍戰一點鳥關係也沒有,你的判斷真是精準,但麻煩一下再看一次標題。Junk mail就是垃圾郵件,垃圾郵件裡面的內容,自然也是垃圾。
AJ21的廣告讓人想起以前的Michael Jordan,確實會讓不少球迷淚如雨下。Impossible Team的廣告,則讓我想起…小時候的我自己,以及每一個曾對籃球抱有夢想的少年。
AJ21強調MJ留下的每一個legacy,我必須重申,這個廣告在塑造喬丹一生的偉大事蹟上,確實極為成功。只不過我看完廣告的第一個印象是:片中的那些小朋友是如何將動作學得這麼像?是不是NG了數百次?
也許我的格調太低了一點?
我從沒有喜歡過足球,卻對一個足球廣告留下深刻印象,也實在很不正常。只是每當我看到片中的主角Jose和Pedro,就想起小時候的我和艾迪(這不是胡爛的,艾迪是我小時玩伴,不信你們去問他)。我長得比較像小胖Pedro,艾迪像被媽媽叫回去吃飯的Jose。
對NBA和籃球似懂非懂的我們,心中想必也和Jose、Pedro一樣,想要用猜拳選隊的方式,和各年代巨星合組一隊打一場吧!
既然adidas有Jose+10,沒人說圓球不能弄一個hoopjunkie+11。既然Jose能夠選碧根鮑華和普拉提尼,我自然也可以挑Wilt Chamberlain和George Mikan。如果可以,我的夢幻隊伍是這樣的;本人就忝不知恥的占掉一個得分後衛名額吧。
PF Tim Duncan 選他有一半原因是用來氣王建祥的
PF Kevin McHale 最佳的底線腳步和籃下手感
SF Larry Bird 不用說了,他是鳥不是人
SF Grant Hill 沒受傷的Hill,真的很可怕…
C Kareem Abdul-Jabbar 現代已經很難見到攻守均衡的長人了
C Bill Russell 羅老爺防守絕佳,罰球也比Ben Wallace好
PG Magic Johnson 我心目中的神
PG John Stockton 家裡開酒吧,無聊可以去他家喝一下
PG Earl Boykins 選他的唯一原因是:我想選一個比我矮的…
SG Michael Jordan 不用說了,他是神不是人
SG Reggie Miller 你敢留給他5公分的空檔嗎
SG hoopjunkie 一過半場就進入射程,進不進是另外一個問題
當然,這個名單這麼選很不公平,因為我的玩伴艾迪根本就沒選。如果以猜拳選人的方式,至少有三、四個球員是我挑不到的。如果艾迪和裘爺、王建祥打筆戰厭了,我等著看他的Eddie+11。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和現在正打得如火如荼的NBA總冠軍戰一點鳥關係也沒有,你的判斷真是精準,但麻煩一下再看一次標題。Junk mail就是垃圾郵件,垃圾郵件裡面的內容,自然也是垃圾。
Sunday, May 21, 2006
2006 Nike Camp訪談錄
今年的Nike Camp請到的外籍教練是來自夏威夷的Akana兄弟檔,女子組外籍教練則是日本櫻花學園的井上真一。
井上真一曾率櫻花學園拿過19次日本高校冠軍,而且七度擔任日本亞青女籃教練,不過一來沒人懂日文,二來沒有機會訪問,所以我們的焦點仍鎖定在Akana兄弟。當然,更重要的是,弟弟Brandyn Akana是BYU-Hawaii的助理教練,有指導吳岱豪一年的經驗,大家都想知道吳岱豪的表現和學習狀況如何。
訪談於5月11日進行。
先從Jarinn Akana(JA)談起,他已經是第二度來台參加Nike Camp。很不巧的是,他才到台灣第一天,就聽說自己的大老闆金塊總經理Kiki Vandeweghe續約失敗。在一人得道雞犬昇天的美國籃壇,這也意味著他的飯碗出現危機。
談工作
JA說他的命運並不見得和Vandeweghe綁在一起,因為球隊有給他option to stay,也就是說如果球隊認可他的工作表現,是有可能留下來的。然而後來查了一下,他的名字已經被金塊官方網站拿下,恐怕是兇多吉少。
不過JA說得好,只要你一腳跨進NBA,而且平常擅於建立人脈,就很有可能在其他球隊找到工作。對很多籃球人而言,最難的是如何在NBA球隊謀得一官半職,有人終其生求一職而不可得,只要有成功的第一步,下一步就會好走一點。這個說法,其實也可以反映到球員上面。
談陳信安
JA對陳信安熟悉是因為2003年參加丹佛金塊夏季訓練營之故,去年他來台聽到陳信安和東森簽下三年1500萬元的合約,還半開玩笑的要陳信安帶他每天去吃大餐,「because he’s rich now…」
JA提到陳信安的NBA opportunity,他說:「不能說沒有,但是機會很小」。他說,絕大多數的球員,終其一生可能只有一次跨進NBA的機會,「and once you have it, you’d better be ready. Sean was lucky. He had two…」
這是有點殘忍卻又極為精準的描述,因為陳信安確實有過兩次機會。
談Nike Camp球員
JA表示,由於去年來過一次,而今年有的球員去年也有參加訓練營,因此能看到許多球員的成長,例如吳建龍和楊政倫等等。他說,高中通常會是進步幅度最大的時期,也是最應該打下良好基礎和觀念的時期。
==
和Jarinn的穩重比起來,弟弟Brandyn Akana(BA)感覺比較熱情,可能因為較年輕的關係。接下來是BA的部份。
談吳岱豪
對於吳岱豪的第一季,BA表示吳岱豪第一年的表現已經算很好,否則也不會被選為Conference Freshman of the Year。在某方面,吳岱豪的經驗甚至比大部份BYUH的隊友還好一點,因為他有四年國家隊的國際賽經歷。但是吳岱豪真正的考驗在於適應、學習美式籃球的訓練、規則、裁判尺度,以及學習英文。
BYUH對吳岱豪的定位在三、四號,一方面是由於上一季禁區已經有一隻大柱子Austin Smylie(已畢業,目前在澳洲NBL打球)之故,一方面是因為吳岱豪如果未來想在美國打球,最合理的位置也是三號小前鋒。
BA說,下一季BYUH找進幾支6-10的大個子,小吳的位置應該不會改變。
至於吳岱豪在下半季失去先發位置,BA解釋是因為他的犯規麻煩。事實上,吳岱豪幾乎全季都有犯規纏身的麻煩,他自己也氣得不得了,但教練不可能讓一個陷入foul trouble的球員留在場上。「這也證明,他的第一年必須要學著適應和調整,特別是在防守上」。
BA表示,吳岱豪已經是一個很不錯的協防球員,他大多數的火鍋都來自補位防守。至於一對一防守,「吳沒有理由不成為一個優秀的一對一防守球員,因為他有長臂、有速度、有經驗。但他必須抑制那種『過份積極』的防守衝動,避免犯規麻煩。」
吳岱豪在場上是個蠻emotional的球員,好處是很容易感染、帶動隊友,壞處是容易衝動。特別是小吳幾次陷入犯規麻煩被換下場,表情都十分沮喪,而BYUH的教練團也花了不少精神開導他「第一年的目標就在學習適應,總得交點『學費』」的觀念。
吳岱豪上半季的進攻表現較佳,和上場時間和列入先發都有關。特別是BYUH的對手幾乎都會包夾Austin Smylie,使得吳岱豪有很多扣籃、中距離的得分機會。展望第二季,BA說除了改正犯規過多的缺點外,進攻上將會是吳岱豪的重點,加強進攻步法(footwork)和上半身肌肉也是當務之急。
他說,吳岱豪自球季結束就勤作重量,下一季應該會截然不同。
此外,BA表示他十分欣賞吳岱豪的企圖心。「他告訴我,下一季他要成為No.1 college player in the nation」。也許有點誇張,但這是吳岱豪的雄心壯志,值得鼓勵。
在場下,BA表示吳岱豪的英文有長足的進步,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He’s a joker on the team」,總是喜歡逗隊友開心,也很會耍寶。他意想不到的則是,小吳最喜歡的休閒活動竟是釣魚,只要沒上課、沒練球,就跑去釣魚。
為了加強吳岱豪的基本動作,他將於八月份赴拉斯維加斯參加極為有名的Pete Newell長人訓練營,而裕隆的曾文鼎也會去。
談台灣球員
BA在台灣除了指導Nike Camp,也抽空看了SBL冠軍戰。他對曾文鼎的評價很高,認為曾文鼎有很好的footwork,裕隆三個後衛的transition offense也打得很好。
他認為台灣球員最大的共通毛病在於「漫無目的的快」,不僅高中球員有此問題,SBL球員也有。他認為台啤這個現象就比較嚴重,裕隆的節奏控制就好很多,該快就快,該慢就慢。
由於喜歡打快球,台灣高中球員也普遍有耐心不夠的缺點,所以他總是要提醒球員「24秒其實是一段很長的時間」。
==
