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30, 2006

世錦賽垃圾車

首先,阿根廷和西班牙兩軍將在四強準決賽提前遭遇,這可能會是本屆世錦賽最大的遺憾。美國隊強則強矣,說「阿西」對戰為冠軍賽戲碼亦不為過。這就像1988年奧運美國和蘇聯提前在準決賽碰頭一樣,時也、運也、命也,只能說另一邊的美國隊撿到好康。

●籃球和政治究竟能不分開呢?大家都想把它們分開,但是事實始終證明它們分不開。這是一件我一直忘了提的事,在世錦賽開打之前,知名的世界籃球網站Eurobasket.com針對以黎戰之後的情勢作了一項網路民調,題目是:你贊不贊成將以色列驅逐於所有國際籃總(FIBA)和歐洲職籃聯賽(ULEB)的賽事之外?

結果是,有高達81%的網友說Yes,反對的只有19%。

●本屆賽事至今出現不少比數接近的比賽,以戲劇性而言,王仕鵬最後三分球使中國氣走斯洛維尼亞,無疑是本屆世錦賽最具代表性的一球,甚至也被稱為中國籃球歷史上最重要的進球之一。

但是就賽末戰術(end-game strategy)的層面來看,預賽土耳其險勝巴西一役最得我心。我們用FIBA發出的賽後報導來追溯:

終場前5秒,巴西Leandro Barbosa上籃遭犯規,如兩罰俱中,巴西將取得71-70超前。土耳其教頭Bogdan Tanjevic此時連叫兩次暫停,用意在讓Barbosa(先前罰14中8)的手感冷下來。

戰術果然奏效,Barbosa兩罰盡墨,土耳其拉下籃板後Ermal Kurtoglu遭巴西刻意犯規,兩罰命中,土耳其以72-69領先。

巴西還有機會在三分線外孤注一擲,但Tanjevic再出招,下令土耳其球員犯規,使巴西只能取得兩罰。Marcelinho首罰進,第二罰原本故意不進,沒想到竟打板中籃。此役巴西只好繼續犯規,土耳其兩罰中一,最後以73-71險勝。

以觀球者的角度來看,這種比數接近的險球可遇不可求。欣賞教頭出招實是一大樂事,Tanjevic這場球出的連續暫停和刻意犯規都不算怪招,但是搭配得很好,加上巴西的配合,土耳其快意贏球。

●說到罰球,你會很驚訝本屆有如此之多的賽事靠著罰球定勝負,又有如此多的球隊在罰球線上交出離奇的表現,例如16強對戰義大利對立陶宛一役的罰19中6。再把預賽算進去,那就更多了。

還記得前陣子在一篇文章中提到Shaq O’Neal的罰球,結果有一位網友把我幹得滿頭包,說我侮蔑Shaq的其他努力。不過話說回來,如果Shaq和Ben Wallace的罰球能比「離譜」的程度好一點,NBA也不會出現駭客、駭班戰術了。

其實,好事者也不只我一個人。美國也有人去計算生涯罰球命中率五成出頭的傳奇中鋒張伯倫,如果老張的罰球命中率能提昇到75%或80%,生涯平均得分會增加多少。

●中國在16強遭希臘海K出局,無緣八強,最後成績雖說是符合賽前各方的預測,卻也有很多球迷感嘆不已。但是我們有時要強迫自己站在不同的高度看球,以中國籃球目前的狀況和面臨的問題,太早獲得好成績並不見得是好事。

最好的例子,就在台灣海峽對面。對,就是台灣。我回顧台灣籃壇近年來的變遷,發現許多事都應該從2001年大阪東亞運的銀牌說起。儘管東亞運一直不是什麼層級夠高的比賽,但當年如果不是那塊銀牌讓許多人昏了頭,對台灣籃球產生過分的幻想,或許今天台灣籃球不會是這個模樣。或許今天充斥台灣籃球版面的不會是「F4」,而會是「Ctrl-Alt-Delete」──重新開機。

是的,當年我並不反對「換血」,但那是建立在「知道自己未來要作什麼、目標在那裡」的前提上。結果,換血後來被球迷形容為「放血」,如今只能每年藉瓊斯盃打一下瑪啡,還出現不知從那裡冒出來的2008奧運夢,不是很可悲嗎?

