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26, 2008

奈特:不能不認識,也很難認識

(本文刊登於美國職籃雜誌2008年3月號)

00106457(3)
(Source: SI.com)

Yes, there were times, Im sure you knew
When I bit off more than I could chew.
But through it all, when there was doubt,
I ate it up and spit it out.
I faced it all and I stood tall;
And did it my way.
-- My Way, Frank Sinatra


夾雜在陳冠希和綠卡、抓耙子之間的,是美國大學籃球史上勝場數最高教練鮑比奈特(Bob Knight)宣佈退休的消息。這是無比重要的籃壇大新聞,卻又沒什麼人注意和討論。時間點有些令人錯愕,卻又在預料之中。

而這就是不折不扣的奈特。正當你自認很了解他,他又作出讓你完全無法理解的行為。他絕對是籃球迷必須認識的一號傳奇人物,但即使你研究過他的一生,也很難為他這個人作出結論。

也許正因為這種矛盾,讓我們更不能不去了解和討論奈特這個一代宗師。

奈特的光榮紀錄
奈特於1940年出生於俄亥俄州,大學時期就讀俄亥俄州大(Ohio State),但在俄州大奪得1960年冠軍的陣容中,奈特只是後來成為NBA球星的路卡斯(Jerry Lucas)和哈維奇克(John Havlicek)的替補,是個不起眼的球員。

1965年,奈特以24歲年齡出任陸軍官校籃球隊總教練,成為當時大學籃壇最年輕的總教練。1965-71年間,他率陸官拿下102勝50負的成績,隨即獲得名校印地安那大學青睞。

這麼一待,奈特就待了29年,在競爭異常激烈的大學籃壇誠屬異數。最主要的原因,當然因為他的教練功力,讓印大奪下三座全美冠軍。1976年印大32戰全勝封王,自此之後,NCAA再也未曾出現全勝冠軍。1981年,在天才後衛湯馬斯(Isiah Thomas)的率領下,印大再度封王。1987年則由神射手艾福德(Steve Alford)領軍,三度奪冠。

在印大期間,奈特五度率隊打進最後四強,締造661勝240負紀錄,幾乎年年都篤定打進64強錦標賽。對於高中球員而言,能得到奈特的肯定進入印大,已經是一項無上的光榮。而傲人的戰績,也讓奈特在向來為籃球瘋狂的印地安那州成為「籃球之神」,成為印大的代名詞,說他比校長還紅也不為過。

在NCAA之外,奈特也獲美國籃協所託,率領大學明星隊征戰1979年泛美運動會和1984年洛杉磯奧運,也都奪得金牌返國。

然而,「火爆教頭」的稱號當然不是浪得虛名。奈特在印大期間,多次因為自己的情緒失控,而在場上場下作出傷害球隊聲譽和學校職員的行為,而且數度遭到校方警告。由於奈特總是故態復萌,印大終於在2000年將他開除,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

蟄伏一年之後,奈特出乎意料在南方的德州理工大學(Texas Tech)重起爐灶。儘管他的情緒問題鬧得全美皆知,但他並未失去執教功力。2001-08年,他依舊帶領從來不以籃球實力聞名的德州理工,打出138勝82負的戰績。其中有4年打進64強錦標賽,2005年更爆冷門殺進甜蜜16強。

2005年,奈特已經和德州理工達成默契,在他退休之後,教職將由他的兒子派特(Pat Knight)接任,成為子繼父職的另一案例。奈特則進一步於2007年1月1日拿下880勝,超越前北卡教頭迪恩史密斯(Dean Smith)的879勝,成為史上最多勝教頭。

出乎意料的,奈特迅雷不及掩耳在球季中的2月4日宣佈退休,緊急將派特推上火線,在眾人都來不及反應的情況下,結束傳奇的教練生涯,生涯紀錄以902勝371負作收。

總計奈特在42年的教練生涯中,有28年率球隊打進季後錦標賽。

毫無疑問的一代宗師
數字,只是用來說明奈特成就的一種方式。奈特之所以在籃壇受到尊重,並不只在於他的900勝和三座冠軍,更重要的,還是在於他帶領球隊的方式,以及打造出來的球隊風格。

和同屬於舊學院派的布朗(Larry Brown)一樣,奈特始終堅持也深信自己的籃球哲學。打從陸官時期開始,在防守上,他就堅持不換人的盯人防守;在進攻上,他則發展出自己的一套motion offense。

既然全場都打不交換的盯人防守,這意味著印大球員必須具備很好的體力,而且奈特的要求是,在季前訓練營開訓之前,球員自己就要將體力練好,因為季前訓練沒有時間來練體力。此外,這也意味著球員無論高矮,都必須擁有良好的防守技巧,更重要的是衝破無數障礙的意志力;因為不交換盯人代表你的防守對象只有一個,責任非常清楚。

奈特的motion offense,強調利用低位和外圍的擋人,以及外圍快速的傳導,運作出最佳的進攻機會,並不刻意強調速度戰。

話雖如此,不要把奈特想像成不知變通的老古板,該變的時候他也會從善如流。在前20年堅持不交換的盯人防守之後,奈特也開始在印大融入區域防守。而NCAA於1986-87球季開始採用三分線之後,他也是適應速度最快的教練之一。印大陣中的明星球員艾福德,正是這個調整之下最大的受益者。

前UNLV和馬刺隊教練塔堪尼恩(Jerry Tarkanian)曾說,多數人想到奈特,都會想到盯人防守;但事實上,奈特教導motion offense的功力,被眾人嚴重的低估。

也因為如此,奈特所參與的教練講習和主辦的夏令營,從1970年代開始就成為全球教練和球員搶破頭的熱門活動。台灣也曾有教練拜訪印大和奈特,接受指點。

多年下來,奈特的門徒也逐漸闖出名堂,最有名的就是他在陸官時期帶領的K教練,如今青出於藍勝於藍,已經在杜克大學建立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其他如現在執教新墨西哥(New Mexico)的艾福德、UAB的戴維斯(Mike Davis)、現任尼克教頭湯馬斯、老鷹教頭伍德森(Mike Woodson)、前華盛頓大學教練班德(Bob Bender)等等,都慢慢在美國大學籃壇開枝散葉。

我們可以說,以奈特和印地安那大學為主的籃球哲學,有很大程度影響著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的大學籃壇。也有很多教練是在奈特的影響之下,繼續形塑出自己獨特的籃球哲學,而奈特對籃球最大的貢獻就在這裡。

