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04, 2006

NCAA垃圾場:重新亂談

前言:I’m back. 沒什麼特殊原因,because Mayor asked me to…

目前因為工作的關係,雖然對籃球依然喜愛,卻無法像以前一樣大量的觀看球賽了。因此,往後多數只能提供個人對籃球的看法和想法,而稱不上是「球評」了;既無看球,何來之「評」?

●Upset

如果你注意一般台灣,甚至美國的報紙,多數針對NCAA錦標賽都集中在兩個面向上。第一是各區的第一種子,第二則是冷門戰果,也就是俗稱的upset。這是自然的,因為upset人人愛,因為大家都喜歡看到弱者擊敗強者,大衛擊敗歌利亞。

事實上,upset也往往是許多人的NCAA啟蒙,因為它吸引了你的注意力。至少,對我來說是如此。

那麼,今年的NCAA錦標賽應該很能喚起球迷心中的「NCAA意識」。我算了一下,在最後四強之前的60場比賽(play-in game不計),低順位種子擊敗高順位種子的upset就有20場,也就是占了總場次的1/3。

Atlanta Region
(12) Texas A&M def. (5) Syracuse
(14) Northwetern St. def. (3) Iowa
(10) NC St. def. (7) California
(4) LSU def. (1) Duke
(4) LSU def. (2) Texas

Oakland Region
(9) Bucknell def. (8) Arkansas
(13) Bradley def. (4) Kansas
(10) Alabama def. (7) Marquette
(13) Bradley def. (5) Pittsburgh
(2) UCLA def. (1) Memphis

Washington D.C. Region
(11) George Mason def. (6) Michigan St.
(7) Wichita St. def. (2) Tennessee
(11) George Mason def. (3) UNC
(5) Washington def. (4) Illinois
(11) George Mason def. (7) Wichita St.
(11) George Mason def. (1) UConn

Minneapolis Region
(12) Montana def. (5) Nevada
(11) Wisconsin-Milwaukee def. (6) Oklahoma
(7) Georgetown def. (2) Ohio St.
(3) Florida def. (1) Villanova

這是自1980年以來首度沒有一支分區第一種子打進最後四強,也是我看NCAA以來的第一次,戰況相當的誇張。

如果你注意一下,就會發現第5和第12種子這個配對真的有鬼。也不知為什麼,每年的這個配對總是最容易爆冷門的組合,今年輪到Syracuse和Nevada倒大楣。

另外,Kansas、Iowa、Tennessee、UNC等前四種子出局的速度實在快了一點,這一方面證明賽前Selection Committee被訐譙不是沒有道理,一方面則說明當今的NCAA還受到棄學潮影響,搞得各大名校經常必須以低年級球員陣容來迎戰以高年級陣容為主的mid major。在經驗法則的影響下,冷門由此而生,今年的當紅炸子雞George Mason就是最好的範例。

●Biggest upset in history

會看到這裡的人,應該沒有人不曉得,今年最美的灰姑娘有著男生的名字George Mason吧。今年美國除了總統George Bush之外,名氣最響亮的「喬治」,應該就是George Mason這所位於華盛頓近郊、學生數有29,000人的大學了。

GM前後幹掉Michigan State、UNC、UConn三所擁有冠軍的學校,想不紅都很難。最近彷彿每個人都想弄些George Mason綠黃相間的球衣來穿穿,每個記者也都瘋狂訪問GM老教頭Jim Larranaga,忙著狂挖GM的漏網故事。

連續打敗三所名校,某種程度上,實在不能再說這是upset了,這簡直像是連續三期樂透中頭彩一樣不可能。但GM在延長賽中擊敗UConn,被稱為NCAA史上最大冷門,又是否名符其實呢?我想是的。

先前的超大冷門,例如1983年NC State在冠軍賽中擊敗Houston、1985年Villanova擊敗Georgetown,抑或是1979年UPenn打進四強,當然都是大冷門。但它們都不是所謂的mid major學校,也就是說他們至少都來自於主要聯盟,如Big East、Southwest Conference,或是在當年排行榜上占有一席之地,只不過非常不被看好而已。

