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24, 2012

寫在季後賽之前

3235882_com_2011_nba_playoff_picks
好像就在不久之前,我還對那些總是緬懷當年,聲稱「如果現在同場競技,60年代球隊一定會狂勝」的NBA寫作者嗤之以鼻。轉眼間,當時的「現在」,已經是80和90年代,幾乎有二、三十年之間的往事。

換句話說,我也很有可能成為新一代NBA寫作者心中的老頑固和笑話。不過我心裡已有準備,從許多方面來看,我承認自己算是Old School派的NBA球迷。

那麼,為什麼我寫NBA,卻又經常罵現代NBA這裡難看,那裡難看──卻還是繼續看──也就不難理解了。
給我們一些驚奇吧
話說回來,「難看的NBA」即將過去,因為季後賽即將到來。再怎麼古板的老頑固似乎都無法否認,真槍實彈的季後賽才是欣賞NBA的樂趣所在。

插個話題,今年的NCAA男籃錦標賽,原本給大家很深的期待,因為在所謂的「First Four」,也就是要從68強淘汰到64強的首輪,兩場都讓球迷和球評看到眼珠差點掉出來。
首先是西肯塔基(Western Kentucky)力克終場前4分51秒落後16分的劣勢,氣走密西西比山谷州大(Mississippi Valley State),寫下錦標賽最後5分鐘最大逆轉紀錄。然後是楊百翰(BYU)締造整個NCAA錦標賽最驚人逆轉紀錄,從落後艾歐那(Iona)25分的絕境逆轉勝,打破杜克於2001年全美準決賽對馬里蘭一役締造的22分逆轉紀錄。

接下來的第一天賽程更精彩,一天內寫下兩支第15種子作掉第2種子的神蹟。寫下紀錄的分別是李海(Lehigh)和諾福克州大(Norfolk State),慘遭毒手的則是杜克和密蘇里。看到這裡,大家簡直瘋狂到快爆炸了,把安排種子順位的遴選委員會諸公奉為天神。

結果…竟然沒有結果。從此開始,向來以冷門聞名的NCAA錦標賽,居然一路靜悄悄,完全按照劇本演出,最後冠軍戰由肯塔基迎戰堪薩斯,而且由季前就是冠軍大熱門的肯大野貓把金盃抱回家。

那麼,NBA又會如何呢?職業比賽雖然不如一戰定生死的大學籃球刺激,但NBA古往今來也曾出過不少嚇死人的冷門。

曾經,在NBA當局把首輪由五戰增加到七戰時,我個人是持反對意見的,因為這會讓低順位球隊花上更大的力氣才能作掉高順位種子,而NBA充其量只不過想要多賣些門票而已。此外,這個模式最高會讓一支球隊得打滿四輪28場才能奪冠。28場是多少?已經是例行賽82場的三分之一,更是今年縮水球季66場的幾乎二分之一,球員簡直會打到中風。

去年的季後賽確實給了我們一點想像空間,西區第8種子灰熊首輪就作掉頭號種子馬刺,西區冠軍戰也由第3種子小牛和第4種子雷霆對戰。不由得令人想起同樣是縮水球季的1999年,尼克上演老八傳奇的往事,但是當年尼克是直直殺到總冠軍戰,滿足了所有球迷的好奇心。

打開電視的理由
但季後賽帶給球迷的並不只是驚奇而已,他們希望的是見到季後賽的英雄。從另一方面來說,一個在NBA史上留名的球員,沒有人能夠只打好例行賽的。

我很喜歡季後賽那種男人「right here, right now」,就像李連杰在投名狀裡說「這是戰爭!」的對決;那種讓我在國高中時期背著書包上學,心裡會因為今天是支持的球隊或球員的「Game Day」緊張萬分、無心上課的感覺。可惜,很久未曾感覺過了。

在那個NBA迷還不太多,NBA轉播也還很少、更沒有網路線上比數直播的年代,NBA季後賽是可以讓少數幾個同學約在某人家一起看轉播、討論的理由,然後大家互虧各自支持的球員和球隊。不知道為什麼,那樣子的感覺比起現在自己呆坐在電腦前看著比數和boxscore跳動的感受要好上千百倍。

當比我早一輩的球迷們吹噓著尼克中鋒瑞德(Willis Reed)是如何負傷出征,激起尼克全隊鬥志而奪冠,我似乎也開始對著小我一輪的球友們說著,當年雖然我支持湖人,但現在已經成為眾人嫌的活塞後衛湯馬斯(Isiah Thomas),是如何負傷奔跑力戰湖人時,簡直就好像見到電影「當莎莉遇見哈利」中那幾個大男人談起戰爭片時哭得死去活來的模樣。

