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02, 2002

垃圾場雜記(19)

■談談WNBA
WNBA第六季悄悄的開打了,知道的人可能不多,在乎的人大概更少。

一直以來,我試著用公平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女子職業聯盟,天曉得女子職業聯盟要生存,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拜NBA相挺之賜,WNBA好歹跨進了她的第六季,這是個不小的成就。然而,WNBA很難受到公平的對待。在媒體報導上,在一般球迷的心中,她似乎只是個可有可無的陪襯角色而已。

* 有關於今年的WNBA,幾個可以注意的點如下:

* 很有趣的是,她也有西部重進攻、東部重防守的「NBA症候群」。

* 她已經發展成一個16支球隊的巨型聯盟,再也不能以小而美來形容。

* 洛杉磯火花(L.A. Sparks)在上一季中止休士頓彗星(Houston Comets)的四連霸,成為WNBA史上第二支冠軍隊。

* WNBA處處有NBA著墨的影子,上至球隊財務、營運、結構,下至教練。本季具有NBA教練、球員資歷的教頭就有:火花的前湖人球員Michael Cooper、奧蘭多奇蹟(Orlando Miracle)的前魔術球員Dee Brown、Miami Sol的前熱火教頭Ron Rothstein,還有紐約自由女神(N.Y. Liberty)的前小牛教練Richie Adubato。

* 國際知名的澳洲籍球員Michelle Timms,本季已經退休,轉任電視講評員。「WNBA喬丹」Cynthia Cooper,本季為第二年執掌鳳凰城水星(Phoenix Mercury)。

* 休士頓彗星也弄來了WNBA版的「移動長城」,除了6-2的前鋒Tina Thompson,還有創下NCAA女籃首度在比賽中扣籃紀錄的6-5新人中鋒Michelle Snow,以及前自由女神中鋒6-4的甜姐兒Rebecca Lobo,三個人都有一定實力。

* 西雅圖風暴(Seattle Storm)連續兩年選來狀元,去年選進澳洲6-5超級中鋒Lauren Jackson,今年則選進Uconn的超級控球Sue Bird

* 在籃球狂熱之州印地安那,狂熱隊(Indiana Fever)本季有兩名球星要粉墨登場,值得期待,分別是由神秘人轉來的得分後衛Nikki McCray(另一個球技、姿色兼具的甜姐兒),以及去年選秀探花、卻因受傷全年停賽的6-2前鋒Tamika Catchings。

* 本季東區看好自由女神和克里夫蘭搖滾者(Cleveland Rockers),西區依然看好由宿敵火花和彗星爭霸。

WNBA逐年下滑的票房仍然要接受考驗,失去了競爭對手ABL之後,使WNBA能夠心無旁鶩的全力發展擴張,卻也同時讓她失去了某種程度的競爭力。另外值得憂心的是,WNBA和工會的三年約即將於本季結束後到期,目前工會對球員薪資過低相當不爽,甚至聲稱球隊作假帳、謊稱虧本,談判結果會影響到聯盟的後續發展和遠景。

打從和ABL競爭的年代以來,WNBA就採取低薪政策,最高薪不過8萬美元,最低大約3萬,這也是她不敢禁止球員在季外至各國職籃打工賺錢的原因。當年頂級球員年薪達15萬美元的ABL,撐不到兩年就玩垮了,江山大一統的結果,市場獨佔的WNBA說話自然更大聲。想想看,如果NBA的KG年薪以2000萬計,每年打100場,每場就進帳20萬,WNBA球員打兩年還賺不到這麼多,真是夠誇張。

本季,已經有不少歐洲球員退出WNBA返回祖國,一方面準備即將在大陸開打的世錦賽,另一方面,回到故鄉賺錢,薪水不會比WNBA差到那裡去,打球也輕鬆,何樂而不為。我相信,這會是WNBA的警訊和危機。如果資方一意孤行,最慘的結局會搞到收攤。

■談談裁判
每到季後賽,裁判就成為大家注意的焦點,而且我發現在台灣尤其嚴重,「8個打5個」、「陰謀論」、「瞎了狗眼」…這些字眼屢見不鮮。是不是我們都已經習慣了見到這樣子的裁判,所以自然而然會有額外的聯想?

對於今年季後賽出現的種種裁判爭議(事實上也不止今年了,過去三年來大概每年都有),我的想法很簡單,只有兩點:一、NBA裁判的水準變差了;二、在整個系列戰中的執法尺度無法維持一定的標準,落差過大。

有這種想法的可能也不只我一人,前幾天一個美國專欄作家寫得很妙:「俠客說擊敗湖人的唯一方法,由C開頭,T結尾(Cheat,指作弊、欺騙)。我也想說,季後賽的裁判爭議層出不窮,原因就是裁判諸公的水準S開頭,K結尾(Stink,表示很爛)」。

今年季後賽,湖人和國王展開「演技大戰」,Divac演得開心,Kobe偶爾也湊上一腳。有人還開玩笑的說,即使Divac身旁三公尺有人吹口氣,他可能也會跌倒。我覺得,演技也是比賽的一部份,如何爭取裁判的哨音讓自己得利,是每一支球隊、每一個球員都該注意的課題。然而,它不該成為球賽的主軸,影響到整場比賽的節奏。

如果演戲作假一點作用都沒有,你認為這場戲還演得下去嗎?所以,這是裁判自己太笨,未能藉著哨音將球賽維持在正軌上。再加上現在裁判「補哨」補得太兇,老想著這邊漏了哨就該在那邊補一個,搞到最後問題愈來愈多。

其次,你應該會發現,在上下半場或是各場球賽之間,哨音時而偏A隊,時而偏B隊的現象極為明顯。如此的裁判尺度,叫球員如何打球?如此的裁判尺度,自然而然會引誘球員將心思花在不該花的地方上。

對於NBA的裁判,我是愈來愈失望。當球員或教練會將每場球賽勝負結果都歸咎在裁判身上時,這是籃球運動的悲哀(國內也有此現象),但總裁David Stern表示有意採用instant replay來減少決勝期判決的爭議,是否也代表著部份心虛的反射?

爭議愈來愈多,我對裁判的期待其實很簡單,規則中怎麼規定,就怎麼吹,雖然所謂的superstar treatment難以避免,但應該減少至最低程度,特別是在寸土必爭的季後賽。最起碼,我就從來沒聽說過美國職棒也有superstar treatment,把明星投手的好球帶放得特別寬,或是把明星打者的好球帶縮得特別小的作法。NBA再這樣搞下去,總有一天會引火上身、玩火自焚,遭到真正的球迷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