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隊亞運培訓名單公佈了,照例的,各方爭議不斷。爭議的焦點有三,第一是17名球員中有8名裕隆球員,「綠色執政」的味道愈來愈濃,第二是未納入任何新浪的球員,第三,則是以李雲光為實際操盤的總教練,而以錢一飛為檯面上的總教練。
我們先來看看17人培訓名單,如下:
SF:陳信安(裕隆)、田壘(達欣)、何守正(台銀)
PF:周泓諭(裕隆)、李啟億(中廣)、李豐永(達欣)
C:吳志偉 (裕隆)、曾文鼎 (裕隆)、吳岱豪 (再興)、吳俊雄 (台啤)
SG:楊玉明 (九太)、邱啟益 (國訓/裕隆)、張智峰 (達欣)、周士淵(裕隆)
PG:顏行書(中廣)、陳志忠(國訓/裕隆)、李至明(裕隆)
■換不換?
我們先從大方向來看:這一次的中華隊,是否依然堅持換血方針?圓球的作者們經常討論這個問題,而我的意見一向都和大部份的人不太一樣。我認為,大換血未嘗不可,即使拿亞運、亞洲盃來換,我也覺得無所謂 (這是其他作者最不能苟同的一點),但是,不能「為換而換」、「一換再換」,要怎麼作、程序如何、目標在那裡,必須非常明確。
籃協說換血目標在2007亞洲盃,這未免太不切實際。如果各位想想籃協以往至今的作風和作事方法,就更可以了解,這個目標是拉長戰線的推托之辭。事實上,他們連一點計劃、一點想法都沒有!
此次的爭議焦點,在於是否納入新浪的主力球員。一方面,新浪的周俊三、羅興樑等人都不排斥,甚至期待著再為中華隊披一次戰袍,其次,如有老將押陣,對缺乏經驗的小將們確實有幫助。
籃協最後決定向新浪球員說不。在我的想法中,很可惜,原因有二。第一、羅、周、黃春雄和劉義祥等人確實還在生涯高峰,而且也有出征意願,好球員不用,可惜;第二、籃協為此錯失了和新浪「大和解」的機會,也很可惜。
有關第二點,自新浪宣誓「全面撤出台灣籃壇」之後,其實你可以看出姜豐年的無奈。新浪在大陸找不到好的「內地球員」,回過頭來還是得從台灣挖人,但自己卻又早已和這片土地撕破臉,一來一往,雖然嘴上不說,心裡卻尷尬得很。如果籃協藉這次納入新浪球員,再加上邀請新浪打瓊斯盃,或許可以緩和一點氣氛。畢竟,大多數台灣球迷還是把新浪當作是「自己的」球隊。
■SINA is out,然後呢?
不邀請新浪球員的決定,木已成舟。OK,然後呢?然後就是教練的問題。
依據國內傳統的習慣,國家隊教練多由冠軍隊教練出任,這沒有問題。但是「錢一飛垂簾聽政、李雲光實際操盤」這個模式,當然難以服人。李雲光沒有任何總教練資歷,上屆亞洲盃打了第7名,瓊斯盃勉強靠地主優勢硬拗了一個冠軍,連A級教練的資格取得都惹人非議。
我的想法一直是這樣的,球員菜,就必須靠老教頭押陣。如果飛哥健康狀況不允許,鍾枝萌因為先前和籃協鬧僵被列入黑名單,劉嘉發火侯經驗不足,也不致於輪到李雲光再接。
最理想的方式是,花點錢 (如果籃協沒錢,也許要省下移地訓練的經費,以免到時候中華隊又以在外征戰過久,疲勞過度為藉口,花錢找罪受),找個江湖歷練夠的外籍教練來帶,採責任制,打不好就走人。球員菜,教練也菜,那是擺明了要出去丟人又學不到東西。
我承認,在教練這方面,我是很崇洋的。因為我知道,亞洲根本沒有幾個端得上檯面、真正有實力的教頭。
但是,說了一大堆,如今教練團也底定了,外人斷無置喙餘地,我們只能等著瞧。
■hoopjunkie的中華隊
最後是球員的問題。以下我先列出個人理想中的12人中華隊名單,分為「新浪版」與「無新浪版」。新浪版算是純屬娛樂,自己排出來過過癮的。
<新浪版>
SF:陳信安、田壘、何守正
PF:黃春雄、周泓諭、李啟億
C:劉義祥、曾文鼎
SG:羅興樑、楊玉明
PG:顏行書、陳志忠