第二個奈特
以上所談,都是正面的奈特,也是你必須要認識的奈特。以下,則是奈特的另一面,也是使他在60歲之後成為討論焦點的主因。

奈特的脾氣從來都不小,而他也從來都不會隱藏。多年下來,奈特的抓狂史多不勝數,賽後批評裁判的案例多如牛毛,還曾在比賽中因不滿裁判判決,將一把鐵椅扔進場中。

1979年率美國隊赴波多黎各參加泛美運動會,則和波國警察爆發肢體衝突,近身搏擊功夫過人的奈特,竟將該警察塞進垃圾桶。此事件後來引發國際爭議,波國原要求美國引渡奈特至波多黎各接受審判,後來才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然而,奈特遭受最多批評的還不在這些事,而是他那軍事化管理、嚴格管理到已經不近人情,甚至有體罰傾向的領導方式。舉例來說,他曾被指控在球賽中因暴怒而腳踢自己的兒子(派特當時為印大球員),拿花瓶丟印大體育室員工,手掐印大學生的喉嚨等等。

種種事件發酵的結果表示,奈特的管理方式似乎已不見容於當代,這和以往老師體罰學生飽受家長歡迎,現在卻被告到滿頭包的情況極為類似。許多人認為奈特的領導缺乏人性,簡直就該進入「抓狂管訓班」,這是導致奈特在2000年被印大以幾近羞辱的「炒魷魚」方式解職的直接原因。

前UCLA傳奇教練伍登(John Wooden)則語帶雙關的表示,他不見得同意奈特作事的方法,但任何人都無法否認,奈特是最佳的籃球導師之一,而且在他手底下帶出來的球員,離校時都焠煉出更強韌的性格。

沒有人能受得了教練非理性的羞辱或肢體動作,但很有趣的一點是,除了極少數人,曾經在奈特手下效力的球員、助理教練和人士,對他都有著無比的感激。我們不得不去思考,奈特的領導方式是「毫無疑問的過當」還是遭受部份人士過度的渲染放大?

而即使到奈特冷不防的退休,還是無可避免的引起爭議。有人說他要求球員堅持到最後,自己卻在球季中途就不負責任的拍拍屁股走人,完全無法和球員交代,是個不折不扣的偽君子。有人則說,這種離開的方式原本就「非常奈特」,毫不拖泥帶水,再爽快也不過。

諷刺的比對
自從2000年之後,對於奈特正負的評價就此起彼落,未曾停歇。無巧不巧,正當奈特揮手告別的時刻,印地安那大學又出事了。現任印大教練山普森(Kelvin Sampson),由於違反諸多招生規定,事後又對校方撒謊,面臨生涯最大的風暴。

我們作個比對可以發現,最重視誠信和教育的奈特掌兵期間,印大從未發生過任何招生違規的案件,而且他曾經帶過的球員只有4人未拿到學位。

是的,奈特由於不像其他教練,以「我讓你進NBA」的方式來爭取高中明星,導致印大招生狀況每下愈況,但他仍堅持該作的事,不因此屈服於現實。

山普森在前一份工作奧克拉荷馬大學時期招生就曾出事,獲印大聘請之後依然故我,很可能因此使印大遭到NCAA處分。以山普森和奈特相比,那一椿事件比較讓印大難堪呢?

我們都不能不認識奈特,不能不肯定他傑出的籃球成就,但是似乎也很難完整的認識他,很難對他有一個完整的、終極的評價。不過,從奈特的籃球生涯,我們很能夠觀察到籃球在近30年來的轉變,同時體會一名籃球人在理性和情緒、誠信和利益之間的拉鋸。

奈特在超越史密斯勝場數紀錄的賽後典禮上曾說,法蘭克辛納屈的經典名曲「My Way」,是最能夠形容他心情的一首歌。是的,無論外界如何風風雨雨、批評攻訐,奈特一路走來始終如一,他以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價值,寫下了他自己的籃球故事。

或許我們要等到多年之後,等到籃球環境再度發生偌大的變動,回過頭來再度檢視,才能給予奈特更完整、更正確的評價,開始懷念起穿著紅色毛衣、在場上咒罵聲不斷的火爆奈特。

最壞的時代 SBL需要真英雄

(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


(Source: ESPN Taiwan)

最近有點不太敢看報紙和網路上的SBL新聞,那豈是一個慘字可以形容。不過即使不看,也有人會透過MSN提醒我:「某某人又『中獎』了」。用「中獎」來形容SBL,雖然刻薄,但還真是貼切。

不知為什麼,扒SBL的糞突然成為非常「政治正確」的事,群起攻之,盡情爆料,既有話題性,更有賣點。扒的人是義正辭嚴,看的人是驚奇開心。所以你看到教練打裁判、場上打群架、夜店教唆砍人、一夜情、吸毒、放水球、侵佔公款、酒駕撞電桿等等新聞,搞得報紙編輯也不知該把它們放在運動版、社會版還是影劇版。

援引中華職籃的前例,先前就有趨勢大師提出台灣籃球的「事不過五」說,認為第五年不是經營有問題就是會出事,如今回顧還確實是真知卓見。

然而,就像社會新聞有醜惡面,也總有光明面。縱然醜陋需要被報導和譴責,SBL球員也應該明瞭自己承擔部份的社會責任,但我們是否真的要選擇記住邪惡,而對良善視而不見?畢竟,在墮落的另一面,仍有光明的一面。

這就是為什麼,今年的SBL出了很多老鼠屎,卻也有許多值得被討論的人物和故事,沒有得到應該有的地位和對待。例如陳信安,例如米迪亞的桑德斯和歐陽敬恆。

也正因如此,在這個最壞的時代,SBL和台灣籃球需要這些真英雄「more than ever」。

打從第一場比賽開始,陳信安就讓人感覺他是「man with a mission」,以一種使命感來面對這個球季。或許是前幾年遭到太多的諷刺和批評,也或許是他個人有著什麼不同的體悟。很有趣的是,沒有人再期待他是2002年勇闖NBA的陳信安時,我卻看到了久違的、早就應該出現的陳信安。

快滿28歲的陳信安,本季交出21.5分、8.9籃板、3.7助攻和1.2次抄截,這是他近年來最全能的成績,也是他第一次讓人感受到「全年無休」、每一場比賽都付出全力的精神。依照他目前的表現,拿下明星賽、例行賽和冠軍戰的MVP,也不令人意外。

身為SBL唯一的洋將,桑德斯則在他的第二個SBL球季交出恐怖績效:20.3分、17.3籃板、5.7助攻、2抄截、1.2阻攻,六次創下20-20紀錄。有人開玩笑說,SBL應該改名為「桑德斯聯盟」(Sanders Basketball League),這很諷刺,卻很精準。一名非頂級洋將能夠打得SBL落花流水,其中透露出有趣的訊息,但無論如何,這樣子的績效應該被肯定,米迪亞目前的戰績也絕對有一半以上的功勞要記在桑德斯頭上。

