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19, 2005

Junk Mail:如果可以

如果可以,我真的很不想寫這篇文章。如果體育可以歸體育、政治可以歸政治,誰會不贊成?如果台灣能夠受到公平的對待,誰會不贊成兩岸的交流?如果體育真的可以只歸體育,今天我又怎麼會動起筆來?

如果體育可以只歸體育,讓政治歸政治,那麼2004年8月7日,亞洲盃足球決賽中國以1比3敗給日本,就不該聚集著如此龐大的反日情緒。

如果體育可以只歸體育,讓政治歸政治,那麼敘利亞男籃就不會不敢到黎巴嫩參加灣區亞洲男籃錦標賽資格賽。

如果政治不會影響體育,那麼日前到中國廣東陽江參加東亞區亞洲男籃錦標賽資格賽的日本隊,就不會在出發前緊張得要死。因為他們正好趕上中國反日遊行的時刻。

我相信,理性的球員、球迷、國家,是能夠將政治和體育自我劃分的,就像台灣和日本最近有漁場糾紛,但我們並不會到日本女籃隊飯店門口丟牛糞一樣。問題是,「有人」作不到。什麼人?自己想。

經過這麼多年,我終於了解到政治歸政治、體育歸體育,是一個鮮少被達成的夢想,甚至在很多時候,它其實是一句謊話。

這一次的瓊斯盃女籃賽,沒有人不歡迎中國球隊與會。如果可以,中國球隊和台灣球隊交流,是很好的事。重點仍在於,沒有任何交流應該違背「平等互惠」、「相互尊重」的原則,就像市場經濟應該遵守所謂的「自由貿易原則」,而不是單方得利、單方傾銷一樣。

我想這應該是很簡單,也沒有人會反對的邏輯。這裡的人,包括台灣人、中國人,世界上所有國家的人在內。

「亞奧會模式」,對台灣而言是一個非常無奈、不得不接受的模式。因為「有人」主張,如果不採用這種模式,台灣就別想出現在國際運動賽場上。基於現實,我也不得不接受這是台灣在國際賽事中必須採用的模式。

但這也是為什麼我一開始就說,瓊斯盃這個台灣主辦的邀請賽,不應該、也不需要採用這種當初無奈為之的模式。就像中國人無法接受任何單位、國家以「中國」以外的國名稱呼它,台灣人又如何接受它的國名一下子是中華民國,一下子是中華台北,有時變成中國台北?尤有甚者,在自己家裡舉辦的比賽,還弄不清楚自己「叫什麼名字」?

也許有不少抱著現實主義態度的人可以接受,但我無法接受。我也相信,有許多人無法接受。

沒辦法,有的人是不食嗟來食,有的人只求填飽肚子。

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人」說如何如何,也許有,也許沒有。即使有,我不能理解的是,中華籃協(事實上叫作中華台北籃協,CTBA,另一個怪怪的名稱)為什麼要為了一支球隊是不是參賽,而採用這種自降格調的模式。既然是「捧人場」,既然是「善意的回應和表現」,就不該有這麼多鳥事發生。

所以大家會注意到,台灣球迷的批評焦點都集中在中華籃協身上。同樣的,我也是。最後,我除了再次譴責中華籃協,也想請中華籃協回答以下問題:

一、 為什麼一定要採用亞奧會模式?
二、 為什麼在浙江隊確定參賽後,秩序冊可以放上中國的五星旗(其實我也不反對),但台灣的國旗卻非得變成奧會的梅花旗(我反對)?
三、 為什麼試圖更改台灣對浙江隊的賽程、暗渡陳倉?
四、 為什麼公然說謊,說瓊斯盃從來沒用過國旗?
五、 為什麼中華隊的縮寫由ROC成為CTA再成為TPE?
六、 為什麼為了省錢,大言不慚的說「我們不在乎票房」,非得在颱風夜舉辦比賽,置球員球迷安全權益於不顧?
七、 為什麼花大錢請球隊參賽,每年都請到一堆成色不純的隊伍:日本世大運代表隊、俄羅斯U-18代表隊、南韓業餘明星隊、南韓尚武隊、日本U-24代表隊,卻又名之為某某國家隊?有意或無意的讓瓊斯盃成為人們口中的「自慰盃」?

如果真的可以體育歸體育、政治歸政治,是不是很好呢?如果可以,我們也不想一天到晚在旗歌問題和奧會模式上作文章,混淆在政治和體育的漩渦之中。畢竟,我喜歡籃球,不喜歡政治。

如果體育無法歸體育,政治無法歸政治,無論你身在世界哪一個角落、哪一個國家,各位是否曾真正的去想過:為什麼?Who started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