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25, 2005

NBA垃圾場:國王-76人交易「非」分析

Chris Webber, Matt Barnes and Michael Bradley for Kenny Thomas, Corliss Williamson and Brian Skinner.

真有人認為這是一項三對三交易,而不是國王的「老闆不在家」清倉大拍賣嗎?但無論如何,這又是一椿讓我們在見到新聞時心頭會抽動一下的重量級交易。每當有這種交易發生,我總會覺得「NBA因此而改變了」,雖然事實上總是沒有…

國王隊的GM Geoff Petrie在業界並非以「笨」聞名,也因為他的好名聲,搞得大家雖認為「Petrie可能有神經病」,心裡反而神經兮兮的擔心「也許Petrie知道什麼我們都不知道的事」。至於76人方面,當然是抱著能撈就撈的心態。有人要拿五百塊來買三個洋蔥,你會不賣嗎?

從交易的邏輯來看,這確實是一椿極其詭異的交易。從76人的角度來看,AI日前才放風聲對球隊人事停滯不前表達不滿,這宗交易是為了補強實力,當然更是為了滿足小戰神。最爽的是,76人不需要用到手上的「必殺王牌」大狗Robinson,隨後76人火速以大狗向黃蜂換來Jamal Mashburn和Rodney Rogers,這證明了,C-Webb恐怕還不會是76人的最後一塊拼圖。而Rogers和Mashburn的生涯都臨近終點,76人可以拿薪資餘額來保住手上的「鐵枝」Andre Iguodala、Kyle Korver、Willie Green、Samuel Dalembert。

我很贊同圓球討論版上某市民說的,AI向來和進攻型的球員搭不起來,前前後後共有Jerry Stackhouse、Derrick Coleman、Larry Hughes、Keith Van Horn、Glenn Robinson幾個案例。當然,這些球員好像也都有點個性上的問題,但要說AI和其中任何一個人都配不起來,也太誇張了一點。這代表著,Iverson本身的心態確有點問題。如今AI擁有了Webber,也已將近30歲,該是覺悟的 時候了。如果他能作球路上的改變,AI+C-Webb的組合,將有可能影響到東區季後賽的戰況。

在國王方面,雖然Webber一直有可能被交易的謠言,但交易截止日之前傳得最兇的是Peja Stojakovic。此外,爭取Webber最兇的是尼克,而非76人。也許是Isiah Thomas人緣太差,也或許是尼克球員球技太差,最後殺出重圍的反而是76人。

國王會接受這筆交易,奇怪的地方在於,收進的三人雖然都是可用之兵、都足以加強國王的防守,卻都還有長約在身,Williamson還有兩年、Thomas還有五年、Skinner則還有一年(外加option year有75%的薪資為保證薪資),這和一般「今天先收垃圾、明天再拿出去倒」的交易哲學並不符合。

國王下定決心作這筆交易,我們先問兩個問題:

Q: 這證明國王也自認沒有搞頭,想要展開重建了嗎?
A: 我認為是的,國王以目前的陣容,在西區已經沒有搞頭,機會之窗早從去年開始不但已經關閉,而且還上了鎖。但這並不代表完全的重建,失去了Webber雖然很傷,但畢竟他們還有Mike Bibby、Peja Stojakovic、Cuttino Mobley、Brad Miller。國王真正得注意的是,Peja還是很有可能被洛杉磯那幫人挖過去,因為湖人有Peja的大哥Divac;而且Divac即使退休,據說湖人也要給他行政人員的位置。

Q: 國王不認為Chris Webber是franchise player?
A: C-Webb是franchise player,但他經常只是3/4季的franchise player,甚至1/2季。Webber快33歲了,球技猶在,目前還算是很好脫手的時刻,再怎麼不捨,也得含著眼淚帶著微笑的大義滅親。

我有種第六感,交易後的國王陣容,表現不見得會比較差。

我都說了,這篇稿子不是分析。以上的「分析」,我老婆也寫得出來。事實上,我比較感興趣的是Iverson和Webber的對照,以及組合。

Iverson是那種獨一無二的球員,他不但讓你非常願意看他每場出手35次,甚至寧願讓他出手35次。他可以全身上下包得像從金字塔裡溜出來的木乃伊,可以吞下自己的血,就是要上場打球。他即使被對手連續五次幹倒在地,還是會爬起來,而且繼續毫不留情的得分,好像沒事一樣。

Webber,我得很抱歉的說,雖然我很喜歡他,但他絕不會讓對手有連續五次將他幹倒在地的機會。因為只要幹倒一次,他大概就躺平抬出去了。OK,我這麼說似乎太無情了,但容易受傷就是Webber的宿命。不過,我們倒也不能否認Webber的全能天賦。如果身高是教不出來的,Webber以208cm身高擁有的全能技藝、絕妙球感,也絕對是教不出來的,那是上帝給他的禮物。

Iverson是百分之百出身貧困、來自街頭的球員,我想這是為什麼他被奉為現代NBA和Hip-hop culture融合始祖的原因之一。他的那種霸氣、殺氣、街頭氣息,由於是那麼的原汁原味,包上籃球天賦的外衣之後,竟是那麼讓人同情和崇拜。無論AI如何學作好孩子,這種獨特的氣味都不會消失。

或許是這種出身,或許是因為76人的隊型實在爛到可以,更或許是因為他年紀輕輕就飽嘗世事冷暖,知道這世上你只能相信自己,只能相信自己的inner circle,讓Iverson成為一個習慣自己來的球員。他不是不重視團隊,但他不習慣、不了解如何打團隊,因為那不是一個存在他生命之中的模式。他對自己的「馬吉」可以兩肋插刀,可以為朋友而死,很可惜的是,NBA的教練和球員都不是他的馬吉。

相反的,Webber一向是個「裝壞的好孩子」。在我的眼裡,他其實是一個和Grant Hill、Shane Battier同類型的人。我們必須清楚的是,Webber的出身相當不錯。光以他念的底特律私立高中Country Day(也是Battier的母校),就不是一般孩子念得起的。而籃球,將他拉進了所謂「貴族」和「街頭」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對比之中。

以Jalen Rose─Chris Webber的好友而言,當初念的是底特律的Southwestern公立高中,他也是百分百街頭味的籃球員。在Webber青少年時期的籃球朋友之中,他幾乎是念私立學校的唯一一人,也是最不屬於街頭的一人。青少年的同儕壓力和影響,讓Webber始終在「好孩子」和「壞孩子」(請先容許我如此定義)之間擺盪、拉鋸。他想融入團體,儘管那似乎不是個屬於他的個性。所以,他吸大麻,他說垃圾話,他會想作些壞事,雖然他總是作得很不上道,連有沒有向密西根大學拿錢,說法也前後不一,不知道學台灣政治人物一律來個抵死不從,結果鬧到最後,被安了一個「向陪審團撒謊」的罪名。

相由心生,當你每次見到Webber那種純真到彷彿不經世事的笑容,那才是真正的他。當你知道他私底下收集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史料和紀錄,那才是真正的他。告訴我,有幾個街頭出來的人會收集這種東西?

說了這麼多,我只是想解釋,Webber的個性和出身,事實上是對籃球場上的他有影響的。其實,他並不太強悍(特別是在受傷之後),這是為什麼他已經快變成「美國田壘」的原因。其實,他的抗壓性並不太夠,這是他為什麼被批評為「無法接受失敗」,總是喜歡將過錯往他人身上推的原因,只因為他從小到大都太傑出。除了NCAA冠軍戰對北卡那一場的千古糗事之外,他曾經經歷過什麼重大失敗嗎?我幾乎想不起來。

ESPN.com上的一個說法很有趣,也很貼切。它說,現在是讓Iverson擔任No.1,同時學著如何有一個No.2(C-Webb)、如何和這個No.2合作的時刻,也是讓Webber能夠以No.2的身份大肆發揮、作最真實的自己,而身邊有個強悍的No.1可以仰賴的時刻。

不管76人交易之後的戰績如何,我很希望看到,同樣具有過人才華,卻宛如天壤之別、南轅北轍的AI和C-Webb,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我也很好奇,這兩個年紀已過三十、但是到五十歲都篤定還會擁有一顆赤子之心的「老將」,會以什麼樣的方式,共同邁向NBA生涯的下坡呢?

