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30, 2007

趕快搬到有錢人隔壁

nike logo OregonDucks

昨天才發現這一則新聞,Nike創辦人Phil Knight捐贈一億美元給Oregon大學,可能會被用來作為興建新籃球場之用。說得好像臉不紅氣不喘一樣,holy cow,那是多少錢?33億台幣?

Knight's $100 million gift to bankroll Oregon athletics fund
EUGENE, Ore. -- The University of Oregon's plan to build a new basketball arena moved a giant step forward Monday when Nike co-founder Phil Knight, and his wife, Penny, pledged $100 million to the university, the largest philanthropic gift in school history.

The money is not targeted specifically for an arena, university officials said. Rather, it will create the Oregon Athletics Legacy Fund, which will help support all
athletic programs.

Nike原本就是從奧勒岡州發跡的,如今總部還在這裡,回饋自然也從這裡出發。甚至還有人猜測,Nike在旗下兩名今年最紅球星Greg Oden、Kevin Durant分別入主拓荒者和超音速之間扮演的角色,不過這恐怕是想太多吧。

話說Oregon大學近年來籃球實力在教頭Ernie Kent苦心經營下漸有起色,如今已經成為Pac-10裡不可小看的角色。上一季他們打出29勝8負的戰績,全美排名第10,在NCAA錦標賽中到八強才敗給衛冕的Florida,也難怪打算要將已經頗有歷史的McArthur體育館重建。


Wednesday, August 29, 2007

A wonderful team:從台銀的海報談起

07-08-27_12-221

07-08-27_12-23

想必各位經常走過位於不同區位的台灣銀行分行吧,曾經注意過這張海報嗎?I did.

上面寫著什麼呢?上面寫著:「A wonderful team. 有活力就有動力,有希望就有未來,台灣銀行與你一起掌握更美好的新紀元。」

我不知道,這張海報的設計概念是不是來自於該行的台灣銀行籃球隊,「理論上」應該是,雖然海報設計和台銀籃球隊一點關係都沒有。

很可惜的是,也許台銀和它的客戶準備迎向一個更好的新紀元,但目前看起來,台銀籃球隊的新紀元是非常之不妙。上一季的兩名主要戰將岳灜立、楊敬敏,已經分別轉戰達欣和台啤。

球迷想必都已經習慣,台銀培養的球員,本來就是準備「被挖的」,不要談得太遠,邱宗志、陳信安、李雲翔、邱啟益、何守正、許皓程等人,都是從台銀出來的。事實上,台銀可能球員被各隊挖習慣了,似乎也頗以「甲組籃球和SBL的幹訓班」為榮。

chenhsinan_7

chenhsinan_2

這支球隊曾經擁有相當不錯的回憶,當年在甲組籃球時代,以陳信安和邱啟益為首的台銀,恐怕是近代少數能將裕隆K得滿頭包、毫無反抗能力的球隊。足以名列台灣籃球史上「most quotable」籃球教練之一的田希和就更別提了,聽他講笑話是我最快樂的籃球採訪記憶之一。

然而,台銀籃球隊永遠就是這個樣子,每年喊預算不夠,每年都有球員被挖。打不好,工會認為球隊對公司一點鳥用處都沒有,連形象都受到損害,打好了,預算也不會增加。

也許因為台銀不作消費金融,也許因為台銀是老字號,不認為企業和體育之間能夠有任何的行銷連結,球隊一直只是台銀配合政府從早期以來「企業支持體育」政策之下的產物,說更清楚一點,是一般員工欲除之而後快的trouble。

我不知道,即使不將球隊視為具有創造價值的企業資產,為什麼不將每年千萬的球隊預算,就當作廣告預算花掉。以SBL所創造的媒體報導效應,一年千萬的費用應該算是賺到了。

不要忘記,去年季後賽台銀將裕隆逼得滿頭大汗之時,不敢說全台灣,至少整個籃球圈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在挺台銀,期待他們創造老四扳倒老大的SBL季後賽傳奇,而那四場首輪季後賽又是多麼經典。

再看台啤「無心插柳」的例子,從原來計劃解散球隊,不料在將球隊和企業作切割之後,卻搖身一變,如今成為台灣最有人氣的隊伍,台銀不知是不是能從中看出一些道理。

如果不能,那麼就如同我先前文章中曾提過的,你不想投資籃球,就沒有理由譴責其他人投資籃球。你今天將球隊視為負資產,就沒有理由一天到晚哀哀叫,甚至責怪願意投資籃球的裕隆、台啤砸錢搶人。

如果不能,a wonderful team終究也只能停留在這張海報上而已。


Tuesday, August 28, 2007

充滿籃球味的週末

現在不是籃球季,不過上週末很意外的充滿了籃球味,分別去看了adidas舉辦的罕見疾病運動會、Nike的2007街頭籃球總決賽,另外自己還打了幾百年才有機會打一次的街頭籃球。

Nike 2007街頭籃球總決賽
NIKE 籃球首都爭霸戰
(source: Nike Taiwan)

07-08-25_16-01

07-08-25_16-05

07-08-25_16-32

07-08-25_16-03

*在午後炙熱的高溫下,現場也算得上是人山人海。由於Nike旗下的簽約球員眾多,這種活動有一個好處是,你可以一口氣近距離的見到許多國手,例如陳信安、田壘、林志傑…「罄竹難書」、「無一倖免」。

*雖然和老婆一起去了這項活動,還是不得不「敏銳」的觀察到:現場辣妹還真多…奇怪的是,打街頭籃球的人,最討厭的就是帶女友一起去打球的傢伙,絕對會千方百計的準備打爆這個傢伙,讓他在女友前抬不起頭來;但另一方面,大家卻又很喜歡偷瞄場邊的馬子。

