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17, 2003

垃圾場雜記(37):亞錦賽札記和「雙陳風雲」

■亞錦賽札記
亞洲男籃錦標賽確定於9月23日至10月3日在中國大陸的哈爾濱舉行。對兩岸的球隊來說,這一屆的比賽都具有重要意義。

對中華隊而言,「換血計劃」進入第三個年頭。中華隊在過去的三項亞洲賽事中完成「三七連線」,前年亞洲盃、去年的亞運和瓊斯盃,都是第七名。坦白說,爛也已經爛到谷底了。就球員的天份而言,當然不是該有的成績,但籃球場上的天份和成績,原本就不會成正比。這其中的學問究竟在那裡,中華隊顯然尚未參透,全國籃協更是還在打混等死。

中華隊去了奧勒岡州的Basketball Academy兩週,加上七名球員到國王去特訓。憑良心說,這樣子的短期集訓有什麼功效,頗值得懷疑,詳細的論述請見裘必勝專欄。我們暫且把問號放下,等亞洲盃結束,再來作個總結。

接下來,中華隊在8月份還要到菲律賓去參加一項國際邀請賽,這項比賽其實是亞錦賽東南亞區資格賽,要選出兩隊參賽。據我獲得的消息,兩支成績不列入名次的外隊是中華隊和澳洲NBL明星隊,其餘都是東南亞各國國家隊。

我們先不要談籃協進軍2008奧運的大笑話,也先不要理會最後的名次。如果中華隊今年仍無法交出像樣的表現,就幾乎可以宣告換血大挫敗。這當中,籃協主事者、教練、球員,各有各自該負的責任,都別想怪罪別人。

所以,我們等著瞧。

對中國隊而言,這是姚明進入NBA之後,首度披上國家隊球衣。但更重要的是,中國隊也在進行轉型,這將是長久以來陣容變化不大的中國隊,相當關鍵的一次調整。而且,他們欲報釜山亞運冠軍戰慘遭南韓逆轉的一箭之仇。

鞏曉彬、劉玉棟、孫軍等為中國打下亞籃江山的老將,都已準備漸次退役,王治郅情況始終不明朗。撐在那兒的,是姚明、巴特爾、李楠和張勁松,準備接棒的,是劉煒、朱芳雨,甚至是青年隊的易建聯、唐正東。能不能接得起來,延續中國在亞籃的霸業,同時證明中國男籃不是只有姚明和巴特爾?

在轉型的當下,王非下台,中國隊反而逆勢而行,挑選了年邁的蔣興權掌兵,而不是阿的江,也不是張勇軍,這倒是最有趣的一點。老蔣治軍嚴明,但是否能跟得上時代潮流,擺脫土法鍊鋼的舊時代呢?或許亞錦賽也能看出一點端倪。

中國隊為亞錦賽,也安排了一系列的熱身賽。首先他們於7月13日在長春出戰吉林,92比62大勝,但意義不大。接下來,他們要進行所謂的「超級巡迴賽」,先於7月23至31日出戰USBA All-Stars五場,再於8月8至12日和澳洲NBL的墨爾本老虎隊(老虎隊有中國大陸的持股)打四場。USBA All-Stars陣中有好幾個打過NBA的傢伙,Gerald Honeycutt、Leon Smith、Randy Livingston和Olden Polynice等等,總教練就是剛指導完中華隊的Bob Hill,實力應該不會太差。

亞運快意逆轉中國大陸的南韓,倒是出了狀況。據我的消息來源指出,南韓由於職籃KBL的SK隊陷入財務危機,面臨倒閉,而且沒有財團願意接手,籃壇人心惶惶。一直拖到7月10日,才選出總教練和20人大名單,在所剩的時間內如何臨陣磨槍,挑戰很大。南韓陣容變動不大,加入河昇鎮和延世大學的金東吳(我不確定是不是這樣翻譯),其餘都是老將。不過,主力中鋒徐章勳膝蓋動刀,有可能無法出征,小胖子玄周燁的膝蓋也又出了問題。

