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比賽分組抽籤,就有作籤之嫌,不知道世錦賽分組會不會作籤。無論如何,2006年世錦賽分組,東道主日本所在的B組,被認為是最弱的一組,是不爭的事實,可說是「天堂之組」。
古往今來的國際賽告訴我們,地主隊分到最棒的天堂之組,也是見怪不怪了。很可惜的是,以日本目前的實力,恐怕還是無法在分組預賽的五場比賽贏到任何一場球。墊底的命運,很難避免。
B組的六隊分別是安哥拉、德國、日本、紐西蘭、巴拿馬和西班牙。毫無疑問,德國和西班牙是公認的兩強,四個晉級十六強的席次,剩下的兩席應該會由巴拿馬、紐西蘭和安哥拉爭奪,日本是無望了。
各隊情勢大概是這樣的:
●安哥拉
安哥拉目前在FIBA的世界排名第17,相當不錯。事實上,他們的籃球實力在非洲極為穩定,過去9次非洲錦標賽中拿下8屆冠軍,本屆係擊敗塞內加爾奪冠,是史上第5次打進世錦賽。
安哥拉在1990、1994、2002世錦賽分別獲得13、16、11名,看來並不好,但是在規模擴大為24隊之後,他們就有晉級第二輪的希望。
安哥拉和台灣有點類似之處是,該國聯盟長期由Desportivo 1 de Agosto Luanda一隊獨霸,而國家隊球員也多數來自該隊,因此默契基本上是沒有問題的。
安哥拉總教練Alberto Carvalho是葡萄人,主力則是187cm的34歲老將Miguel Lutonda,他從1999年起就入選國家隊,打過兩屆奧運和一次世錦賽,屬於控球、得分宜的雙能衛。
鋒線上則有Olimpio Cipriano,以及203cm的25歲中前鋒Joaquim Gomez。Gomez曾經打過美國NCAA的Valparaiso大學,目前在荷蘭職籃打球,平均10.8分、8.1籃板。
非洲冠軍畢竟不是省油的燈,也許安哥拉和美國或歐洲一級勁旅仍有一點差距,但是對於第二級的隊伍而言,不會是好惹的,分組預賽一不小心就可能被拉下來。
●巴拿馬
目前世界排名第34的巴拿馬,以2005年美洲錦標賽第五名的資格獲得參賽資格,是史上第四次參賽,也是1986年以來首度晉級,多少是拜世錦賽由16隊增加到24隊之賜。
巴拿馬的籃球實力在美洲一直屬於不上不下,但他們在美錦賽曾擊敗阿根廷、波多黎各、加拿大等隊,也是會咬人的狗。同時,2005年8月起國家隊由前Arkansas大學教頭Nolan Richardson接任,實力勢必改觀。
Nolan Richardson何許人也?他曾在1994年率Arkansas擊敗Duke,獲得NCAA冠軍,也是「40 minutes of hell」球風的創始者,強調以強大的體力不斷的壓迫、跑轟打垮對手。巴拿馬在他手下會呈現什麼樣的球風,值得期待。
巴拿馬陣中的主力球員,掛頭牌者應該是193cm的30歲後衛Michael Hicks。Hicks曾經念過NCAA第一級的Texas A&M-Corpus Christi,畢業後轉戰義大利甲、乙級職籃,身體結實、球風硬朗。
曾就讀LSU的211cm中鋒Jamie Lloreda,應會是他們的主戰中鋒。Lloreda在大四那年的成績有16.8分、11.6籃板,鍋子也蓋得兇。
另兩名後衛,179cm的Joel Munoz(1979年次)是中美洲運動會MVP、得分王和助攻王。178cm的Jair Peralta(1976年次)也頗有可觀,他的父親David Peralta是巴拿馬在60、70年代的籃球英雄。
●日本
日本自從爭得2006世錦賽主辦權,就拼盡全力,希望藉地主之便創下世錦賽史上的最佳戰績。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聘請克羅埃西亞籍的Zeliko Pavlicevic擔任教頭,上任至今大概已有三年。
Pavlicevic在克羅埃西亞也算知名教頭,指導過Toni Kukoc是他最傲人的成就。然而,想要改造日本籃球,大幅提昇成績,難度恐怕比Zico改造日本足球更難,因為日本籃球只稱得上是排名第四、五的運動,條件最好的運動員恐怕也不會以投入籃球為志業。
幾年下來,日本在亞洲的名次是得過不差的名次,亞錦賽第五、東亞運第二,但憑良心說,實力進步有限。以本屆世錦賽來說,日本球迷寄予厚望的田臥勇太,再度因為打拼自己的籃球事業缺席。甚至連日本處心積慮搞來的歸化洋將,例如麥可高橋、Walter Brown Matsushita、Eric McArthur,也清一色不打。
我自己也認為他們的年輕化作得並不好,和台灣有點像。搞了幾年,也就是多了一對竹內雙胞胎兄弟、控球五十嵐圭,再加上其他一票年輕球員,速度是提昇了,拼勁一如往常,但經常看不出他們在打什麼東西,禁區也不怎麼樣,外線也不怎麼樣。近兩年來,日本倒是冒出幾個射手,例如1986年次的川村卓也(191cm),以及今年瓊斯盃的岡田優介(185cm),但是能打到什麼地步,並沒有人有把握。
