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05, 2001

南亞與WNBA

最近南亞女籃宣布收攤,WNBA又自五月起鳴砲開張,進入第五個年頭。女子籃球,的確讓平日在男籃上聚精會神的我們,也不得不撥空分點目光給「另一性」。相對於男籃的蓬勃發展,女籃實在算是哀怨的小媳婦。我並不是個視女籃如無物的人,但是在來回思索之後,我卻感覺,結果似乎是極難改變的,女籃的發展,也是很難讓人樂觀得起來的。

■南亞,難養?
先談談國內的情況好了。南亞決定不把一年900萬的經費砸在女籃上,自然有其考量,有人說,就把這900萬當作廣告費,為台塑旗下的台塑石油、汽車宣傳,why not?不過說真的,百業蕭條之時,公司行號樣樣都要省,不是每家公司都願意像國泰一樣,每年花上個3300萬養一支用左手打都會得冠軍的球隊(沒有惡意,只是陳述事實)。

以往,我總會痛罵某某企業亂搞,無心經營球隊云云,但幾年下來,想法變了。我逐漸體會到,平心而論,出錢贊助國內業餘體育在台灣形同公益事業,即使只出50萬,都值得拍手叫好。那麼,出不出錢,發牌權自然在資方,資方連飯都吃不飽,員工薪水都發不出來,何來多餘的銀兩贊助體育?體育和休閒是在酒足飯飽之餘,才會想到的事,這是體育的原罪。

如果你的公司開始東摳西摳,取消加班費,公司裡連免洗杯、衛生紙都要自備,那你應該也會了解,南亞收攤的原因,和這沒有兩樣。令人悲傷,卻是無奈的現實。我同情所有的球員教練,但也只能祝福她們;因為全國現在有40多萬人失業,說殘忍一點,她們並不特別可憐。

南亞的成績如果好一點,老闆說不定還會因為「KIMOCHI」不錯、憑著一個「爽」字將球隊留下。要怪,也只能怪自己不爭氣吧。

■WNBA榮景當前?
OK,WNBA則是另一個問題。最近看到幾篇文章說WNBA的盛況空前、經營成功等等。這些說法並不完全錯,但是也值得畫上個問號。今年滿5歲的WNBA,好不容易擺脫對手ABL的糾纏,同時將球隊數控制在16隊,不再擴張,今年還要首度推出球員卡,卻沒什麼值得高興得意之處,因為成長期的痛楚才剛要開始。

WNBA靠著NBA29支球隊的雄厚財力為靠山,確實省掉了很多其他聯盟必須操心的事。球場、贊助商幾乎都是現成,球隊經營與人事,有很多可以直接由NBA移植,甚至兼任。至於球員,在競爭對手ABL倒店之後,每年靠著NCAA就不虞匱乏。票房平均上萬,固然令人驚艷,卻也沒什麼好得意、吹噓。

事實上,WNBA有著不少隱憂存在。其一,整體票房已經開始下滑,換句話說,蜜月期已經過去,女子職籃是否真的可長可久,考驗才剛要開始。其二、WNBA觀眾或許還算不少,但一般人沒有注意到,WNBA並沒有向ESPN、NBC等全國轉播單位收取權利金,這是多大的損失?但是為了把球賽呈現在全美面前,暫且也顧不了那麼多了,半買半相送是唯一的方法,如果要收錢,鐵定嚇跑電視台,白搭。

其三,在WNBA去年的250萬名購票入場球迷之中,有75%是女性。這代表什麼意義?這一方面代表WNBA確實已經在女性心目中打下根基,獲得認同,但另一方面也暗示著:多數的男人對WNBA不屑一顧。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WNBA球員可能會在明年正式成立工會,到時候還很有得吵。

吵什麼?當然是吵薪水。WNBA球員目前的年薪介於35000-55000美元之間,換算起來,灰狼隊Kevin Garnett只要打一節12分鐘,賺的錢就和WNBA球員打整年差不多。五年來,WNBA的娘子軍們私底下已經哀哀叫,雖然聯盟不禁止球員在季外至歐洲各國打工,但她們還是對薪水太低感到不爽。

好,問題來了。組成工會,自然有本錢進行勞資談判,可是,如果爭到了薪水,老闆卻受不了虧損宣布封館或不玩了,到頭來是誰吃虧?這變成了WNBA姑娘們的兩難,也是WNBA最大的隱憂。

■WNBA的問題
我想,WNBA的問題除了以上幾點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是本質上的因素,那就是:女子籃球到底有沒有成為職業的本錢?我個人很希望女子運動也能跨入職業領域,但平心而論,要走進職業得要有幾個條件,除了高超的球技,還必須讓觀賞者能有娛樂(entertainment)般的享受。

正如同台灣CBA的競技水準以往為人詬病一般,我在WNBA中也看不到所謂的「秀味」,因為女孩子的體能條件畢竟和男子有很大的差異。在這方面,美國今年新成立的女子職足聯盟WUSA,未來可能也會遭遇到同樣的問題。

每次打開電視看WNBA轉播,我總是全力試著要去觀賞這曾被專家稱為「真正的團隊籃球,沒有大牌球星耍個性、搞單打獨鬥」的比賽,但是很少撐過20分鐘,就忍不住轉台。最誇張的是,我的朋友─前CBA宏福公羊總教練普拉達(J.T. Prada),去年擔任WNBA的Portland Fire助理教練後,他告訴我:「My friend,說真的,在這之前,WNBA的比賽我連一分鐘都沒看過。」

或許因為我是男孩子,所以無法以一個女子的角度去欣賞WNBA,這也不無可能。

不過,仔細觀察後你會發現,被WNBA力捧的明星,很少有人真能成大器,對整個聯盟產生帶動。洛杉磯火花的Lisa Leslie?她的中距離不好,籃下動作也不夠硬朗,唯一長處是195公分的身高。Cynthia Cooper?歹勢,她已經退休了。Nikki McCray?時起時落。被稱為「女喬丹」的華盛頓神秘人前鋒Chamique Holdsclaw?雖然拿下最佳新人,卻很明顯是個很難管束的球員,年紀輕輕已經策動政變,把教練搞下台,偏偏球隊戰績又爛得可以。另一個女喬丹─彗星的Sheryl Swoopes,其實沒有什麼驚人之作。

要說明星,我覺得沙加緬度女皇Ticha Penicheiro的傳球,倒還和同在Sacramento的Jason Williams有點神似,Minnesota Lynx的Katie Smith的神射功夫,也小有可觀。今年我最期待的,反而是Seattle的澳洲6-5中鋒Lauren Jackson。

WNBA的另一個敗筆也可能在擴張過度,短短五年內由8隊火速增加為16隊。NBA增加為29隊之後,整體素質已經廣為人詬病,更何況是WNBA?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內心衷心希望WNBA可以成為一個永續經營的聯盟,更希望國內女籃的水準能夠提昇,而不是一個接一個的倒店。這幾年來,達康也倒,職籃也倒,公司行號也倒,倒的已經夠多了,為什麼不讓體育成為脫離塵世的另一片樂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