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16, 2004

台灣籃球季開打

和北美或其他區域比起來,台灣的籃球季來得晚了點。如今在興農牛擊敗統一獅封王後,台灣籃球季終於要藉由HBL高中籃球、第一屆史坦克維奇盃亞洲男籃賽和進入第二季的SBL超級籃賽的陸續開打,漸次加溫。

歡迎大家一起重新迎接台灣籃球季的到來。每個不同的球季,總有著各自不同的挑戰和代表意義,今年也不例外。讓我們依次來看看即將進行的比賽:

●史坦克維奇盃:主角缺席 主辦獨具意義
由國際籃總推動,以前任國際籃總秘書長Boris Stankovic為名的史坦克維奇盃亞洲賽,第一屆賽事就讓中華籃協主辦,獨具意義。畢竟,因為政治關係,台灣已經有很久未曾舉辦亞洲級的成人籃球賽事。

史坦克維奇盃創辦的目的,在於增加亞洲各國之間的比賽,同時作為亞洲錦標賽的資格賽(qualification),用意值得肯定。如此一來,亞洲各國的國家隊等於每年都有「正式」的交手機會。

本屆史坦克維奇盃集東亞、東南亞的台灣、南韓、日本、菲律賓,以及西亞和南亞的科威特、卡達、敘利亞、印度等八支球隊,也算稍具規模。很可惜的,亞洲首強中國,以及近來異軍突起的伊朗雙雙缺席,使比賽卡司的成色減弱不少。

照理說,史坦克維奇盃的噱頭、場合,理應讓各國參賽意願濃厚。未能集各國於一堂的主要原因,在於今年比賽選定時間太過尷尬,各國本身職籃或聯賽的球季都已開打,國家隊的組訓和參賽都面臨麻煩,這是下一屆賽事必須慎重考慮的問題。

無論如何,對中華籃協,或是台灣球員而言,這不但是一次大好的機會,也是一個起點。

對籃協而言,多主辦籃球比賽、加強爭辦正式的賽事,對球迷、球員都是福音,有助於改善中華籃協以往在球迷眼中不甚理想的形象,更有助於讓台灣在亞洲的籃球地圖上經常發聲,增加「可見度」,經常「被看見」,可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台灣球員更需要經常性的和各國球員對抗、比賽,從正式比賽中吸收經驗。如果去年第一季的SBL超級籃賽告訴了我們什麼,那就是台灣球員的潛能需要被刺激、球技需要被開發。一旦有競爭、有刺激,球員的對抗性、求勝心、企圖心,都會往上提昇一個檔次,讓球迷感到訝異。

希望,史坦克維奇盃真會是一個好的起點,也希望中華隊能繼瓊斯盃之後再獲得好成績。瓊斯盃畢竟是一項非正式賽事,唯有在正式比賽中獲得肯定,中華隊才能洗刷過去兩屆亞錦賽帶給球迷的傷心。

●SBL:是成是敗等著瞧
由於史坦克維奇盃的舉辦,第二季SBL超級籃賽往後推延,一直要到12月18日才開打,大概比各國正常開打的球季晚了兩個月。SBL第二季的發展,將會引起很多人的關心、注意,事實上,也會是非常重要,非常值得觀察的發展。

記得中華職籃CBA嗎?開辦之初,前兩年也創下相當不錯的票房。之後就開始亂象叢生,大家爭權奪利、見錢眼開,最後的結果是,職籃五年中途宣佈無限期停賽。

台灣籃壇─無論是球隊、教練或球員─似乎都從那個時刻開始停止作夢和尋夢,直到去年…

本季SBL有著不小的變動。最大的變化,恐怕是整個聯盟的組織架構和權利義務,重新回歸到籃協底下來決定,而不像去年由「執行單位」ESPN+NIKE統籌規劃一切。多數由球隊人士組成的超級聯賽委員會,將負起主導SBL政策的責任。ESPN將回到原本轉播單位的位置,NIKE也重回贊助商的位置。

這一切的發展,將會影響到SBL的永續經營。甚至不該說是「永續經營」,應該說SBL是否能夠在往後幾年繼續擁有正面的發展,都看今年。

其他方面也有著很大的改變,而這應該是球迷們真正有興趣的部份。去年的九太,如今由東森購物台接手,去年的中廣改由緯來電視網接手。球員部份,九太(東森)以哈孝遠交換台啤的廖偉成,成為SBL第一椿球員交易。新浪釋出老將周俊三、黃春雄、熊仁正,分別轉至東森和緯來,台銀的許皓程轉至台啤,是比較重要的幾個轉隊球員。

教練方面也有改變。新浪改由劉俊卿接手,台啤的傅明仁離開,改由領隊閻家驊兼任總教練,助理教練黃萬隆因理念不合求去。東森的劉華林成為助理教練,改由金華國中教練鄭金城接掌總教練。

變動總是讓球迷感到無比新鮮和期待。以先前緯來主辦的百萬挑戰賽看來,SBL第二季的場上比賽,將會很有看頭。在球員重組之後,除了台銀仍嫌太弱,其他六隊實力都更加接近。而上一季的拼戰,使得從不作重量訓練的林志傑也開始洗心革面,練球超認真。另外還有其他球員,也私底下在苦練著。

對於球場上的SBL,除了教練的專業程度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其他我完全不擔心,甚至感到樂觀。至於SBL的營運和組織架構,則持保留態度,希望經過過去的教訓,主事者和球隊都能學到一點東西。

●HBL:繼續墮落
是我的偏見嗎?感覺上,HBL逐漸成為一個只能靠有天份的高中球員來拉抬聲勢、吸引注意的聯盟。而目前的HBL,剛好停留在不太能再像以往一樣,吸引那麼多目光的時期。

在整體水準上,HBL似乎也有每下愈況的表現。高中生的拼勁依然,這也是HBL最強調的。但籃球場上畢竟不只是拼了就行,目前台灣高中球員的基本動作如何?攻防概念、團隊概念如何?對球賽的細部內容了解如何?教練和球賽是否給了他們什麼啟發?

看完HBL預賽之後,目前我得到的答案十分負面。面對高中球賽和高中球員,我們確實不該以成人級的水準來要求,但即使是如此,HBL的發展也不見得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我不想用「慘不忍睹」四個字來形容,但也很接近了。

其實話說回來,HBL不見得要吸引很多的目光。眾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職業賽、甲組球賽上,才是最正常的現象。HBL真正該作的,正如同它經常強調的「教育」意義,就在「教育」兩字。主辦單位是否提供了最佳的教育環境?教練是否給予球員全方位的教育、正確的教導?球員又是否得到、願意得到正確的教育?

把期望都放在像田壘、吳岱豪這種類型的球員身上,是很不明智、很不應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