最後BA開了個小玩笑,他知道吳岱豪和曾文鼎都出自同一所再興中學,而「台灣啤酒也有一個中鋒來自同一所高中(意指哈孝遠)」。他說:「That is so impressive. Coach Hsu(許晉哲,今年也在Nike Camp執教) must be a great great recruiter! I think BYHU should hire him!」
井上真一曾率櫻花學園拿過19次日本高校冠軍,而且七度擔任日本亞青女籃教練,不過一來沒人懂日文,二來沒有機會訪問,所以我們的焦點仍鎖定在Akana兄弟。當然,更重要的是,弟弟Brandyn Akana是BYU-Hawaii的助理教練,有指導吳岱豪一年的經驗,大家都想知道吳岱豪的表現和學習狀況如何。
訪談於5月11日進行。
先從Jarinn Akana(JA)談起,他已經是第二度來台參加Nike Camp。很不巧的是,他才到台灣第一天,就聽說自己的大老闆金塊總經理Kiki Vandeweghe續約失敗。在一人得道雞犬昇天的美國籃壇,這也意味著他的飯碗出現危機。
談工作
JA說他的命運並不見得和Vandeweghe綁在一起,因為球隊有給他option to stay,也就是說如果球隊認可他的工作表現,是有可能留下來的。然而後來查了一下,他的名字已經被金塊官方網站拿下,恐怕是兇多吉少。
不過JA說得好,只要你一腳跨進NBA,而且平常擅於建立人脈,就很有可能在其他球隊找到工作。對很多籃球人而言,最難的是如何在NBA球隊謀得一官半職,有人終其生求一職而不可得,只要有成功的第一步,下一步就會好走一點。這個說法,其實也可以反映到球員上面。
談陳信安
JA對陳信安熟悉是因為2003年參加丹佛金塊夏季訓練營之故,去年他來台聽到陳信安和東森簽下三年1500萬元的合約,還半開玩笑的要陳信安帶他每天去吃大餐,「because he’s rich now…」
JA提到陳信安的NBA opportunity,他說:「不能說沒有,但是機會很小」。他說,絕大多數的球員,終其一生可能只有一次跨進NBA的機會,「and once you have it, you’d better be ready. Sean was lucky. He had two…」
這是有點殘忍卻又極為精準的描述,因為陳信安確實有過兩次機會。
談Nike Camp球員
JA表示,由於去年來過一次,而今年有的球員去年也有參加訓練營,因此能看到許多球員的成長,例如吳建龍和楊政倫等等。他說,高中通常會是進步幅度最大的時期,也是最應該打下良好基礎和觀念的時期。
==
和Jarinn的穩重比起來,弟弟Brandyn Akana(BA)感覺比較熱情,可能因為較年輕的關係。接下來是BA的部份。
談吳岱豪
對於吳岱豪的第一季,BA表示吳岱豪第一年的表現已經算很好,否則也不會被選為Conference Freshman of the Year。在某方面,吳岱豪的經驗甚至比大部份BYUH的隊友還好一點,因為他有四年國家隊的國際賽經歷。但是吳岱豪真正的考驗在於適應、學習美式籃球的訓練、規則、裁判尺度,以及學習英文。
BYUH對吳岱豪的定位在三、四號,一方面是由於上一季禁區已經有一隻大柱子Austin Smylie(已畢業,目前在澳洲NBL打球)之故,一方面是因為吳岱豪如果未來想在美國打球,最合理的位置也是三號小前鋒。
BA說,下一季BYUH找進幾支6-10的大個子,小吳的位置應該不會改變。
至於吳岱豪在下半季失去先發位置,BA解釋是因為他的犯規麻煩。事實上,吳岱豪幾乎全季都有犯規纏身的麻煩,他自己也氣得不得了,但教練不可能讓一個陷入foul trouble的球員留在場上。「這也證明,他的第一年必須要學著適應和調整,特別是在防守上」。
BA表示,吳岱豪已經是一個很不錯的協防球員,他大多數的火鍋都來自補位防守。至於一對一防守,「吳沒有理由不成為一個優秀的一對一防守球員,因為他有長臂、有速度、有經驗。但他必須抑制那種『過份積極』的防守衝動,避免犯規麻煩。」
吳岱豪在場上是個蠻emotional的球員,好處是很容易感染、帶動隊友,壞處是容易衝動。特別是小吳幾次陷入犯規麻煩被換下場,表情都十分沮喪,而BYUH的教練團也花了不少精神開導他「第一年的目標就在學習適應,總得交點『學費』」的觀念。
吳岱豪上半季的進攻表現較佳,和上場時間和列入先發都有關。特別是BYUH的對手幾乎都會包夾Austin Smylie,使得吳岱豪有很多扣籃、中距離的得分機會。展望第二季,BA說除了改正犯規過多的缺點外,進攻上將會是吳岱豪的重點,加強進攻步法(footwork)和上半身肌肉也是當務之急。
他說,吳岱豪自球季結束就勤作重量,下一季應該會截然不同。
此外,BA表示他十分欣賞吳岱豪的企圖心。「他告訴我,下一季他要成為No.1 college player in the nation」。也許有點誇張,但這是吳岱豪的雄心壯志,值得鼓勵。
在場下,BA表示吳岱豪的英文有長足的進步,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He’s a joker on the team」,總是喜歡逗隊友開心,也很會耍寶。他意想不到的則是,小吳最喜歡的休閒活動竟是釣魚,只要沒上課、沒練球,就跑去釣魚。
為了加強吳岱豪的基本動作,他將於八月份赴拉斯維加斯參加極為有名的Pete Newell長人訓練營,而裕隆的曾文鼎也會去。
談台灣球員
BA在台灣除了指導Nike Camp,也抽空看了SBL冠軍戰。他對曾文鼎的評價很高,認為曾文鼎有很好的footwork,裕隆三個後衛的transition offense也打得很好。
他認為台灣球員最大的共通毛病在於「漫無目的的快」,不僅高中球員有此問題,SBL球員也有。他認為台啤這個現象就比較嚴重,裕隆的節奏控制就好很多,該快就快,該慢就慢。
由於喜歡打快球,台灣高中球員也普遍有耐心不夠的缺點,所以他總是要提醒球員「24秒其實是一段很長的時間」。
==
最後BA開了個小玩笑,他知道吳岱豪和曾文鼎都出自同一所再興中學,而「台灣啤酒也有一個中鋒來自同一所高中(意指哈孝遠)」。他說:「That is so impressive. Coach Hsu(許晉哲,今年也在Nike Camp執教) must be a great great recruiter! I think BYHU should hire him!」
Wednesday, April 26, 2006
Junk Mail:The Punch
達欣對台啤第三戰,台啤李偉民在終場同時將王志群推倒在地,造成王志群腦震盪的事件,當然令人感到遺憾。更令人始料未及的是,事件演變至今,竟可能出現民事與刑事官司。
這讓我想起NBA史上最著名的「The Punch」事件。
1977年12月9日火箭客場出戰湖人一役,兩隊打得相當火爆,Washington先是和火箭前鋒Kevin Kunnert發生衝突,隨後是Kareem Abdul-Jabbar,。坐在場下的Rudy Tomjanovich眼看即將幹架,跑進場中準備勸架。
已經火到不行的Washington感到背後一陣冷風,抄起右拳對衝過來的Tomjanovich就是一記右鉤拳,結結實實的打在Rudy T臉上。據Abdul-Jabbar形容,那個聲音就像是西瓜砸在水泥牆上。
Rudy T躺在血泊中,全場鴉雀無聲。許多人以為他…死了。
事後,Tomjanovich前後動了五次整形手術,臉部才恢復正常。Washington遭NBA總部罰款一萬美元,禁賽25場(60天)。
這個事件被形容為NBA史上最可怕的場上鬥毆(至少是在奧本山大亂鬥之前),進而促成NBA全面檢討對於場上場下球員涉及肢體衝突時的罰則和控管政策。當然,當年NBA層出不窮的打架事件也是原因之一。據統計,該年球季NBA共有41次的打架事件。
此一事件也被定名為「The Punch」,2002年知名作家John Feinstein以此為名寫了一本書就叫「The Punch」,描寫此事件如何改變了兩個人的一生以及NBA。
儘管Washington留下一世罵名,但Tomjanovich原諒了Washington。事實上,這也是Washington籃球生涯中唯一不名譽的事件。
Rudy T並沒有告Washington,火箭隊也沒有。所以,雖然李偉民的犯規動作不足取,但我們有理由相信他並非刻意傷人。也許他只是百分之一秒內的一時衝動,所以多推了一把,多加了三成力道,但這是否代表他刻意要終結某人的籃球生涯?I don’t think so. 可以肯定的是,或許他和台啤隊都應該在當下表現對王志群的關心,而非事後。
至於達欣球隊高層的反應,愛惜球員之心固然可以見容,但聲言訴諸「民事與刑事官司」,何苦來哉?運動本身都有肢體衝突和風險,過當的防守動作固不可取,但是有必要上綱到訴訟的層面嗎?
