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25, 2008

當瓊斯盃不再是夏日盛宴…

(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原標題:The Blame Game)

5346128_47a083d808 瓊斯盃已經快要和政治一樣,誰要負責任總是每年吵不完的話題。中華隊在今年瓊斯盃拿下有史以來最差的墊底名次,檢討聲四起,南韓教練鄭光錫、球員,乃至2001年的換血政策,都成了罪魁禍首。

長久下來,瓊斯盃成為一項非常有趣的比賽。它非辦不可,因為它擁有悠久的光榮傳統。而且,非得辦成大鍋炒形式的比賽不可,一來熱鬧,二來表示主辦單位的用心。

至於勝負,中華隊當然得贏,否則如法製造出中華隊實力強勁的假象?否則這些外隊又如何對得起負責食宿招待的主辦單位?中華隊如果一直輸,會變成「窮輸盃」。不過,中華隊也不能一直贏,否則會變成「自慰盃」。

搞了半天,我也不知道中華隊到底該贏還是該輸。只知道,邀請隊伍成了一件很有學問的事,既不能太強,也不能太弱。在這方面,有時候我會很同情籃協。

打從陳信安、林志傑、田壘、吳岱豪、曾文鼎、何守正等主力球員一一掛傷號退賽之後,我就未曾對今年瓊斯盃中華隊抱過任何希望。這個意思是說,他們打出任何成績我都會接受,只因為,若不是所謂的「F4」退出,他們有很多人永遠不會有機會披上中華隊的球衣。

如今,打出墊底的成績被罵得狗血淋頭,我倒想問,今年瓊斯盃的外隊陣容,約旦、卡達和哈薩克等,是即使中華隊陣容完整都在亞錦賽打不贏的球隊,如果這支中華隊真贏了,那F4或許該繼績養傷二十年了,因為中華隊已經不需要他們。

但球員真的不需要負任何責任嗎?倒也未必。如果真如媒體報導,球員只在乎是不是能夠看到兒子、有沒有上場時間,那麼我們大可讓其他奢望著穿上國家隊戰袍的球員來為國征戰。

最有趣的,大概就是南韓教練鄭光錫的責任和去留問題。去年老鄭帶中華隊在亞錦賽打出近年來最好的第六名,但是由於調度有「七六人隊」之嫌,引來不少責難,今年接下中華隊,主力球員又不約而同養傷去,賽前已經讓人覺得大勢不妙。

果然,現在什麼溝通不良、戰術失序、調度胡搞的說法全數出籠,「小鄭換老鄭」的呼聲排山倒海而來。我想問的是,當初籃協聘請鄭光錫的目的為何?是想給他時間,好好整頓國家隊?還是只為了填補本土教練銜接上來的真空期?

如果是前者,為何我們如此心急?為何不和鄭光錫簽長約宣誓決心?如果是後者,我沒有話說。

我的意思是,如果只是為了找一個人來責怪、來負責任,事情很簡單,怪教練、怪籃協、怪球員,悉聽尊便。但我們為何總是認為,只要端出了一個口號、一個決策,事情就會水到渠成,一切就會馬上好?

國家隊的經營沒有那麼簡單,不是換了教練、換了球員,喊著「2008前進北京」,萬事就OK。培訓的完整計劃、目標、階段性在那裡,怎麼作、怎麼執行、怎麼管控監督,才是重點。

如果聘請外籍教練的方向確立,如何要求他建立一至三年的計劃,如何協助他沒有語言溝通的問題,如何讓他協助本土教練成長,這才是我們應該注意的細節。

這些重點都確立了,一兩次亞錦賽、瓊斯盃的挫敗,都是可以接受的,因為所有人都知道要走的道路和目的地在那裡。也唯有如此作,the blame game才能不再成為每年重大賽事之後眾人互噴口水的「會外賽」。

(Photo source: Yam S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