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13, 2008

NBA明星賽的過去、現在、未來

ljamesoverhead_070218

(本文刊登於NBA All-Star Game Collection 2008 / Hoop Taiwan)

我在新聞界工作,新聞界的前輩經常說,新聞跑久了,好處是擁有較豐富的經驗,但也有一個缺點,也許因為看多了,什麼事反而都不是新聞。很奇怪的是,如今我對NBA明星賽的看法,好像也可以用這句話來形容。

不過,我們將在稍後再來討論這個議題。在明星賽正炒得火熱的此時,讓我們先來想想它是怎麼回事。

AS08_StarLogo我還清楚記得第一次看NBA明星賽的感受,那是1984年。在那個資訊流通還不如現在發達的年代,能夠一口氣看到東西區的大牌球星齊聚一堂,「心跳加速、血液沸騰」的形容詞絕不誇張。那絕對是個eye-opening的經驗,從初次見到東西球星共處一場比賽的震撼,到信手拈來、行雲流水般的即興發揮,都讓我在電視機前驚呼連連。

事實上,這也是早年NBA老闆們想出明星賽這個點子的初衷,因為沒有什麼事能比球星共聚一堂更讓球迷感到興奮和期待的。球迷期待,媒體自然也聚焦,在漫長的球季中途,大家也都倦了,製造出一個能夠激發熱情的話題,誰曰不宜?

這個點子,在當時每週頂多只能看到一場NBA轉播的年代,確實滿足了我一個小小球迷的夢想。我會把它錄起來,不厭其煩的一看再看。現在的球迷恐怕不敢相信,那時要在台灣電視上見到來自幾支爛隊的明星球員,明星賽是唯一的機會。

隨著時代演進和NBA的規劃,明星賽逐漸由單純的一場球賽,眾家明星打完閃人,演變為今日的「明星賽週末」,由明星賽和扣籃大賽等各式競賽為主角,串連各種商業活動和社區活動。實際上,All-Star Weekend已經成為一項龐大的行銷案。

russell_allstar63_NBAE_new至於明星球員的票選方式,也是日日新、又日新,由早期的球員互選,到目前的球迷票選再加教練圈選。奇怪的是,時至今日竟有人主張應恢復球員互選,因為網路投票的結果,往往造成偏頗,例如中國球迷強力動員,就可能讓姚明穩坐往後十年的西區先發中鋒。

無論如何,我們觀察NBA明星賽,終究應該把它放在美國的脈絡裡來看。明星賽之所以由早年在波士頓、紐約等地舉辦,成為年年移地舉辦,是因為它對主辦城市有著特別的意義。

在例行賽期間,全NBA二十幾支球隊不停的在全美到處移動,打完就跑,除了晚間尋歡作樂之外,和這座城市的連結其實很有限。明星賽期間則有所不同,全NBA球技最好的數十名球員(含明星球員與參加各種大小比賽的球員),都將在同一個週末同時聚集在同一座城市。

在這短短的三、四天中,這座城市的NBA歷史、籃球風氣都會被重新檢視、討論,主場隊伍的老球星、新球星故事又被拿出來報導,球星透過商業或公益活動和民眾、球迷互動,由全球各地湧進的媒體,則忙著訪談、捕捉球星風采。

主要的運動產品公司也不會閒著,明星賽自然是打廣告、作宣傳的最佳時機。新推出的球鞋就別提了,各廠商也勢必為旗下球星特製所謂的「明星賽專屬鞋款」,試圖吸引目光。

我想,NBA近20年來在行銷方面的努力,確實已經將「明星賽模式」作出最好的詮釋,球迷、球員、廠商、轉播單位、聯盟,沒有一個人不開心。是NBA讓明星賽這個觀念在籃壇成為一項重要的名詞。如今,你可以看到它在全球各地被不斷的複製著。

bird_allstar87_ADB_new明星賽的另一個趣味是,欣賞分屬不同隊伍球星的搭配。儘管表演成分居多,但有時場上所發生的事確實帶著點暗示,也激發想像。1984年明星賽,當年西區的先發控球魔術強森(Magic Johnson)和中鋒山普森(Ralph Sampson)有著極其精彩的配合,兩人似乎有著不可言喻的默契。還記得當時球評曾作出「如果兩人同隊…」的感嘆和假設。

結果是,山普森雖然和晚一年進NBA的歐拉朱旺(Hakeem Olajuwon)組成當時還算是劃時代組合的「雙塔」,同時在1986年就幹掉湖人,打進總冠軍戰。但事實是一山不容二虎,山普森和歐拉朱旺的搭配從來都稱不上完美無間。最後,山普森的NBA生涯草草結束,和大學時期天下第一中鋒,同時以選秀狀元跨入NBA的氣勢實不相稱。

如果,只是如果,山普森真能和魔術強森成為隊友,會不會擁有截然不同的NBA生涯呢?從那時候起,我就經常想起這個問題。

布萊恩(Kobe Bryant)也是個很好的例子。小布生涯初期,就因為在明星賽中拒絕郵差馬龍(Karl Malone)的單擋,執意單打,被批得滿頭包,什麼驕傲自大、不知敬老尊賢的評語全數出籠。無巧不巧,後來馬龍加盟湖人和布萊恩、歐尼爾、培頓(Gary Payton)組成「F4」,冠軍戒沒撈到,四星搭配也不順暢,一切似乎早有預言。

同時,曾經在明星賽和美錦賽都和奇德(Jason Kidd)搭配的布萊恩,則對奇德的傳球組織功力讚不絕口,對合作經驗津津樂道。一度傳出小布要求湖人買進奇德加強實力,後因條件不允許而作罷。可以說,即使並肩作戰經驗短暫,對球星之間的合縱連橫仍會產生一定影響。