日本隊一年來最大的變動是,總教頭更換為南斯拉夫籍教練Zeljko Pavlicevic,同時利用他的人脈,在6月份到歐洲移訓比賽一個月。他們首戰擊敗斯洛伐尼亞的青年隊,高興得不得了。接下來,日本隊要在7月24、26、27三天的「Kirin Cup」中迎戰萄葡牙國家隊,再度以賽代訓。

日隊陣容調整也不太大,加入了中鋒竹內公輔等新人,但核心戰力還是以老將為主。麻煩的是,主控兼隊長節政貴弘從歐洲回來之後,才告訴教練他要開刀,氣得教練差點沒瘋掉。如果節政無法上,日本可能會陷入沒有稱職控球的境地。或許,該徵召在夏季聯盟的「神童」田臥勇太?

目前能替中華隊作的scouting report,也只有這樣了。

■從「雙陳風雲」看台灣籃球迷
無巧不成書,陳金鋒和陳信安同時進駐丹佛市逐夢。兩個人都有點失落,陳金鋒再度上了大聯盟,但苦無表現機會;陳信安則是未能擠進夏季聯盟名單,再度和夢想中的NBA絕緣。

我不想在這裡論斷「雙陳」的實力、能力、潛力、爆發力或是其他什麼有的沒的力。我知道,那很可能又是另一次動亂的來源。搞到後來,我可能只會成為不少人吐口水的對象而已,沒有什麼正面的意義。

但是,在觀察「雙陳」逐夢的過程中,我倒是對棒球、籃球迷所呈現出不太相同的特性感到有趣。如果我的觀察有錯,歡迎指教,但我的想法是這樣的...

鋒仔出擊,絕大多數棒球迷一片叫好。甚至,我想用「無人能攖其鋒」來形容,本站裘爺大概就是踩中這枚地雷,負傷累累,我想。棒球迷對陳金鋒的感覺和全力支持,當然有其原因。首先,鋒仔負笈他鄉的精神,確實值得欽佩。其次,他在小聯盟的表現和成績,確實相當搶眼。第三、台灣棒球在世界上的排名原本就不差,它被許多人視為「國球」,事實上,它也可能真的是。

「球不迷人人自迷」,如果不為某個人、某支隊伍或某種精神、某些感動而瘋狂,或許也就不能稱之為「迷」了。所以,棒球迷全力挺鋒的那股熱情,是非常能夠理解的。

相形之下,如果允許我先把純粹的追星族排除在外,我發現許多籃球迷對台灣籃球的態度是十分令人不解的。他們對台灣籃球和球員,是一再的責難、批評、不屑、等著看笑話。他們喜歡在BBS上用「鄭志龍或陳信安打得過Steve Kerr嗎?」這樣的問題,或是「就算送我票,我也懶得去看甲組籃球,我連看電視都嫌浪費時間」這樣的字句,來消遣台灣籃球。

很自然的,對於陳信安挑戰NBA,落井下石的、冷嘲熱諷的、等著看笑話的人,似乎也就見怪不怪了。

我常想,或許他們的不屑、冷漠和無止盡的鄙視,是因為籃協已經從頭爛到腳,因為中華隊已經N年沒有能在正式的亞洲賽(「世界」這兩個字就別提了)打出好成績,因為我們的球星一再的讓大家失望。

如果棒球迷們能夠不把「鄭昌明和Derek Jeter誰比較厲害」掛在嘴邊,為什麼籃球迷不行?如果棒球迷能夠熱情的走進球場,為什麼150元能看一整天三場的台灣籃球沒人要看?如果棒球迷能夠為征戰異域的陳金鋒投以萬千祝福,每一場、每一球的關注著他的表現,為什麼籃球迷對陳信安無法作到?

