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27, 2007

籃球是五合一的運動

(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

籃球是五合一的運動?你一定會說,這不是廢話嗎?但這是在見到美國隊在美洲區男籃資格賽前三場表現之後,我的最大感受。而且請注意,這裡使用的是「美國隊」,連老美自己都不敢再用「夢幻」這個字眼,我們也該「正名」了。

到目前為止,美國三戰全勝,而且平均勝分是52分,看來美國隊真的輸到火大,真的要來個大反撲了。K教練和NBA球員們當然不會從此就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子,因為大野狼和巫婆都還沒出現。然而,我們應該可以發現美國隊的改變。

這很難用數字或畫面去呈現,但美國隊打起來更有團隊的樣子和味道。我相信,這一方面是NBA球員在過去幾年來的輸球經驗之後,真的不敢對各國球隊再掉以輕心,在意志武裝的部份作得更為確實。其次,美國籃協和NBA也很清楚,以往那種集結「星光幫」的大堆頭式組軍方法,已經是死路一條,所以全面修改國家隊的選訓系統。

現在的美國隊,看來更像是「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長鞭」之下的產物。布萊恩、安東尼和詹姆斯這些駿馬是一定要的,但瑞德(Michael Redd)、麥克米勒(Mike Miller)、普林斯(Tayshaun Prince)和德倫威廉斯(Deron Williams)這些長鞭,在以往的選訓制度下,幾乎是不可能入選的。

然而組軍方式的改變,讓他們擁有入選的空間。我相信,從30幾名球員淘汰到最後12名球員,關鍵並不是在球技,而是在彼此間的搭配和球隊的需要。目前的陣容兼顧老少(經驗)和功能性,思維不再是「將每個位置上最有名、最好的球員找來」這麼簡單。

所以,美國隊也許不再如以往星光閃耀,卻更像是一支球隊。同樣的道理,可以援引本屆亞錦賽拿下第六名的中華男籃為例。中華隊原本因為所謂「F4」的集結而令球迷欣喜不已,卻因為田壘、曾文鼎和其他球員的先後受傷而急轉直下。然而,「殘缺」中華隊在亞錦賽中的表現,卻堪稱近年來最令人滿意的一屆。打出團隊的味道,中華隊感動了球迷,也很有理由為自己的表現感到自豪。

這除了說明意志的重要性,也說明籃球不是將愈多明星湊在一起就一定拿冠軍(給塞爾提克作一下參考)。

話說回來,美國隊在未拿下北京奧運金牌之前,必須面臨的考驗還非常巨大。幾年來美國吃了外線太大的虧,本次陣容特別注重引進穩定的純外線射手,但內線仍是令人憂慮的一環。特別是,美國籃壇自從90年代初期的道爾提(Brad Daugherty)之後,就很少出過如同沙波尼斯(Arvydas Sabonis)、狄瓦茲(Vlade Divac)一樣,能夠同時在高低位作戰的中鋒,偏偏在國際比賽中,無論是應付區域防守或是迴異於NBA風格的國際球風,高位中鋒都是很重要的一環。防守上,除非美國能隨時維持高強度的第一線防守,否則球一送進內線會很麻煩;進攻上,美國也非常需要智慧型長人,擔起活絡進攻的角色。

年紀還輕、球路也以低位為主的史陶德邁爾(Amare Stoudemire)、霍華(Dwight Howard)能不能擔起這個重擔,基本上我是相當憂慮的。

NBA本身的規則和以球星為主體的行銷策略,長期以來造就了團隊籃球觀念的衰退,把籃球從「五對五」的概念,簡化為「一對五」或「一對三」,也是致命性的關鍵因素之一,但這話似乎說遠了。

無論如何,如果美國隊能夠維持五合一的團隊意志,場上或場下的問題都會簡單很多。在國際規則和裁判習性下,切入會比NBA比賽中減少,傳球、走位和投籃的比重會大幅增加,而這都需要五名球員真正的融合與無私的配合。畢竟,籃球是五合一的運動,就像奧會標誌串起的五環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