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junkyard diary.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junkyard diary. Show all posts

Saturday, December 27, 2003

垃圾場雜記(43):籃壇2003年回顧

年紀一大,就覺得每年過得特別快,而且記憶力愈來愈差。2000年千禧的世紀交接不是還around the corner?怎麼轉眼間就要2004年了?2003年的NCAA冠軍是誰?哦...想起來了,是Syracuse。

每一年的年底,對籃球迷而言都是個特別的時刻。特別是,如果你是個什麼都看的籃球迷。籃球似乎總讓你學到了更多,也帶走了你記憶中的某些東西,既讓你快樂,也讓你哀愁,就像人生一樣,隨時有獲得,也經常有「失去」,悲喜交加。

2003年的NBA,馬刺二度封王。是的,在某些人的眼裡,他們打球實在不具備太多觀賞性,甚至可以說,馬刺對籃網的總冠軍戰系列確實不如西區季後賽任何一輪精彩。但對我這個屬於籃球「基本教義派」的信徒而言,我還是很高興見到「nice guys finish first」。

我很開心的看到Steve Kerr用他的「一百零一招」─跳投,為自己的生涯寫下光輝的句點。心服口服的承認,Tim Duncan是當今最具主宰性和全面性的NBA長人,也是每個籃球員的典範─無論建祥兄認為他是多麼得到「斑馬」(裁判)的厚愛。

見到湖人王朝的戛然中斷,Kobe Bryant和Derek Fisher眼中的淚水,對我來說,那並不值得傷心,因為每個王朝總有起落。湖人「Showtime」沒有1986年敗在火箭手下的錯愕和震驚,就不會後來的二連霸。

我們也親眼目送了兩名足以名列史冊的偉大中鋒:David Robinson和Alonzo Mourning。他們都不完美,D-Rob直到退休仍難撕下「軟弱」標籤,有人指稱Duncan才是D-Rob生涯得到救贖的key man。Mourning終其生涯求一冠軍而不可得,和查爾斯爵士一樣抱憾引退,更遺憾的是他因為腎疾被迫提前結束球場生涯。

但毫無疑問,他倆都是不折不扣的傳奇人物,那種能夠讓你說給兒子聽的人物。你還能見到第二個海軍官校出身的偉大中鋒嗎?你又還能見到多少個以6-10身高主宰球賽、主宰防守的偉大中鋒?

在夏天的美洲奧運男籃資格賽,美國夢六展現「王子復仇」的決心。這還不是他們最理想的陣容,但是在比賽中,我們至少看到了老美「卯起來打」的企圖心。

NBA那個不太受人疼愛的妹妹WNBA,倒是冒出了不少驚奇。底特律震動隊如其名,一舉奪得冠軍shock the world,暫時終結WNBA由彗星和火花分庭抗禮的時代。而老馬這一家子也真不簡單,Karl Malone的女兒Cheryl Ford,不但和他長得頗為神似,球風更是得到老爸真傳,新秀球季表現就相當突出,比老爸還早拿到冠軍戒。不過我想知道的是,她能不能在WNBA打上20年...

NCAA的球場上,今年是Big East的天下。Carmelo Anthony滿足了所有人的夢想,以大一身份率領Syracuse擊敗Kansas封王,也再度成為另一個「one and done」的球員,同時繼續在NBA裡開創他的神奇旅程。女籃則繼續由Uconn稱霸,在超級球員Diana Taurasi領軍下,Uconn打敗另一支傳統強權Tennessee封后,而且2004年很有可能再來一遭。

這一年內,我們同時看到許多的醜聞,除了數不清的招生違規,還有Baylor大學Calvin Dotson涉嫌槍殺隊友Patrick Dennehy的謀殺案、Iowa State大學教頭Larry Eustachy巡迴大學校園參加派對,和美眉把酒言歡結果被登上報紙。

教練大風吹也有如地震一般持續擴大,宛如骨牌。一直聲稱終生只愛Kansas的Roy Williams,還是禁不住母校北卡大的召喚。Williams的異動,使得原本在Illinois的Bill Self投奔Kansas,原在Southern Illinois的Bruce Weber轉檯Illinois。Georgia的Jim Harrick和北卡的Matt Doherty下台,是最受矚目的兩名下台教練。Tom Davis(原Iowa)執掌Drake、Dick Bennett(原Wisconsin)在Washington State復出、Billy Tubbs(原Oklahoma、TCU)轉戰Lamar,是退而不休、重出江湖的三個知名老教頭。

太平洋此岸,遠征中國甲A兩年的新浪,因財務和「不堪遭受欺凌」問題,重返台灣。換血進入第三年的中華男籃隊,在哈爾濱亞錦賽吞下史上最差的第11名,不但被稱為國恥,還鬧出教練和記者的衝突事件。台灣籃壇似乎就像以前Bill Fitch在擔任騎士隊教練時所說的:「在低潮中還能有低潮」,跌到谷底中的谷底。

在體委會主導下,ESPN、NIKE共同參與SBL超級聯賽的籌辦。SBL似乎被認為是台灣籃球的最後希望,在我的觀察下,球員們也真的將它當作最後希望。林志傑受到球迷的高度關注和談論,是這個現象的最佳例證。到目前為止SBL進行五週,如果能繼續維持現有的競爭水準,我相信它會重新找回球迷對台灣籃球的熱愛,甚至可以成為台灣籃球再度走向職業化的試金石。

在女籃方面,國泰持續稱霸,中華女籃則正在向進軍雅典奧運努力。我們的女籃擁有亞洲前三的水準,但是正如同跌入谷底後重新尋找自我的男籃,整體環境和氣氛還有著許許多多值得思考和改變之處。

林裕書、何守正、左從凱的受傷停賽,屏中吳俊男的不幸殞命,則讓我們見到籃球場外的真實面,提醒每一個籃球員珍惜自己的重要性。

中國籃球今年「火紅」無比,從移動長城到最近的易建聯、唐正東,甚至是年僅14歲的陳江華,歐美媒體對中國籃球抱有高度的好奇心、想像和期待。這個在籃球版圖上曾經神秘的國度,如今是全世界籃球工作者眼中的金山銀礦。中國如何加入全球化的行列,讓人才受到正確的培養、訓練、重視、發展,同時「保」住自己的籃球根,是需要研究的課題。

在甲A方面,上海在姚明出走之後隨即沒落,取而代之的是廣東宏遠,未來幾年內,廣東將會是所有人注意的焦點,江蘇在台灣教練邱大宗的帶領下展現新意,八一則仍然保有傳統的強勁實力。

綜觀甲A,球隊訓練方法、教練水平和裁判的「黑哨」、「偏哨」都是很大的問題,走向職業化,才會讓中國籃球不枉費廣大土地上出產的無數潛力籃球員,在它最想發揮的2008北京奧運獲得應有的成果。

每年年底,如果你仔細的回想,總會發現十二個月來籃球帶來的一切竟是如此豐富。有歡喜、心傷、偉大和遺憾。如果說籃球曾經給過我什麼啟示,我想說,籃球讓我知道,沒有什麼事是不可能的,努力就會有收穫,無論前一場球是勝利或失敗,無論前一季是冠軍或是最後一名,當下一場球裁判將那顆橘色籃球拋起的那一刻,It's a brand new game。

Thursday, December 11, 2003

垃圾場雜記(42):球迷,你在那裡?

今天看到一則有趣的消息。讓很多人欽佩得五體投地,也被很多人不屑一顧的小牛隊老闆Mark Cuban,在主場American Airlines Center祭出了一套新的售票方法「singles」,以求解決每一場球賽的「散座」問題。

Cuban定義的「single」座位,就是在劃位之後,被夾雜在不同購票群之間的「一人座」。大家知道的,看球通常都是呼朋引伴,少則兩個(夫妻、兄弟、男女朋友...等等),多可達N人,但劃位之後的結果,難免會空出一些夾雜其中的單人座。Cuban經過調查後發現,每一場大約會出現500個「single」座位,而這種座位特別難賣,往往是開打之後還乏人問津。

於是乎,庫大老闆決定,除了對湖人或馬刺這種熱門場次,其他場次,依座位區域的不同,single座將以低達五折的票價廉售,刺激購票慾。反正空著也是空著,如果打五折賣得出去,總比空在那礙眼、養蚊子好。

我不由自主聯想到咱們SBL正在力爭上游的票房,到目前在每場平均1000人左右盤旋。所有人都在納悶,說實在的,球賽夠精彩、球員夠認真,票價雖然表面上沒降,但形同變相打折的「兩人同行一人免費」也推出了,可是...人呢?球迷呢?電影「Field of Dreams」裡不是說「球場蓋好,他們就會來」嗎?

有沒有可能,擺在台北縣市的籃球「例行賽」,最多就只能吸引平均1500人上下的球迷?(依據經驗,季後賽的滿場是必然,無論是CBA或是SBL,不在討論範圍內)有沒有可能,知道SBL訊息的球迷還不夠多?或者是,大家都聽過SBL,卻對它一無所知?

如果進場球迷能夠更多,為什麼他們不進場?他們是寧願待在家裡舒服的看電視轉播?既不進場、也不想看轉播,完全不care?想看球,但球場太遠,交通不便?還是票價依然太貴,讓他覺得不值得親自跑一趟?

至於進場的球迷,除了各球隊後援會、球員後援會擁有明顯的理由以外,其他人為什麼進場?是促銷手法成功?是因為媒體大炒特炒?還是因為剛好經過球場,順便進來看看?進場的球迷組成以那一種人居多?男女朋友?學校同學?一家老小?

「例行賽」式的球賽票房不理想,在國內已不是新鮮事了。只是,我們沒有一個人有Cuban的精神。他千方百計想知道票房不好的原因,他想利用各種方式讓票房更好。以上的種種問題,SBL是否該透過問卷、網路民調,或是一對一訪談的方式去進行了解,而非坐在辦公室裡想破頭、各種招式出盡,卻不得其解?

也許他沒學過行銷學,也許他有時很討人厭,有錢就算了,那種花錢的方式簡直得令人想吐。但是,Mark Cuban今天為我們上了一課。

■也談SBL裁判
對於裁判,裘必勝兄已經發表他的看法,我想看球的球迷也各自有自己的意見。事實上,我對大部份的裁判都沒有意見,但是我們必須注意的是,SBL裁判將會被視為一個整體來檢視成績,這其中如果有任何不適任、不合格的老鼠屎,就會將其他人拖下水。

我同意裘兄所說的,球隊輸球,如果只曉得怪罪裁判,那就是完全不了解狀況、推諉責任。但我同時也想問:被排到不適任、不合格裁判執法的球隊,是不是就活該倒楣呢?

從已進行的球賽看來,確實有許多不適任的裁判被推上SBL戰場,尺度不一就算了,連最基本的goal-tending、8秒未過前場等等狀況,都會吹得亂七八糟,實在讓人無法理解。

國內還有不少水準不錯的裁判未被排進SBL,為什麼?為什麼這些未經歷大陣仗歷練的裁判,會被推上SBL球賽執法?

SBL雖無職業籃賽之名,但已有職業之實。換句話說,每個人會以職業的水準來要求。SBL必須盡速建立裁判考核的機制,水準不夠的、常有誤漏判的,就該淘汰,球隊輸球不該全怪裁判,但也不應該因為裁判的水準太差,而抹煞了球隊和球員的努力。

國內裁判的問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裁判的訓練、培養、考核、晉昇,也要能夠跟得上時代的進步,如果自己水準不夠,光靠口中的哨子想要服人,也只是一時,徒然在籃壇留下臭名而已。

■台灣籃球的世界排名
最近新聞報導,台灣的世界籃球排名,男籃排第34,女籃25,整體排名32名。乍看之下,還真比我想像中的高了一點,而且也比足球的世界排名一七幾高多了。

這項排名計算了過去八年來的成績,應該算是很有公信力,也很能反映各國長期以來的籃球實力。當然,它只計算由國際籃總主辦的國際或區域性賽事成績,所以像亞運、東亞運、世大運等賽事的成績是不計算在內的。但反過來說,這種計算方法也使排名更精準一些,因為各國並不見得都很看重亞運、東亞運,派出的隊伍實力也各有不等。

世界排名,其實並不能說明什麼,但我突然想到中華籃協的2008奧運計劃,就覺得好笑。與其作那種不切實際的夢,不如先在世界排名上趕過日本、超越南韓再說。以中華籃協的績效和歷史來看,光要作到這一點就不容易,這必須要有三級籃球的並進和男女籃的均衡發展,換句話說,任何一項都不能偏廢。

從另一方面來看,世界排名,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了各國籃協的績效和認真程度,可以說是各國籃協的考績。各位以為,CTBA的考績如何呢?

Thursday, November 27, 2003

垃圾場雜記(41):Monday Morning

看NBA有兩件令人很難過的事,第一件事是自己支持的球隊在季後賽被淘汰,而且心傷的程度隨著季後賽輪次和系列賽比數成正比。如果是第一輪出局,或是直落四被克蛋,也就罷了。如果戰至第七場,或是東西區冠軍戰、總冠軍戰才落敗,會讓人有好一陣子食不下嚥,甚至對這個世界產生仇恨。

第二件事,就是看到偉大的球星退休,或是因傷因病而被迫離開球場。很不幸的,繼Abdul-Jabbar、魔術強森、Larry Bird、喬丹等人之後,我所收集的「退休球員名單」又多了一人─Alonzo Mourning。這代表的另一個意義是:我看NBA的時間愈來愈久,也就是說,我愈來愈老了。

坦白說,Mourning從來都不是我很喜歡,或是非常注意的球員。他的球風並不好看、漂亮、華麗、有特色,無論你要怎麼形容。我當然不會拿他和喬丹等飛人比較,但即使和Hakeem Olajuwon、Karl Malone等內線戰車來比較,我也實在看不出Mourning的特色在那裡。

然而,沒有特色的球風,並不足以減損他在歷史上的地位。因為Mourning是定義「substance over style」這句話的最佳典範之一,對他來說,兩分就是兩分,籃板就是籃板,扣籃就是扣籃,而籃球場上所有的作為,就只為了贏球而已。

在他高中時期,Mourning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除了幾乎全美一面倒的力捧他為高中第一長人之外,他那獨特的名字和姓也是原因之一。有人姓「早晨」嗎?這種人應該是有如迎面微風和溫暖陽光吧!

錯了,他是早晨沒錯,但可不是星期天早晨,而是星期一早晨──那種你可以感覺到一星期的戰鬥又要開始,又得忙著擠公車捷運,和這個現實社會中無數人競爭的Monday morning。球場上的Mourning,只有陽剛、男子漢這些辭彙足以形容。與其說他像早晨,不如說他更像中午的大太陽。

Charles Barkley曾說過:「A player is a player.」意思是說,一個球員是一個球員…呃,不是啦,真正的意義是說,一個擁有球技和實力的球員,就能夠在場上生存。查爾斯爵士會蹦出這句話,是因為他本身就是個推翻身高、位置等傳統定義的籃球員。同理,這句話也可以用在Mourning身上。

Mourning在Georgetown大學時,我並不這麼想。當時,我認為他是一個太矮的中鋒,因此當他於1992年選秀會首輪第二被黃蜂挑走時,我是不太看好他的。誰知道,他為我錯誤的籃球觀念上了一課。

插句題外話,提到Georgetown,不只是Mourning,當年我看Mutombo在大學時的表現,從來沒想過他會是年薪千萬的年度最佳防守球員;因為當時的Mutombo,無論是籃球素養還是速度,都看不出來這麼有身價。套句Sam Amico的話,我到現在還坐在這裡寫免費專欄而不是球探,是有原因的。此外,後期的Allen Iverson確實光芒過人,但我也從未想像AI能夠以如此獨特的方式席捲全球。(老爸這時走過來插了一句話:這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我也沒想到當年在Georgetown念書的宋省長,現在是黨主席還要選總統啊…~~有點冷)

Mourning長達11年的NBA生涯,平均20分、9.7籃板、2.9阻攻,其中2.9阻攻的成績是最令我訝異的。他的彈性、速度都不特別出色,但防守的企圖心、侵略性、timing掌握,都是上上之選。除了助攻能力較差,實在沒什麼好挑剔的了。

但我經常會想,像Mourning如此的球員,撐了11年最多只打到東區冠軍賽,是什麼樣的感覺?那種無止盡、有點像夸父追日般的追逐,有多麼累人?一次又一次追逐後的失落和心傷,又是什麼感覺?無奈?自責?怪自己?怪別人?還是怪天?