假設中國今年打進世錦賽八強,追平史上最佳名次,對中國籃球會不會產生宛如台灣籃球一般的「海市蜃樓」,是不是像打了一劑瑪啡一樣?我覺得是很有可能的。這是嚴肅的球迷所樂見的嗎?我想應該不是。

提到中國隊,姚明的表現著無庸議,至於最受關注的三名年小將,我的看法如下:

易建聯:無論他的年齡為何,他是亞洲長人之中難得一見的料子,有身高、速度、反應、協調性,和歐洲的年輕長人比起來不遑多讓。因此,未來落腳在NBA樂透區的可能性是沒有疑問的。

不過,有沒人告訴我易建聯的「必殺技」是什麼?也就是說,他的專長在那裡?低位強攻?腳步?中距離?鉤射?籃板?阻攻?補位防守?高位分球?好像都不是。

地球上的籃球員多達數十萬,長人也多的是,一個籃球員最忌諱的,就是沒有專長。也許再給他一兩年,球技會有所成長。然而,在K教練和美國球員的讚美之外,易建聯仍有很大的挑戰。

孫悅:請不要再說他是206公分的控球後衛。同樣的,孫悅具有難得一見的特質,但這並不代表他會是、將是,或必須是未來中國隊的控球。相反的,我一直認為他更有條件扮演全能型的小前鋒。

高控衛始終是許多球隊、教練和球迷的迷思,魔術強森第二也始終被拿來形容許多基本動作較好的長人。但是我們千萬不要忘了,這個操縱球隊成敗的靈魂位置,是要先看你能不能控,再看你高不高,而不是倒過來。

死板的將孫悅定位在控球的位置,是對他的傷害,也是對中國隊的傷害。以孫悅的潛力和資質,很有條件填補中國隊傷腦筋的三號位置,因為朱芳雨和杜鋒如今都「唯有一投」,在這個位置上,作用和殺傷力絕對遠遠不及孫悅。

陳江華:不敢為陳的未來下定論,肯定的是,本屆賽事是他交學費的學習之旅,讓他把自己放在世界最高的舞台上,和別人秤斤論兩。

大家都看得出來,陳江華的球路在中國籃壇獨樹一格,也自然而然的成為X-factor。不過他的傲人速度,在平均身高又高了一截的世錦賽中,顯然被offset掉了。而他的經驗也明顯不足,拉球轉身、crossover或切傳的節奏,很快的被各隊老大哥摸清楚,因此失誤不少。

就像中國球員花了一段時間才摸清楚要如何和姚明搭配,他們大概還要花上一段時間去摸清楚陳江華。而反過來說,也是相同的道理。陳江華的條件,畢竟在亞洲控球之中已屬上上之選,剩下來的就是無形的部份,也是一名控球最重要的部份:brain。

陳江華有可能成為Tim Hardaway,也有可能成為未開竅之前的Rafer Alston。

(街頭出身的Alston,當年笑傲紐約街球,被譽為「The best point guard you never know」,幾招神奇運球簡直讓人下巴快掉下來,然而Alston在進入NBA之後,也是經過一番極為艱辛的掙扎,球才為之轉變,找到一席之地。)

●籃球史上最老招式─pick and roll的奇妙,在本屆世錦賽有著充分的體現。波多黎各的Carlos Arroyo、阿根廷、義大利,全都玩得活靈活現,令人嘖嘖稱奇。

這不會讓你想起John Stockton和Karl Malone嗎?

當然,也讓我想起NBA中最被低估的教練─Jerry Sloan。Pick and roll被翻為擋拆,其實它的選擇還不就那麼幾項嗎?但是它的無窮變化,我記得就在Sloan曾講過的spacing和timing。

Sloan說爵士的pick and roll非常講究你在which spot on the floor進行,是三分線上?還是三分線內?距離elbow位置幾步?因為這會影響到你的投籃方式和對手的反應。至於timing,絕大部份要靠著合作雙方建立的默契,才能抓住何時該pick,何時該roll。

