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自己成長的籃球員退休新聞愈來愈多,最近陳子威宣布即將結束14年球員生涯退休的新聞,卻讓人格外有感。能夠發出退休聲明的台灣球員並不多,因為許多人就是默默消失而已,而陳子威的聲明恐怕是我所見過的感言中寫得較好的一個。
他特地選在SBL比賽在桃園中壢進行時,在這個籃球生涯起點宣伂退休,將他對籃球的感恩之情娓娓道來,以很有格局和高度的方式向球員生涯道別。接下來,他將轉戰第二級的政治大學,擔任該校教練。
從陳子威還在南山高中時就開始看他打球,當時這名200公分長人是以玉樹臨風的帥氣外表聞名,女性粉絲全場吱吱叫吵得要死。但平心而論,球技反而平平,除了身高,他看起來不像是能夠入選國家隊的樣子。
從身材來看,陳子威理應向三號小前鋒發展,因為他不夠壯,也以外線為主。在他進了達欣之後,很驚訝的發現他似乎刻意(也有可能是球隊要求)增重,球路變成以防守為主的四號,專扛對方的肌肉棒子,犯規下起重手來是毫不手軟。這只是個人觀察,或許不符合事實,但感覺他當初是很認真的在執行這項任務和球路調整。
接下來的幾年,他的三分線能力有十足長進,球路再調整為以外線和空手走位為主(因為他缺乏有效的post move)的進攻,結合原本就有的禁區防守,而且似乎以大號心臟聞名,經常投進逆轉勝負的關鍵球,甚至還贏得「第四節先生」的封號。此外,我注意到他的左手用得相當好。
而且,他入選了國家隊。
這一切都在當初自己的想像之外,這大概足以說明我不是個很好的天份判斷者(talent evaluator),不過更重要的是,如果沒有陳子威自己的努力,這一切都不會發生。
籃球採訪生涯逐漸產生這個感受:在台灣最值得關注卻未獲得關注的,往往是這些在球員金字塔「中層」的球員。在金字塔下層者沒有第二項選擇,只能靜靜的接受淘汰,往其他行業去尋找第二春。籃球對他們而言,只是人生中的一個過程、一個浪花。在金字塔最上層的球員,天賦條件優於常人,不練球照樣打死人,他們註定能夠靠打籃球過日子,一舉一動都有媒體關心,一切都是那麼自然的發生,不見得會珍惜自己的天份,以及籃球為他帶來的人生際遇。
最令人不捨和同情的往往是中層球員──他們的球技和天份還OK,但是不見得有好的環境,自己也不見得夠認真,喜愛籃球,卻不確信自己能不能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更不確信會不會有下一份合約。這樣子的球員,即使夠努力,只要待在錯誤的球隊,或是遇不上一個知人善任的教練,球場表現就是天堂和地獄的差別,所以持續掙扎於留下和離開之間,心裡也充滿著「是不是該發展第二專長」這種思緒。
相對的,一旦他們能夠在籃球路上走得順遂,對籃球最感恩的往往也是他們。正如同陳子威聲明中說的,如果沒有籃球,國立大學學歷、14年靠籃球討生活的日子、大學籃球教練這些事,都不會發生。
想起曾在Youtube上聽過無數NBA傳奇球星在入選籃球名人堂時的感言。他們之中有許多出身貧寒、單親,甚至沒有父母的家庭,或是曾處於毒品暴力充斥的環境,能讓他們脫貧、逃離困頓的,只有籃球而已,因此在入選名人堂的那一天,回顧籃球路與歷年的教練隊友,往往流淚得難以自己,連籃球之神喬丹也不例外。陳子威的聲明,依稀讓我重溫了那份溫暖。
在籃球之外,各行各業何嘗不是如此?能力最強或最差的人,人生道路和選擇經常是最清楚易見的。最痛苦掙扎的,正是占去金字塔大部份的「一般人」:常為是不是該放棄而猶豫,常為再怎麼努力也看不到未來而傷感,常不知明天會發生什麼可能地動山搖的事,常在夜深人靜時希望,我們也能有感恩人生圓滿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