同樣的感覺,也曾出現在Barkley和其他球員的身上吧。和許許多多曾經黃袍加身、戴上金戒的偉大球星相比,這些球員的感受似乎更趨近於現實的人生。現實的人生,總是失敗的人多,成功的人少,不是嗎?

這也就是為什麼Mourning能夠贏得這麼多球迷的敬佩。從熱火和尼克的長久對決中,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並沒有擊垮他的戰鬥意志,相反的,他確實作到了喬丹說的「play every game as if it’s his last」。就連打架,Mourning也是百分之百投入,否則當年那能拖得抱住大腿的Jeff Van Gundy滿地爬?

灰熊總裁Jerry West說得好,Mourning是一個有腎病的球員,場上表現沒人敢斷定,但今年夏天還有小牛、熱火等多隊競標,可見他的價值所在,籃網4年2200萬美元能簽下Mourning,絕對算是「賺到」。

只是,籃網流年不利,前後簽了兩名Georgetown中鋒Mutombo、Mourning,不但均無大用,最後還落到2700萬美元買斷Mutombo合約、Mourning提前退休的地步,為兩名「不存在的中鋒」付出共約5000萬美元,薪資上限還被卡死,誰能預料?

Mourning讓我想起先前為76人奪下1982年冠軍的Moses Malone。兩個人都是實而不華的矮中鋒,他們對球隊的貢獻遠在統計數字之上,如果說有「被低估的明星球員」,這兩人當之無愧。

就像我之前寫過的,和生命比起來,籃球是微不足道的。對Bobby Hurley、Sean Elliott、Magic Johnson,都是如此,對Mourning而言亦然。

我從來沒真正喜歡過Mourning,他的進攻也實在引不起我的興趣,他的投籃動作怪怪的,但是從今天開始,我為他祈福,也謝謝他為我帶來的所有籃球記憶。

此一時,彼一時
現在好像沒聽見有人罵Tim Floyd是豬頭了,甚至,黃蜂於11/23在底特律靠著Baron Davis一記致勝扣籃以81-80擊敗活塞,那個play還被美國媒體形容為「完美的戰術設計」。我想起前幾年Floyd被虧得體無完膚的時刻,說他是前公牛總管Jerry Krause「釣友」的人,可能還比說他是公牛總教練的人還多。

很奇怪,現在也有人跳出來為Floyd說項了,說他在公牛時完全沒有被賦予成功的條件,不但陣中是一堆自大、態度不正確的爛球員,而且還規定要打三角戰術,本是綁手綁腳。奇怪的是,這些「超級好朋友」在前幾年為什麼都靜悄悄?

一次完美的戰術設計,一個成功的球季,能夠徹底扭轉Floyd的名聲嗎?在我印象中,他可能是近20年來被批得最慘的教頭之一,完全被看扁。如果本季能夠大翻身,這不但證明了媒體的現實和騎牆,也印證了另一句傳奇教頭John Wooden也同意的籃壇老話:再好的教練,沒有好球員也是枉然。

Friday, November 21, 2003

垃圾場雜記(40):黑人教頭

頂著1勝10負、10連敗的戰績,Doc Rivers被「火」掉了。我相信,支持他的球迷並不太多。Kobe作了不該作的事,有著一大堆支持者喊著「We still believe in you. We love you.」,一個教練只不過10連敗,卻得不到一點愛,你說籃球場上是不是夠詭異。

圓球作者王建祥兄在文中提到黑人教頭這個問題,並以Rivers和Isiah Thomas先後被炒為例,讓我也不得不稍作思考。

事實上,NBA一直以自己是黑人教練比例最高的職業聯盟為傲。我特別算了一下,目前共有11隊的教頭是黑人,大約占38%,其中東部球隊特別捧場,,又以大西洋區為最多,而中西區居然連一個都沒有。黑人教頭的分佈如下:

大西洋區:Don Chaney(尼克)、Byron Scott(籃網)、Eddie Jordan(巫師)、Randy Ayers(76人)、Johnny Davis(魔術,代理總教練)
中央區:Bill Cartwright(公牛)、Terry Porter(公鹿)、Paul Silas(騎士)
中西區:無
太平洋區:Frank Johnson(太陽)、Maurice Cheeks(拓荒者)、Nate McMillan(超音速)

在我看來,NBA身為黑人教頭比例最高的聯盟,其實也沒什麼特別值得驕傲之處,因為籃球原本就是黑人主宰性最高的運動。而總教練多以球員轉任為多,黑人教頭愈來愈多,自然不足為奇。

但是,黑人教頭功力較差,仍是多年來NBA裡不少人心中默認的想法。許多人堅信的另一個理論是,球隊高層即使聘用黑人,多半對他們較不具耐心,三兩年打不出成績,耐性就已到極限。1996-97球季NBA五十大壽,票選出的史上十名最偉大教練,膚色比我還深的教練只有Lenny Wilkens一人,這個結果讓不少人對「教練膚色理論」更是振振有詞。

多年下來看過不少討論教練種族的文章,再加上自己的觀察,我整理出一般人的共同想法大概是:黑人教頭個性多半較為溫和,長於了解球員心理、擅於和球員相處,但拙於戰術理論。白人教頭裡則有著比例較高的「控制狂」(control freak),精研戰術、脾氣剛烈、和球員相處不睦的比例也比較高。

黑白教練孰優孰劣該如何判斷,這不是一個能夠量化的問題,統計史上黑白教頭的勝率就能得到答案嗎?當然不行。說穿了,這又是件case-by-case、見仁見智、而且永遠吵不完的事。

然而,數字卻又有著它的代表意義,否則,Rivers和Thomas又怎麼會滾蛋?從74-75球季以降的30年來,手上戴過冠軍戒的黑人總教練只有三人,分別是74-75年的Al Attles(勇士)、78-79年的Lenny Wilkens(超音速)和83-84、85-86的K.C. Jones(塞爾提克)。黑人教頭真要扭轉大眾對他們的刻板印象,恐怕還是得從數字去著手。

■Manu & King James
球賽看到現在,Manu Ginobili和LeBron James,恐怕是最讓我「有感覺」的兩名球員。

Ginobili升上先發之後,已經完全展現他足以主宰一場NBA球賽的實力。沒錯,他的外線實在爛得可以,連他自己也曾自嘲的說「我可能是外線最差的外籍球員」,但是他那如同凌波微步式的左路切入,有點怪怪卻沈穩無比的打球節奏,卻讓我對籃球有了一番新的體會。曾經,我認為籃球在Bill Russell、Chamberlain、Jordan、Bird和Magic之後,將不會再出現「新的打法」,但Ginobili改變了我的想法。我很驚訝的發現,居然有人能這樣打籃球,而且打得很棒!

另一方面,他也確實是Steve Kerr形容的「best loose-ball-getter in the NBA」。你不覺得,不知道為什麼,他的快手快腿總能爭奪到每一記失控球的控球權嗎?

此外,在馬刺出戰湖人以2OT落敗一役,Payton那張嘴又開始不乾不淨,大放厥詞,但Ginobili也不甘示弱,馬上回敬一串。別看Ginobili一副溫文儒雅的樣子,他在球場上不會輕易向對手妥協。而最有趣的是,Manu罵完一串亂七八糟的話之後,居然還回頭向Popovich眨了眨眼,作了個鬼臉。這代表Ginobili實際上根本就是在「玩」對手,玩心理戰,情緒並沒有受到影響。

真的,除了外線之外,我愈來愈喜歡這個來自阿根廷的傢伙了!

對於LeBron James,我則和對去年的姚明有相同的感受。他們都是年紀輕輕就揚名國際,在NBA連一分鐘都還沒打過,就被譽為下一個偉大中鋒、下一個喬丹,但James和姚明都沒有(至少目前看起來)被名利和光環沖昏頭,也沒有交出名不符實的表現。對18歲的James和22歲的姚明而言,我以為,這是非常難得的。

LeBron James的表現,在我的預估之上。是的,他的外線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是的,騎士還是支不成熟的球隊,但回顧過往20年,有多少新秀能夠有他目前的成績?

話說回來,與其說James是下一個Jordan,不如說他更有可能成為下一個Magic Johnson,至少我這麼想。不過,有人注意過James的外八字嗎?

■為國捐軀?
今年夏天在波多黎各為美國星條旗賣命的夢幻隊員,在球季開打之後似乎運氣都不怎麼好,傷兵成群,也難怪為世界各國貢獻數名球星的小牛老闆Mark Cuban要大發牢騷,聲稱要美國籃協走回大學生出征的老路子。

其實小牛算好的,雖然我個人認為Nowitzki和Nash的表現確實不如上季凌厲,但至少在帳面上看不出來。Nowitzki本季20.4分、7.6籃板、命中率49.1%,上季25.1分、9.9籃板、命中率46.3%;Nash本季13.4分、8.2助攻、命中率46.7%,上季17.7分、7.3助攻、命中率46.5%。兩人得分和Dirk籃板的下降,可以用小牛戰將充沛的理由得到解釋,而兩人的命中率和Nash的助攻甚至更高。

其他球隊就更慘了。超音速的Ray Allen膝蓋手術停賽,Nick Collison肩膀動刀,全季報銷。籃網的Kenyon Martin、馬刺的Duncan、快艇的Elton Brand,都先後受傷。目前連溜馬的Jermaine O'Neal、76人的Iverson也似乎快撐不下去了。

全年無休,當然是很累人的,也一定會造成過度疲勞和容易受傷的結果。但是,我認為美國籃協絕對不會接受Cuban的抱怨,膽敢讓大學生代表美國出征。目前可以說在每一級的賽事,美國都已不再擁有絕對優勢,NBA球星們再怎麼累,除非像俠客那樣直接一口回絕,否則披上了夢幻球衣,還是得挺下去。

■珍惜自己
今晚聽到壞消息,何守正代表師大打大專聯賽,結果不幸在浴室滑倒,右手撐到地上的碎玻璃,右手動脈和兩條韌帶斷裂,在成大醫院動了四小時手術,估計要停賽至少三個月。

在超級聯賽開打前驚聞此消息,真是令人難過。我相信台啤會更難過,少了何守正,戰力將折損大半。

過去兩個月來,籃壇意外連連,讓人心情好不起來。先是屏中的197cm中鋒吳俊男遭雷擊意外殞命,再有新浪前鋒林裕書在pub遭人圍毆,韌帶斷裂,然後又有再興中學的左從凱,在比賽中遭惡性犯規,頸椎裂傷。最後,則是何守正。

我只想說,身體是球員打球的本錢、未來的希望,務必自我珍重,降低意外發生的可能性。而如果意外是無法避免,那麼至少要記住─特別是明星球員級的人物─不該去的地方不要去,不該作的事不要作,不該瞄的不要亂瞄,不該把的馬子不要亂把。

前塞爾提克老教頭Red Auerbach,有一次抓到Bill Russell騎機車,把Russell痛斥了一頓,原因就在於騎機車如果出意外,其嚴重性勢必難以想像。公牛的Jay Williams大概是沒讀好NBA歷史,技術又沒Karl Malone和Phil Jackson棒,居然自己騎哈雷機車去撞「電火柱仔」,也可能撞掉了大好前程。據我所知,國內HBL三民家商也嚴禁球員騎乘機車,是一樣的道理。

至於不該去的地方不要去,可以用Paul Pierce為例。Pierce就是在夜店與人發生爭執,被砍了11刀,若非福大命大,我們現在那看得到他的得分美技?球員是公眾人物,永遠會是遭人嫉的焦點,如果自己又不知趨吉避兇,你不去找麻煩,麻煩也會自己找上你。

希望每一名球員都能好好珍惜自己,我希望在球場上看到你們的身影,而不是醫院。

Friday, August 29, 2003

垃圾場雜記(39):超級聯賽和大專聯賽

最近有不少市民對超級聯賽和大專聯賽提出看法,以下,則是我個人的看法。

■我對超級聯賽的不解
超級聯賽由NIKE、ESPN、籃協和球隊四方面開會,研究各項細節,據說會議內容不很順利,許多環節都卡著動不了,這其中有著幾個迷思和必須思考的議題,我的想法是:

1. 超級聯賽,只是體委會主委林德福用來為總統大選作嫁的政治工具?
這是很多人之所以不看好超級聯賽的想法,他們認為超級聯賽頂多撐個一年,如果明年民進黨敗選,就完蛋。我的想法則是,即使這是政治工具,如果能讓籃運有更好的發展,那又如何?整合兩職棒聯盟也是林德福的政績,也是「政治工具」,怎麼不曾聽過有人有意見?

另外,超級聯賽和NIKE/ESPN簽的合約,一簽就是三年,既然是商業合約,就沒有所謂在某黨下台之後作不下去的事情。是成是敗,全憑自己努力。

2. 執行單位掌權過大,球隊遭剝削?
目前會議停頓的原因,有很大一部份和球隊/執行單位(也就是NIKE/ESPN)針對贊助廠商、肖像權的意見相左有關。球隊方面認為執行單位享有的權利過大,球隊有遭到剝削之嫌。

簡單的說,球隊能不能在NIKE承辦的聯盟之下,尋找Reebok的贊助?如果執行單位和悅氏礦泉水簽約,球隊能不能找統一礦泉水贊助?理論上,當然不行,但這都是可以細談的事,而我覺得目前的重點並不在這裡。

要談到增加經費作行銷包裝,聘請洋將增加競爭度,球隊聲稱自己只是「業餘」,對「職業」兩字避之唯恐不及;談到贊助和肖像權,每一隊倒都很「職業」。

我的想法邏輯很簡單:
(A) 國內籃運如此低迷不振,有NIKE和ESPN肯跳出來行銷超級聯賽,坦白說,已經很偷笑了。換句話說,這是「資方市場」,出錢的人是老大。球隊以及每年坐在辦公室裡就笑納800萬元收入的籃協,自然沒有不全力配合的道理。如果球隊不願意,也可以,除非你把球隊收掉,否則每年一兩千萬的球隊經費還是得花,大家就繼續撐在那裡等死。

先把超級聯賽作起來,全力配合執行單位,球隊本身好好訓練,等三年約一到,如果超級聯賽真和中華職棒一樣熱,到時候不怕沒有廠商要搶簽,球隊也不用怕賺不到錢,就是這麼簡單。

(B) 呼應裘必勝兄的「無本生意」說,這是籃協和甲組球隊最擅長的一招。問題是,你想賺兩塊錢,自己不先掏個一塊,是賺不到的。

(C) 先前體委會跳出來作超級聯賽,籃協認為自己被架空。現在體委會放手讓超級聯賽歸屬於籃協底下,又有人說體委會撒手不管。我真是服了他們!

3. 「實力平衡」?
先前留侯曾寫了一篇文章討論這個問題,我就不再多說。我只能說,許多人心中的「實力平衡」,是個很奇怪的概念和想法。即使真正將球員大鍋炒重新分配,你認為實力會真的平衡嗎?實力平衡,是不是說到球季結束,每一隊戰績都是勝負各半、五成勝率,就叫作平衡呢?

戰神的可用之兵,比九太或台啤多嗎?台銀又真的打不過裕隆嗎?球隊先捫心自問,訓練是否夠嚴謹,再去想「實力平衡」這四個字。台灣甲組真正的問題在於,打不過別人的球隊,練球還沒有人家認真,教練肚子裡又沒貨,所以永遠都打不贏。

如果David Stern也考慮實力平衡,我建議他從國王和小牛陣中抽幾個球員,送到金塊去,否則NBA我左看右看,實力也不太平衡。

到目前為止,我對超級聯賽有著許多的不解。我確定的是,如果超級聯賽出動體委會由上而下的整合,有大廠商的投入,還無法讓籃運恢復到它應有的模樣,還因為球隊和籃協鴉鴉烏的亂搞而雷聲大雨點小,國內籃運真的是沒救了。

■我看大專聯賽
無獨有偶,本年度的大專聯賽在大專體總、緯來體育台和知名行銷公司IMG的合作下,也即將登場亮相。

據了解,大專體總希望能夠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讓大學球員和甲組球隊畫清界限。未來,很有可能限定只有大三、大四的球員,才能兼打甲組球隊,大一、二球員必須以學校球隊為主。

事實上,這是好事。由於籃球生態不同之故,台灣不能完全仿照美國NCAA,將業餘資格和職業資格劃分得那麼嚴格而清楚。但大學球員和甲組球員分得不清不楚,甚至沒有區分,也不是長久之計。

最近有市民在市民開講中提到大專籃球隊的慘況。我很迷惑的是,如果各大專院校能夠動輒給出千萬獎學金,吸引學生前來就讀,為什麼會沒有錢讓籃球隊作球衣?為什麼籃球隊會沒有經費?

