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28, 2016
現代NBA不好看的原因──少了一點恨
被台灣球迷稱為「奧本山大亂鬥」、美國人稱為「Malice at the Palace」(來自一部1949年歌舞片Malice in the Palace)的NBA經典球場鬥毆,前幾天居然迎來它的12週年紀念,當年打架的溜馬和活塞同學們,如今幾近全數退休。NBA果真是個感嘆時光飛逝的好方法,例如魔術強森初次奪冠時我是X年級;76人挑選Allen Iverson為選秀狀元時,我還在追女友Y。
奧本山之鬥應該也可以列入這樣子的敘事里程碑──事發當時,我30出頭,還是個在空閒時間作圓球城市網站的體育記者。如今坐在這裡,已經成為一個無論怎麼看都稱不上NBA專業的中年鍵盤客。
是的,我要第500次承認自己已不如以往那般熱情的看待NBA,而且很主觀的認為現代NBA已經沒有那麼好看,因為它「少了一點什麼東西」。曾經數度檢討這樣的心態,懷疑自己是不是屬於那種成長於60年代、整天說著「和Bill Russell比起來,現在的中鋒全是屎!」的憤怒老年,純粹只是陷入和時代脈動脫節的情緒之中,而產生「貴古賤今」的心態。
Tuesday, November 08, 2016
小熊印地安人的羅斯福遊戲,與那些籃球詛咒
芝加哥小熊和克里夫蘭印地安人的世界大賽第七戰打到延長,小熊終以8-7打破108年來的魔咒奪冠,有朋友提醒,此役比分剛好是前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所說的「最佳棒球賽比數」。小羅斯福還真說得沒錯,此役精彩萬分。
1937年1月23日,時任總統的小羅斯福原定出席一年一度的棒球作家晚宴,但因公取消行程,改以寫給紐約時報記者James Dawson的一封書面信函向在場者致意。他在信中稱讚棒球記者,是美國在邁出大蕭條路上,維持國民信心和希望的關鍵。最後,他說自己是那種希望看到很多攻守過程、期待球賽值回票價的球迷,「我認為最好的球賽比數是兩隊加起來不低於15分,也就是大約8比7。」
Thursday, November 03, 2016
闔上投籃教科書,沒有眼淚,只有感謝──Ray Allen
今年NBA世代大退潮猛不防襲來,Tim Duncan退休寫一次,Kobe Bryant寫一次,KG又一次,感覺自己好像是NBA球星的「送行者」一樣。今天,輪到了Ray Allen。
這批「96世代」球星的退休令我特別有感觸,還有個非籃球的因素──他們踏進NBA之時,也差不多是我進入職場的時候,我們就這麼奇妙的各自在球場和職場努力著,也同樣的希望出人頭地,不要被後浪打死在沙灘上。然而職業運動的殘酷畢竟高於職場數倍,當我扳著手指計算,自己大概只打完職場生涯前兩節,未來還要奮鬥20年之時,這些球星已經成為NBA裡的恐龍,騎馬邁向夕陽了。
特別翻了一下自己曾經寫過有關Ray Allen的文章,在他結束18年NBA生涯的今天拿出來回顧,作古今對照,或許也是個趣味。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