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結束的第26屆瓊斯盃,中華白以八戰全勝的成績奪得冠軍。這是瓊斯盃史上第二度由地主奪得男籃冠軍(第一次為2001年),同時也是台灣男女隊首度同獲冠軍。
瓊斯盃男籃冠軍,真的象徵台灣籃球復甦、換血工程的成功嗎?我們真的已經走出2003年亞錦賽第11名的陰影和低潮了嗎?我們先來看看兩支中華隊的表現。
▓中華白
賽前較不被看好的中華白,竟然「大爆冷門」的全勝而歸。這首先要歸功於達欣教練劉嘉發的賽前準備,他將球員的體能狀況「操」至巔峰。其次,他仍以達欣隊使用的motion offense系統為主體,成功的將裕隆和台銀球員整合進來。
由陳信安和田壘領軍,白隊非常知道他們想打的傳切節奏,也有足夠的體力將對手拖垮。最值得稱道的是,白隊在整個瓊斯盃期間的投籃手感,都維持在水準以上,從而能夠擊敗澳洲職籃的伯斯山貓隊和南韓大學明星隊兩支強敵,踏上冠軍之路。
陳信安和田壘的表現可說是十分傑出。陳信安並不貪功,仍以組織團隊攻勢為第一優先。他經常在半場進攻中擔任控球的角色,為隊友尋找空檔。如果半場進攻打不出來,他仍可以個人具有爆發力的第一步和單打為最後選擇。陳信安的統計數字並不特別搶眼,但他無疑是白隊的靈魂人物,最後也拿下MVP大獎。
田壘挾SBL超級聯賽MVP的氣勢,在瓊斯盃中展現出驚人的三分球手感。以他202公分的身高,實在難以找到可以在外線封阻他的防守者。防守上,田壘的一對一防守在遇上各隊肌肉棒子時,對抗性仍嫌不足,但他靠著強大的活動力成為一個相當不錯的補位防守者。
周士淵和王志群,也在本屆瓊斯盃打出國際賽代表作。王志群擔任白隊的場上發動機,不停的向前突破,以最快速度將球帶至前場發動進攻,在半場組織戰中的切入、投籃時機也掌握得不錯。周士淵則成功扮演第六人的角色,在出戰澳洲和南韓兩戰攻下50分,是白隊奪冠的大功臣,也獲得部份MVP選票。
▓中華藍
相較之下,由新浪、緯來、東森和台啤四隊聯合組成的中華藍,雖然陣容堅強,賽前極被看好,在瓊斯盃中卻交出一份難以令人滿意的成績單,最後僅以4勝4負名列第五。
還是由教練談起,新浪教頭胡再麟顯然在融合老、中、青三代球員時遇上麻煩。藍隊在幾場關鍵性戰役中的節奏和調度掌控,都出現問題。理論上,老將較多但經驗較為豐富的藍隊,應該力求掌握節奏,在穩定中求快速,絕無法和白隊擁有相同的打法。但藍隊的節奏掌控在老將和新人之間產生落差,導致攻勢過於紊亂。
SBL得分王林志傑有著較為明顯的成長。他在藍隊扮演白隊陳信安的角色,團隊攻勢受阻時,成為藍隊唯一的保單。同時,林志傑和周俊三、羅興樑等老將搭配,我相信對他來說是很好的學習,能夠有依靠、學習的對象,不像在台啤的一人球隊打法。
周俊三、羅興樑這對後場搭檔,在瓊斯盃的表現仍是可圈可點。不能否認,他們的體力在這種連打七、八天的比賽中,確實有難以負荷的感覺,但他們在關鍵時刻所發揮的貢獻,卻是數字所無法顯現的。
藍隊的最終成績,十分令人遺憾。但另一方面,這也展現速度和體能在現代籃球中的重要性,藍隊在本身節奏掌控不佳或是遇上快速部隊的比賽中,都打得格外辛苦。
▓平心看瓊斯盃
地主隊拿下瓊斯盃冠軍,引發了很多討論。有球迷認為,中華白打出令人激賞的成績,值得喝采。幾場關鍵性的比賽,贏得毫不僥倖。也有不少人認為,瓊斯盃邀請的外隊實力參差不齊,又有地主優勢和裁判保護,冠軍的成色必須打折。
平心靜氣的來看,今年瓊斯盃中華隊的表現,延續了超級聯賽第一季的熱潮,持續的吸引了籃球迷的目光。至少,讓許多球迷願意重新回過頭來關心台灣籃球。而中華白的表現,也確實值得嘉許。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瓊斯盃讓我們的球員在不出國的情況下,擁有和外籍球員較量過招的機會,這是瓊斯盃最大的意義。
當然,瓊斯盃在台灣舉行,地主一定會有某種程度的優勢。即使不是台灣舉辦的邀請賽,也有相同的現象,倒不需要大驚小怪。不過,訪台外隊的整體水準連年下降,也是事實。要讓台灣球員能夠得到更好的磨鍊和挑戰,籃協應該努力邀請實力更好的球隊,將瓊斯盃的籌備工作提前。
因此,面對瓊斯盃,我總認為我們不應該片面的去否定兩支中華隊的努力,但也不應該為佳績沾沾自喜,被冠軍沖昏頭。至少,在國際賽的層面上,台灣籃球目前還停留在亞洲第11名,一步一步的努力,讓台灣籃球往上走,才是「王道」。
▓台灣籃球未來的方向
三年前的大換血,加上本屆瓊斯盃的冠軍,以及中華白打出來的快速攻防、傳切球風。這一切不禁讓人開始思考,三年前的換血是否已經成功?所謂的motion offense,是否就是台灣籃球未來所應該走的方向?
長久以來,台灣籃球像是個找不到根的運動。多年前張嗣漢的返台,讓我們見識到,進而去學習「美式風力球風」。而台灣籃壇自從有韓籍球員、教練的加入,加上各大國際賽事中的觀摩,近年來又掀起一片「韓式球風」的風潮。只是沒有人有把握,究竟那一種方式是適合台灣球員、符合現代籃球發展趨勢,而且是實際能夠作到的風格。
中華白在今年瓊斯盃打出了一點「快、狠、準」的味道,同時有強大的體能作後盾,這絕對不是美式風格,但要說是韓式球風,也不盡然。或許透過今年的瓊斯盃,會有更多教練和球隊開始積極的去思考這個問題,進而發展出最適合台灣球的一種風格和打球方式。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這會是台灣籃壇全面革新的開始,抑或只是曇花一現?此外,平心而論,中華隊球員所展現出來的碰撞力、對抗性、肌肉強度都明顯的不足。將眼光放在國際戰場上,這仍是值得憂慮的一點,也是所有球隊、教練、球員,乃至於籃協,都必須全力衝刺的一個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