(PS:如黃春雄不打,則補周俊三)
<無新浪版>
SF:陳信安、林裕書、何守正
PF:田壘、李啟億、周泓諭
C:曾文鼎、吳岱豪
SG:楊玉明、周士淵
PG:顏行書、陳志忠
(PS:林裕書如因腰傷不克出賽,可考慮由林哲維或林志傑遞補)
■談談球員
裕隆球員幾占中華隊成員一半,是多數人最有意見的一點。我們來看這8人,陳信安、陳志忠、周泓諭的入選都不會有爭議,曾文鼎憑著身高和快速的學習能力,應該也沒有太大問題。問題在於吳志偉、邱啟益、李至明和周士淵4人。
如果籃協真的以甲組聯賽來作為選拔標準,吳志偉可能沒有任何入選的條件。邱啟益以往在中華隊的作用一向不大,位置也和太多人重覆,可以割捨。李至明、周士淵雖在處女球季粉墨登場,就有不錯表現,但要入選成人國家隊,恐怕還早了點。李至明其實可以亞青賽為主要目標。
第二名的達欣入選3人,田壘著毋庸議,李豐永過去一年內進步很多,入選培訓隊多少是肯定性質,是否入選最後12或14 人,有待自己努力。張智峰的情形和邱啟益類似,加上沒有國際賽經驗,其實可以放棄。
第三名的台銀,林裕書據說是因為腰傷自動放棄,何守正未來幾年內篤定都會是中華隊的熱門人選,可惜的是,在小前鋒位置上不會有發揮空間。說難聽一點,陪榜的味道很重,只能慨嘆生不逢辰吧!
第四名的中廣,顏行書當然入選,李啟億去年有了一連串國際賽經驗,加上可內可外的無厘頭球風,在國家隊會有作用,也進入名單。
九太的楊玉明早已靠著神射為自己砍出一片天,雖然「唯有一投」,但同樣會是未來中華隊的保證人選。吳俊雄和吳岱豪的入選,都是在身高和潛力考量下的決定。或許,吳俊雄會是下一個劉義祥,吳岱豪是下一個黃春雄也不一定。但這兩人是否進入正選名單,還有得拼。
算來算去,雖然部份球員的入選有商榷空間,但其實你會發現,在不選新浪球員的前提下,能入選中華隊最後12人的,恐怕就那麼幾個。遺珠之憾,絕對有,例如九太的林哲維、台啤的林志傑,但他們起伏不定的表現和態度,多少給人疑慮。
許多人有中華隊被「綠化」的憂慮,我倒是沒有。現階段17人中有8名裕隆球員確實很多,但別忘了中華隊還需要經過由17人淘汰至14或12人的過程,如果屆時裕隆8人沒有被砍掉3人,再來說這話不遲。現在搞了8人進去,多少有那種不白不選的心態。
■言歸正傳
言歸正傳,這一切都是籃協和稀泥之下的產物。我相信沒有其他國家的國家隊,是在完全沒有計劃、目標、準備之下,說換血就換血,說移地就移地,說教練由某某人接就是某某人接。
眾人皆知,台灣籃球欠缺的就是體制,更欠缺的的是建立體制的決心,和落實體制的毅力。奈何,籃協理事長、幹事部不是民選,媒體、球迷說破了嘴都沒用。看來,台灣的籃球運動只能等到整個垮掉之後,再來談重建。
至於中華隊的名單、中華隊的戰績,事實上只是這其中很小的一環。老話一句,等著瞧吧。如果中華民國代表隊真能打出佳績,那就證明,不止台灣的籃球生病了,連整個亞洲的籃球都有病。
Wednesday, May 15, 2002
Friday, May 10, 2002
垃圾場雜記(17)
■Instant Replay,贊成
NBA正在考慮,未來在球賽中採用「立即重播」 (instant replay),以求球賽判決的正確和公平性。關於這一點,我舉雙手贊成。
過去幾年來,印象中不知看過多少次明顯的誤判,例行賽也就算了,要命的是好幾次在季後賽的爭議哨聲。然而,由於NBA總部視裁判終決如「皇后的貞操」,打死不改判,因此,吃虧的球隊也只能自認倒楣了事。
1999年溜馬對尼克,Larry Johnson的四分球,還記得嗎?再加上今年黃蜂對魔術,Baron Davis正規時間終了前的三分球被判不算?溜馬對籃網第五戰,Reggie Miller的神奇三分球算進?