總之,我認為在場上打球的人裡面,有一半和我一樣,不太專心。

*這項活動第二年以城市的方式進行對抗,最後是台北市得了冠軍。我覺得以城市作區分還嫌太大,以後說不定可以以鄉鎮為單位,還比較能激起真正的「對抗」氣氛。

搞不好各鄉鎮市長還會模仿NBA總冠軍戰城市的之一樣對賭,例如:一箱台南縣玉井芒果和一桶高雄縣甲仙芋仔冰對賭、新竹貢丸對賭北縣深坑臭豆腐、一年份的台中市金錢豹酒店招待券對賭北市貓纜終身VIP。

這可能比較有看頭…

Adidas罕見疾病運動會
張智峰與無汗症哲維
(source: adidas Taiwan)

這項活動在汀州路的師大分部舉行,是由罕見疾病基金會和adidas共同主辦,目的在於讓許多罕見疾病的病友,也能享受一下運動的暢快感受,立意很好,雖然現場有點混亂。尤其是媒體為了搶拍,把場子弄得蠻亂的,媒體果然不愧為台灣兩大亂源之一…

看見這些病友,突然覺得自己健健康康,還蠻幸運的,這是平常不會有的感受。以代表宣誓的吳志剛為例,他患有威爾森氏症,在大三發病以前原本熱愛籃球,還能夠扣籃。發病之後,無法繼續成大材料科學系的學業,在家進行復健已有六、七年的時間,現在自學電腦繪圖。

包括常見的小胖威利症(Prader-Willi Syndrome)、小小人兒(Achondroplasia)、結節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無汗症、肌肉萎縮症、玻璃娃娃等病症在內,目前台灣已知的罕見疾病已有130種以上。如果不親自接觸,我們恐難體會病友的生活是如何不便,它們雖不見得是致命疾病,卻足以改變人的一生。

參考連結:罕見疾病基金會

台北球聚
這是以前在圓球城市討論版上的球友自動發起的球聚,每月一次。以往在負責網站時,從未去過,直到退出網站運作之後才開始參加。

如果要說Web 2.0的力量,恐怕這也算是吧。一群原本不認識的人,透過群組的參與,從虛擬世界的互動演化為現實世界的互動。其實在球場上,大部份的人都不曉得彼此的姓名,多以網站上的id相稱,張三不認得李四,李四不知道王五原來就是王五,但大家還是以球會友玩得蠻開心的。

以一個曾經擔任網站負責人的立場而言,這種自發性活動的產生,其實是很讓我感動的。特別是不只有北市,包括台北縣、台中市,甚至美國,也都有網友發起球聚,成為球友,而且目前還在持續中。雖然已經退出了,還是想說,謝謝你們給我的感動。




Monday, August 27, 2007

籃球是五合一的運動

(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

籃球是五合一的運動?你一定會說,這不是廢話嗎?但這是在見到美國隊在美洲區男籃資格賽前三場表現之後,我的最大感受。而且請注意,這裡使用的是「美國隊」,連老美自己都不敢再用「夢幻」這個字眼,我們也該「正名」了。

到目前為止,美國三戰全勝,而且平均勝分是52分,看來美國隊真的輸到火大,真的要來個大反撲了。K教練和NBA球員們當然不會從此就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子,因為大野狼和巫婆都還沒出現。然而,我們應該可以發現美國隊的改變。

這很難用數字或畫面去呈現,但美國隊打起來更有團隊的樣子和味道。我相信,這一方面是NBA球員在過去幾年來的輸球經驗之後,真的不敢對各國球隊再掉以輕心,在意志武裝的部份作得更為確實。其次,美國籃協和NBA也很清楚,以往那種集結「星光幫」的大堆頭式組軍方法,已經是死路一條,所以全面修改國家隊的選訓系統。

現在的美國隊,看來更像是「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長鞭」之下的產物。布萊恩、安東尼和詹姆斯這些駿馬是一定要的,但瑞德(Michael Redd)、麥克米勒(Mike Miller)、普林斯(Tayshaun Prince)和德倫威廉斯(Deron Williams)這些長鞭,在以往的選訓制度下,幾乎是不可能入選的。

然而組軍方式的改變,讓他們擁有入選的空間。我相信,從30幾名球員淘汰到最後12名球員,關鍵並不是在球技,而是在彼此間的搭配和球隊的需要。目前的陣容兼顧老少(經驗)和功能性,思維不再是「將每個位置上最有名、最好的球員找來」這麼簡單。

所以,美國隊也許不再如以往星光閃耀,卻更像是一支球隊。同樣的道理,可以援引本屆亞錦賽拿下第六名的中華男籃為例。中華隊原本因為所謂「F4」的集結而令球迷欣喜不已,卻因為田壘、曾文鼎和其他球員的先後受傷而急轉直下。然而,「殘缺」中華隊在亞錦賽中的表現,卻堪稱近年來最令人滿意的一屆。打出團隊的味道,中華隊感動了球迷,也很有理由為自己的表現感到自豪。

這除了說明意志的重要性,也說明籃球不是將愈多明星湊在一起就一定拿冠軍(給塞爾提克作一下參考)。

話說回來,美國隊在未拿下北京奧運金牌之前,必須面臨的考驗還非常巨大。幾年來美國吃了外線太大的虧,本次陣容特別注重引進穩定的純外線射手,但內線仍是令人憂慮的一環。特別是,美國籃壇自從90年代初期的道爾提(Brad Daugherty)之後,就很少出過如同沙波尼斯(Arvydas Sabonis)、狄瓦茲(Vlade Divac)一樣,能夠同時在高低位作戰的中鋒,偏偏在國際比賽中,無論是應付區域防守或是迴異於NBA風格的國際球風,高位中鋒都是很重要的一環。防守上,除非美國能隨時維持高強度的第一線防守,否則球一送進內線會很麻煩;進攻上,美國也非常需要智慧型長人,擔起活絡進攻的角色。