和陳信安相比,歐陽進恆的故事或許更值得珍惜。歐陽原本很可能就以「高中時代的天才後衛,卻從未發揮出該有的潛力」這種評論結束他的籃球生涯,他卻在本季打出令人難以置信的成績──18.9分、4.1籃板。是的,他或許不再是那個曾被稱為「史上最高天才控球」的歐陽敬恆,但他證明了他不再只是那個去年每場只拿8.9分的歐陽,更證明了球迷、教練並未曾錯看他。

最混亂的時代,最需要英雄。往也需要一個真英雄,來終結一個混亂的時代。魔術強森、大鳥柏德帶領NBA走出慘澹的70年代,大聯盟有馬奎爾和索沙的全壘打大戰來揮別封館後陰影,中華職棒則有陳金鋒來…呃,我收回。

Anyway,各位英雄候選人,舞台是你們的了。我不喜歡每天看到SBL的負面新聞,當然也不喜歡那些搞壞一鍋粥的球員和教練,但我更希望看到英雄和運動的連結,因為那才是運動該有的樣子,那才是台灣籃球該走的方向。

Wednesday, February 20, 2008

TiVo試用心得

這是最近參加Pixnet的TiVo試用活動的心得,也是試用者必須盡的義務。

其實很久以前就曾聽說過TiVo這個產品,但當時尚未引進台灣,因此也無法體會TiVo究竟有多麼好用。如今有機會親自試用,至今它並未讓我失望。

我最需要使用TiVo的原因,自然是用來觀看包括NBA、NCAA和台灣籃球在內的籃球比賽轉播;有部份的比賽,則有必要錄下來保存,以便日後重看。由於工作關係,白天總是東奔西跑,晚上也不見得有時間看重播。能夠用TiVo錄下來慢慢看,自然是最理想的。

我預錄的另外一個重點,則是Discovery的節目。

至於我老婆,因為經常加班到晚上8、9點,也可以用TiVo來錄他喜歡看的日劇韓劇。

TiVo最大的優點,就在於錄影。你可能會說,利用電腦加上電視卡也可以錄。沒錯,原本我也一直這麼作。不過,由於我的電視卡無法達到「看A台錄B台」的效果,所以有點不方便。其次,電腦錄的畫質較差,如果硬要錄為DVD畫質,我的電腦硬碟不夠大,可能錄不了幾場球。

另外,TiVo會自動連上網路下載節目表,對於預錄也非常方便,使用者可以在好幾天之前就將預錄設定全部設好。它同時會自動判定節目的開始與結束,不像電視卡錄影必須以起始、中止時間作設定。

幾天前老婆看日劇看到一半突然必須出門,TiVo提供在離開電視30分鐘之內的錄影功能,讓使用者在返回電視機前之後可以接續觀看,也是非常實用的功能。

但坦白說,由於最近工作比較忙碌,我還沒有時間搞懂TiVo所有的功能和體會它其他的長處。再試用一段時間,應該能夠提出更多心得與各位分享。這個產品對愛好體育賽事轉播的人有很大的幫助,當然,是不是願意付費享受這樣子的服務,端看各人的想法而定。

TiVo首頁

Tuesday, February 19, 2008

在超人現身紐奧良之後


(Source: NBA.com)

(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

當霍華(Dwight Howard)脫掉球衣、露出超人裝的一剎那,我心裡突然浮現卡特(Vince Carter)在2000年扣籃大賽中,在扣籃結束後對攝影機的一句話──「It’s over」。比賽結束了,冠軍產生了。

創意原本就是扣籃大賽中很重要的一項元素,霍華的冠軍實至名歸。但另一方面看來,扣籃大賽似乎逐漸成為「創意產業」,體能和扣籃本身遭到忽略,卻有點令人遺憾。

這麼說,並不是想貶低現代的扣將。畢竟,扣籃是有其侷限性,對一般人而言,耍來弄去就是那麼幾招。真實的扣籃大賽又不是在拍「功夫灌籃」,要球員作出只有卡通動畫中才會出現的招式,是百分百的強人所難。

更別說今年的賽事,打從賽前穆恩(Jamario Moon)的志在必得、蓋伊(Rudy Gay)在Youtube上公開徵求創意,再到賽中格林的吹蠋扣籃和霍華的超人再現,都已經使今年扣籃大賽成為近幾年來最「熱鬧」、最具有「談論性」的一屆比賽。

但是,連續幾年看下來卻讓人不禁懷疑,如果「道具」和「助手」的重要性已經超越扣籃本身,這項比賽的意義是否在某種程度上被削減呢?

因此,我十分同意J博士的評論。儘管他也把冠軍票投給霍華,但格林「赤足扣籃」的難度很有可能遭到低估,因為一般人並不覺得這有什麼樣的創意。

基於個人喜好,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扣籃大賽回憶有三,而它們都和「道具」、「助手」或所謂的「花招」沒有關係,而是充分體現了扣籃這項技巧的基本精神和精髓。

第一是1986年達拉斯明星賽的韋伯(Spud Webb)奪冠。韋伯展現人類的體能極限,以170公分的身高,正扣、反扣等招式讓他耍起來都稀鬆平常,觀眾則是看得瞠目結舌、無話可說。

第二是1988年芝加哥明星賽喬丹和威金斯(Dominique Wilkins)的正面對決。這個對決在賽前已經炒得沸沸揚揚,比賽內容更沒讓人失望,兩大扣將宛如在拳擊擂台上你來我往的輪流出拳,將扣籃大賽的懸疑性和想像空間提昇到經典境界。最後喬丹勝出,但即使在多年後的今天,仍有不少人認為,如果當年明星賽不是在芝加哥舉辦,冠軍可能易主。這場千古對決的傳奇性,由此可見一斑。

第三則是2000年卡特奠定「扣壇」地位的經典演出。同樣的,他以完全出乎球迷意料的原創性、成功的執行力和優雅的風格,毫無異議的捧回冠軍。更深一層的觀察,一度因乏人問津而中斷的NBA扣籃大賽,藉著卡特這一次的可怕演出,重新建立起它在球迷心中的地位。

大多數球迷都清楚,基於協調性、身高和籃框高度等種種因素,扣籃大賽並不利於長人。所以,以一名7呎長人來看,霍華兼具力道、彈性、滯空能力和協調性的體能,確實出類拔萃,不輸給同為扣籃高手的前輩長人南斯(Larry Nance)。