我想,例子還有很多很多。我沒有去作很精確的統計,但是感覺上,NBA自從改採三名裁判制之後,爭議判決反而增多。有不少人認為,由於裁判需求量的增加,引進年輕裁判,也導致裁判整體素質的下降。對於這一點,我頗能認同。
猶記開始看NBA的早期,常對裁判哨音的精準、尺度的拿捏嘖嘖稱奇。我靠電視重播才能認出來的犯規或違例,這票裁判老兄在0.5秒之內就能判斷、思考、響哨。十幾年來,那種佩服得五體投地的感覺卻逐漸消失了。
人本來就不是神,而且季後賽場場關鍵,甚至每個play都會影響球隊一整年的努力,採用即時重播來求取最公正的結果,有何不可?這只是用來增加哨音的威信,並不是用來貶低裁判的工具。
如果再不用instant reply,我想,有的NBA現役裁判到台灣來吹球賽,真的會被九太領隊當場給活活踹死。
■Trade Iverson?
76人提前打包,教頭Larry Brown和Iverson冷到極點的關係,也再度浮上檯面。Brown終於放狠話了,說小艾如果再不自制,再不長進,再不學著如何當個盡責敬業的球員,以團隊為上,「不排除」交易的可能性。
隨後而來的是一連串的來回,Ivreson在公開記者會上髒話不斷的大發議論,Brown也不時透過媒體發表看法。終於,雙方在長談之後,Iverson表示,他和Brown都會續留費城。
以Iverson今日在NBA的地位,無疑的,要將他交易出去這種說法,絕對是個重量級的深水炸彈。問題在於,將Iverson交易掉的必要性與可能性,我認為,其實機率都不大。
費城當地媒體已經對此問題大作文章,加以探究。有的人認為,如果把Iverson賣掉,卻換不到Kobe Bryant、Shaq O'Neal或Tim Duncan這種等級的球星,註定是虧本生意,只會更壞不會更好,那麼何苦要作交易?
另外有觀點指出,歷史上只要是「為交易而交易」,作出來的都是豬頭交易。先不提Kareem Abdul-Jabbar要求公鹿將他賣掉的往事,光是76人自己就曾發生兩次。一次為1986年以Moses Malone加上Terry Catledge交易至華盛頓子彈,換來Jeff Ruland、Cliff Robinson;另一次為1992年,將已經待不下去的Barkley賣給太陽,換來Jeff Hornacek、Andrew Lang和Tim Perry。
今日Iverson的例子,很明顯的也是為交易而交易。如果76人最後真因如此要賣掉小艾,確實得三思,衝動之下的思考,絕對是會有偏頗的。
也有少數人站出來替Iverson說話,例如一向袒護黑人球員的ESPN老記David Aldridge。他認為Brown也得負責任,不要老是只會放話,卻一點行動都沒有。有人則認為,這個問題再簡單不過,如果76人認為Iverson真沒有待下去的必要,寧願犧牲商業利益來換團隊和諧,就把小艾賣了;如果76人篤定是小艾的球隊,就不要再提交易,實事求是的去研究如何改變隊型,來塑造一個兩全其美的環境。但是76人瞻前顧後,到最後什麼都搞不定。
觀察Iverson好幾年,我認為他的球路並不自私,他是個肯傳球、而且還很會傳球的人,只是老大心態經常會掩蓋了傳球助攻的能力。此外,隊友的表現讓他無法產生信任感,也是其中原因之一。球員都是如此,傳隊友投都不進、都以失誤收場,那乾脆我自己幹好了。
Iverson自有一套詭異的邏輯,他說:如果大家都在意勝負,為什麼不談論球賽內容,卻拼命的在談練球如何如何,只會說他練球遲到、不到?這個說法,和當年Isiah Rider說:「打球和長大有什麼關係?」有異曲同工之妙。
事實上,Iverson和Brown這對火與冰的組合,我相信是可以在NBA生存下去的。鑑諸以往歷史,Phil Jackson在湖人和公牛時期,和球員的關係都不時呈現緊張狀態,但還是相安無事,反而有時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只是,眼前76人的紛爭是暫時化解了,真正的關鍵是否能得到解決,好戲卻還在後頭。
■最佳教練=低調教練
活塞的Rick Carlisle獲選為最佳教練,應該沒有人會反對。畢竟,季前有誰能想像到活塞拿下50勝,贏得中央區冠軍,還打進季後賽第二輪?