如果差點掛掉的Rudy T可以原諒Washington,如果火箭隊可以原諒Washington,我相信王志群和達欣也可以。
我們所要作的,是為王志群獻上無限的關懷、祈禱和祝福。同時,藉此機會全面檢討SBL和台灣籃壇對鬥毆的罰則,建立球員對過當防守動作的觀念,讓大家知道physical和刻意傷人之間的微小差別,什麼樣的動作不該作,應該以什麼樣的形式去尊重你的對手,而你在場上的一點點小衝動又會對對手造成如何巨大的影響。
Washington曾說,他的陰影之一就是,深怕自己死了之後,在墓碑上被刻上「扁Rudy T的那個人」。我希望,李偉民能夠向王志群致歉,卻不希望他必須承受相同的陰影。
如果王志群能順利康復,而他的「The Fall」又能在台灣籃球史上建立正面的意義,這才是大家樂見的結果。
這讓我想起NBA史上最著名的「The Punch」事件。
1977年12月9日火箭客場出戰湖人一役,兩隊打得相當火爆,Washington先是和火箭前鋒Kevin Kunnert發生衝突,隨後是Kareem Abdul-Jabbar,。坐在場下的Rudy Tomjanovich眼看即將幹架,跑進場中準備勸架。
已經火到不行的Washington感到背後一陣冷風,抄起右拳對衝過來的Tomjanovich就是一記右鉤拳,結結實實的打在Rudy T臉上。據Abdul-Jabbar形容,那個聲音就像是西瓜砸在水泥牆上。
Rudy T躺在血泊中,全場鴉雀無聲。許多人以為他…死了。
事後,Tomjanovich前後動了五次整形手術,臉部才恢復正常。Washington遭NBA總部罰款一萬美元,禁賽25場(60天)。
這個事件被形容為NBA史上最可怕的場上鬥毆(至少是在奧本山大亂鬥之前),進而促成NBA全面檢討對於場上場下球員涉及肢體衝突時的罰則和控管政策。當然,當年NBA層出不窮的打架事件也是原因之一。據統計,該年球季NBA共有41次的打架事件。
此一事件也被定名為「The Punch」,2002年知名作家John Feinstein以此為名寫了一本書就叫「The Punch」,描寫此事件如何改變了兩個人的一生以及NBA。
儘管Washington留下一世罵名,但Tomjanovich原諒了Washington。事實上,這也是Washington籃球生涯中唯一不名譽的事件。
Rudy T並沒有告Washington,火箭隊也沒有。所以,雖然李偉民的犯規動作不足取,但我們有理由相信他並非刻意傷人。也許他只是百分之一秒內的一時衝動,所以多推了一把,多加了三成力道,但這是否代表他刻意要終結某人的籃球生涯?I don’t think so. 可以肯定的是,或許他和台啤隊都應該在當下表現對王志群的關心,而非事後。
至於達欣球隊高層的反應,愛惜球員之心固然可以見容,但聲言訴諸「民事與刑事官司」,何苦來哉?運動本身都有肢體衝突和風險,過當的防守動作固不可取,但是有必要上綱到訴訟的層面嗎?
如果差點掛掉的Rudy T可以原諒Washington,如果火箭隊可以原諒Washington,我相信王志群和達欣也可以。
我們所要作的,是為王志群獻上無限的關懷、祈禱和祝福。同時,藉此機會全面檢討SBL和台灣籃壇對鬥毆的罰則,建立球員對過當防守動作的觀念,讓大家知道physical和刻意傷人之間的微小差別,什麼樣的動作不該作,應該以什麼樣的形式去尊重你的對手,而你在場上的一點點小衝動又會對對手造成如何巨大的影響。
Washington曾說,他的陰影之一就是,深怕自己死了之後,在墓碑上被刻上「扁Rudy T的那個人」。我希望,李偉民能夠向王志群致歉,卻不希望他必須承受相同的陰影。
如果王志群能順利康復,而他的「The Fall」又能在台灣籃球史上建立正面的意義,這才是大家樂見的結果。
Tuesday, April 25, 2006
SBL 05-06 Review:東森─Discovery
看過Discovery頻道嗎?豺狼虎豹獵殺羚羊的畫面?當羚羊被肢解…真是太血腥了,不該再描述下去。不過,這就是我對本季東森的感覺。
聽過Discovery專輯嗎?Mr. Children?東森該作的,就是再度踏上discovery的旅程,了解自己、發現自己、反省自己。
事情原本不該是如此的。去年夏天,東森以三年1500萬的價碼簽下陳信安,製造出近年台灣籃壇最令人震撼的新聞。陳信安加吳岱豪加楊玉明,為球迷創造出無限的遐想空間。
無論如何,陳信安既未報到,吳岱豪也決定赴BYU-Hawaii念書兼打球。儘管如此,東森有周俊三、楊玉明,有極被看好的教頭李雲翔,更有資源龐大的東森集團母企業,四強應該是相當合理的結果。
結果,出現了極不合理的結果。11勝19敗,以五連敗結束球季,4月14日敗給幼敏,成為協助幼敏終結SBL史上新高25連敗的善心人士。
結果是,東森全季勝幼敏4場,勝緯來3場,勝台銀2場,勝達欣、台啤各一場,被裕隆剋蛋。全隊先發10場以上8人,無人超過20場(吳俊雄剛好20)。
結果是,楊玉明平均19.3分領先全隊(SBL第4),其次為吳佳龍10.1分,歐陽進恆9.8分,蕭元昶7.7分、8.7籃板,吳俊雄7.1分、5.6籃板,辛金展6.4分、4.3籃板,鄭人維5.7分。周俊三2.7助攻是唯一上榜者,在SBL排名第13。
教練是戰績不佳最明顯的目標,也必須負擔大部份的責任,李雲翔自然不得閒。但東森這一批球員的難帶也是出了名的,如果說以嚴厲出名的鄭金城教練和以擅於「經營人心」的李雲翔都無法帶好球隊,那麼誰能帶?球員是否也有一定的問題?
東森恐怕要面臨和幼敏相同的質疑,那就是先發陣容全季作出太多變動。尤有甚者,東森並不像幼敏有著磨鍊新秀的藉口,這些讓人摸不著頭緒的變動,即使以練球狀況來解釋,恐怕也無法具備足夠的說服性。
不知道為什麼,這批球員從大華建設、九太再到東森,從來都給人難帶的印象,反映在球場上似乎也真是如此。如果籃球是純粹比天份、人手的運動,那麼東森的戰績鐵定不只於此,偏偏籃球是一項團隊運動,台銀能闖進四強正是最佳範例。
攤開東森的陣容來看,並不算差。四、五號位置有洪英哲、吳俊雄、廖偉成和本季最佳進步球員候選人蕭元昶,小前鋒有鄭人維、辛金展和歐陽進恆,後衛有楊玉明、周俊三、吳佳龍、黃寶賜、許澤鑫、吳至偉。
帳面上來看,東森一到三號呈現人才過剩的現象,時間已經不只一兩年,這還沒算進未報到的陳信安和離隊的陳順詳。為什麼一直沒有處理這個roster,是我不太理解的。
實際上來看,無論因為什麼原因,周俊三本季已經退出team leader的角色。楊玉明得分仍將近20分,卻未能發揮leader的作用,也未認清自己該扮演的角色。
先前曾經多次提及,楊玉明在受訪時自稱是一個「以切入為主的scorer」,和我的認知大異其趣。楊玉明不該是和羅興樑較為趨近的射手嗎?他最大的破壞力不就在於他的外線,能在短時間內大量取分的特性嗎?
有個朋友告訴我,楊玉明是一流的國際賽球員,卻是三流的國內球員。他在中華隊反而非常清楚自己的角色,也非常了解自己第六人的任務。至少在亞洲賽,他曾經數度在10-15分鐘之內,利用自己快速的第一步和超快的出手時間射得韓國、日本和其他中西亞球隊滿臉豆花。
奇怪的是,我們在台灣見不到這樣的楊玉明。我們見到他控球、切入分球、籃下單打,失誤連連,精準的外線反而時有時無。
這是他本身的認知,抑或是教練賦予的任務,無從得知。但如果一個球隊領袖認不清自己的角色,其他球員各懷鬼胎、角色混淆,似乎也不是怪事了。
東森本季唯二的看頭,是因為吳岱豪的離隊,給予蕭元昶和吳俊雄較多的發揮機會。蕭元昶是很少數認得清自己角色的東森球員,他作苦工、搶籃板、不濫投,對他已經無法再有其他要求了。吳俊雄也有一定的進步,唯起伏程度仍太大。
高中以190cm身高擔任控球的歐陽進恆,似乎真已不可能完成當年各界對他的高度期許,但本季他的得分較為穩定。至於平均10.1分的吳佳龍,相信嗎?他的攻守都還有很大的開發空間,就看哪一名教練能給予這種啟發。
周俊三和許澤鑫都很神奇的消失了,周俊三的上場時間應不至於快速縮減,許澤鑫也不至於上不了場,原因沒人知道。
有關鄭人維,似乎走上三分投射的路子。如果他和何守正同樣自甘於一名三分射手,那會是很大的遺憾。
言歸正傳,東森的人手沒有大問題,甚至也不是什麼戰術的問題,他們的球員和教練首先該作的是溫習幾個英文字母,例如what、who和how。
What is a leader? Who is our leader?
What is my role? How to play my role?
What is a team? How to work together as a team?
Discovery.
