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18, 2006

評論世錦賽美國隊表現

有人開玩笑的說,全世界大概只剩台灣和中國還有「夢幻七隊」的稱呼,因為現在的美國隊只能稱為「美國隊」(Team USA),而不能稱為「夢幻隊」(Dream Team)。由結果論,這個說法是蠻正確的。

不太意外的,美國隊在本屆日本世錦賽再度和金牌無緣,由於在準決賽敗給希臘,最後只拿下銅牌。告別戰大勝阿根廷的成果,似乎無法給予還驚愕於準決賽挫敗的球迷們任何欣喜。

在對希臘一役之前,所有的情況都顯示,今年的美國隊和過去有所不同。卻也可以從部份比賽中看出,美國隊還是和國際籃球有著相當大的鴻溝,有輸球的可能。最後的差別只在於,沒有人會想到美國輸給希臘而已。

但整體而言,本屆世錦賽的美國隊,確實是朝美國籃協男籃整訓計劃的大方向在正面前進著,即使他們稱不上成功,但也稱不上失敗。抱持平常心和宏觀角度在觀察美國隊的球迷,想必不會反對這一點。

儘管如此,對希臘的這一場敗仗,自然的凸顯了美國籃球發展方向,甚至是NBA的許多問題。有關這個部份,我們留到後面討論,先來檢視美國隊球員和教練團的表現。

●球員表現
Carmelo Anthony 19.9分、3.7籃板、命中率50.4%、三分球44%
在本屆世錦賽中,球迷終於重見當初在NCAA錦標賽中那個雖萬人吾往矣、擁有「比密西西比河還寬的微笑」的Melo。這顯然也是每一個人都想見到的Melo。

在整個錦標賽中,Melo是美國隊最穩定的得分火力,9場球中有5場得分排全隊第一,永遠在球隊最需要他的時候挺身而出,特別是對義大利一役的35分,幾乎是獨力帶領美國獲勝。他能投外線,能殺內線,也獲得K教練和隊友充分的信任,說他是本屆美國隊的一哥,應不為過。

Melo本來就不是打蠻力球的美國型前鋒,本屆比賽在半場進攻上的判斷更是相當傑出和聰明,急停跳投、三分線、內線強攻的時機都抓得不錯,可說是各隊最大的噩夢。許多人希望他能將這股氣勢延續到NBA開賽之後,很肯定的是,Melo應該會是明年美洲賽、乃至2008奧運的不動先發。

Dwyane Wade 19.3分、3.1籃板、命中率57.6%
Wade延續NBA總冠軍戰的氣勢,得分排名全隊第二,有3場球居全隊第一,包括最後一戰對阿根廷的32分。國際籃球頻繁的區域防守,使Wade花了一段時間才適應,到球賽後半段,他的體力也有不堪長期征戰而下降的現象

俗話說,優異的進攻,永遠能夠剋制優異的防守。Wade傑出的個人作戰能力,自然不是國際隊伍區域防守可以化解的,但他不夠穩定的外線能力,使他在國際戰場上少了一項克敵法寶,卻是不爭的事實。

相同的,Wade穩居接下來兩年的美國隊位置,應該不成問題。他需要的是休息,以及更加了解國際籃球的節奏和內容。

LeBron James 13.9分、4.8籃板、4.1助攻、命中率58.2%
James和總教頭K教練的互動之好,超乎想像,他的表現也未令人失望,因此以平均24.2分鐘高居上場時間之首,也是9場球全數先發的唯一一人。全能的成績和高命中率,並沒有砸掉King James的招牌。

最重要的是,James挑起部份控球的責任,使美國隊不致於在後場的高度上吃虧太多,特別是在應付區域防守時,他的高度比起矮小的控衛,創造了更好的視野。

許多人認為James在本屆世錦賽打得稍嫌保守,然而在Melo和Wade的衝鋒陷陣之下,是否還需要加上James這第三支大槍,是值得懷疑的。個人認為他把分寸拿捏得很不錯,無所謂保守的問題,畢竟,在美國隊打球的方式,和在騎士是截然不同的。