日本為準備世錦賽,照例又拉到歐洲去移訓。6月4日至7月3日間在克羅埃西亞集訓,同時和西班牙的次級職籃打了7場熱身賽,戰績1勝6負,接下來他們還要在家裡打Kirin Cup,出戰伊朗三場。
日本至今尚未公佈名單,在目前的15人名單中,只有四名球員出生於1980年之前,包括內線的古田悟,以及老射手折茂武彥以及控球節政貴弘等。大家熟悉的竹內公輔、竹內讓次(身高均報為205cm)、網野友雄、五十嵐圭、櫻井良太、伊藤俊亮等均在名單上,最終名單大概不會有太大的驚奇。
日本史上第四度參與世錦賽,前兩次在1963、1967的遠古時期,最近一次是1998年在16隊中排名14。
這幾年中,我感覺到日本似乎也陷入迷惘,雖然積極的想要有所作為,卻無法開創新局,教頭Pavlicevic和日本籃協關係也不時緊張。他們同樣陷在美式和歐式球風的迷思之中,方向並不明確,最慘的是連以前至少有一到兩人的射手都不見了,追求身高,卻打不進去,追求速度,卻是無厘頭的快,要外線,也不夠準。
這不都和台灣一樣嗎?所以,想知道台灣籃球水準和世界列強的差距,看看日本的成績和表現,應該會是蠻適合的對照。
●紐西蘭
紐西蘭真是爽翻天,基於世錦賽擴編,用左手打也會得大洋洲銀牌(輸澳洲)的紐西蘭,就這麼輕鬆寫意的再度跨進世錦賽。
當然,紐西蘭在上屆世錦賽勇奪第四,寫下最美的灰姑娘傳奇,是絕對不可否認的,畢竟上屆參賽隊伍也只有16隊,而且他們還是幹掉澳洲擠進去的。
今年是紐西蘭史上第三度參加世錦賽,他們在1986年首度參賽,24隊中排名第21,上屆竄到第四,目前世界排名也高居第16名,本屆情況又是如何呢?隊數增加,表示歐洲和美洲的名額也增加,對紐西蘭來說是比上屆難度更大的挑戰。然而,紐西蘭默契十足,還是不能小看。
四年來,被稱為「Tall Blacks」的紐西蘭主力陣容變動並不太大,總教練仍是Tab Baldwin。但有傳聞指出,他在本屆世錦賽後將結束10年的國家隊教練生涯,把棒子交給助理教練Nenad Vucinic。
主力射手仍是Kirk Penney,曾經帶領Wisconsin大學打進NCAA最後四強的195cm後衛。他在2002年世錦賽平均有16.9分、3.6籃板,是最主要的外線得分點。控球Mark Dickel(187cm,UNLV大學)受傷勢困擾,至今仍不太確定在世錦賽能發揮幾成,另一名控球則為190cm的跳跳人Paora Winitana。
四年前的內線全靠靈活胖子Pero Cameron,今年恐怕還是一樣,不過Cameron老了四歲,還扛不扛得住就很難說了。支援他的將是213cm中鋒Tony Rampton(曾就讀美國Iowa State大學),30歲的Sean Marks決定不再代表國家隊參賽,使紐西蘭內線損失頗大。
紐西蘭為什麼不能小看?他們在七月份和澳洲打了四場熱身賽,戰績是2勝2負,這就是為什麼。世錦賽開打前,他們再飛南美洲和巴西進行四場熱身賽。
●德國
隨著Dirk Nowitzki在NBA的發光發熱,德國近幾年來也成為籃球強權,2002年世錦賽拿下第三名,2005年歐錦賽亞軍,在冠軍戰中以62-78敗給希臘,Nowitzki也以平均26.1分、10.6籃板的成績,拿下2002年世錦賽MVP。
我很難想像,Nowitzki一人能有這樣子的功力,使德國改頭換面。這只是德國史上第四次打進世錦賽,1986年他們排名第12,1994年還是第12,上屆卻異軍突起獲得銅牌。
這究竟是「Nowitzki現象」,抑或是德國整體籃球水準的進步在眾人意料之外,還需要觀察。但只要有德佬在,就沒有人敢小看德國,倒是真的。
近年來德國也用了不少歸化球員,看來這一招大家都會,不只是卡達、日本會用而已。例如曾就讀北卡大的203cm前鋒Ademola Okulaja,今年又多了一個206cm的Julian Sensley(Hawaii大學,剛待過勇士隊夏季聯盟,老媽是德國人)。先前也曾找過7-6的前NBA長人Shawn Bradley。
中鋒則有211cm的Patrick Femerling和216cm的Robert Maras,有他們兩個和德佬在內線,加上一票205cm左右的長人,禁區搞定。德國中鋒要求的不多,能作苦工、防守就好,得分是「司機」的任務。
後衛部份,靠Mithat Demirel(181cm,1978年次)、Stephano Garris(200cm,1979年次)、Demond Greene(185cm、1979年次)、Robert Garrett(193cm,1977年次)等人共撐場面。