年紀還輕、球路也以低位為主的史陶德邁爾(Amare Stoudemire)、霍華(Dwight Howard)能不能擔起這個重擔,基本上我是相當憂慮的。

NBA本身的規則和以球星為主體的行銷策略,長期以來造就了團隊籃球觀念的衰退,把籃球從「五對五」的概念,簡化為「一對五」或「一對三」,也是致命性的關鍵因素之一,但這話似乎說遠了。

無論如何,如果美國隊能夠維持五合一的團隊意志,場上或場下的問題都會簡單很多。在國際規則和裁判習性下,切入會比NBA比賽中減少,傳球、走位和投籃的比重會大幅增加,而這都需要五名球員真正的融合與無私的配合。畢竟,籃球是五合一的運動,就像奧會標誌串起的五環一樣。



Friday, August 24, 2007

我嚇到了:籃協理事長王人達部落格

jtbasket

我說,人真的不能亂晃。連上許久未造訪的中華籃協網站,突然發現這東西:理事長的籃球經,還真的震驚了五秒鐘無法自己!

是的,這不是別人,正是名震江湖的籃協理事長王人達的部落格。王理事長還真跟得上時代,居然也玩部落格這玩意兒,雖然我很確定,部落格絕對不是他自己寫的。

大致上看來,這個部落格在細數王老先生20年來「玩弄」,呃,不是...「操作」,呃,也不是...「羞辱」,呃,好像也不是...「經營」台灣籃球的歷史。

不過,我更期待的是王理事長能夠發揮部落格的精神,在這個平台上實事求是的向大眾說明中華籃協的規劃和願景,抑或是自己在部落格上和廣大的球迷互動,回覆問題。那麼我相信,中華籃協會在台灣各運動協會中創下一個第一名的紀錄,這會比中華男籃近年來的戰績好得太多了。

部落格中有一篇文章提到「籃球雜誌」(1986-1999),倒是勾起了我的回憶,我也承認,這算是王理事長的貢獻。確實,在早期籃球資訊極度缺乏,又沒有網路的時代,這本雜誌提供了我很大的撫慰;無論是在台灣籃球、世界籃球,或是NBA的部份。我相信,那一堆疊起來可能有半個人高的籃球雜誌,還堆放在我台中家中的某處,等待我60歲的時候去好好翻閱。

Wednesday, August 22, 2007

最近喜歡的幾張NCAA照片

73455_02
Duke 4 losses

"1-2-3-4 losses in a row. Ha Ha Ha." 北卡球迷有夠殘忍的...

7490026_
Beat Pitt

Georgetown最近實力又好了一點,主場球迷的威力也慢慢回來了

Mason basketball
George Mason

這是2006年NCAA錦標賽的照片,Duke其實是我一直喜歡的學校,但是在2006年,有人能不喜歡George Mason嗎?

caught2

這張和籃球完全無關,但是...so cool !!

(photo source: SI.com)


Monday, August 20, 2007

SBL、台灣籃壇 挑戰你的籃球智慧

(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標題:風起雲湧的SBL 暗潮洶湧)


(Source: ESPN Taiwan)

身為一個同時關注NBA和台灣籃球、SBL的球迷,觀察愈久,心裡的問號似乎愈多。我當然沒有笨到不了解國內外環境不同,儘管如此,許多疑問依然不斷的在我心中出現,想必也挑戰著許多人的籃球智慧。

亞錦賽前後的SBL新聞不少,SBL可說是「三楊開泰」,楊哲宜、楊敬敏和楊玉明三名國手先後轉隊,台啤則是「吳福臨門」,迎來亞錦賽表現突出的吳岱豪,其他球員也有部份異動。

此外,東森和東風先後轉手給米迪亞和璞園建設,緯來則傳言賣給富邦。教練部份,邱大宗接手達欣總教練,傳言鄭志龍接掌富邦,劉嘉發有可能進駐米迪亞。

一陣混亂之後,姑且不論尚未底定的洋將制度,就帳面實力而言,已成裕隆、台啤、達欣三強鼎立之勢。連我老婆都說:「那SBL還有什麼好看的?」

籃球,自然不是一加一等於二那麼簡單,否則上季的裕隆也不會睽違冠軍戰。但是我的第一個迷惑來了,球隊不時易主、球員總是在合約狀況不明的狀況下轉隊,是代表著台灣的籃壇極其活躍、總能找到願意投資籃球的企業?還是象徵球團根本無心經營、只炒短線;象徵著球員和球隊之間的賓主關係根本是不清不楚?

NBA的聯盟架構、體制、規則,想必球迷都耳熟能詳。它所以能夠生存60年,而且普及全球的原因,正因為它有制度,而且大家很願意遵守制度。它的制度是鼓勵球隊投資,但同時保障公平競爭原則,也保障球員的基本福利。

那麼,願意砸錢找球員的裕隆、台啤和達欣,特別是裕隆,能稱之為「台灣版的邪惡洋基帝國」嗎?當然沒有人願意看實力懸殊的比賽,但是在台灣籃球的現況下,願意花數倍於其他球隊預算的金額經營籃球的球隊,必須被譴責嗎?自己家有一堆鈔票、卻不肯投資球隊的台銀,堅持低成本經營的前東風,果真那麼可憐,應該被同情嗎?

提到制度,「要建立制度」始終是十數年來大家掛在嘴上的口號。搞不清楚的是,我們不是定出一些奇怪的制度,不是制度年年可變,就是「打著制度反制度」。例如後三名球隊可聘洋將,打進前四名就必須將洋將解聘,甚至連要不要洋將都可以年年修正。

例如中華籃協/SBL與大專體總UBA之間的爭議,明明是談妥的漸進式切割大專與社會球員,等到真正進行切割,球隊又哇哇叫說選秀來的球員不能打,那還選什麼秀。例如訂出和NBA保障球員的「最低薪資」相反的「球員最高薪資」,私底下卻又必須給明星球員暗盤。就更別提,可以用球員換教練的「交易制度」,明明應該擔任球隊經理的人,跳下來擔任總教練了。

接下來,還有疑問。走向職籃,自然是各國籃壇最希望的結果。但以台灣現況,走向職業會是一個好的方向嗎?原本我持著肯定的態度,看過SBL之後,卻又產生了懷疑。那麼,停留在目前所謂「半職業」、「包裝過的甲組籃球」的狀態,難道就是好的?