別傻了,學校當然不是沒錢。許多大專院校大興土木,偷扛幾包水泥出去賣,大概就能讓籃球校隊撐上好一陣子。根本的原因是,體育在台灣教育體系中的位階根本就是個屁。事實上,體育在中國人文化中的位階,大概也只有半個屁。

其次,大專球隊的訓練每個環節都有問題。不少學校裡的老師和教練,論文是寫得很棒,上了場卻讓人看不出本事。他們會說,現在的學生球員難帶、管不動。那我倒想問,如果你覺得領甲組球隊薪水的球員難帶,那你大可不必去找這種球員。大專聯賽中,還是有不少沒領甲組薪水,卻打得不錯的球員。

如果你真的有料、夠認真,自然會贏得球員的尊重,球隊戰績即使比不上北體、師大,至少也不會太難看。真的要搞到以當學生為最後手段,已經是下下之策。

最後,大專聯賽以校園主客場的賽制,立意甚佳,但我覺得和HBL短期內密集曝光的賽制相較,實在有其利空之處。

我誠懇而且樂觀的期待,大專聯賽能夠成功,再加上HBL和甲組聯賽,能夠確立國內三級籃球的正規發展。有了正常的籃球體系,就不怕會有人才問題。

■死亡之組?
亞錦賽預賽分組結果出爐,中華隊和大陸、敘利亞、伊朗同組,被媒體形容為「死亡之組」。我的想法是,如果依照目前中華隊準備的樣子,到那一組都是死亡之組,沒有什麼差別。對上大陸、敘利亞和伊朗,中華隊長人在籃板和防守方面的表現,將是關鍵。

不過,我對中華隊教練團有一個小小的期望。在分組預賽對大陸時,不要再玩過去兩年一遇上大陸就搖白旗那一套,派吳岱豪、何守正這些可憐的小朋友上場當犧牲打,輸四、五十分也不覺得丟臉。少說也要真刀真槍拼個25分鐘,否則會愧對身上的國家隊球衣。

Sunday, August 10, 2003

垃圾場雜記(38):Make it a career

■Make it a career
如果你們還不知道的話,最近留侯一舉得男,臨風顧盼,得意得很。依稀記得,我們曾經有點無聊的討論,如果小留侯是男生,該從事什麼運動;是女,又該從事什麼運動,才能讓留候達成50歲提前退休、雲遊四海的計劃。

暫時的共同結論是:男生,就打棒球;女生,就打網球。

理由是:君不見現在棒球紅得發紫,雖然留侯那種水桶形身材一點都不像棒球員,沒人敢說他不會生出一個小曹錦輝。如果是女生,你沒看前網球國手王思婷賺進了多少獎金。

這讓我想到什麼?

如果有孩子從小夢想著成為曹錦輝和陳金鋒;如果有人能夠靠網球獎金賺足下半輩子的收入。為什麼,籃球不能是台灣孩子的career?

就在幾年之前,籃球還曾是高中大專球員的夢想。但事實證明,CBA中華職籃只成了一場泡沫,如今已是灰飛煙滅。除了陳信安、田壘等級的球員,沒有人有把握自己能夠靠著籃球過活。

我必須要大聲的說出來,讓籃球能成為從事籃球運動者的career,中華籃協不但責無旁貸,這也是他們提振籃運的根本,是他們必須追求的終極目標。

如果籃球能夠成為一般球員生涯規劃的一種選擇,參與籃球的人就得以增加,相關環境就能得到健全發展,相關產業就能活絡,商機就會萌生。球員能靠打籃球過日子,教練能靠教球過活,間接的,防護員、公關人員、球隊行政、經紀人…等等職位,就會產生。

要讓「籃球能夠是一種career」的前提成立,不靠籃協,靠誰?但我們的籃協究竟作了什麼?硬體設施和軟體內容的建立在那裡?各級籃球的規劃銜接在那裡?教練的培育養成在那裡?承辦球賽的用心、精緻、公平在那裡?國際賽成績和國家隊的進步軌跡在那裡?我無法想像,籃協的王人達理事長,怎能容忍如此不堪的績效和表現。

常有人說國內一般籃球員缺乏拼勁,這一點我倒不否認。我不想替球員找藉口,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他們缺乏拼勁?是太早成名?沒有競爭性?一切得來太容易?或許都是。但我相信,看不到未來、看不到籃球在自己心中的價值,才是背後真正的原因。如果籃球能有棒球的樣子,你看他們拼不拼?(當然,頂級球員缺乏企圖心,說什麼我都無法諒解和理解。畢竟,籃球註定是他們的career)

最後想說的是,即使有人認為台灣不具備職業籃球的條件,而且這種人還不少,但我仍相信,要讓籃球成為一種career,職籃仍會是最終的目的地。NBA是職籃;菲律賓那種熱鬧有餘、細膩不足的籃球,叫作職籃;日本、韓國那種體系完備、fan base不大的,也是職籃。

還需要我們仔細思考的是,台灣需要什麼樣的職業籃球、適合什麼樣的職籃、允許有什麼樣的職籃。

■曾經
「No, sir.」

看著Kobe Bryant在初審聽證會上的模樣,曾經,我認為他真的是那萬中選一的星星,是註定要接下NBA薪傳的超級巨星。他每年進步,他有著那種你可以在喬丹身上才見得到的風采,他的言行舉止總是那麼得體。誰知道,他會栽在性侵害的案子上?

我有一個很耍寶的大學同學,曾經「有感而發」的說:「男人,都是被小弟弟害的。」Kobe似乎也應驗著這一句「至理名言」。

坦白說,我已經有點厭倦於「曾經…」的感受。我曾經認為Penny Hardaway真是另一個魔術強森,Grant Hill即將統治近10年的NBA,Ralph Sampson真的是Abdul-Jabbar、Bill Walton、Chamberlain和Russell的綜合體,Jayson Williams是第二個John Salley。但這一切,或因受傷、或因宿命,都未能成為事實。這似乎也告訴著我們,一個超級巨星是有多麼可遇而不可求,而球迷又該多麼珍惜眼前的球星。

Kobe的性侵害案結果將如何,還很有得等。我想知道的是,如果球迷們無法接受一個在床上喜歡3P的魔術強森,他們會不會原諒一個涉嫌強暴的Bryant。

■Kerr的退休和其他
*Steve Kerr退休了。如果他選在其他時刻退休,而非在今年西區冠軍賽第六戰連四記三分球逆轉戰局之後,我想,我對他的懷念還會少一點。

看NBA的巨星表演和對決,是一種享受;欣賞Kerr這種天份不會多於一瓶可口可樂、上場時間不會多於一炷香的球員改變戰局,也有著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快意。

Steve Kerr轉任TNT的球評,我期待著能夠聽到他的如珠妙語,更期待著有朝一日看見他以總教練之姿重返NBA。相信我,如果Phil Jackson的談話總是禪意不斷,Kerr絕對有條件比他更「禪」、更有趣,同時,也更不帶酸味。

*Kenyon Martin因為和籃網延長合約的談判破裂,憤而要求球隊將他交易出去。據說拓荒者有意以Rasheed Wallace和Ruben Patterson來交換Martin和Mutombo。

我很欣賞Martin的拼戰精神,一向如此。但我搞不懂,Martin憑那一點認為他值得6年8700萬美元?說真的,連籃網開出的6年6600萬,我都已經嫌高。

換算下來,6年8700萬等於平均每年1450萬。2002-03球季NBA球員薪資超過1400萬的,只有10個人,分別是Garnett、Shaq、Mourning、Howard、Pippen、Karl Malone、Rasheed Wallace、Mutombo、Houston和Webber。在這裡面,沒有Iverson,沒有Kobe,也沒有T-Mac和Ray Allen。

長人、中鋒的薪資確實要比鋒衛型球員高一點,但Martin並非七呎之軀,也沒辦法頂中鋒,當然也不具備那種身價。Martin是還有進步空間的球員,他的奮戰精神和進NBA之前的艱苦奮鬥歷程,沒幾個人比得上,但市場畢竟是市場,何況籃網的票房並不好,我看不到他值得千萬美元以上的理由。

這讓我想到,巫師也用平均超過千萬的薪水砸在Gilbert Arenas身上。難道千萬美元的關卡已經不再代表任何意義?如果籃網真以6年8700萬簽下Martin,我很難想像LeBron James在四年後重簽合約時,總價會是幾位數字了。

Thursday, July 17, 2003

垃圾場雜記(37):亞錦賽札記和「雙陳風雲」

■亞錦賽札記
亞洲男籃錦標賽確定於9月23日至10月3日在中國大陸的哈爾濱舉行。對兩岸的球隊來說,這一屆的比賽都具有重要意義。

對中華隊而言,「換血計劃」進入第三個年頭。中華隊在過去的三項亞洲賽事中完成「三七連線」,前年亞洲盃、去年的亞運和瓊斯盃,都是第七名。坦白說,爛也已經爛到谷底了。就球員的天份而言,當然不是該有的成績,但籃球場上的天份和成績,原本就不會成正比。這其中的學問究竟在那裡,中華隊顯然尚未參透,全國籃協更是還在打混等死。

中華隊去了奧勒岡州的Basketball Academy兩週,加上七名球員到國王去特訓。憑良心說,這樣子的短期集訓有什麼功效,頗值得懷疑,詳細的論述請見裘必勝專欄。我們暫且把問號放下,等亞洲盃結束,再來作個總結。

接下來,中華隊在8月份還要到菲律賓去參加一項國際邀請賽,這項比賽其實是亞錦賽東南亞區資格賽,要選出兩隊參賽。據我獲得的消息,兩支成績不列入名次的外隊是中華隊和澳洲NBL明星隊,其餘都是東南亞各國國家隊。

我們先不要談籃協進軍2008奧運的大笑話,也先不要理會最後的名次。如果中華隊今年仍無法交出像樣的表現,就幾乎可以宣告換血大挫敗。這當中,籃協主事者、教練、球員,各有各自該負的責任,都別想怪罪別人。

所以,我們等著瞧。

對中國隊而言,這是姚明進入NBA之後,首度披上國家隊球衣。但更重要的是,中國隊也在進行轉型,這將是長久以來陣容變化不大的中國隊,相當關鍵的一次調整。而且,他們欲報釜山亞運冠軍戰慘遭南韓逆轉的一箭之仇。

鞏曉彬、劉玉棟、孫軍等為中國打下亞籃江山的老將,都已準備漸次退役,王治郅情況始終不明朗。撐在那兒的,是姚明、巴特爾、李楠和張勁松,準備接棒的,是劉煒、朱芳雨,甚至是青年隊的易建聯、唐正東。能不能接得起來,延續中國在亞籃的霸業,同時證明中國男籃不是只有姚明和巴特爾?

在轉型的當下,王非下台,中國隊反而逆勢而行,挑選了年邁的蔣興權掌兵,而不是阿的江,也不是張勇軍,這倒是最有趣的一點。老蔣治軍嚴明,但是否能跟得上時代潮流,擺脫土法鍊鋼的舊時代呢?或許亞錦賽也能看出一點端倪。

中國隊為亞錦賽,也安排了一系列的熱身賽。首先他們於7月13日在長春出戰吉林,92比62大勝,但意義不大。接下來,他們要進行所謂的「超級巡迴賽」,先於7月23至31日出戰USBA All-Stars五場,再於8月8至12日和澳洲NBL的墨爾本老虎隊(老虎隊有中國大陸的持股)打四場。USBA All-Stars陣中有好幾個打過NBA的傢伙,Gerald Honeycutt、Leon Smith、Randy Livingston和Olden Polynice等等,總教練就是剛指導完中華隊的Bob Hill,實力應該不會太差。

亞運快意逆轉中國大陸的南韓,倒是出了狀況。據我的消息來源指出,南韓由於職籃KBL的SK隊陷入財務危機,面臨倒閉,而且沒有財團願意接手,籃壇人心惶惶。一直拖到7月10日,才選出總教練和20人大名單,在所剩的時間內如何臨陣磨槍,挑戰很大。南韓陣容變動不大,加入河昇鎮和延世大學的金東吳(我不確定是不是這樣翻譯),其餘都是老將。不過,主力中鋒徐章勳膝蓋動刀,有可能無法出征,小胖子玄周燁的膝蓋也又出了問題。

日本隊一年來最大的變動是,總教頭更換為南斯拉夫籍教練Zeljko Pavlicevic,同時利用他的人脈,在6月份到歐洲移訓比賽一個月。他們首戰擊敗斯洛伐尼亞的青年隊,高興得不得了。接下來,日本隊要在7月24、26、27三天的「Kirin Cup」中迎戰萄葡牙國家隊,再度以賽代訓。

日隊陣容調整也不太大,加入了中鋒竹內公輔等新人,但核心戰力還是以老將為主。麻煩的是,主控兼隊長節政貴弘從歐洲回來之後,才告訴教練他要開刀,氣得教練差點沒瘋掉。如果節政無法上,日本可能會陷入沒有稱職控球的境地。或許,該徵召在夏季聯盟的「神童」田臥勇太?

目前能替中華隊作的scouting report,也只有這樣了。

■從「雙陳風雲」看台灣籃球迷
無巧不成書,陳金鋒和陳信安同時進駐丹佛市逐夢。兩個人都有點失落,陳金鋒再度上了大聯盟,但苦無表現機會;陳信安則是未能擠進夏季聯盟名單,再度和夢想中的NBA絕緣。

我不想在這裡論斷「雙陳」的實力、能力、潛力、爆發力或是其他什麼有的沒的力。我知道,那很可能又是另一次動亂的來源。搞到後來,我可能只會成為不少人吐口水的對象而已,沒有什麼正面的意義。

但是,在觀察「雙陳」逐夢的過程中,我倒是對棒球、籃球迷所呈現出不太相同的特性感到有趣。如果我的觀察有錯,歡迎指教,但我的想法是這樣的...

鋒仔出擊,絕大多數棒球迷一片叫好。甚至,我想用「無人能攖其鋒」來形容,本站裘爺大概就是踩中這枚地雷,負傷累累,我想。棒球迷對陳金鋒的感覺和全力支持,當然有其原因。首先,鋒仔負笈他鄉的精神,確實值得欽佩。其次,他在小聯盟的表現和成績,確實相當搶眼。第三、台灣棒球在世界上的排名原本就不差,它被許多人視為「國球」,事實上,它也可能真的是。

「球不迷人人自迷」,如果不為某個人、某支隊伍或某種精神、某些感動而瘋狂,或許也就不能稱之為「迷」了。所以,棒球迷全力挺鋒的那股熱情,是非常能夠理解的。

相形之下,如果允許我先把純粹的追星族排除在外,我發現許多籃球迷對台灣籃球的態度是十分令人不解的。他們對台灣籃球和球員,是一再的責難、批評、不屑、等著看笑話。他們喜歡在BBS上用「鄭志龍或陳信安打得過Steve Kerr嗎?」這樣的問題,或是「就算送我票,我也懶得去看甲組籃球,我連看電視都嫌浪費時間」這樣的字句,來消遣台灣籃球。

很自然的,對於陳信安挑戰NBA,落井下石的、冷嘲熱諷的、等著看笑話的人,似乎也就見怪不怪了。

我常想,或許他們的不屑、冷漠和無止盡的鄙視,是因為籃協已經從頭爛到腳,因為中華隊已經N年沒有能在正式的亞洲賽(「世界」這兩個字就別提了)打出好成績,因為我們的球星一再的讓大家失望。

如果棒球迷們能夠不把「鄭昌明和Derek Jeter誰比較厲害」掛在嘴邊,為什麼籃球迷不行?如果棒球迷能夠熱情的走進球場,為什麼150元能看一整天三場的台灣籃球沒人要看?如果棒球迷能夠為征戰異域的陳金鋒投以萬千祝福,每一場、每一球的關注著他的表現,為什麼籃球迷對陳信安無法作到?

這完全來自於棒球和籃球的世界排名和實力落差嗎?I don't think so.