Tuesday, February 22, 2005

連勝與連敗

首先要向各位致歉,最近的NCAA文章實在出了太多包,紛紛遭到「糾舉」,真是不好意思。而我也不想卸責,這一切只證明,記憶衰退+太有自信+懶惰的結果,就是錯誤,就是出包。往後我會盡全力改正,否則真的要被拖去阿魯巴了。

話說NCAA球季咻一下就快進入尾聲,最近的火熱話題有兩個:第一、Illinois能不能以全勝結束球季?甚至奪冠?第二、Savannah State成為近50年來第二支以全敗結束球季的NCAA第一級球隊,戰績是0勝28負。

連勝和連敗,一向是相當吸引人的籃球話題。例如UCLA的88連勝、Sacramento State的34連敗、Kentucky的主場129連勝、New Hampshire的主場32連敗,以及Texas-Pan American的客場64連敗等等。

有誰不想連勝?又有誰想連敗?很有趣的是,連勝和連敗的隊伍都同樣有著莫大的心理壓力。特別是對Illinois這種逼近全季連勝的球隊而言,更是如此。

無論在任何一個層級的聯盟,想要全勝奪冠,都是很難的事。NCAA前一支以全勝戰績奪冠的球隊,是1976年的Indiana(32-0),距今已有近30年。曾有好幾支球隊幾乎就要全勝封王,卻是功虧一簣。例如1979年由大鳥柏德率領的Indiana State,一直到冠軍戰才敗給魔術強森領軍的Michigan State,戰績33勝1負作收。被形容為史上最強大學隊的1991年UNLV,則在四強準決賽槓上最後的冠軍Duke,34勝1負結束球季,同時衛冕失利。

以下是NCAA史上12支全勝球隊:
1939 Long Island 24-0(NIT冠軍)
1940 Seton Hall 19-0
1944 Army 15-0
1954 Kentucky 25-0
1956 San Francisco 29-0(NCAA冠軍)
1957 North Carolina 32-0(NCAA冠軍)
1964 UCLA 30-0(NCAA冠軍)
1967 UCLA 30-0(NCAA冠軍)
1972 UCLA 30-0(NCAA冠軍)
1973 UCLA 30-0(NCAA冠軍)
1973 NC State 27-0(季後賽遭禁賽,未參賽)
1976 Indiana 32-0(NCAA冠軍)

在三、四十年前那個年代,全勝封王是比較容易的,因為參加錦標賽的隊伍少。錦標賽後來慢慢擴增為64強,全勝奪冠的難度自然而然的提高,導致30年來沒有球隊能再度達成這個里程碑。

本季的Illinois擁有這個機會──雖然一般人仍不認為現代會有全勝封王的隊伍出現。根據專家分析,最理想的狀況當然是在Big Ten聯盟錦標賽輸個一場(但也不要太早出局),解除全勝的壓力,然後重整旗鼓在64強全力衝刺。不為什麼,只因為全勝的壓力實在太大,對任何一支球隊而言,那往往是不可承受之重。即使Illinois在聯盟錦標賽輸掉,還是可以靠at-large bid進入錦標賽拼冠軍。他們總不希望全季唯一的敗仗在一敗即死的64強到來,和冠軍絕緣。

Illinois到此刻的戰績是27-0,例行賽只剩對Northwestern、Purdue和Ohio State三場,如果沒有意外,應該可以全勝結束例行球季。接下來就是Big Ten錦標賽連番作戰的考驗。

我想大概沒有人能料到,Illinois今年的戰績會這麼好。無論如何,他們的主力五人確實可怕:

G Luther Head 16.5p, 3.7rb, 3.7a
G Dee Brown 13.6p, 4.8a, 2s
G Deron Williams 12.5p, 3.6rb, 6.8a
F Roger Powell Jr. 12.2p, 4.9rb
F James Augustine 10.3p, 7.1rb

五人得分兩位數就別提了,最可怕的是其中有四人的命中率在五成以上,而三衛的三分球命中率都在35%以上,Dee Brown更高達45.2%。今年Big Ten整體實力並不如想像中的弱,能夠有這種水銀瀉地式的進攻績效,教頭Bruce Weber確實有兩把刷子。

Anyway,祝福Illinois。我那個Illinois畢業的朋友Kerry已經嗆聲,如果Illinois全勝封王,他要在忠孝東路四段當溜鳥俠。若有此刻,歡迎大家「厝邊招隔壁、樓上招樓下」,享受歡樂時光。

說到全季零勝,那更神奇了。別以為只有全勝很難,全敗也不容易。如果全敗很容易,那我們理應經常看到全敗的案例才是。但事實上,在本季的Savannah State之前,上一支全敗隊伍是1991-92的Prairie View,戰績也是28戰盡墨。

Savannah State的全敗,球員教練一定很不是滋味,那種難過和羞辱,是不足為外人道的感受。但歸咎他們全敗的來龍去脈,用台灣慣用語來解釋,只有兩個字:「白目」。

依稀記得阿嬤有說過,「沒那個屁股,不要吃那種瀉藥」,換句話說,就是得稱稱自己的斤兩。位在喬治亞州、全校以黑人為主、只有2000多人的Savannah State,在2002年因為校長Carlton Brown的一意孤行、異想天開,報名參加第一級比賽,而且沒有加入任何聯盟,以獨立學校(independent school)身份加入。

Savannah State體育室在一個月內火速成立女壘、男網等六支其他校隊,達到NCAA第一學校的最低要求之後,就糊裡糊塗的站上第一級學校的殿堂。不過他們的經費和大學校比起來是小巫見大巫,根本沒有閒錢去維持一所正常第一級學校的開銷。

本季他們的男籃校隊只有8名獎學金球員,其他全是練習生湊成的。更扯的是,他們的賽程排了Georgia、Memphis、Tulane、Baylor等強隊,場場被海K是很正常的事。

以Savannah State的實力,或許連第二級都排不上。他們的教練和體育室主任,在最後一場球結束後都擁抱、安慰球員,場面或許感人,這些球員能夠撐完整個球季,也已經難能可貴,但這仍可能是他們短期內難以抹滅的夢魘。

畢竟,0勝28敗,一個多麼難堪的數字!

Monday, February 21, 2005

2005 NBA明星賽雜感

我從未去過丹佛,這個有55萬人口、排名全美第26的城市。但是,說起來我卻和這個城市蠻有淵源,NBA和丹佛更有淵源。

丹佛上一次主辦明星賽在1984年,那也是我最後一屆未曾看到的明星賽,由目前的尼克總管Isiah Thomas獲得MVP。因為,我剛好從1984年開始看NBA,生平第一次見到的明星賽是在1985年的印地安那波里斯,那一屆魔術強森和Ralph Sampson在場上玩得很高興,由Sampson獲選MVP。

我想大家都不是笨蛋,也沒有失憶症。每個人都知道,1984年班的NBA球員是近代NBA最傑出的一年,包括喬丹、Hakeem Olajuwon、Charles Barkley、John Stockton、Alvin Robertson、現任溜馬教練Rick Carlisle。而1984年也是NBA皇帝Stern繼位的「史騰元年」,距今竟已20個年頭。

也就是說,NBA自1984年明星賽這個時間點之後,就走上「黃金年代」的坦途。

此外,丹佛也曾在1976年主辦ABA明星賽,而且首度「研發」出扣籃大賽的idea。那正是J博士在罰球線起飛扣籃的一年,同時也是丹佛最後一次打進職籃的冠軍戰(冠軍戰中敗給籃網),更是ABA與NBA合併前的最後一季。該季(1975-76球季)開打時的ABA還有9隊,還未打到季中就有兩隊收攤。

ABA明星賽才鮮,是採取地主金塊隊和其他六隊明星球員對抗的方式。

ABA在1976年與NBA的合併,為NBA帶進Dr. J、David Thompson、Dan Issel、Artis Gilmore、Larry Brown等等球星。事實上,對NBA在80年代的壯大有著很大的助益。

無論如何,我的「NBA生涯」、NBA的「黃金年代」,以及「史騰政權元年」,起點剛好都在1984年的丹佛市。20年後回顧起來,倒也覺得人生冥冥中有著奇妙的趣味。

如果…如果你還覺得丹佛不是一座奇妙的城市。那麼再加上陳金鋒大聯盟處女戰,以及洛磯隊的曹錦輝、羅錦龍,還有陳信安的金塊夏季聯盟之行如何?