其他還有很多很多,我必須說服自己,台灣的情況和其他國度不同,正如同台灣政治問題之獨特和複雜,台灣的籃球亦同。

比較國內外的籃球風格,多半時間是愉悅的,因為那很像欣賞東邪大戰西毒。比較國內外的籃球體制,有時是趣味的,但大部份的情況下,這一直衝擊著我的籃球思維,而且讓我找不出解答。對你來說呢?我很想知道。


Sunday, August 19, 2007

美國男籃終於開竅了?

us_squad_bench_625_practice
(Source: nba.com)

美洲區男籃錦標賽即將於台灣時間23日在拉斯維加斯開打,最近讀到的兩則新聞有點趣味,不知該說是美國男籃終於開竅了,還是說他們反應得太慢?

第一則新聞是,美國隊本屆美洲區資格賽任用活塞隊籃球事務主任Tony Ronzone,總理球探事務(Pistons Tony Ronzone Named USA Basketball Men's Senior National Team's Director Of International Player Personnel)。

Team USA: Scouting Hard
I always remember Charles Barkley, when he was on the Dream Team in 1992, admitting that he did not know a single thing about the Angola team they were about to face.

I can't tell you that the team was underprepared for opponents last summer. (For the record, Rudy Tomjanovich was in charge of scouting then.) But I can tell you this: Team USA is at a natural disadvantage. NBA games are broadcast around the world, so most opponents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NBA players involved. Whereas Euroleague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basketball is very hard to watch in America.

NBA players go into not knowing much about a lot of these guys, while their opponents come into it knowing a fair amount.

Ronzone本身在NBA、在國際上都已經闖出名號,極為知名,也曾在中國待過一段時間。他在接任之後,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負責收集敵情,飛赴各地收集各隊球員的資料。

雖然美國一直設有球探,也都有作賽前的scouting,但一般相信,在以往NBA球員用左手打就足以大勝對手的情況下,這個位置始終被忽略,沒有發揮該有的作用。例如2006年世錦賽美國敗給希臘一役,美國下半場被希臘的pick-and-roll給玩死掉,卻一直無法作出臨場調整。賽後就有人認為,如今的美國隊和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的美國隊一樣,對他們絕大多數的對手一無所知。

但我們要注意,2006年世錦賽美國確實設有球探部門,掌門人也不是別人,就是Rudy Tomjanovich。可想而知,Rudy T的功課並沒有作好。

打籃球的人都知道,如果你和熟悉的對手打球,完全掌握他的習慣動作,防守起來就輕鬆許多,容易預測他的下一個動作。就像打棒球的人,如果搞清楚投手有幾種球路,至少猜起來也比較好猜。

Ronzone的目標是要將美國即將遇到的每一個球員都建檔,同時收集大量的比賽畫面,在剪輯之後燒成DVD,供球員能夠在賽前就在飯店觀看畫面,了解他即將防守的對手。

第二則新聞是,美國籃協特別請了兩名FIBA的國際裁判為球員上課,講解國際規則和NBA規則的不同。其實這也是老生常談,我相信每一支美國隊都經過這個訓練,問題在於,他們是否夠在短期內將已經內化成為本能的NBA規則,調整為國際規則。

這很不容易,你只要想像先前Tim Duncan在國際比賽中被裁判搞到哇哇叫的畫面,就可知一二。其實用「搞」或許不是個好的形容詞,重點在於NBA球員一直無法適應風格迥異的國際規則。

FIBA refs school Team USA on international rules
The idea was to prepare players for the no-blood, no-foul style of international play. What might appear to be a violation in the NBA — a moving screen, say, or a forearm to the midsection — is often ignored under FIBA rules.

"You have more liberties," Kobe Bryant said. "It's upon us to take advantage of those. In the past, guys were telling me, when they were playing in these tournaments, they're so used to playing hands-off. It's an adjustment. They're not taking advantage of their size or their athletic ability.

...(略)

International basketball is far more physical than the NBA, which has taken strides to streamline the game by cracking down on handchecks and illegal screens. Team USA managing director Jerry Colangelo helped lead the cleanup effort when he owned the Phoenix Suns.

Krzyzewski compared the international game to the "NBA of the '80s."

One difference, evident to even casual observers, is the number of moving picks. A defender may find himself being blocked from the top of the key into the lane.

"It's not illegal," LeBron James said. "In the NBA it is, but in FIBA basketball it's legal. You're allowed to roll the guy into the post after you set a screen."

"International basketball is far more physical than the NBA"...看到這句話突然好想笑,這和某些人的認知剛好相反。我覺得,倒不應該說國際籃球的碰撞程度超過於NBA,應該解釋為國際籃球比NBA允許更多的衝撞。這兩種解釋法之間有著微妙的差異。

總之,對於慣於使用國際規則的我們而言,了解國際和NBA規則間的差異,或許比老美來得容易。比賽時間、場地、叫暫停的方式次數和對象,以及goal tending,兩者都有相當程度的不同。對球員影響最大的,則是裁判的尺度。

我以前曾寫過,國際裁判和NBA裁判比起來,帶有更多的法官角色,他們是規則的捍衛者,權威性也更大。他們才不管比賽是否流暢、球賽好不好看,走步就是走步;你認為是撞人,我就認為是阻擋犯規。

