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17, 2000

談談令人捉摸不定的Cincinnati

Cincinnati在Conference USA以16戰全勝封王,戰績28勝2負,加上原本排名第一的Stanford意外敗給UCLA,看樣子Cincy在下週的Ranking又會重登寶座。

Cincinnati本季兩敗分別敗給Xavier和Temple,其實都算得上是「輸給強隊的敗戰」(Quality loss),而Kenyon Martin近況驚人,最近九場除了輸給Temple那一場之外,得分全都超過20,和其他偶爾會「突槌」的列強相比,的確最有資格名列全美第一。

不過說實在話,Cincinnati這個學校一直無法得到我百分之百的肯定,教練Bob Huggins也始終無法贏得我百分之百的尊敬。這一切,恐怕都是歷史使然。

打從六○年代的Oscar Robertson時代起,Cincinnati重新躍上檯面,恐怕是1993年以後的事。當時他們有Nick Van Exel和Corie Blount,不過到八強就踩剎車,此役數年,年年看好,卻也年年雷聲大雨點小提早打包,經常是輸得莫名其妙。

Cincinnati有幾個特點,第一、這裡專門出產「飛人」和「跳人」,換句話說,就是體能條件特別優異的球員,除了Van Exel、Blount之外,還有Damon Flint、Erik Martin(現在台灣職籃幸福豹隊的馬丁)、綽號「直升機」的Melvin Levett以及超音速小前鋒Ruben Patterson可供佐證,目前的Martin和Pete Mickeal也可以算進去,個個都是飛簷走壁的好手。

第二個特色是,他們對招收專科學院(Junior College)的轉學生特別有心得,幾乎每年JC明星隊都會有人投奔Cincinnati。上面那一票裡面,除了Flint、Levett和Martin之外,清一色都是JC轉學生。

第三、或許不能說Cincinnati的球員場下素行都不太優良,但他們出狀況的trouble確實是多了點,不是學業不合格,就是打架、偷東西。至於展現在場上的球風,雖然辛辣無比,卻給人有勇無謀、全靠身體打球之感,否則也不致於每年都七早八早就被upset。

因此,Cincy的球員不是被歸類為「難以管束」,就是被認為「難以指導」,諸如自大型的Van Exel,只會打爛仗、不會打方法戰的Patterson與Blount。不過,Cincinnati出來的球員倒都是人盯人的好手,防守有一定的水準。

基於上述種種,雖然Cincinnati的戰績年年不惡,教練Bob Huggins卻一直只被認為是個recruiting的好手,專門把一群洪水猛獸湊在一塊,管束不嚴,季後賽只能鳥獸散。而Cincinnati的球員則始終被打上問號、被貼上「莽夫」、「麻煩」的標籤,撕也撕不下來。此外,NCAA也一直盯著Cincinnati的招生問題,試圖扒出違規事項予以懲處。

這就是Cincinnati最讓人捉摸不定的地方,他們的戰績顯赫、條件一級棒,但是私底下這些球員是什麼樣的球員?這是什麼樣的一支球隊?Huggins又是個什麼樣的教練?

季初Basketball Times這份刊物曾對Huggins作過專訪,Huggins對Cincinnati的風評當然心知肚明,不過他強調,過去是過去,今年這批球員都是「面惡心善」的乖寶寶,場上認真打球,場外從不缺課、努力唸書。

事實會是如何呢?今年Cincinnati的聲勢再起,轉眼間六十四強即將開鑼,六月份NBA選秀會中預料也會是Cincinnati球員的天下。往後這幾個月,將是Cincy證明自己的好時機,究竟是一舉扭轉眾人對他們的「成見」,還是證實大家的刻板印象正確無誤,值得我們密切觀察下去。

今年三月「瘋狂加一級」

猶記得我高中的生物老師,總喜歡用「王八蛋加三級」、「豬八戒加N級」這個他專用的字眼,來形容對我們這群不成材、不受教學生的憤怒與失望。如果借用他的說法,今年三月的NCAA將不只是瘋狂,而會是「瘋狂加一級」。

為什麼?光看過去這七十二小時的戰況,心中大概就有點感覺了。

毫無疑問的,曾分別盤崌排行榜首相當長一段時間的Cincinnati與Stanford被公認為今年表現最穩定的兩隊,但是Cincinnati在C-USA錦標賽首戰就掛了主將Kenyon Martin,最後還輸給St.Louis;Stanford則是例行賽兩度敗給Arizona,形同拱手讓出西區第一種子。這兩隊似乎都在最壞的時刻出現不太穩定的戰力。