目前德國已將名單縮小為15人,並預定在7月28和30日和加拿大進行兩場熱身賽。對2003年起即執掌國家隊的教頭Dirk Bauerman而言,這是他進一步確立德國籃球地位的一屆比賽,而所有焦點顯然都會聚集在Nowitzki身上。司機能走多遠,德國就能走多遠。
●西班牙
西班牙籃球好像也染上他們足球「雷聲大雨點小」的毛病,雖然西班牙世界排名高居第5,史上第9次、連續第7次參加世錦賽,但他們總無法在大賽中交出相對的成績單。
回顧西班牙籃球史,1984年洛杉磯奧運拿下銀牌,是他們唯一一次曾經站在受獎台上的經驗。從1986至2002年的五屆世錦賽中,他們兩次拿下第10,三次獲得第5名。
但說真的,他們也夠衰了,2004年雪梨奧運戰績6勝1負,就勝率而言排名12隊中的第一,最後排名卻只有第6,你說會不會氣死人。
西班牙的教練原本是Mario Pesquera,就是雪梨奧運八強賽後和布朗爺槓上(終場前23秒美國領先8分,布朗爺還叫暫停)的那個。其實Pesquera把西班牙隊帶得不錯,但他在歐錦賽拿下第4名後辭職,由Jose Vincent Hernandez接任。
正如同德國是Nowitzki的球隊,西班牙也是Pau Gasol的球隊。Pau Gasol在2002年世錦賽平均19.1分、7.8籃板,2004年奧運平均22.4分、7.3籃板,少了他西班牙也不用混了。
我認為Gasol較Nowitzki幸運的是,他身邊的好手較多。由於曾被NBA選秀選中的長人Fran Vazquez無法出征,西班牙籃協把Gasol的弟弟Marc Gasol(212cm,1985年次)徵召入隊。Marc曾到Memphis念高中,和老哥一樣,也以機動性、投籃手感聞名,但在美期間可能吃得太好,體重暴增影響敏捷性,應該減肥。
其他的鋒線還有剛和暴龍簽約的悍將Jorge Garbajosa(207cm,1977年次)、Carlos Jimenez(201cm、1977年次)、Felipe Reyes(203cm、1980年次)。
後衛線上有Jose Calderon(190cm)、Juan Carlos Navarro(193cm)這兩名擁有NBA資歷的球員押陣。值得一提的是兩個小伙子:Rudy Fernandez(198cm、1985年次)和Sergio Rodriguez(191cm、1986年次)。Fernandez主司得分後衛,彈跳能力非常好,在上一季的西甲職籃ACB平均有13.6分、3.9籃板。Rodriguez則被喻為西班牙控球的明日之星,在2004年18歲級歐錦賽獲得MVP,並以8.5次助攻榮登助攻王,也曾入選當年的Nike Hoop Summit。今年他在NBA選秀會首輪第27順位被太陽選上。
西班牙賽前熱身賽程密集,7月26、29日兩戰中國,7月30-31日出戰安哥拉、中國和塞爾維亞四國賽,8月5-6日出戰波蘭、阿根廷、立陶宛四國賽,8月8日遠赴新加坡,再和斯洛維尼亞、阿根廷和塞爾維亞打四國賽。
遠程來看,西班牙籃球人才輩出,前景看好。至於本屆,依照他們先前的經驗,最好多燒香拜佛,祈求運氣好一點,贏得該贏的比賽,不要再悵然返鄉。
Wednesday, July 26, 2006
Saturday, July 22, 2006
1986年世錦賽追憶
1986年,距今20年前,剛好是我第一次有機會從電視上看到男籃世錦賽。未曾想到的是,該屆的世錦賽會在籃球史上具有象徵性的意義。這些意義,要到很久之後,我才有辦法體會出來。
在東西方的冷戰時期,由於美、蘇雙方陣營互以抵制方式杯葛對方主辦的奧運,很微妙的,反而使世錦賽成為當時真正能夠集全球列強於一堂的比賽,重要性和代表性更勝奧運。
感覺上,歐洲和南美國家不能說不重視奧運,但是他們對世錦賽的重視很可能更勝於奧運。也或許因為奧運參賽隊伍只限定在12隊,代表性不足,我始終對世錦賽更為响往。
另外,令人很難相信的是,全球籃球首強美國,居然從1954年起就未能在世錦賽封王。從某方面來看,當年的美國隊和今年一樣,負有「雪恥復仇」的使命。
●美國的雪恥之旅
這一屆世錦賽在西班牙舉行,參賽隊伍有24隊。四年前的1982年哥倫比亞世錦賽,美國在冠軍戰中以94-95敗給蘇聯,本屆特別請出Arizona大學教頭Lute Olson,助理教練則包括前Georgia Tech的白髮教頭Bobby Cremins等人,誓言奪金。
美國隊仍以大學球員組成,名單如下:
Tommy Amaker (Duke大學,現任Michigan大學教練)
Tyrone Bogues (Wake Forest大學,NBA史上最矮的球員之一)
Sean Elliott (Arizona大學,前馬刺隊前鋒)