我想,也正因為如此,全世界打籃球的人都在pick and roll,卻偏偏有些人能玩得特別漂亮。

Thursday, August 24, 2006

世錦賽中途之籃球垃圾場

下完標題之後,才猛然發現有兩個字好像蠻敏感的…不過大家還是放輕鬆一點的好。再重申一次,籃球就是hoop,垃圾就是junkie,就這麼簡單。

●NBA.com上有各路專家對世錦賽的預測,在分組預賽打得如火如荼之際,看來是格外有趣

●分組預賽還沒打完,赫然發現我在圓球短打裡的願望已經快要成真。亞洲四隊目前拿下四勝,只比非洲三隊加起來少一勝。如果不是日本桃太郎對紐西蘭一役耍大寶,中國隊對波多黎各一役最後幾次攻守玩起了「一二三木頭人」忘記搶籃板,那就是六勝了。

也難怪,圓球討論區裡已經出現「日本籃球史上最光榮的一天」、「黎巴嫩籃球史上最光榮的一天」的光榮系列。

確實,黎巴嫩在機車連連長Paul Coughter保羅的率領之下,是到目前為止的亞洲之光。以黎戰事所激起的momentum真不是蓋的,而保羅再度證明他是名懂得贏球的教練。

而日本,也已經打破我先前認為他們一勝難求的預測。或許巴拿馬表現實在太遜,B組實在是相對的弱,但一勝就是一勝。

●說到日本,今天小朱在MSN上告訴我:見鬼了,打完半場,日本領先紐西蘭十幾分。30分鐘後,一個日本朋友也在MSN上告訴我:We lost. I can’t believe it.

再看C組,巴西和澳洲都是1勝3敗?Talk about a crazy World Championship!

●再談日本。如果日本能擊敗巴拿馬,我不由得不想,如果台灣能有好的教練和訓練,又能打進世錦賽,不知能不能擊敗巴拿馬。當然,這三個假設前提(好教練、好訓練、打進世錦賽)實在是太多了一點。

之所以有這個想法是因為,基本上,我認為台灣是沒有任何理由會輸給日本的。

●還是日本。我常在想,日本陣中有天份的球員委實不多,身材條件也不特別好,如果拆開來和台灣球員一對一,非常有可能被打爆。然而,籃球之妙就妙在它不是靠天份和身材決定的運動,而是結合默契、練習、拼勁、恆心等等變數。

所以,人家日本是一加一大於二,我們是一加一小於二。認真苦練,再加上一點天上掉下來的好運,勝利有一天就會到來。

●中國敗給波多黎各一役,剛好是波多黎各的強項─後場,遇上中國隊的弱項─後場。所以,基本上中國隊整場是被「只要Double A,萬事都OK」的波多黎各後場Arroyo、Ayuso玩垮的。

姚明和尤納斯對該役的裁判吹判極為不滿,不過我看起來倒還好,因為FIBA的尺度和吹判就是如此,沒有NBA式的大牌禮遇,否則之前Tim Duncan鄧大哥也不會抓狂了。更何況,姚明的五次犯規都沒有太多疑慮。

至於波多黎各的Double A,也真的只能在波隊這種野戰式球風之下才能盡情發揮。所以,你就不難想像為何Arroyo會長期住在Larry Brown布朗爺的狗屋裡。

●縱觀各國的陣容,我突然發現掌握「黃金世代」的契機是非常重要的。看阿根廷、西班牙的主力,都由前世青冠軍班底組成,斯洛維尼亞是2000、2004年的20歲級歐錦賽冠軍為主力組成,希臘由2002年20歲級歐錦賽冠軍隊為主力,同樣的,土耳其現役主力也是在歐洲分級錦標賽差不多同期的球員。

如果看亞洲,中國的所謂黃金世代,曾讓他們闖進世界前八。日本和南韓殺進世錦賽,也有著同樣的背景。

其實世事就有這麼巧,好球員經常是不來則已,一來就是一堆。如果國家籃協能夠掌握難得的契機,投入經費和心思,就有希望在國際賽名次上獲得進展。

不能免俗的,回頭看看台灣,先前的黃金世代,以鄭志龍、朱志清和周俊三、羅興樑為首,至少也曾在亞洲算得上一支不容忽視的隊伍。目前的這一批球員,也可以稱得上是同一世代,只是,我們完成了什麼呢?