2005年的NBA明星賽重回丹佛,是否也暗示著NBA將走向全新的世代呢?應該不會有錯,上一世代的「唯二」巨星Reggie Miller、Karl Malone,都已正式宣佈本季後退休的訊息。往後的NBA,連最後幾個足以勾起懷舊思潮的老將都已不復見,確實要邁向一個完全和老球迷記憶脫勾的嶄新世紀。

**不得不承認,明星賽對我而言已經意義不再。在剛接觸NBA的古老年代,台灣還是一星期最多只有一場NBA轉播的市場。明星賽讓你一口氣看完全聯盟明星的身手,加上扣籃大賽、三分球大賽都屬於新鮮玩意兒,到現在我還記得那時對明星賽來臨的興奮之情。

現在就有很大的不同,舉例來說,看火箭的比賽都看到快吐了,在明星賽中見到姚明、McGrady,哪會有什麼興奮之情。看到一場灰熊、快艇的例行賽轉播,搞不好還刺激一點。

至於扣籃大賽,自從人類發明扣籃以來,所有的創意幾都已經被NBA扣籃大賽在短短時間內消耗殆盡,看頭也是大大降低。如果不是今年Steve Nash、Amare Stoudemire、Josh Smith在快要失去創意的比賽中殺出一條血路,創出新招,坦白說,看著這些球員在場上屢扣不進的樣子,還真有點同情他們。

比較起來,三分球大賽反而是形式最簡單、最不曾改變,卻年年刺激的比賽項目。我幾乎是年年在電視機前邊看這些準得夭壽的射手邊罵髒話,快樂得不得了。

**說起明星賽的週邊活動,大概沒有一場比賽比去年的新秀對抗賽更無聊、更 難堪了。到最後居然兩隊都不攻不守,開始玩起扣籃表演,也難怪騎士隊的教頭Paul Silas會以「悲慘」來形容這場比賽。

如果NBA要檢討明星賽,我認為明星賽有秀味無妨,但基本上還是得維持「競技」的基本精神,否則和馬戲團沒有兩樣。

**眾家明星腳上穿著的球鞋,近年來已經成為明星賽的一大看點。明星賽一向是廠商新鞋上市的好時機,賣鞋倒是其次,因為多數球鞋都會穿著明星賽特製鞋款上場,吸引球迷和媒體的注意才是重點。USA Today的網站上剛好有這個連結,各位可以看看。

Saturday, February 19, 2005

明賽賽炒作LeBron

明星賽代表上半季的結束,騎士在上半季可以對自己的成就感到開心。他們有LeBron James和Zydrunas Ilgauskas兩人當選明星球員,而且在上半季就達到30勝的關卡。無論本季最後的戰績如何,在我印象中,騎士幾乎未曾如此風光過。

**明星賽一向是全美,甚至全球媒體炒作話題的最佳時刻,還有什麼話題比炒作LeBron James更好?根據統計,James和其他在NBA生涯出賽滿125場的球星作比較,成績如下:

Michael Jordan: 29.3p+5.9a+5.0a+2.32s
Magic Johnson: 19.0p+8.2rb+7.9a+2.77s
Dr.J: 21.4p+7.7rb+3.8a+1.87s
Kobe Bryant: 11.6p+2.5rb+1.8a+0.84s
LeBron James: 22.6p+6.1rb+6.6a+1.9s

看了以上的數字,也難怪有人要說,以20歲時的球技作基準,MJ還不是James的對手,可能只有Magic Johnson和James不相上下。

**在網路上看到好幾篇文章在討論James的球技。最被推崇、眾人也最沒有疑問的,仍是他的傳球。本季他被包夾的次數逐漸增加,而他也更懂得判讀對手進行包夾的時刻,將球傳至空檔隊友的手上。

James的防守大有進步,而這或許得感謝活塞教頭Larry Brown,因為James在參加奧運前後的防守觀念判若兩人。今年他更懂得如何判斷對手的動作以及球的流向,這是他抄截增加的原因。

在進攻上,James剛進NBA時的投籃有習慣性後仰,影響了準頭,本季他改進了這個毛病。他更懂得何時該投、何時不該投,同時大量的使用轉身跳投(是不是讓你想起MJ?),吃定較為矮小的對手。

儘管如此,我還是覺得James的投籃動作"怪怪"的,只是說不上來那裡怪。不過,Reggie Miller的姿勢更怪。到頭來,只要你投得準,也沒有人管你的動作是不是正確了。否則"姿勢100,效果零"也沒用。

順便可以看一下今日美國報的這個flash檔案,大致說明騎士如何以James為中心發動各種半場攻勢

**騎士創隊已進入第35個年頭,有一個數字讓我難以置信。1970年2月創立騎士的Nick Mileti,花了370萬美元加盟,而最近才由Gordon Gund手上買下騎士的Dan Gilbert,則花了3億7500萬美元。一來一往,騎士的價值漲了...多少?...一百倍?Oh my god...

Friday, February 18, 2005

三月瘋狂前哨戰

也許對大多數台灣的NCAA球迷而言,64強錦標賽才具有看頭,因此每年只要在這個時候注意NCAA就可以了。對一般球迷,這是事實,但如果你想對NCAA有更深刻的了解,這就是大錯特錯。

當然,整個NCAA的精華、高潮,就在64強錦標賽。但是在64強錦標賽之前,各校如何在各自的聯盟中搶著出頭,如何在聯盟錦標賽中浴血奮戰,爭取最後一絲出線機會,更加重要。因為對大多數學校來說,進入全美64強,本身就代表著一種榮譽和成就。

因此,在迎接真正的「三月瘋狂」之前,我們絕對有必要對NCAA籃球的例行賽制有基本的認識。

●NCAA賽制
一般我們所稱的NCAA男籃,泛指NCAA第一級,每年都有三百多所學校,數字隨時變動,因為各校可以自行申請升降級。也因為美國地域實在太大,大多數的學校都會加入地區性聯盟,以今年而言就有31個聯盟。未加入聯盟的學校,被稱為「獨立學校」(Independent)。

加入聯盟比獨立學校來得有利,一方面安排賽程容易,不像獨立學校必須四處接洽各校湊場數,另一方面,聯盟可以洽談電視轉播合約,各校可以得到分紅,也容易上電視增加名氣。

球季的安排
一般而言,NCAA球季大概可以作以下幾個階段的區分:一、季初邀請賽以及各校自行安排對手的比賽;二、聯盟例行賽;三、聯盟錦標賽。

先前幾期曾在本專欄中介紹過的季初邀請賽,就是屬於第一階段的比賽。這些比賽有可能是廠商主辦、學校自行主辦,或是某些特殊單位主辦(例如季前NIT邀請賽和Coaches vs. Cancer Classic等等)。

這些比賽的水準落差很大,季前NIT邀請賽就是競爭非常激烈的比賽,但由學校主辦或自行尋找對手的校際比賽,往往是大鯨魚和小蝦米的大屠殺,是強校累積戰績的最佳時刻。

NCAA第一級規定,各校每一季的比賽場次上限為28場。但是參加上述經NCAA審核的大型邀請賽(Exempted tournament)者,無論你在該邀請賽出賽幾場,一律只算一場。不過,各校參加邀請賽必須遵守「2-in-4」的規定,也就是四年內只能參加兩項比賽。

聯盟例行賽
大約12月份,就進入了聯盟例行賽的階段。聯盟大小各有不同,有6-7所學校,也有14校組成的巨型聯盟。基本上NCAA的例行賽制講究公平,一律是一主一客。不過近年來大型聯盟有增多的趨勢,在場次上限下,無法作到一主一客,因此在某些大型聯盟有所謂的「不平衡賽程」(unbalance schedule),不見得各隊每季都會碰頭兩次。

進入聯盟例行賽之後,事實上時間卡得很緊,各校每週大約要出賽二至三場。對平常還得兼顧學業的球員而言,在學校課業、練球和比賽之間奔波,是相當重的負擔。

更可怕的是聯盟例行賽的壓力。例行賽總共不過就十來場,輸掉一戰就對排名有很大影響。更大的壓力在於各校間的比較,對於原本就是世仇的學校更是如此,例如北卡和杜克、肯塔基和路易維爾等等。