George Mason打進四強,簡直可以用come out of nowhere來形容。在今年之前,恐怕還有很多人連他們在那一個聯盟都搞不清楚,更別提GM的教練、球員誰是誰了。

Mason的出線,非常貼切的說明了NCAA錦標賽一敗即死制的美麗與殘酷。他們是一支連聯盟冠軍都沒拿到,靠著selection committee邀請才打進64強的隊伍,而且當初受邀還引起很大的爭議,因為在Colonial Athletic Conference例行賽中兩度擊敗Mason的Hofstra並未受邀。

有趣的是,Mason連續擊敗Michigan State、UNC、Wichita State和UConn之後,反而證明了委員會的真知灼見。

總之,稱Mason打敗UConn為史上最大upset,我是沒什麼意見。類似Mason這種第11種子打進四強的例子,往後自是不可能經常發生,但Mason的灰姑娘之旅,已足夠讓各次級聯盟的學校振奮,讓他們了解,只要競競業業,加上一點好運氣,anything is possible。

●外籍球員

UCLA的Luc Richard Mbah A Moute和Florida的Joakim Noah,成為目前最紅的兩個球員。

如果再加上UCLA的Alfred Aboya,冠軍戰的兩隊共有三人出身於足球國家喀麥隆。Joakim Noah的網球明星老爸Yannick Noah,國籍雖是法國,但幼年時在喀麥隆長大。

無論如何,打從當年Hakeem Olajuwon從奈及利亞被挖到休士頓大學打球這20年以來,不僅NBA國際化腳步日漸快速,連NCAA也不遑多讓。許多學校都以擅找外籍球員見長,也有一脈相傳的歷史。

未來,這股尋找外籍球員的風潮恐怕只會愈演愈烈。再加上日本田臥勇太、台灣吳岱豪和蘇翊傑(有學校想要,只是他沒去)的範例,國內球員有志者可以將眼光放遠一點。

●所謂character

Gonzaga敗給UCLA之後,最感人的一幕並非Gonzaga明星球員Adam Morrison倒地痛哭。在球賽中曾經和Morrison衝突被裁判架開的Aaron Afflalo,在UCLA贏球狂歡之際,前往安慰Morrison並伸手將他拉起來。

事後,連Morrison自己也承認,Afflalo此舉「非常有格調」。Afflalo自己則認為這算不了什麼,因為Morrison確實是今年NCAA的最佳球員之一,可惜的是兩隊只有一隊能贏,而贏球的是UCLA。

CAA聯盟錦標賽George Mason輸給Hofstra一役,主力後衛Toney Skinn可能是眼見輸球心情不爽,比賽終了前竟莫名其妙的朝一名Hofstra球員的鼠蹊部用力K下去,賽後遭教頭Jim Larranaga禁賽一場。換句話說,Larranaga是在明知很有可能在NCAA錦標賽首輪損失一員大將的情況下,依然決定維持紀律、處以禁賽。

這不是太多教練作得到的事,但老天有眼,Mason在首輪就克掉Michigan State。

什麼是character?什麼是格調?答案就在這裡。

●Don’t talk to my players

然後,我又想到台灣日前在HBL場上出現的事件。能仁對新榮一役,主控楊政倫開賽未久即三犯,在鄰近新榮板凳區的邊線附近被裁判吹犯規,孰料新榮助理教練竟跳到楊身旁舉起三隻手指,簡直是樂不可支、神采飛揚。

這讓我想起,在ACC聯盟中素為世仇的北卡大和杜克,兩隊教頭Dean Smith和K教練,以往也曾在戰火激烈的時刻,對對方惡意犯規的球員頗有微詞。無獨有偶,兩人也都向對方的coaching box嗆聲:「Don’t talk to my players」。

Don’t talk to my players象徵的是:要罵球員也是我自己罵,輪不到你來教訓。教練不應以言語、肢體或任何方式介入場上球員─特別是對手球員─的行為。

我很難想像,HBL既有兩隊球員在賽後赴對手球員席向對方教練行禮的不成文規定,卻有著這種惡劣示範的冠軍隊教練。打球是球員在打,再怎麼樣也輪不到教練湊熱鬧,不是嗎?而這種類似taunting的行為,也已構成技術犯規,裁判視而不見也未勸阻,更令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