聽過Discovery專輯嗎?Mr. Children?東森該作的,就是再度踏上discovery的旅程,了解自己、發現自己、反省自己。
事情原本不該是如此的。去年夏天,東森以三年1500萬的價碼簽下陳信安,製造出近年台灣籃壇最令人震撼的新聞。陳信安加吳岱豪加楊玉明,為球迷創造出無限的遐想空間。
無論如何,陳信安既未報到,吳岱豪也決定赴BYU-Hawaii念書兼打球。儘管如此,東森有周俊三、楊玉明,有極被看好的教頭李雲翔,更有資源龐大的東森集團母企業,四強應該是相當合理的結果。
結果,出現了極不合理的結果。11勝19敗,以五連敗結束球季,4月14日敗給幼敏,成為協助幼敏終結SBL史上新高25連敗的善心人士。
結果是,東森全季勝幼敏4場,勝緯來3場,勝台銀2場,勝達欣、台啤各一場,被裕隆剋蛋。全隊先發10場以上8人,無人超過20場(吳俊雄剛好20)。
結果是,楊玉明平均19.3分領先全隊(SBL第4),其次為吳佳龍10.1分,歐陽進恆9.8分,蕭元昶7.7分、8.7籃板,吳俊雄7.1分、5.6籃板,辛金展6.4分、4.3籃板,鄭人維5.7分。周俊三2.7助攻是唯一上榜者,在SBL排名第13。
教練是戰績不佳最明顯的目標,也必須負擔大部份的責任,李雲翔自然不得閒。但東森這一批球員的難帶也是出了名的,如果說以嚴厲出名的鄭金城教練和以擅於「經營人心」的李雲翔都無法帶好球隊,那麼誰能帶?球員是否也有一定的問題?
東森恐怕要面臨和幼敏相同的質疑,那就是先發陣容全季作出太多變動。尤有甚者,東森並不像幼敏有著磨鍊新秀的藉口,這些讓人摸不著頭緒的變動,即使以練球狀況來解釋,恐怕也無法具備足夠的說服性。
不知道為什麼,這批球員從大華建設、九太再到東森,從來都給人難帶的印象,反映在球場上似乎也真是如此。如果籃球是純粹比天份、人手的運動,那麼東森的戰績鐵定不只於此,偏偏籃球是一項團隊運動,台銀能闖進四強正是最佳範例。
攤開東森的陣容來看,並不算差。四、五號位置有洪英哲、吳俊雄、廖偉成和本季最佳進步球員候選人蕭元昶,小前鋒有鄭人維、辛金展和歐陽進恆,後衛有楊玉明、周俊三、吳佳龍、黃寶賜、許澤鑫、吳至偉。
帳面上來看,東森一到三號呈現人才過剩的現象,時間已經不只一兩年,這還沒算進未報到的陳信安和離隊的陳順詳。為什麼一直沒有處理這個roster,是我不太理解的。
實際上來看,無論因為什麼原因,周俊三本季已經退出team leader的角色。楊玉明得分仍將近20分,卻未能發揮leader的作用,也未認清自己該扮演的角色。
先前曾經多次提及,楊玉明在受訪時自稱是一個「以切入為主的scorer」,和我的認知大異其趣。楊玉明不該是和羅興樑較為趨近的射手嗎?他最大的破壞力不就在於他的外線,能在短時間內大量取分的特性嗎?
有個朋友告訴我,楊玉明是一流的國際賽球員,卻是三流的國內球員。他在中華隊反而非常清楚自己的角色,也非常了解自己第六人的任務。至少在亞洲賽,他曾經數度在10-15分鐘之內,利用自己快速的第一步和超快的出手時間射得韓國、日本和其他中西亞球隊滿臉豆花。
奇怪的是,我們在台灣見不到這樣的楊玉明。我們見到他控球、切入分球、籃下單打,失誤連連,精準的外線反而時有時無。
這是他本身的認知,抑或是教練賦予的任務,無從得知。但如果一個球隊領袖認不清自己的角色,其他球員各懷鬼胎、角色混淆,似乎也不是怪事了。
東森本季唯二的看頭,是因為吳岱豪的離隊,給予蕭元昶和吳俊雄較多的發揮機會。蕭元昶是很少數認得清自己角色的東森球員,他作苦工、搶籃板、不濫投,對他已經無法再有其他要求了。吳俊雄也有一定的進步,唯起伏程度仍太大。
高中以190cm身高擔任控球的歐陽進恆,似乎真已不可能完成當年各界對他的高度期許,但本季他的得分較為穩定。至於平均10.1分的吳佳龍,相信嗎?他的攻守都還有很大的開發空間,就看哪一名教練能給予這種啟發。
周俊三和許澤鑫都很神奇的消失了,周俊三的上場時間應不至於快速縮減,許澤鑫也不至於上不了場,原因沒人知道。
有關鄭人維,似乎走上三分投射的路子。如果他和何守正同樣自甘於一名三分射手,那會是很大的遺憾。
言歸正傳,東森的人手沒有大問題,甚至也不是什麼戰術的問題,他們的球員和教練首先該作的是溫習幾個英文字母,例如what、who和how。
What is a leader? Who is our leader?
What is my role? How to play my role?
What is a team? How to work together as a team?
Discovery.
Sunday, April 16, 2006
Junk Mail:Time to hand out the hardwares…
SBL第三季行將結束,照老外的說法,也該是頒發一些「硬體」的時刻了。所謂硬體(hardware)也就是指獎座的意思,也就是年度獎項。不過圓球並未真正頒發獎座,所以也許該稱為「軟體」比較恰當。
一個題外話是,去年圓球城市首度推出年度獎項票選,周士淵榮獲MVP,結果從那時開始就…,據說被裕隆教練李雲光虧了個夠。該不會圓球選出的得獎者,也和運動畫刊的封面人物一樣有著「SI詛咒」(SI jinx)…
廢話少說,讓我們開始進入籃球垃圾心目中的SBL 2005-06球季獎項:
●MVP:田壘
本季角逐MVP的人選,我想可能就只有田壘、曾文鼎和林志傑三人了,相當明顯。所謂most VALUABLE,每個人的定義都不太相同,爭議也由此而起。一個不變的原則是,球隊勝場數是關鍵因素之一,除非你的球隊最後一名,但你的個人成績達到平均50分、30籃板、15助攻。
先看一下三人至今的平均績效:
田壘:26.8p, 11.3rb, 2.4a, 1.8blk, 1.8s
曾文鼎:17.6p, 10.2rb, 2.8a, 2.4blk, 1.1s
林志傑:25.2p, 6.2rb, 3.3a, 1.6s
之所以把獎頒給田壘,是因為他得分、籃板都排名全SBL第一,阻攻第二,抄截第五,而他對達欣的重要性則是不言可喻的。
曾文鼎也有突破性的表現,但是在裕隆這支陣容堅強的球隊中,球員在各種獎項的競逐上終究會比較吃虧,正如同NBA的底特律活塞一樣。至於林志傑,對台啤也同樣重要,表現亦極為全面,但短路的頻率高了一點。
●年度明星隊
第一隊
F:林志傑
F:田壘
C:曾文鼎
G:羅興樑
G:陳志忠
田壘、林志傑毋需再解釋了。第一隊中鋒,去年我給了吳岱豪,今年的選擇絕對是曾文鼎。後衛則由去年的周俊三、周士淵換成今年的陳志忠和羅興樑。
陳志忠固然球路有點爭議,但穩定性和拼勁不作第二人想,關鍵時刻的外線準頭,是他經常被忽略的一項優點。
羅興樑在履敗履戰的幼敏,其實心理壓力很大,同時各隊也非常清楚,他是唯一需要費心伺候的人選。然而他仍有19.7分、4.5籃板、2.4助攻和1.7抄截的表現,如果沒有他,幼敏連幾場「差一點贏球」的比賽都不會有。
對於羅興樑和幼敏,我一向是「讓羅興樑無論投籃幾次都不嫌多」哲學的鼓吹者。像羅興樑如此的射手,像幼敏如此生澀的球隊,羅仔扮演的角色應該有如溜馬的Reggie Miller,擁有無限開火權、一路綠燈到底,全隊可以三擋、四擋,就為了替他製造投籃機會的。很可惜,情況似乎一直不是如此。
第二隊
F:楊哲宜
F:李啟億
C:蕭元昶
G:張智峰
G:簡明富
第三隊
F:何守正
F:林宜輝
C:吳志遠
G:許皓程
G:吳永仁
特地翻出去年我自己的票選名單,赫然發現前後兩年的名單內容有如天壤之別。消失者計有周士淵、朱永弘、哈孝遠、楊玉明、王志群、陳暉等人(吳岱豪和陳信安兩人本季完全未出賽)。新進榜者計有蕭元昶、張智峰、簡明富、吳永仁、許皓程、林宜輝、吳志遠和楊哲宜等人。
第二隊的陣容饒富趣味。同屬緯來的楊哲宜和李啟億,似乎也是緯來唯二的支柱,但兩名球員入選第二隊,球隊卻打不進四強,倒也說明緯來是有環節出了問題。蕭元昶坐直昇機直昇第二隊中鋒,一方面是對他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也說明其他中鋒實在不夠努力。至於簡明富,也許裘爺有句話形容得最貼切,「台銀已經成為阿富的球隊」。
第三隊部份,台啤占掉三人。始終認為「何老師」的潛力不止於此,不會只是個三分射手,但即使以三分射手而言,本季他也展現出很嗆的準頭和抗壓性。吳志遠等於是取代了去年的哈孝遠,成為台啤的籃板支柱,不過他的打法不太像傳統中鋒。
林宜輝,以第二年的球員來說,除了罰球稍遜之外已沒有什麼能夠要求,擁有符合水準的速度、中距離和空手走位觀念,在小前鋒的位置還有很大進步空間。
吳永仁和許皓程,兩年前還和簡明富是台銀「三小福」的隊友。許皓程在轉隊台啤之後,上場空間壓縮,卻絲毫不減他的重要性。本季他為台啤投進數記關鍵外線,傳出無數關鍵助攻,他的球技絕非6.1分、3.6籃板和2.7助攻的數字可以說明。吳永仁兩分球─三分球─罰球命中率分別有49%、43%、84%,同時每場傳出5次助攻,稱得上是台銀的沈默英雄。
有兩點需要說明的是,平均19.3分的楊玉明未上榜,並不是懷疑他的球技,而是認為他應該更了解如何作個winner。另外,後衛方面的競爭太過激烈,李學林、陳暉、王志群等人都是遺珠之憾。
●最佳教練:韋陳明
有誰能告訴我台銀怎麼了嗎?台銀上下半季的轉變,恐怕是台灣籃球近幾年來最美的故事之一,同時也是最大的謎題。