大學生畢竟是大學生,除了實力穩定的強校之外,幾乎所有學校都會出現震盪幅度相當大的高低潮,可能七連勝,也可能突然吞下五連敗,這是例行賽的「看點」之一。此外,各校在主場出賽時的動員、對本校球隊的支持、對敵隊耍出的種種伎倆,也是值得注意的好戲。

聯盟錦標賽
「聯盟錦標賽」這個?念,是以往在大學例行球季結束後,為了增加球賽精彩度的想法。也就是說,在例行賽結束後,依照各校的排名,再打一個小型的錦標賽。

在NCAA錦標賽尚未擴張至64隊的年代裡,曾經有一度,每個聯盟只能有一所學校參加季後錦標賽,而這所學校就由聯盟錦標賽來決定。易言之,無論你的例行賽戰績多好,如果無法在聯盟錦標賽拿下冠軍,就無法參加全國錦標賽。

這種殘忍的賽制,使許多實力相當不錯的學校和球員,終其大學生涯都無緣參加錦標賽。同時,也在聯盟錦標賽中造就了許多足以流傳千古的經典戰役。

在全國錦標賽擴增為64隊之後,不見得非要贏得聯盟錦標賽才能晉級。但聯盟錦標賽冠軍的重要性,仍不亞於例行賽冠軍,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對於例行賽戰績不佳的隊伍,這也是他們爭取參加64強的最後機會。

聯盟錦標賽的賽制,依然採單敗淘汰制。大部份的聯盟全體參賽,較大的聯盟則將墊底的兩隊剔除,由其他隊伍排種子順序,前兩順位或前四順位種子可以獲得首輪輪空的利多待遇,以逸待勞。奪冠的學校,就獲得「自動晉級」(automatic bid)的資格,不需要等待「競賽委員會」(Selection Committee)挑選。

但無論如何,想在聯盟錦標賽奪冠、爭取最後機會,難度非常之高。一所未被列為種子隊的學校,經常要在四天之內連打四場,還得每一場過關斬將,才可能成為灰姑娘。這種例子並不是沒有,而且還曾出現不少例行賽戰績不佳,卻在聯盟錦標賽爆冷獲勝的驚奇。

遠的不談,目前效力太陽隊的喬.強森(Joe Johnson),就讀阿肯色大學時,就是靠著爆冷將阿肯色帶上東南聯盟(SEC)冠軍,一砲而紅,選秀順位因此而大漲。

在各聯盟錦標賽冠軍全部產生後,就進入全國錦標賽,也就是俗稱的64強。除了自動晉級的31校之外,其餘的34所學校必須由競賽委員會來選擇公佈,宛如大樂透開獎一般,將錦標賽前的懸疑性激發至最高潮。

有關64強錦標賽,我們將留到下次再談。只需要記住,在「三月瘋狂」之前,其實瘋狂已經開始。

●排行榜點將
NCAA例行球季已將近結束,在聯盟錦標賽和64強錦標賽開打前,全美排名已經可以看出本季較被看好的隊伍。如果沒有意外,今年的NCAA冠軍應該會從這幾隊之中產生:

伊利諾
大家都預測伊利諾本季會打得不錯,但沒有人想得到他們的表現會這麼好。到目前為止,伊利諾仍維持全勝,很可能以全勝結束例行球季,甚至成為1976年的印地安那以來,第一支全勝封王的隊伍。

伊利諾最主要靠著三衛攻擊,包括迪布朗(Dee Brown,13.4分、4.8助攻)、戴倫威廉斯(Deron Williams,12.3分、6.8助攻)和海德(Luther Head,16.8分、3.8助攻),三人都具備可攻可傳的球路。伊利諾今年的攻擊火力非常強大且平均,全隊有五人平均得分達到兩位數。由韋柏(Bruce Weber)率領的伊利諾,是目前封王希望最濃厚的球隊。

北卡大
北卡大的奪冠希望,不會小於伊利諾。如果要說天份和人手,北卡可能還在伊利諾之上。北卡在前堪薩斯教頭羅伊威廉斯(Roy Williams)帶領下,本季的攻守轉換打得對手哇哇叫,又不得不佩服。

北卡同樣具有火力平均的優點,以麥坎茲(Rashad McCants,16.1分)和梅依(Sean May,15.7分、10.2籃板)為中樞,控球費爾頓(Raymond Felton,11.7分、7助攻)和大一新鮮人馬文威廉斯(Marvin Williams,11.2分、6.7籃板)、大四前鋒賈瓦威廉斯(14.7分)為輔。如果要說北卡有什麼缺點,那可能是有時稍嫌散漫,而且板凳深度稍差。

堪薩斯
堪薩斯熬過主力前鋒西米恩(Wayne Simien,18.8分、11籃板)受傷停賽的時期,在大十二聯盟的表現極為穩定。堪大的優勢在於主力球員多擁有大戰經驗,例如麥爾斯(Aaron Miles,9分、7.4助攻)和藍佛德(15.5分),6-5大二得分後衛吉登斯(J.R. Giddens,10.8分)則是十分被看好的年輕球員。

波士頓學院
波士頓學院一度和伊利諾並列全美唯二的不敗隊伍,直到意外敗給聖母大學才吞下第一敗。波士頓學院以兩名6-7的慓悍鋒線史密斯(Craig Smith,18分、8.4籃板)和杜德利(Jared Dudley,16.3分、7.9)為重心,他們的成績是絕對出乎眾人預料。今年的大東部聯盟實力不弱,能在聯盟中打出如此驚人戰績,BC即使無溝勝結束球季,也不應該被小看。教練史金納(Al Skinner)幾年下來,在BC的努力也已獲肯定,他的功力同樣是BC被小看的一環。

肯塔基
肯塔基本季沒有特別出色的明星球員,但有人說這種肯塔基更加可怕。6-5的鋒衛阿祖布基(Kelenna Azubuike,14.2分)和從西肯塔基轉來的6-1後衛史巴克斯(Patrick Sparks,11.1分、4.2助攻)是較值得注意的球員。

威克森林
威克森林在季前被許多媒體評為全美排名第一,大二後衛保羅(Chris Paul,14.6分、6.8助攻)則被選為季前的全美年度球員。威克森林最難得的是,主力球員均非大四球員,同為大三的格雷(Justin Gray,16.8分)和艾瑞克威廉斯(Eric Williams,16.3分、7.5籃板),和保羅共同撐起攻勢。他們必須擔心的是,打慣了快速的球風,如被對手困在半場,往往無法執行攻擊。

雪城大學
年復一年,雪城依然以它獨步全美的區域防守成為不可小看的對手。平均20.3分、8.5籃板的前鋒華威克(Hakim Warrick),前年冠軍戰初試啼聲,隨即竄紅。6-3控球麥納瑪拉(Gerry McNamara,16.1分、5.2助攻),是雪城的另一支柱。

杜克
杜克本季以瑞迪克(JJ Redick,22.5分)、尤恩(Daniel Ewing,15.9分)雙衛和中鋒威廉斯(Shelden Williams,16.3分、11.9籃板)三劍客為核心,板凳深度和高度都有所不足,雖然例行賽戰績仍然不錯,但在錦標賽中較令人擔心。

奧克拉荷馬州大
和其他學校相同,奧克拉荷馬州大有老教頭蘇頓(Eddie Sutton)押陣,就多了一分保障,更何況他們去年有打進最後四強的經驗。他們以前NBA球員路卡斯的同名兒子John Lucas(17.6分、4.7助攻)為靈魂人物,6-7前鋒葛拉漢(Joey Graham,18.5分、6.9籃板)則是全隊得分王。

亞利桑那
雖然西部的大學總是被譏為虛有其表,但我永遠不敢小看亞利桑那。亞利桑那今年不算被看好,但「潛水艇」式不受注意的球季對他們最為有利。亞大的球員也都具有豐富的經驗,以高年級為核心,例如大四的史陶德邁爾(Salim Stoudamire,17.9分)、中鋒佛萊(Channing Frye,14.8分、7.5籃板),以及大三的亞當斯(Hassan Adams,12分)。

Tuesday, February 15, 2005

系出名門─Georgia Tech

先前我們曾經提到,亞利桑那大學堪稱為「後衛大學」(University of Guards),歷年來生產出許多優質後衛。那麼,今天的主角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Tech),絕對夠格稱為「控球大學」(University of Point Guards),在全美大學籃球史上記上一筆。

