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登於2008年10月號美國職籃雜誌)
從事籃球寫作很久之後,我才發現,在比賽或事件當下所作的判斷和反應,往往不見得是正確的。或許這和我個人功力不足有關,但無論如何,在北京奧運之後再回頭去想思考一些問題,得到了不同的答案。
好啦,我得承認,以上說法只有一半正確。另一半的理由是,我跑到北京去了,所以上個月的專欄暫停,這也是這篇觀察遲到的原因。
Are you FIBA enough?
美國隊今年雖不能說是「笑取」北京奧運金牌,卻也沒有遇上對手的驚人抵抗,終於成功復仇。這來自於美國籃協男籃小組的用心,也證明了以美國強勁的籃球根基,只要用心,絕不會有太差的成績。
然而,今年美國隊的表現印證了我過去的觀察:無論美國隊怎麼努力,他們都「不夠FIBA」。意思是說,即使他們有訓練營、有熱身賽,甚至找了國際裁判來吹比賽,仍無法完全掌握FIBA主辦國際比賽的「精髓和訣竅」。
這是環境的問題,因為美國的籃球體系和FIBA體系完全不同、分道揚鏢,即使是NBA球星等級的球員,都無法在短時間內克服。
讓我感受最深刻的,是美國在準決賽迎戰阿根廷的第二節。這場比賽美國首節就以30-11大幅領先,而吉諾比利開賽沒幾分鐘就扭傷腳踝退場,是更大的利多,眼見美國就要血洗阿根廷。
不料第二節風雲變色,阿根廷以史柯拉為首,在這一節打出29-19攻勢再度拉近比數。這段期間,你完全可以感受到美國的手足無措和無奈。
手足無措,來自於阿根廷堅守區域考驗美國外線。美國控球威廉斯和保羅一再切傳,外線卻一再不進,也很奇怪的放棄禁區攻擊,搞了半天導來導去沒有人敢出手,剎那間我還以為自己看見了「美國達欣隊」,心想著「原來不會破區域的不只是台灣球員,連NBA球星也不會啊」。下半場,K教練馬上換上奇德主控,奇德三兩下就傳到籃底,霍華和安東尼幾次成功得手之後,比賽節奏又恢復了正常,終場美國以二十分大勝。
美國的無奈,來自於FIBA國際裁判的執法尺度。像史柯拉這種從國中時期就開始打FIBA比賽的「國際球棍」,對裁判的尺度熟得不能再熟,何時該下手該撈球,何時可以出拐又不被抓,簡直已經內化為他籃球本能的一部分。美國或許仍有球星光環影響,也不擅長打暴力籃球,一時間被整得哇哇叫,自己一下手裁判就響哨,自己快被打死了裁判當沒看見。
這也來自於籃球環境和風格的不同,NBA裁判會保護球星和進攻球員,國際裁判那管你那麼多,他們的目標是建立場上權威,也不容許被挑戰,說難聽一點,他們有時候根本已經走火入魔,就是想藉著整肅大牌樹立權威。長期觀察下來,坦白說,我不欣賞NBA過度保護大牌的作法,但我更不欣賞FIBA裁判那種有時近乎流氓、「我就是要搞你,怎樣?」的作法。
在這種環境之下,其實國際賽的肢體對抗程度比NBA還高出一倍有餘。如果九零年代的活塞稱作「壞男孩」,那麼我已經不知如何來形容阿根廷的髒了。
正如同我以前寫過的,這是個無解的習題。美國不會為了國際賽而全面向FIBA靠攏,他們所能作的,頂多就是多安排幾場熱身賽罷了。而只要美國無法了解FIBA比賽的眾多「綿角」,他們就還是有可能被打敗的。
Ricky Rubio
曾經讀過,日本棒球有一種莫名的天才情結,諸如鈴木一朗、松坂大輔、達比修有這種選手,都被冠為天才的名號。其實,籃壇的天才情結也不會差到那裡去,而且不分國界。
西班牙年僅十八歲的魯比歐,成為眾人力捧的最新籃球天才,有人形容他是在網路上竄起的籃球巨星。他在2006年歐洲十六歲級(Under-16)男籃錦標賽冠軍戰出戰俄羅斯二度延長獲勝一役,包辦51分、24籃板、12助攻加7抄截,從此一砲而紅。但他之所以在全球走紅,全靠網友在Youtube瘋狂上傳、收看他的比賽畫面。
我很確定,來自全球的媒體對他也都很好奇,因為奧運期間媒體對他十極為豐富的報導。
那麼,魯比歐到底是不是天才?很不幸,我的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非常肯定。看過他之後,突然覺得詹姆斯也不是那麼天才,而名氣曾經盛極一時的中國後衛天才陳江華,和魯比歐的差距更是遙遠。