Armon Gilliam (UNLV大學)
Tom Hammonds (Georgia Tech大學)
Steve Kerr (Arizona大學,前公牛、馬刺冠軍隊成員,現任電視球評)
Derrick McKey (Alabama大學)
David Robinson (海軍官校,前馬刺隊中鋒)
Rony Seikaly (Syracuse大學)
Brian Shaw (UC-Santa Barbara大學,前湖人冠軍隊成員)
Charles Smith (Pittsburgh大學,前快艇、尼克前鋒)
Kenny Smith (北卡大,前火箭冠軍後衛,現任電視球評)
美國算是既有高度、也有速度,有內線也有外線,主戰陣容則包括Robinson、兩個Smith和Bogues。老美一路過關斬將,預賽五戰全勝,第二輪的12強分組首戰,大意以70-74敗給阿根廷。進入八強,僅160公分高的Bogues打出最有價值的一戰,對南斯拉夫一役,前8分鐘竟以防守讓身高196公分的南斯拉夫天才神童Drazen Petrovic一分未得,最後美國以69-60小勝晉級。
毫無意外,美國直闖冠軍戰,而冠軍戰的對手也不是別人,正是以Arvydas Sabonis為首的蘇聯。當年Sabonis正值青年,被喻為張伯倫、Kareem Abdul-Jabbar和Bill Russell的綜合體,這個形容詞讓我難以置信,甚至很懷疑。直到親眼見到他的球技,所有疑問如煙消雲散。如果我沒記錯的話,蘇聯對南斯拉夫的準決賽,終場前57秒還落後9分,眼看就要埋單了,但Sabonis連續三記三分球追平比數,蘇聯進而以91-90險勝。
這場球上半場美國一路領先,中場比數為48-38,至終場前7:48還以78-60大幅領先。但Sabonis和後衛Vlademaras Khomichus發威,美國在終場前15秒靠著Kenny Smith在Sabonis防守下的一記上籃取得87-83領先,最後才以87-85驚險封王。
成績通算,Charles Smith平均15分、5.8籃板,David Robinson平均13.1分、6.8籃板,是鋒線的兩大支柱,後衛則以Kenny Smith的13.1分最高。
當年要看到世錦賽轉播,還不是件簡單的事。1986年的這場比賽,讓我看到美國隊的強大,更讓我見到蘇聯的可怕;雖然當時還在念國中的我,很天真的認為永遠不會有人能擊敗美國隊。現在來看顯然錯得離譜,但當時又有誰不是這樣想呢?
●Shoot and shoot some more
在習慣認為「NBA球員是全球最準的籃球員」的年代,世錦賽讓人耳目一新,讓人終究體認到:真正準的射手,都不住在美國!
這一屆的射手,包括巴西傳奇名將Oscar Schmidt、澳洲的Andrew Gaze,以及南韓的李忠熙。李忠熙的準,看過瓊斯盃的台灣球迷不會陌生,而203公分的Schmidt,更是準到超越你的想像力。
巴西82-72擊敗西班牙一役,Schmidt在巴西的82分中包辦72分;115-95擊敗希臘一役,攻下40分;八強以101-110敗給蘇聯之戰,砍進25分。四強準決賽以80-96不敵美國一役,再飆43分。我真的無法不相信,Schmidt是從未打過NBA的最偉大球員之一。
後來曾轉戰NCAA Seton Hall大學的Andrew Gaze,也在澳洲以98-91擊敗以色列一戰砍進37分。至於南斯拉夫神童Petrovic,當時他只有22歲,正是在國際籃壇大放異采的時刻,數年之後他轉至NBA散發光芒,卻很可惜的在1993年死於車禍。
由射手角度看來,1986年世錦賽對初窺世界籃壇的我,是個不折不扣的eye-opening experience。
●亞洲和中國
1986年被視為是中國籃球在世界籃壇初期的重要勝利,因為他們在這一屆拿下第9名,分組預賽戰績是2勝3負,比同為亞洲的馬來西亞(0勝5負)、南韓(0勝5負)好多了。
中國男籃自1978年起參加世錦賽,前兩屆分獲第11、10名。這一年在錢澄海率領下,首度衝進前十。最重要的是,中國隊在1986年亞錦賽敗在南韓和菲律賓手下掉到第三,在國內被罵到臭頭。能在世錦賽打進前十,也算雪恥。
這一屆的中國隊,包括曾來台征戰的王立彬、宋濤,以及張勇軍、李亞光、宮魯鳴、黃雲龍、張斌、王非等人,這些球員在後來的中國籃壇也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
其中宋濤是非常可惜的,他在1986年NBA選秀會被亞特蘭大老鷹隊選上,卻因膝蓋嚴重受傷,使他永遠再也不是相同的那一個宋濤。宋濤後來來台灣征戰CBA,幾乎只能說是靠身材和經驗在撐了。王立彬則在中華職籃CBA有過極為風光的幾個年頭。