去年喬治亞理工打進NCAA冠軍戰,可說是校史上的最高峰。選在此時對這所「控球大學」作一個較完整的檢視,此其時也。

●控球大學 渾然天成
亞利桑那從來沒說過它只培養後衛,同樣的,喬治亞理工也從來沒說過它只培養優質控球。但這種事就是這麼「莫名其妙」,喬治城出了尤恩、莫寧和穆湯波等優秀中鋒,亞利桑那多年來出了一卡車明星後衛,而喬治亞理工則成為許多頂尖控球的搖籃。

喬治亞理工自80年代崛起後,控球一脈相傳,幾乎從未間斷,個個都是供輸、得分一把罩的英雄好漢。或許我們可以解釋為,教頭克里明斯(Bobby Cremins)球員時代也主打控球,對挑選、栽培控球有著獨到的眼光和專業。

1983-86年間就讀喬治亞理工的普萊斯(Mark Price),是克里明斯招收到的第一名明星球員,也是GT控球生產線的開山鼻祖。普萊斯從大一起就大鳴大放,成為ACC聯盟史上第一個拿到聯盟得分王的新鮮人。而GT也在普萊斯領導下,在1985年奪得ACC冠軍,同時打進錦標賽的最後八強,正式的在六十四強中打響了喬治亞理工的名號。

普萊斯進NBA時並不被看好,第二輪才被小牛選上,但隨即被交易至騎士,同時在克里夫蘭成名,發揮神射及水準以上的組織、助攻工夫,至今他仍以9成04(2135/2364)高居NBA史上生涯罰球命中率榜首。

1987-88年間的尼爾(Craig Neal),是6呎5吋、166磅的高控球,身材像竹竿,雖未能在NBA打出名堂,但他仍保有ACC單季303次助攻(1988年平均9.5次助攻),以及喬治亞理工單場19次助攻的紀錄。上一季他在暴龍擔任助理教練。

1990-91年間的肯尼安德森(Kenny Anderson),是GT史上最耀眼的控球。當年光是他從紐約市被克里明斯說服,南進喬治亞理工,就是不得了的全美大新聞。安德森不愧為天賦異稟的超級大一球星,1990年獲選為ACC最佳新鮮人,同時在當年就將GT帶上ACC冠軍和最後四強。在去年打進冠軍戰前,安德森在校的期間一直是GT最「屌」的一段時光。

1991年安德森以首輪第二順位被籃網挑走,多年下來遊走各隊,風評正反面都有,如今效力老鷹,又回到GT所在的亞特蘭大,不知是否也將在此終老退休。

貝斯特(Travis Best)於1992-95年間接下安德森的棒子,他算不上是星字號人物,但也沒有讓球迷失望。貝斯特在四年內攻下2057分,同時在1992年率喬治亞理工打進甜蜜16強,進入NBA之後也始終是個紮實好用的控球。

屬於「貝瑞家族」的Drew Barry,在1993-96年間和貝斯特有一段重疊時間,但他的助能力也不可小覷,以724次助攻在GT校史上排名第一。

1996年,紐約市的超級控球馬布瑞(Stephon Marbury)重演安德森歷史,加盟喬治亞理工,也同樣的搶盡所有風采。小馬在大學的唯一一年,平均18.9分,榮獲ACC最佳新鮮人,同時率GT闖進16強,隨即棄學,在1996年NBA選秀會首輪第4中選。

之後喬治亞理工沈寂了一陣子,直到1999-2002年間的艾金斯(Tony Akins),再度承接GT控球的薪傳,四年都是先發控球。他攻下1658分在校史上排名第11,總助攻數560次則排第4。

屈指算來,這七名控球都在NCAA有水準以上的表現,而且一個接一個。說控球這個位置撐起了喬治亞理工的半壁江山,應該不為過。如果這個光榮傳統繼續下去,目前GT的控球傑克(Jarrett Jack)應該會成為第八人。

●GT園丁:克里明斯
控球撐起了喬治亞理工的半邊天,撐起另一半的人物,非克里明斯莫屬。克里明斯從1981年來到GT,比杜克的K教練和北卡州大的瓦維諾(Jimmy Valvano)晚一年,三個人都重新改寫了所屬學校的籃球歷史,同時成為ACC最知名的教練群。

克里明斯在GT由1981年待到2000年才退休,創下354勝237負的戰績。他在1983、1985、1996年獲選為ACC最佳教練,在1985、1990年獲選為全美最佳大學教練。喬治亞理工在他帶領下,由不起眼的學校躍上全美大學籃球版圖,在1985、1996年拿下ACC例行賽冠軍,1985、1990、1993年獲得ACC錦標賽冠軍。戰績的最高峰,則是1990年打進最後四強。

許多學校都擁有改寫─或建立─該校籃球史的教練,對GT而言,這個人的名字就叫克里明斯。克里明斯年紀不大就滿頭白髮,和亞利桑那的「老銀狐」奧森(Lute Olson)、前湖人教頭哈里斯(Del Harris)都有得拚,成了他的正字商標。球員時代,克里明斯就讀南卡大,在曾率北卡大奪冠的麥奎爾(Frank McGuire)手底下打控球,轉戰教練之後,在阿帕拉契州大(Appalachian State)有不錯的戰績,遂被延攬至喬治亞理工。

話說GT在1980年才剛加入ACC,前兩年戰績非常可悲,12勝41負,聯盟戰績只有1勝29負。和所有教練相同,克里明斯必須發揮他的三寸不爛之舌,在招生上下工夫,說服球員考慮喬治亞理工。

加入ACC之後,ACC的金字招牌對GT的招生是一大助益,但更重要的是,個性鮮明、外放的克里明斯,很明顯讓球員感受到他對籃球的熱情、活力和遠景,願意和他一起奮鬥。

第一個總是最難的,克里明斯在1982年終於簽下出身奧克拉荷馬州的普萊斯,以及來自紐約的7呎長人沙利(John Salley)。這一內一外的搭檔,讓克里明斯手裡有了可以炒的菜色,從而建立喬治亞理工的籃球版圖。

這些年裡,GT縱然很難挑戰北卡大、杜克的權威地位,在克里明斯的帶領下,卻一向是各校「可敬的對手」,沒有人敢小看他們。而向來有話直說、作風開明的克里明斯,也贏得每一個教練的尊敬和喜愛,大家都當他是朋友。在競爭無比激烈的大學籃壇,這不是件容易的事。

克里明斯在2000年退休,2003年喬治亞理工為了感念他的貢獻,特別將球場命名為「Cremins Court」。不過,克里明斯原本並沒有打算從一而終,1994年曾經動念回母校南卡大執教,而且也真的自喬治亞理工辭職了。只不過最後他還是回心轉意,重返GT。

●「致命武器III」
1990年,是喬治亞理工籃球史上難以磨滅的一年。這一年他們不但打進最後四強,而且以肯尼安德森、奧利佛(Brian Oliver)和史考特(Dennis Scott)組成的三劍客紅遍全美。

由於某家電視台以當時上演、由梅爾吉勃遜主演的「致命武器第三集」(Lethal Weapon III)來形容這三劍客,從此之後這個綽號不脛而走,竟成了他們三人的代名詞,也在GT史上名留青史。

當年的「致命武器」有多可怕?答案是:史考特平均27.7分、奧利佛平均21.3分、安德森平均20.6分,三個人加起來每場攻下69.6分,占喬治亞理工全隊的78%強,這在NCAA史上是難得一見的成績。

最能看出三劍客威力的一場球賽,就在錦標賽八強對決以93-91險勝明尼蘇達一役。該役史考特獨得40分、安德森30分、奧利佛19分,三個人拿下全隊93分裡的89分,你說誇不誇張?而安德森的天才,也完全在16強對密西根州大一役中展現。安德森在正規時間終了前投進一記大號的buzzer-beater,雖然有爭議仍獲得承認,進而在延長賽中以81-80氣走擁有史提夫.史密斯(Steve Smith)的MSU。

當年的成績,不但肯定了安德森全美最佳新鮮人和控球的地位,也讓減肥成功的史考特一鳴驚人,獲得ACC年度最佳球員和《運動新聞》(TSN)年度最佳球員的殊榮。原本不受矚目的奧利佛,自然也出了一陣子風頭。