在北京平均4.8分、4籃板、3助攻和2.1抄截,投籃命中率只有兩成八的成績,看起來很不天才。不過我們要知道,魯比歐才十八歲,雖非每場先發,卻已是西班牙國家隊的頭號控球,也是教練在關鍵時刻最仰賴的場上指揮官,這是很少見的。
其次,魯比歐在防守和組織進攻上的表現,絕對遠遠大於進攻,這更不簡單,因為一般年輕球員多是攻優於守。和進攻比起來,防守或許更需要天賦。魯比歐對於對手下一秒的動向、傳球的企圖、下手抄球的時機,判斷都非常精準。那種直覺,不太像是一個十八歲的球員。
看魯比歐打球,可說是既令人興奮又讓人感到舒服。這形容好像有點A,卻是千真萬確。親眼見到魯比歐打球,或許可說是我在北京最大的滿足。
Anti-US Sentiment
感覺上,絕大多數台灣球迷應該是樂於見到美國男籃成功復仇、重返榮耀的。很奇怪的是,人在北京卻有一點詭異的感受。簡單的說,非常能夠感受到廣泛而強烈的反美情緒。
中國對日本和美國兩大強權都有著特殊想法,雖然雙方交往,但彼此都擺明了沒什麼好感。比較起來,中國和歐洲、拉丁美洲走得比較近一點。這種政治情緒,竟然也若有似無的蔓延到籃球場上。
我觀察的結果是,中國球迷特別喜愛布萊恩,對其他美國球員也分別有支持,但是只要比賽開始,就群起「反美」;美國隊的失敗,彷彿就是他們的快樂。
中國隊當然是北京球迷的最愛,但我相信,即使台灣有不少支持姚明的球迷,要他們支持中國男籃,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多數人寧願為美國隊或阿根廷加油。
台灣和中國在政治場上的距離,就這麼反映在奧運籃球場上,有點意外,又有點不是那麼意外。
China Watch
中國籃球很幸運──當然,他們也很努力,在國際大賽總是能贏下一場原本不被期望能贏的比賽,曾經慘遭毒手的國家包括義大利、塞爾維亞、斯洛維尼亞,今年的苦主則輪到德國。
但從另一方面看來,中國籃球即將面臨另一個巨大的挑戰──後姚明時代。姚明今年仍以19分、8.1籃板的成績扮演中國的擎天一柱,這不意外,不過他的國家隊生涯總有一天會結束,而王治郅、劉煒等這一批人也會和他同時離開。
很不巧的,上述這些球員都還是中國隊的要角,也就是說,中國即將面臨「黃金世代」淡出的衝擊。往後看,易建聯和陳江華等年輕球員都還銜接不上,甚至可說是進步幅度令人失望。因此,中國的國際名次有可能要面臨陣痛期。甚至,如果他們不小心,在亞洲可能就會遭到狙擊──雖然這可能性不高。
長遠而言,倒是比較樂觀的。許多人都認為,籃球已經取代足球,成為目前中國最「火」的運動,有更多人參與這項運動,官方也願意投入更多資源來投資籃球。
而以NBA為首,各國的「籃球工作者」,包括球員、聯盟、廠商、球探、媒體、經紀人在內,近年來都已大舉進軍中國,而中國籃球向外開放的程度,也是各項運動僅見,這一切都為未來中國的籃球發展打下根基。也就是說,目前的人才荒和青黃不接,未來應該會得到解決。
到那個時候,才會是中國籃球再往上走的時機。
Rule of Engagement
新的奧運晉級規則,對亞洲球隊將會是相當的不利。如此下去,說不定未來奧運籃球將成為中國的專利,因為亞洲很可能只剩下一個冠軍名額得以參賽。
目前奧運參賽規則為保障地主國與上一屆的世錦賽冠軍,然後加上五大洲的冠軍,以及歐洲與美洲的亞軍,加起來已經有九隊,剩下的三隊則由最終資格賽來決定。
今年亞洲有中國和亞錦賽冠軍伊朗,中國打進八強,但伊朗被打得灰頭土臉,完全沒有競爭性。依照五大洲輪流的慣例,短期內奧運將不會在亞洲舉行,換句話說,想進奧運除了打上亞洲冠軍,別無他法。
這個原則是跨運動項目的,但是在棒球項目反而保障了亞洲的球隊。相較於亞洲球隊很難在籃球最終資格賽出頭,棒球的三張外卡之中,亞洲的台灣和韓國就占去兩個,韓國甚至奪冠。
奧運是綜合性賽會,而且有運動員參賽的總量限制,不像世錦賽是單項錦標賽,所以無法採用世錦賽的二十四隊。平心而論,十二隊實在是少了點。如今改成這種制度,我看籃協以後也不必再喊前進奧運了,因為沒有人會相信。
(Photos source: draftexpress.com, xinhuanet.com, beijing2008.cn, usabasketbal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