這完全來自於棒球和籃球的世界排名和實力落差嗎?I don't think so.

我敢說,台灣籃球絕對病了,上從籃協、球隊,下到教練、球員,沒有一個環節沒有病。這個病情,嚴重到幾乎快找不到解藥。

但是,或許有一部份的籃球迷也病了。在我的心中,他們比追星族更令我感到不解。

Wednesday, July 16, 2003

垃圾場雜記(36)

■湖人和籃網的隱憂
我從沒未曾想過,Payton和Karl Malone真的會加盟湖人。因為在我的認知和記憶之中,這兩名老將球技雖然沒話說,但是談合約時的「硬斗」也同樣沒話說。更何況,根據各方面的了解,Malone一直對是否能超越Abdul-Jabbar,搶上NBA史上得分王相當在意。

出乎意料的,兩老竟然真的手牽手向湖人Phil Jackson報到了。冠軍盃的魅力果然不小,但更令人驚奇的是,湖人每季只花640萬就能簽下兩名夢幻球星,這除了冠軍魅力、湖人傳統,還得要兩個老人家拉得下臉來才行。

身邊有不少朋友半開玩笑的說,下一季不看NBA了,因為湖人一枝獨秀,沒看頭。但是,我們能就此宣佈湖人冠軍了嗎?

眾星雲集的球隊,始終是球迷的最愛,卻也可能是噩夢的開始。大堆頭式、個個都是一把刀的球隊,理論上,能夠快速匯集人氣,也能大幅提昇實力。但遠的不談,光是拓荒者的例子,還不夠我們擔心嗎?如今已經全部打包的「公鹿三劍客」Robinson、Cassell、Allen又如何?

湖人的「F4」固然讓人看得驚歎不已,卻也值得憂慮。誠然,O'Neal、Bryant、Payton、Malone都是個性相當成熟的球員,但這不能保證湖人內部不會出亂子。四個人用一顆籃球打三角戰術,我衷心的祝福Phil Jackson...

更別提,Kobe最近的疑似性侵害事件了...這很有可能是仙人跳,畢竟,這不太像是潔身自愛的Kobe會作出來的事。但是空穴不會來風,既然有證物,我有理由相信,Kobe是作了什麼不該作的事。

同時,籃網也相當值得我們的憂慮。沒錯,在「Byron or me」的選擇題中,籃網高層藉由Alonzo Mourning的助力,神奇的找出了第三個選項,既留住Kidd,也沒幹掉Scott。轉眼間,籃網實力不減反增。但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必須先合理推論,無論他再怎麼否認,Kidd確實對Scott有某種程度的不滿,否則,媒體不會有炒作的空間,無中生有。根據長時間以來閱讀來源不同的報導,都應該可以讓我們相信,Kidd真正信服的,是已投效巫師的Eddie Jordan,而非Byron Scott;同時,籃網陣中不爽Scott的,也不只JK一人。

籃網找出的這第三個選項,是逼不得已的結果,卻很有可能也是最糟的選項。首先,他們絕不可能放掉Kidd。然而,高層也不可能因為Kidd的一句話,就把Scott殺頭。光是看看活塞搞出的名堂,就該學到經驗。如果真的幹掉Scott,那就證明籃網教頭需要Kidd的完全背書,未來恐怕不會有人敢接。最慘的是,據說最得籃網球員人心、平日專門擔任Scott和球員之間和事佬的Jordan,也跑到華盛頓去了。

眼看要離婚的一對怨偶,因為孩子的降臨而暫時平息了怒火,但這真的解決了問題嗎?不合還是不合。籃網球員對Scott的輕視是否依然?說他肚子沒料、專靠助理教練打天下的認知,是否持續?如果將帥繼續不合,籃網高層的Rod Thorn還能挺Scott多久?而年少得志的Scott,又是否真是個沒料的教頭?