Elton Brand 8.9分、3.3籃板
Brand是美國除Melo之外,得分最為穩定的前鋒,主因在於他有穩定的中距離,同時先前曾有國際籃球經驗,應付外國隊伍還不算陌生。不過Brand的身高稍嫌矮了一點,偶爾在防守上會遇上麻煩,特別是美國本次在應付擋拆戰術時表現不佳,扮演最後防線的Brand經常會有犯規麻煩。

Brand的位置是可以取代的,但是他的演出符合水準,加上擁有經驗,仍有可能被留在12人名單之中。

Dwight Howard 7.3分、4.7籃板
除了罰球太差,以Howard的年紀和經驗,他在本屆賽事的表現讓人十分驚艷,是美國禁區最穩定的力量。Howard不貪功、不燥進,該塞進的球就奮力打進,不該出手的球也不勉強。當然,陌生的國際籃球使Howard看來頗為困惑,但這是時間可以彌補的事,他在美國隊中的角色應會與時俱進。

Joe Johnson 7.3分
有點意外的,Joe Johnson成為K教練的愛將,平均上場時間高達18.8分鐘。但以此等上場時間,Johnson的得分和命中率(39.3%)毋寧是令人失望的,並未發揮他的專長─得分效率。如果Johnson的表現只能是如此,絕對是會被取代的,只看K教練想法如何。

Chris Paul 7分、3.4籃板、4.9助攻
Paul以23.7分鐘的平均上場時間排名第三,同時有6場擔任先發控球,除了K教練對他的熟悉程度(Paul大學時期就讀和杜克大學同為ACC聯盟的威克森林大學)之外,也證明他的控球功力受到肯定。

Paul的表現值得肯定,4.9次助攻沒有枉費先發控球的地位。但他的先發地位遭到取代,多半出於經驗和身高。各隊後衛到後來猛打Paul這個點,而國際經驗並不豐富的Paul,在防守的判讀上顯然也有點心力交瘁。

Chris Paul的全能成績,足以證明他的身手和地位。唯一的問題恐怕是:他應不應該是美國隊的「先發」控球。

Chris Bosh 6.8分、4籃板
Bosh被稱為美國隊中消失的球員,確實,他的上場時間僅多於老將Brad Miller和Antawn Jamison。我相信這和他的國際比賽經驗與年紀有關,很可能也和K教練較於擅長利用鋒衛、而非長人作戰有關。

Kirk Hinrich 6分、3.3籃板、三分球46.2%
Hinrich被定位為可以支援控球的得分後衛,但最主要的破壞力還是在於外線,特別是三分球。以他的命中率來看,基本上算是達成任務。雖然我很欣賞Hinrich的打球態度,但他的防守還必須多加油,因為他經常成為掉分數的禍首。

Brad Miller 5.3分、3.8籃板
Miller在整個世錦賽僅上場50分鐘,成為最不受重用的球員。雖然K教練一定有他的理由,但對於這一點,我有點事後諸葛的疑問。擅長中距離和高位,也不吝於打肌肉戰的Miller,照理說是很有能力在美國攻勢停頓、陷入僵局之時,作為打開戰局的催化劑,奇怪的是,美國教練團並未作出這種選擇。以此看來,Miller可能無法進入往後的美國隊名單。

Shane Battier 5分、2.4籃板
最了解Battier的教頭莫過於K教練,事實上Battier也充分發揮他的角色:防守,因此他的貢獻度是完全無法以數字來衡量。他在有限上場時間中發揮最大的效率,至少,他會是很好的第11、12人。

Antawn Jamison 3.6分、1.7籃板
另一名被遺忘的球員。Jamison的球路,特別適合在團隊默契好的情況下發揮,抑或是你將他丟上場,期待他自己找出活路(此言係讚美非貶抑)。很可惜的是,美國默契稱不上好,而教練團也不容許給予Jamison太多的上場時間。看來,Jamison應該不會出現在往後的名單上。

