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一切都已不新鮮了,亞洲各國籃球推行的「洋務運動」早已行之有年,而「西亞人來了!」的驚呼,和美國流行樂壇前後兩次遭遇「英倫侵襲」 (British Invasion) 時發出的「英國人來了!」警語,也殊無二致。
藉瓊斯盃進行時觀察亞洲各國的籃球發展,特別在今年多國派出國家隊的背景下,是很有趣的一件事。其中,約旦和黎巴嫩有著鮮明對比,值得玩味。
約旦請來曾經兩次率領安哥拉殺進奧運的葡萄牙教練帕瑪 (Mario Palma),收效顯著,到目前為止,約旦是瓊斯盃各隊內外、攻守最均衡,最有組織的隊伍。長人能內能外,後衛表現適得其分,或許只是材料好,但帕瑪這個廚師至今表現也有目共睹。
如果你注意一下,約旦陣中幾乎有一半是外籍球員,也就是說,他們和許多國家一樣,以歸化來解決國內籃球人才不足的問題。
再看黎巴嫩,自從前任總教練保羅離隊之後,可以用分崩離析來形容,如今幾乎看不出他們曾經殺進世錦賽,而且令人驚艷的過往。目前黎巴嫩依然聘請南斯拉夫籍的教練,但任何人都看得出來,此刻的黎巴嫩已再度走回喬依 (Joe Vogel) 和法迪 (Fadi Khatib) 「兩人球隊」的老路子。
亞洲各國籃球的洋務運動,有的從教練下手,有的從歸化球員下手,也有協會是很積極的在全面和歐美接軌,許多國家是三管齊下。這需要錢,需要心力,也需要長期政策的配合。
這種普遍現象,當然有其形成背景。東亞國家由於先天條件不足,在世界性賽事陪榜居多,不願再淪為笑柄,只有一條路,那就是在學習歐美籃球專業的同時,也尋求短期特效藥。至於西亞和中東國家,由於籃球風氣實在不盛,多數面對「有錢沒人」的局面,自然就砸錢買成績。
中國在經濟快速成長的背景下,籃球運動市場也急速資本化、國際化,拜姚明旋風的推波助瀾與豐沛的人才庫藏,國際資源和人才大量湧入,可以說是全面性的在朝歐美、世界級邁進。
在這中間,南韓是很特殊的一個案例。長久以來我們總認為韓式球風獨樹一格,事實亦復如此,但南韓同樣走在「脫亞入歐」的道路上,全面性的提高身高,試圖擺脫往日的老路子。也因為他們的腳步晚了一點,這兩年走得極為辛苦,大家都覺得「韓國不再那麼準了」。
日本在「洋化」走了幾年之後,有所遲疑,目前面臨十字路口。菲律賓則毫無疑問,大量搜括遍佈全球的菲籍人才,歸化入籍,希望脫離「自爽」層級,在亞洲有所作為。
回過頭來看台灣,大家砲轟協會的不思進取久了,也有點疲倦了。但擺在面前的事實是,台灣有籃球熱情,但基層籃球專業不足,也需要一次優秀的國際賽成績來提振士氣,產生如同 2001 年世錦賽對台灣棒球的正面影響,讓台灣籃球能夠抬起頭來繼續前進。治本與治標,必須同時進行。
籃協為了今年亞錦賽請來南韓教頭鄭光錫,不知是擔任代打、犧牲打的角色,或是真有「向國外取經」的想法,不得而知。
無論如何,亞洲全面性向歐美籃球學習和前進的風潮,已經有其實證性的成效。對我而言,整件事非常簡單。如果你走不出去或不願走出去,至少試著將世界拉進來。最近出現不少對「重外人輕本土」和歸化球員的質疑,都是片面和短視的想法,並不值得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