NBA除了天份、戰術、經驗等等因素左右成敗,最重要的,還是在「人性」的部份。NBA球隊的成功,並不是二加二就會等於四,也不是只要把拼圖一塊一塊拼起來,就保證贏球。這正是湖人和籃網值得我們觀察和憂慮的原因。

■世青男籃賽
因為SARS風暴而搬到希臘去打的世青男籃賽,已經進入複賽階段。截至目前為止,美國和地主希臘均為5戰全勝,進四強沒有問題,其他有希望進四強的,包括澳洲、克羅埃西亞、斯洛伐尼亞和土耳其。

至於四支亞洲球隊,相當令人失望,中國、南韓、伊朗和馬來西亞全部掉到9-16名。這四隊在分組預賽的戰績是0勝12敗,一場都沒贏。中國和南韓在複賽都找安哥拉出氣,伊朗和馬來西亞則是雙雙5連敗。

美國隊依舊是人人有球打的慣例,但以Illinois的後衛Daniel(Dee) Brown最出色,目前五場平均20分,包括在87-84險勝立陶宛一役幹進47分。Michigan State的強力前鋒Paul Davis表現也相當不錯。不過DeAngelo Alexander倒是在對中國一役鬧了個大笑話,第三節一跳球就直向籃下攻,來了個強力扣籃。問題是,他扣進自己的籃框...裁判很好心,最後還是把這兩分算在美國隊頭上。

希臘的「小歐尼爾」Sofoklis Schortsanitis五場球平均20.4分、10.1籃板,而且真的很強力,在比賽中一次扣籃把籃板灌碎。該場館前幾天才有一名球員在熱身時扣碎籃板,不得不要求各隊球員對籃板仁慈一點,否則比賽會沒有籃板可用。

幾名引人注目的長人中,來自亞洲的有南韓河昇鎮,中國的易建聯、唐正東,伊朗的Jaber Rouzbahani。中國戰績不佳,但易建聯的表現相當搶眼,五場平均21分、13籃板,兩分球命中率55%、罰球命中率75%,大家對他的期待,不是沒有原因的。唐正東略遜一籌,平均12.2分、8.6籃板。

對南韓來說,後場仍主導著攻勢,河昇鎮的上場時間並不多,每場只有19分鐘上下,平均9.8分、8.8籃板。伊朗評價較高的217公分長人Hamed Ahdadi沒打,222公分的Rouzmahani平均10分、7.4籃板,火鍋則搧得很兇,每場有4.4次。

另兩名必須注意的長人,包括澳洲的Andrew Bogut(211cm)和斯洛伐尼亞的Erazem Lorbek(211cm)。Bogut原是克羅埃西亞人,但隨父母遷居澳洲,五場球平均22.8分、15.8籃板,簡直把各隊殺翻了,124-95海K南韓一役,拿下33分、25籃板,你看嚇不嚇人。他在下一季要進入Utah大學就讀。至於就讀Michigan State的Lorbek,原本報名NBA選秀,後來抽腿。他也有平均23分、8.8籃板的表現。

此外,立陶宛前鋒Linas Kleiza,平均有27.6分、8.6籃板。Kleiza身高202公分,體重卻有240磅,被稱為是立陶宛的Charles Barkley,禁區打得很兇。他先前在馬里蘭州的Montrose Christian HS就讀,明年準備加盟Missouri大學。

世青賽還沒結束,還有好戲可看。

Friday, July 11, 2003

垃圾場雜記(35):夏季聯盟的亞洲夢

繼王治郅、姚明之後,薛玉洋也在今年選秀會進入NBA。當然,由於中國當局的堅持,他暫時還不能向金塊報到,所以不能用「進入」來形容,但是能在NBA選秀會掛上名字,也算是籃球員的終極夢想。

對大多數的亞洲球員來說,這不只是終極的夢想,還有點像是「不可能的夢想」。到目前為止,如果你是個身高不到6-11的亞洲球員,想在NBA選秀會上掛名,那就免了。你要走的路,和大多數作NBA夢的美國、國際球員一樣,要從夏季聯盟、小聯盟、季前訓練營開始。

