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05, 2002

垃圾場雜記(28)

■台灣籃球與NBA
最近看各大留言板、BBS上對陳信安赴美挑戰NBA的反應,粗淺的統計,應該以鼓勵者居多。批評者,也不在少數。許多人無法理解的是,為什麼我們國家的球員去挑戰籃球最高殿堂,卻有一大群認為他不自量力、落井下石的群眾在潑他冷水。

事實上,這種心態我並不陌生。因為,我也曾有過;雖然,那是很久以前的事。

我的籃球經驗有點特殊,由NBA開始,而非台灣籃球。年少時代的我,有很長一段時間對台灣籃球非常不屑,連看都懶得看。我認為台灣球員和NBA有如天壤之別,永遠都追不上,台灣籃球就是個「爛」字,根本不值一提。只有NBA,才是所有籃球迷應該享受的終極經驗。

這一切都在後來有所改變。擁有媒體經驗之後,開始實際近身接觸台灣籃球,從CBA、瓊斯盃到甲組聯賽。那是一段有點痛苦,現在想起來卻收穫很大的日子。同時,我也藉由媒體身份,和NBA有了更為接近的互動。

簡單的說,我後來慢慢學會把NBA和台灣籃球分開來看,特別是球場上的部份。如果看NBA是種享受,看台灣籃球,也許更能讓一般球迷看到更多「和本身水準較為接近的籃球」,對某些人來說,更能感受到那種支持球隊、球星的悸動。

「明知台灣籃球和NBA的差距,卻還刻意的去貶損本土籃球,能帶給自己什麼快感?」我後來這樣想著。畢竟,這是一群在自己土地上為籃球努力的人,和遙遠的NBA球星比起來,和我們更加貼近。尊NBA,並不一定非得貶台灣籃球。更別提,台灣確實製造出不少籃球好手,上演過不少精彩的球賽。其中的差別,可能只是許多人根本不care罷了。

圓球作者中曾有人提過,職籃三、四年的CBA球賽,水準堪稱亞洲一級。如果你真曾認真比對過CBA和菲律賓的PBA、大陸的甲A,應該不會否認這個說法。

你又是否曾看過職籃四年冠軍戰的鄭志龍(當然,他也曾是年少的我所不屑的對象),幾乎以一己之力肢解戰神團隊防守,率宏國在1勝3負後連勝三場,拿下冠軍?我相信,那即使不是「唯一、空前絕後」,也會是亞洲球員所能夠在球場上展現出來的終極巔峰「之一」。

當然,職籃種種已成昨日黃花。但甲組籃球真是那麼難看嗎?見仁見智。台灣球員都是夜夜笙歌、不知長進的傢伙嗎?也不見得。

學會將台灣籃球和NBA隔開來看的同時,我也學會將兩者合起來看。我曾提過無數次,NBA球星對我個人的「神話」和「迷思」,在魔術強森感染HIV病毒之後,徹底被打破。及至後來,觀察了一些訪台球星,我為Grant Hill和David Robinson折服,卻也看到屌兒瑯璫、十足像個痞子的Stoudamire和Jason Williams,孩子氣的Iverson。

再看看一天到晚發生和NBA球員有關的鳥新聞,和一群不愛練球的傢伙。你會發現,在很多方面,全世界的籃球員可能都沒兩樣,即使是NBA,也比台灣高明不到那兒去。對NBA球星球技的「神往」是可以,「神化」則沒有必要。

作為一個「好人」、一個「好球員」的標準,放諸四海皆準。我們可以說,台灣球員的整體天份遠遠不及美國,卻不能說,NBA裡都是敬業的英雄好漢,台灣的球員都不值一提。

■亞運對大陸一役
在亞運中華對大陸一役之後,收到不少國外朋友的email。比較狀況外的人問我:「你們的國家隊是怎麼了?為什麼輸給大陸63分?」了解內情的人則說:「這樣子輸球真是embarrassing,這種輸球的方式,不但不尊重對手,也不尊重籃球這項運動。」

坦白說,我也不曉得如何替我們的中華隊找理由解釋,因為這是事實。我相信,球員中有人想要和大陸一拼,卻在教練團的策略之下放棄。這場球不是「放水球」,卻有點像「假球」。策略性的運用在國際比賽中屢見不鮮,但是也從來沒有人作得這麼難看。

如果中華隊必須像在瓊斯盃時一樣,十天內打九場,這樣子的策略運用,倒還說得過去,畢竟球員的體力必須考量。但亞運的第二輪賽程排得很鬆,對大陸之後,隔一天才打菲律賓,再休兩天才出戰日本,以體力為由是不成理由的。

即使放棄比賽,也要有應該有的作法。排出五個不到20歲的先發球員,是什麼意思?是你實力很強,不把對手看在眼裡?還是實力太弱、完全放棄?以正常的攻守調度來打一、三節,第二、四節策略性放掉,難道不行嗎?

我們常說,「輸一分也是輸,輸20分也是輸」。沒錯,都是輸,但是輸球也要有輸球的「方式」。誠如裘必勝所言,如果輸43、63、83分都沒有關係,那派中華隊出去作什麼?

在這方面,我們的教練實在需要更好的素養。每次看到國內教練作出五上五下的調度,作出這種藐視對手的籃球場上大忌,我就會不由自主的搖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