Carlisle在場邊的樣子,簡直和一座臘像沒兩樣,你不會看到他急得直跳腳、氣急敗壞,幾乎沒看過他微笑,也好像從沒看過他抱怨判決、幹譙球員。
Jon Barry說:「或許這樣子的教練對球員比較好吧,情緒既不激動,也不低迷,隨時保持平常心和穩定。」Carlisle的恩師Chuck Daly則說,有著低調個性、不是太出鋒頭的教練,比較受現代的球員歡迎。
照我來看,Carlisle維持穩定情緒的功力,比老Daly還要技高一籌,因為Daly當年雖以老謀深算聞名,但偶爾也會出現抓狂之舉。倒是Daly這番話,讓我覺得很有道理。
讓你想起了誰?我想起了Jim O'Brien和Rick Pitino,想起了Larry Bird和Isiah Thomas,還有George Karl、Gregg Popovich。
注意到了嗎?Carlisle、O'Brien、Popovich、Bird和籃網的Byron Scott,都是相當低調,以球員為主體的教練。而Pitino、Karl和Thomas,或許是名氣太大,抑或是集光環於一身的出鋒頭心態,久而久之,自居為球隊的主體,鋒頭比球員更健。
「贏球全是你的神機妙算,輸球全是球員的不是?」、「媒體鋒頭全被你占盡了?好,我倒要看看是誰在場上打球、贏球!」人同此心,如果教練自我膨脹得太過份,難免引起球員的不快;如果教練只懂得保護自己,失去球員的心,也是早晚的事。
NBA正在考慮,未來在球賽中採用「立即重播」 (instant replay),以求球賽判決的正確和公平性。關於這一點,我舉雙手贊成。
過去幾年來,印象中不知看過多少次明顯的誤判,例行賽也就算了,要命的是好幾次在季後賽的爭議哨聲。然而,由於NBA總部視裁判終決如「皇后的貞操」,打死不改判,因此,吃虧的球隊也只能自認倒楣了事。
1999年溜馬對尼克,Larry Johnson的四分球,還記得嗎?再加上今年黃蜂對魔術,Baron Davis正規時間終了前的三分球被判不算?溜馬對籃網第五戰,Reggie Miller的神奇三分球算進?
我想,例子還有很多很多。我沒有去作很精確的統計,但是感覺上,NBA自從改採三名裁判制之後,爭議判決反而增多。有不少人認為,由於裁判需求量的增加,引進年輕裁判,也導致裁判整體素質的下降。對於這一點,我頗能認同。
猶記開始看NBA的早期,常對裁判哨音的精準、尺度的拿捏嘖嘖稱奇。我靠電視重播才能認出來的犯規或違例,這票裁判老兄在0.5秒之內就能判斷、思考、響哨。十幾年來,那種佩服得五體投地的感覺卻逐漸消失了。
人本來就不是神,而且季後賽場場關鍵,甚至每個play都會影響球隊一整年的努力,採用即時重播來求取最公正的結果,有何不可?這只是用來增加哨音的威信,並不是用來貶低裁判的工具。
如果再不用instant reply,我想,有的NBA現役裁判到台灣來吹球賽,真的會被九太領隊當場給活活踹死。
■Trade Iverson?