●教練團表現
美國教練團誠屬一時之選,總教練Mike Kryzewski是NCAA現役最受敬重的知名教練,助理教練包括雪城大學以區域防守聞名的Jim Boeheim、拓荒者的Nate McMillan,也以防守見長,太陽隊的Mike D’Antoni,當然長於進攻,而且擁有長年執教歐洲球隊的經驗,有利於國際比賽作戰。至於球探工作的最高負責人,則是前火箭、湖人教頭Rudy Tomjanovich。

這個陣容,有攻又有守,經驗更是沒話說。K教練最重要的工作反而不在戰術上,而是建立球隊的基本精神和rotation,而且讓每個人能夠欣然接受自己的角色。在這方面,沒有人能質疑他的成果,因為這是近年來最為和諧的一支美國代表隊,沒有人爭風吃醋,沒有人眼中只有籃框沒有隊友。

甚至,我也不認為美國隊有某些評論者所說的「為傳球而傳球、客氣過頭,全隊沒有人主宰」的問題。即使有問題,那也是在臨場陣形上一時迷惑的結果,而不是出在心態上的猶疑。

不可否認的是,美國隊的黃金教練團雖然抓住了「帶兵帶心」的前提,但並未完全發揮,特別是在防守上,幾乎從頭到尾沒守過區域防守,破解各隊區域防守也是捉襟見肘、頭皮發麻。這也是賽後美國教練團被批評最多的一點,有人說他們不知變通,有人說他們臨場傻眼。

比較客觀一點的觀察是,無論是守區域或是破區域,都不如盯人防守來得容易整合。美國隊原本就已經對區域不熟悉,偏偏又缺乏充足的練習時間,在牽一髮動全身的區域攻守中,不時心慌意亂、不知所措。

和球員一樣,美國教練團的成績單也不完整,而且毋需過早作定論,因為基本上美國隊最受質疑的,就是對希臘一役的荒腔走板,其他比賽中的表現都還OK。

●各方說法
為避免招來單口相聲之嫌,特別整理世錦賽後美國方面各大名家的說法,有助於讓我們了解,美國人自己是怎麼來看待世錦賽戰果,以及對希臘的這場敗仗。

名作家Roland Lazenby:美國隊有默契的問題,但並非是任何特別的自私或自大現象,美國隊需要的是更多時間。而夢幻隊,已是美國籃球後照鏡中的過往。

前NBA射手Eddie Johnson:美國隊缺乏的往往是很基本的技術,例如如何在任何防守下跑出空檔、開後門、接球後立即投籃(catch and shoot)、設立掩護和使用掩護等等。他也質疑美國以三頭領導(Melo、Wade、James)似乎過多,使其他鋒線清一色成為苦工。控球後衛的資歷則太菜,不足以勝任世錦賽這種國際大賽。

球探Tim Shea:忠於自我,同時成為三巨頭的優點和缺點。

作家Jerry Meyer:美國隊在籃球智慧、團隊默契和教練方法上,已經和國際籃球出現落差。

ESPN球評Jay Bilas:說K教練不如其他教練是誇張的說法,最重要的數字是,美國在最後兩戰罰球失手29次。美國在訓練球員方法上必須大幅提昇,也必須參與更多國際賽事。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Michael Wilbon:美國隊最致命的錯誤─低估對手。

運動新聞專欄作家Mike DeCourcy:美國不能一再的和國際籃球規則作對抗,而必須反過來使規則對自己有利。

ESPN專欄作家Fran Fraschilla:NBA規則和國際規則就像是葡萄牙文和西班牙文,聽起來很像,但它們就是不同。

NBC專欄作家Michael Ventre:NBA的漫長球季使長期集訓幾乎不可能,這將是美國籃球欲有所突破的最大障礙。

●展望與前景
我們可以發現,世錦賽過後,遭受挫敗的美國再度捲起一股美國籃球vs.國際籃球的論戰,甚至連世界各地的球迷也出現熱烈討論。

國際籃球真的比美國籃球強?倒不致於。我相信絕大多數籃球員依然認為,NBA是全球最強的聯盟。但是有兩點是確定的:

