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18, 2006

評論世錦賽美國隊表現

有人開玩笑的說,全世界大概只剩台灣和中國還有「夢幻七隊」的稱呼,因為現在的美國隊只能稱為「美國隊」(Team USA),而不能稱為「夢幻隊」(Dream Team)。由結果論,這個說法是蠻正確的。

不太意外的,美國隊在本屆日本世錦賽再度和金牌無緣,由於在準決賽敗給希臘,最後只拿下銅牌。告別戰大勝阿根廷的成果,似乎無法給予還驚愕於準決賽挫敗的球迷們任何欣喜。

在對希臘一役之前,所有的情況都顯示,今年的美國隊和過去有所不同。卻也可以從部份比賽中看出,美國隊還是和國際籃球有著相當大的鴻溝,有輸球的可能。最後的差別只在於,沒有人會想到美國輸給希臘而已。

但整體而言,本屆世錦賽的美國隊,確實是朝美國籃協男籃整訓計劃的大方向在正面前進著,即使他們稱不上成功,但也稱不上失敗。抱持平常心和宏觀角度在觀察美國隊的球迷,想必不會反對這一點。

儘管如此,對希臘的這一場敗仗,自然的凸顯了美國籃球發展方向,甚至是NBA的許多問題。有關這個部份,我們留到後面討論,先來檢視美國隊球員和教練團的表現。

●球員表現
Carmelo Anthony 19.9分、3.7籃板、命中率50.4%、三分球44%
在本屆世錦賽中,球迷終於重見當初在NCAA錦標賽中那個雖萬人吾往矣、擁有「比密西西比河還寬的微笑」的Melo。這顯然也是每一個人都想見到的Melo。

在整個錦標賽中,Melo是美國隊最穩定的得分火力,9場球中有5場得分排全隊第一,永遠在球隊最需要他的時候挺身而出,特別是對義大利一役的35分,幾乎是獨力帶領美國獲勝。他能投外線,能殺內線,也獲得K教練和隊友充分的信任,說他是本屆美國隊的一哥,應不為過。

Melo本來就不是打蠻力球的美國型前鋒,本屆比賽在半場進攻上的判斷更是相當傑出和聰明,急停跳投、三分線、內線強攻的時機都抓得不錯,可說是各隊最大的噩夢。許多人希望他能將這股氣勢延續到NBA開賽之後,很肯定的是,Melo應該會是明年美洲賽、乃至2008奧運的不動先發。

Dwyane Wade 19.3分、3.1籃板、命中率57.6%
Wade延續NBA總冠軍戰的氣勢,得分排名全隊第二,有3場球居全隊第一,包括最後一戰對阿根廷的32分。國際籃球頻繁的區域防守,使Wade花了一段時間才適應,到球賽後半段,他的體力也有不堪長期征戰而下降的現象

俗話說,優異的進攻,永遠能夠剋制優異的防守。Wade傑出的個人作戰能力,自然不是國際隊伍區域防守可以化解的,但他不夠穩定的外線能力,使他在國際戰場上少了一項克敵法寶,卻是不爭的事實。

相同的,Wade穩居接下來兩年的美國隊位置,應該不成問題。他需要的是休息,以及更加了解國際籃球的節奏和內容。

LeBron James 13.9分、4.8籃板、4.1助攻、命中率58.2%
James和總教頭K教練的互動之好,超乎想像,他的表現也未令人失望,因此以平均24.2分鐘高居上場時間之首,也是9場球全數先發的唯一一人。全能的成績和高命中率,並沒有砸掉King James的招牌。

最重要的是,James挑起部份控球的責任,使美國隊不致於在後場的高度上吃虧太多,特別是在應付區域防守時,他的高度比起矮小的控衛,創造了更好的視野。

許多人認為James在本屆世錦賽打得稍嫌保守,然而在Melo和Wade的衝鋒陷陣之下,是否還需要加上James這第三支大槍,是值得懷疑的。個人認為他把分寸拿捏得很不錯,無所謂保守的問題,畢竟,在美國隊打球的方式,和在騎士是截然不同的。

Elton Brand 8.9分、3.3籃板
Brand是美國除Melo之外,得分最為穩定的前鋒,主因在於他有穩定的中距離,同時先前曾有國際籃球經驗,應付外國隊伍還不算陌生。不過Brand的身高稍嫌矮了一點,偶爾在防守上會遇上麻煩,特別是美國本次在應付擋拆戰術時表現不佳,扮演最後防線的Brand經常會有犯規麻煩。