幾乎可以確定,往後的扣籃比賽參賽者,絕對會更挖空心思的設計更多花招來滿足球迷。它們之中會有好創意,可能也有爛創意。但一個完美的扣籃比賽,應該仰賴「基本元素和風格」(substance and style)的結合,扣來扣去總是老梗,自是了無新意,但秀過頭而成為馬戲團,恐怕也非球迷樂見。

附帶一提的是,我相信如果依照規則解釋,霍華的超人扣籃其實「並不是扣籃」,因為他的手並未觸及籃框。格林能不能發動連署聲稱「扣籃無效」呢?我相信是可以的,只是沒有人會那麼白目又欠打罷了。再怎麼說,霍華身上穿著美國英雄的終極象徵啊!沒有人敢挑戰American Hero的。


Sunday, February 17, 2008

Wednesday, February 13, 2008

Random Mumbling: 曾文鼎、林德福、Diamond Ball


(Source: ESPN Taiwan)

很久沒寫了,因為忙又加上過年,不過還是別找理由了,以下是已經累積一陣子的籃球消息和感想:

-- 第3屆FIBA Diamond Ball錦標賽的賽程已經敲定,這項四年一度的比賽將於7/29-8/1在南京舉行,基本上是集各大洲冠軍於一堂(但視各隊是否決定受邀)的賽事,也可以看作奧運之前的熱身。今年參賽隊伍分別有A組的安哥拉、澳洲和中國,B組的阿根廷、伊朗和塞爾維亞。

賽程是由兩組各進行分組循環,然後直接由各組的1-2-3名相互交手決定名次。由於在中國舉行,我相信台灣地區轉播的可能性很高,一起為伊朗和中國祈禱吧,希望不要被轟得太難看。

-- 昨天剛好在電視新聞裡看到前體委會主委林德福,看了才知道他現在回到文化界,成為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主任。這應該是適才適所,因為他最早就曾擔任宜蘭縣文化局局長。

而且,這個職務在他上任之初,還被體壇人士拿來作為砲轟他的理由之一,因為「文化人不懂體育」。但是──我先前曾經放送過許多次,未來也將持續放送下去──這個「不懂體育」的體委會主委,卻促成兩職棒聯盟整合,而且催生了SBL,同時也種下後來奧運金牌的種子。

很可惜的,老林沒能撐到奧運就丟官了,果實全被所謂的「體育人」陳全壽撿去了。陳全壽幹體委會主委的成果如何,自有公斷,但林德福一直被遺忘,卻是很不公平的。

至於SBL,當初還被包括籃協理事長達哥和各球隊人士在內的籃球人恥笑、看衰,五年後的今天,SBL雖然不能說是擁有多大的成就,但至少也比以前的甲組聯賽和總統盃好上20倍,不是嗎?

So much for 「體育人」...在我的經驗中,部份的體育人是最沒肚量的,沒肚量讓外人管就算了,真讓你自己幹又沒本事。

籃球界長期以來也一直有類似的問題,所謂「懂籃球」的人不懂行銷,胡搞瞎搞。真找來行銷人,又對籃球運動的精神一竅不通,弄來弄去弄了個四不像。從CBA時期到瓊斯盃,再到SBL,都有這個問題。大家永遠是撈錢優先,先「拼經濟」再說,誰理你什麼可長可久、建立制度。

這不是牢騷部落格,所以先到此為止。

-- 歐洲籃總選出了2007年度最佳球員Andrei Kirilenko和年度最佳青年籃球員Ricky Rubio,詳情請見下列兩文:

Ricky Rubio voted Young Men’s player of the year

AK 47 FIBA Europe player of the year 2007

不過,Ball in Europe部落格的作者表示,Rubio是因為潛力和名氣被選,因為就實際的成績(個人和球隊)而言,塞爾維亞的Milan Macvan都勝過這個西班牙神童。

從Kirilenko獲選則可以知道,基本上在多數的案例中,歐洲人圈選獎項時比較重視substance,而不是個人數字、風格或名氣,而且還是偏向在歐洲發展的球員為主;所以Tony Parker和Dirk Nowitzki都沒有中選。或許上述的Rubio是少數的例外。

-- 曾文鼎生平第一次上蘋果日報頭版頭,真是紅到不行。不過曾文鼎和比他紅500倍的陳冠希有類似點,那就是...他們到底是犯了什麼罪?鼎爺尚未結婚,就算搞100夜情也沒犯法,更何況該女子是自願發生關係。希爺的案子也差不多,被拍的女子看來都是自願臣服於愛迪生之下,偷取、散佈照片的人也不是愛迪生。除非希爺拍了未成年少女或是下藥迷昏某人,否則我也看不出他犯了那一條罪。

但話說回來,這是公眾人物必須付出的代價,或者可以形容為道德層次的問題。既然是萬人迷的celebrity,又有狗仔三不五時盯梢,也只能明哲保身、自求多福。如果今天事情出在我身上,旁人除了罵我一句變態不要臉,大概也懶得鳥我。這就是為什麼裕隆隊在新聞稿中表示,曾文鼎是因為違反球隊管理公約而受罰,和所謂的一夜情一點關係都沒有。

-- 有關火爆教頭Bob Kinght辭職、LSU教頭John Brady被炒和Shaq轉隊,下次再說。

NBA明星賽的過去、現在、未來

ljamesoverhead_070218

(本文刊登於NBA All-Star Game Collection 2008 / Hoop Taiwan)

我在新聞界工作,新聞界的前輩經常說,新聞跑久了,好處是擁有較豐富的經驗,但也有一個缺點,也許因為看多了,什麼事反而都不是新聞。很奇怪的是,如今我對NBA明星賽的看法,好像也可以用這句話來形容。

不過,我們將在稍後再來討論這個議題。在明星賽正炒得火熱的此時,讓我們先來想想它是怎麼回事。

AS08_StarLogo我還清楚記得第一次看NBA明星賽的感受,那是1984年。在那個資訊流通還不如現在發達的年代,能夠一口氣看到東西區的大牌球星齊聚一堂,「心跳加速、血液沸騰」的形容詞絕不誇張。那絕對是個eye-opening的經驗,從初次見到東西球星共處一場比賽的震撼,到信手拈來、行雲流水般的即興發揮,都讓我在電視機前驚呼連連。

事實上,這也是早年NBA老闆們想出明星賽這個點子的初衷,因為沒有什麼事能比球星共聚一堂更讓球迷感到興奮和期待的。球迷期待,媒體自然也聚焦,在漫長的球季中途,大家也都倦了,製造出一個能夠激發熱情的話題,誰曰不宜?