我敢說,台灣籃球絕對病了,上從籃協、球隊,下到教練、球員,沒有一個環節沒有病。這個病情,嚴重到幾乎快找不到解藥。

但是,或許有一部份的籃球迷也病了。在我的心中,他們比追星族更令我感到不解。

Wednesday, July 16, 2003

垃圾場雜記(36)

■湖人和籃網的隱憂
我從沒未曾想過,Payton和Karl Malone真的會加盟湖人。因為在我的認知和記憶之中,這兩名老將球技雖然沒話說,但是談合約時的「硬斗」也同樣沒話說。更何況,根據各方面的了解,Malone一直對是否能超越Abdul-Jabbar,搶上NBA史上得分王相當在意。

出乎意料的,兩老竟然真的手牽手向湖人Phil Jackson報到了。冠軍盃的魅力果然不小,但更令人驚奇的是,湖人每季只花640萬就能簽下兩名夢幻球星,這除了冠軍魅力、湖人傳統,還得要兩個老人家拉得下臉來才行。

身邊有不少朋友半開玩笑的說,下一季不看NBA了,因為湖人一枝獨秀,沒看頭。但是,我們能就此宣佈湖人冠軍了嗎?

眾星雲集的球隊,始終是球迷的最愛,卻也可能是噩夢的開始。大堆頭式、個個都是一把刀的球隊,理論上,能夠快速匯集人氣,也能大幅提昇實力。但遠的不談,光是拓荒者的例子,還不夠我們擔心嗎?如今已經全部打包的「公鹿三劍客」Robinson、Cassell、Allen又如何?

湖人的「F4」固然讓人看得驚歎不已,卻也值得憂慮。誠然,O'Neal、Bryant、Payton、Malone都是個性相當成熟的球員,但這不能保證湖人內部不會出亂子。四個人用一顆籃球打三角戰術,我衷心的祝福Phil Jackson...

更別提,Kobe最近的疑似性侵害事件了...這很有可能是仙人跳,畢竟,這不太像是潔身自愛的Kobe會作出來的事。但是空穴不會來風,既然有證物,我有理由相信,Kobe是作了什麼不該作的事。

同時,籃網也相當值得我們的憂慮。沒錯,在「Byron or me」的選擇題中,籃網高層藉由Alonzo Mourning的助力,神奇的找出了第三個選項,既留住Kidd,也沒幹掉Scott。轉眼間,籃網實力不減反增。但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必須先合理推論,無論他再怎麼否認,Kidd確實對Scott有某種程度的不滿,否則,媒體不會有炒作的空間,無中生有。根據長時間以來閱讀來源不同的報導,都應該可以讓我們相信,Kidd真正信服的,是已投效巫師的Eddie Jordan,而非Byron Scott;同時,籃網陣中不爽Scott的,也不只JK一人。

籃網找出的這第三個選項,是逼不得已的結果,卻很有可能也是最糟的選項。首先,他們絕不可能放掉Kidd。然而,高層也不可能因為Kidd的一句話,就把Scott殺頭。光是看看活塞搞出的名堂,就該學到經驗。如果真的幹掉Scott,那就證明籃網教頭需要Kidd的完全背書,未來恐怕不會有人敢接。最慘的是,據說最得籃網球員人心、平日專門擔任Scott和球員之間和事佬的Jordan,也跑到華盛頓去了。

眼看要離婚的一對怨偶,因為孩子的降臨而暫時平息了怒火,但這真的解決了問題嗎?不合還是不合。籃網球員對Scott的輕視是否依然?說他肚子沒料、專靠助理教練打天下的認知,是否持續?如果將帥繼續不合,籃網高層的Rod Thorn還能挺Scott多久?而年少得志的Scott,又是否真是個沒料的教頭?

NBA除了天份、戰術、經驗等等因素左右成敗,最重要的,還是在「人性」的部份。NBA球隊的成功,並不是二加二就會等於四,也不是只要把拼圖一塊一塊拼起來,就保證贏球。這正是湖人和籃網值得我們觀察和憂慮的原因。

■世青男籃賽
因為SARS風暴而搬到希臘去打的世青男籃賽,已經進入複賽階段。截至目前為止,美國和地主希臘均為5戰全勝,進四強沒有問題,其他有希望進四強的,包括澳洲、克羅埃西亞、斯洛伐尼亞和土耳其。

至於四支亞洲球隊,相當令人失望,中國、南韓、伊朗和馬來西亞全部掉到9-16名。這四隊在分組預賽的戰績是0勝12敗,一場都沒贏。中國和南韓在複賽都找安哥拉出氣,伊朗和馬來西亞則是雙雙5連敗。

美國隊依舊是人人有球打的慣例,但以Illinois的後衛Daniel(Dee) Brown最出色,目前五場平均20分,包括在87-84險勝立陶宛一役幹進47分。Michigan State的強力前鋒Paul Davis表現也相當不錯。不過DeAngelo Alexander倒是在對中國一役鬧了個大笑話,第三節一跳球就直向籃下攻,來了個強力扣籃。問題是,他扣進自己的籃框...裁判很好心,最後還是把這兩分算在美國隊頭上。

希臘的「小歐尼爾」Sofoklis Schortsanitis五場球平均20.4分、10.1籃板,而且真的很強力,在比賽中一次扣籃把籃板灌碎。該場館前幾天才有一名球員在熱身時扣碎籃板,不得不要求各隊球員對籃板仁慈一點,否則比賽會沒有籃板可用。

幾名引人注目的長人中,來自亞洲的有南韓河昇鎮,中國的易建聯、唐正東,伊朗的Jaber Rouzbahani。中國戰績不佳,但易建聯的表現相當搶眼,五場平均21分、13籃板,兩分球命中率55%、罰球命中率75%,大家對他的期待,不是沒有原因的。唐正東略遜一籌,平均12.2分、8.6籃板。

對南韓來說,後場仍主導著攻勢,河昇鎮的上場時間並不多,每場只有19分鐘上下,平均9.8分、8.8籃板。伊朗評價較高的217公分長人Hamed Ahdadi沒打,222公分的Rouzmahani平均10分、7.4籃板,火鍋則搧得很兇,每場有4.4次。

另兩名必須注意的長人,包括澳洲的Andrew Bogut(211cm)和斯洛伐尼亞的Erazem Lorbek(211cm)。Bogut原是克羅埃西亞人,但隨父母遷居澳洲,五場球平均22.8分、15.8籃板,簡直把各隊殺翻了,124-95海K南韓一役,拿下33分、25籃板,你看嚇不嚇人。他在下一季要進入Utah大學就讀。至於就讀Michigan State的Lorbek,原本報名NBA選秀,後來抽腿。他也有平均23分、8.8籃板的表現。

此外,立陶宛前鋒Linas Kleiza,平均有27.6分、8.6籃板。Kleiza身高202公分,體重卻有240磅,被稱為是立陶宛的Charles Barkley,禁區打得很兇。他先前在馬里蘭州的Montrose Christian HS就讀,明年準備加盟Missouri大學。

世青賽還沒結束,還有好戲可看。

Friday, July 11, 2003

垃圾場雜記(35):夏季聯盟的亞洲夢

繼王治郅、姚明之後,薛玉洋也在今年選秀會進入NBA。當然,由於中國當局的堅持,他暫時還不能向金塊報到,所以不能用「進入」來形容,但是能在NBA選秀會掛上名字,也算是籃球員的終極夢想。

對大多數的亞洲球員來說,這不只是終極的夢想,還有點像是「不可能的夢想」。到目前為止,如果你是個身高不到6-11的亞洲球員,想在NBA選秀會上掛名,那就免了。你要走的路,和大多數作NBA夢的美國、國際球員一樣,要從夏季聯盟、小聯盟、季前訓練營開始。

我不知道陳信安是否能如願登上金塊的夏季聯盟名單,可以確定的是,至少已經有三個亞洲球員跑在他前面。這其中包括兩個日本人田臥勇太、森下雄一郎,以及南韓國家隊的方成允。或許,我們還應該加上馬刺的巴特爾;但既然他已是曾在NBA上場的球員,這邊我們就不討論。

和陳信安一樣,他們的勇氣十足。

田臥勇太(Yuta Tabuse)
田臥和陳信安同年次,出生於1980年10月5日。效力能代高工期間就已經紅透半邊天,好比是日本的LeBron James,被喻為「日本籃球救世主」,而且18歲不到就入選國家隊。

田臥的身高只有170公分,速度是他最明顯的優勢,傳球視野也還不錯。他人小但志氣不小,高校畢業之後毅然赴美闖盪,就讀NCAA第二級的BYU-Hawaii。此時的他,還是飽受期待。

但他的運氣並不好。第一年,他只能苦讀英文,第二年,好不容易能夠上場,卻又受了踝傷,整季停擺。到了第三年,他稍有表現機會,但也不是什麼了不得的成績。終於,田臥決定返回日本,同時加入了JBL的Toyota Alvarks。

原本國家隊預期能有他的加入,補強控球,但田臥只入選了最初的32人名單。之後因為再度受傷,還是無法入選國家隊。

基於先前在訓練營和BYU-Hawaii時和小牛助理教練Donnie Nelson的交情,原要到金塊的田臥,入選了小牛夏季聯盟的名單。目前他在南加州夏季聯盟出賽時間不多,隨隊見習成分較高。

森下雄一郎(Yuichiro Morishita)
這是號神秘人物。包括日本籃壇在內,很多人都不知道森下雄一郎究竟是誰。森下於1977年6月20日出生於兵庫縣,身高169公分,體重74.5公斤。1995年在大阪高中畢業之後,他選擇了赴美打拼這條路。1998-99年,他在NSCAA(全美小型學院協會)的New Hampshire Community College念書兼打球,2000-01年轉到第一級的Towson State大學。

森下雖然綽號叫「Flash」,很炫,但在北美籃壇出頭的機會委實不大。只是他鐵了心要在美國奮鬥,誰也擋不了他。2002年,他在幾個超小型聯盟裡打轉,包括EBA的Delaware Express隊,還在GBA的處女球季成了選秀狀元,被Atlanta Moose隊挑走。接下來,他再進入USBL的Brooklyn Kings,平均成績只有2.4分、2.2助攻,而且在NBDL選秀會獲North Charlston Lowgators選上,可惜過沒多久還是被刷掉。

森下再度回到Brooklyn Kings打球,今年夏天,參加了經紀人籌組的球隊「Surf」,到南加州夏季聯盟一試,小有表現。

對我而言,森下是個謎樣的人物,因為根本沒機會見到他的身手。但森下勇闖北美的勇氣和決心,相當值得敬佩。

方成允(Bang Sung Yoon)
出生於1982年6月3日的方成允,雖然年紀還比陳信安小兩歲,但在亞洲也已小有名氣。他在亞青一戰成名,讓人印象深刻,目前還就讀於延世大學,但已經是南韓國家隊的主力球員。

方成允身高約194公分,身材相當壯碩,能內能外。整體來看,其實他的球路有點不三不四,既不夠高,也不夠快,但是他有內線的腳步和肌肉,也有外線放鏢的手感,在亞洲的籃球環境和南韓的獨特球風下,仍然具有相當大的威脅性。

很令人驚訝的是,他也靜悄悄的獨自跑到南加州夏季聯盟去闖盪,加入了經紀人組成的球隊「The Ticket」,上場時間還不少,績效也不算差。

***

事實上,我可以說這三名球員打進NBA的機會都趨近於零。那麼,為什麼他們要走這一遭?我認為,這是台灣球員和日本、南韓球員的最大不同點。

打進NBA,首先需要球技,其次需要運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他們這個年紀的球員,最需要的是場上實戰經驗,特別是高水準的比賽。材狼虎豹的夏季聯盟,自然是個訓練膽識、增長見聞的好地方。

觀察國內籃球幾年下來,擺開球技不談,我發現台灣頂尖年輕籃球員的一個致命缺點:「還沒到40歲,就已經只剩一張嘴」。

說過想打NCAA、以NBA為夢想的人有多少?實際敢邁開步伐的人又有多少?一說到NCAA,大家都會作夢,但再說到必須要學習英文,還要兼顧課業,就不由自主打了退堂鼓。等到甲組球隊的薪水再塞進手心,大概連NCAA怎麼拼都忘了。頂多,就是想著到對岸甲A去打個零工,賺賺easy money,年輕人的豪情壯志,挑戰極限的勇氣,在那裡?

其次,台灣籃球和大陸籃球的環境和條件都不同。人家可以製造出幾百個有可能被NBA球隊亂槍打鳥射中的長人,我們並沒有。所以,台灣球員出外闖盪,不該眼高手低,只看NBA。小聯盟如USBL、CBA、NBDL,可不可以?當然可以!歐洲籃壇如果有機會去試,可不可以?當然也可以!看到現在這麼多外籍NBA球員,你對歐洲籃球的層級不該有太多疑問;更何況,歐洲的薪水也不低。

短期的夏季聯盟、籃球營,只要可以去增長見聞,提昇自己的籃球技術,都該去。即使在美國沒有機會,回到亞洲,也可以發現自己成長的軌跡。這才是認真面對、經營自己籃球事業的想法和態度。

第三,我們的籃球員太不主動,機會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而你也沒有經紀人打點一切,如果想出去闖闖,應該主動表達意願,尋求幫助,而不是坐在家裡就期待會有美國大學,甚至NBA球隊找上門來。這是不可能的事,台灣的籃球可不比棒球,連高中球賽都可能有大聯盟球探在場邊游走。

老是停留在「看看別人、想想自己」的階段,說真的,我也蠻煩的。但是作為一個業餘的籃球寫作者,又能如何?

附帶一提的是,如果對岸的仁兄們聰明一點,也該放開心胸,盡可能讓薛玉洋、易建聯等等一大票球員早日放洋。我不敢像裘必勝一樣,大膽預測南韓會作掉大陸,但要知道,像姚明和王治郅這種長人可遇而不可求,以大陸的教練水準,把這些球員留在國內,只會放到爛掉、廢掉而已,再不作觀念的調整,中國籃球的進步幅度,恐怕不會如部份人想像的那麼樂觀。


(備註) 如果你們對以上球員的資料有興趣,可以參考以下網站

Saturday, April 12, 2003

垃圾場雜記(34):甲組聯賽雜感

■最佳籃球員
拜讀裘必勝在蕃薯藤大作之後,我打電話告訴他:「你說張智峰是國內最佳籃球員,未免誇張了一點。」但是憑良心說,國內可能找不到比張智峰更認真的球員。至少,他是我所知道,唯一一個教練必須搶走他手中的籃球,要他別再練球,出去玩玩的球員。

當初張智峰在幸福時,買利嘉擔任教練。據他的形容是,張智峰腦子裡只有籃球,是不折不扣的球場老鼠,日也練,夜也練,跟著球隊操不夠,假日還要自己練。他的籃子就是這樣練出來的,但是也讓買利嘉擔心他「身心發展不均衡」,畢竟,生活中不是只有籃球,張智峰又年輕,應該去過過「籃球以外」的生活。

我很懷疑,國內有幾個教練會向球員說:「拜託你不要再練了」...

■最匪夷所思的球隊
台灣銀行,有異議嗎?由總統盃看到現在,教頭由田希和換成胡再麟,顯然讓台銀有著非常大的改變。雖然簡明富、駱大偉、林群峰都當兵去了,但台銀還有何守正、許皓程、吳永仁、陳聖亞等好手,說什麼都該有一定的水準。

看台銀被中廣海K那場比賽,他們被打傻了,我也傻了。感覺上,目前台銀太注重每個球員的平均上場時間,和台啤有異曲同工之妙,大家有球打、輪流打的結果,就是如此。

■最佳進步球員
進步最多的球員,到目前為止應該是台啤的陳世念和九太的林哲立。陳世念的傳球視野仍然沒話說,據說他的自我訓練練得很兇,投籃準頭有非常明顯的提昇。防守上,他的速度有先天限制,但應該能以逐漸累積的經驗來彌補。林哲立則是九太除了楊玉明之外,值得注意的一把刀,目前,他已經成為不能放空檔的球員。

■景景設計
景景設計,一支有趣的球隊。我同意裘必勝說的,李雲光、東方介德以國家隊教練之尊,實在不應該下來打這勞什子的甲組聯賽,倒不如多花時間準備一下國家隊的訓練。我並不是說國家隊的教練身份地位就如何如何,而是「不妥」。

但話說回來,東方介德籃板搶得嚇嚇叫,蔡福財三分球射得滿場後輩唉唉叫,李雲光控球組織的功力也還在。這些年輕小伙子,是不是該感到汗顏?另外,我已經等不及要看看,景景設計對上裕隆會是什麼景象了...