Brand的位置是可以取代的,但是他的演出符合水準,加上擁有經驗,仍有可能被留在12人名單之中。

Dwight Howard 7.3分、4.7籃板
除了罰球太差,以Howard的年紀和經驗,他在本屆賽事的表現讓人十分驚艷,是美國禁區最穩定的力量。Howard不貪功、不燥進,該塞進的球就奮力打進,不該出手的球也不勉強。當然,陌生的國際籃球使Howard看來頗為困惑,但這是時間可以彌補的事,他在美國隊中的角色應會與時俱進。

Joe Johnson 7.3分
有點意外的,Joe Johnson成為K教練的愛將,平均上場時間高達18.8分鐘。但以此等上場時間,Johnson的得分和命中率(39.3%)毋寧是令人失望的,並未發揮他的專長─得分效率。如果Johnson的表現只能是如此,絕對是會被取代的,只看K教練想法如何。

Chris Paul 7分、3.4籃板、4.9助攻
Paul以23.7分鐘的平均上場時間排名第三,同時有6場擔任先發控球,除了K教練對他的熟悉程度(Paul大學時期就讀和杜克大學同為ACC聯盟的威克森林大學)之外,也證明他的控球功力受到肯定。

Paul的表現值得肯定,4.9次助攻沒有枉費先發控球的地位。但他的先發地位遭到取代,多半出於經驗和身高。各隊後衛到後來猛打Paul這個點,而國際經驗並不豐富的Paul,在防守的判讀上顯然也有點心力交瘁。

Chris Paul的全能成績,足以證明他的身手和地位。唯一的問題恐怕是:他應不應該是美國隊的「先發」控球。

Chris Bosh 6.8分、4籃板
Bosh被稱為美國隊中消失的球員,確實,他的上場時間僅多於老將Brad Miller和Antawn Jamison。我相信這和他的國際比賽經驗與年紀有關,很可能也和K教練較於擅長利用鋒衛、而非長人作戰有關。

Kirk Hinrich 6分、3.3籃板、三分球46.2%
Hinrich被定位為可以支援控球的得分後衛,但最主要的破壞力還是在於外線,特別是三分球。以他的命中率來看,基本上算是達成任務。雖然我很欣賞Hinrich的打球態度,但他的防守還必須多加油,因為他經常成為掉分數的禍首。

Brad Miller 5.3分、3.8籃板
Miller在整個世錦賽僅上場50分鐘,成為最不受重用的球員。雖然K教練一定有他的理由,但對於這一點,我有點事後諸葛的疑問。擅長中距離和高位,也不吝於打肌肉戰的Miller,照理說是很有能力在美國攻勢停頓、陷入僵局之時,作為打開戰局的催化劑,奇怪的是,美國教練團並未作出這種選擇。以此看來,Miller可能無法進入往後的美國隊名單。

Shane Battier 5分、2.4籃板
最了解Battier的教頭莫過於K教練,事實上Battier也充分發揮他的角色:防守,因此他的貢獻度是完全無法以數字來衡量。他在有限上場時間中發揮最大的效率,至少,他會是很好的第11、12人。

Antawn Jamison 3.6分、1.7籃板
另一名被遺忘的球員。Jamison的球路,特別適合在團隊默契好的情況下發揮,抑或是你將他丟上場,期待他自己找出活路(此言係讚美非貶抑)。很可惜的是,美國默契稱不上好,而教練團也不容許給予Jamison太多的上場時間。看來,Jamison應該不會出現在往後的名單上。

●教練團表現
美國教練團誠屬一時之選,總教練Mike Kryzewski是NCAA現役最受敬重的知名教練,助理教練包括雪城大學以區域防守聞名的Jim Boeheim、拓荒者的Nate McMillan,也以防守見長,太陽隊的Mike D’Antoni,當然長於進攻,而且擁有長年執教歐洲球隊的經驗,有利於國際比賽作戰。至於球探工作的最高負責人,則是前火箭、湖人教頭Rudy Tomjanovich。

這個陣容,有攻又有守,經驗更是沒話說。K教練最重要的工作反而不在戰術上,而是建立球隊的基本精神和rotation,而且讓每個人能夠欣然接受自己的角色。在這方面,沒有人能質疑他的成果,因為這是近年來最為和諧的一支美國代表隊,沒有人爭風吃醋,沒有人眼中只有籃框沒有隊友。

甚至,我也不認為美國隊有某些評論者所說的「為傳球而傳球、客氣過頭,全隊沒有人主宰」的問題。即使有問題,那也是在臨場陣形上一時迷惑的結果,而不是出在心態上的猶疑。

不可否認的是,美國隊的黃金教練團雖然抓住了「帶兵帶心」的前提,但並未完全發揮,特別是在防守上,幾乎從頭到尾沒守過區域防守,破解各隊區域防守也是捉襟見肘、頭皮發麻。這也是賽後美國教練團被批評最多的一點,有人說他們不知變通,有人說他們臨場傻眼。