第一、 向來被視為權威的美國籃球訓練法,由於美國草根籃壇(業餘、高中與大學籃球)的特殊背景,已不再傲視全球。相反的,如果你想見到真正紮實的籃球訓練,可能要到歐洲去。受教於美式籃球的歐洲教練,非常實事求是的在各國進行著紮實的訓練。
第二、 儘管NBA是最強的聯盟,它所組成的球隊,在國際賽事中硬是會敗給各國的隊伍。因為籃球是化學問題,不是數學問題。

因此,我們不如這麼看。正如同RealGM專欄作家Chris Lehane和Mark Fabiani所說的,我們可以有兩種選擇,第一是迫使NBA正視這個輸球的事實,進行改革。第二則是接受美國籃球不再比歐洲籃球強大的現實,在NBA球季開始後,繼續享受這些NBA球星的表演。

展望未來,美國由於未獲金牌,必須參加明年的美洲區資格賽,爭奪北京奧運參賽權。說實話,美國籃協男籃專案小組並不是笨蛋,他們在組軍之初,應該也不認為美國籃球和世界籃球的脫節,能夠在一屆比賽的短時間內彌補回來。套一句男籃小組執行長Jerry Colangelo的話,這是一個長達三年的計劃,而美國隊還有兩年時間。

毫無疑問,美國男籃重建榮光計劃,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只是目的地比他們想像的遠了一點,途中的豺狼虎豹又兇悍了一點。連續幾屆的失利,也已經狠狠的把美國籃球顏面踩在地上,再壞也不會更壞了。

美國隊能怎麼作,才能加足更大的馬力,倒是值得關注的。NBA和NCAA籃球都不可能為配合國家隊集訓而改弦易轍,換句話說,未來的美國隊很可能還是得急就章式的提槍上陣,而一年到頭的商業性比賽,也不容許國家隊球員有時間集訓、了解國際籃球。或許到了一年後、兩年後,他們還是得從頭來一次,再次試圖尋找那陌生的感受。

這才是美國隊再次失利背後,最為深沈的問題和習題。到目前為止,應該沒有人能提出解答。

Friday, September 15, 2006

Junk Mail:保羅,上台?

正當我已厭倦於XX下台的口號聲時,收到了來自黎巴嫩教練Paul Coughter的這封信,摘要如下:

XX,

兩天前我剛從中國回到這裡,目前正在海灘享受難得的假期。你們的青年隊在烏魯木齊表現非常好,兩名女教練也非常傑出。他們在對南韓的準決賽中耗掉太多體力,我們很幸運的能擊敗他們。

昨夜我收到義大利傳來的消息,我被提名為國際籃總年度最佳教練候選人,其他入圍的候選人有西班牙的Hernandez、希臘的Yannakis,以及阿根廷的Sergio Hernandez。

我仍希望能回到台灣擔任教練。

Paul


中華籃協,不要再遲疑了。保羅,上台!保羅,上台!保羅,上台!

Tuesday, September 12, 2006

從世錦賽看美國隊組訓效果

由世錦賽的結果來看,美國的組訓效果當然是值得懷疑的,甚至可以直稱為失敗的;雖然,這不見得是教練團和球員的錯。

打從美國籃球實力仍笑傲江湖的年代起,美國籃協針對各項比賽的組訓模式,始終非常固定。

步驟依序是,在人事部份,先指定總教練,由總教練尋找助理教練,舉行球員測試營隊(tryout camp),逐次縮減球員數目,直到最後的12人名單。在集訓部份,比賽前約4-6週起開始集訓,打3-7場熱身賽,最後開拔赴比賽地點。

相對於世界各國長期集訓模式,美國隊集訓較短,有兩個原因:第一,無論是NCAA或NBA球員參賽,都必須考慮球季問題。美國本土的球季與運作模式,不允許美國隊長期集訓。第二,美國的籃球訓練法,一向不認為長期集訓是好的模式。他們講究短期、有效率的高強度訓練。

這個模式算得上相當合理,看不出來有什麼大缺點,或是不合邏輯之處。很可惜的是,籃球場上只要你能贏球,什麼模式都是正確的,正如同只要你能將球投得進籃,只要你準,你的投籃姿勢無人置喙。但只要一輸球,問題就出來了。