■陳信安
毫無疑問,在陳信安去年赴美之行後,所有人會更以高標準來要求他。我想,這是他自己也了解的一點。裘必勝在給陳信安的一封信中,適切的點出了許多人對他的期待:認真的去主宰每一場球賽。

當然,陳信安一向是以團隊為重的人,而裕隆體系也從來不允許任何一名球員獨力獨行。要他在「統計數字」上去「主宰」球賽,難度很高。所以,我們不妨從防守上,投籃選擇上,助攻傳球上,來更精細的檢視陳信安是否進步,這比期待他每場球都幹進三、四十分要來得實際一點。

到目前為止,陳信安在進攻方面似乎沒有進步。出手姿勢又回到了從前(始終覺得他的backspin有點問題,但投籃...終究是只要投得進就好),投籃選擇上,有時依然太過心急。但是他對球賽狀況的判讀,是有很大的進步,不見得一定靠得分來幫助球隊,他在crunch time一槍打死對手的抗壓性,也有成長(對中廣一役,裕隆正是靠他的一個致命三分球宣佈中廣死亡)。

■顏行書
很高興再見到球場上的顏行書,而不是段臣風,雖然段臣風好像比顏行書還厲害得多...。顏行書獨特的球感,在闊別球場一年之後依然可見。有他的帶動,中廣球路為之一變,活了起來,不再是清一色只在禁區賣屁股的呆板打法。

但我希望,顏行書能在恢復以往身手之後,再去想轉戰大陸或影劇圈的事。

■朱志清
好久不見的「朱哥」,以助理教練的身份重返籃壇。我一直很納悶的是,朱哥走紅籃壇這麼多年,為什麼還是會有報紙將他的名字寫成看著老爹背影流淚的「朱自清」呢?真正要「自清」的不該是立法院和高雄市議會那群混蛋嗎?

Anyway,期待朱哥好好將他混跡籃下,CBA時期力抗八國聯軍的功夫,好好傳授給田壘和吳岱豪、陳子威,曾文鼎或許也該來旁聽一下。如今,背對籃框單打的腳步和訣竅,好像在台灣已經成為一項失落的藝術。唯一要確定的是,千萬不要讓朱哥教他們罰球...

■還在等待
我還在等待覺醒的林志傑,那個被鄭光錫視為「待調教的不羈野馬」的林志傑,就像裘必勝一直在等待著趙家群一樣。

我期待著,楊玉明能更善用他的腦筋去結合他的爆發力和準頭,成為下一個羅興樑。

我期待著達欣的田壘、吳岱豪、陳子威和李豐永聯袂在三分線外開砲,轟得對手哇哇叫,然後,張智峰和黃志群在籃下搶籃板...。開玩笑的啦,我期待的是剛好相反的事。

我真正在等待的是,國內教練們好好用心栽培這群條件愈來愈好的籃球員,努力用功的鍛鍊專業,在暫停的huddle中別再只會說「加油,認真打一個!」啦。

Friday, March 14, 2003

垃圾場雜記(33):酒後笑看NBA

說真的,我有點醉了。

為了品嘗大陸第一大(or第二?)品牌「燕京啤酒」的風味,了解它們為什麼有本錢以一年100萬美元到休士頓去打廣告,前幾天我特地趁超市結束營業時搬了一箱回來。

現在,已經喝掉不少了,而最近喝醉酒的人好像也不少,讓NBA和圓球既有趣又混亂。

長久以來,我一直喜歡在酒後寫稿的感覺,品質是不見得好啦,唯一的好處是,速度保證快,而且文思泉湧,想到什麼寫什麼。想想我已經一個多月(好像快兩個月...)沒有稿子在圓球上發表,被市長警告數次,只好使出這個絕招...

■英雄和狀況外的球迷
必須要說,Scot Pollard真的是條漢子,為了友情,大膽向國王球迷表達自己的不滿。向來我只知道Pollard愛搞怪,不是在腳趾甲擦粉紅色指甲油,就是以武士髮型出現。如今,他也讓我體會到NBA裡友情的可貴。

前陣子國王主場迎戰活塞,Divac賽前開玩笑說,他要給每個向Jon Barry開汽水的球迷5元美金(Barry為前國王替補球員,但被賣至活塞)。不知道沙加緬度的球迷是太單純還是有意作怪,真的在Barry每一次接到球都噓聲大作,搞得Barry相當難過。

和Barry交情匪淺的Pollard這下火了,在隔場接受電台訪問時,撂下一句「沙加緬度球迷沒水準」,就拂袖而去,搞得主持人臉色發青、面面相覷。而導火線Divac也大聲喊冤說:「我本來就是開玩笑的,誰知道他們當真啊?」雖然Pollard最後不得已向球迷道歉,但我還是覺得他這人很酷,我喜歡。

■風水有問題
Indiana州風水是不是有問題?以前有Bob Knight,現在有Ron Artest,都有控制情緒的問題,清一色搞得雞飛狗跳。我一點都不覺得所謂的「Anger Control」課程對他們會有什麼幫助或影響,這是可以控制的,只是Bob Knight自己根本不想控制、不屑控制,而Ron Artest是純粹的控制不住罷了。

Artest似乎成為Dennis Rodman和Rasheed Wallace以來,又一個被總部和裁判群鎖定的對象。這三個人都是好球員,只是,事出必有因,一個球員絕不會無緣無被盯上。既然被盯上,就要想辦法改善情況,否則球是不用打了,愈打愈痛苦,動輒得咎。如果一點都不認為自己有問題,不想改善,那很抱歉,後果就得自己承擔了。可能得多準備點罰款,再多準備幾套西裝,在被禁賽時能穿上場亮相。

■神氣小牛
看著現在小牛的Dirk Nowitzki,我想起80年代小牛同樣位置的另一名神奇球員Roy Tarpley。身高6-11的Tarpley,自Michigan大學畢業之後,1986-91年待在小牛,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他是第一個以替補球員身份,籃板卻領先全隊的怪胎。

但他是另一個被毒所害的明星,1992年吸毒被逮之後,他就到希臘去討生活一年,1994年回美國和小牛再簽下6年2000萬的合約,準備東山再起。但毒終究又找上了他。1995年12月他第二次被聯盟查到吸毒,遭逐出聯盟。之後,他流落中國大陸、俄羅斯打球跑江湖。

Tarpley當年在小牛時戴著一副護目鏡,罰球時和Moses Malone一樣,把護目鏡拉到額頭上,酷得很。他對籃板球似乎有著與生俱來的天賦,就和鯊魚總能快速的聞得到血腥味一樣,雖然他的得分能力並不很強,投中距離的姿勢也有點詭異,但光看他拉籃板的樣子,就已經是一大享受。而我也永遠忘不了1988年小牛的季後賽之旅,小牛Reunion Arena裡老闆Donald Carter和主場球迷一起猛搖白色毛巾,和湖人在西區冠軍戰打到第七場的慘烈畫面。小牛上一次能讓湖人緊張,恐怕也是那時候的事了。

如果有年輕小朋友不曉得這個醉漢所說的Tarpley是誰,沒關係,那已經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吶!

■Ewing的歷史定位
Ewing的球衣日前正式被升上Madison Square Garden頂上,他的歷史評價也再度被拿來作討論。憑良心說,我一直沒有喜歡過他。Ewing確實是尼克的代名詞,是他讓尼克在80、90年代在東區享有半邊天,但他總說自己是「winner」。我是不知道他win了什麼東西啦─除了肥約之外。

當然,這也許是我個人對Ewing的成見。其實,Ewing出身貧苦,雙親是來自牙買加的移民。兄弟從小打籃球時受盡欺侮、岐視,打客場還被吐口水。努力奮鬥,居然站上選秀狀元,而且成為史上最偉大的50名球星。如果說他真的贏得了什麼,應該說是他克服了天生的障礙和劣勢,功成名就。

我尊敬球場下的Ewing,我也知道,冠軍戒指或季後賽的戰績並不是衡量一個球星的終極標準,但坦白說,我很難真正去尊敬球場上的Ewing。

■作家小心!
最近裘必勝兄在討論區裡似乎激起不小的「波瀾」。感覺上,「主觀」這個詞經常被提到。我很幸運的,一直沒有被網友砲轟,說我主觀,但我一直很納悶的是,不主觀怎麼寫文章?此外,有的人喜歡用感覺寫文章,有的人喜歡引用數據佐證,有的人喜歡插科打諢,有的人正經八百,這才成就了各種不同文體、風格,不是嗎?

最近看到一篇美國作家Dave Krieger寫的文章,我覺得他應該很慶幸自己沒有替圓球寫文章,因為他預言灰狼會再一次在首輪季後賽飲恨,他的理由只有一個,而且很簡單,因為「灰狼是一支被詛咒的球隊」。被「詛咒」?你覺得他在「挑戰Dave」的討論區裡會不會被轟到爆?

Thursday, January 16, 2003

垃圾場雜記(32):Global News

■世界賽魔咒?
一寫到這個主題我就沒好氣,原本希望去年底台灣能在亞青男籃賽拿下前三,前進今年的吉隆坡世青賽,結果...不但沒進前三,還拿了個第六...sigh...

不過地球還是會繼續轉動的。第七屆世青男籃賽(Under-18),預定今年7月10至20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進行。可以想見的是,將會有許多NBA和歐洲球隊的球探湧進吉隆坡,探探各國的青年才俊。

目前分組已經抽出,分別是:
A組:阿根廷、澳洲、南韓、土耳其
B組:安哥拉、希臘、伊朗、波多黎各
C組:奈及利亞、中國大陸、斯洛維尼亞、美國
D組:克羅埃西亞、立陶宛、馬來西亞、委內瑞拉

亞青前三分別是中國大陸、伊朗、南韓,馬來西亞以地主身分參賽,歐洲則以歐青賽前取得資格,分別是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希臘、立陶宛和土耳其,非洲兩隊為奈及利亞、安哥拉,美洲則有美國、阿根廷、波多黎各、委內瑞拉,大洋洲代表為澳洲。

比賽首先打分組循環,取各組前兩名進八強,然後就採取單淘汰賽制,簡單明瞭卻很殘忍。

在世界籃球的層級上,亞洲隊伍的實力就差了一截,中國大陸好死不死,和美國、歐洲第二名斯洛維尼亞抽在同一組,要進前八難度很高。伊朗和南韓也有同樣的問題,馬來西亞就別提了,入圍就是得獎。

至於台灣女籃,今年雖在亞青賽拿下亞軍,但是很倒楣的,本屆亞青並不是世青女籃的資格賽。下一屆世青女籃要到2005年才舉行,也就是說,2004年的亞青女籃才是資格賽。

說到這裡,不知台灣的青年球隊是倒楣還是什麼原因,總是和世界賽擦身而過。以女籃而言,我們在1998和今年都在亞青女籃拿下亞軍,但這兩屆都不是世青資格賽,在交關重要的1997和2001年世青女籃資格賽─也就是1996和2000年亞青女籃賽,我們都只拿到第四名。

男籃也沒有兩樣,除了今年之外,台灣在1998年印度加爾各答的亞青男籃賽(陳信安那屆)只拿下第四,坐看卡達、大陸和日本拿下1999世青男籃賽(在葡萄牙舉行)的門票。

悲劇還沒結束呢。去年在大陸河北石家莊舉行的亞洲20歲級女籃賽,中國大陸、南韓、台灣分別拿下前三名,但是很抱歉,只有前兩名才取得世界20歲級女籃賽資格,台灣球隊再度扼腕。

20歲級世界女籃賽,參賽隊伍只有12隊,於今年7月25日至8月3日在克羅埃西亞的Sibenik舉行,分組抽籤將於本月底進行。參賽隊伍如下:

亞洲:中國大陸、南韓
美洲:美國、阿根廷、巴西
歐洲:克羅埃西亞、捷克、法國、拉脫維亞、立陶宛、俄羅斯
大洋洲:澳洲
非洲:無

比賽賽制為分兩組進行分組循環,取各組前四晉級八強,然後直接作單淘汰。

對於台灣青年男女球隊的「世界賽魔咒」,我實在也想不出個理由來解釋。是我們真的技不如人,還是在該用力的時刻沒有用力,導致功虧一簣?總之,沒能夠在世界的舞台上亮相,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

不過,根據國際籃總的最新消息是,它已經在考慮將世青男女籃賽由四年一度改為兩年一次,以讓更多世代的青年好手可以參加,畢竟,四年一次的賽制,會使得許多「生錯時間」的好手無緣在世界賽亮相。這對台灣或許是件好事,who knows?

■一號人物
去年歐洲18歲級青年男籃賽,率領斯洛維尼亞奪得亞軍的中鋒Erazem Lorbek,賽後獲選為大會MVP。這小子身高6-10,體重240磅,紀錄洋洋灑灑,已經是斯洛維尼亞18歲和20歲級國家隊的主力戰將,也在該國的二級聯盟榮獲MVP頭銜。

在去年的歐洲18歲級男籃賽,他的平均有21分、10.3籃板,今年已經赴美就讀Big 10聯盟的強隊密西根州大。我查了一下,他的上場時間還不太多,平均5.5分、3個籃板,或許是一號值得觀察的人物。

不過仔細想想,時下的歐洲球員,如果真正稱得上是潛力十足的未來之星,或許都將追隨「Nowitzki模式」,直接加入NBA選秀,而不會再經過NCAA這一關。換句話說,要經過美國大學這一關的,或許都只是次級品了。

Friday, December 13, 2002

垃圾場雜記(31)

■再談區域防守
在NBA剛允許區域防守之時,圓球作者群就因為對區域防守的不同看法而有所爭辯;還記得當時我是屬於支持開放的一派,不過這一派可能也只有我一個人。

很有趣的是,NBA也是個流行「流行」的世界,小牛成功的施展區域防守,開季14連勝,終於敲醒某些球隊沈睡已久的神經,也開始嘗試區域防守的美妙。連反對區域防守的祖師爺Pat Riley都開始使用區域。到如今,我還是認為區域防守並不會毀了NBA,只是另開一條可以走的「替代道路」。

事實上,小牛大量運用區域防守是很有道理的,他們的主力球員Nash、Nowitzki,乃至Shawn Bradley,都不具有速度能跟得上進攻者。坦白說,堅持守一對一只是找死而已。而區域也讓他們的籃板有進步,有籃板,才有快攻,不是嗎?

據我個人的觀察,大部份NBA球隊和球員都認為盯人防守才是正統。Steve Francis就說,小牛「全場『躲』(hide)在區域防守裡」,輕蔑之意不言可喻。甚至連我們認為應該最支持區域防守的火鍋店店長Mutombo,也搖著他的手指說,盯人防守才是防守的最高境界。比較起來,區域防守不如盯人防守積極、主動,其不受歡迎可以理解。

我完全不否認,NBA之所以受人歡迎,和規定盯人有很大的關係。它製造了matchup、對決,滿足了球迷的視覺和期待。盯人防守事實上也是所有防守的基礎,問題是,它不能讓一個有好的防守觀念、卻沒有速度的球員長時間停留在場上,因為聰明的對手一定會猛打這一點。這也讓球賽愈來愈向「體能」的一方傾斜過去,而這是正確的方向嗎?。

這也是為什麼,過去十年來的NBA,愈來愈強調matchup、放單邊的isolation單打。原因在於,現代的NBA scouting作得愈來愈好,你的弱點在對方的觀察、計劃之下,在比賽中會被放大十倍,窮追猛打,至死方休。當然,你可能會說:「你忘了有helping defense協防這檔事嗎?」當然有,只是我覺得,協防就像雙面刃,或許你達到了防守目的,也或許你為對手製造出了空檔。

自從上一季開放使用區域以來,就有不少球隊開始準備,聘請大學教練為助理教練或顧問,或是像小牛教練Del Harris和Utah大學好友Rick Majerus秉燭夜談,搞出八套不同的zone defense。在上一季,各隊基本上還不把區域當作一回事,因為灰狼雖然季初靠區域打得嚇嚇叫,後來卻垮了。直到最近,大家才緊張起來。

如今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小牛能夠靠以區域防守為主的架構撐多久?去年的灰狼已經失敗了。許多人提出的警告是,別忘了,區域是可以破的。NBA各隊之所以拿小牛沒辦法,多半是適應不良,或是反應慢半拍。其實,那個球員教練在高中、大學時代沒守過區域、沒教過破區域的方法?

依我的觀察,目前有不少球隊還傻傻的以不變應萬變在應付區域防守,甚至連快速傳導、中鋒上高位策應分球的基本原則都作不到,當然被區域整得很慘。如果再加上外線準頭不佳,對手自然樂得全場用區域來伺候。我們以結果來倒推,如果你有好的外線,又能掌握破區域的原則,不要「一球在手、其樂無窮」的享受運球樂趣,區域一破,你認為對方的區域還守得下去嗎?