我不知道陳信安是否能如願登上金塊的夏季聯盟名單,可以確定的是,至少已經有三個亞洲球員跑在他前面。這其中包括兩個日本人田臥勇太、森下雄一郎,以及南韓國家隊的方成允。或許,我們還應該加上馬刺的巴特爾;但既然他已是曾在NBA上場的球員,這邊我們就不討論。

和陳信安一樣,他們的勇氣十足。

田臥勇太(Yuta Tabuse)
田臥和陳信安同年次,出生於1980年10月5日。效力能代高工期間就已經紅透半邊天,好比是日本的LeBron James,被喻為「日本籃球救世主」,而且18歲不到就入選國家隊。

田臥的身高只有170公分,速度是他最明顯的優勢,傳球視野也還不錯。他人小但志氣不小,高校畢業之後毅然赴美闖盪,就讀NCAA第二級的BYU-Hawaii。此時的他,還是飽受期待。

但他的運氣並不好。第一年,他只能苦讀英文,第二年,好不容易能夠上場,卻又受了踝傷,整季停擺。到了第三年,他稍有表現機會,但也不是什麼了不得的成績。終於,田臥決定返回日本,同時加入了JBL的Toyota Alvarks。

原本國家隊預期能有他的加入,補強控球,但田臥只入選了最初的32人名單。之後因為再度受傷,還是無法入選國家隊。

基於先前在訓練營和BYU-Hawaii時和小牛助理教練Donnie Nelson的交情,原要到金塊的田臥,入選了小牛夏季聯盟的名單。目前他在南加州夏季聯盟出賽時間不多,隨隊見習成分較高。

森下雄一郎(Yuichiro Morishita)
這是號神秘人物。包括日本籃壇在內,很多人都不知道森下雄一郎究竟是誰。森下於1977年6月20日出生於兵庫縣,身高169公分,體重74.5公斤。1995年在大阪高中畢業之後,他選擇了赴美打拼這條路。1998-99年,他在NSCAA(全美小型學院協會)的New Hampshire Community College念書兼打球,2000-01年轉到第一級的Towson State大學。

森下雖然綽號叫「Flash」,很炫,但在北美籃壇出頭的機會委實不大。只是他鐵了心要在美國奮鬥,誰也擋不了他。2002年,他在幾個超小型聯盟裡打轉,包括EBA的Delaware Express隊,還在GBA的處女球季成了選秀狀元,被Atlanta Moose隊挑走。接下來,他再進入USBL的Brooklyn Kings,平均成績只有2.4分、2.2助攻,而且在NBDL選秀會獲North Charlston Lowgators選上,可惜過沒多久還是被刷掉。

森下再度回到Brooklyn Kings打球,今年夏天,參加了經紀人籌組的球隊「Surf」,到南加州夏季聯盟一試,小有表現。

對我而言,森下是個謎樣的人物,因為根本沒機會見到他的身手。但森下勇闖北美的勇氣和決心,相當值得敬佩。

方成允(Bang Sung Yoon)
出生於1982年6月3日的方成允,雖然年紀還比陳信安小兩歲,但在亞洲也已小有名氣。他在亞青一戰成名,讓人印象深刻,目前還就讀於延世大學,但已經是南韓國家隊的主力球員。

方成允身高約194公分,身材相當壯碩,能內能外。整體來看,其實他的球路有點不三不四,既不夠高,也不夠快,但是他有內線的腳步和肌肉,也有外線放鏢的手感,在亞洲的籃球環境和南韓的獨特球風下,仍然具有相當大的威脅性。

