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10, 2000

高矮胖瘦各取所需

自歐洲職籃開放外籍球員加入,乃至亞洲、南美洲職籃組織慢慢興起、發達之後,所謂的「傭兵球員」就逐漸在全球蔓延開來。觀察各國傭兵可以發現,在不同的區域會有著不同典型的球員愛好。

輸出傭兵最多的當然是籃球祖師爺美國,舉凡打不進NBA和其他聯盟、遭到NBA淘汰,或是純粹打算賺銀兩花花的球員,都是每年流落異鄉的球棍。近來東歐籍(尤其是南斯拉夫、克羅埃西亞)的傭兵也多起來,因為他們的水準僅次於美國。其他國家倒不時興此道,一來水平不夠沒有人要,二來則是不喜離鄉背井。

歐洲國家的球員身高不差,但是缺乏靈活的長人,因為歐洲人難免患有反應遲鈍的「白人症」,擅長在禁區打野戰的摔角型好手則是另一個需求。因此,歐洲球隊找洋將絕對以身高體重為第一考量,這就是為什麼以前在台灣打戰神隊的瑞狄克(Andre Riddick)能在法國找到頭路,而崔爾(Tremaine Wingfield)卻只能停留在土耳其的原因。

矮將不是不受歐洲歡迎,但絕對得是十分鐘能砍進十分的得分神手,能兼打控球最好,否則他們也沒什麼興趣。前聖母大學、湖人後衛David Rivers在希臘、義大利都吃得很開,就是這個原因。

歐洲國家,特別是希臘、義大利、西班牙和法國,出得起相當高的價碼,甚至不比NBA差,成為打工球員的第一志願自然不稀奇。混不到這些國家的,通常會把眼光轉向南美洲。波多黎各、巴西等地的職籃也打得熱熱鬧鬧,唯球技水準與薪水都比不上歐洲。

連南美都「考」不上的球員,只好轉至「第三志願」亞洲發展。亞洲國家很妙,希望洋將來增加職籃的看頭,但是不願洋將搶了本土球員的風采,像台灣、南韓都定出身高限制,中國不限身高,但限制洋將上場「人次」(四節五人次)。

亞洲球隊當然缺長人,但是一來身高有限制,二來球迷普遍不喜禁區肌肉戰而偏好高來高去的流暢球風,三來出不起太高薪水。身高介於六呎三到六呎八之間,在美國被稱為「Tweener」混不下去的球員,反而成了亞洲的最愛。

他們的身材和球技在美國也許是第三流,不過和亞洲球員比起來則好上一截,這是他們的生存空間。像以前戰神的泰勒(Todd Rowe)、宏福的傑諾(Jerome Harmon),現在戰神的李斯(Brian Reese)、達欣的班尼特(Von Bennett),日本JBL的Tom Kleinschmidt、南韓的Eric Eberz都屬此例。

有兩點附帶一提,第一點是亞洲薪水雖不及其他區域,但球隊付薪水還算乾脆,有的歐洲球隊結束球季後宣布倒店,洋將連薪水都領不到,等於作義工,只好自認倒楣。第二點,偶爾也有不錯的球員莫名其妙流落到亞洲,前宏福洋將羅德斯(Johnny Rhodes)即為一例。

籃球傭兵市場自有一套運行的供需規律,在亞洲打球的洋將多半在亞洲各國之間繞來繞去,如先後轉戰台灣、中國,現在日本第二級的泰勒;現在南韓的前達欣洋將賀夫Mustapha Hoff、前裕隆漢尼伯Rod Hannibal,就是這個道理,倒也相當有趣。回歸基本面,唯有紮實全面的球技,才是討生活的最有效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