在世錦賽的舞台上,事實非常清楚,雖然南韓在某些部份的球風更為細緻、拼勁更為強悍,但中國憑藉著較佳的身材條件,是唯一有機會和列強一拼的隊伍。在近年來中國因姚明的出現而更加重視籃球發展後,尤其如此。其他的亞洲球隊,大概只有陪榜的份而已,或許往後這個現象也會改變。
* * *
1986年世錦賽的最後排名,前九名是這樣子的:
1. USA (9-1)
2. USSR (9-1)
3. Yugoslavia (9-1)
4. Brazil (8-2)
5. Spain (7-3)
6. Italy (7-3)
7. Israel (5-5)
8. Canada (6-3)
9. China (2-8)
今年準備衛冕世錦賽冠軍的阿根廷,當年是第12名。蘇聯和南斯拉夫聯邦的垮台,則重新畫分了全球籃球地圖,世事還真是滄海桑田。
在東西方的冷戰時期,由於美、蘇雙方陣營互以抵制方式杯葛對方主辦的奧運,很微妙的,反而使世錦賽成為當時真正能夠集全球列強於一堂的比賽,重要性和代表性更勝奧運。
感覺上,歐洲和南美國家不能說不重視奧運,但是他們對世錦賽的重視很可能更勝於奧運。也或許因為奧運參賽隊伍只限定在12隊,代表性不足,我始終對世錦賽更為响往。
另外,令人很難相信的是,全球籃球首強美國,居然從1954年起就未能在世錦賽封王。從某方面來看,當年的美國隊和今年一樣,負有「雪恥復仇」的使命。
●美國的雪恥之旅
這一屆世錦賽在西班牙舉行,參賽隊伍有24隊。四年前的1982年哥倫比亞世錦賽,美國在冠軍戰中以94-95敗給蘇聯,本屆特別請出Arizona大學教頭Lute Olson,助理教練則包括前Georgia Tech的白髮教頭Bobby Cremins等人,誓言奪金。
美國隊仍以大學球員組成,名單如下:
Tommy Amaker (Duke大學,現任Michigan大學教練)
Tyrone Bogues (Wake Forest大學,NBA史上最矮的球員之一)
Sean Elliott (Arizona大學,前馬刺隊前鋒)
Armon Gilliam (UNLV大學)
Tom Hammonds (Georgia Tech大學)
Steve Kerr (Arizona大學,前公牛、馬刺冠軍隊成員,現任電視球評)
Derrick McKey (Alabama大學)
David Robinson (海軍官校,前馬刺隊中鋒)
Rony Seikaly (Syracuse大學)
Brian Shaw (UC-Santa Barbara大學,前湖人冠軍隊成員)
Charles Smith (Pittsburgh大學,前快艇、尼克前鋒)
Kenny Smith (北卡大,前火箭冠軍後衛,現任電視球評)
美國算是既有高度、也有速度,有內線也有外線,主戰陣容則包括Robinson、兩個Smith和Bogues。老美一路過關斬將,預賽五戰全勝,第二輪的12強分組首戰,大意以70-74敗給阿根廷。進入八強,僅160公分高的Bogues打出最有價值的一戰,對南斯拉夫一役,前8分鐘竟以防守讓身高196公分的南斯拉夫天才神童Drazen Petrovic一分未得,最後美國以69-60小勝晉級。
毫無意外,美國直闖冠軍戰,而冠軍戰的對手也不是別人,正是以Arvydas Sabonis為首的蘇聯。當年Sabonis正值青年,被喻為張伯倫、Kareem Abdul-Jabbar和Bill Russell的綜合體,這個形容詞讓我難以置信,甚至很懷疑。直到親眼見到他的球技,所有疑問如煙消雲散。如果我沒記錯的話,蘇聯對南斯拉夫的準決賽,終場前57秒還落後9分,眼看就要埋單了,但Sabonis連續三記三分球追平比數,蘇聯進而以91-90險勝。
這場球上半場美國一路領先,中場比數為48-38,至終場前7:48還以78-60大幅領先。但Sabonis和後衛Vlademaras Khomichus發威,美國在終場前15秒靠著Kenny Smith在Sabonis防守下的一記上籃取得87-83領先,最後才以87-85驚險封王。
成績通算,Charles Smith平均15分、5.8籃板,David Robinson平均13.1分、6.8籃板,是鋒線的兩大支柱,後衛則以Kenny Smith的13.1分最高。
當年要看到世錦賽轉播,還不是件簡單的事。1986年的這場比賽,讓我看到美國隊的強大,更讓我見到蘇聯的可怕;雖然當時還在念國中的我,很天真的認為永遠不會有人能擊敗美國隊。現在來看顯然錯得離譜,但當時又有誰不是這樣想呢?
●Shoot and shoot some more
在習慣認為「NBA球員是全球最準的籃球員」的年代,世錦賽讓人耳目一新,讓人終究體認到:真正準的射手,都不住在美國!