這兩個裁判也向美國隊球員解釋了,FIBA規則對於handchecks和非法掩護(illegal screens, moving screens),都判得比較鬆。

如果美國隊夠認真,我不認為他們拿下美洲代表權有什麼問題。但是在2008北京奧運的戰場上,他們在NBA和國際規則的差別上,由於競爭對手更加強勁,會遇上更嚴格的考驗。

*相關連結:


Tuesday, August 14, 2007

Hoopedia - The Basketball Wiki

hoopedia 1

必須要承認,我是不常上NBA.com的,它的資訊很豐富,但是它也背負著所有「官網」的原罪,不會有什麼小道、負面或花邊消息。基本上,它只會是我要查閱官方說法、歷史或統計資料時的去處。

不過,昨晚在查閱NBA.com時,發現它已經整合了維基的功能,名叫Hoopedia,是從Wikipedia變形而來,其用意是以Wiki這個平台和公民參與的方式,整合所有籃球的相關資訊。和維基百科一樣,你可以申請帳號,並撰寫各項條目,在審核之後就會發佈。

例如,LeBron James的page就長這樣子:

hoopedia 2

看來,它應該也整合了部份Wikipedia的內容。同時,它的內容並不僅限於NBA,也包括大學籃球、女子籃球、小聯盟,以及各國的籃球和國際錦標賽。有空可以去瞧瞧。

附帶一提的是,NBA.com在迎合網路潮流方面,一直扮演十分積極的角色,在部落格興起之後,它也很快的整合進widget,供部落客和球迷使用。

附帶二提,台灣已經有台灣棒球維基館的誕生,籃球則好像還沒有比較有系統的整理,還待有心人的努力。

絕對不會被吹犯規或違例的NBA球星十大必殺技

iverson_playfilegallery_6
(source: nba.com)

這很有趣,從Basketbawful看到的。仔細想一想,作者說的好像都是真的:Iverson翻球翻到死也不會違例;被喬丹推開、被Reggie Miller的剪刀腳踢到、被Kobe Bryant的手肘K到,都算你倒楣。碰上風吹就倒的Dwyane Wade、推土機也推不動的Shaq、可以"三步跳投"的Patrick Ewing、可以隨時變換軸心腳的Kevin McHale...習慣就好了...

The Top 10 Superstar Moves
1. The Off-arm Pushoff: Michael Jordan
2. The Drop, Flop, and Roll: Dwyane Wade
3. The Elbow-out Jumper: Kobe Bryant
4. The Three-Step-And-A-Hop Jumper: Patrick Ewing
5. The 23-second Postup: Charles Barkley
6. The Kickout Jumper: Reggie Miller
7. The Bowl-Your-Man-Down: Shaq
8. The Amazing Changing Pivot Feet: Kevin McHale
9. The Killer Palmover: Allen Iverson
10. The Five-Step Dunk: Every superstar


Monday, August 13, 2007

為何Scot Pollard選擇66號

celtics_moves

這裡看到的,實在是蠻好笑的。為什麼剛被塞爾提克簽下的Scot Pollard要選擇66號作為球衣背號?因為...

"Because all the other fucking numbers were taken here."
(因為所有其他的號碼都他x的被挑光了)

Pollard說得沒錯,只能怪塞爾提克擁有太光榮的歷史,前前後後已經有21個號碼被球隊退休,請看這裡

話說Pollard,確實和丁丁一樣是個人才,我是指"胡爛"的人才。要比胡爛的能力,他應該不在Gilbert Arenas和Paul Shirley之下。Agent Zero的練肖話功力大家都有目共睹了,曾經在NBA裡引起一陣轟動的Shirley也不在他之下,不但為太陽隊寫部落格,被ESPN邀請寫專欄,最後甚至還出了一本書:

51fDp-FJL3L._SS500_
Can I Keep My Jersey?: 11 Teams, 5 Countries, and 4 Years in My Life as a Basketball Vagabond

有兩種球員是媒體記者和球員的最愛,一種是幽默的球員,另一種就是會放砲、而且不畏於放砲的球員。。身為一個前媒體記者,我不得不說,幽默的球員確實有著一股獨特的魅力;當然,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因為,他們讓記者不愁沒有稿子寫。

但Pollard前陣子耍寶耍過了頭,居然自以為幽默的對著鏡頭說:Hey kids, do drugs! (嗨,孩子們,去克藥吧) 搞得騎士隊和克里夫蘭當地電視台人仰馬翻,連忙向鄉親道歉。

總之,有了KG加Pierce加Allen,還有Pollard,下一季的塞爾提克保證是場上場下都有看頭。

*相關連結:

(photo source: Yahoo Sports, Amazon.com)


NBA老將頻傳復出 長江後浪推不動前浪

phardaway_080809從來,我都一直以為,棒球是唯一能夠讓你打到40歲的職業運動。話雖這麼說,在看到克萊門斯奮力的飆出每一球的時候,心中仍有著無數的驚嘆。人要達到40歲很簡單,要當一個表現還非常好、還有人要的40歲運動員,那就不簡單了。

曾經,我以為賈霸(Kareem Abdul-Jabbar)會是史上絕無僅有的特例,能夠以中鋒的身份在NBA打到40歲。心裡這麼告訴自己:賈霸是不世出的奇才,而且又在台灣流行瑜珈之前的20年,就已經是瑜珈大師,這麼會保養身體,打到不惑之年也是合理。

再說到不世出奇才,喬丹也是一個,三進三出NBA,最後一次已經是拖著40歲的雙腿在場上奔馳。儘管他未能帶領巫師打進季後賽,卻仍有平均20分以上的成績。

最近NBA又傳出數名老將已經或可能重返球場的消息,熱火已經簽下36歲的「一分錢」哈德威(Penny Hardaway)。塞爾提克據說正在全力爭取已經退休兩年、即將滿42歲的射手大嘴米勒(Reggie Miller),同樣退休兩年、36歲的射手休斯頓(Allan Houston),也考慮復出。