76人提前打包,教頭Larry Brown和Iverson冷到極點的關係,也再度浮上檯面。Brown終於放狠話了,說小艾如果再不自制,再不長進,再不學著如何當個盡責敬業的球員,以團隊為上,「不排除」交易的可能性。
隨後而來的是一連串的來回,Ivreson在公開記者會上髒話不斷的大發議論,Brown也不時透過媒體發表看法。終於,雙方在長談之後,Iverson表示,他和Brown都會續留費城。
以Iverson今日在NBA的地位,無疑的,要將他交易出去這種說法,絕對是個重量級的深水炸彈。問題在於,將Iverson交易掉的必要性與可能性,我認為,其實機率都不大。
費城當地媒體已經對此問題大作文章,加以探究。有的人認為,如果把Iverson賣掉,卻換不到Kobe Bryant、Shaq O'Neal或Tim Duncan這種等級的球星,註定是虧本生意,只會更壞不會更好,那麼何苦要作交易?
另外有觀點指出,歷史上只要是「為交易而交易」,作出來的都是豬頭交易。先不提Kareem Abdul-Jabbar要求公鹿將他賣掉的往事,光是76人自己就曾發生兩次。一次為1986年以Moses Malone加上Terry Catledge交易至華盛頓子彈,換來Jeff Ruland、Cliff Robinson;另一次為1992年,將已經待不下去的Barkley賣給太陽,換來Jeff Hornacek、Andrew Lang和Tim Perry。
今日Iverson的例子,很明顯的也是為交易而交易。如果76人最後真因如此要賣掉小艾,確實得三思,衝動之下的思考,絕對是會有偏頗的。
也有少數人站出來替Iverson說話,例如一向袒護黑人球員的ESPN老記David Aldridge。他認為Brown也得負責任,不要老是只會放話,卻一點行動都沒有。有人則認為,這個問題再簡單不過,如果76人認為Iverson真沒有待下去的必要,寧願犧牲商業利益來換團隊和諧,就把小艾賣了;如果76人篤定是小艾的球隊,就不要再提交易,實事求是的去研究如何改變隊型,來塑造一個兩全其美的環境。但是76人瞻前顧後,到最後什麼都搞不定。
觀察Iverson好幾年,我認為他的球路並不自私,他是個肯傳球、而且還很會傳球的人,只是老大心態經常會掩蓋了傳球助攻的能力。此外,隊友的表現讓他無法產生信任感,也是其中原因之一。球員都是如此,傳隊友投都不進、都以失誤收場,那乾脆我自己幹好了。
Iverson自有一套詭異的邏輯,他說:如果大家都在意勝負,為什麼不談論球賽內容,卻拼命的在談練球如何如何,只會說他練球遲到、不到?這個說法,和當年Isiah Rider說:「打球和長大有什麼關係?」有異曲同工之妙。
事實上,Iverson和Brown這對火與冰的組合,我相信是可以在NBA生存下去的。鑑諸以往歷史,Phil Jackson在湖人和公牛時期,和球員的關係都不時呈現緊張狀態,但還是相安無事,反而有時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只是,眼前76人的紛爭是暫時化解了,真正的關鍵是否能得到解決,好戲卻還在後頭。
■最佳教練=低調教練
活塞的Rick Carlisle獲選為最佳教練,應該沒有人會反對。畢竟,季前有誰能想像到活塞拿下50勝,贏得中央區冠軍,還打進季後賽第二輪?
Carlisle在場邊的樣子,簡直和一座臘像沒兩樣,你不會看到他急得直跳腳、氣急敗壞,幾乎沒看過他微笑,也好像從沒看過他抱怨判決、幹譙球員。
Jon Barry說:「或許這樣子的教練對球員比較好吧,情緒既不激動,也不低迷,隨時保持平常心和穩定。」Carlisle的恩師Chuck Daly則說,有著低調個性、不是太出鋒頭的教練,比較受現代的球員歡迎。
照我來看,Carlisle維持穩定情緒的功力,比老Daly還要技高一籌,因為Daly當年雖以老謀深算聞名,但偶爾也會出現抓狂之舉。倒是Daly這番話,讓我覺得很有道理。
讓你想起了誰?我想起了Jim O'Brien和Rick Pitino,想起了Larry Bird和Isiah Thomas,還有George Karl、Gregg Popovich。
注意到了嗎?Carlisle、O'Brien、Popovich、Bird和籃網的Byron Scott,都是相當低調,以球員為主體的教練。而Pitino、Karl和Thomas,或許是名氣太大,抑或是集光環於一身的出鋒頭心態,久而久之,自居為球隊的主體,鋒頭比球員更健。
「贏球全是你的神機妙算,輸球全是球員的不是?」、「媒體鋒頭全被你占盡了?好,我倒要看看是誰在場上打球、贏球!」人同此心,如果教練自我膨脹得太過份,難免引起球員的不快;如果教練只懂得保護自己,失去球員的心,也是早晚的事。
Monday, May 06, 2002
垃圾場雜記(16)
■我真的服了
過了好幾天,還是不得不對Reggie Miller在東區首輪第五戰那兩球讚嘆不已。正規時間終了同時的擦板三分球,一度延長終了前的切入扣籃─扣籃!。不得不說:「我真的服了!」
當然,再加上這兩球,已經舉世聞名的「Miller Time」再添難以磨滅的傳奇。但你有沒有想過?這個Miller Time究竟是從那裡來的?