今年美國隊的組訓,由於事關重大,背負著重新奪金的使命,和以往比較,格外慎重其事。由前鳳凰城太陽的知名操盤手Jerry Colangelo出任男籃國家隊執行總監(Managing Director),委請杜克大學的教頭Mike Kryzewski為總教練,然後確定助理教練團為雪城大學的Jim Boeheim、NBA太陽隊的Mike D’Antoni及拓荒者隊的Nate McMillan。

這個教練團陣容,K教練的地位毫無異議,亦集進攻、防守長才於一堂。另一個關鍵性的人物,是擔任球探(Scouting)的負責人,前火箭、湖人教頭Rudy Tomjanovich,他負責考察世界各隊的實力與近況,作成報告。

美國自7月19日起在賭城拉斯維加斯集訓,也就是世錦賽開打前一個月。集訓期間,和波多黎各、中國、巴西、立陶宛、南韓進行了五場熱身賽,不但全勝,而且平均勝分達34.2分,只有四分小勝巴西一役較為驚險。

事實證明,美國在熱身賽上的策略,過於便宜行事,挑選的對手太弱,結果在正式比賽中自食苦果。環顧列強如西班牙、阿根廷、義大利,甚至亞洲的中國,熱身賽都是盡量挑強手打,一面武裝心情,一面作必要的scouting;至於比賽勝負,是否投入百分百的戰力去打,那是另一回事。

由美國隊的集訓地點(賭城)和熱身賽安排觀察,可以了解他們還有若干盲點,甚至服務NBA球星的心態。

即使美國隊往後集訓模式無法作大幅修正,在賽前準備、熱身賽的部份,也必須進行徹底的調整。挑軟柿子暖暖身手,在正式比賽中大殺四方的年代,早已遠去;如此作法,只會讓美國籃球和國際籃球的距離愈來愈遙遠。

全球實力最強的籃球員齊奔NBA,NBA的全球化成果也無庸置疑。然而就組訓的觀點,應該是美國籃球和NBA主動邁出步伐,迎向「全球化」的時刻了。

Sunday, September 10, 2006

Junk Mail - 食之無味

●以下是圓球市民Placebo在討論區中的留言,值得大家先讀一讀:

食之無味,棄之,不可惜的台灣球員

大學.研究所,我是唸建築設計的,一開始不懂什麼是設計,以為只要畫畫房子,看懂平面圖施工圖就夠了,但我有一群非常好的老師,他們從不限制我們的發展,從縫衣服,看電影,聽音樂,照相,攝影,搞平面,實驗光影,實驗電音等等等,都可以視為我們進入建築的前哨站,觀念很清楚,只會畫房子,平面圖施工圖的建築師,是無法達到”雜交”的地步,雜交是啥,雜交是告訴我們能觸類旁通,旁徵博引,從而思考,了解自己最重要那一塊的一個步驟.

台灣的建築師十有八九達不到這一塊,不是他們不想,是台灣沒有追求美,追求完美的市場.籃球場上亦同,我看不到追求美的球員(不是叫你裝帥),追求完美的球隊,教練.

一樣,聽聽球員賽後的訪問,常想:這些人,大學,高中有畢業嗎?不是說笨,說的是怎麼連話都不會說.沒有幽默感.沒有自己的思想,簡單來說:不會想,不懂什麼叫深層的思考,只有輸球難過,贏球爽,被吃了,怎麼吃回來等等動物性直接反應.從小到大到的打球,腦袋倒從沒鍛鍊過.

不是叫你打球時東想西想,是要求你不在場上時,想想怎麼替自己加油.

偏偏球員的環境不夠,個人的格都不到,沒有那樣的自我標準,球迷又一直吹捧,想想,叫我跟XX私底下相處,作朋友,可能有一種:媽啊,你腦袋裝屎啊,食之無味,棄之,不可惜.就是形容這些animals.

沒有更高的自我,就只能苦於一直無法突破,因為想像不到更高的標準,不懂Pro的意義,只能羨慕外國球員的利害,跟不懂球迷的失望.

能想像更高的標準,是要下苦工的,更重要的是,這不單單是在球場上努力就做得到的,這有一點天份,更有一份運氣,明白的說:開竅.