不僅如此,連44歲的前籃板王歐克利(Charles Oakley)、皮朋(Scottie Pippen)、范洪(Keith Van Horn)等人,都有復出的傳聞。

籃球畢竟與棒球不同,以籃球運動的年齡而言,35歲可能就算是老將。然而,任何運動都一樣,講究經驗與體能之間的平衡。我們常常發現,擁有體能之時,還缺乏足夠的經驗;等到你累積了足夠的經驗,卻發現體能早已不如以往。

那麼,愈來愈多的老將考慮復出或實際復出,代表著什麼意義?或許有可能是現代運動科學發達,而懂得適當保養身體的球員也在增加中,因此延長了運動生命。或者是,這些復出的球員本身原本就還能再打,只是因為種種因素提前退休。

平心而論,以上兩點是樂觀的看法。比較實際一點的說法是,現代NBA球員的整體球技正在快速下降中,因此產生「後浪無法推走前浪」,或是「後浪需要前浪協助」的現象。

否則,以投射聞名的米勒、休斯頓,不應該具有任何的「無法取代性」,因為射手是每一個世代都會有、都應該有的產物。否則,膝蓋已經爛到不行的哈德威,如何會成為以東區冠軍為目標的熱火隊的爭取目標?

我個人傾向於相信最後一種說法。

許多人未曾想到一點也是,NBA目前已經擴張到30隊,在這些老將出道的十數年前,這個數目是23。換句話說,整個NBA在10年間多吸納了將近90名的球員名額。再換句話說,在這些老將進入NBA之時,這90名球員只有打CBA或到海外聯盟淘金的份。

這就是有人提出的「泡咖啡理論」,當你擁有的咖啡豆數量並未增加,泡愈多杯咖啡,咖啡的濃度就愈淡。我們可以說,NBA正面臨著相同的問題。

老將集體復出現象,有人喜有人憂。喜的是得以重見大嘴的瘋狂神射,得以在哈德威看來緩慢、力不從心的腳步中,試圖尋找當年他被喻為「下一個魔術強森」那一絲光亮。憂的是,如果這些老將至今仍被各隊視為「冠軍拼圖或季後賽之路的重要一環」,那麼,現代的NBA小球員究竟在作些什麼?召妓(Andray Blatche)?虐狗(Ron Artest)?

台灣似乎也面臨類似的現象。到目前為止,還看不出有誰能取代羅興樑的外線神射,有誰能擋住賴國弘的內線單打,有誰的傳球能和周俊三一樣有效率。

再這樣下去,我會相信巴克利(Charles Barkley)和鄭志龍終有重出江湖的一天。

(photo source: heat.com)


Sunday, August 12, 2007

白館.逝去的青春

07-08-11_16-00

很久沒有走過八德路和敦化南路口了。昨天正好經過,很驚訝的發現白館已經被拆掉,在小巨蛋的背景襯托之下,新的體育館正在動工。

雖然早就知道白館要被拆掉重建,而且白館真的很爛(以一個舉行SBL、瓊斯盃等等級賽事的場館而言,以學校場館來說它還可以),但親眼見到工地光溜溜的一片,仍不禁覺得失去了什麼。

失去的也許不只是籃球記憶,也是我的青春歲月。大約有十年的時間裡,由於擔任籃球記者之故,我的青春歲月和籃球記憶在這裡糾結著,分不清楚什麼是什麼。在這裡度過戰戰競競的第一場記者現場採訪發稿實戰,在這裡看過很多球迷的瓊斯盃,很少球迷的甲組聯賽,看過鄭志龍神得不得了的中華職籃,也看過許多爛得不得了的球賽,以及大亂鬥的場面。

我沒有經歷過中華體育館時代,所以,這裡幾乎埋藏著我所有的台灣籃球記憶。也是在這裡,我和許多記者同業們度過無數個下午和夜晚,聊籃球,聊自己的事,發完稿,然後約地方吃飯或喝酒。

也忘了為什麼它被我們暱稱為白館,大概就因為它是白色的,「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體育館」又太拗口;而南京東路上的台北市立體育館是紅色外觀,所以被稱為紅館。

特地到旁邊立著的「迎接2009聽障奧運」看板前,看了一下未來的場館模樣,坦白說,還是怪醜的,長得蠻像哨子的,或許也不會再用作籃球場了。

07-08-11_17-06

每次想到,旁邊的小巨蛋明明有著不錯的場地,籃球賽卻進不去,而這還是公家投資興建的場館,就覺得又好氣、又好笑、又可悲。

如果說老一輩的籃球迷,將他們的記憶隨著火燒的中華體育館埋葬。中生代球迷如我,所有的籃球記憶隨著白館灰飛煙滅。那麼,新生代球迷的籃球記憶,會群聚在那裡呢?


Saturday, August 11, 2007

NBA老將瘋狂復出潮

heat_hardaway現年36歲,已經消失在NBA球場上一年多的Penny Hardaway,和熱火隊簽約,正式和俠客歐尼爾再度攜手合作。

Penny Hardaway getting comeback chance with Heat
MIAMI (AP) -- Penny Hardaway and Shaquille O'Neal are together again.

The 36-year-old Hardaway, who last played an NBA game in November 2005, signed with the Miami Heat on Thursday and is reuniting with O'Neal -- his former Orlando Magic teammate back in the mid-1990s.

Hardaway, a four-time All-Star game starter, has averaged 15.4 points in his career, but hasn't finished a season averaging double digits in scoring since the 2002-03 season with Phoenix. He played in four games with the New York Knicks early in the 2005-06 campaign before succumbing to knee injuries.

He's the second notable acquisition Miami has made during the free agent period; the team signed former Los Angeles Lakers starting point guard Smush Parker last month.