比較客觀一點的觀察是,無論是守區域或是破區域,都不如盯人防守來得容易整合。美國隊原本就已經對區域不熟悉,偏偏又缺乏充足的練習時間,在牽一髮動全身的區域攻守中,不時心慌意亂、不知所措。

和球員一樣,美國教練團的成績單也不完整,而且毋需過早作定論,因為基本上美國隊最受質疑的,就是對希臘一役的荒腔走板,其他比賽中的表現都還OK。

●各方說法
為避免招來單口相聲之嫌,特別整理世錦賽後美國方面各大名家的說法,有助於讓我們了解,美國人自己是怎麼來看待世錦賽戰果,以及對希臘的這場敗仗。

名作家Roland Lazenby:美國隊有默契的問題,但並非是任何特別的自私或自大現象,美國隊需要的是更多時間。而夢幻隊,已是美國籃球後照鏡中的過往。

前NBA射手Eddie Johnson:美國隊缺乏的往往是很基本的技術,例如如何在任何防守下跑出空檔、開後門、接球後立即投籃(catch and shoot)、設立掩護和使用掩護等等。他也質疑美國以三頭領導(Melo、Wade、James)似乎過多,使其他鋒線清一色成為苦工。控球後衛的資歷則太菜,不足以勝任世錦賽這種國際大賽。

球探Tim Shea:忠於自我,同時成為三巨頭的優點和缺點。

作家Jerry Meyer:美國隊在籃球智慧、團隊默契和教練方法上,已經和國際籃球出現落差。

ESPN球評Jay Bilas:說K教練不如其他教練是誇張的說法,最重要的數字是,美國在最後兩戰罰球失手29次。美國在訓練球員方法上必須大幅提昇,也必須參與更多國際賽事。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Michael Wilbon:美國隊最致命的錯誤─低估對手。

運動新聞專欄作家Mike DeCourcy:美國不能一再的和國際籃球規則作對抗,而必須反過來使規則對自己有利。

ESPN專欄作家Fran Fraschilla:NBA規則和國際規則就像是葡萄牙文和西班牙文,聽起來很像,但它們就是不同。

NBC專欄作家Michael Ventre:NBA的漫長球季使長期集訓幾乎不可能,這將是美國籃球欲有所突破的最大障礙。

●展望與前景
我們可以發現,世錦賽過後,遭受挫敗的美國再度捲起一股美國籃球vs.國際籃球的論戰,甚至連世界各地的球迷也出現熱烈討論。

國際籃球真的比美國籃球強?倒不致於。我相信絕大多數籃球員依然認為,NBA是全球最強的聯盟。但是有兩點是確定的:

第一、 向來被視為權威的美國籃球訓練法,由於美國草根籃壇(業餘、高中與大學籃球)的特殊背景,已不再傲視全球。相反的,如果你想見到真正紮實的籃球訓練,可能要到歐洲去。受教於美式籃球的歐洲教練,非常實事求是的在各國進行著紮實的訓練。
第二、 儘管NBA是最強的聯盟,它所組成的球隊,在國際賽事中硬是會敗給各國的隊伍。因為籃球是化學問題,不是數學問題。

因此,我們不如這麼看。正如同RealGM專欄作家Chris Lehane和Mark Fabiani所說的,我們可以有兩種選擇,第一是迫使NBA正視這個輸球的事實,進行改革。第二則是接受美國籃球不再比歐洲籃球強大的現實,在NBA球季開始後,繼續享受這些NBA球星的表演。

展望未來,美國由於未獲金牌,必須參加明年的美洲區資格賽,爭奪北京奧運參賽權。說實話,美國籃協男籃專案小組並不是笨蛋,他們在組軍之初,應該也不認為美國籃球和世界籃球的脫節,能夠在一屆比賽的短時間內彌補回來。套一句男籃小組執行長Jerry Colangelo的話,這是一個長達三年的計劃,而美國隊還有兩年時間。

毫無疑問,美國男籃重建榮光計劃,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只是目的地比他們想像的遠了一點,途中的豺狼虎豹又兇悍了一點。連續幾屆的失利,也已經狠狠的把美國籃球顏面踩在地上,再壞也不會更壞了。

美國隊能怎麼作,才能加足更大的馬力,倒是值得關注的。NBA和NCAA籃球都不可能為配合國家隊集訓而改弦易轍,換句話說,未來的美國隊很可能還是得急就章式的提槍上陣,而一年到頭的商業性比賽,也不容許國家隊球員有時間集訓、了解國際籃球。或許到了一年後、兩年後,他們還是得從頭來一次,再次試圖尋找那陌生的感受。

這才是美國隊再次失利背後,最為深沈的問題和習題。到目前為止,應該沒有人能提出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