這個點子,在當時每週頂多只能看到一場NBA轉播的年代,確實滿足了我一個小小球迷的夢想。我會把它錄起來,不厭其煩的一看再看。現在的球迷恐怕不敢相信,那時要在台灣電視上見到來自幾支爛隊的明星球員,明星賽是唯一的機會。

隨著時代演進和NBA的規劃,明星賽逐漸由單純的一場球賽,眾家明星打完閃人,演變為今日的「明星賽週末」,由明星賽和扣籃大賽等各式競賽為主角,串連各種商業活動和社區活動。實際上,All-Star Weekend已經成為一項龐大的行銷案。

russell_allstar63_NBAE_new至於明星球員的票選方式,也是日日新、又日新,由早期的球員互選,到目前的球迷票選再加教練圈選。奇怪的是,時至今日竟有人主張應恢復球員互選,因為網路投票的結果,往往造成偏頗,例如中國球迷強力動員,就可能讓姚明穩坐往後十年的西區先發中鋒。

無論如何,我們觀察NBA明星賽,終究應該把它放在美國的脈絡裡來看。明星賽之所以由早年在波士頓、紐約等地舉辦,成為年年移地舉辦,是因為它對主辦城市有著特別的意義。

在例行賽期間,全NBA二十幾支球隊不停的在全美到處移動,打完就跑,除了晚間尋歡作樂之外,和這座城市的連結其實很有限。明星賽期間則有所不同,全NBA球技最好的數十名球員(含明星球員與參加各種大小比賽的球員),都將在同一個週末同時聚集在同一座城市。

在這短短的三、四天中,這座城市的NBA歷史、籃球風氣都會被重新檢視、討論,主場隊伍的老球星、新球星故事又被拿出來報導,球星透過商業或公益活動和民眾、球迷互動,由全球各地湧進的媒體,則忙著訪談、捕捉球星風采。

主要的運動產品公司也不會閒著,明星賽自然是打廣告、作宣傳的最佳時機。新推出的球鞋就別提了,各廠商也勢必為旗下球星特製所謂的「明星賽專屬鞋款」,試圖吸引目光。

我想,NBA近20年來在行銷方面的努力,確實已經將「明星賽模式」作出最好的詮釋,球迷、球員、廠商、轉播單位、聯盟,沒有一個人不開心。是NBA讓明星賽這個觀念在籃壇成為一項重要的名詞。如今,你可以看到它在全球各地被不斷的複製著。

bird_allstar87_ADB_new明星賽的另一個趣味是,欣賞分屬不同隊伍球星的搭配。儘管表演成分居多,但有時場上所發生的事確實帶著點暗示,也激發想像。1984年明星賽,當年西區的先發控球魔術強森(Magic Johnson)和中鋒山普森(Ralph Sampson)有著極其精彩的配合,兩人似乎有著不可言喻的默契。還記得當時球評曾作出「如果兩人同隊…」的感嘆和假設。

結果是,山普森雖然和晚一年進NBA的歐拉朱旺(Hakeem Olajuwon)組成當時還算是劃時代組合的「雙塔」,同時在1986年就幹掉湖人,打進總冠軍戰。但事實是一山不容二虎,山普森和歐拉朱旺的搭配從來都稱不上完美無間。最後,山普森的NBA生涯草草結束,和大學時期天下第一中鋒,同時以選秀狀元跨入NBA的氣勢實不相稱。

如果,只是如果,山普森真能和魔術強森成為隊友,會不會擁有截然不同的NBA生涯呢?從那時候起,我就經常想起這個問題。

布萊恩(Kobe Bryant)也是個很好的例子。小布生涯初期,就因為在明星賽中拒絕郵差馬龍(Karl Malone)的單擋,執意單打,被批得滿頭包,什麼驕傲自大、不知敬老尊賢的評語全數出籠。無巧不巧,後來馬龍加盟湖人和布萊恩、歐尼爾、培頓(Gary Payton)組成「F4」,冠軍戒沒撈到,四星搭配也不順暢,一切似乎早有預言。

同時,曾經在明星賽和美錦賽都和奇德(Jason Kidd)搭配的布萊恩,則對奇德的傳球組織功力讚不絕口,對合作經驗津津樂道。一度傳出小布要求湖人買進奇德加強實力,後因條件不允許而作罷。可以說,即使並肩作戰經驗短暫,對球星之間的合縱連橫仍會產生一定影響。

除此之外,明星賽也已距離每一季的交易截止日很近。因此,在這期間經常是謠言滿天飛,增加另一種看球的角度。

但話說回來,為什麼我會提起「跑久了,新聞都不是新聞」這檔事呢?因為球迷也是人,球評、媒體也是人,難免會對一再重複的事感到厭煩。厭煩的有幾點,除了明星賽的形式不變,已經成為老梗,明星球員的內容替代性不高,也包括球賽的內容。

我的意思是說,當你不再是剛開始參拜NBA的新鮮人,而是欣賞NBA有年的老球迷,你會知道,NBA明星賽大概就是這麼回事。整個程序從頭到尾,雖然不能稱為行禮如儀,但就是那個樣子。

目前最令人擔心的,其實是明星賽各項活動的內容,特別是明星賽本身,以及最受球迷關注的扣籃大賽。

Dwighttside600不知道為什麼,大家在強調明星賽是一場秀的同時,似乎逐漸忘記了「賽」這個字的存在。終究,它還是一場要用比數定高下的比賽;雖然勝負只關係參賽的球員的獎金,再無其他意義。於是乎我們在某些年度中看到,明星賽幾乎成為完全不設防的耍寶秀,到終場之前變成你灌一球,我也扣一記的爛戲,最後比數是完全無意義的一百三、四十分。

沒有人期待或要求這些球星,冒受傷的危險在這種比賽拼盡全力,但至少也得出個七成力道,記得籃球場上還有防守這碼事。

說很簡單,作很難。但唯有主角們在球場上認真起來,使出看家本領,明星賽才有它的意義,也才不辜負球迷的期望。

扣籃大賽是很有趣的議題。在大家的胃口被喬丹、威金斯(Dominique Wilkins)等扣將養壞之後,NBA一度認為扣籃再也變不出花招,索性在1998-99年間取消。但球迷呼聲不斷,加上NBA又出了一個奇人卡特(Vince Carter),扣籃大賽於2000年重出江湖,而且卡特交出史上最經典的一次演出,重振扣籃大賽聲威。

但扣籃大賽有它的先天限制,一個扣將再猛,也不可能有用不完的招式,參賽個兩三次已是極限;而身高太高的長人,扣籃技巧也受限。因此,近年來它再度式微,宛然成為年輕球員打天下、試扣技的舞台,諸將不是百扣不進,就是被迫秀出馬戲團式的雜耍伎倆。