無論答案是什麼,都和韋陳明有關。這位從上季開始就頻頻被不少媒體形容為「最有氣度和風範」的教練,成功的讓台銀從一支怕輸的隊伍成為想贏的球隊。15勝15敗的戰績或許不算什麼,對這支低預算隊伍已是值得嘉許的成就。
●最佳防守球員:張智峰
張智峰的堅強防守,在國內已經可以用「惡名昭彰」來形容,被盯上的球員個個叫苦連天,只要問問林志傑就好。值得一提的球員還有曾文鼎,以及本季初放光芒的岳瀛立,他們都以長臂和適時的補位防守聞名。
●最佳進步球員:蕭元昶
如果可以,我很希望這個獎由蕭元昶、陳順詳和岳瀛立三個人共享。如果非得選擇一人,在下半季成為東森禁區唯一支柱的蕭元昶,會是我的選擇。
說來好笑,蕭、陳、岳三人, 上一季都還是在東森搶板凳坐的替補球員,結果陳、岳兩人轉隊,蕭則因吳岱豪赴美而受重用,三人同時找到春天,而本季也都會是他們值得驕傲的一季:
蕭元昶:由1.6分、0.9籃板進步為7.7分、8.7籃板(平均上場24.9min)
陳順詳:由2.1分、1.8籃板進步為10.1分、3.7籃板、整體命中率49%、三分命中率41%(平均上場20.6min)
岳瀛立:由1.7分、0.8籃板進步為7.8分、3.4籃板、1.2阻攻(平均上場17.3min)
這是最難作出選擇的一個獎項。
●最佳運動精神球員:王志群
他在場上不曾抱怨,他帶傷奮戰,鼓勵隊友,堅毅求勝,尊敬對手,對我來說,這就是最佳的運動精神。另外值得肯定的球員還有羅興樑和李學林。
●最佳新秀:蘇翊傑
最佳進步球員是最難的抉擇,這個獎則是最簡單的選擇,no-brainer,不用花腦筋就能作出的決定。蘇翊傑以菜鳥之姿接下達欣主控,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當然,他還有太多要學,但他無疑是本季表現最傑出的新人。排名二、三的分別是簡嘉宏、鄭人維。
●185cm以下最佳五人:羅興樑、陳志忠、張智峰、簡明富、許皓程
一個題外話是,去年圓球城市首度推出年度獎項票選,周士淵榮獲MVP,結果從那時開始就…,據說被裕隆教練李雲光虧了個夠。該不會圓球選出的得獎者,也和運動畫刊的封面人物一樣有著「SI詛咒」(SI jinx)…
廢話少說,讓我們開始進入籃球垃圾心目中的SBL 2005-06球季獎項:
●MVP:田壘
本季角逐MVP的人選,我想可能就只有田壘、曾文鼎和林志傑三人了,相當明顯。所謂most VALUABLE,每個人的定義都不太相同,爭議也由此而起。一個不變的原則是,球隊勝場數是關鍵因素之一,除非你的球隊最後一名,但你的個人成績達到平均50分、30籃板、15助攻。
先看一下三人至今的平均績效:
田壘:26.8p, 11.3rb, 2.4a, 1.8blk, 1.8s
曾文鼎:17.6p, 10.2rb, 2.8a, 2.4blk, 1.1s
林志傑:25.2p, 6.2rb, 3.3a, 1.6s
之所以把獎頒給田壘,是因為他得分、籃板都排名全SBL第一,阻攻第二,抄截第五,而他對達欣的重要性則是不言可喻的。
曾文鼎也有突破性的表現,但是在裕隆這支陣容堅強的球隊中,球員在各種獎項的競逐上終究會比較吃虧,正如同NBA的底特律活塞一樣。至於林志傑,對台啤也同樣重要,表現亦極為全面,但短路的頻率高了一點。
●年度明星隊
第一隊
F:林志傑
F:田壘
C:曾文鼎
G:羅興樑
G:陳志忠
田壘、林志傑毋需再解釋了。第一隊中鋒,去年我給了吳岱豪,今年的選擇絕對是曾文鼎。後衛則由去年的周俊三、周士淵換成今年的陳志忠和羅興樑。
陳志忠固然球路有點爭議,但穩定性和拼勁不作第二人想,關鍵時刻的外線準頭,是他經常被忽略的一項優點。
羅興樑在履敗履戰的幼敏,其實心理壓力很大,同時各隊也非常清楚,他是唯一需要費心伺候的人選。然而他仍有19.7分、4.5籃板、2.4助攻和1.7抄截的表現,如果沒有他,幼敏連幾場「差一點贏球」的比賽都不會有。
對於羅興樑和幼敏,我一向是「讓羅興樑無論投籃幾次都不嫌多」哲學的鼓吹者。像羅興樑如此的射手,像幼敏如此生澀的球隊,羅仔扮演的角色應該有如溜馬的Reggie Miller,擁有無限開火權、一路綠燈到底,全隊可以三擋、四擋,就為了替他製造投籃機會的。很可惜,情況似乎一直不是如此。
第二隊
F:楊哲宜
F:李啟億
C:蕭元昶
G:張智峰
G:簡明富
第三隊
F:何守正
F:林宜輝
C:吳志遠
G:許皓程
G:吳永仁
特地翻出去年我自己的票選名單,赫然發現前後兩年的名單內容有如天壤之別。消失者計有周士淵、朱永弘、哈孝遠、楊玉明、王志群、陳暉等人(吳岱豪和陳信安兩人本季完全未出賽)。新進榜者計有蕭元昶、張智峰、簡明富、吳永仁、許皓程、林宜輝、吳志遠和楊哲宜等人。
第二隊的陣容饒富趣味。同屬緯來的楊哲宜和李啟億,似乎也是緯來唯二的支柱,但兩名球員入選第二隊,球隊卻打不進四強,倒也說明緯來是有環節出了問題。蕭元昶坐直昇機直昇第二隊中鋒,一方面是對他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也說明其他中鋒實在不夠努力。至於簡明富,也許裘爺有句話形容得最貼切,「台銀已經成為阿富的球隊」。
第三隊部份,台啤占掉三人。始終認為「何老師」的潛力不止於此,不會只是個三分射手,但即使以三分射手而言,本季他也展現出很嗆的準頭和抗壓性。吳志遠等於是取代了去年的哈孝遠,成為台啤的籃板支柱,不過他的打法不太像傳統中鋒。
林宜輝,以第二年的球員來說,除了罰球稍遜之外已沒有什麼能夠要求,擁有符合水準的速度、中距離和空手走位觀念,在小前鋒的位置還有很大進步空間。
吳永仁和許皓程,兩年前還和簡明富是台銀「三小福」的隊友。許皓程在轉隊台啤之後,上場空間壓縮,卻絲毫不減他的重要性。本季他為台啤投進數記關鍵外線,傳出無數關鍵助攻,他的球技絕非6.1分、3.6籃板和2.7助攻的數字可以說明。吳永仁兩分球─三分球─罰球命中率分別有49%、43%、84%,同時每場傳出5次助攻,稱得上是台銀的沈默英雄。
有兩點需要說明的是,平均19.3分的楊玉明未上榜,並不是懷疑他的球技,而是認為他應該更了解如何作個winner。另外,後衛方面的競爭太過激烈,李學林、陳暉、王志群等人都是遺珠之憾。
●最佳教練:韋陳明
有誰能告訴我台銀怎麼了嗎?台銀上下半季的轉變,恐怕是台灣籃球近幾年來最美的故事之一,同時也是最大的謎題。
無論答案是什麼,都和韋陳明有關。這位從上季開始就頻頻被不少媒體形容為「最有氣度和風範」的教練,成功的讓台銀從一支怕輸的隊伍成為想贏的球隊。15勝15敗的戰績或許不算什麼,對這支低預算隊伍已是值得嘉許的成就。
●最佳防守球員:張智峰
張智峰的堅強防守,在國內已經可以用「惡名昭彰」來形容,被盯上的球員個個叫苦連天,只要問問林志傑就好。值得一提的球員還有曾文鼎,以及本季初放光芒的岳瀛立,他們都以長臂和適時的補位防守聞名。
●最佳進步球員:蕭元昶
如果可以,我很希望這個獎由蕭元昶、陳順詳和岳瀛立三個人共享。如果非得選擇一人,在下半季成為東森禁區唯一支柱的蕭元昶,會是我的選擇。
說來好笑,蕭、陳、岳三人, 上一季都還是在東森搶板凳坐的替補球員,結果陳、岳兩人轉隊,蕭則因吳岱豪赴美而受重用,三人同時找到春天,而本季也都會是他們值得驕傲的一季:
蕭元昶:由1.6分、0.9籃板進步為7.7分、8.7籃板(平均上場24.9min)
陳順詳:由2.1分、1.8籃板進步為10.1分、3.7籃板、整體命中率49%、三分命中率41%(平均上場20.6min)
岳瀛立:由1.7分、0.8籃板進步為7.8分、3.4籃板、1.2阻攻(平均上場17.3min)
這是最難作出選擇的一個獎項。
●最佳運動精神球員:王志群
他在場上不曾抱怨,他帶傷奮戰,鼓勵隊友,堅毅求勝,尊敬對手,對我來說,這就是最佳的運動精神。另外值得肯定的球員還有羅興樑和李學林。
●最佳新秀:蘇翊傑
最佳進步球員是最難的抉擇,這個獎則是最簡單的選擇,no-brainer,不用花腦筋就能作出的決定。蘇翊傑以菜鳥之姿接下達欣主控,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當然,他還有太多要學,但他無疑是本季表現最傑出的新人。排名二、三的分別是簡嘉宏、鄭人維。
●185cm以下最佳五人:羅興樑、陳志忠、張智峰、簡明富、許皓程
Sunday, April 09, 2006
NCAA垃圾場─也談Joakim Noah和其他
艾迪兄的NBA狀元美夢已經破碎,因為Joakim Noah、Al Horford和Corey Brewer三名Florida大將已經宣佈,下一季將重返UF爭取NCAA連霸大業。換句話說,艾迪兄的惡夢─2007年由Noah和Ohio State的Greg Oden爭奪NBA選秀狀元大戲─是比較可能出現的戲碼。
很難反駁艾迪兄分析Noah可能成為狀元的諸多因素,因為那都是事實。不過,最近和部份圓球作者討論起Noah時,卻也有著許多慨嘆。
Noah is good, no doubt. 但Noah仍只是個半成品,就拿錦標賽火鍋紀錄被刷新的Loren Woods來說,當今的Noah真的比當年的Woods好?再拿一般人見到Noah時最容易想起的Marcus Camby來說,Noah又比Camby好嗎?