像是看書,精緻的文字可以訓練你的邏輯,增加你的意境.

音樂,可以讓你明白球賽的律動.

等等......                        

別覺得這些跟打球沒啥關係,因為開過竅的人都知道,原來就是一些啟發,才有整個人的改變.

廢話一堆,只是希望從另一個角度探討球員的心理.


我一直很喜歡讀美國籃球教練、球員的自傳或語錄,目前手上的教練語錄有John Wooden、Dean Smith和Bob Knight。這除了因為美國媒體都有整理quote的習慣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受訪者言之有物,否則也沒有出版的必要。

非常佩服這些教練的是,他們往往能用很簡單的話語,道出籃球運動或是人生的精髓。正如Placebo所言,他們懂的並不只是籃球,開口閉口並不是只有戰術、比賽,相反的,他們非常有自己的思想、信仰。甚至連說笑話,都是很有內容的笑話。

先前曾經提到對台灣籃球人採訪的挫折感,其中的根本原因,就在Placebo說的「缺乏深層思考」,說難聽一點,台灣籃球是沒有內涵的籃球。缺乏思考,或是不懂得如何思考,不要說幾句話都講不好,我們甚至可以說,籃球也沒有可能打好。

但我不知道,到何年何月,這種情況才有可能改善。而更可怕的是,能夠深層思考的台灣籃球媒體恐怕也不多。

就像Bob Knight在一次賽後訪問時對「腦殘記者」說的:「It’s fun having you here. I’ll tell you what it’s like. It’s like reading Shakespeare all your life, then suddenly being confronted with Donald Duck.」

此外,Knight在一次被問到最喜歡當教練的那一部份時說:「Dealing with the press. After the demands of the game, my mind needs a rest.」

●引一句John Wooden的話,勉勵這一次亞青賽的中華隊小將:「There is nothing to be ashamed of when you do your best. You can learn from setback. In doing so, you have succeeded.」

我們的青年軍總是最有拼勁和榮譽感的一群,也許是因為年輕,因為大部份人都是第一次當選國手,也許是真的擁有那種背著國旗打球的感覺。

幾乎每一屆的亞青,都讓我有這種感受。

而我很有興趣的是,當我們兩年後再看同一批球員,他們會是什麼樣子。當他們已經進入甲組,當他們入選國手入選到厭煩,當國家榮譽感不再新鮮。情況,還會是一樣的嗎?

●說到quote,經常出口成章…或「髒」…whatever,甚至已被收集為「巴夫子語錄」的Charles Barkley,正式入選籃球名人堂,而且很認真的考慮要競選阿拉巴馬州州長,打倒萬惡的共和黨。

球員有很多種類型,有說話比打球好的,如Mychal Thompson、John Salley,有打球比說話好的(族繁不及備載),而Barkley是很少數說話和打球同樣精彩的例子。

相對於他的「麻吉」籃球之神Jordan,Barkley那種南方大老粗,卻是豪氣干雲的形象,顯然入世多了。Barkley好像從來未曾被「神化」,受歡迎的程度卻完全不減。相較於Jordan和其他球員,他也從來不避諱自己的政治立場,或是對某人、某事的想法。是這種真實,讓他成為最受媒體和球迷歡迎的球員。

對一名球迷而言,能夠在享受他的球技的同時,品味他的one-liner,是很幸福的事。

我希望,我們還能有多一點機會討論他,因為love him or hate him,他是很值得討論的球員。

●同時入選名人堂的籃球人,還有Joe Dumars、Dominique Wilkins、義大利教頭Sandro Gamba,以及UConn女籃教頭Geno Auriemma。

Joe Dumars顯然和Barkley是截然不同的類型,除了同樣來自南方,我看不出他們身上有任何相同之處。Dumars的球員時期,甚至到目前經營活塞的時期,很難由媒體聽到他的發言。低調至此,也反映出Dumars和Barkley人格特質的相異。

Dumars是每一個籃球員都該學習的典範,他從不試著讓自己登上ESPN的十大好球;事實上,他大概怎麼都上不了。簡單的說,他只是gets the job done,守下每一個該守的球,投進每一個該進的外線,誓死達成教練交付的任務。