整體來看,過去三天來有八支排名全美前25的球隊在聯盟例行賽敗給沒有排名的隊伍,雖然不致於落到打不進六十四強的地步,卻讓人對他們的實際戰力打上問號。

幾支原本名列分區第一種子候選的強隊,除了前述的Cincinnati、Stanford之外,Michigan State今年一共有7場敗仗,比預估多了一點,Mateen Cleaves的個人表現也一直上不來,有點危險。Temple則因為Atlantic 10聯盟整體實力不夠強,雖然勝場數夠多,仍無法取信於大眾。Ohio State球季後期表現漸入佳境,卻又在聯盟錦標賽莫名其妙敗給實力差一級的Penn State。被喻為大黑馬的LSU,在各強校落馬後原可能藉著取得SEC錦標賽冠軍之利攀上第一種子,但也陰錯陽差敗給Arkansas出局。

加加減減,到最後突然發現唯一還沒出狀況的,只有Duke。無巧不成書,本站網路票選今年NCAA冠軍,從一開始Duke就是眾網友的最愛,難不成這些網友都有先見之明?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Auburn的明星前鋒Chris Porter在季末被禁賽,申請復出的訴願也遭NCAA駁回,使十分被看好的Auburn元氣大傷;而Cincinnati則因為Kenyon Martin突如其來的一摔,冠軍之路頓時看來不是那麼晴空萬里。如果加上聯盟錦標賽一團混亂、冷門頻頻的戰況,這兩名球員的缺席,不只影響到該隊的前途,更打亂了原先預估的情勢。

首先,Cincinnati有可能不在四個分區第一種子之中,因為Selection Committee在排種子順位時會考慮各隊的傷病狀況。其次,各分區第一種子和二、三、四種子之間的實力差距不再像往常那麼大。

換句話說,在六十四強錦標賽正式擊鼓開戰之前,今年幾乎沒有一隊是特別被看好的冠軍隊,頂多只能說有「一堆」有冠軍希望的球隊,而且今年的戰局恐怕會格外混亂。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來,這樣也好,一方面戰況更加撲朔迷離,使球迷更加瘋狂、更加期待自己支持的球隊成為灰姑娘;一方面逐年下滑的電視收視率則有可能因此提昇。

然後,再想想一個問題:北卡有可能不在六十四強名單上!如果這還不足以令喜歡籃球的你發狂的話,我不曉得世上還有什麼事能挑動你的神經。

Sunday, April 16, 2000

亞洲籃球勢力消長

兩年來的亞運與亞洲盃,我們都見到中國不費吹灰之力的笑奪冠軍,這種情形有點像是塞爾提克與公牛的全盛時代,因為你所能問的唯一問題就是:誰是第二?然而中國仍會繼續統治亞洲籃球霸業嗎?

短期內,是的。眼光再放遠幾年,答案是「不一定」。

去年七月間的世青錦標賽,賽前在NBA達拉斯小牛隊安排下遠赴美國德州集訓的中國青年隊,在十六隊中排名倒數第二,只贏了地主國葡萄牙,在亞洲參賽國中還輸給第十四名的日本,更別提第十的卡達。其中兩場分組預賽分別以59-119被美國砲轟,並以65-82的差距敗給埃及。

無論是那一級,打遍亞洲無敵手的中國在世界賽被無情摧殘早已是不爭事實,否則為什麼在奧運得了個第八名就高興得要命?然而中國的籃球水準幾年下來並沒有相對的進步,世青的慘敗,只是第一個警訊。

硬要拿亞洲和世界級比較,或許有些殘忍。但即使以亞洲本身而論,未來也可能出現勢力的消長變化。近年來最引人注目的是西亞勢力的興起,諸如卡達、黎巴嫩等國,都已是不能小看的對手。中亞的哈薩克、吉爾吉斯等國,充其量扮演攪局者。東亞的台灣、南韓、日本,雖是亞洲最「瘋」籃球的國家,實力也沒有太大進步。

中國為什麼能一路長紅?有一次與國內一位籃壇前輩聊天,他一針見血的說:「如果把中國的身高拿掉,亞洲還很有得拼!」言下之意,籃球是現實的,中國隊的身高對其他國家來說好比萬里長城,你的每個位置都比對手矮十公分,怎麼打?