三劍客並不少見,許多集明星球員於一堂的名校,都有三名甚至三名以上的球星,但是要找到像「致命武器第三集」攻擊火力如此強大、三人平均都在20分以上的組合,恐怕是難上加難。即使是北卡大、杜克、90年代初的超強UNLV,也無法辦到,而這正是他們在GT校史上得以傳誦千古的原因。

即使安德森、史考特在NBA都不是頂級球星,又怎麼樣呢?從大學籃球的角度來看,他們都曾擁有屬於自己的榮光。

●江山代有才人出
且慢,喬治亞理工雖然號稱控球大學,卻不只是出控球。在其他位置,他們也曾出過幾個好手。

例如目前在NBA還很吃得開,而且嚴重被低估的哈普林(Matt Harpring)。你不得不佩服哈普林,他在高中時代美式足球、籃球雙門抱,卻是拿美足獎學金進GT的,籃球方面並不那麼受重視。

但他靠著自己的拚勁和實力,在喬治亞理工四年共拿下2225分,在校史上排第二,籃板總數也是第二,而且兩次獲選入學業表現最佳的全美明星隊(Academic All-American)。即使在NBA,他還是不被看重,但還是非常紮實好用的球員,也是每一個教練的夢想。

1986年獲選ACC最佳新秀的哈蒙茲(Tom Hammonds),在GT時也是名滿全美的強力前鋒,身高6呎9吋,極為壯碩。他在NBA並未大鳴大放,退出籃壇後成為全職的職業賽車手。

和普萊斯同為GT第一代名將的沙利,後來在NBA成為活塞「壞孩子」王朝的重要成員,以防守見長。當然他說笑話的功力也是一絕,能在電視台開脫口秀節目,鐵定是一級的笑匠。

和後衛比起來,喬治亞理工的鋒線球員身高條件都算不錯,在NBA的表現還算能用,但稱不上頂級。這一類的球員包括奧文瓊斯(Alvin Jones)、麥基(Malcolm Mackey)、柯利爾(Jason Collier,他從印地安那大學轉來,只在GT打了兩年)、蓋格(Matt Geiger)、佛瑞斯特(James Forrest)、曾在中國大陸CBA混過的艾利斯馬(Eddie Elisma)。

兩年來在暴龍表現相當被看好的波許(Chris Bosh),應該是歷屆校友裡前途最光明的一個。而提到長人,我們也不能漏掉GT早期最搶眼的6呎9吋明星前鋒楊克斯(Rich Yunkus),他在1969-71年間的生涯累積得分達2232分。

●雙重別名 獨特傳統
80年代中期才冒出頭,並不代表喬治亞理工是一所沒有傳統的學校。相反的,他們在1955年就曾經狠狠的出了名。當年他們還屬於東南聯盟(SEC),戰績只有12勝13負,卻曾兩度擊敗天下第一強肯塔基,而且活生生中止肯大的129場主場連勝,簡直沒把肯大名教頭魯普(Adolph Rupp)當場給氣死。

當時的教頭是海德(John Hyder),他在1951-73年間執教GT,是克里明斯之前最受尊敬的GT教練,生涯戰績為292勝271負。他在1960年率領GT初次打進季後錦標賽,第二次打進錦標賽則在1985年,距初次已有25年之久。

談到傳統,喬治亞理工可能是全美唯一擁有兩個「綽號」(nickname)的學校。他們的綽號可以是「黃蜂」(Yellowjackets),也可以叫作「Rambling Wreck」。為什麼叫Rambling Wreck呢?原因是在1961年該校美式足球的球季開幕戰中,以一輛1930年福特生產的「Rambling Wreck」白、金色汽車帶領球隊出場,從此之後,這輛車成了GT的「校車」,名稱也被延用為校隊的綽號。

至於Yellowjackets,原為1910年代亞特蘭大當地報紙形容GT學生穿著黃色夾克到場看球的現象,後來就被用來作為綽號,並照字面衍生出「大黃蜂」之意,最後連校隊吉祥物都叫作「Buzz」,形容黃蜂的嗡嗡聲。

美國大學經常有歷史久遠的一些傳統,既有趣味,也很有意義,最重要的是它會持續的傳承下去,這是欣賞NCAA籃球之餘,另一個引人入勝的部份。

●重建江山
克里明斯退休之後,喬治亞理工聘任原本的助理教練休威特(Paul Hewitt)接替。休威特果然也不是省油的燈,去年就將GT爆冷帶進冠軍戰。GT雖然ACC例行賽只有9勝7負,球季末期氣勢卻愈來愈強。他們在四強準決賽以67-65險勝奧克拉荷馬州大,冠軍戰則以73-82不敵康乃狄克。

今年喬治亞理工的主力悉數歸隊,去年錦標賽後行情暴漲的6-3大三控球傑克最受矚目。傑克身材壯碩,有速度、有準頭、有傳球視野、更有膽識,看來又是下一個等著出名的GT控球產品。目前他的平均為15.2分、5.3籃板、4.6助攻,而且命中率在五成以上。

另外四名主力都是大四,包括艾爾德(BJ Elder,13分)、從亞利桑那轉來的拜能(Will Bynum,13分)、6呎6吋的壯碩飛人穆罕默德(Isma’il Muhammad,10.3分),以及澳洲中鋒宣瑟(Luke Schenscher,9.9分7.7籃板)。

GT的陣容極為完整,而且有內有外,目前表現雖然不如預期,在ACC例行賽的勝率只有五成上下,但誰也不知道他們會不會再度演出去年的翻版,在後半段爆發出強大潛力。畢竟,這是一個擁有豐富經驗、曾經面對大場面的作戰團隊。

Saturday, February 05, 2005

So much hype

*LeBron James即將在超級盃的廣告中出現,嚼著口香糖Bubblicious的James走進球場,旁白響起:"So much hype, so much pressure ... so much for letting it affect you",然後James吹破泡泡,飛奔灌籃。

其實這廣告沒什麼創意,非常平實,但光是能擠上超級盃的廣告名單就已經很不容易,這代表你在廣告主和大眾之間的地位和名氣。以前喬丹是常客,姚明靠著無邊的人氣也贏得演出機會,如今是James。

接下來James也將在卡通"辛普森家庭"中軋一角,飾演他自己,據說這是James最喜歡的卡通。

*James進NBA至今已經有以下的表現,這份清單未來只會愈來愈長...

2003年選秀狀元
2003年和Nike簽下7年9000萬美元合約
2003-04: 六次NBA單月最佳新秀
2003-04: 入選新秀挑戰賽
2003-04: 史上第三名平均20分、5籃板、5助攻以上的三名新秀之一(另兩人為喬丹和Oscar Robertson)
2003-04: 史上單場攻下40分以上的最年輕球員(對籃網41分)
2004年奧運銅牌
2004-05: 三次NBA單週最佳球員
2004-05: 二次NBA單月最佳球員
2004-05: 入選明星賽先發
2004-05: 入選新秀挑戰賽
2004-05: 成為締造大三元紀錄的最年輕球員:20歲又20天

Friday, February 04, 2005

吳岱豪─先發不要後至

有一種球員,讓你總是不得不對他抱著比別人更高的期待。或許有無數次,你會為他無法達到理想境界而感到無奈、失望、想要放棄。但是在他的下一場球賽,你又自然而然的把所有惆悵全部忘記,期待著今天是他重新出發、脫胎換骨的一天。

對我而言,吳岱豪正是這種具有「特殊魔力」的球員,到他28歲之前,可能都不會改變。我想對許多球迷、球隊、教練,也是一樣。

●提早來臨的榮耀
除了先前的「平均一分鐘得一分」的神童羅興樑、「雙塔」鄭志龍/朱志清,吳岱豪是非常少數從國中起就被完全鎖定、期待「此子將來必有大用」的球員。坦白說,我第一次聽到他的名字,正是BBS上有人說「我看到一個國中生從罰球線起飛灌籃…」開始。

2001年他在大阪東亞運入選中華隊,正是備受爭議的「換血」。當年,他只有16歲,高一。這有可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紀錄。條件、環境背景,促成了他在籃壇的起跑時間比別人早得多。

提早起跑,當然是有好處的。吳岱豪今年20歲,卻已擁有4年多的國際賽經驗,這絕對是其他同齡球員所不可及。多一場國際賽經驗,就多長一分見識。相對的,太早成名也帶來負面影響,而且讓年輕的他更早曝露在大眾面前供人檢視。NBA是如此,台灣自然也如此。