這一屆的射手,包括巴西傳奇名將Oscar Schmidt、澳洲的Andrew Gaze,以及南韓的李忠熙。李忠熙的準,看過瓊斯盃的台灣球迷不會陌生,而203公分的Schmidt,更是準到超越你的想像力。
巴西82-72擊敗西班牙一役,Schmidt在巴西的82分中包辦72分;115-95擊敗希臘一役,攻下40分;八強以101-110敗給蘇聯之戰,砍進25分。四強準決賽以80-96不敵美國一役,再飆43分。我真的無法不相信,Schmidt是從未打過NBA的最偉大球員之一。
後來曾轉戰NCAA Seton Hall大學的Andrew Gaze,也在澳洲以98-91擊敗以色列一戰砍進37分。至於南斯拉夫神童Petrovic,當時他只有22歲,正是在國際籃壇大放異采的時刻,數年之後他轉至NBA散發光芒,卻很可惜的在1993年死於車禍。
由射手角度看來,1986年世錦賽對初窺世界籃壇的我,是個不折不扣的eye-opening experience。
●亞洲和中國
1986年被視為是中國籃球在世界籃壇初期的重要勝利,因為他們在這一屆拿下第9名,分組預賽戰績是2勝3負,比同為亞洲的馬來西亞(0勝5負)、南韓(0勝5負)好多了。
中國男籃自1978年起參加世錦賽,前兩屆分獲第11、10名。這一年在錢澄海率領下,首度衝進前十。最重要的是,中國隊在1986年亞錦賽敗在南韓和菲律賓手下掉到第三,在國內被罵到臭頭。能在世錦賽打進前十,也算雪恥。
這一屆的中國隊,包括曾來台征戰的王立彬、宋濤,以及張勇軍、李亞光、宮魯鳴、黃雲龍、張斌、王非等人,這些球員在後來的中國籃壇也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
其中宋濤是非常可惜的,他在1986年NBA選秀會被亞特蘭大老鷹隊選上,卻因膝蓋嚴重受傷,使他永遠再也不是相同的那一個宋濤。宋濤後來來台灣征戰CBA,幾乎只能說是靠身材和經驗在撐了。王立彬則在中華職籃CBA有過極為風光的幾個年頭。
在世錦賽的舞台上,事實非常清楚,雖然南韓在某些部份的球風更為細緻、拼勁更為強悍,但中國憑藉著較佳的身材條件,是唯一有機會和列強一拼的隊伍。在近年來中國因姚明的出現而更加重視籃球發展後,尤其如此。其他的亞洲球隊,大概只有陪榜的份而已,或許往後這個現象也會改變。
* * *
1986年世錦賽的最後排名,前九名是這樣子的:
1. USA (9-1)
2. USSR (9-1)
3. Yugoslavia (9-1)
4. Brazil (8-2)
5. Spain (7-3)
6. Italy (7-3)
7. Israel (5-5)
8. Canada (6-3)
9. China (2-8)
今年準備衛冕世錦賽冠軍的阿根廷,當年是第12名。蘇聯和南斯拉夫聯邦的垮台,則重新畫分了全球籃球地圖,世事還真是滄海桑田。
Wednesday, July 19, 2006
Kevin Garnett:I’ll move on
先說明,這是一篇帶有報導性質的專欄,總之,分不太清楚,好像也沒有必要分那麼清楚。
睽違四年,再度來台訪問的Kevin Garnett,對傳聞已久的交易謠言,總是不置可否的避談。在今日和台灣媒體的訪談中,Garnett意有所指的表示,他當然希望球隊能有所補強,也喜歡灰狼隊。然而,若是他感覺球隊或隊友始終無法和他一樣的投入比賽、為所應為,他說:「I’ll move on」。
先前在公開記者會上,KG對於轉隊傳聞則非常「制式」的表示,至少到目前為止,他還是灰狼隊的球員。你知道的,這是NBA球員對任何傳言的標準答案。
Garnett在今年的亞洲之行,先前已造訪北京、上海,以及印度的德里和班加羅爾,台灣是最後一站。或許這是他略顯疲態的原因,但他在歷年來訪的NBA球員之中,態度仍算得上誠懇親切。記者會開始之前,他就特別向18日晚間到機場等候他的80餘名球迷再次致意。
在訪問過程中,免不了有不少制式化的問題和回答,例如:
他印象最深刻的比賽,包括第一場NBA比賽中投進的第一球、季後賽在生日當天出戰國王,以及在形同故鄉的亞特蘭大參加明星賽等等。
然而,在他簡單的回答中,仍有不少「關鍵字」讓人感興趣。
例如,他認為他是自己的「hardest critique」,這代表他是個完美主義者,也符合我一向對他的認知。
他希望自己和所有隊友都是「student of the game」,不停的保持學習心態。確實,KG打從高中出道以來,一直不停的保持學習和進步,從中距離到籃板,到fadeaway jumpshot,從助攻到領導能力,一路下來,KG的進步軌跡清晣可見。
KG亞洲紀念鞋款採用龍紋圖樣,因為龍代表力量(strength)、忠誠(loyalty)。我覺得最後這個loyalty頗有弦外之音。
無論是不是KG的球迷,應該都多少會為他感嘆「造化弄人」。幾年下來,在灰狼隊實在發生了太多鳥事,從Joe Smith密約遭受處份,到Stephon Marbury離開,到Kevin McHale接手,到Flip Saunders轉檯活塞的成功,再到灰狼兩年前的曇花一現、Garnett的MVP獎座。不由得不令人想起,難道KG也會是那永遠無法擁抱冠軍盃的苦情巨星?