NBA持續不斷的透過修正比賽規則,例如抽籤模仿前人招式到計時制,試圖挽救這項賽事的精彩度,成果如何還需要觀察。據說今年暴龍的穆恩(Jamario Moon)有備而來,已經寫好18套劇本,備好許多dunk sets,而灰熊的Rudy Gay則不愧網路世代本色,在Youtube網站上公開徵求網友提供創意。也許透過新世代的創新,扣籃大賽還能有所新意。

kapono3point400在其他週邊比賽方面,NBA歷年來陸續推出一年生大戰二年生、新秀打老球皮、Two-Ball Game、基本球技挑戰賽,可說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很好笑的是,最具吸引力卻是歷史最悠久、規則也最簡單的三分球大賽。

目前NBA明星賽陷入的困境,在於它難以作出新意,而球賽內容又陷於貧乏。或許這是必然,但NBA一再證明它會隨著時代作出必要調整。因此,我們不妨看看它在未來有可能如何演變。

首先,我相信NBA的全球化腳步終將侵入明星賽範疇。或許它可能把整個明星賽移師海外進行也不一定,而東區大戰西區的老梗,說不定會變成棒球「未來之星」或是Nike Hoop Summit式的由美國隊大戰國際隊,這會更有看頭和吸引力。

其次,它的進行方式很有可能和網路作進一步結合。由於NBA的全球化已經十分成功,讓全球球迷以即時網路票選扣籃大賽冠軍或明星賽MVP,並不是件太難的事,而這很有可能在兩三年內就作到。

第三,NBA一定會繼續注入不同的創意,而且它會回過頭去向舊時代找想法。例如,今年明星賽就將加入「H-O-R-S-E」,這項每個美國孩子小時候都曾玩過的籃球遊戲。往後如果出現球星三對三鬥牛,大概也不意外。

yao3_627_080123每個球迷都會好奇的是,在四年後的NBA明星賽,會是什麼樣的組合。依照球員的籃球生命來看,1992-1998年班的球星,在這幾年內會陸續交棒,取而代之的將是保羅(Chris Paul)、羅依(Brandon Roy),甚至是目前尚未登場亮相的歐登(Greg Oden),以及還在大學蹲一年「苦牢」的畢斯利(Michael Beasley)、羅斯(Derrick Rose)等人,屆時布萊恩已是老將,而詹姆斯則正當盛年。

還有可能加入「星光幫」的,則是目前還在各國聯盟,甚至次級隊伍打拼的國際球員,例如西班牙6呎4吋的17歲小將魯比歐(Ricky Rubio),他既被稱為第二個「手槍」馬拉維奇(Pete Maravich),也被譽為具有魔術強森一般的能力,能夠全場不得一分卻主宰球賽的勝負。還有更多更多,目前我們還不知道姓名的未來之星。

人總是喜新厭舊。坦白說,對於目前的星光梯隊,或許是已經看得太多而有些許疲憊之感,導致明星賽無法激起我太多的熱情。但是望向未來,對於四年後的NBA明星賽,則有著截然不同的感受,一種期待世代交班的心情,正如同當初看著艾佛森(Allen Iverson)、布萊恩、鄧肯(Tim Duncan)和賈奈特(Kevin Garnett)衝擊前輩的心情一樣。

如果說歡樂掛帥的明星賽能夠有著什麼樣的深層意義,大概也就在這裡吧。

(All photos source: NBA.com)


Tuesday, February 12, 2008

轉隊的老中鋒 退休的老教練


(Source: ESPN.com)

(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

每當農曆年期間回到家中,就不由自主的「和籃壇脫節」。儘管網路無國界,但人一離開台北市,或許是少了工作的「氣氛」,或許是過年忙著吃喝,在這短短數天內,總覺得和籃球的距離迅速擴大。

不過,這兩天連續發生的籃壇大新聞,先有美國大學夙負盛名的火爆教頭鮑比奈特迅雷不及掩耳的宣告退休,再有熱火在電光火石之間將俠客歐尼爾交易至鳳凰城太陽,就算美食當前,就算人遠在天邊,心情也不得不在剎那間武裝起來。

這兩椿新聞,一是現年30有6的老中鋒歐尼爾再度轉隊,一是執教半甲子的傳奇老教練終於決定高掛教鞭,相同的是完全出乎各界預料之外。

熱火本季戰績爛到極點,突然想起有一知名球評在韋德傷癒隊時,曾作出「韋德歸隊,熱火至季末應能攀進季後賽圈」的預測,如今我向他寄予無限的同情。無論如何,熱火能捨得下心賤賣歐尼爾,說明已經作好「砍掉重練」的準備。或許萊里在撐完本季之後,也即將作出交棒的決定。

但是熱火…就像中國副總理吳儀說的:「誰理你們!」大家的焦點都集中在太陽。太陽是一支殺聲震天,卻從未打進總冠軍戰的人氣隊伍,而歐尼爾則是個出道至今依序將魔術、湖人和熱火帶進冠軍戰的超級中鋒,這樣的組合無疑耐人尋味。

俠客這一趟沙漠行,最大的問題在於,以往他所到之處都是球隊中心。換句話說,球隊的風格、組合、哲學,都非得繞著他打轉不可。但太陽不同,這是一支過去數年來以快速攻防見長的作戰單位,而速度正是歐尼爾的弱點。

到目前為止,各界評論對太陽總經理柯爾下的這一注有褒有貶,是非論斷大異其趣。我想,歐尼爾在太陽的作用將註定偏向「功能性」,遇上有大中鋒的隊伍就拿來頂一下,畢竟這是太陽欲奪冠軍盃必經之路。

此言並非貶抑老俠客一文不值,相反的,歐尼爾功力還在,只不過這幾年來心態早已退休一半,已經快要淪落至「說得一嘴好球」的階段。如果他願意卯足全力拼搏,在場上照樣打死人。

至於生涯總勝場已經超越前北卡教練迪恩史密斯,歷任陸軍官校、印地安那大學和德州理工大學的奈特,在球季中火速宣佈退休,由兩年前已經欽定接棒的兒子派特(Pat Knight)繼任德州理工教練,確實令人驚訝。

不過,這項決定看來就「非常奈特」。多年以來,他堅持作自己認為正確的事,堅持以自己相信方式來帶領球隊,也堅持自己的球隊以正確的方式來打籃球。

美國大學籃球教頭多不勝數,沽名釣譽、笑裡藏刀、陽奉陰違、言過其實者所在多有,奈特恐怕是公認在招生方面從不亂來的唯一一人。奈特三十餘年來都是那種球隊得分王亂來,第二天就將他踢出球隊、永不錄用;球隊上不分大小牌,犯錯照幹不誤的人。

沒有人曾懷疑過他的籃球智慧,但時代在變,質疑他待人處事作風、個人脾氣的人卻愈來愈多。雖然為他辯護的籃壇人士依然不在少數,我卻不禁想著,或許時代巨輪的力量真是可怕的。人不是鑽石可以永流傳,nothing lasts forever。

我不知道奈特會不會是最後一代的「火爆教頭」,可以確信的是,我還是會懷念「鮑比奈特的籃球風格」。可以確信的是,以近乎軍事化嚴格管理作為領導風格的教練,已經屈指可數,這是時代現象,卻可能不見得是件好事吧!