除此之外,明星賽也已距離每一季的交易截止日很近。因此,在這期間經常是謠言滿天飛,增加另一種看球的角度。

但話說回來,為什麼我會提起「跑久了,新聞都不是新聞」這檔事呢?因為球迷也是人,球評、媒體也是人,難免會對一再重複的事感到厭煩。厭煩的有幾點,除了明星賽的形式不變,已經成為老梗,明星球員的內容替代性不高,也包括球賽的內容。

我的意思是說,當你不再是剛開始參拜NBA的新鮮人,而是欣賞NBA有年的老球迷,你會知道,NBA明星賽大概就是這麼回事。整個程序從頭到尾,雖然不能稱為行禮如儀,但就是那個樣子。

目前最令人擔心的,其實是明星賽各項活動的內容,特別是明星賽本身,以及最受球迷關注的扣籃大賽。

Dwighttside600不知道為什麼,大家在強調明星賽是一場秀的同時,似乎逐漸忘記了「賽」這個字的存在。終究,它還是一場要用比數定高下的比賽;雖然勝負只關係參賽的球員的獎金,再無其他意義。於是乎我們在某些年度中看到,明星賽幾乎成為完全不設防的耍寶秀,到終場之前變成你灌一球,我也扣一記的爛戲,最後比數是完全無意義的一百三、四十分。

沒有人期待或要求這些球星,冒受傷的危險在這種比賽拼盡全力,但至少也得出個七成力道,記得籃球場上還有防守這碼事。

說很簡單,作很難。但唯有主角們在球場上認真起來,使出看家本領,明星賽才有它的意義,也才不辜負球迷的期望。

扣籃大賽是很有趣的議題。在大家的胃口被喬丹、威金斯(Dominique Wilkins)等扣將養壞之後,NBA一度認為扣籃再也變不出花招,索性在1998-99年間取消。但球迷呼聲不斷,加上NBA又出了一個奇人卡特(Vince Carter),扣籃大賽於2000年重出江湖,而且卡特交出史上最經典的一次演出,重振扣籃大賽聲威。

但扣籃大賽有它的先天限制,一個扣將再猛,也不可能有用不完的招式,參賽個兩三次已是極限;而身高太高的長人,扣籃技巧也受限。因此,近年來它再度式微,宛然成為年輕球員打天下、試扣技的舞台,諸將不是百扣不進,就是被迫秀出馬戲團式的雜耍伎倆。

NBA持續不斷的透過修正比賽規則,例如抽籤模仿前人招式到計時制,試圖挽救這項賽事的精彩度,成果如何還需要觀察。據說今年暴龍的穆恩(Jamario Moon)有備而來,已經寫好18套劇本,備好許多dunk sets,而灰熊的Rudy Gay則不愧網路世代本色,在Youtube網站上公開徵求網友提供創意。也許透過新世代的創新,扣籃大賽還能有所新意。

kapono3point400在其他週邊比賽方面,NBA歷年來陸續推出一年生大戰二年生、新秀打老球皮、Two-Ball Game、基本球技挑戰賽,可說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很好笑的是,最具吸引力卻是歷史最悠久、規則也最簡單的三分球大賽。

目前NBA明星賽陷入的困境,在於它難以作出新意,而球賽內容又陷於貧乏。或許這是必然,但NBA一再證明它會隨著時代作出必要調整。因此,我們不妨看看它在未來有可能如何演變。

首先,我相信NBA的全球化腳步終將侵入明星賽範疇。或許它可能把整個明星賽移師海外進行也不一定,而東區大戰西區的老梗,說不定會變成棒球「未來之星」或是Nike Hoop Summit式的由美國隊大戰國際隊,這會更有看頭和吸引力。

其次,它的進行方式很有可能和網路作進一步結合。由於NBA的全球化已經十分成功,讓全球球迷以即時網路票選扣籃大賽冠軍或明星賽MVP,並不是件太難的事,而這很有可能在兩三年內就作到。

第三,NBA一定會繼續注入不同的創意,而且它會回過頭去向舊時代找想法。例如,今年明星賽就將加入「H-O-R-S-E」,這項每個美國孩子小時候都曾玩過的籃球遊戲。往後如果出現球星三對三鬥牛,大概也不意外。

yao3_627_080123每個球迷都會好奇的是,在四年後的NBA明星賽,會是什麼樣的組合。依照球員的籃球生命來看,1992-1998年班的球星,在這幾年內會陸續交棒,取而代之的將是保羅(Chris Paul)、羅依(Brandon Roy),甚至是目前尚未登場亮相的歐登(Greg Oden),以及還在大學蹲一年「苦牢」的畢斯利(Michael Beasley)、羅斯(Derrick Rose)等人,屆時布萊恩已是老將,而詹姆斯則正當盛年。

還有可能加入「星光幫」的,則是目前還在各國聯盟,甚至次級隊伍打拼的國際球員,例如西班牙6呎4吋的17歲小將魯比歐(Ricky Rubio),他既被稱為第二個「手槍」馬拉維奇(Pete Maravich),也被譽為具有魔術強森一般的能力,能夠全場不得一分卻主宰球賽的勝負。還有更多更多,目前我們還不知道姓名的未來之星。

人總是喜新厭舊。坦白說,對於目前的星光梯隊,或許是已經看得太多而有些許疲憊之感,導致明星賽無法激起我太多的熱情。但是望向未來,對於四年後的NBA明星賽,則有著截然不同的感受,一種期待世代交班的心情,正如同當初看著艾佛森(Allen Iverson)、布萊恩、鄧肯(Tim Duncan)和賈奈特(Kevin Garnett)衝擊前輩的心情一樣。

如果說歡樂掛帥的明星賽能夠有著什麼樣的深層意義,大概也就在這裡吧。

(All photos source: NB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