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朋友,在今年季後賽仔細觀察馬刺隊前鋒包溫 (Bruce Bowen) 防守之後說:「包溫真的蠻髒的,而且沒想到,他還會我那失傳已久的『踢腳板』那一招。」
接下來他解釋,國中教練如何傳授他各種小動作,然後他終於在大學系際盃時派上用場,在一次快攻回防時從後方踢了持球者的腳板。電光火石之間,所有人看到的都是快攻者「莫名其妙」滑倒,球出界,連裁判和快攻者自己也不知道怎麼一回事,攻守交換、比賽繼續。
拜現代科技之賜,無論好的壞的,一律千古永流傳,「包溫骯髒防守研究」也在影音分享網站 YouTube 上成為顯學。網友不厭其煩剪輯包溫的爭議動作,不僅有慢動作重播、定格剖析,還以紅圈標出、放大再放大,下方的留言討論動輒上百。
這就是在 NBA 季後賽欣賞一對一防守的享受與折磨,你可以非常仔細的觀察,防守球員如何試圖去封鎖對方的頭號得分高手,有時也得忍受近距離觀察某些「骯髒的傢伙」如何設計陷害、無所不用其極的對付你鍾愛的球星。
包溫究竟髒不髒呢?以一個選秀會上未入選的球員,能夠連續七年入選最佳防守球隊,恐怕不是靠一個髒字能夠解釋的。他的防守腳步、預測和判斷,都有可觀之處。然而,多年下來在防守卡特 (Vince Carter)、艾倫(Ray Allen)、史陶德邁爾 (Amare Stoudemire)、奈許 (Steve Nash) 時都引起爭議、被群起攻之,想要義正辭嚴的說他不髒,大概也很難站得住腳。
NBA 和國際籃球最大的不同之一,就在它大量的使用一對一防守,而非區域防守。這個策略的中心思想在於塑造明星、對決,也相對凸顯出個人防守能力的重要性。一個動不動大叫「 help 」,要隊友補防的球員,除非擁有每場得三十分的功力或是任何特異功能,否則在NBA中別想生存。
正因為如此,一對一的防守戰多年來始終是 NBA 季後賽,特別是總冠軍戰中不可錯過的好戲。和艾佛森 (Allen Iverson) vs. 卡特、威金斯(Dominique Wilkins)vs. 大鳥柏德 (Larry Bird) 的飆分大戰相較,這種一攻一守的對決也極富可看性。
你只要想想,當年杜馬斯 (Joe Dumars) 是如何扮演活塞隊「喬丹法則」(The Jordan Rule) 的第一線;湖人的排骨前鋒古柏 (Michael Cooper)如何犧牲自己的得分和身體,銜命防守大鳥;公牛的天下第二人皮朋(Scottie Pippen),又是如何接下防守魔術強森的重任。全隊的成敗,幾乎有一半以上的責任落在他們身上。
在諾曼第登陸中,不是只有準備第一波搶攤的聯軍責任重大,在奧馬哈灘頭接戰的德軍防線,同樣承受偌大的壓力。
我經常想起,杜馬斯形容他必須 48 分鐘、無論攻守,都全神貫注在一個人 (喬丹 )身上的模樣。你注意他的腳步、接球位置、身體平衡和重心、甚至眼神和呼吸,才能預測他的下一個動向;你試圖在零點一秒之中回憶以往看過的所有錄影帶和球探報告,判斷接下來他會切入或投籃、如何出手。
我也經常想起,當年鍾愛的魔術強森,是如何從後場接球開始,就遭到皮朋亦步亦趨、如影隨形的侍候;我有多少次在電視機前以湖人迷的身份大叫「他犯規!他犯規!裁判瞎了眼啊!」一直要到好幾年之後,我才能很坦然、就事論事的承認:皮朋對魔術的防守實在好得不得了。
所以,今日我們在這裡,用不同的身份、心態,同時經歷 2007 年 NBA總冠軍戰「包溫 vs. 詹姆斯 (LeBron James) 」的享受與折磨,也許有一半的人會看得很爽,有另一半會極度不爽。
也許要到多年之後,我們才能共同的承認,其實最能代表這個系列戰的符碼,並不是鄧肯對詹姆斯,甚至也不是馬刺對騎士,而是詹姆斯對包溫─是的,那個「骯髒的傢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