Monday, February 04, 2008

給教練一個擁抱

(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


(Source: ESPN Taiwan)

我始終深信文字的魅力,但有時影像確實傳達比文字更多的意涵,激發出特別的感觸。最近讓我最有「fu」的一張照片,應該是1月27日璞園擊敗達欣之後,控球洪志善擁抱教練許晉哲的畫面。

即使從來沒有欣賞過璞園這支球隊的經營哲學,仍不禁要對他們目前9勝10負的戰績致上敬意。之所以對這張照片特別有感觸,也許正是因為從中看出教練和球員的努力,以及努力化為甜美果實之後的喜悅。

目前璞園正在前所未有的高峰,對他們來說,SBL大概沒有他們無法擊敗的隊伍。這樣子的成果和信心,年紀輕輕的總教練許晉哲功不可沒。簡單的一個畫面,透露出多少人的辛苦?平反了這支球隊在過去兩年來忍受的多少失敗和批評?

在看過這張照片之後,不由得想起以往看過無數教練和球員擁抱的畫面。每一個畫面的背後,都是個故事,也是無數汗水和淚水的累積。如果問我為什麼愛籃球,終極原因可能就在這裡。

我想起前裕隆總教練錢一飛最後一次在奪得冠軍的場面中和球員擁抱,裕隆球員們應該未曾想到,去年的大意和輕忽加上命運,竟讓他們無法在相同的場景下,再和這名征戰沙場多年的嚴師慈父再來一次喜悅的擁抱。

我想起1982年NCAA冠軍戰,喬治城大學在敗給北卡之後,教頭約翰湯普森(John Thompson)給後衛布朗(Fred Brown)的一個大擁抱。布朗在最後一波進攻發生誤傳被抄,使喬治城大學失去逆轉機會。湯普森能在瞬間擺脫勝負,選擇以一個擁抱化解布朗籃球生涯最大的噩夢,永遠都讓人感動。

我想起杜克大學的K教練,在校史上得分最高的瑞迪克(J.J. Redick)傷心結束大學生涯最後一役,確定無緣冠軍後退場之際,給這個子弟兵的擁抱,像是慈父般的安慰,也像是感謝他的努力。

相對的,也有很多球員給過教練「愛的擁抱」,例如北卡大教練威廉斯(Roy Williams)在2005年終於奪冠之際,北卡大球員給予他的擁抱;例如2004年的活塞隊教練布朗(Larry Brown),也曾享受球員給他「愛的抱抱」,彷彿在告訴他「這是我們給你的禮物」。

例如1988年湖人教頭萊里(Pat Riley)在季前誇口二連霸,湖人諸將千辛萬苦,在連續三輪季後賽打滿七場之後,為萊里完成心願之後給他的擁抱。又例如每一次馬刺奪冠之後,鄧肯(Tim Duncan)和教頭帕波維奇(Gregg Popovich)那又像父子、又像朋友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式真誠擁抱。

最有趣的擁抱回憶,自然是來自已故的前北卡州大教練瓦爾維諾(Jimmy Valvano),他在1983年率北卡州大爆冷擊敗休士頓大學,登上籃球生涯巔峰之際,比賽結束一剎那,球員早已淹沒在湧進球場的球迷之中,老婆女兒又遠在看台,在場中東奔西竄,竟然找不到人可擁抱。

回顧這些和擁抱相關的籃球記憶,無論是來自勝利或失敗,這些實際上只持續不到三秒鐘的畫面,背後透露出豐富的意涵,有的歡欣,有的痛苦;有時象徵慶賀,有時代表致敬,有時帶著征服天下的干雲豪氣,有時傳達出「一路攜手走來」的感性。

或許這正是影像的魔力,它將那一刻凍結,讓我永遠能夠按圖索驥,無論在多久之後,都能看著它來追尋心中珍藏、卻有點模糊的籃球記憶。球員和教練的擁抱,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偉大畫面,但是和扣籃、拉竿等精彩照片比起來,我更珍惜前者。

Saturday, February 02, 2008

Boston:3-17-72



(本文發表於2008年2月美國職籃雜誌)

上天自有一套運行的規律,波士頓奇蹟似的成為今年美國的「天命之城」,紅襪隊拿了世界冠軍,愛國者例行賽來了個全勝,連塞爾提克也神奇的湊成了「GAP」連線,季初連勝不止,波士頓榮光莫此為甚。

鑑諸以往,球星的大堆頭集合,永遠都會是NBA的話題焦點,什麼「三劍客」啦、「F4」啦,如果他們聯手又打出個連勝不止,那就更會是穿插整個球季的火熱話題,波士頓當然也不例外。

一般人在季前的預料是,雖然三巨頭的組合驚動江湖,但可能要花上一季或至少半季的時間去熟悉彼此。出乎意料,賈奈特(Kevin Garnett)和艾倫(Ray Allen)加盟塞爾提克之後,和皮爾斯(Paul Pierce)融合得非常好,在前32場竟打出29勝3負的爆量戰績。

剎那間,大家討論的已經不再是塞爾提克重尋往日光榮這個話題,而是它能不能挑戰芝加哥公牛於1995-96球季創下的史上最佳戰績72勝10負。討論這個話題有兩個面向,第一是有沒有可能,第二是有沒有必要。

有沒有可能?原本是有可能的,但因為綠衫軍最近多輸了幾場,總敗場數已經6敗,破紀錄的可能性為之大減。此外,我們還必須考慮三巨頭是否會出現傷兵的問題,以及賽程的問題。

塞隊前37場的表現來看,對上西區隊伍是11戰全勝,其中包括對目前暫居西區龍頭的湖人兩勝、第四的波特蘭一勝,其他全是四名外的隊伍。簡單的說,在東區實力明顯較弱的情況下,面對西區勁旅的表現才會是塞隊最後戰績的決定性因素,而波士頓至今尚未面臨真正的考驗。