我並不肯定,但心裡有著很大的問號。Woods最大的悲哀就是一輩子活在Tim Duncan的陰影之中,否則他也不會從Wake Forest轉到Arizona去。而Camby雖然如今只是個中級的NBA明星,當年大學時代和Duncan之爭,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還贏得50-50的肯定,也就是說有一半的人認為他不輸Duncan。
慨嘆來自於,目前大多數的NCAA球員都還只是半成品,卻已經是NBA選秀行情最頂級的球星。Noah最大的優點在於他的mobility、lateral quickness、抓阻攻的天生球感、水準以上的基本動作,以及高位分球,最大的弱點在於,他還沒有太好的腳步和投籃。所以,他留校的決定是正確的。無論是為了享受大學生活、追逐連霸,或是鍜鍊球技。
Noah確實很有潛力,光是他願意傳球的心態和傳球的技巧,以及搧鍋的timing,就能夠看出他的天份。但我們這邊所討論的,是他有沒有條件成為一個a great NBA player,而不只是a good NBA player,是他有沒有條件live up to the no.1 pick billing,而不要成為另一個Michael Olowokandi,因此用較高的標準來看待他。
再看其他的當紅炸子雞,UCLA的大一新鮮人Luc Richard Mbah A Moute,杜克的Josh McRoberts,以及北卡大的Tyler Hansbrough,甚至是UCLA的Jordan Farmar,也面臨相同的狀況:他們都還是半成品。
在為他們的天份讚嘆的同時,卻也怕他們會成為NBA制度下的犧牲品,永遠就只是個半成品,這種球員太多太多。
我並不天真,我知道「時代在變,潮流也在變」,在大學裡留四年的時代早已過去,但是在見到最後四強之中有三所學校都以大一、大二球員為主力互相火拼之時,心裡的感慨實在揮之不去!
●談John Chaney退休
繼Purdue的Gene Keady之後,Temple的老教練John Chaney也宣佈退休了。一般人對他的認識,多半在Temple無人道的清晨5點半練球,以及戰無不勝又超級詭異的Matchup zone defense。
John Chaney帶出過不少知名、好用的球員,例如Eddie Jones、Rick Brunson、Aaron McKie、Marc Jackson、Mark Strickland和Tim Perry等等,以及最新的Mardy Collins,似乎以訓練高後衛或鋒衛見長。
話說Chaney,見過他帶球的人都知道,他永遠穿著大號襯衫,一開賽就鬆開領帶,全場遊走教練區。Chaney的長相,實在稱不上是「慈祥祖父型」,反而很像Temple的吉祥物貓頭鷹,而且是隻眼神有點邪惡的貓頭鷹。
不過,他和Keady一樣,更以爆烈的脾氣聞名。他曾經在1994年一場比賽的賽後記者會恐嚇要用槍幹掉時任UMass教練的John Calipari,兩人差點當場開打,後來遭到禁賽,2005年對St. Joseph’s一役,也曾因下令球員上場「犧牲打」,對對手球員下重手犯規,把該名對手球員打到骨折而遭到空前的批評。
有人說,如果Bobby Knight惹出這麼多事端而惡名昭彰,那麼Chaney也相去不遠,只不過Chaney比Knight撐得久一點,沒被學校踢走。
那麼,他為什麼能撐這麼久?第一,Temple這個學校的籃球水準,可以說完全是Chaney一手建立起來;第二,Temple和Duke、UNC不同,Chaney註定收不到McDonald’s All-American。Chaney因此和前Georgetown教頭John Thompson一樣,特別照顧來自破碎、貧窮家庭的黑人球員,或是不受重視的高中球員,因而在費城附近的區域享有盛名,同時很受球員相挺。
很可惜的,Chaney最大的遺憾就是未曾打進最後四強。終其一生,74歲的Chaney任教34年,除了1978年帶領Cheyney State奪得全美第二級大學冠軍,在Temple任教多年來五度闖進最後八強,在分區冠軍戰五戰盡墨。
他的生涯戰績為741勝,其中在Temple為516勝252敗,七次拿下Atlantic 10聯盟冠軍,現役大學教練中只有Bobby Knight、Eddie Sutton、Lute Olson和K教練超過他。能夠和這些教頭相提並論,你應該能知道Chaney的份量。
無論如何,大學籃球又失去了一名個人色彩豐富的好教練。在關注各大名校、各大知名教頭,以及新出爐的冠軍教練Billy Donovan之際,John Chaney值得籃球愛好者投射最後的注目禮。
很難反駁艾迪兄分析Noah可能成為狀元的諸多因素,因為那都是事實。不過,最近和部份圓球作者討論起Noah時,卻也有著許多慨嘆。
Noah is good, no doubt. 但Noah仍只是個半成品,就拿錦標賽火鍋紀錄被刷新的Loren Woods來說,當今的Noah真的比當年的Woods好?再拿一般人見到Noah時最容易想起的Marcus Camby來說,Noah又比Camby好嗎?
我並不肯定,但心裡有著很大的問號。Woods最大的悲哀就是一輩子活在Tim Duncan的陰影之中,否則他也不會從Wake Forest轉到Arizona去。而Camby雖然如今只是個中級的NBA明星,當年大學時代和Duncan之爭,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還贏得50-50的肯定,也就是說有一半的人認為他不輸Duncan。
慨嘆來自於,目前大多數的NCAA球員都還只是半成品,卻已經是NBA選秀行情最頂級的球星。Noah最大的優點在於他的mobility、lateral quickness、抓阻攻的天生球感、水準以上的基本動作,以及高位分球,最大的弱點在於,他還沒有太好的腳步和投籃。所以,他留校的決定是正確的。無論是為了享受大學生活、追逐連霸,或是鍜鍊球技。
Noah確實很有潛力,光是他願意傳球的心態和傳球的技巧,以及搧鍋的timing,就能夠看出他的天份。但我們這邊所討論的,是他有沒有條件成為一個a great NBA player,而不只是a good NBA player,是他有沒有條件live up to the no.1 pick billing,而不要成為另一個Michael Olowokandi,因此用較高的標準來看待他。
再看其他的當紅炸子雞,UCLA的大一新鮮人Luc Richard Mbah A Moute,杜克的Josh McRoberts,以及北卡大的Tyler Hansbrough,甚至是UCLA的Jordan Farmar,也面臨相同的狀況:他們都還是半成品。
在為他們的天份讚嘆的同時,卻也怕他們會成為NBA制度下的犧牲品,永遠就只是個半成品,這種球員太多太多。
我並不天真,我知道「時代在變,潮流也在變」,在大學裡留四年的時代早已過去,但是在見到最後四強之中有三所學校都以大一、大二球員為主力互相火拼之時,心裡的感慨實在揮之不去!
