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01, 2013

不要投空心啦

1384153_10151974268433749_10507710_n

每次經過福和橋下籃球場,最讓人感到神奇的不是場上滿滿的人,或是一隻貓都沒有,而是籃框上有網子。

籃框,在加拿大人James Naismith於1891年冬天發明籃球(當時稱為basket ball,不是basketball)之時,應該被稱為籃桶,因為最原始的籃框其實就是個桃桶(peach basket),每次投籃進桶之後,還得有人爬上木梯把球弄出來。後來演變為籃框後,籃網就在江湖上出現了。

但至少在我為籃球瘋狂的年少時代,露天球場籃框幾乎完全都是光禿禿的。有球場能打球就偷笑了,還巴望什麼網子。籃框上有網子的機率,應該是要比我物理考及格的機率低得非常多。

偶爾,不知為什麼籃框上加掛了網子,也許是剛辦完菜市場盃球賽留下來的,大家真是爽到不行,佔到有網子的籃框,感覺好像自己被NBA選秀選上一樣的快樂。不過打球的人愈多,它的消耗速度就愈快,沒多久就爛到只剩半圈,孤單的掛在框上;再沒多久,就消失了。

有沒有網子,很重要。打籃球的快感,有很大一部份來自球兒空心進網一剎那的「唰」聲,就像愛車人總會為了關車門時那既紮實又厚重的碰一聲而達到高潮一樣。

比較粗的棉繩網,稱得上是網中極品,尼龍繩就是爛貨了。最扯的是,轉戰各地球場,還曾見過不少鐵鍊網,每次投球進網時的怪聲,都讓人想起監獄裡的腳鐐。

總之,因為拋物線加上毫無阻礙的緣故,在沒有網子的籃框投空心球,下場就是滾出場外,球友得多跑好幾步,把滾得很遠的籃球撿回來,爽到你艱苦著我,得分者除了心裡得意,通常還會換來一句「幹,不要投空心啦」之類的回應。

正經一點的說,籃網是有學問的。前塞爾提克隊球星大鳥柏德就曾說過,他到球場的第一件事就是注意籃網。網子的長度,有些長,有些短,有些像倒金字塔的形狀,有些則像U字型一樣,上寬下緊。短網和倒金字塔型,籃球通過網的時間短,所以有利於發動快攻,或是擅打快攻的球隊;長網和U型網,球體經過和停留的時間長,所以不利於攻守轉換的速度。

當然,籃框的鬆緊度也是重要關鍵。籃框太緊的,不利於球體彈跳,只要一碰到框都是飛得老遠,射手只能求空心球,鎖得較鬆的框,是進攻球隊的最愛,隨便亂彈都可能入網。

自從上台北之後,就沒有打過沒有籃網的球場了,也算一種小確幸吧?心裡卻有點懷念那一聲「幹,不要投空心啦」,儘管年少球友已散,儘管現在投的都是籃外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