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台灣球迷稱為「奧本山大亂鬥」、美國人稱為「Malice at the Palace」(來自一部1949年歌舞片Malice in the Palace)的NBA經典球場鬥毆,前幾天居然迎來它的12週年紀念,當年打架的溜馬和活塞同學們,如今幾近全數退休。NBA果真是個感嘆時光飛逝的好方法,例如魔術強森初次奪冠時我是X年級;76人挑選Allen Iverson為選秀狀元時,我還在追女友Y。
奧本山之鬥應該也可以列入這樣子的敘事里程碑──事發當時,我30出頭,還是個在空閒時間作圓球城市網站的體育記者。如今坐在這裡,已經成為一個無論怎麼看都稱不上NBA專業的中年鍵盤客。
是的,我要第500次承認自己已不如以往那般熱情的看待NBA,而且很主觀的認為現代NBA已經沒有那麼好看,因為它「少了一點什麼東西」。曾經數度檢討這樣的心態,懷疑自己是不是屬於那種成長於60年代、整天說著「和Bill Russell比起來,現在的中鋒全是屎!」的憤怒老年,純粹只是陷入和時代脈動脫節的情緒之中,而產生「貴古賤今」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