從往日的Da Kid,到今日獨當一面,我認為Garnett值得擁抱冠軍。他確實是自我要求甚高的球員,極少抱怨東抱怨西(至少,和其他NBA球星比起來,他很少公開如此作),幾乎未曾看過他的花邊新聞,當年那6年、1億2600萬美金的超級大合約,也稱不上是他的錯。
他願意自砍薪資,讓球隊以更充裕的薪資空間簽下球員,這並不是太多球員辦得到的事。他在電視訪談中悲從中來、真情流露,不禁流下英雄淚,顯然也非事先能夠安排作假。
如果語不驚人死不休的Charles Barkley值得擁有一座金盃和光榮生涯相稱,那麼潔身自愛的Garnett也絕對值得。
睽違四年,再度來台訪問的Kevin Garnett,對傳聞已久的交易謠言,總是不置可否的避談。在今日和台灣媒體的訪談中,Garnett意有所指的表示,他當然希望球隊能有所補強,也喜歡灰狼隊。然而,若是他感覺球隊或隊友始終無法和他一樣的投入比賽、為所應為,他說:「I’ll move on」。
先前在公開記者會上,KG對於轉隊傳聞則非常「制式」的表示,至少到目前為止,他還是灰狼隊的球員。你知道的,這是NBA球員對任何傳言的標準答案。
Garnett在今年的亞洲之行,先前已造訪北京、上海,以及印度的德里和班加羅爾,台灣是最後一站。或許這是他略顯疲態的原因,但他在歷年來訪的NBA球員之中,態度仍算得上誠懇親切。記者會開始之前,他就特別向18日晚間到機場等候他的80餘名球迷再次致意。
在訪問過程中,免不了有不少制式化的問題和回答,例如:
- 最喜歡的四名隊友,答案是Tim Duncan、Tracy McGrady、Gilbert Arenas和Chauncy Billups。(都是adidas的簽約球員,of course)
- 最喜歡的台灣食物,答案是烤鴨。(這…不是大陸的食物嗎?)
- 最希望後人記得他的特質,答案是「對待每一場球賽都像是他的最後一場」。(從Michael Jordan到Dennis Rodman都會是這個答案,我想)
- 對今年美國隊出征世錦賽的看法,答案是他認為美國隊將會奮起雪恥。(要不然呢?得第八名嗎?)
他印象最深刻的比賽,包括第一場NBA比賽中投進的第一球、季後賽在生日當天出戰國王,以及在形同故鄉的亞特蘭大參加明星賽等等。
然而,在他簡單的回答中,仍有不少「關鍵字」讓人感興趣。
例如,他認為他是自己的「hardest critique」,這代表他是個完美主義者,也符合我一向對他的認知。
他希望自己和所有隊友都是「student of the game」,不停的保持學習心態。確實,KG打從高中出道以來,一直不停的保持學習和進步,從中距離到籃板,到fadeaway jumpshot,從助攻到領導能力,一路下來,KG的進步軌跡清晣可見。
KG亞洲紀念鞋款採用龍紋圖樣,因為龍代表力量(strength)、忠誠(loyalty)。我覺得最後這個loyalty頗有弦外之音。
無論是不是KG的球迷,應該都多少會為他感嘆「造化弄人」。幾年下來,在灰狼隊實在發生了太多鳥事,從Joe Smith密約遭受處份,到Stephon Marbury離開,到Kevin McHale接手,到Flip Saunders轉檯活塞的成功,再到灰狼兩年前的曇花一現、Garnett的MVP獎座。不由得不令人想起,難道KG也會是那永遠無法擁抱冠軍盃的苦情巨星?
從往日的Da Kid,到今日獨當一面,我認為Garnett值得擁抱冠軍。他確實是自我要求甚高的球員,極少抱怨東抱怨西(至少,和其他NBA球星比起來,他很少公開如此作),幾乎未曾看過他的花邊新聞,當年那6年、1億2600萬美金的超級大合約,也稱不上是他的錯。
他願意自砍薪資,讓球隊以更充裕的薪資空間簽下球員,這並不是太多球員辦得到的事。他在電視訪談中悲從中來、真情流露,不禁流下英雄淚,顯然也非事先能夠安排作假。
如果語不驚人死不休的Charles Barkley值得擁有一座金盃和光榮生涯相稱,那麼潔身自愛的Garnett也絕對值得。
Tuesday, July 18, 2006
再次穿上西裝的喬丹
MJ is back! 喬丹這次究竟是第幾次復出,大概也沒有人算得清楚了。這一次,籃球之神既帶著對籃球的熱愛,也帶著幾分復仇之心回到NBA,成為夏洛特山貓隊除Bob Johnson之外最大的個人股東,同時兼任籃球事務最高負責人。
再次穿上西裝的喬丹,能夠展現出和穿球衣的喬丹相同的功力嗎?這是眾人的質疑,同樣也是我的質疑。
2003年,剛卸下巫師球衣的喬丹原本打算快樂回任「長官」,卻冷不防遭巫師老闆Abe Pollin開除。有人說,自從喬丹在高中未入選正選校隊以來,這可能是他人生最大的一次挫敗。復仇之說,正由此來。
宏觀的來看,正因為喬丹自己從不排斥對經營球隊的興趣,因此NBA總部和總裁David Stern不只一次為喬丹牽線,千方百計的要再次消費喬丹,因為和籃球之神掛鉤只有好處、沒有壞處。這也不是喬丹第一次被徵詢出任老闆的意願,1999年黃蜂老闆George Shinn,以及山貓隊首季2003年的Bob Johnson,都曾問過,但喬老大並未首肯。
