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18, 2013

遲到的消息:Asia-Pacific basketball (下)

Australia-Basketball-Olympic-Team-2008-Wallpaper-1280x1024

前陣子馬尼拉亞錦賽期間,菲律賓媒體不知怎的,突然對這個Asia-Pacific Region的決定哇哇叫。坦白說,我也到那時才發現有這個維新計畫。

我想,或許亞太區這個設計只是針對世界盃來的,而非永久的設計。攤開世界地圖,你會發現FIBA Asia和FIBA Oceania合併之後的所謂「亞太區」範圍有多大,東邊已經跨越太平洋中線,西邊到達波斯灣和中東地區,和一般定義中的亞太地區差距實在太大。如果未來真有亞太籃總這個組織,它要如何運轉還真是件瘋狂的事。

但這個概念的由來是有它的道理,大洋洲籃總事實上是個不太有意義的組織,這個地區只有澳洲和紐西蘭兩國在發展籃球,同時也是超強。情況誇張到到大洋洲錦標賽根本沒人參加,就這兩國直接打個三戰兩勝的冠軍賽,就決定冠軍誰屬。

以前曾經半開玩笑的和同業說,台灣應該加入大洋洲籃總(然後叫菲律賓不要參加),就地理區位來說非常合理,而且保證每次都有前三名,何必在亞洲打得這麼辛苦。

總之,加入澳紐這兩國之後,亞太區分配到的世界盃名額勢必要增加,否則這麼多國家打了半天都是白忙一場,對台灣也更加不利。澳洲和紐西蘭都是曾經打入世錦賽的國家,實力不弱,連菲律賓都緊張個半死,甚至中國也有點憂慮,台灣怎麼可能不緊張。

回顧這20年來的亞洲籃球,變動不可謂不劇烈。古早以前亞洲籃球都只有東亞國家在玩,前幾名不脫中國、南韓、日本和菲律賓這些國家。慢慢的,中亞和西亞國家偶爾來攪個局、探個頭,嚇嚇大家。

及至10年前,黎巴嫩、卡達、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崛起。這些國家之中,有些是真的下苦功發展籃球,有些是靠錢買傭兵,買轉籍。亞洲籃球開始質變,黎巴嫩和卡達都曾和中國、南韓有過可怕的惡鬥,進一步說,當時積弱不振的台灣籃球,就這麼直接被踹到樓下,一度拿到亞洲第11名的羞恥成績。

對西方強敵還無技可施,結果現在東方再傳狼煙,東亞籃球被兩邊夾攻,以後是愈來愈難混了。

有時會想,「亞細亞」這個概念到底是什麼東西,中東和灣區的人們真的擁有Asian identity,認為他們自己是亞洲人?土耳其和以色列都參加歐洲聯賽,他們認為自己是歐洲人嗎?

很巧的,九月份有一期時代周刊以澳洲為主題,說明澳洲人認同的微妙轉變。由於來自東亞(主要是中國)和東南亞的移民愈來愈多,加上澳洲與中國政經貿易關係日趨緊密,同時感受到崛起中國的威脅,澳洲的人口成分已不再由白人主宰,教育、社福等內政政策和外交政策的考量為之轉變,要說是被迫轉變也可以,民眾認同距離「大英國協」和「西方世界」已經愈來愈遠。

就像美國總統歐巴馬聲稱自己是美國史上第一個亞太總統(Asia Pacific President)一樣,澳洲似乎也開始真正準備成為一個亞太國家,甚至是亞洲國家了,即使白人階層心裡可能還是千萬個不願意。

在這種背景下,國際籃總的規畫似乎是很合理又有遠見的安排了。未來的亞洲籃球或亞太籃球,可能會更加精確反映出全球化下的現勢,無論我們喜不喜歡。在場上奔馳的台灣籃球員們,要更加油了,被對手「十倍奉還」的滋味可不好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