●談John Chaney退休
繼Purdue的Gene Keady之後,Temple的老教練John Chaney也宣佈退休了。一般人對他的認識,多半在Temple無人道的清晨5點半練球,以及戰無不勝又超級詭異的Matchup zone defense。
John Chaney帶出過不少知名、好用的球員,例如Eddie Jones、Rick Brunson、Aaron McKie、Marc Jackson、Mark Strickland和Tim Perry等等,以及最新的Mardy Collins,似乎以訓練高後衛或鋒衛見長。
話說Chaney,見過他帶球的人都知道,他永遠穿著大號襯衫,一開賽就鬆開領帶,全場遊走教練區。Chaney的長相,實在稱不上是「慈祥祖父型」,反而很像Temple的吉祥物貓頭鷹,而且是隻眼神有點邪惡的貓頭鷹。
不過,他和Keady一樣,更以爆烈的脾氣聞名。他曾經在1994年一場比賽的賽後記者會恐嚇要用槍幹掉時任UMass教練的John Calipari,兩人差點當場開打,後來遭到禁賽,2005年對St. Joseph’s一役,也曾因下令球員上場「犧牲打」,對對手球員下重手犯規,把該名對手球員打到骨折而遭到空前的批評。
有人說,如果Bobby Knight惹出這麼多事端而惡名昭彰,那麼Chaney也相去不遠,只不過Chaney比Knight撐得久一點,沒被學校踢走。
那麼,他為什麼能撐這麼久?第一,Temple這個學校的籃球水準,可以說完全是Chaney一手建立起來;第二,Temple和Duke、UNC不同,Chaney註定收不到McDonald’s All-American。Chaney因此和前Georgetown教頭John Thompson一樣,特別照顧來自破碎、貧窮家庭的黑人球員,或是不受重視的高中球員,因而在費城附近的區域享有盛名,同時很受球員相挺。
很可惜的,Chaney最大的遺憾就是未曾打進最後四強。終其一生,74歲的Chaney任教34年,除了1978年帶領Cheyney State奪得全美第二級大學冠軍,在Temple任教多年來五度闖進最後八強,在分區冠軍戰五戰盡墨。
他的生涯戰績為741勝,其中在Temple為516勝252敗,七次拿下Atlantic 10聯盟冠軍,現役大學教練中只有Bobby Knight、Eddie Sutton、Lute Olson和K教練超過他。能夠和這些教頭相提並論,你應該能知道Chaney的份量。
無論如何,大學籃球又失去了一名個人色彩豐富的好教練。在關注各大名校、各大知名教頭,以及新出爐的冠軍教練Billy Donovan之際,John Chaney值得籃球愛好者投射最後的注目禮。
Tuesday, April 04, 2006
NCAA垃圾場:重新亂談
前言:I’m back. 沒什麼特殊原因,because Mayor asked me to…
目前因為工作的關係,雖然對籃球依然喜愛,卻無法像以前一樣大量的觀看球賽了。因此,往後多數只能提供個人對籃球的看法和想法,而稱不上是「球評」了;既無看球,何來之「評」?
●Upset
如果你注意一般台灣,甚至美國的報紙,多數針對NCAA錦標賽都集中在兩個面向上。第一是各區的第一種子,第二則是冷門戰果,也就是俗稱的upset。這是自然的,因為upset人人愛,因為大家都喜歡看到弱者擊敗強者,大衛擊敗歌利亞。
事實上,upset也往往是許多人的NCAA啟蒙,因為它吸引了你的注意力。至少,對我來說是如此。
那麼,今年的NCAA錦標賽應該很能喚起球迷心中的「NCAA意識」。我算了一下,在最後四強之前的60場比賽(play-in game不計),低順位種子擊敗高順位種子的upset就有20場,也就是占了總場次的1/3。
Atlanta Region
(12) Texas A&M def. (5) Syracuse
(14) Northwetern St. def. (3) Iowa
(10) NC St. def. (7) California
(4) LSU def. (1) Duke
(4) LSU def. (2) Texas
Oakland Region
(9) Bucknell def. (8) Arkansas
(13) Bradley def. (4) Kansas
(10) Alabama def. (7) Marquette
(13) Bradley def. (5) Pittsburgh
(2) UCLA def. (1) Memphis
Washington D.C. Region
(11) George Mason def. (6) Michigan St.
(7) Wichita St. def. (2) Tennessee
(11) George Mason def. (3) UNC
(5) Washington def. (4) Illinois
(11) George Mason def. (7) Wichita St.
(11) George Mason def. (1) UConn
Minneapolis Region
(12) Montana def. (5) Nevada
(11) Wisconsin-Milwaukee def. (6) Oklahoma
(7) Georgetown def. (2) Ohio St.
(3) Florida def. (1) Villanova
這是自1980年以來首度沒有一支分區第一種子打進最後四強,也是我看NCAA以來的第一次,戰況相當的誇張。
如果你注意一下,就會發現第5和第12種子這個配對真的有鬼。也不知為什麼,每年的這個配對總是最容易爆冷門的組合,今年輪到Syracuse和Nevada倒大楣。
另外,Kansas、Iowa、Tennessee、UNC等前四種子出局的速度實在快了一點,這一方面證明賽前Selection Committee被訐譙不是沒有道理,一方面則說明當今的NCAA還受到棄學潮影響,搞得各大名校經常必須以低年級球員陣容來迎戰以高年級陣容為主的mid major。在經驗法則的影響下,冷門由此而生,今年的當紅炸子雞George Mason就是最好的範例。
●Biggest upset in history
會看到這裡的人,應該沒有人不曉得,今年最美的灰姑娘有著男生的名字George Mason吧。今年美國除了總統George Bush之外,名氣最響亮的「喬治」,應該就是George Mason這所位於華盛頓近郊、學生數有29,000人的大學了。
GM前後幹掉Michigan State、UNC、UConn三所擁有冠軍的學校,想不紅都很難。最近彷彿每個人都想弄些George Mason綠黃相間的球衣來穿穿,每個記者也都瘋狂訪問GM老教頭Jim Larranaga,忙著狂挖GM的漏網故事。
連續打敗三所名校,某種程度上,實在不能再說這是upset了,這簡直像是連續三期樂透中頭彩一樣不可能。但GM在延長賽中擊敗UConn,被稱為NCAA史上最大冷門,又是否名符其實呢?我想是的。
先前的超大冷門,例如1983年NC State在冠軍賽中擊敗Houston、1985年Villanova擊敗Georgetown,抑或是1979年UPenn打進四強,當然都是大冷門。但它們都不是所謂的mid major學校,也就是說他們至少都來自於主要聯盟,如Big East、Southwest Conference,或是在當年排行榜上占有一席之地,只不過非常不被看好而已。
George Mason打進四強,簡直可以用come out of nowhere來形容。在今年之前,恐怕還有很多人連他們在那一個聯盟都搞不清楚,更別提GM的教練、球員誰是誰了。
Mason的出線,非常貼切的說明了NCAA錦標賽一敗即死制的美麗與殘酷。他們是一支連聯盟冠軍都沒拿到,靠著selection committee邀請才打進64強的隊伍,而且當初受邀還引起很大的爭議,因為在Colonial Athletic Conference例行賽中兩度擊敗Mason的Hofstra並未受邀。
有趣的是,Mason連續擊敗Michigan State、UNC、Wichita State和UConn之後,反而證明了委員會的真知灼見。
總之,稱Mason打敗UConn為史上最大upset,我是沒什麼意見。類似Mason這種第11種子打進四強的例子,往後自是不可能經常發生,但Mason的灰姑娘之旅,已足夠讓各次級聯盟的學校振奮,讓他們了解,只要競競業業,加上一點好運氣,anything is possible。
●外籍球員
UCLA的Luc Richard Mbah A Moute和Florida的Joakim Noah,成為目前最紅的兩個球員。
如果再加上UCLA的Alfred Aboya,冠軍戰的兩隊共有三人出身於足球國家喀麥隆。Joakim Noah的網球明星老爸Yannick Noah,國籍雖是法國,但幼年時在喀麥隆長大。
無論如何,打從當年Hakeem Olajuwon從奈及利亞被挖到休士頓大學打球這20年以來,不僅NBA國際化腳步日漸快速,連NCAA也不遑多讓。許多學校都以擅找外籍球員見長,也有一脈相傳的歷史。
未來,這股尋找外籍球員的風潮恐怕只會愈演愈烈。再加上日本田臥勇太、台灣吳岱豪和蘇翊傑(有學校想要,只是他沒去)的範例,國內球員有志者可以將眼光放遠一點。
●所謂character
Gonzaga敗給UCLA之後,最感人的一幕並非Gonzaga明星球員Adam Morrison倒地痛哭。在球賽中曾經和Morrison衝突被裁判架開的Aaron Afflalo,在UCLA贏球狂歡之際,前往安慰Morrison並伸手將他拉起來。
事後,連Morrison自己也承認,Afflalo此舉「非常有格調」。Afflalo自己則認為這算不了什麼,因為Morrison確實是今年NCAA的最佳球員之一,可惜的是兩隊只有一隊能贏,而贏球的是UCLA。
CAA聯盟錦標賽George Mason輸給Hofstra一役,主力後衛Toney Skinn可能是眼見輸球心情不爽,比賽終了前竟莫名其妙的朝一名Hofstra球員的鼠蹊部用力K下去,賽後遭教頭Jim Larranaga禁賽一場。換句話說,Larranaga是在明知很有可能在NCAA錦標賽首輪損失一員大將的情況下,依然決定維持紀律、處以禁賽。
這不是太多教練作得到的事,但老天有眼,Mason在首輪就克掉Michigan State。
什麼是character?什麼是格調?答案就在這裡。
●Don’t talk to my players
然後,我又想到台灣日前在HBL場上出現的事件。能仁對新榮一役,主控楊政倫開賽未久即三犯,在鄰近新榮板凳區的邊線附近被裁判吹犯規,孰料新榮助理教練竟跳到楊身旁舉起三隻手指,簡直是樂不可支、神采飛揚。
這讓我想起,在ACC聯盟中素為世仇的北卡大和杜克,兩隊教頭Dean Smith和K教練,以往也曾在戰火激烈的時刻,對對方惡意犯規的球員頗有微詞。無獨有偶,兩人也都向對方的coaching box嗆聲:「Don’t talk to my players」。
Don’t talk to my players象徵的是:要罵球員也是我自己罵,輪不到你來教訓。教練不應以言語、肢體或任何方式介入場上球員─特別是對手球員─的行為。
我很難想像,HBL既有兩隊球員在賽後赴對手球員席向對方教練行禮的不成文規定,卻有著這種惡劣示範的冠軍隊教練。打球是球員在打,再怎麼樣也輪不到教練湊熱鬧,不是嗎?而這種類似taunting的行為,也已構成技術犯規,裁判視而不見也未勸阻,更令人遺憾。
目前因為工作的關係,雖然對籃球依然喜愛,卻無法像以前一樣大量的觀看球賽了。因此,往後多數只能提供個人對籃球的看法和想法,而稱不上是「球評」了;既無看球,何來之「評」?