無論如何,現在是2012年,而2012年需要新的英雄。湖人的布萊恩似乎已經證明自己的歷史定位,但熱火的詹姆斯(LeBron James)去年總冠軍賽的糗樣,恐怕也還在他自己和大家的心中繚繞。

從詹姆斯的例子,很可以了解NBA是如何的論成敗。很簡單,你的薪水再高,名氣再響亮,季後賽打不出名堂、拿不到冠軍,招牌最起碼小一半。這是為什麼費雪(Derek Fisher)竟然能夠擁有相當崇高的地位,而大嘴米勒(Reggie Miller)卻連入選個名人堂都要被挑三揀四的說「他是很能投啦,但他有得過冠軍嗎?」的譏諷。

如果連老早就能飛擅扣的喬丹,都要等出道七年奪冠之後才能獲得「名份」,許多人對詹姆斯仍帶著一副有色眼鏡的事實,並不難理解。

這也是為什麼有太多球迷可以直接跳過例行賽,直接從季後賽看起的原因。那是個真英雄的身份鑑定場,也是你會想要打開電視,窩在電視機前兩個小時,希望那一天能夠出現你對下一輩球迷講述當年的原因。

Where is Linsanity?
說到季後賽頻頻折翼的詹姆斯,想起林書豪,就更令人不知作何感想了。

運動的世界很諷刺,我經常想,僅僅一個月前還充斥著平面和電子媒體版面的Linsanity,到那裡去了?很不願意端出「我早就說...」之類的未卜先知式說法,不過,職業運動就是這麼現實,有上場比賽才有舞台,更精確一點的說,必須能夠長時期維持巔峰,甚至不斷超越自己,才能享有長期占據版面的榮耀。

我想起僅僅一個月之前,許多人描述林書豪的身價是多麼可怕,有多少多少的邊際效益,為紐約尼克賺進多少錢,可能被遴選進入美國奧運隊。沒想到,這位「亞洲之光」的球季就這麼有點烏龍的結束。

媒體的世界也很難解,卻又出乎意料的正常。怎麼說呢?即使第一線記者、編譯有再大的不願意和堅持,只要上面一聲令下,就必須地不分東西南北、人無分男女老幼的狂作狂寫,作到林書豪要親自出來呼籲大家放過他的親友。我們曾見過王建民是如此,姚明似乎也是如此,鈴木一朗更是如此。

然後,等到他們一受傷,等到風頭一過,球季進入正常運作,大家又不約而同的銷聲匿跡,繼續尋找下一個可以大作特作的對象。為了賣錢,為了收視率,媒體是明知不可為而為知,國內國外皆然。

只是我一向不鼓勵球迷也跟著如此跳進去一頭熱。不是說林書豪不值得我們如此作,而是這並非矚目一個運動員該有的方式。我發現,我們經常太注重一些表象的東西,例如連勝連敗,例如上場時間,例如所謂的「林體系」等等,電視脫口秀的胡說八道就更不用提了。

正如同許多人不願意承認林書豪就是個美國人,不是什麼台灣之光一樣,也有很多人不願意擺脫速食式、湊熱鬧的看球方法,基本上這對台灣的NBA文化沒有幫助。

SBL的打架和消失
我承認,過去這一個多月以來,SBL唯一被我注意到的新聞,竟然是打架。而許多身邊朋友看到這新聞的第一個反應是:明天的現場又有很多電視台要衝過去採訪了。

這蠻悲哀的,SBL竟然連陳信安和田壘這種等級的球員,都已經無法引起討論,每每都要靠著打架才能上電視新聞。拜託,SBL又不是立法院,何況人家立法院都好久不打了。

這顯然也是個危機。SBL打從2004年開打,至今也過了八、九個年頭,雖然想肯定它是台灣至今存活率最久的籃球聯盟,但見到它那只比賴活著好一點點的現況,到了嘴邊的肯定又吞了回去。

儘管籃協理事長丁守中似乎很想作些事,但是光靠什麼城市認養、籃球國是會議之類的提案,實在很難開創新局。台灣的球隊似乎也已經很認命的接受了SBL能見度持續下降、好球員就是要出外打球的現實。

我很難了解為什麼。中華職棒經過這麼多風風雨雨和鳥事,至少都還試著去作該作的動作,籃球卻已經徹底放棄自己?陳信安和田壘,正應該是籃球員最成熟、球技達到巔峰的年紀,卻已不再被談論,也彷彿沒有什麼好討論?

如果真是如此,那麼我們還真要鼓勵SBL效法冰上曲棍球,只要大家kimochi一來,就放手的、盡情的打吧,反正那是你們唯一能被看到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