有個老記說得好,O'Neal有巨大的身材和長人少見的協調性,Kobe和MJ有優於常人的體能條件,甚至連表面上看起來什麼都沒有的John Stockton,也有先知先覺的傳球功夫。
好,那Reggie Miller有什麼?沒錯,他有200公分,在得分後衛中占優勢,但是他的彈性、速度並不特出,身材也不強壯,簡直像根火柴。
他所有的,只是「跳投」而已啊!O'Neal、MJ、Duncan、Kobe...這些明星球員,至少都能以兩種以上的方式,完成最後一擊,而什麼都沒有的Miller,光靠跳投就能被各隊視為洪水猛獸,就能為溜馬寫下無數「終賽傳奇」。這種成就不容小覷,甚至可以說,難度比那些擅於飛簷走壁的球星更高。
大家都看到了,籃網的防守是如何被Miller如凌波微步般的跑位肢解,Kittles是如何卯足全力,卻還是追不上Miller,甚至還被「莫名其妙」的吹罰防守犯規。我常想,Miller有這麼難守嗎?Byron Scott未曾想過如何阻擋Miller的外線嗎?
當然不是,Miller Time的再現,只是再一次告訴我們老將、經驗的可貴。也告訴我們,籃球水準之高如NBA,只要你精通一項球技,一樣能夠對球賽產生致命的影響,一樣能夠是流芳萬世的球星。
■我真的服了Part II
提起Reggie Miller,也不得不說,從他1987年踏入NBA開始,他並不是我第一眼就喜歡上的球員。但是十幾出的觀戰經驗中,卻有很多球員,是我一開始痛恨或沒有特殊感受,最後卻萬分崇拜、敬仰的球員,而且通常這種球員能夠贏得你真正的respect。
Reggie Miller是其中一個,87年溜馬挑選他時,其實我對他並沒有太多的認識,只知道他是個純射手。暗地裡,我似乎預期著他的失敗。湖人、塞爾提克爭霸年代的Larry Bird、Kevin McHale,就不用說了。當年為魔術強森和湖人showtime著迷者如我,怎麼有可能去欣賞一個世仇的球員?
但時至今日,他們三個人都成為我敬佩的球員。事過境遷,似乎當你跳脫出球迷的愛恨情仇,才更能由純欣賞的角度來評斷一名球員的功過和成就。當年看球時,我為McHale的每一次禁區轉身挑籃、Bird的每一記三分球而「訐譙」、不爽,氣到想翻桌。十幾年後的今天,我為McHale每一次巧妙無比的單打步伐而嘖嘖稱奇,為Bird每一次在強大壓力下得分的神射功夫而折服。
■主觀和客觀,熱情與冷靜
這兩天,討論區內又有一堆人為那一名球員比較好爭論不休,也再度為所謂的「主觀」、「客觀」吵了起來。我必須要說,看球十幾年的歷史,以及曾經任職媒體的經驗,讓我不得不強迫、訓練自己跳脫「球迷」的立場,盡量以客觀的立場來看球員、看比賽、看事情。
但這種事就是如此,既然你要對某件事或某個人有意見、有評論,所謂主觀和客觀,有時只是程度上的問題,甚至是別人怎麼看的問題。有人會認為你主觀,也有人認為你客觀。
如果要客觀,沒有任何文字會比數字更客觀。到最後,我們是不是要乾脆省略文字的部份,請大家看數據就好呢?評論是不是球評的任務?如果沒有自己的意見,那有什麼好評呢?