但是不要忘了,各國的身高也一直在向上爬,尤其是西亞國家。西亞國家直到近幾年才開始重視籃球,他們發展籃球的方式偏向「向外取經」,聘請美籍教練、請美國教練至該國舉辦教練講習...樣樣都來。如果觀念、身高能持續進步,總有一天,他們會開始威脅中國的霸業。

那麼中國的問題在那裡?我認為教練占很大的因素。包括中國、台灣、日、韓在內的東亞國家有幾個共通的現象,其中之一是教練人才不足,所以每年挑來挑去,「中獎」的人總不出那幾個,日本的小濱元孝是最典型的例子,台灣....大家心知肚明就好。有體能條件、水準日益進步的球員,卻沒有相稱的教練,打不出該有的成績也是自然而然的。

詭異的是,這幾個東亞國家接受資訊的程度都比西亞好很多,也不是沒有教練去歐美「取經」過,但是四十二章經卻總是連一章都沒取回來。

中國仍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長人一抓就是一大把,不過在籃球的世界裡,巨人歌利亞是不見得每次都贏的,假如小大衛夠認真打拼、假如卡達再多幾個Yaseen、日本再多幾個像麥可高橋一樣的黑人,小大衛終究會有擊敗巨人的一天。誰會是這個小大衛,目前也許不得而知,不過亞洲籃球勢力重心的逐漸轉移,會是未來幾年非常值得觀察的焦點。

Monday, April 10, 2000

高矮胖瘦各取所需

自歐洲職籃開放外籍球員加入,乃至亞洲、南美洲職籃組織慢慢興起、發達之後,所謂的「傭兵球員」就逐漸在全球蔓延開來。觀察各國傭兵可以發現,在不同的區域會有著不同典型的球員愛好。

輸出傭兵最多的當然是籃球祖師爺美國,舉凡打不進NBA和其他聯盟、遭到NBA淘汰,或是純粹打算賺銀兩花花的球員,都是每年流落異鄉的球棍。近來東歐籍(尤其是南斯拉夫、克羅埃西亞)的傭兵也多起來,因為他們的水準僅次於美國。其他國家倒不時興此道,一來水平不夠沒有人要,二來則是不喜離鄉背井。

歐洲國家的球員身高不差,但是缺乏靈活的長人,因為歐洲人難免患有反應遲鈍的「白人症」,擅長在禁區打野戰的摔角型好手則是另一個需求。因此,歐洲球隊找洋將絕對以身高體重為第一考量,這就是為什麼以前在台灣打戰神隊的瑞狄克(Andre Riddick)能在法國找到頭路,而崔爾(Tremaine Wingfield)卻只能停留在土耳其的原因。

矮將不是不受歐洲歡迎,但絕對得是十分鐘能砍進十分的得分神手,能兼打控球最好,否則他們也沒什麼興趣。前聖母大學、湖人後衛David Rivers在希臘、義大利都吃得很開,就是這個原因。

歐洲國家,特別是希臘、義大利、西班牙和法國,出得起相當高的價碼,甚至不比NBA差,成為打工球員的第一志願自然不稀奇。混不到這些國家的,通常會把眼光轉向南美洲。波多黎各、巴西等地的職籃也打得熱熱鬧鬧,唯球技水準與薪水都比不上歐洲。

連南美都「考」不上的球員,只好轉至「第三志願」亞洲發展。亞洲國家很妙,希望洋將來增加職籃的看頭,但是不願洋將搶了本土球員的風采,像台灣、南韓都定出身高限制,中國不限身高,但限制洋將上場「人次」(四節五人次)。

亞洲球隊當然缺長人,但是一來身高有限制,二來球迷普遍不喜禁區肌肉戰而偏好高來高去的流暢球風,三來出不起太高薪水。身高介於六呎三到六呎八之間,在美國被稱為「Tweener」混不下去的球員,反而成了亞洲的最愛。

他們的身材和球技在美國也許是第三流,不過和亞洲球員比起來則好上一截,這是他們的生存空間。像以前戰神的泰勒(Todd Rowe)、宏福的傑諾(Jerome Harmon),現在戰神的李斯(Brian Reese)、達欣的班尼特(Von Bennett),日本JBL的Tom Kleinschmidt、南韓的Eric Eberz都屬此例。

有兩點附帶一提,第一點是亞洲薪水雖不及其他區域,但球隊付薪水還算乾脆,有的歐洲球隊結束球季後宣布倒店,洋將連薪水都領不到,等於作義工,只好自認倒楣。第二點,偶爾也有不錯的球員莫名其妙流落到亞洲,前宏福洋將羅德斯(Johnny Rhodes)即為一例。

籃球傭兵市場自有一套運行的供需規律,在亞洲打球的洋將多半在亞洲各國之間繞來繞去,如先後轉戰台灣、中國,現在日本第二級的泰勒;現在南韓的前達欣洋將賀夫Mustapha Hoff、前裕隆漢尼伯Rod Hannibal,就是這個道理,倒也相當有趣。回歸基本面,唯有紮實全面的球技,才是討生活的最有效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