Noname另外,已經退休兩年的Reggie Miller,據說也正遭到波士頓的瘋狂勸說,希望他能加入Kevin Garnett、Paul Pierce、Ray Allen三人組,成為塞爾提克第17座冠軍的最後一塊拼圖。大嘴本人應該是蠻心動的。

Celtics trying to lure retired star Reggie Miller out of retirement
BOSTON (AP) -- The Boston Celtics have spoken with future Hall of Famer Reggie Miller about coming out of retirement to help the once-proud franchise in its push for an unprecedented 17th NBA title.

Miller, who has been retired for two seasons, is 13th on the league's career scoring list with 25,279 points and the leader in 3-pointers made and attempted. His uniform No. 31 was retired by the Pacers last year.

ESPN作家Marc Stein,則早在七月底就列出一狗票有可能搞復出的球員(Miller, Houston, Oakley ... who else is planning a comeback?),其中最有可能的是同樣退休兩年的前尼克大將Allan Houston,甚至還包括已經44歲的Charles Oakley。至於其他人如Shawn Kemp、Scottie Pippen、Toni Kukoc、Keith Van Horn、Nick Van Exel、Antonio Davis、Latrell Sprewell,可能性就比較低了

比較有趣的是40歲的Tony Massenburg,由於他和Chucky Brown、Jim Jackson共同保有生涯效力12支NBA球隊的紀錄,說不定會為了破紀錄放手一搏。

其實我一向不喜歡見到退休球員復出,這包括我的前偶像魔術強森,以及喬丹在內。魔術強森的復出,多半只是為了證明他在感染HIV病毒之後還能打球,並不算太成功,而且搞到最後又當了教練,耍寶收場。

至於喬丹,他的三進三出自然是轟動萬教,而且表現不差。問題是巫師還是打不進季後賽,而他到最後也和巫師老闆Abe Pollin鬧得很僵,簡直可以用被掃地出門來形容,極為難堪。

再看NBA歷史,復出球員成功的案例幾稀,即使像Bob Cousy這麼偉大的球員,退休6年之後於1969-70球季在辛辛那提皇家隊復出,打了7場一無是處,平均僅0.7分、1.4助攻,那又何必走這麼一遭?

可是我對Penny Hardaway、Allan Houston確實有著不一樣的感覺,或許因為都是36歲的關係吧;另一方面,我也覺得他們應該都還能打。大嘴米勒...如果他體能還可以,我想他到50歲都還能射爆一般的NBA球隊。

在這些球員之中,Hardaway自然是最令人惋惜的球員,畢竟他曾經是那麼光芒萬丈的球星,是被喻為帶領NBA走向新世代的指標人物。他有球技、有身高、有迷人的charisma、有綽號,在魔術時也掌握很好的局勢。可以說,他的生涯是被膝傷毀掉大半,另一部份則來自他搞鬥爭鬥掉前魔術教練Brian Hill的事件。

我曾經很直覺的認為,Hardaway就是The Next Magic Johnson,因為,也沒有任何跡象顯現他不會是下一個強森。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至今也一直認為,Allan Houston的出手投籃姿勢,是我所見過最標準、最優美的一個,足以成為每一個籃球員的教科書。可惜,自從離開活塞之後,他的命運也和尼克的悲情bundle在一起,直到兩年前悄然退休。

再看看Grant Hill吧,他不也是另一個「曾經」?再更早之前,What about Ralph Sampson? Roy Tarpley?

回顧眾球星生涯,一切彷彿在冥冥中有著命定。或許你不想承認,但想成為長期走紅的球星,運氣和時勢說不定反而是最重要的因素。

(photo source: Yahoo Sports)


Friday, August 10, 2007

運動場弊端面面觀:Cheatwave '07

Noname1

ESPN在Cheatwave這個專題中討論了各種運動的弊端。它所謂的弊端,包括打放水球、黑哨,也包括使用禁藥、假倒,還包括把客隊休息室的空調溫度調到可以蒸小籠包...諸如此類。

我想,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細讀的專題。以下挑選和籃球相關的幾篇文章:



Thursday, August 09, 2007

菲律賓也要學習歐式球風?

Philippines
(source: fiba.com)

帶著落選賽第一名、全亞洲第9名的成績回家,菲律賓想必難過得不得了。難過到他們甚至考慮放棄從盤古開天以來就模仿的美式球風,向歐洲球風看齊。

菲律賓的奧委會主席率先放砲了:

Peping bats for Euro-style basketball
The men behind the RP basketball team should start considering Europe as the team’s training ground as it continues its bid to recover lost ground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The suggestion came from no less than Philippine Olympic Committee president Jose “Peping” Cojuangco after the country failed to advance to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s.

“Maybe they should start playing more in Europe rather than in America,” said Cojuangco, explaining that the Filipinos can probably learn more from the European brand of play.

In recent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 like the Jones Cup in Taipei, and the FIBA Asia Championships in Japan, the RP dribblers showed their penchant for one-on-one plays.

“And we all know that even the United States made up of NBA players lose in the international tournaments because of their failure to adapt to the international style,” said Cojuangco.

Playing more in Europe, Cojuangco said, will make the Filipinos more at hom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tyle, which revolves around an excellent ball movement and teamwork.


他說,菲律賓國家隊應該多到歐洲去訓練比賽,因為美國夢幻的表現已經說明,美式球風和國際比賽的風格有差距,而歐洲的球路毋寧是比較適合在國際比賽裡發揮的。

準備接任PBA總裁的Tony Chua也表示同意:

Tony Chua, the incoming chairman of the Philippine Basketball Association, is on the same page with the POC president regarding the European factor.

Two weeks ago, Chua, team manager of Red Bull, said one of his immediate plans as chairman is to encourage all the 10 teams to tap European imports.

Chua said while the Filipinos can learn more from the Europeans, the teams can probably cut down on the expenses, and the high salaries of American imports.