每一支球隊在季中的企圖心通常都是最弱的,和季初、季末沒得比,如果塞隊能夠在季中不斷回頭檢視自己的問題,戰績即使無法破72勝,也不致於太差。

第二個層次是有沒有必要去挑戰紀錄的問題。當然,每一支球隊、每一名教練球員都希望自己締造紀錄,在NBA史冊上記上一筆,但紀錄終究不比冠軍重要。很多時候,挑戰紀錄是可遇而不可求,一名傷兵就足以毀掉一切,更別提整個球季只能輸9場的強大壓力。

所以,無論是教頭瑞維斯(Doc Rivers)或是三巨頭,都不會太把紀錄放在心上。如果能破紀錄,很好,那叫錦上添花。即使沒破紀錄,還是能夠擁有一個令人振奮的例行球季,真正的終極目標仍在季後賽和冠軍。

所以,比較值得研究的議題,其實在於波士頓能不能奪得隊史第17座冠軍,以及奪冠所代表的意義。

我們先談後者。如果波士頓順利奪冠,我相信這是媒體樂見的結果,因為這代表著波士頓的三大職業運動在同一年開花結果,也就代表著有無數的傳奇故事可以寫,運動對一座城市的鼓舞作用,勢必被拿出來大書特書,那會是新英格蘭區媒體和球迷的天堂。

對沈寂已久的綠衫軍及其支持者來說,這當然更會是夢寐以求的結局。對職場生涯命在旦夕的籃球事務執行總裁安吉(Danny Ainge)和教頭瑞維斯而言,更宛如沙漠中的甘泉、大海中的救生圈。

這應該會是好事,因為以賈奈特、皮爾斯和艾倫的球技和努力,特別是在明尼蘇達窩了那麼多年、受盡許多鳥氣的賈奈特,他們都值得擁有一枚冠軍戒指。我們不會再見到巴克利(Charles Barkley)雙手空空抱憾退休,最後只能在電視上損人取樂的悲傷案例。

以NBA總部的立場來看,它會很高興新英格蘭市場有球隊奪冠,也會樂於見到在波士頓這支老牌傳統勁旅延續它過去數十年來光榮的同時,為NBA注入一些新意,成為一支「新」的冠軍隊。

我個人最有興趣的議題,其實是在波士頓奪冠的象徵意義。如上所述,如果球迷對NBA歷史有粗淺了解,想必都不會反對,塞爾提克是一支無論如何都無法忽視的隊伍,拿下冠軍自然是意義非凡。

但是在其他層面呢?首先,如果塞爾提克能夠在「GAP」組軍的第一年就一舉抱走冠軍盃,這可能印證了流傳江湖已久的史家和媒體界說法:「一支冠軍球隊至少要有三名球星的核心組合」。請注意,這可不是個「左右恆等式」,並非有三名球星一定能奪冠,而是冠軍隊伍至少要有三名足以堪大任的球員。

這種說法是有其道理,你可以找出很多例子,例如80年代的塞爾提克、90年代和目前的馬刺。同時可以思考一下,火箭隊缺少了什麼,小牛和太陽是不是又缺少了什麼。

當然,你也可以找出許多反證,例如湖人靠布萊恩(Kobe Bryant)和歐尼爾(Shaquille O’Neal)兩人就能竟其功,而湖人的「F4」組合未能奪冠,反而齟齬不斷。例如80年代的太陽擁有錢伯斯(Tom Chambers)、凱文強森(Kevin Johnson)和馬利(Dan Majerle),超音速擁有錢伯斯、麥克丹尼爾(Xavier McDaniel)和艾利斯(Dale Ellis),90年代的火箭前後有歐拉朱旺(Hakeem Olajuwon)、皮朋(Scottie Pippen)、巴克利和崔斯勒(Clyde Drexler)的超級組合,也是連一枚戒指都沒撈到。



冠軍隊組合絕不會有定論,但這其中雙人、三人、四人組合彼此間的化學作用,確實是很值得玩味的。

最後,這是我個人的感受。如果「GAP」組合在第一年就拿下冠軍,對NBA會有什麼樣的暗示和意義呢?毫無疑問,這將再度證明,NBA確實是球員主宰的聯盟,而非教練,也不是球團。

換句話說,我們是否不應該過份高估教練的功力和影響力?一度被K到滿頭包的瑞維斯,是否也會成為「第二個禪師傑克森」?被評為是因人成事、沒有明星球員在陣就什麼都不是的教練?而安吉的行政管理生涯,如果能因為冠軍盃而有一個完美的註腳,難道就因為他拼死拼活作了一筆正確的交易?

如果波士頓嘗到冠軍滋味,又向其他的球隊傳達出什麼訊息?難道自己紮紮實實的培養球員是一種緩不濟急、事倍功半的作法?難道重金挖角才是王道?凡事講求立即效應的NBA,難道已經逐漸的朝職棒MLB看齊?

就球隊經營的角度來看,這很可能反而成為一個負面的訊息和效應。雖然等待是一種美德,雖然大家在談團隊經營時總會說「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要腳踏實地,但美德一斤又值多少錢呢?拿不到冠軍,大家的飯碗都不保,誰還跟你談耐心呢?

最後我擔心的是,或許近年來已經蔚為流行的「西瓜現象」會愈演愈烈。近年來,無論是美國大學籃壇或是NBA,似乎都有著明星球員的群聚趨勢。這個趨勢背後的道理很簡單,理論上,球星群聚使實力更強,更有可能贏得冠軍,大學球員一有冠軍加持,可以一起得道昇天。

至於NBA球員,也是相同的道理。一起拼冠軍,總是比自己苦哈哈的奮鬥來得輕鬆。一旦有了波士頓的前例,很可能會對未來自由球員市場的演變產生進一步影響。特別對那些接近生涯末期的球員來說,靠自己已經搞不出名堂了,團結力量大,他們會更不猶豫的互相靠近、彼此取暖。

這並不能說是件壞事,因為所有打球的人都想拿冠軍。可惜的是,在這種觀念之下,以往球隊以一名球星為根基,漸次打造球隊,由衰轉盛;球員以自己的領導能力和球技,來帶領、形塑一支球隊戰力的俠士之風,似乎也只是可遇而不可求了。這對於樂於欣賞球隊和球星在逆中求勝,衝破重重考驗和試煉邁向燦爛的球迷而言,不是個太好的消息。

不要誤解我的意思,欣賞球星如何放下自我,攜手合作,當然也是樂事一椿,如果今年真是波士頓的天命之年,一舉捧回金盃,也是NBA的一大盛事。只不過就更深層的象徵意義來看,球星群聚的趨勢,對NBA和籃球確實有它的負面影響,不能不審慎去看待它。

(Photo source: NB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