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台灣籃球已有一段時日,早已決定以較低的標準來看待UBA大專聯賽;事實上,任何人恐怕也都不得不這麼作。儘管如此,從任何方面來看,它還是很難令人喜愛。
不知是刻意或巧合,UBA男籃冠軍戰在台灣時間4月1日進行,當天也是美國NCAA大學男籃錦標賽的全國準決賽,亦即俗稱的「最後四強」(Final Four)決賽開打。拿台灣和美國的籃球現況比較並不公平,但太平洋兩岸大學籃球決賽在同一天舉行的時間點和中間的落差,令人徒增唏噓。
即使不談第一級,我們談談吳岱豪征戰的第二級。今天,艾金斯(Anthony Atkins)在最後39秒獨得10分,其中包括終了同時的上籃,使巴頓學院(Barton College)以77比75擊敗衛冕的全勝軍維諾那州大(Winona State),奪得NCAA第二級男籃冠軍。
前一天,在球賽中扮演北卡大男籃吉祥物的啦啦隊員,在北卡八強賽前走出飯店,遭來車撞擊性命垂危。這則新聞,是登上全美體育版的新聞。
我們的大專聯賽,號稱台灣版的「三月瘋狂」,除了時間也安排在三月,瘋狂的程度卻有天壤之別。我們的UBA,U不僅代表著大學(University),彷彿還代表著許多其他的意義。
巴克利曾說,世界上除了性愛,沒有什麼事是一再重複而不令人厭倦的。看看北體的140連勝、11連霸,看看八強賽中已經呼之欲出的四強:北體、輔大、師大、文化,看看女籃冠軍戰文化和北體的八度交手,unsurprising。偉哉巴克利,這種過程和結局果真令人厭倦。
UBA八強至今平均每場每隊攻下87.5分,SBL每隊每場只能攻下85.5分。如果以48分鐘計算,UBA每隊單場可拿下105分,在NBA排名第三。UBA球隊的強大火力與薄弱防守,以及比賽內容的無章法、無頭緒(unorganized),幾乎是unbelievable。
至3月24日截止,UBA八強─請注意,是八強─的單場比數差距,平均有21.8分。到達八強的階段,還能如此實力不平均(unbalanced),原因只有天曉得。能看到一場差距10分之內的比賽,算你運氣好。
為什麼在UBA之下的高中籃球聯賽HBL,在它之上的SBL,三級籃運會呈現兩頭熱中間冷的現象;為什麼承接了HBL的高中明星球員,使用同樣的一批SBL球員在打球,UBA卻發揮不出它應該具備的潛力(underachieve),會變得如此不可行銷(unmarketable),令人百思不得其解(unfathomable)。
最重要的是,在HBL、SBL賽場能把每一場比賽都當成最後一戰的球員,換了球衣、換了球隊,在UBA賽場上只是「盡學生該有的義務」,是這麼毫無熱忱(unenthusiastic)、毫無企圖心(unmotivated),整支球隊看來是如此的毫無訓練(untrained)、毫無專業(unprofessional)。
基於如此,台灣籃球迷和媒體也自然而然的有志一同,毫無異議(unanimous)的決定忽略這項比賽。
把帳都算到大專體總頭上,或許不見得公平。它既不如高中體總幾近獨裁的一條鞭制,也不像中華籃協能以利益和球隊雨露均霑。然而,健全大專籃運,仍是它責無旁貸的義務。
長久以來,台灣的運動員在高中時期達到巔峰,大學時期墮落,早已不是新聞。運氣好的,有職業運動或其他球隊、聯賽加持,還能看在「就當作一份工作」的份上,繼續進步。運氣差的,蹉跎天份、光陰,此後無人聞問者大有人在。
大學不該是一個人的黃金年代?在進入社會之前,盡情揮灑無窮精力,享受最後一刻「青春無敵」感受的時刻?UBA何以只是SBL球員不得不參加的「練習賽」、只是另一個索取球員簽名的場所?何以令人難以想像「這真是我一年前在HBL看到的XXX?」
如果斯斯有兩種,瘋狂也有兩種,一種是讓你為之沈醉、無法自拔的瘋狂,另一種是讓你很想關機或離場的瘋狂。我們的UUUUU…UBA,不知屬於那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