巫師的經驗想必讓喬丹很不是滋味,但他並非退縮之人。喬丹從巫師經驗中學到的最重要經驗就是,他必須要是具有籃球事務最後裁量權的人。這一次他作到了,山貓未來所有的人事決定,喬丹的決定權都在總經理兼教練的Bernie Bickerstaff之上。
有點麻煩的是,穿上西裝的喬丹,頭腦似乎沒有球場上那麼靈光;至少過去紀錄證明,喬丹不是一個優秀的籃球主管。他曾讚不絕口的Darius Miles,他親手挑選的高中狀元Kwame Brown,他將Richard Hamilton賣至活塞的交易,他聘請Leonard Hamilton為巫師教頭的決定,每一個決定現在來看都是錯誤、無效的。
走馬上任的喬丹已經作出第一個重大抉擇,在選秀首輪第三順位挑選Gonzaga大學前鋒Adam Morrison。喬老大看中的,是他的得分能力和求勝慾望。Morrison的表現,將會再度寫在喬丹的籃球經營成績單上。
另一件麻煩事是,山貓老闆Johnson向來以小氣聞名,儘管山貓前兩季的薪資上限分別只有一般隊伍的三分之二和四分之三,但山貓的團隊薪資仍未到頂。也就是說,Johnson把財務放在籃球的前面考量。喬丹則認為籃球場上的成功優先,換句話說,該花的錢要花。等到球場上享有成功,票房和財務上的成功就會自然而然的開花結果。
這一點,喬丹的想法是正確的。至於Johnson,雖然口口聲聲表示他將給予喬丹最大的自由度,但是要等球季真正開打才能見端倪。股東的意見不一致,永遠是一家企業最可怕的隱憂。
喬丹和其他偉大的球員相同,都不是畏懼失敗的人,也都是會避免犯下第二次錯誤的人。理智上,我相信喬丹由巫師經驗中學到不少教訓。但籃球經營是否成功,影響的因素太多,從老闆的信任到球隊財務環境,從管理團隊的能力和彼此信任度到識人之明,甚至運氣和投入程度,缺一不可。只要看看Jerry West、Jerry Colangelo、Jerry Krause,即可知曉。
喬丹和家鄉北卡州的結合,再自然不過,只希望在老家Wilmington和北卡大所在地Chapel Hill之外,夏洛特能成為他的第三個幸運地。
再次穿上西裝的喬丹,能夠展現出和穿球衣的喬丹相同的功力嗎?這是眾人的質疑,同樣也是我的質疑。
2003年,剛卸下巫師球衣的喬丹原本打算快樂回任「長官」,卻冷不防遭巫師老闆Abe Pollin開除。有人說,自從喬丹在高中未入選正選校隊以來,這可能是他人生最大的一次挫敗。復仇之說,正由此來。
宏觀的來看,正因為喬丹自己從不排斥對經營球隊的興趣,因此NBA總部和總裁David Stern不只一次為喬丹牽線,千方百計的要再次消費喬丹,因為和籃球之神掛鉤只有好處、沒有壞處。這也不是喬丹第一次被徵詢出任老闆的意願,1999年黃蜂老闆George Shinn,以及山貓隊首季2003年的Bob Johnson,都曾問過,但喬老大並未首肯。
巫師的經驗想必讓喬丹很不是滋味,但他並非退縮之人。喬丹從巫師經驗中學到的最重要經驗就是,他必須要是具有籃球事務最後裁量權的人。這一次他作到了,山貓未來所有的人事決定,喬丹的決定權都在總經理兼教練的Bernie Bickerstaff之上。
有點麻煩的是,穿上西裝的喬丹,頭腦似乎沒有球場上那麼靈光;至少過去紀錄證明,喬丹不是一個優秀的籃球主管。他曾讚不絕口的Darius Miles,他親手挑選的高中狀元Kwame Brown,他將Richard Hamilton賣至活塞的交易,他聘請Leonard Hamilton為巫師教頭的決定,每一個決定現在來看都是錯誤、無效的。
走馬上任的喬丹已經作出第一個重大抉擇,在選秀首輪第三順位挑選Gonzaga大學前鋒Adam Morrison。喬老大看中的,是他的得分能力和求勝慾望。Morrison的表現,將會再度寫在喬丹的籃球經營成績單上。
另一件麻煩事是,山貓老闆Johnson向來以小氣聞名,儘管山貓前兩季的薪資上限分別只有一般隊伍的三分之二和四分之三,但山貓的團隊薪資仍未到頂。也就是說,Johnson把財務放在籃球的前面考量。喬丹則認為籃球場上的成功優先,換句話說,該花的錢要花。等到球場上享有成功,票房和財務上的成功就會自然而然的開花結果。
這一點,喬丹的想法是正確的。至於Johnson,雖然口口聲聲表示他將給予喬丹最大的自由度,但是要等球季真正開打才能見端倪。股東的意見不一致,永遠是一家企業最可怕的隱憂。
喬丹和其他偉大的球員相同,都不是畏懼失敗的人,也都是會避免犯下第二次錯誤的人。理智上,我相信喬丹由巫師經驗中學到不少教訓。但籃球經營是否成功,影響的因素太多,從老闆的信任到球隊財務環境,從管理團隊的能力和彼此信任度到識人之明,甚至運氣和投入程度,缺一不可。只要看看Jerry West、Jerry Colangelo、Jerry Krause,即可知曉。
喬丹和家鄉北卡州的結合,再自然不過,只希望在老家Wilmington和北卡大所在地Chapel Hill之外,夏洛特能成為他的第三個幸運地。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