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NCAA和台灣籃球的資歷差不多,都超過15年以上,這麼說並不是要臭屁什麼,因為這只代表我老了而已。
我真正想導入的主題是,看了這麼多年球,大家總喜歡說台灣的CBA或甲組籃球和NBA差多遠,但其實我們真正該比、該學的,或許是NCAA,因為台灣籃球和NBA差距太大、層級完全不同,回過頭來向美國大學學習,才是正途。
無論是看得到或看不到的部份,我們要學、可以學的地方都很多。國內的籃球教練和球員們如果有心,其實可以多看美國大學籃球,NBA則當作純欣賞就可以了,因為NCAA無論在規則或層級上,都和我們比較接近,NBA就算想學,恐怕也學不了,畫虎不成反類犬。以下我簡單的列舉幾項個人看法,拋磚引玉。
在電視轉播上看得到的部份,我們可以學習的至少就有攻守戰術、哲學,進攻時間和暫停次數的經營,以及球隊、球賽的細部管理部份。這些東西不是有和沒有的問題,而是好與不好、對與不對的問題。
攻守戰術與哲學,顧名思義,沒什麼模糊空間,卻是我在國內籃球所看不到的。在NCAA裡面,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各校在不同教練帶領下,所呈現的不同風格。在國內的甲組男女籃,我們不能說各隊教練全是不學無術的傢伙,但是他們所知通常極為有限、模糊。你說他們完全沒有戰術嗎?不能這麼說。但你說他們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和籃球信仰嗎?沒有,大多是多年來的經驗、直覺,或是東拼西湊、東學西抄所累積出來的東西,缺乏整體性。在這方面,台灣教練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再說到進攻時間和暫停的經營,也就是所謂的「shot clock management」或「timeout management」,其實我之前也曾數度提起,而這其實只是我們可以從NCAA學習的一小部份而已。當然,現在國際籃球規則已經向職業靠攏,採用24秒的進攻時限,而NCAA則維持35秒,不過還是老話一句,NBA的層級太高,我們想學,心有餘而力不足,還是多看看大學籃球。
在觀看台灣的球賽時,常為球員在場上的表現而氣結。比賽還剩一分鐘、30秒、10秒或3秒,進攻時限還剩15秒或7秒,你是領先/落後四分、三分或兩分,你/對手還有沒有暫停,你/對手的犯規次數是不是已經到達上限,其實都必須有著不同的應對方式,但卻常見我們的球員、教練,就這麼稀里呼嚕的亂打一通,不是該追平的沒追平,該叫暫停沒叫,就是該贏的沒贏,再不然就是原本已經底定的戰局,搞得緊張兮兮,最後莫名其妙的進入延長。
再次強調,shot clock和timeout的管理,只是我們可以學到的一小部份。
再談到球賽、球隊的細部管理。每當看到國內球隊在暫停時懶懶散散,我總是想到前Indiana大學火爆教頭Bob Knight說的:「暫停時間已經夠短了,我那有時間等你們用走的回來?全部給我用跑的回來!」而NCAA每一個球員退場,總有一名助理教練上前,向他解說剛才的缺點以及應該注意的重點。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族繁不及備載。
當然,有很多是電視轉播上看不到,但還是值得學習的,例如球隊的責任分工,以及球員的心理教育。這一部份,必須靠親身跟著球隊或是大量的閱讀來學習。
我感到很奇怪的是,國內教練也不是沒有到國外去「取經」過,舉凡Indiana、Alabama等名校,都曾有台灣教練的蹤跡,但我們就是未曾真正學過什麼東西回來,每次都是向籃協遞一份所謂的「心得報告」 (我瞄過幾份,內容簡直是鬼扯,和我大學時代寫的報告差不多)就了事,實在是浪費公帑。就算學不到戰術精髓,旁的東西總可以學到吧,但是看來也沒有。
據我了解,NCAA球隊在每年球季開打前,教練團會開會定出本季的方向和目標,並劃分任務,甚至每一次的練球之前也會開會,定出這一次練球的流程、計劃和重點,練球時間非常有效率,練完就閃人 (因為學生還要上課、考試等等),而不是像國內的球隊,不是有練等於沒練,瞎練一通,靠鬥牛來練球,就是每次不練個三小時,把球員操死不甘心。
NCAA的球隊通常在總教練下面會有幾名助理教練,首席助理教練可能專司防守,也可能主挑進攻,其他的教練也各有任務,有的重點放在招收球員,有的則負責調教鋒線或後衛。像安排交通、食宿、球隊裝備,向其他學校調錄影帶,本身的錄影帶剪輯等等瑣事雜務,可能由最菜的助理教練,或是manager兼任。當然,防護員是少不了的,另外還有學校體育室的SID(Sports Information Director),則負責球隊新聞的對外發佈和媒體公關。
國內球隊不可能養這麼多助理教練或是閒人,但是以上的任務還是得有人作,有人落實,而不是整天打混,到了球場就等著比賽。
NCAA不如NBA好看,這是不爭的事實,有的爛隊比賽真是不忍卒睹,但是看幾個major conference如ACC、Big East、SEC或是Big 10的比賽,通常會很有收穫。NCAA球季剛開始,奉勸有志於籃球的教練、球員,或是想由初級班晉昇高級班的球迷,可以花點時間看看大學籃球,別老是杵在電視機前看NBA的秀味籃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