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
SBL第五季正要開打之際,傳出兩名籃球員涉嫌吸毒的消息。有朋友說,這可能是SBL崩盤和沈淪的前兆,悲觀主義者如我,此時卻展現出極度樂觀。放心,無論涉案者是大牌球星或無名小卒,SBL和台灣籃球都會繼續的向前走下去。
因為我了解,多數球迷都抱持著「專業歸專業、道德歸道德」的看法,正如同多數人認為「體育歸體育、政治歸政治」一樣。無論是NBA還是台灣籃球,只要事過境遷,還是馬照跑、舞照跳,球星依舊是球星。
這種情況也不僅出現在台灣,最近國際體壇上,至少就有職棒球星邦茲(Barry Bonds)、田徑明星瓊絲(Marion Jones)和女網好手辛吉絲(Martina Hingis)涉嫌吸毒的消息,但多數人仍選擇相信。
有時候,我自己也很掙扎,「應該將場上的專業表現,和場上的私生活作出劃分」這種想法究竟正確嗎?
世上沒有任何人是聖人,或許沒有必要舉著道德的大旗,去要求球星成為一個完人。但有更多時候,球迷和媒體這種夾雜在專業和道德之間無所適從的縱容,卻可能是讓這些球員更加無所謂、更加沈淪的根本原因。
正因為來自球迷或粉絲的諒解是輕而易舉,正因為他們在球場上傑出的表現是毋庸置疑,也正因為他們對球隊或企業是具有價值的資產,所以他們能夠更輕易的、以最小的代價獲得原諒。當球場燈光點亮、球迷忘情吶喊、投球進網的一剎那,所有煩憂都可以被拋在腦後,都可以被忘記。
在理論上,這些球員應該受到譴責,因為他們扮演著示範性的作用,他們的紀錄或許應該被註銷;但在現實的世界裡,他們只會是兩個不小心被抓到的倒楣蛋,道個歉,停賽個五場十場,一切雨過天晴。
話說回來,任何聯盟或體育運動都是社會的小小縮影,所以即使有人吸毒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令人好奇的是,如果犯行屬實,SBL將會作出什麼處置?真的只決定停賽場次,發表聲明表示遺憾就夠了嗎?
到目前為止,我相信SBL沒有對於吸毒球員的處置規定,也沒有藥檢的打算。一旦案情確定,屆時可能還會再亂上一陣子。同樣的,這也不令人驚訝,因為SBL以往也沒有針對罷賽球隊的罰則,更沒有針對大規模群架的處理原則和規定。
換句話說,一切都等出事了再說,反正腳痛就醫腳,頭痛了就醫頭,如果全身都痛,躺久了自然會好,再不然就是砍掉重練。
在SBL的籃球字典裡,沒有「未雨綢繆」這句成語,自然也不會有「見微知著」。只有達成選秀共識,與大專體總達成逐步切割共識,最後卻自己跳出來高聲嚷嚷「我們沒有球員,怎麼辦」的烏龍。
SBL已經是一個披著業餘外衣、行職業之實的聯盟,包括球員、球隊和聯盟在內,都希望享受職業級的待遇,卻沒有一造願意負擔職業級的心力、投資和成本。這自然有點不倫不類,但平心而論,有可能是目前唯一適合台灣的方式。那麼我們要說,披業餘外衣行職業之實也就罷了,至少在心態上可不可以也職業一點?
很多時候,SBL的心態用一句簡單的話來形容,就有點像是「我們覺得民主是個很好的idea,但我們反對投票」。
真正有可能讓SBL崩盤和沈淪的,並不是兩名吸毒的球員,而會是台灣籃球凡事都見招拆招、且戰且走的心態,眼中只有今天、能撈就撈的作為。SBL之所以還認為它自己在往上走,可以不用想太多、不用作太多,是因為它的票房和媒體注目確實都還在成長。
所以,一切都回歸到原點,回歸到掏錢的人。在球賽現場的人,在電視機前的人,都可以make a change。如果球迷和媒體不應該再縱容球員,也不應該再縱容不求進取的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