對吳岱豪來說,他的成名和入選國家隊只能以「渾然天成、註定如此」來形容。少了一份爭取的辛酸,或許就不懂得珍惜。視為理所當然的結果,就是放鬆了自我要求和訓練。

「態度」一直是外界對他有所評批之處。吳岱豪的自我要求委實不足,但他在場上是那種「fear no one」的人,具有好球員那種遊走在自負邊緣的自信,Charles Barkley那種「I might be wrong but I doubt it」的傲骨,Reggie Miller那種樂於當全民公敵的脫世想法。

他在場外的待人態度則經常受到曲解,其實他是蠻好相處的人,沒有架子,坦誠、不矯情,雖然有時這不見得是好事。

●關鍵報告
回過頭來討論吳岱豪的球技。一雙長臂是他最有利的武器,他的速度、移位、協調性,對一名202-205cm的長人而言,都有中上水準,體重也夠。相對於田壘,吳岱豪更明顯的是四、五號球員,而不太有轉型小前鋒的可能。體能和上半身肌力恐怕是他較弱的一環,還需要好好的要求自己才行。

目前的吳岱豪,防守上的成熟度略優於進攻。雖然他還是太容易犯規,但是一對一防守、補防,都在國際賽琢磨後有了一定的概念。區域防守,應該是目前最適合他發揮的防守陣式。而由於上半身肌力不夠,吳岱豪有時會拉下防守籃板,卻因為護不住球,最後被撈走。

進攻上,吳岱豪在低位的drop step算是不錯的,有腳步,也有力量,但經常只作一半,沒有打蛇隨棍上。這多半是因為台灣長人較不喜歡碰撞,同時偏愛打「輕巧」性球風的關係。因此你不常看到吳岱豪作硬上的強攻動作,挑籃、勾射這一類的動作反而多了一點。此外,我建議他可以參考Kevin Garnett和Hakeem Olajuwon,多練drop step後轉身跳投的動作,增加變化。

近一年半以來,他面框攻擊的比例也多了起來。他的外線投籃除了要把準頭練起來以外,沒有什麼值得挑剔。至於切入,由於基本動作不夠好,身高又高,一下球往往是有去無回。

吳岱豪在籃框附近的左手運用則非常好。

他在高位的分球觀念不差,也很有傳球的意願,不是黑洞型球員,尋找空檔的工夫則有待時間淬鍊。此外,高位假傳真切、佯傳強攻,在45度角或high post的pick-and-roll,都還有進步的空間。

●刺激和教導
和陳信安、和一般球員一樣,吳岱豪很需要刺激、比較,來加強他的奮戰意志。同時,他也需要細心、更專業的教導,否則再打三年也不會進步。

我經常納悶的是,擁有吳岱豪的球隊,從來未將他當成攻擊的核心。正如同我先前發表過對於姚明之於火箭的想法,你的進攻不見得非要靠他打,但是可以透過他去發動和運轉,會更有效率,也就是說不見得非要go to him,但是要go thru him。可惜的是,這個情況在台灣並未發生。

在達欣,或許是吳岱豪實在和劉嘉發心目中的隊型不容易搭配。在每一個球員都想表現、各懷鬼胎、各有想法的九太和東森,除了周俊三在場上的時候之外,吳岱豪還是很少拿到球,基本上被當作苦工在用,這未免有點浪費。良禽擇木而棲,吳岱豪是良禽,但台灣有適合他棲息的木嗎?

其次,我相信吳岱豪不是不想進步,但他不知如何才能進步。這就牽涉到教練的啟發和教導,也可以看出教練是否有真材實料。看著吳岱豪在比賽中一直持續同樣的錯誤,無法讓球技更上一層樓,再對照他的天份,我認為這是台灣籃壇一個荒謬而可笑,同時可悲的事實。

我不禁想著,如果他有當年宏國以調教長人起家的教練保羅(Paul Coughter),或是到戰神短暫客座的老教練Howie Landa來教導,不知會是什麼樣的景象?

每年七、八月間,全球知名的Pete Newell Big Man Camp都在拉斯維加斯進行,為期一週。NBA、NCAA的長人和許多力爭上游的外籍球員(例如中國的易建聯),都曾報告參加。如果沒辦法聘請專業的外籍教練,我認為這會是吳岱豪和台灣長人非去不可的一個地方。花錢買專業,誰曰不宜,有何不可?一輩子受用無窮,何樂而不為?

●先發不要後至
但話說回來,環境不好、沒有好教練,終究不是一個球員能夠為自己停滯不前找理由的說法和想法。

吳岱豪深知自己的人生戰場就在籃球場上,不是辦公室,可能也不是在校園裡當個老師。既然是自己的career,應該以尊重工作、盡己所能的態度來面對籃球。籃壇起起落落,有迷途知返的林志傑,也有更多消逝的流星,NBA裡這種例子更是多到數不清。

籃球之路宛如龜兔賽跑,先出發的卻不見得先到,起跑晚的人不見得沒有成功的一天。我誠摰的希望,「先發」的吳岱豪,不要「後至」。

Thursday, February 03, 2005

我的SBL明星隊

廢話少說,先請各位接招。

紅武士(緯來、新浪、達欣)
先發:PG 王志群(達欣);SG 羅興樑(新浪);C劉義祥(新浪);SF 楊哲宜(緯來);PF 田壘(達欣)
替補:F 李啟億(緯來);F 許智超(達欣);F 李豐永(達欣);C賴國弘(緯來);G 張智峰(新浪);G 陳暉(緯來);G 洪志善(新浪)

白武士 (裕隆、台啤、東森、台銀)
先發:PG 周俊三(東森);SG 周士淵(裕隆);C 曾文鼎(裕隆);SF 林志傑(台啤);PF 朱永弘(台銀)
替補:F 何守正(台啤);F楊敬敏(台銀);C 程恩傑(台銀);C 吳岱豪(東森);G 陳世念(台啤);G 楊玉明(東森);G 吳永仁(台銀)

以下是我的感想和評語:

紅武士

王志群(9.3p, 5.4rb, 5.1a, 2.17s)
坦白說,王志群最讓我驚艷的時候,在他帶領南山高中打進HBL冠軍戰那一年,展現出完全不同於高中生的成熟度。接下來的幾年,他的進步緩慢了下來。直到去年和今年,他才有突破性的發展。不可否認的是,達欣這個環境和隊型,是很適合他的。

他並不是才華洋溢的控球,卻是我看過最堅毅、堅強的控球之一,誓死達成教練交代的任務,同時也不注重個人紀錄。和個人才華比較,這個特質在現代籃球員身上似乎更加不可得。除了周俊三,他或許是詮釋「floor general」這個名詞的最佳範例。

羅興樑(15.9p, 4.8rb, 2.9a, 2s)
看本季的羅興樑,確實令人同情。我完全不認同新浪的作法,即使羅仔需要肩負母雞帶小雞的責任,也不該是現在這樣子,由一群嘴上無毛、態度不正確的小伙子負責砍,由羅仔負責傳球。

開什麼玩笑,現在的新浪,已經成為羅興樑每場不砍上30分就不可能贏球的隊伍。而我看到卻只是羅興樑犧牲自己的出手次數,坐看年輕球員把比賽玩掉。然後你想到,在這種情況下,他的平均還有15.9分,那是相當可怕的…

劉義祥(12.1p, 7.2rb)
劉義祥也面對相同的情形。雖然我始終認為他從大陸回來之後,就花太多時間在抱怨裁判的判決,但不可否認,他還是目前台灣禁區最孔武有力、難以對付的一號人物,而他的外線也已成為不可忽視的一環。

「一條」能入選我的第一隊,一方面是對他的終極肯定,另一方面似乎也反映出國內長人後輩的不思進取。

楊哲宜(18.1p, 4.2rb, 50% FG)
楊哲宜本季算是交出突破性的演出,事實上他原本就有這種條件,只是前幾年一直缺乏穩定性。儘管他的防守始終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進攻上,他的外線更加穩定,神出鬼沒的底線穿梭走位、空手切入,也一直是國內鋒衛的翹楚。