亞洲第九、第十一的成績,不會是黃金世代,也稱不上是K金世代,勉強算是鍍金世代,多麼可惜!

Sunday, August 20, 2006

從王建民的公開信談起

王建民封殺台灣媒體採訪的公開信,成了最近台灣體壇的頭條大事,也演變成為球迷對媒體發出怒吼的後續。往好的方面看,或許台灣媒體會因此而自我檢討,雖然我認為這個可能性並不大。

無論如何,本文想從一個前籃球記者的立場來看這件事,來看台灣籃球員與台灣籃球媒體。

首先,我相信王建民封殺台灣媒體的決定,並不來自於「養子」的報導,而是報導的方式和心態,這一點他自己也說得很清楚了。將民眾「知的權利」無限上綱,不尊重受訪者有不發言、不受訪的權利,是近年來台灣「新聞人權事件」層出不窮的主因之一。在民主國家中,每個人都有the right to be left alone。

運動員拒絕受訪,王建民不會是最後一個,自然也不是第一個。如果我沒記錯,鈴木一朗和喬丹都曾拒絕媒體採訪,喬丹是進一步的點明拒絕接受運動畫刊(SI)採訪,原因是該刊的一篇不實報導。

全面拒絕台灣媒體的決定,確實有點令人訝異。畢竟就我的了解,台灣仍有著許多敬業、專業的棒球記者,但記者今日既已如此討人厭,每個人就被迫要去概括承受一般人對媒體記者的憎惡,這也是很無奈的事。

第一線記者位於新聞採訪結構的最下層,有很多時候是被逼迫著去作自己不想作的事,在台灣媒體不景氣、「為五斗米折腰」、怕漏新聞的背景下,又不敢抗命,只能出賣自己的靈魂。所以,記者固然可恨,但擔任掌門人的主管更難辭其咎。

在王建民身份被見獵心喜的「獨家搶先報導」之後,就有棒球記者知道「完了」。因為在台灣這種電視跟報紙、報紙跟電視的無窮惡性循環之下,腥風血雨勢必來臨,果不其然。

把王建民事件和民生寓所等等侵犯新聞人權的事件,以及許多一窩蜂、一頭熱報導的事件相比,你會發現並不令人驚訝,因為今天台灣的新聞環境正是如此的惡質。

但本文的目的並不在繼續消費王建民,我只想以自己的了解說出,在台灣的新聞環境下,抗議、連署的作用絕對小於關機、退報,只有在利益面直接衝擊媒體,事情才會「真正大條」。別忘了,惡質媒體也許可惡,卻也是視聽大眾縱容出來的結果。

王建民不敢得罪紐約時報,是沒有被公開說出來的事實,但我覺得這和封殺台灣媒體沒有連結關係。今天如果不是自家媒體作得太過份,相信王建民和他的經紀人也不會作出這種看似沒有好處的決定。

台灣籃球媒體,其實和棒球有著相同的部份,也就是專業受到壓制,八卦當道。不是所有的記者都這麼想,但是可能有很多的「長官」都這麼想。「你寫那麼專業幹什麼,讀者不會有興趣」、「我要的是精彩的故事」,至於專業、精彩的定義由誰認定,也就很清楚了。

所以,比賽過程不重要,球員的髮型和女朋友比較重要,球場上的東西不重要,球場外比較重要。

並不是說花絮不值得報導,但花絮不會是新聞報導的主體和重點。很可惜的是,目前花絮成為主體,照片成為重點,真正有意義的文字被棄置一旁,而大多數的讀者似乎也不太在意。

我始終相信文字有它的魅力,有再精彩的照片都無法呈現出來的精神,這正是為什麼許多球迷推崇紐約時報那篇王建民報導的原因,是報紙為什麼至今依然存在,也是為什麼像圓球城市這種「純文字」網站今日依然健在的原因。

運動媒體的天職,不就是透過詢答和觀察,在競技報導之外,寫出運動那種感動人心、扣人心弦、讓內心小角落無比激盪的美妙?不就是秉持良心和對運動的熱愛,寫出有邏輯、有道理的評論?