他說:「What I wanted to do was always present myself as a professional with humility and as a great competitor.」

Humility,這正是台灣籃球最需要的元素之一。

至於Wilkins,恐怕是很少數的球員,會讓你心裡說著:「我不想看你防守、抓籃板,只想看你得分,瘋狂的得分。」事實上,他也真的作得不錯。Wilkins承繼了Pete Maravich、George Gervin以來的偉大得分傳統,得分在NBA史上高掛第八。

很可惜的是,他那Human Highlight Film的個人光環被Jordan更大的光環籠罩,在比賽場上,團隊表現又始終被大鳥領軍的綠衫軍壓制。同樣是未曾獲得冠軍的偉大球員,Wilkins比Barkley獲得的關注更少。這讓我相信,他是80年代最被忽略的球星之一。

對了,喬丹,請你把1988年的扣籃大賽冠軍盃還給Wilkins,謝謝。

●Geno Auriemma,他的成就已經快變成NCAA女籃的John Wooden、Coach K。21年教練生涯,率UConn女籃拿下5座冠軍,連續17年闖進錦標賽、14次Big East聯盟例行賽冠軍,以及10個30勝以上的球季。

也難怪當初Richard Hamilton還在UConn時會說,我們(男籃校隊)受到全國關注,但是在家裡,還不是最受歡迎的球隊。

●Sandro Gamba在歐洲籃壇執教30年以上,五次率隊奪義大利職籃冠軍,四次帶領義大利參加奧運,並獲得1980年莫斯科奧運男籃銀牌(美國抵制未參賽)。

提到Gamba,不由得不讓人再想起結束的世錦賽。其實早在世錦賽之前,就有人提起「NBA已經有一卡車的外籍球員,如今又有外籍行政人員(指暴龍),何時會有外籍教練?」這個問題。

我很願意相信,美國的整體教練水準依舊執世界籃壇牛耳,但這並不代表其他國家沒有優秀的教練。如果NBA是世界籃球殿堂,聘請外籍教練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西班牙總教練Jose Vincente Hernandez,就是曾被提起的名字。

當然,要NBA球隊真正願意聘請老外擔任教練,牽涉到面子、管理和籃球文化的問題,或許外籍教練的命運,也會和轉戰NBA的大學教練一樣。

所以,說了這麼多,還是先要求中華籃協聘請外籍教練吧。

Friday, September 01, 2006

快評美國對希臘

我預期美國很可能會輸給西班牙或阿根廷,但坦白說,我沒想過美國會敗給希臘。而在美國這幾年來接連敗給阿根廷、塞爾維亞、波多黎各、立陶宛等隊之後,今天只不過再添了一個曾經擊敗美國的國家而已。

敗給歐洲冠軍,恐怕也不能說是冷門了。

# # #

毫無疑問,美國今天的防守確實爛,總是晚了一步,而且補位防守彼此間連繫不足;被打得傻眼可能也是原因之一,整場球始終未曾恢復過來。

然而,希臘真的獲得雅典諸神眷顧,整場球準得離奇,整體命中率62.5%,兩分球71%,三分球44%。再讓他們打十場,恐怕也交不出這樣子的成績單。Well,這就是籃球,就是一敗即死賽制的魅力。

比賽內容大家都看到了,美國隊應該是輸得心服口服,沒有疑問。希臘贏得該國籃球史上最令人振奮的一戰,也值得恭喜。當我們多數人的眼光都集中在阿根廷和西班牙的亮麗球風之時,希臘告訴我們,歐洲冠軍這一塊招牌還是不可小看、有其意義的。

美國隊此役技不如人,防守漏洞百出,外電以confused來形容,非常貼切。至於外線和罰球,已經是老毛病了。我的疑問只有一個,那就是當美國隊面對區域防守受阻時,K教練怎麼會把Brad Miller全場都放在場下,不讓他在高位和中距離去破壞希臘的區域。