我相信盯人防守仍會是NBA的主流,但正如同我當初贊成開放區域的原因一樣,我認為這個作法讓籃球更為有趣,讓先天條件不夠好的球員,更有發揮的餘地和表現的空間,有何不可?英文說:「Scorers will always find a way to score.」像T-Mac、Iverson這種球員,得分是絕不會被區域防守埋沒的。

另一方面,NBA球隊不是笨蛋,如果使用區域的球隊愈來愈多,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學習和調整,還是找得到破解區域的方法。如此一來,也會讓像小牛這種全場使用區域的球隊,再多一層考慮。到頭來,NBA應該還會是盯人為主、區域或其他防守為輔的世界。

■台灣的運動書籍出版和紀錄
最近新浪為羅興樑、周俊三和教練邱大宗出版自傳,對籃球書籍一向很有興趣、同時也有收集習慣的我,很捧場的把三本書都買齊,也讀完了。看籃球這麼幾年,深深覺得台灣的籃球書籍出版、紀錄,需要灌溉,也需要用心。

對一般人而言,讀球員傳記是了解他最好的方法之一。這三本自傳體的傳記,完整的紀錄了羅、周、邱三人從小到大的籃球路,美中不足之處是,作者以第一人稱來撰寫,也少了訪談和個人的敘述切入,呆板了一點。

但是對一向不重視留存史料紀錄的台灣而言,至少是個好消息。台灣運動員的傳記,一向被視為票房毒藥,記得以前麥田出版社出了一系列的NBA球員自傳翻譯,雖然是由非籃球專業譯者執筆,但相當用心,可惜市場成績不佳,收了。麥田同時出版了幾本台灣棒球員的自傳,印象沒錯的話,商周也出了鄭志龍的「年少輕狂」和錢薇娟自傳,同樣成為絕響。

有人說,台灣的球迷只喜歡看球,不喜歡看書,所以和運動有關的書籍,一律不具賣相。我不知道這句話的真實性有幾分,如果是真的,實在有點悲哀。事實上,球星被遺忘的速度,遠比他打出名氣的速度快上十倍,一旦退出戰場,留下的也只有紀錄和過往的豐功偉業,如果沒有文字或影像的保存,很快的就會消失在眾人記憶之中。

所以,即使台灣夠資格出版自傳的球員實在還不太多,但我仍衷心的希望,有更多出版業者投入這片園地。無論是球員自傳、專業工具書翻譯、國外運動員自傳翻譯,至少,能讓運動在出版界有一小塊屬於自己的領域,同時也鼓勵運動迷的閱讀風氣。

再談到紀錄。前陣子陳信安在沙加緬度參加訓練營時,曾有國外友人e-mail來問:「陳信安今年度在台灣籃壇的統計數字是....?」簡單的一個問題,卻把我打敗了。無論是報紙或網路,台灣的甲組籃球都沒有「紀錄」這種東西。

目前我知道唯一將統計放上網路的,只有HBL高中籃球,甲組沒有,大專沒有,瓊斯盃等等其他更不會有。籃協、大專體總沒有作統計嗎?當然有。即使場邊紀錄員素質良莠不齊,但統計數字還是統計數字。那為什麼不將它放在網路上,供球迷、媒體...任何有興趣的人查詢?這是很難的事嗎?難道不是職業,這種事就辦不到嗎?那為什麼高中體總辦得到?

紀錄除了滿足球迷的需要、媒體的需要,最重要的是,它是球員用血汗拼來的成績。我們知道Kareem Abdul-Jabbar在NBA例行賽生涯得分38387分,那我們的頭號球星鄭志龍呢?除了他在CBA中華職籃的時期外,他在其他國際賽、甲組的表現如何呢?

沒有,什麼都沒有,我為台灣的球員和球迷同感悲哀。

Tuesday, December 03, 2002

垃圾場雜記(30)

■我所知道的Hubie Brown
讀完王建祥兄的文章,確實我也有同樣的感歎。我最喜歡的兩個電視球評,Chick Hearn已經蒙主恩召,連Hubie Brown也棄TNT投奔灰熊去了。這該如何是好?幸好台灣還有個文大培....haha

Anyway,在我還有機會看到Hubie Brown在場邊帶領球隊時(那是1986年,我真的很老了,不是嗎?),年紀輕輕、剛接觸NBA沒有太久的我,並沒有把握機會去了解他是個什麼樣的教頭。一直到日後,才從文章中稍微拼湊,了解他是個什麼樣的教練。

就像所有提到Brown的文章中所說的,他是個所謂「Old-School」、學院派的教練。但是這裡的學院派,指的是他帶隊的風格。他帶領球隊的方式很接近部隊,他就像是士官長,所說的任何話,都期望你記在心中,切實執行,作不到就請坐板凳,無論你多大牌,沒有例外。現代球員,大概有95%不吃這一套,這是大家最替他擔心的一點。

同時,他也像是個老師,樂於傳道授業,將自己所知道的都教給學生。自然,他期待的是「受教」的學生,而不是左耳進右耳出的頑劣份子。

但是場上的Hubie Brown,就像灰熊總裁Jerry West形容的,他是the most creative mind in the business。場上的他絕對不是old-school,相反的,你還可以說他很前衛,因為他願意為了達成勝利而嘗試任何方式,再怎麼不可思議,他也願意去試。

以下就是我所知道的,由Hubie Brown發明的一套戰法,專門用在罰球時爭搶進攻籃板使用,多半會用在比賽將近終了,急於爭取多一次的控球權時使用。這套戰術已經被稱為「Hubie Brown Play」,我個人覺得這套「剪刀式卡位法」蠻妙的,或許有人可以在球賽中用看看,說不定能收奇襲之效。

Hubie Brown Play簡單圖示:(有點陽春,希望各位看得懂)

        ▲
     A○   ○B
     1●   ●2
     C○   ○D
          ●3
     ---------------
        ●4

【解說】
.上方的▲代表籃框,下方---為罰球線,●隊罰球,○隊防守。一般情況下,罰球者4出手後,防守方由B卡2,A卡1,鞏固防守籃板。
.Hubie Brown Play為:罰球者4出手同時,2不向前爭搶,而是迅速向前斜切卡A,這是被稱為剪刀式卡位的原因。此時,B會習慣性的隨著2向中間移動(當然這是機率問題,但在一般情況下,B會認為他應該卡的人是2)。
.假設2順利卡住A,沒有人卡住的1迅速往中移位,準備爭搶進攻籃板。
.由於B已被2牽引至中間地帶,D迅速由外繞圈向籃框移動,準備爭搶進攻籃板。

罰球不進時想爭搶進攻籃板,原本就是難度很高的事。不過這個「Hubie Brown Play」,至少增加了爭奪籃板的機率,孤注一擲時不妨一試。我在看到這個戰術圖之前,壓根沒想過會有這種戰術,Hubie Brown設計戰術的功力確實一流。

話說回來,是不是姓Brown的都長於戰法?Hubie Brown、Larry Brown...

■球場禁忌
前幾天看報紙,看到一則讓人蠻有感觸的新聞。高中棒球聯賽,東石高中出戰高苑工商一役,打完四局高苑已經領先10分,但高苑教練王志宏仍下達盜壘指令,搞得曾任王志宏教練的東石教頭林振賢很火大,當場開扁。

林振賢抓狂的理由是:王志宏犯了球場大忌,領先10分還用盜壘羞辱對手!高苑方面當然會有自己的說法,說是要多拿保險分,以確保提早結束等等。這則新聞引起不少討論,有人說職棒場上的不成文規定,學生棒球不見得適用...blahblah,我不是棒球專家,就不說太多。

這讓我也想到一些籃球場上的禁忌,這似乎是國內各級籃球向來不太重視的部份。這些禁忌,通常都帶著「不畏懼對手,但尊重對手」的意義。

.五上五下:在職籃CBA和大專聯賽(UBA),我都曾親眼目睹,而且次數不少。五上五下算是大忌了,這代表你認為對手的實力根本不值一提,你自己則是兵多將廣,五個換五個照樣打死對方。當然,美國也不是沒出現過,但是次數非常少,有種犯大忌的教練畢竟不多。如果你真準備大幅調度,換四個人即可,不需要一次換五個。

.大幅領先還持續性的守全場壓迫:這意義應該很清楚了,領先了40分還樂此不疲的玩全場壓迫,是怎樣?要贏到80分嗎?

.大幅領先的情況下,終場槍響前最後一擊還扣籃:有經驗的球員會知道,此時即使真有機會扣籃、快攻,也該放掉了,留給對手一點面子。只有年輕、沒經驗的球員,才會想要藉此時來記扣籃贏得全場球迷歡呼。印象中,NBA曾有球隊因此而在賽後鬧得很不愉快。

.明知對方要叫暫停,還不斷準備抄持球者的球:NBA中也因此鬧過好幾次,差點鬧到要打群架。通常肇事者都會以「不知道對方想喊暫停」為藉口,但你知道,這純粹只是藉口而已。

.教練咒罵敵隊球員:這應該算是風度的表現,但是「犯例」蠻多的,有時教練會因為見到對手小動作太多而忍不住開罵。不過據我了解,美國教練界的不成文共識是:我的球員,只有我才有資格罵。

.刻意從倒地對手的頭上、身上跨過:同樣的,這種犯例很多,球賽打到火氣上來的時候,誰管得了那麼多?但在一般的情況下,球員通常不會這樣作,這也是對對手的尊重。

.防守對方握有明顯優勢的快攻時,絕不刻意彎身讓對方坐飛機:這是為了保護球員不受傷。如果有這種情形發生,通常是群架的開端。

應該還有不少,歡迎各位加入討論或指正錯誤。

■名言分享
好像很久沒跟大家分享有趣的名言了,讓我搜尋一下記憶體...

這一則名言發生在季前,國王教頭Rick Adelman在熱身賽以94-105敗給小牛之後,又聽說小牛下定決心加強防守,而且在季前訓練營中「只練防守、不練進攻」。他很不屑的說:「別鬧了,我確定他們一定有練進攻,除非他們的五個防守球員守的是五個隱形人。」

最近好像愈來愈多人覺得NBA球賽的水準每下愈況了,連市長都搞了個投票。以下是前Indiana、現任Texas Tech教頭的「火爆教練」Bob Knight對NBA的看法(很久以前了):「我從來不看職業比賽。如果第五台在播職業球賽(NBA),第四台在播一群青蛙作愛,即使第四台收訊不良,我也寧願看那群青蛙...」

Monday, November 04, 2002

垃圾場雜記(29):我看姚明

跟隨過陳信安挑戰沙加緬度國王的過程,再回過頭來看姚明,我對他的評價依然沒有改變,卻多了一種不一樣的感受。

我對他的評價是什麼?記得曾經在圓球論壇中談過。我對他的感覺是「介於Shawn Bradley和Rik Smits之間」,而且特別強調,「即使像Rik Smits,也不可恥。畢竟,Smits是擁有12年NBA生涯,並且打過總冠軍戰,水準以上的中鋒。」而依照姚明的天賦,他至少應該要比Smits再好上一點。

另一個沒有改變的感覺是,姚明欠缺的仍是力量,特別是上半身。很奇怪的一點是,即使已經22歲,姚明卻似乎從未經過重量訓練的鍜鍊,即使有,他可能也忘了作上半身。

看季初的幾場球,他的傳球沒有問題,得分招式需要多些變化,但只要經驗累積,每場要得上10分並不是太難的事。他的防守、籃板,問題還比較大。首先在籃板部份,他不見得能占得到位置,即使他占到位置,由於欠缺力量的關係,不見得能拉得下籃板。

防守方面,前兩場吃了些苦頭,仍有世錦賽時犯規麻煩的問題。姚明絕不是那種每一球都想搧掉的莽張飛,但是就如同火箭球評Calvin Murphy說的,他應該去學著「什麼時候該去challenge the shot,什麼時候應該let it go」。同時,也該再學習一對一防守的站位和補防的時機。

或許,我們對他要求相當嚴苛,他終究沒有經過季前訓練營的完整磨鍊,但這就是身為狀元必須承受之苦!

因此,必須提到我看姚明在場上打球的另一番感受。請大家注意,這是一個從18歲開始,就知道自己的目標在NBA,從19歲起,就一肩挑起大陸男籃希望,從20歲開始,就隱約知道自己會是NBA選秀前三順位人選的孩子。

其他22歲的台灣男孩,剛從大學畢業,準備剃光頭去當兵,對未來人生還一無所知之時,姚明已經承受了如此之大的壓力,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度和環境,肩負著數十億人的期望,開始為自己夢想努力。如果壓力能讓人在一夜之間白了頭髮,請想想,如果你是姚明,那種背負壓力的感受吧!

擺脫球技不看,姚明在場下各方面的表現,應對進退,應該是有80分以上水準的。那種感覺,有點像David Robinson。

姚明的NBA之路和陳信安大為不同,結果可能也有不同,但兩人為籃球所作的努力,都已經值得尊敬,是不宜完全以統計數字來論斷的。時間也還早,或許姚明、陳信安都還會給我們驚奇也不一定。

■湖人的麻煩
打了還不到五場球,但湖人麻煩似乎已經不小。我並不是說開季二連敗,和全季82場比起來,開季二連敗只是比平常的連敗稍微丟臉一點而已,其他倒沒啥大不了的。

ESPN Page2的專欄作家Charley Rosen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引述湖人助理教練Tex Winter的話指出,Kobe每當O'Neal缺戰或不在場上,就喜歡「自己來」,把三角戰術拋到九霄雲外,遲早會是湖人敗亡的關鍵因素。

另外還有一篇報導指出,O'Neal也和傳奇中鋒兼電視球評Bill Walton槓上了Walton曾經表示俠客的體重過重,是導致他的腿、腳容易受傷的主因。(據說O'Neal目前體重342磅,也就是155公斤,身體脂肪率則達17%)這番談話搞得O'Neal相當不爽,也以極不客氣的口吻要Walton閉上他的老嘴。

Kobe失控的報導,是否真有其事呢?身為場邊觀察者的我們只能說,確實,湖人少了O'Neal,勝率就下降,但這是不是真和Kobe自幹過了頭有直接關係?很抱歉,不會有證據。

至於O'Neal槓上Walton的新聞,我想這並不意外。湖人教練團老早就對O'Neal的體重不滿意,只是睜隻眼閉隻眼罷了。而酷愛四處放砲的Walton,那張大嘴得罪人也不是第一次了。我個人也認為,O'Neal是過重了點,但是只要他每場能炸進30分、抓下15個籃板,你又能說什麼?這和Barkley夜夜笙歌,卻場場痛電對手,不是一樣的道理?

同樣的,Phil Jackson也不是第一次遇上這種狀況了。早在公牛第一次三連霸時期,就有人形容當時的公牛「和一個吹飽氣氣球一樣,隨時都有漲破的可能」,無時無刻不處在充滿張力、壓力的環境。一天到晚都有報導猛爆誰與誰不和、Jordan看誰不順眼...等等八卦。

但是Jackson度過來了。回顧湖人前三次的冠軍,都有類似的情形。或許,連霸的隊伍就是受人矚目,自然也有較多負面消息;也或許,湖人內部真有這種情形,但總是能安然度過,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只不過,本季這些消息來得早了一點,而湖人也不再一枝獨秀,而是真正的面臨生存危機。我很有興趣知道,禪師要如何再一次四兩撥千斤,化解種種挑戰,而O'Neal和Kobe又是不是和Larry Brown/Allen Iverson一樣的歡喜冤家,並不喜歡對方,卻也不能沒有對方。

■injury-prone
我不是個瘋狂的fantasy game玩家,但是我知道,現在有無數玩家在為他們手上的Grant Hill和Vince Carter擔心。如果蒙獲上帝垂憐,VC和Hill的膝、踝傷,可能不礙事,但如果VC和Hill又要在場邊寫傷兵日記,那麼,很遺憾的,玩家們可以開始考慮把他們drop掉了。

你們已經很幸運了,要知道,我那一支爛隊可有著四個被列入傷兵名單的球員吶!當然,我不會,也不能怪別人,當天有事在身沒參加選秀,也沒排pre-ranking,全由電腦操刀。結果事實證明,電腦會替老奶奶挑土豆,卻無法替我挑中好球員。

這一切,讓我想起「injury-prone」這個球評和球探常用的字眼。Injury-prone泛指球員有「容易受傷的傾向」,舉「玻璃人」Marcus Camby為例,應該能夠很貼切描述這個字的含意。

說也奇怪,是不是injury-prone,和身體壯不壯沒有直接的關係。有的球員體壯如牛,卻動不動就扭傷腳踝,稍微被擠一下,很抱歉,背傷,自己籃板沒抓好摔倒,什麼!腿骨斷了?有的球員瘦如排骨,卻是不折不扣的十八銅人,打也打不死。

也許,這真的是天生身體結構組織的關係。不過,有更多球員是像Hill和VC這種類型的,在初次受傷之後,接下來不是因為舊傷未癒、持續復發,再不然就是變成一個容易受傷的球員。

傷這種事很玄,Jordan在這兩年的肌腱炎之前,只曾斷過一次腿,得以成就功業。曾經被寄予厚望的Penny Hardaway和Ralph Sampson,活該倒楣碰上庸醫,毀了前途。Danny Manning兩邊膝蓋動了三次ACL手術,功力未見衰退。NBA裡真是什麼球員都有。

站在球迷的立場,我誠心希望VC和Hill的傷不嚴重,等了VC一年,盼了Hill兩年,難不成我們還得繼續看他們穿著西裝的帥勁模樣,看著他們在fantasy basketball的名單中被列為「Out of season, available」?