多年前我曾經認為,楊哲宜靠著他的速度、延展性、靈活度、能切能投的球路和還可以的身高,有條件成為台灣頂尖的小前鋒/得分後衛,本季的寶兒稍微滿足了我的期待。

田壘(21p, 8.5rb, 2blk)
田壘本季表現不如去年,是肯定的。一方面和他的膝傷不無關係,另一方面,田壘未能再拓展自己的球路,也是關鍵。征戰整年沒能休息,雖然可憐,卻是世界各國球員─特別是亞洲球員─的宿命,而以達欣本季的戰績,更讓教練沒有讓田壘休息的本錢,只能繼續撐下去。

李啟億(15.4p, 7.5rb, 49.1%)
一向認為,以李啟億的條件、球技,他很適合擔任緯來的go-to guy。這不是開玩笑的,李啟億可內可外,傳球觀念不錯,而且動作總讓對手難以捉摸,非常適合擔任這個角色。而他的防守更被高度的低估,低位防守和補位防守都有獨到之處。可惜的是,他並非每場比賽都夠專注、盡全力,多少限制了他在球場上的發展。

許智超(12.8p, 3rb, 64% FG)
不得不數落一下達欣的教練團,「鳥仔」甚至未曾出現在明星賽的提名名單上,卻有林宜輝,這未免太過誇張。從上一週許智超的表現,就可以看出他對達欣這支年輕球隊的重要性。

許智超也許會靠著他的小聰明偷點懶,但他的小聰明、經驗、精準的中距離,以及首屈一指的底線「凌波微步」神功,是達欣最重要的戰力之一,不可忽略。經過以往職籃CBA的磨鍊,老將和年輕人還是有所差別的。

李豐永(9.3p+5.8rb)
從一個曾經快要放棄自己的球員到現在,加上劉嘉發的要求,李豐永在過去兩年來有著很大的進步。明星賽票選似乎將他列為中鋒,但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四號球員。在進攻上,他的步法比較單調、容易猜測,如能加強,還會更進步。

賴國弘(11.6p, 3.7rb, 56.5% FG)
賴國弘的統計數字並不太出色,但依我看,如果年輕孩子們再不長進,他這一百零一招籃下賣屁股、一百零二招中距離翻身跳投的功夫,應該可以讓他打到40歲。至少本季至今為止,多數年輕鋒線球員還是被他老人家打得唉唉叫、無技可施。

張智峰(14p, 4.6rb, 1.92s)
對於張智峰的拼勁和求勝心,無可挑剔,這是多數球迷欣賞的主因。他讓球迷見到籃球運動中永不放棄、竭盡全力的真締。他的外線準起來也非常可怕,雖然可以再穩定一點。此外,張智峰打球應該再多用點腦筋和思考,有時候拼勁在球場上展現出來的,並不見得是正面的成果。

陳暉(7.3p, 5.4rb, 5.7a)
顏行書絕對會是比陳暉更好的主控,但「小書」往演藝圈發展去了。陳暉打球是標準的好用不好看型,事實上他的攻守數字一直都很全面,只是傳球視野和意願差了一點,外線也是看天吃飯。
洪志善(5.5p, 3.5rb, 3.5a)
在所有新浪年輕球員中,洪志善和呂政儒似乎是唯二的曙光。而洪志善在控球位置上第一年能有如此的表現,相當不容易。無論是外線、傳球、組織,都展現出很大的潛力。

白武士

周俊三(9p, 4.3rb, 3.5a)
周俊三的成績在轉隊之後掉了不少,原因應該有很多。但無論如何,有周俊三在場上的東森,和沒有他的東森,簡直判若兩隊。如果你不同意,只要注意一下周俊三在和不在場上的時候,吳岱豪的表現便可略知一二。阿三哥控球的火侯,不是用數字可以衡量的。

周士淵(17.6p, 4.6rb, 3.36s, 54.5% FG)
少了陳信安,讓周士淵本季大爆發,高中時代的神射和效率再現。周士淵的高峰似乎從夏天的瓊斯盃延續至今,久久不歇。他的中距離準頭有希望接下許智超的棒子,防守上也相當聰明,今年會是他突破的一年。

曾文鼎(14p, 9.3rb, 1.89blk, 53.7% FG)
對於曾文鼎,我唯一的意見只有他的髮型。球場上的部份,他有穩定的表現,固守本分,雖不會有讓你驚奇的演出,卻也不會有差得離譜的成績,這是標準的裕隆風格。不過曾文鼎在籃下的腳步和衝撞力一直沒有進步,國際賽會吃大虧。

林志傑(23.6p, 7.3rb)
留侯說得沒錯,對於林志傑,只能用「恨鐵不成鋼」來形容。你認為目前的表現已經是他的極限了嗎?Hell no!!特別是你見到他那種全場出手21次有19個三分出手、出手12次有10次在三分線外的時候。

從去年到今年,林志傑重新找回了自己的籃球熱情。SBL能有今天小受歡迎的景象,他有不少功勞。但林志傑一直欠缺的是籃球智慧的啟發,也就是thinking game的部份。野獸雖然已經很可怕,但「聰明的野獸」不是更可怕嗎?

朱永弘(12.4p, 6.2rb)
朱永弘大概是台灣最被低估的球員之一,一方面因為他是超小號中鋒,另一方面也因為台銀的戰績並不夠好。如果台灣球員都能有他的場上意志力和決心,我相信台灣籃球還能夠向上邁進一個等級。

何守正(13p, 4.9rb)
我心目中台灣的最佳小前鋒人選,只可惜除了甲組聯賽時代的台銀外,從來沒有球隊或教練將他當作核心人物。何守正很少浪投,中距離穩健,他的步法也是小前鋒最好的,進攻方式多變。其實我是很想將他選入第一隊的。

楊敬敏(20.3p, 3.9rb)
體能條件無庸置疑,但是在他加強基本動作和投籃穩定度、學會如何切入之前,這應該會是他的巔峰表現。

程恩傑(10.2p, 9.8rb, 1.82blk)
SBL本季的驚奇之一,轉隊台銀得到重用之後,攻守紀錄也有大幅的成長。讓我們來猜猜,將近double-double的成績、願意作苦工防守的心態,今年能不能讓程恩傑入選國家隊?邏輯上是應該的,現實上則是…

吳岱豪(11.6p, 6.6rb)
「恨鐵不成鋼」part II。其實吳岱豪的心態並不像一般球迷想像的那麼差,他想進步,他願意配合球隊,他是目前台灣少數還願意混籃下的中鋒,但是──沒有人教他該如何打球,沒有人教他如何才能進步。當然,這和東森球員喜歡各自為政,以及吳岱豪本身自我要求不夠也有關係。

如果要選一個在換教練之後能進步最多的球員,我的選擇會是吳岱豪。在那之前,吳岱豪可以作的是:要求自己每一場球、每一個play都盡力,球風更強悍一點。如果能作到,我相信他的攻守成績至少會成長50%。

陳世念(14p, 3.6rb, 5.2a)
陳世念的數字相當出色,但是太過黏球的習慣還是沒有改善,而且有搶投的現象,對一名控球而言,這並不是太好的徵兆。

楊玉明(18.7p, 4.1rb, 3.5a)
和陳世念一樣,楊玉明是另一個攻守數字亮麗,事實上卻沒有進步(可能還退步)的範例。不是我吹毛求疪,但楊玉明實在應該先作好份內的事─投籃得分,再試著去作其他的事。控球不是他的專長,籃下單打也不是他該作的事,只要驗證一下他一對一和低位單打的失誤率,就很清楚。

利用空檔catch-and-shoot、帶一步急停跳投、掌握快攻機會,楊玉明的球路可以是如此簡單,卻具有更強大的破壞力,有時想太多或想作太多並不是好事。

吳永仁(11.3p, 5.4rb, 3.5a)
吳永仁是另一個抓住表現機會的球員,在許皓程離隊後,接下台銀主控的棒子,讓他的成績大幅提昇。平心而論,吳永仁扮演二號球員會更恰當,在控球方面,他需要再加強傳球的工夫。

遺珠之憾

陳志忠(7.7p, 2.7rb, 2.3a)
李學林(10p, 4.4rb, 3a)

=

或許是個性使然,選明星賽的明星球員,說的缺點好像比優點還多,實在不太應該。不過,這是不是也很恰當的反映出台灣籃球現況呢?特別是在亞錦賽第11名和奧神來台七戰全敗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