# # #

就像賽前我在短篇中說的,美國隊尚未真正學到教訓,而他們最後終究比我預測的早一輪輸球。不禁開始思考,或許美國隊在世界性賽事的失利,是有它的結構性問題。

美國隊本屆的組軍方向,從球員的配合度、拼勁,教練團的架構,我都認為是走在正確的方向上。然而─這或許有點事後諸葛─他們終究敗在對於對手的不熟悉和本身的整體搭配上面。

一個月的集訓,能夠讓打慣NBA籃球的球員們快速的融入國際籃球的氛圍中嗎?是的,他們不再像以前的美國隊一樣,連規則差異都搞不清楚,但是從球賽對陣內容上觀察,答案似乎是否定的。

美國隊的熱身賽則很值得質疑,挑的對手是韓國、中國、波多黎各,胡亂打了三五場就踏上征途。他們在世錦賽中面對的,是在熱身賽中已經打得如火如荼的全球隊伍,甚至還有專挑強隊熱身的阿根廷、西班牙。美國的熱身賽,到最後只淪為「主權宣示」的意義,真的是熱「身」,卻沒有熱「腦」。

# # #

輸球了,但我並不認為這真是球員球技的問題,或是NBA退步的問題,而是結構性的問題。

什麼問題?

是NBA球員加上教練團根本無法長期配合國家隊集訓的問題,現在沒有辦法,往後也可能還是沒有辦法。

是NBA式的美式籃球,和國際籃球完全不搭軋的問題。那種感覺,就像看慣了美式籃球的我們,初次見到Manu Ginobili「鬼之切入」的感覺。就像菲律賓百年紀念隊在亞運中碰上南韓被射爆、全場傻眼的感覺。

因為這是兩種不同籃球的交鋒,是走在兩條不同道路上的籃球。所以我們突然很訝異的發現,在NBA裡只能防守冰桶、驚鴻一瞥、或是住進狗屋的Pepe Sanchez、Juan Navarro、Carlos Arroyo、Elias Ayuso,居然搖身一變時有佳作。在NBA裡呼風喚雨的球星,突然像是進了四度空間打籃球。

然而,NBA註定要主導美國的籃球,以前是、現在是,未來也會是。在可預見的將來,沒有理由期待NBA籃球向國際籃球靠攏。這兩條道路,是不是也永遠不會有交集呢?

再舉一例,美國隊對區域防守的傷腦筋,也不是今年第一次出現了。但是在破解區域的key position高位中鋒上,美國硬是沒有出過幾個擅長在高位發揮的長人。從Bill Walton、Brad Daugherty之後,Tim Duncan勉強算半個,再來我就想不出有誰了。在這個位置最有名的Arvydas Sabonis和Vlade Divac,全都不是美國出廠的產品。

話說回來,美國光榮的籃球歷史,恐怕也不允許他們自願低頭,向歐洲人學習籃球這項「America’s Game」。

結論是,美國籃協雖已痛定思痛,改造組軍過程,但結構性的原因,很可能讓美國隊換過一批又一批的NBA球員,卻還是得到相同的結果。果真如此,往後美國隊無法贏得任何層級的冠軍,說不定會成為不值得驚訝的常態。

# # #

提到熱身賽,你有沒有想過,美國女籃隊倒是走遍全世界,打遍全世界,至今夢幻依舊、百戰百勝。她們有長期任職的國家隊教練團,也沒有受到WNBA的牽絆,她們才是真正的夢幻隊。

而美國籃協在男女籃代表隊的組建思維上,居然有如此大的差異,也讓人覺得十分有趣。

# # #

再事後諸葛一次…開打之前,我曾經和圓球某作者討論過。我覺得美國隊內線必須挑選的人有兩種,不是像Shaq一樣,能夠直接在禁區打爆對手的怪物,就是能在高位作戰、供輸、有穩定中距離的長人。

# # #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歐洲和中南美洲的各國職籃聯盟,基本上都和該國籃協有較為強烈的連結,其中有多數簡直可以用雙胞胎來形容。而美國的NBA和美國籃協,彼此間不夠緊密。說白一點,美國隊即使輸一屁股,NBA各隊老闆也不會痛,只要自己的球員不受傷就是萬幸。

對美國男籃隊的未來而言,這又是一項結構性的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