無論在美國或台灣,無論是棒球或籃球,這都是最基本的道理,永遠也不會改變的。

話說回來,媒體要贏得球員的尊敬,和球員要贏得媒體的尊敬,同等重要。球員不是笨蛋,如果你今天是實話實說、公平公正的媒體,球員見到你也不敢「練肖話」或隨便應付。如果你是競競業業、言之有物的球員,媒體──如果是還有良知的媒體──自然會付出相同的尊重,即使想惡意修理你、偷拍你也無處著墨。

台灣籃球場邊的一個無奈是,當你試著去詢問球員的想法和球賽的細節時,卻見到球員或教練說不出個所以然,永遠都是「體力下降」、「壓力太大」、「球員太年輕還不夠成熟」、「手感不好」、「今天狀況還好啦」、「差不多」、「感謝隊友幫忙」、「教練叫我勇於出手」、「因為我們失誤太多」…這種回答。記者又不是小說家史蒂芬金,能寫出什麼有料的東西?

當然,我們必須對受訪者公平。事實上也有許多球員和教練,發現自己在報紙上說了「許多根本沒說過的話」。這一點,是許多「籃球史蒂芬金」必須深切檢討的地方。或許還有許多人發現,自己向媒體聲明「不要寫」的東西,最後還是見了光。

有時我常在想著,籃球記者在籃球員和教練的心目中到底是個什麼東西?你的球顯然沒我打得好,你的薪水也沒我高,你也不知道我們在場上打什麼戰術,比賽是我在打而不是你,你只不過是年紀比我大,擁有記者的身份,我幹嘛理你?你有什麼專業和立場來批評我?

但是以同樣的邏輯換個角度來看,媒體有他的天職。今天總統也不是我們在當,決策也不是我們在下,我們懂什麼?媒體又有什麼立場去批?

無論是從運動本質、媒體角色、新聞人權,或是公共關係、運動欣賞,一封王建民的公開信,讓運動媒體、運動員和球迷,有著很多可以思考的角度。

Saturday, August 19, 2006

從超音速轉手看NBA球隊經營

超音速轉手的消息,毋寧是相當令人訝異的。依稀記得四、五年前,從報導中讀到Starbucks集團總裁Howard Schultz買下超音速時的意氣風發,全隊上下對老闆的齊心擁戴。發跡於西雅圖的Starbucks,和超音速不正是最好的結合?

而這正說明了NBA商場上的瞬息萬變,正如同當年在北卡州夏洛特由紅翻黑的黃蜂隊和它的老闆George Shinn一樣。在NBA裡,nothing stays the same。別忘了,超音速在2004-05球季還拿到西北組冠軍,打進季後賽。

球隊交易在NBA是司空見慣,但超音速轉手較為特殊的是,老東家在西雅圖找不到在地買家,最後以3億5000萬美元,將超音速連同WNBA的風暴隊,賣給奧克拉荷馬市以Clayton Bennett為首的投資集團,導致超音速可能搬家的傳聞甚囂塵上。

老闆換人不是大事,搬家就不是小事了。超音速在西雅圖落地生根也將近40年,還是該市的第一支職業球隊,於情感、歷史記憶、創造就業機會、休閒活動上,都有著重要意義。

有人形容Schultz對於超音速,就像個孩子,一開始非常熱衷於新玩具,但一玩膩了就想丟掉。確實,NBA老闆或許不是個個懂籃球,但要成功,必須擁有「喜歡籃球,也想獲利」的前提,更重要的是要有耐心。

Schultz先後與Gary Payton、Rashard Lewis漸行漸遠,但壓垮超音速的最後一根稻草,是最重要的球場問題。超音速的主場Key Arena,建於1962年,名列全聯盟最老舊球場,滿座容量17072人,只贏過熱火,超音速老早就想要弄一座新球場,畢竟「球場蓋好了,他們就會來」。

球場的興建和用地取得,不是一人可以成事,絕大多數球隊的場館均與政府單位合作與建並長期租用、經營,偏偏超音速始終無法得到納稅人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取得公家補助,加上Schultz有意脫手,對新場館也不很積極,因此超音速進退維谷。