我呼應市長的看法,今天台灣的NBA寫作者永遠無法像美國媒體一樣的貼近NBA,在絕大部份的事情上,我們大概都是個「接收者」,依據外電和網路報導來得知訊息。但是,比賽有轉播,我們有眼睛,針對每一件事,我們自己有腦子,自然也會作出自己的判斷。
不是NBA教練或行政人員,就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嗎?如果真是如此,為什麼Isiah Thomas在任何留言板、BBS上都被罵翻了?沒有人是他,也沒有人能夠有條件批他囉?
如果不是這樣,那最近很多電視台隔著十萬八千里,在分析法國總統大選極右派的候選人雷朋出線,是在搞些什麼東西?我們不是法國人,也沒有派人到法國去採訪,有什麼條件分析?分析的結果又怎麼樣?
當然,語氣也是很重要的一點。朱彥碩兄板上的口水戰,我認為關鍵到最後就在「語氣」上面,如果他不寫「Parker會被Tinsley宰到脫褲子」,今天板上可能不會如此「熱烈」。寫作者只能盡量不要以太兩極化、情緒化的字眼或語氣來寫作。
不過話說回來,當我見到許多網友以這種標準來要求本土寫作者,殊不知,國外的專業媒體人、球評,這種「主觀」的現象才嚴重哩!他們的語氣和用詞,恐怕也會讓我們的網友、讀者認為「主觀到極點」!
不是想為任何人或自己辯解,籃球寫作之路,有太多可以學習改進的地方。但是,身為籃球寫作者那種心裡的掙扎,和讀者之間那種永遠的拉鋸,可能也不是太多人可以體會的。
當你要求自己盡量保持絕對的客觀、冷靜,要求自己不要以球迷的身分去發言,長久下來,對球賽、球星的激情,也會跟著下降,誰勝誰負,對你而言並不那麼重要。
這也是為什麼,有時我會覺得,當個單純的球迷真好,可以像我老婆一樣,在電視機前面吃著零食、大聲咒罵加油,而不是像我拿著筆記本和筆,彷彿像是要上戰場打仗。
相信我,有時那並不是很好的感受。
過了好幾天,還是不得不對Reggie Miller在東區首輪第五戰那兩球讚嘆不已。正規時間終了同時的擦板三分球,一度延長終了前的切入扣籃─扣籃!。不得不說:「我真的服了!」
當然,再加上這兩球,已經舉世聞名的「Miller Time」再添難以磨滅的傳奇。但你有沒有想過?這個Miller Time究竟是從那裡來的?
有個老記說得好,O'Neal有巨大的身材和長人少見的協調性,Kobe和MJ有優於常人的體能條件,甚至連表面上看起來什麼都沒有的John Stockton,也有先知先覺的傳球功夫。
好,那Reggie Miller有什麼?沒錯,他有200公分,在得分後衛中占優勢,但是他的彈性、速度並不特出,身材也不強壯,簡直像根火柴。
他所有的,只是「跳投」而已啊!O'Neal、MJ、Duncan、Kobe...這些明星球員,至少都能以兩種以上的方式,完成最後一擊,而什麼都沒有的Miller,光靠跳投就能被各隊視為洪水猛獸,就能為溜馬寫下無數「終賽傳奇」。這種成就不容小覷,甚至可以說,難度比那些擅於飛簷走壁的球星更高。
大家都看到了,籃網的防守是如何被Miller如凌波微步般的跑位肢解,Kittles是如何卯足全力,卻還是追不上Miller,甚至還被「莫名其妙」的吹罰防守犯規。我常想,Miller有這麼難守嗎?Byron Scott未曾想過如何阻擋Miller的外線嗎?