Chua建議PBA球隊可以考慮聘請歐洲的洋將,一方面價碼比較便宜,一方面也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歐洲式的打法。

基本上我是很肯定菲律賓人反省的能力,也敬佩他們對籃球的熱情,但我對這種說法表示懷疑,因為美式打法在菲國球員身上已經根深蒂固,一時之間要改變恐怕不容易。更何況,總裁和主席說歸說,他們的想法不見得能轉嫁到球隊和球員身上。

「棄美從歐」的說法,並不是只有菲律賓提出,事實上,日本國家隊自從聘請前任的克羅埃西亞籍教頭Zeljko Pavlicevic起,就決定走歐洲球路了。而中國聘請Jonas Kazlauskas,也暗示著整體的走向。此外,約旦聘請葡萄牙的Mario Palma、伊朗聘請塞爾維亞的Rajko Toroman,都是相同的想法。

蠻有趣的,不是嗎?籃球始祖美國,如今已經快被掃進垃圾桶了。

這個說法或許太誇張啦,美國籃球還不致於爛到這種程度,只是它確實和國際籃球有極大的差距。而一般國家在球員天份不如美國黑人的情況下,或許更適合歐洲式的訓練方法,如此而已。

那麼,台灣呢?所謂的韓式球風在台灣大行其道,但我們甚至連韓式球風的定義,都未曾很仔細的去思考過吧。同時,我們很可能也是全世界唯一嗆明要學習韓式球風的國家。

我不願先入為主的說韓式球風如何如何,畢竟,如果鄭光錫代表的是韓式球風,我們不也靠韓式球風得到第6名?不管黑貓白貓,會抓老鼠的就是好貓。同理可證,不管是狗爬式球風還是火星式球風,能讓球員得到紮實的訓練,贏得好的成績,就是好的球風。

題外話,這兩年菲律賓籃球大概是犯太歲,先被國際籃總禁賽,再來奧林匹克夢碎(雖然這個夢本身就有點不切實際)。上週,PBA總裁Noli Eala因醜聞被迫辭職,將由Tony Chua接任。

菲律賓的籃球實力如果得到充分的發揮,理應不只亞洲第9名。但他們在亞錦賽的成績始終未如預期,也不是可以單純的以分到死亡之組來解釋或卸責。我覺得,菲律賓的麻煩除了他們本身一向強調秀場式的球風,也在於三不五時的恍神,無法持續的專注。萬一是恍在不該恍神的球賽,就會像今年一樣,連八強都打不進去。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熟悉?中華隊...中華隊...中華隊...


Wednesday, August 08, 2007

從Andray Blatche召妓談到籃球寫作

yao_ming_wedding
姚明 (source: Yahoo Sports)

kobe_bryant_divorce
Kobe Bryant (source: hoopsvibe.com)

act_andray_blatche
Blatche (source: nba.com)

姚明結婚了,Kobe要離婚了,剛簽完合約的巫師隊中鋒Andray Blatche召妓被抓了。突然間,我覺得自己好像在看NBA版的壹週刊似的。

這有兩個可能性:一、NBA在季外期間,記者還是要寫稿子,只好什麼都寫;二、因為他們是球星,而多數的球迷對球星的一舉一動都感興趣。至於Blatche...都已經被喬裝成妓女的女警抓包,遭到逮捕進了警局,還能不上報嗎?

最慘的是,Blatche一開始還否認自己上週遭到逮捕,也沒有所謂召妓情事。結果華盛頓郵報負責採訪巫師的記者Ivan Carter看不下去,把手頭上拿到的警方紀錄公開在Washington Post的Wizards Insider部落格上,內容是Blatche和友人與女警的對話,想賴都賴不掉。

沒想到,有不少球迷上部落格留言砲轟Carter,說他沒品。Carter也很有趣,他回應說,他正在看NBA TV重播1994年首輪金塊對超音速第五戰,Dikembe Mutombo率領第八種子金塊寫下史上首度第八種子作翻第一種子的紀錄。如果可以,他也想多寫寫類似這一種籃球比賽的美麗和偉大,而不是Blatche。但既然Blatche說謊,他只好盡到媒體責任,將事實報導出來。

看到Carter的回應,真是心有戚戚焉。身為前籃球記者,我一向反對過度報導球員八卦和隱私,例如球員的女友啦、球員開什麼車啦、養什麼狗啦、上那一家夜店啦,因為他們是球員,重點還是應該放在球場上的表現。

就像前陣子有一名球員開車出事,如果不是你出事在先,媒體自然也不會有報導,怪不了別人。再以陳信安為例,我相信有不少媒體在跟他,但就是跟不出東西來。再者,這是很現實的一面,擁有頭銜、光環,就必須付出代價,我就算上夜店一百次,在路邊尿尿,抓著小狗猛親,大概也不會有人想報導。

但我當然也能夠體會記者的難處,就像台灣霹靂火劉文聰說的:「如果可以當神仙,誰要當畜牲」。如果球員在場上的表現很棒,誰要花時間去寫這些沒營養的東西?

一般的觀念似乎是批評比讚美容易,但從另一方面來說,至少在我接觸最多的籃球報導上,你也可以說讚美和吹捧永遠比批評容易。誰不喜歡讚美?讚美自然容易贏得受訪者─球員─的喜愛,從而建立好的採訪關係。

此外,寫所謂感人的灑狗血文章,也永遠比談道理容易。藉由詞彙堆砌出一篇看似華麗、實則無物的文章,遠比就事論事簡單。問題是,就是有太多人執著在寫一篇「漂亮」的文章,而不是「我手寫我見」,寫出你所看到的事實,寫出你所相信的價值。

有不少媒體,已經深受藝能界「Negative publicity is still publicity」,就算負面新聞也是新聞的影響,認為只要自己的文章寫出來有電視台跟、引起討論、點閱率高,即使是遭到砲轟,也算是成功。

這很好笑,也很無恥。

**往日連結:有關籃球寫作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