很令人驚訝的是,他也靜悄悄的獨自跑到南加州夏季聯盟去闖盪,加入了經紀人組成的球隊「The Ticket」,上場時間還不少,績效也不算差。

***

事實上,我可以說這三名球員打進NBA的機會都趨近於零。那麼,為什麼他們要走這一遭?我認為,這是台灣球員和日本、南韓球員的最大不同點。

打進NBA,首先需要球技,其次需要運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他們這個年紀的球員,最需要的是場上實戰經驗,特別是高水準的比賽。材狼虎豹的夏季聯盟,自然是個訓練膽識、增長見聞的好地方。

觀察國內籃球幾年下來,擺開球技不談,我發現台灣頂尖年輕籃球員的一個致命缺點:「還沒到40歲,就已經只剩一張嘴」。

說過想打NCAA、以NBA為夢想的人有多少?實際敢邁開步伐的人又有多少?一說到NCAA,大家都會作夢,但再說到必須要學習英文,還要兼顧課業,就不由自主打了退堂鼓。等到甲組球隊的薪水再塞進手心,大概連NCAA怎麼拼都忘了。頂多,就是想著到對岸甲A去打個零工,賺賺easy money,年輕人的豪情壯志,挑戰極限的勇氣,在那裡?

其次,台灣籃球和大陸籃球的環境和條件都不同。人家可以製造出幾百個有可能被NBA球隊亂槍打鳥射中的長人,我們並沒有。所以,台灣球員出外闖盪,不該眼高手低,只看NBA。小聯盟如USBL、CBA、NBDL,可不可以?當然可以!歐洲籃壇如果有機會去試,可不可以?當然也可以!看到現在這麼多外籍NBA球員,你對歐洲籃球的層級不該有太多疑問;更何況,歐洲的薪水也不低。

短期的夏季聯盟、籃球營,只要可以去增長見聞,提昇自己的籃球技術,都該去。即使在美國沒有機會,回到亞洲,也可以發現自己成長的軌跡。這才是認真面對、經營自己籃球事業的想法和態度。

第三,我們的籃球員太不主動,機會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而你也沒有經紀人打點一切,如果想出去闖闖,應該主動表達意願,尋求幫助,而不是坐在家裡就期待會有美國大學,甚至NBA球隊找上門來。這是不可能的事,台灣的籃球可不比棒球,連高中球賽都可能有大聯盟球探在場邊游走。

老是停留在「看看別人、想想自己」的階段,說真的,我也蠻煩的。但是作為一個業餘的籃球寫作者,又能如何?

附帶一提的是,如果對岸的仁兄們聰明一點,也該放開心胸,盡可能讓薛玉洋、易建聯等等一大票球員早日放洋。我不敢像裘必勝一樣,大膽預測南韓會作掉大陸,但要知道,像姚明和王治郅這種長人可遇而不可求,以大陸的教練水準,把這些球員留在國內,只會放到爛掉、廢掉而已,再不作觀念的調整,中國籃球的進步幅度,恐怕不會如部份人想像的那麼樂觀。


(備註) 如果你們對以上球員的資料有興趣,可以參考以下網站

Monday, July 07, 2003

NCAA大戰國(29)

各位朋友,好久不見。不知你們是否會對籃球產生厭惡感呢?或許不該解釋成厭惡,而該說是倦怠。如果不會,恭喜;如果會,那也是正常。

對一個每天接觸非常多籃球資訊和比賽的人而言,經過NCAA和NBA球季的「轟炸」,那種感覺就像比賽整整一年的球員一樣,到頭來,看到籃球就有點想吐。每年我都會有這樣的感覺,此時,就該是稍微遠離籃球的時刻。我猜,圓球的作者群們多少也有著同樣的症狀。

在短暫的遠離之後,你將會再度找到動力,也再度找到寫作的樂趣,然後,又是百分之百的投入和享受。對我來說,事情正是如此。往往,跳脫一段時間之後,重新回顧,對事件也會產生不同的看法。

說了這麼多,你可能會覺得,我只是在為自己的偷懶找理由解釋...