Saturday, October 05, 2002

垃圾場雜記(28)

■台灣籃球與NBA
最近看各大留言板、BBS上對陳信安赴美挑戰NBA的反應,粗淺的統計,應該以鼓勵者居多。批評者,也不在少數。許多人無法理解的是,為什麼我們國家的球員去挑戰籃球最高殿堂,卻有一大群認為他不自量力、落井下石的群眾在潑他冷水。

事實上,這種心態我並不陌生。因為,我也曾有過;雖然,那是很久以前的事。

我的籃球經驗有點特殊,由NBA開始,而非台灣籃球。年少時代的我,有很長一段時間對台灣籃球非常不屑,連看都懶得看。我認為台灣球員和NBA有如天壤之別,永遠都追不上,台灣籃球就是個「爛」字,根本不值一提。只有NBA,才是所有籃球迷應該享受的終極經驗。

這一切都在後來有所改變。擁有媒體經驗之後,開始實際近身接觸台灣籃球,從CBA、瓊斯盃到甲組聯賽。那是一段有點痛苦,現在想起來卻收穫很大的日子。同時,我也藉由媒體身份,和NBA有了更為接近的互動。

簡單的說,我後來慢慢學會把NBA和台灣籃球分開來看,特別是球場上的部份。如果看NBA是種享受,看台灣籃球,也許更能讓一般球迷看到更多「和本身水準較為接近的籃球」,對某些人來說,更能感受到那種支持球隊、球星的悸動。

「明知台灣籃球和NBA的差距,卻還刻意的去貶損本土籃球,能帶給自己什麼快感?」我後來這樣想著。畢竟,這是一群在自己土地上為籃球努力的人,和遙遠的NBA球星比起來,和我們更加貼近。尊NBA,並不一定非得貶台灣籃球。更別提,台灣確實製造出不少籃球好手,上演過不少精彩的球賽。其中的差別,可能只是許多人根本不care罷了。

圓球作者中曾有人提過,職籃三、四年的CBA球賽,水準堪稱亞洲一級。如果你真曾認真比對過CBA和菲律賓的PBA、大陸的甲A,應該不會否認這個說法。

你又是否曾看過職籃四年冠軍戰的鄭志龍(當然,他也曾是年少的我所不屑的對象),幾乎以一己之力肢解戰神團隊防守,率宏國在1勝3負後連勝三場,拿下冠軍?我相信,那即使不是「唯一、空前絕後」,也會是亞洲球員所能夠在球場上展現出來的終極巔峰「之一」。

當然,職籃種種已成昨日黃花。但甲組籃球真是那麼難看嗎?見仁見智。台灣球員都是夜夜笙歌、不知長進的傢伙嗎?也不見得。

學會將台灣籃球和NBA隔開來看的同時,我也學會將兩者合起來看。我曾提過無數次,NBA球星對我個人的「神話」和「迷思」,在魔術強森感染HIV病毒之後,徹底被打破。及至後來,觀察了一些訪台球星,我為Grant Hill和David Robinson折服,卻也看到屌兒瑯璫、十足像個痞子的Stoudamire和Jason Williams,孩子氣的Iverson。

再看看一天到晚發生和NBA球員有關的鳥新聞,和一群不愛練球的傢伙。你會發現,在很多方面,全世界的籃球員可能都沒兩樣,即使是NBA,也比台灣高明不到那兒去。對NBA球星球技的「神往」是可以,「神化」則沒有必要。

作為一個「好人」、一個「好球員」的標準,放諸四海皆準。我們可以說,台灣球員的整體天份遠遠不及美國,卻不能說,NBA裡都是敬業的英雄好漢,台灣的球員都不值一提。

■亞運對大陸一役
在亞運中華對大陸一役之後,收到不少國外朋友的email。比較狀況外的人問我:「你們的國家隊是怎麼了?為什麼輸給大陸63分?」了解內情的人則說:「這樣子輸球真是embarrassing,這種輸球的方式,不但不尊重對手,也不尊重籃球這項運動。」

坦白說,我也不曉得如何替我們的中華隊找理由解釋,因為這是事實。我相信,球員中有人想要和大陸一拼,卻在教練團的策略之下放棄。這場球不是「放水球」,卻有點像「假球」。策略性的運用在國際比賽中屢見不鮮,但是也從來沒有人作得這麼難看。

如果中華隊必須像在瓊斯盃時一樣,十天內打九場,這樣子的策略運用,倒還說得過去,畢竟球員的體力必須考量。但亞運的第二輪賽程排得很鬆,對大陸之後,隔一天才打菲律賓,再休兩天才出戰日本,以體力為由是不成理由的。

即使放棄比賽,也要有應該有的作法。排出五個不到20歲的先發球員,是什麼意思?是你實力很強,不把對手看在眼裡?還是實力太弱、完全放棄?以正常的攻守調度來打一、三節,第二、四節策略性放掉,難道不行嗎?

我們常說,「輸一分也是輸,輸20分也是輸」。沒錯,都是輸,但是輸球也要有輸球的「方式」。誠如裘必勝所言,如果輸43、63、83分都沒有關係,那派中華隊出去作什麼?

在這方面,我們的教練實在需要更好的素養。每次看到國內教練作出五上五下的調度,作出這種藐視對手的籃球場上大忌,我就會不由自主的搖搖頭。

Friday, September 13, 2002

垃圾場雜記(27):名將之子

正當「紐約戰士」Patrick Ewing可能從魔術隊宣佈退休的消息傳出之時,以下這則新聞引起了我的興趣。

在Ewing考慮是否退休時,他的18歲兒子Patrick Ewing Jr.,正準備進入他第五所高中就讀。過去五年來,身高6呎8吋、體重210磅的小Ewing,已經輾轉流離三個州,念過五所高中,而這都不是他自願的。

小Ewing先是進入紐約的Windward School,然後搬至亞特蘭大和老媽住,轉到了Episcopal School,但是接下來Ewing和小Ewing的老媽發生了監護權爭議,於是再搬回紐約,進入Columbia School。過了沒多久,又再搬回喬治亞州,進入Marietta High School,這一年他只打了15場,平均10分、8籃板,球隊戰績29勝1負。高中最後一年,他再度搬家。這一次搬到Fort Washington,就讀National Christian Academy。

據說小Ewing也和老爸一樣,頗有籃球天份,而且具有後衛的靈活身手,被ACC Sports Journal評為全國排名第74的高中生。但是他因為不停的搬家,功課、球技都受到影響,也是不言可喻的。

這讓我想起了不少名將之子,一方面繼承了父親優秀的籃球基因,一方面又承擔父親盛名的強大壓力。MJ的兒子,今年夏天在籃球營好像也名噪一時,吸引眾多媒體採訪,害MJ跳出來要大家不要給小孩太多壓力,希望他們能夠身心健康的成長,享受籃球樂趣。

有的名將之後,選擇和老爸就讀同樣的學校,例如前火箭矮腳虎後衛Calvin Murphy的兒子,就進入老爸的母校Niagara。前公鹿、快艇名將Marques Johnson的兒子Kris Johnson,也念UCLA。前Indiana大學名將Scott May的兒子Scott May Jr.,原本也念IU,但是最近卻莫名其妙的要轉到NCAA第二級的Southern Indiana去了。Scott只有6呎高,上一季還是隨隊練習生,難怪想轉學。而他的另一個小兒子─6呎8吋的Sean May,就有前途多了,下一季要投奔北卡大。

但是,有更多的兒子選擇其他的學校就讀。這個原因,多半和居住地已經不再和老爸一樣、NCAA版圖勢力已經和古早時代不同有關。此外,另一個關鍵原因在於減輕壓力,不用被拿來和老爸相比。要知道那種壓力非同小可,並非一般球員承受得起的。

沒上過大學的Moses Malone,兒子Moses Malone Jr.念的是休士頓大學,「冰人」George Gervin的兒子Gee Gervin也念Houston。

前公鹿、馬刺名將Terry Cummings,兒子T.J. Cummings在UCLA,身高也和老爸一樣有6-8至6-9,頗獲好評。大學念UCLA的傳奇中鋒,兒子Luke Walton則跑到Pac-10的另一所名校Arizona去了;最小的兒子Chris Walton則在San Diego State。Mike Dunleavy的兒子Mike Jr.,沒念老爸的母校南卡大,選擇杜克大學。

前超音速名後衛Slick Watts(一般認為,是他開啟近代NBA球員戴頭帶的風氣)之子Donald Watts,在Washington大學,表現平平。前騎士前鋒Lonnie Shelton的兒子Marlon Shelton,也在Washington,Marlon身高6-10比老爸高了4吋,但是球技差得多。老爸Lonnie當年在NBA是個狠角色,矮歸矮,力量卻很驚人,有一次在拉下籃板時竟把對手手臂折斷,很恐怖。

名將Rick Barry念的是Miami大學,不過幾個兒子都沒追隨父親腳步,Scooter念的是Kansas,Brent念Oregon State,Drew和Jon則同樣念Georgia Tech,其中老大Scooter是唯一未進NBA的Barry後代。總的來說,這四個兒子沒一個比老爸出名。

Jalen Rose的例子則很特殊,據我所知,他是到年紀稍長了之後才知道,素未謀面的老爸,原來就是以前在Providence鼎鼎大名的Jimmy Walker。Rose成長在底特律,後來進了密西根大學。

名將不見得要生兒子吧,女兒照樣把籃球打得嚇嚇叫。今年獲選為WNBA最佳新人的Tamika Catchings,老爸Harvey Catchings曾是效力公鹿的中鋒,小有名氣。如今有女兒克紹箕裘,不但在田納西大學名震四方,進了WNBA因為ACL去年全季停賽後,今年總算讓老爸揚眉吐氣。這是名將之後相當有趣的一個例子。

展望未來,前湖人前鋒Jamaal Wilkes(老球迷應該會對他獨特的跳投姿勢留下深刻印象)的兒子Omar Wilkes,身高6呎3吋,雖然比老爹矮很多,如今也是加州相當受矚目的高中球星。而喬丹的兒子是否會走上籃球之路,也頗為令人好奇。魔術強森的兒子Andre呢?沒有消息,但我十分感興趣。

最後,莫名其妙的想起Shawn Kemp那散居全美各地的七個小孩,如果他們都繼承了Kemp的野獸基因,未來籃壇勢必還會出現好幾個怪物,只希望他們不要也遺傳了老爸克藥的基因就好。

後記:
至於台灣的名將之子...洪濬哲的兒子洪其德,隨戰神練過一段時間球之後,早已轉往影劇圈發展。「程家班」第二代程恩傑,目前在戰神,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哈孝遠好像也算是名門之後吧,為了不說出太傷人的話,no comment...。

Thursday, September 12, 2002

垃圾場雜記(26)

■不死鳥Willis
以前,我只知道一個打不死的「不死鳥Willis」:終極警探布魯斯威利,沒想到,最近又發現了另一個不死鳥Willis,他就是9月6日剛過四十大壽、最近被馬刺簽下來的Kevin Willis。

根據nba.com上的資料,史上至今只有11名年過四十的球員還在球隊的現役名單上,分別是:John Stockton、Rick Mahorn、Herb Williams、Charles Jones、John Long、Kareem Abdul-Jabbar、James Edwards、Robert Parish、Bob Cousy、Nat Hickory和我們的Kevin Willis。其中最老的是43歲的Parish,而這些人瑞,絕大多數都是中鋒,和我們一般「中鋒球齡最長」的認知相符合。

Willis在1984年首輪被老鷹選上,隨後曾轉戰熱火、勇士、火箭、暴龍和金塊等隊,球齡已經長達18年。一般人在討論偉大的「84年班」時,卻很少提到他。之所以一開始就對他有著好印象和期待,應該是來自他和魔術強森同樣出身於密西根州大吧!

我對Willis最深的球場印象,當然是他在老鷹隊時和Cliff Levingston、Dominique Wilkins合作,對抗塞爾提克的時期。至於場下,我只知道他是有名的「短臂長人」,以他的身高而言,他屬於「短手族」,和新科狀元姚明一樣。此外,據說他的穿著極有品味,自己有一家服飾公司。

Willis算得上是實用型的長人,他的體能保持得很好,如果不是上一季在金塊隊進了教練的「狗屋」,我相信他會有一定程度的發揮。馬刺將他簽來作為中鋒替補,是著好棋,因為David Robinson已經有體力上的問題,並不時要面對「不夠強悍」的質疑,Willis剛好補其不足。唯一令我擔心的是,Willis似乎到那裡都不是個受隊友歡迎的球員。

■寧為雞首,不為牛後?
從1995年以來,我就對第二輪第51順位被國王選上的Dejan Bodiroga這個名字感到十分好奇。近年來國際球員在NBA大放光芒,並對歐洲籃球開始有了解之後,這份好奇心更是有增無減。畢竟,什麼樣的球員可以贏得「白色魔術」(White Magic)的綽號?什麼樣的球員會被形容為「右手投籃的Toni Kukoc」?什麼樣的球員,會席捲各聯盟、比賽的主要獎項,讓每一個球探都讚不絕口?

看過Bodiroga的人應該都不會反對,他那俊俏的長相,猶勝Dirk Nowitzki一籌,註定是受歡迎的球星。但更重要的是,在國際籃球的戰場上,身高6呎9吋的Bodiroga可以從1號(控球)打到4號(強力前鋒),是標準的全能球員。

由年紀來看,本屆世錦賽的Bodiroga應該已經到達最成熟的階段。他可以控球,雖然和那種見縫插針的小控球完全不同,但是在區域防守中尋找空檔、吸引包夾後尋找open man,相當有一套,傳球也不拖泥帶水。他的投籃動作有點詭異,感覺像是把球捧在額頭前面出手,不過準頭有一定水準。至於低位單打和偶爾見到的切入過人,他的腳步很有效率,不多踩一步、也不少踩一步,對於球場的空間感和投籃的時間差掌握得恰到好處。

總的來說,他的球風屬於優雅派,你絕少看到他賣大力丸式的演出,或是強求出手,一切都是那麼流暢自然、賞心悅目,散發著成熟的智慧。

有趣的是,Bodiroga即使已經得過希臘職籃的冠軍、MVP,率南斯拉夫拿下1998、2002年世錦賽冠軍,並於1998獲選為世錦賽MVP,但多年來他始終不為NBA所動,和享譽歐陸多年的義大利中前鋒Gregor Fucka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的心態始終是:我在歐洲打球很快樂,日子過得也很快樂,有沒有去打NBA,並不是那麼重要。

他們的想法,倒不見得是「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畏懼NBA的試煉。其實,有的人極力想到NBA裡打天下,有的人抱著「歡喜就好」的心態享受著籃球的樂趣─同時賺錢─事情好像就是這麼簡單。而本屆世錦賽也有包含Bodiroga在內的無數球員證明著,不到NBA闖天下,並不代表球技不如NBA。

■籃球名人堂
說到「白色魔術」,黑色的正宗魔術強森,將於最近正式進入籃球名人堂,同時入堂的球員還有Drazen Petrovic,教練則有76人的Larry Brown、Arizona大學的Lute Olson和前北卡州大女籃教頭Kay Yow。球隊部份,享譽全球的哈林隊也在今年被選進名人堂。

雖然我很無法接受強森在床上變魔術的事實,卻依然對他在球場上的身手念念不忘、回味再三。你想,NBA已經有多久未曾再看到傳球如此美妙,身手如此全能,得分能力如此高強,卻總是不自私到不太出手的控球後衛?如果說喬丹第二難尋,尋找魔術強森第二的難度,也絕不在喬丹第二之下。

最有意義的是,球員時期的宿敵大鳥柏德(已進入名人堂),將擔任引薦強森入堂的。美國籃壇,一向很喜歡講究這種對手、同袍、學長學弟之誼,想來十分令人感動。

Petrovic是一個在我來不及品味的巨星。有關他的故事,本站作者留侯曾經寫過,你可以了解他在南斯拉夫是一個多麼傳奇性的人物。他和上述的Bodiroga選擇了不同的道路。Petrovic從十幾歲起就是歐洲籃球的第一把交椅,但是他不甘於此,他決定到NBA去證明自己。

Petrovic在拓荒者時期坐足了板凳,受盡了「歐洲第一不過爾爾」的訕笑,直至轉到籃網,才擁有大放光芒的機會。猶記當年,我心中對歐洲球員有著同樣的懷疑,甚至不屑。但是,如果沒有當年Petrovic初闖NBA的案例,讓NBA各隊了解歐洲不是光出長人,連後衛也很有看頭,那麼,會不會有後來的Sasha Danilovic、Tony Parker和現在的Marko Jaric?

