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26, 2007

台灣籃球走出去

2007.2.26

美國大聯盟職棒春訓起跑,由於台灣旅外球員之故,最近翻閱國內報紙體育版,幾乎讓人有洛杉磯時報或紐約時報的錯覺,全都是洋基隊和道奇隊的春訓新聞。不由得令人想起2002年秋天,陳信安在NBA沙加緬度國王隊季前訓練營爭取名額的回憶。

事實上,這段回憶經常會浮現心頭,也不要怪我聯想力太豐富,只因為王建民是陳信安的北體同學,而在NBA已坐穩球星地位的姚明,和陳信安在同一年被亞洲籃總列為最具未來性的明日之星。

2002年秋天,台灣籃球迷的心在太平洋兩岸來回奔跑。陳信安雖然最後被刷掉,許多人卻認為他很可能是「籃球的陳金鋒」,為台灣籃球的向外拓展開啟一頁新歷史。

誰知道,五年後的今天,籃球迷還是只能看著被棒球新聞「淹沒」的體育版生氣。甚至我們該這麼說,關心本土棒球的球迷,說不定也很吃味。

然而,這就是「人民的聲音」,這就是時代雜誌年度封面人物「你」的力量。這是多數人關心的話題,是他們的光榮和驕傲,也或許是一種流行。

籃球並非沒有「陳金鋒」,21歲的吳岱豪,目前正在美國大學籃球NCAA第二級的學校楊百翰大學夏威夷分校(BYU-Hawaii)就讀二年級。目前吳岱豪穩居先發地位,本季至今平均上場24.6分鐘,10.7分、5.3籃板、1.6次阻攻,該校戰績19勝7負,有可能打進NCAA第二級的區域錦標賽。

吳岱豪是近年來第一個就讀美國四年制大學的台灣籃球員,相對於2001年單槍匹馬征戰中國甲A聯賽的鄭志龍,以及2002年直接挑戰NBA的陳信安,吳岱豪的北美經驗或許對台灣籃球而言有著更深刻、更實際的意義。

他不是去挑戰所謂籃球的「最高殿堂」,也不是去淘金,他只是去一步一腳印的「學習籃球」。否則,他不需要去忍受言語、文化差異和生活的種種不便,他不可能「只」是每場平均上場24.6分鐘,平均出手7次,還有可能因為表現不好而被降為替補的球員。

他大可以留在台灣,他只要花七成力,就可以是本季SBL明星賽的先發中鋒,享受媒體鎂光燈和球迷的追逐。

相較於陳金鋒征戰小聯盟時的「報導盛況」,我很訝異台灣媒體居然不肯花一些小小力氣,去關心這個在海外征戰的孩子。

但是話說回來,這也不令人訝異,因為台灣籃球的短視近利、井底觀天是出了名的。能夠大炒SBL和SBL明星賽,何必去關心一個在NCAA第二級小學校打球的吳岱豪?我們有飛人、有野獸,有F4啊!

NBA明星賽剛在賭城熱鬧落幕,其實美國近年來在國際賽表現不佳,NBA明星賽的成色多少受到質疑。然而NBA畢竟是NBA,是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它可以頂著丟臉的國際賽戰績,照樣行銷全球,業績和歡迎度嚇嚇叫,台灣絕無法作到。只要看看台灣棒球,就是一個最佳的例子。

再看看對岸中國的CBA,無論是姚明、王治郅、易建聯,還是在亞洲無敵的中國隊,無論在中國國內多麼火紅,依然必須接受亞洲、世界和NBA層級的考驗,沒有例外。

缺乏優秀的國際賽成績,無法以國外成績帶動國內進步,球員、球隊、教練、協會又都故步自封,不願引進外援(技術上或人事上),也不願意大膽走出去,造就今日台灣籃球的「悶鍋」現象。國(鍋)內一頭熱,外圍卻是冷呼呼的。

在棒球迷和籃球迷的爭辯之中,一味怪罪籃球員倒也不見得完全公平。棒球員直接獲得大聯盟的「投資」(簽約金)和培養,目標非常明確,就是瞄準大聯盟。籃球方面,NBA的體制和MLB截然不同,籃球員要像吳岱豪出國念書兼打球,除了獎學金之外,必須自己負責部份的經濟負擔。至於未來,並不保證球員可以在任何一個職業聯盟發揮。

籃球和棒球的情況很難比較,但是,出現更多的王建民和郭泓志、更多的棒球新聞、更少的籃球新聞,以及更多的SBL洋將單場拿下20分、20籃板成績,就更提醒著每一個關心台灣籃球的人,我們需要更多義無反顧、能捨才能得的吳岱豪,需要向外走出去的毅力、智慧和勇氣,有朝一日,才能從國外走回來,和王建民、郭泓志、林義傑一樣。

看著SBL明星賽的熱鬧盛況,和滿天飛舞的大聯盟春訓新聞,不知是否有人和我一樣,眼角餘光彷彿還瞄到一些不知是悲傷、無奈,還是無以名之的其他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