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2001中華隊換血
不知為什麼,大家又討論起2001年中華隊的大換血。也許,在未來的10年內,這都是個不會退燒的話題。在此提供幾點在下的看法:
1. 據我個人的了解(這不是推托的理由,而是事實),當年之所以有大換血的動作,並不在原先的計畫之內,純屬意外。原因在於,部份球員在接受徵召時並不爽快,甚至傳出條件說(不要問我細節,我不會說的,抱歉),剛好當年冒出一票有潛力的年輕球員,於是順水推舟的促成了完全沒有規劃的「大換血」。
2. 打從一開始,我就不反對全盤換血,甚至為此和留侯等圓球作者有過爭論。我個人的邏輯是,這就像在答一題單選題,不是選A就是選B。你必須作的是,先判斷出那一個會是比較可能答對的選項,然後作出選擇。
是的,全世界大概沒有幾個國家會作這種換血,但恕我直言,籃球場上往往是個結果論的世界。如果中華隊在換血後成績提昇,今天就不會有諸多爭議。
3. 所以,我認為「換血」並不是原罪。真正的錯誤是,為什麼換血是如此沒有計畫的換,導致「敗血」?而最不可原諒的是,在換血三年後的今天,即使中華隊在亞錦賽成績已落到11名,仍不見中華籃協作出任何解釋和規劃?逝者已矣,來者可追,球迷往往是很可愛的、健忘的,可惜的是,CTBA到現在還在打爛仗。
4. 那麼,錢一飛錢教練在整件事中起著什麼樣的作用?以「裕隆派掌控台灣籃球」的角度來觀察這件事的人,恐怕都錯了,因為裕隆在當年撤出CBA之後,就已經放棄國內籃球的主導權。
以錢教練的權責而言,2001年大阪東亞運他是成功的,無可置喙的。推薦李雲光擔任總教練,我個人認為是欠缺考量的。這裡該問的是,籃協的國家隊教練遴選機制,為什麼沒有在這個環節發揮作用?是隨便指名就能上嗎?還是另有規矩?或是根本沒有這個機制?
對於錢一飛教練,我在此必須說一句公道話,他對台灣籃球的貢獻,絕對是正大於負。是的,錢教頭有時內舉不避親到我無法接受的地步,但他帶出去的國家隊戰績都還不太差,他對球隊的紀律要求比其他教練嚴格,在他手底下的球員,即使沒有進步,至少沒有變爛。在台灣,You can't ask for more...
話說回來,中華隊換血三年,可說是徹底失敗,但這批球員的天份還是擺在那裡。我的看法是,目前是最適合聘請外籍教練的時機。一方面,國內可用的教練也差不多「消耗」完了,還有一批被列入「黑名單」者,上屆成績爛到第11名,一時之間恐怕也沒有敢接這個爛攤子。另一方面,國內中生代教練青黃不接,新生代未成氣侯,請個有料的外籍教練,採任期制並定出要求目標,同時安排新生代教練擔任助理教練。屆時如未達成績標準,洋教頭就走人。頂著成績的壓力,洋教頭的認真態度不致於打折,操球員也絕不會手下留情,對中華隊有利無害,不是嗎?
有圓球作者對我說過不下數次,「要花錢的事,中華籃協絕不會作的」,但有時用錢來解決最實際,也最有用,不是嗎?
*我看台灣籃球員心態
看到有人討論起國內籃球員的心態,本站作者小朱認為(大意是如此),唯有給予國內球員「前途」和「錢途」,台灣籃球才能步上正軌,台灣球員才會在看得到明天的前提下,競競業業的努力。
我並不反對這種說法,如果國內籃球員能有更好的出路,確實會對他們產生更強大的刺激和鼓舞。但我還有另一個面向的看法,我會希望台灣球員們更能帶著「感恩」的心情來看待籃球,特別是一線的球星們。如此,台灣籃球會更健康。
我們在質問「球員能夠從籃球獲得什麼」的同時,不妨倒過來想想看,籃球帶給了這些球員什麼?從學生時代起就支領甲組球隊的營養金,從學生時代起就擁有的大批球迷,另有升學的保送資格,有幸當選國手的球員,因此而得到許多出國的機會,再幸運一點曾經趕上中華職籃CBA的人,大學時代就已經有6位數的月薪。
即使以一名甲組球員來看,現在這個時代,到那裡去找一個可以靠打球為職業的工作,而且還是個一年打30場球,每個月平均可以領3-4萬元(頂級者6-10萬不等)的工作?如果我們以國泰女籃為例,她們的薪水、福利和年終獎金等拉拉雜雜加起來,更是一般上班族遙遙不及的。
也就是說,我以一個上班族的角度來看台灣籃球員,籃球那裡負了他們呢?我真的看不太出來。
許多NBA球員,包括魔術強森、喬丹在內,總不忘記以「感恩」的心情來看待籃球。如果不是因為籃球,今天他們不會是超級巨星,不會有今天的地位和財富。台灣籃球和NBA的等級當然沒得比,但如果能以「感恩」的心情來看待籃球,是不是更健康一點?我想答案會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