●Upset
如果你注意一般台灣,甚至美國的報紙,多數針對NCAA錦標賽都集中在兩個面向上。第一是各區的第一種子,第二則是冷門戰果,也就是俗稱的upset。這是自然的,因為upset人人愛,因為大家都喜歡看到弱者擊敗強者,大衛擊敗歌利亞。
事實上,upset也往往是許多人的NCAA啟蒙,因為它吸引了你的注意力。至少,對我來說是如此。
那麼,今年的NCAA錦標賽應該很能喚起球迷心中的「NCAA意識」。我算了一下,在最後四強之前的60場比賽(play-in game不計),低順位種子擊敗高順位種子的upset就有20場,也就是占了總場次的1/3。
Atlanta Region
(12) Texas A&M def. (5) Syracuse
(14) Northwetern St. def. (3) Iowa
(10) NC St. def. (7) California
(4) LSU def. (1) Duke
(4) LSU def. (2) Texas
Oakland Region
(9) Bucknell def. (8) Arkansas
(13) Bradley def. (4) Kansas
(10) Alabama def. (7) Marquette
(13) Bradley def. (5) Pittsburgh
(2) UCLA def. (1) Memphis
Washington D.C. Region
(11) George Mason def. (6) Michigan St.
(7) Wichita St. def. (2) Tennessee
(11) George Mason def. (3) UNC
(5) Washington def. (4) Illinois
(11) George Mason def. (7) Wichita St.
(11) George Mason def. (1) UConn
Minneapolis Region
(12) Montana def. (5) Nevada
(11) Wisconsin-Milwaukee def. (6) Oklahoma
(7) Georgetown def. (2) Ohio St.
(3) Florida def. (1) Villanova
這是自1980年以來首度沒有一支分區第一種子打進最後四強,也是我看NCAA以來的第一次,戰況相當的誇張。
如果你注意一下,就會發現第5和第12種子這個配對真的有鬼。也不知為什麼,每年的這個配對總是最容易爆冷門的組合,今年輪到Syracuse和Nevada倒大楣。
另外,Kansas、Iowa、Tennessee、UNC等前四種子出局的速度實在快了一點,這一方面證明賽前Selection Committee被訐譙不是沒有道理,一方面則說明當今的NCAA還受到棄學潮影響,搞得各大名校經常必須以低年級球員陣容來迎戰以高年級陣容為主的mid major。在經驗法則的影響下,冷門由此而生,今年的當紅炸子雞George Mason就是最好的範例。
●Biggest upset in history
會看到這裡的人,應該沒有人不曉得,今年最美的灰姑娘有著男生的名字George Mason吧。今年美國除了總統George Bush之外,名氣最響亮的「喬治」,應該就是George Mason這所位於華盛頓近郊、學生數有29,000人的大學了。
GM前後幹掉Michigan State、UNC、UConn三所擁有冠軍的學校,想不紅都很難。最近彷彿每個人都想弄些George Mason綠黃相間的球衣來穿穿,每個記者也都瘋狂訪問GM老教頭Jim Larranaga,忙著狂挖GM的漏網故事。
連續打敗三所名校,某種程度上,實在不能再說這是upset了,這簡直像是連續三期樂透中頭彩一樣不可能。但GM在延長賽中擊敗UConn,被稱為NCAA史上最大冷門,又是否名符其實呢?我想是的。
先前的超大冷門,例如1983年NC State在冠軍賽中擊敗Houston、1985年Villanova擊敗Georgetown,抑或是1979年UPenn打進四強,當然都是大冷門。但它們都不是所謂的mid major學校,也就是說他們至少都來自於主要聯盟,如Big East、Southwest Conference,或是在當年排行榜上占有一席之地,只不過非常不被看好而已。
George Mason打進四強,簡直可以用come out of nowhere來形容。在今年之前,恐怕還有很多人連他們在那一個聯盟都搞不清楚,更別提GM的教練、球員誰是誰了。
Mason的出線,非常貼切的說明了NCAA錦標賽一敗即死制的美麗與殘酷。他們是一支連聯盟冠軍都沒拿到,靠著selection committee邀請才打進64強的隊伍,而且當初受邀還引起很大的爭議,因為在Colonial Athletic Conference例行賽中兩度擊敗Mason的Hofstra並未受邀。
有趣的是,Mason連續擊敗Michigan State、UNC、Wichita State和UConn之後,反而證明了委員會的真知灼見。
總之,稱Mason打敗UConn為史上最大upset,我是沒什麼意見。類似Mason這種第11種子打進四強的例子,往後自是不可能經常發生,但Mason的灰姑娘之旅,已足夠讓各次級聯盟的學校振奮,讓他們了解,只要競競業業,加上一點好運氣,anything is possible。
●外籍球員
UCLA的Luc Richard Mbah A Moute和Florida的Joakim Noah,成為目前最紅的兩個球員。
如果再加上UCLA的Alfred Aboya,冠軍戰的兩隊共有三人出身於足球國家喀麥隆。Joakim Noah的網球明星老爸Yannick Noah,國籍雖是法國,但幼年時在喀麥隆長大。
無論如何,打從當年Hakeem Olajuwon從奈及利亞被挖到休士頓大學打球這20年以來,不僅NBA國際化腳步日漸快速,連NCAA也不遑多讓。許多學校都以擅找外籍球員見長,也有一脈相傳的歷史。
未來,這股尋找外籍球員的風潮恐怕只會愈演愈烈。再加上日本田臥勇太、台灣吳岱豪和蘇翊傑(有學校想要,只是他沒去)的範例,國內球員有志者可以將眼光放遠一點。
●所謂character
Gonzaga敗給UCLA之後,最感人的一幕並非Gonzaga明星球員Adam Morrison倒地痛哭。在球賽中曾經和Morrison衝突被裁判架開的Aaron Afflalo,在UCLA贏球狂歡之際,前往安慰Morrison並伸手將他拉起來。
事後,連Morrison自己也承認,Afflalo此舉「非常有格調」。Afflalo自己則認為這算不了什麼,因為Morrison確實是今年NCAA的最佳球員之一,可惜的是兩隊只有一隊能贏,而贏球的是UCLA。
CAA聯盟錦標賽George Mason輸給Hofstra一役,主力後衛Toney Skinn可能是眼見輸球心情不爽,比賽終了前竟莫名其妙的朝一名Hofstra球員的鼠蹊部用力K下去,賽後遭教頭Jim Larranaga禁賽一場。換句話說,Larranaga是在明知很有可能在NCAA錦標賽首輪損失一員大將的情況下,依然決定維持紀律、處以禁賽。
這不是太多教練作得到的事,但老天有眼,Mason在首輪就克掉Michigan State。
什麼是character?什麼是格調?答案就在這裡。
●Don’t talk to my players
然後,我又想到台灣日前在HBL場上出現的事件。能仁對新榮一役,主控楊政倫開賽未久即三犯,在鄰近新榮板凳區的邊線附近被裁判吹犯規,孰料新榮助理教練竟跳到楊身旁舉起三隻手指,簡直是樂不可支、神采飛揚。
這讓我想起,在ACC聯盟中素為世仇的北卡大和杜克,兩隊教頭Dean Smith和K教練,以往也曾在戰火激烈的時刻,對對方惡意犯規的球員頗有微詞。無獨有偶,兩人也都向對方的coaching box嗆聲:「Don’t talk to my players」。
Don’t talk to my players象徵的是:要罵球員也是我自己罵,輪不到你來教訓。教練不應以言語、肢體或任何方式介入場上球員─特別是對手球員─的行為。
我很難想像,HBL既有兩隊球員在賽後赴對手球員席向對方教練行禮的不成文規定,卻有著這種惡劣示範的冠軍隊教練。打球是球員在打,再怎麼樣也輪不到教練湊熱鬧,不是嗎?而這種類似taunting的行為,也已構成技術犯規,裁判視而不見也未勸阻,更令人遺憾。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