當然不是,Miller Time的再現,只是再一次告訴我們老將、經驗的可貴。也告訴我們,籃球水準之高如NBA,只要你精通一項球技,一樣能夠對球賽產生致命的影響,一樣能夠是流芳萬世的球星。
■我真的服了Part II
提起Reggie Miller,也不得不說,從他1987年踏入NBA開始,他並不是我第一眼就喜歡上的球員。但是十幾出的觀戰經驗中,卻有很多球員,是我一開始痛恨或沒有特殊感受,最後卻萬分崇拜、敬仰的球員,而且通常這種球員能夠贏得你真正的respect。
Reggie Miller是其中一個,87年溜馬挑選他時,其實我對他並沒有太多的認識,只知道他是個純射手。暗地裡,我似乎預期著他的失敗。湖人、塞爾提克爭霸年代的Larry Bird、Kevin McHale,就不用說了。當年為魔術強森和湖人showtime著迷者如我,怎麼有可能去欣賞一個世仇的球員?
但時至今日,他們三個人都成為我敬佩的球員。事過境遷,似乎當你跳脫出球迷的愛恨情仇,才更能由純欣賞的角度來評斷一名球員的功過和成就。當年看球時,我為McHale的每一次禁區轉身挑籃、Bird的每一記三分球而「訐譙」、不爽,氣到想翻桌。十幾年後的今天,我為McHale每一次巧妙無比的單打步伐而嘖嘖稱奇,為Bird每一次在強大壓力下得分的神射功夫而折服。
■主觀和客觀,熱情與冷靜
這兩天,討論區內又有一堆人為那一名球員比較好爭論不休,也再度為所謂的「主觀」、「客觀」吵了起來。我必須要說,看球十幾年的歷史,以及曾經任職媒體的經驗,讓我不得不強迫、訓練自己跳脫「球迷」的立場,盡量以客觀的立場來看球員、看比賽、看事情。
但這種事就是如此,既然你要對某件事或某個人有意見、有評論,所謂主觀和客觀,有時只是程度上的問題,甚至是別人怎麼看的問題。有人會認為你主觀,也有人認為你客觀。
如果要客觀,沒有任何文字會比數字更客觀。到最後,我們是不是要乾脆省略文字的部份,請大家看數據就好呢?評論是不是球評的任務?如果沒有自己的意見,那有什麼好評呢?
我呼應市長的看法,今天台灣的NBA寫作者永遠無法像美國媒體一樣的貼近NBA,在絕大部份的事情上,我們大概都是個「接收者」,依據外電和網路報導來得知訊息。但是,比賽有轉播,我們有眼睛,針對每一件事,我們自己有腦子,自然也會作出自己的判斷。
不是NBA教練或行政人員,就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嗎?如果真是如此,為什麼Isiah Thomas在任何留言板、BBS上都被罵翻了?沒有人是他,也沒有人能夠有條件批他囉?
如果不是這樣,那最近很多電視台隔著十萬八千里,在分析法國總統大選極右派的候選人雷朋出線,是在搞些什麼東西?我們不是法國人,也沒有派人到法國去採訪,有什麼條件分析?分析的結果又怎麼樣?
當然,語氣也是很重要的一點。朱彥碩兄板上的口水戰,我認為關鍵到最後就在「語氣」上面,如果他不寫「Parker會被Tinsley宰到脫褲子」,今天板上可能不會如此「熱烈」。寫作者只能盡量不要以太兩極化、情緒化的字眼或語氣來寫作。
不過話說回來,當我見到許多網友以這種標準來要求本土寫作者,殊不知,國外的專業媒體人、球評,這種「主觀」的現象才嚴重哩!他們的語氣和用詞,恐怕也會讓我們的網友、讀者認為「主觀到極點」!
不是想為任何人或自己辯解,籃球寫作之路,有太多可以學習改進的地方。但是,身為籃球寫作者那種心裡的掙扎,和讀者之間那種永遠的拉鋸,可能也不是太多人可以體會的。
當你要求自己盡量保持絕對的客觀、冷靜,要求自己不要以球迷的身分去發言,長久下來,對球賽、球星的激情,也會跟著下降,誰勝誰負,對你而言並不那麼重要。
這也是為什麼,有時我會覺得,當個單純的球迷真好,可以像我老婆一樣,在電視機前面吃著零食、大聲咒罵加油,而不是像我拿著筆記本和筆,彷彿像是要上戰場打仗。
相信我,有時那並不是很好的感受。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