Larry Brown和Iverson之間的關係鬧得風風雨雨,或許,在76人的日子也很有限了。不過無論Brown到那裡,我對的敬意絲毫都不會減少,只因他是我心目中難得一見的「革命家」,那邊需要革命,他就往那裡去。

Brown的教練生涯,不要數得太遠,從大學的Kansas、UCLA,再到NBA裡的溜馬、馬刺和76人,都是Brown革命成功的例子。最值得敬佩的是,他總能讓手裡的球員發揮最大的戰力,打下出人意料的結果。

白髮教頭Lute Olson,你不得不說他有一套。他的大學執教生涯已將近30年,在1980年率Iowa打進最後四強,轉到Arizona之後,又在1988、1994、1997和2001進了四次。你可以注意到,用的全是不同的球員。他帶出Sean Elliott、Steve Kerr、剛在大海上失蹤的Brian Williams(Bison Dele)、Chris Mills、Damon Stoudamire、Mike Bibby、Jason Terry等好手,族繁不及備載,也難怪籃壇名將Bill Walton願意把兒子Luke Walton交到Olson手上去操。

和大多數大學教練的血脈賁張、火爆嚴格比起來,一派輕鬆寫意,似乎總是能化壓力於無形的Olson,獨具一格。我想,憑他幫Arizona打下的江山,Arizona應該願意和他簽下終身約,一點都不誇張。

Wednesday, August 28, 2002

垃圾場雜記(25)

■令人不知作何感想的規則
前幾天不小心瞄到大陸甲A聯賽2002-03球季的競賽規則,不看還好,一看差點沒嚇/笑死人。其中有幾條規定之怪異、荒誕,一般人恐怕一輩子都想不到。

甲A為了訓練各隊和球員應付全場壓迫防守(大陸稱為「全場緊逼」)和採取全場壓迫的能力,規定四節中至少要有一節,整節12分鐘都守全場壓迫。但是這還不夠扯,最扯的是,在實施全場壓迫的該節之前,必須由隊長向裁判表明,下一節要守全場壓迫。如果未依規定守壓迫,第一次警告,第二次起就算技術犯規,對手罰兩球加控球權。

這感覺好像是,你在搶銀行之前先向銀行警衛說:「麻煩你先準備一下,兩分鐘之後我要開始搶銀行」一樣;也好像是投手在投球之前先告訴打擊者:「我下一球要投快速直球」一樣。全場壓迫的意義,除了在製造對手失誤之外,不就是「攻其不備」嗎?要扁人之前還先告訴他:「五分鐘之後開扁」,那還扁得到人嗎?

甲A的全場壓迫還有詳細規定,包括:
1. 緊逼防守必須距對手一公尺以內,並有防守動作;如行進間遭對手擺脫,不得超過對手一公尺達2秒鐘以上
2. 對方發界外球時,須緊逼場內接應隊員
3. 攻守轉換間,須緊逼控球
4. 必須全場緊逼持球者,同時也必須緊逼兩側接應者
5. 球進入前場後,防守者距對方非持球者不得超過2公尺達2秒以上
6. 球進入前場後,防守球員均可撤回防守

不知道你有什麼感覺?我覺得這好像是機器人在打籃球一樣,從不知道打籃球還可以定出像「衛兵守則」、「安全士官守則」(當過兵的人就知道)一樣的東西。這些規定,有些是莫名其妙,有的則是屁話。

好玩的事還沒結束。為了配合全場緊逼規定,另外還有一個「緊逼增計分」的規定。在防守方採全場緊逼的一節中,如果有兩次都在對手前場抄截成功,第三次(含之後)的抄截,進攻得分均得加一分。換句話說,如果我全場壓迫,在前場抄了兩次,第三次再抄截得手,同時三分球命中,就可以一口氣拿下四分。

說到四分,大陸的WCBA也有四分球規定。在每場球的第四節,投進前兩個三分球之後,第三個三分球起均計四分,如球進被犯,則算四分進算、加罰一球,如被犯但球不進,則罰球四次。

中國大陸一向善於自定「單行法規」,印象中,很早以前他們就有球賽在試用8秒鐘過前場的規定。其實,如果為了訓練球隊對某個規定或某種情況的適應,稍作變化沒人說不可以。在林林總總的規定中,女籃的四分球我還能接受,但這全場壓迫的規定實在可以說是破壞了籃球運動的精神,除了「胡搞瞎搞」,我已想不出其他的形容詞來描述。

最後一個想法,定出這個規則,不僅球員抓狂,恐怕裁判會更傷腦筋吧...什麼1米1秒鐘、2米2秒鐘,可能會搞死很多裁判。

■中日韓高中籃球
八月份成為台灣籃壇的「高中籃球月」,有國際高中籃賽和海峽盃兩項比賽,也讓我們見識了東亞各國的高中籃球。心血來潮,問了日、韓友人有關日本和南韓的高中籃球概況,至於大陸...沒問到。日本和南韓的部份,整理如下。

南韓由於職業籃球搞得有聲有色,關心高校籃球的球迷並不多,每場觀眾大概不會超過500人,是KBL的五分之一不到,如非全國性比賽,比賽現場氣氛有點冷清。

南韓各高中之間實力落差相當懸殊,籃球名校多位於漢城附近。在賽制部份,每隔兩、三個月就會進行一個杯賽,全國性的比賽約有二至三個,包括今年由銳步贊助的「Reebok杯」,全年比賽場次在30場以上,各球鞋廠商則會贊助單一球隊。

而由於高中明星多集中於部份學校,像徽文這種等級的學校球員,多半是知名大專院校延世、中央大學極力爭取的對象。

日本高校籃球完全無法和「甲子園」棒球相提並論,但是制度、架構完善。日本高中每年有三項大型賽事,一為7、8月間進行的「全國高中錦標賽」,各縣遴選出一至兩隊參加。10月間的「全國運動會」按照行政區劃(Prefecture)、年齡分組,由同區域的高中球員共組明星隊,參加青少年組比賽。12月間的「冬季杯」,則是最重要的高中賽事,在各縣預賽之後,僅能推出一隊參賽。

進入全國性比賽,日本高中籃球就經常塞爆場館,但多數日本場館座位均不多,觀賽者也多為球員家長、親友、學校同學,有時會有大學、職業JBL的教練或球探。

籃球雖然在日本受歡迎程度遠不及足球、棒球,但可口可樂、NIKE、日本能源等大公司仍願意贊助全國性的籃球比賽,區域聯盟比賽則由主辦單位自覓贊助商。目前,則尚無球鞋廠商贊助單一球隊的例子。

比較起來,台灣高中球隊除HBL聯賽就無其他比賽可打,比賽場數最少。以上季為例,全勝封王的再興只出賽12場,其他球隊更少,資格賽中就被淘汰的隊伍,甚至全年只打了三場球。雖然高中體總有經費問題,理想上,比賽場數仍應增如。

■花錢的是大爺?
說到海峽盃就有氣,原本以為請來的北京25中和廣東東菀體校是多麼了不起的隊伍,而再興和強恕也精心策劃,各自招兵買馬調了亞青球員入陣加強實力。滿心期待兩岸四校來個大火拼,沒想到竟成了大屠殺,有人還開玩笑的說海峽盃應該改名叫「海K盃」,因為對岸這兩所學校實在被再興和強恕K得體無完膚。

看到的是,球員連運球過半場都成問題,連跑位都會隊友互撞,要外線沒外線,要防守沒防守,甚至連高中生該有的拼勁也沒有。據說,北京25中的三名主力球員因為三對三入選全國決賽,沒來台灣,所以...那我就覺得奇怪了,高中體總是錢太多的豬頭嗎?捧著鈔票招待食宿,請對方過來打不到五場球,你不能要求對方必須全員到齊嗎?你就甘心當冤大頭嗎?

氣還沒消,23日的KG狂吼派對,火又給他冒了上來。事情經過裘必勝先生已經為文詳述,我就不多說。整個KG來訪過程,真正重要的和球迷交流部份,無論是場地或活動內容,都作得相當差勁,真是枉費了KG在台灣有這麼多球迷。

花錢是大爺,但在咱們台灣好像並不成立。回顧歷年來的NBA球星來訪、邀請賽,多得是我們捧鈔票卻被對方當白癡耍的例子,不是提前結束行程,就是更改活動內容,再不然就是參賽球員臨時更動;有Francis長水痘,有Karl Malone老媽身體不適,什麼狗屁倒灶的理由都有。很奇怪的是,他們要到日本去時好像都不會有病,不會出事。

Thursday, August 15, 2002

垃圾場雜記(24)

■我看中國隊
最近討論區中對中國隊的討論很熱,憑良心說,我對中國籃球的感覺,是相當複雜而矛盾的。

源源不絕、前仆後繼冒出來的長人,讓許多人─包括我在內─對中國籃球前景感到樂觀。經常看見「XX省發現一15歲210公分小巨人」的消息,就讓我想起昔日大陸常有「XX省工作大隊發現一直徑1米的大南瓜」之類的新聞報導。

但是經過甲A聯賽、東亞運、亞洲盃和土耳其Efes Pilsen World Cup的觀察,中國籃球除了所謂的「移動長城」之外,如何讓人樂觀得起來?特別是,如果我們將中國隊拉到世界舞台上,和世界列強比較的話。(和亞洲國家比,是有點委屈他們了...)

首先,我的感覺是,大陸球迷、媒體往往在事前對本身實力有著過份的樂觀,如果表現不佳,事後又不遺餘力的大批特批。從足球世界盃和土耳其的籃球「迷你世錦賽」,你都可以看出這個現象。或許這種現象是各國皆然,只是我覺得大陸特別嚴重。

再談球隊。我對中國隊的疑問有三個:第一、什麼樣的戰情搜集,讓大陸對衝擊八強如此樂觀?第二、大陸國家隊的教練水準在那裡?我看不出來。第三、如果能有這麼強的鋒線,又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差的後場?我知道,這三個疑問會引起激辯,但這確實是我個人的想法。

大陸始終期待在94年世錦賽和96年奧運之後,再度擠進世界八強。觀察了很久,中國隊一直沒有作敵情搜集,只是光憑某某年曾經擊敗巴西、雪梨奧運曾經擊敗義大利這種案例來作戰情評估,當然要吃大虧。以中國隊的實力,何以會輸沒有Hilario的巴西三十來分?何以在八隊中只能排第六?以這項比賽敲醒中國隊,或許也不是件壞事。

看曾到達拉斯取經的王非執掌大陸隊這麼久,還真看不出來王非到底學了些什麼,又教給了球員什麼。團隊防守如果拉掉姚明的內線嚇阻力,還剩下什麼?由新浪邱大宗在甲A獲得好評,我們多少能了解,大陸的教練水平大概和台灣相差不大...

後場將會是中國隊最大的痛。大陸媒體和籃壇人士都知道這個問題,重點是要如何改進。我害怕的是,在出了三支高塔之後,中國籃球陷入「追高」迷思,真把籃球看成有長人就能贏的遊戲。那麼,中國籃球將走上錯誤的方向。

即將開打的世界錦標賽,在C組裡面,大陸隊打敗阿爾及利亞進入12強是不成問題的,12搶8的複賽開始,每一場都將是嚴酷的考驗,祝他們好運了。突然覺得,照這樣走下去,中國籃球想要揚威世界舞台,和NBA選秀會出一個中國狀元的機率,好像是差不多的...

至於在亞洲,我相信,從訓練強度、傳統、教練來看,南韓仍會是最有機會幹掉大陸的亞洲隊伍,但是以大陸的優勢身高,加上南韓近年來外線砲火的持續減退,難度仍是不低─除非南韓請世足賽那個厄瓜多籍的裁判來吹籃球。

純屬個人觀感,無意嘲諷,也絕對不是酸葡萄心理作崇...

■密西根、KG、Webber
曾經有一陣子,密西根大學的球衣是台灣最流行的NCAA產品。到現在我還不知道,究竟這是純粹和廠商的進貨選擇有關,還是「Fab 5」(Chris Webber、Jalen Rose、Juwan Howard、Jimmy King、Ray Jackson)的魅力真的如此之大。總之,我只知道好友艾迪(順便恭賀小艾迪的出生)有好幾件上面繡著個大「M」的球衣、褲子和外套。

密西根大學一向在我的NCAA記憶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一環。除了Fab 5之外,我可能已經說過好幾次,1989年的Glen Rice,是我印象中NCAA錦標賽裡最準的射手。此外,他們那套皇家藍和錦黃色搭配得恰到好處的球衣,可能也是我對Michigan一向有好感的原因之一。

21日將來台的KG,也和密西根有點關係。當年他有意進入Michigan,但據說因為成績不佳,加上本身行情不錯,最後乾脆跳過大學,直接投入選秀。如果當年KG真進了Michigan,恐怕M大在台灣受歡迎的程度還會更高。

不過,最近幾年來和Michigan扯上關係的,都不是什麼好新聞。Michigan不但戰績不佳,還被抖出「Ed Martin事件」,頭痛得不得了。此事件簡而言之,Ed Martin是密大校友會的台柱,十年來曾經給過許多球員為數不少的「零用金」。Martin向法庭坦承,他曾給過四名球員616,000美元的零用金,其中Chris Webber就多達28萬美金。我的印象中,收錢的球員還有Jalen Rose、Robert Traylor、Louis Bullock等人。

麻煩的問題是,Webber去年出庭時曾向陪審團表示未曾收受任何不當金錢。其實,如果Webber承認自己當年拿錢,頂多是違反NCAA規定,倒楣的是密西根大學,結果這下事情大條了,對最不能忍受說謊的老美來說,作偽證是滔天大罪,目前檢察官似乎準備起訴Webber,相關的情形還在發展中。最慘的狀況,CW搞不好要吃牢飯。

這讓我想起一個故事。媒體在討論NCAA是否該付球員薪水時,曾有媒體寫道,Webber和他的隊友為Michigan賺進大把鈔票(包括打進六十四強決賽的分紅和Michigan商品銷售)的同時,卻因為NCAA堅持的「純業餘」規定,有時連一個4塊美金的漢堡都買不起...

回頭看這個故事,簡直是笑話一椿。打打算盤,28萬美元相當於980萬台幣,你說Webber買不起漢堡,鬼才相信。

這也告訴我們,NCAA確實立意良善,定出了一大堆的規定、by-law,希望為學校體育塑造出一塊清新無污染的園地,建立學生運動員(student-athlete)的典範。但是憑良心說,很多規定有執行上的困難,甚至是不可能執行,再不然就是不切實際。誰都知道,NCAA─特別是為學校賺錢的美式足球和籃球,早就是一塊「重污染」的區域了。Webber的例子,只是千萬個案例中之一。

回到Chris Webber,我覺得,你從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那種似乎天真無邪的內心、對籃球的真正熱愛。但有太多時候,他並沒有為自己的人生作出好的選擇。無論是名聞中外的NCAA冠軍賽「不存在的暫停」、在巫師時的吸大麻事件、拒絕到國王報到...等等。我不確信原因為何,可能是宿命,可能是誤交匪類,也可能是一時衝動。

如果再加上今年季後賽他頻頻被裁判吹進攻犯規修理、經常犯規纏身的慘狀,C-Webb確實是我在NBA中所見過「最不該悲情」的悲情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