Anyway,NCAA的off-season仍有些消息值得我們來關注。雖然這些議題不見得和場上戰況直接有關,對喜愛NCAA的朋友們,卻也是不得不注意的。

■ACC、Big East的戰爭
ACC和Big East兩個聯盟之間的「搶人大戰」,戰火已經延燒數月。這件事來龍去脈相當複雜,但簡言之就是,ACC準備擴張,向Big East挖牆角,目前已確定的是,Miami和Virginia Tech將於2004-05球季正式加入ACC,而且ACC的挖角行動尚未結束。

我們先搞清楚兩個觀念,第一、在NCAA的聯盟畫分中,籃球和美式足球是分開的。也就是說,C校可能是籃球隊屬於A聯盟,美式足球卻屬於B聯盟。第二、NCAA中,真正能為各校賺大錢的是美式足球,因此,各校選擇聯盟,或是聯盟決定邀請學校,基本上會以美式足球為主要考量。最後要說明的是,美式足球並不在我的研究範圍,我也不想將它列入這篇文章的討論。

無論如何,就籃球來看,Miami和Virginia Tech加入ACC都有其道理,因為這兩校都位於美國東南部,事實上也在ACC的腹地,本來就和Big East沒啥地理關係。如今加入ACC,對於當地的球員招收會有幫助。至於原本列在挖角名單中的Boston College和Syracuse,都已經回絕,決定留在Big East。

但是ACC原本9隊,加上這兩隊,還是只有11隊。一般相信,他們預定的目標是12隊,「魔掌」也已經伸向SEC和Conference USA,據信下一波的挖角對象有可能是Louisville或Kentucky或Arkansas,接下來還有好戲可看。

ACC(或其他聯盟)為什麼要擴張呢?這並不是它擴張的第一次。早在1991年,美式足球積弱不振的ACC為了增強實力,就挖來了全美知名的美足強校Florida State,由8隊變成9隊。事實上,近年來不少超過10校以上的「巨型聯盟」形成的原因,只有一個「錢」字可以解釋。一般的邏輯是,聯盟規模愈大,就愈能吸引電視台和贊助廠商的注意,權利金也就愈多。

但市場分析家指出,ACC此舉可能要失算。因為近年來各項體育賽事的轉播權利金都在下滑,ACC即使湊成12隊,權利金小有上漲,被12所學校一分,各校分到的數目可能會比以前更少。

這場戰爭在球場外已經形成一場大混仗、超級錢鬥。C-USA表示,Louisville如果落跑,必須付出50萬美元的「分手費」(exit fee),還得把先前拿到的一部份權利金吐回去,因為它沒有遵守規定,在落跑兩年前事先知會聯盟。而美式足球實力也不是非常好的Big East被這麼一挖,到2004-05球季,籃球剩12隊還好,美式足球剩下6隊,傷腦筋得很。

最糟糕的是,這場錢鬥在眾目睽睽下公然上演,有人忙著挖人,有人忙著留人,還有人忙著「嗆聲」。這些身為聯盟主管和各校校長的人,為大學體育作出最差的示範,也受到不少人士的批評。

確實,NCAA已經成為一部龐大的金錢機器。前兩年「是否該讓學生運動員支薪」的話題還沒吵完,現在又來一場血淋淋的挖角戰。就算這些校長都是為了學校財源著想,而非中飽私囊,身為教育者,其作法仍屬可議。運動的精神在那裡?恐怕早已被拋到九霄雲外。

台灣的HBL最近也有爭端,雖然它的規模和NCAA相比是小巫見大巫,但其中有不少現象和源由,倒是蠻為相似的。如果NCAA值得擔心,HBL也是半斤八兩。

■三分線和禁區的規則修改
NCAA的規則委員會原本以全票通過,最快將於下一季作出兩項重大規則修正,第一是將三分線由原本的19呎9吋往後移,成為20呎6又1/4吋,第二是將禁區由寬12呎的矩形,改為國際規則的梯形。不過最近各界有異議,這項案子將於9月再議。

NCAA打從1987年起採用三分線以來,就始終維持19呎9吋的距離,比國際規則和NBA都近得多。如果你注意過就會發現,NCAA的三分線弧頂是緊貼著罰球圈的頂端,坦白說,沒什麼難度。會想到加長距離,多半也是近年來美國球員外線愈來愈爛的緣故。

但有個教練說得好,除了第一年(1987年)各隊對三分球採取保守策略,命中率有38.4%,接下來每年是每下愈況,從1994年以後,每年的整體命中率都停留在34%左右而已。連19呎9吋都投成這樣,那20呎6又1/4吋會是如何?

將禁區由矩形改為梯形,除了順應國際潮流,最主要還是希望加大禁區迴旋空間,使籃下不再擁擠,內線不再塞車,改善禁區內動作愈來愈粗暴的現象。但也有圈內人指出,動作是不是粗暴,並不是禁區加大就能決定。他相信,即使禁區改為梯形,號稱全美禁區最殘暴的聯盟─Big East,也不見得會有任何改善。

規則修改延期,還有另一項頗為爆笑的理由:各校籃球場地板要重搞,得額外花上不少錢(一至兩萬美金)。我個人覺得這個藉口蠻鳥的。

■教練大風吹
自從Syracuse奪冠之後,大學籃球的焦點就一直集中在教練身上。本季有好幾所重量級名校教頭出缺,彷彿在NCAA投下一枚深水炸彈,而且是牽一髮動全身,環環相扣。如今塵埃落定,讓我們來回顧一下。

兩名少壯教頭的黯然下台,相當令人驚訝和惋惜,分別是北卡的Matt Doherty和UCLA的Steve Lavin。最後,北卡老校友和前任首席助理教練Roy Williams,由Kansas頭也不回的奔回母校,宿願得償。很巧的,UCLA也任用了在Pittsburgh搞得有聲有色的校友Ben Howland。

Lavin已經轉至ESPN擔任球評,Doherty說不定也是。不過不用擔心,以他倆的水準,最慢一年後就會有人三顧茅蘆,未來重返教練界不成問題。

另外有兩名年紀都在60歲以上的「老老教練」復出。曾率Wisconsin以慢得離譜的「蝸牛戰術」打進四強的Dick Bennett,在Pac-10的Washington State重出江湖。曾是Iowa名教頭的白髮佬佬Tom Davis,則選擇在mid-major的Drake復出。超級老人還能擁有第二春,蠻值得期待。

1995年率UCLA奪冠的教頭Jim Harrick,第N度搞臭自己的名聲(先前在UCLA和Rhode Island也都有違規情事),離開Georgia,空缺由原任教Western Kentucky的Dennis Felton接下。曾任NBA溜馬、馬刺教頭的Fordham教練Bob Hill,幾年下來在紐約地區搞不出名堂,也被炒了。很巧的是,這兩個中年失業的名教練,目前都在美國波特蘭United States Basketball Academy指導中華隊。

但名聲再臭,也沒有Iowa State的前教練Larry Eustachy臭。賴瑞兄在2000年靠著Jamaal Tinsley和Marcus Fizer,打進最後八強,聲名大噪,很受期待。但很少人知道他有酗酒惡習,而且還是個隨著球隊作客各校,晚上都會出去找樂子,參加派對的「Party Animal」。夜路走多總會遇到鬼。賴瑞兄手拿啤酒瓶,在派對中摟著大學女生猛親的照片,被媒體登出來,事情馬上大條。他四處把馬子,喝遍Big 12各校的故事,也被媒體一再刊登。鬧了一陣子,賴瑞一世英名毀於一旦,終於引咎辭職。

我想知道的是,如果打人、踢人的Bob Knight能有第二次機會,那賴瑞兄會不會有第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