Bennett口口聲聲會盡全力將球隊留在西雅圖,不會搬至奧克拉荷馬市,同時搞定新場館,但西雅圖地方父老至今依舊憂心忡忡。

從超音速的轉手新聞來看,可以了解NBA球隊經營的複雜性。一支球隊不能期待好戰績就帶來利潤,在戰績之外,老闆的行事作風、地方政商關係、經營團隊和在地性,都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特別是在如西雅圖、沙加緬度、鹽湖城、孟斐斯這種中小型城市,更是莫大的挑戰。

一手打造Starbucks王國的經營妙手Schultz鎩羽而歸,以炒房地產概念玩球隊的快艇老闆Donald Sterling卻笑呵呵,你就知道NBA球隊經營的妙、玄、奇、巧。

Wednesday, August 16, 2006

Junk Mail:和打球無關的事

很多時候,對籃球真正重要的事,是和如何打球無關的事,特別是在台灣籃壇。

●剛結束的Singapore Philips Cup,我認為是一個很好的idea。今年他們利用世錦賽之便,將賽事分成兩組,第一級是Argentina、Spain、Serbia和Slovenia,第二級是馬來西亞明星隊、新加坡明星隊、NBL Melbourne Tigers和裕隆隊。

這個為期三天的比賽,是由Philips贊助,成人三天套票價格是50元星幣,合台幣1032元,一天則是516元台幣。比賽主辦單位說得很清楚,這項進入第二年的賽事是「serious about making a permanent mark on the international basketball calendar」。

對於新加坡這一個籃球風氣並不盛的國家,有這樣的雄心,我感到欽佩,不由得也想起台灣的瓊斯盃。如果Philips Cup能夠有這樣的企圖心,同時持續執行下去,為什麼擁有近30年歷史的瓊斯盃自願成為所謂的「自慰盃」?

更別說,瓊斯盃也曾是international calendar上還算有能見度的一項賽事,如今卻成為這個模樣?

「只要有心,XXX也可以XXX」是一句老掉牙的話,卻是一句非常真實的話。中華籃協只要有心,教育部沒補助、找不到贊助廠商、球隊難找,都是可以克服的問題,否則Philips Cup是怎麼辦出來的?

●以媒體的角度來看,中華隊的教練團很有趣。從以前到現在,如果把球員寫得好,最後球隊卻沒打好,教練就說都是媒體讓他們得了大頭症;如果把球員寫得差了點,球隊沒打好,教練就說,球員得失心太重,請大家多給他們一點時間空間去成長。

如果媒體拼命、瘋狂報導(例如瓊斯盃),教練又說了,大家給他們太大的壓力,綁手綁腳無法發揮;如果媒體報導少了一點、甚至沒有報導,教練又說媒體都不關心國內籃球。

好,請你來教教我,我該怎麼作?

●談到壓力,是經常出現在中華隊教練和球員口中的兩個字。世界盃足球賽帶領地主德國隊踢進四強的教練克林斯曼,年初一場熱身賽踢輸義大利,就差點下台一鞠躬。什麼叫壓力?這才叫壓力!熱身賽輸球就得下台,這才叫真正的壓力。

任何一個國家的任何一個項目的國家代表隊,都有壓力。拼命趕業績、瘋狂開單的交通警察,有壓力。每天裝冷氣裝到晚間十點多的冷氣工人,也有壓力。圓球作者工作已經夠累了,還經常要遭受市長的要求寫稿,也是壓力。

所以,請不要再用壓力為理由。更何況,號稱是總教練責任制的中華隊,打了亞洲第九名,第十一名,也沒看到有什麼動靜,我並沒有看到什麼present and clear的壓力。

●中華男籃真正值得擔心的是什麼?其實卡達男籃教頭Joseph Stiebing一語道破了,他形容中華隊是play off the crowd。

這句話說好聽一點,是人來瘋,說難聽一點,就是靠觀眾打球,再難聽一點,就是在家一條龍、出門一條蟲。

許多國家的隊伍,之所以選擇移地訓練,除了多面對不同的隊伍之外,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讓自己去處在異地,訓練自己客場作戰的能力。客場作戰要適應的,除了舟車勞頓,還有裁判因素、地主因素,種種細節包括對場地、籃框、不同氣候的適應,到球迷喝倒采等等,族繁不及備載。

如果中華隊永遠只能play off the crowd,甚至只能play off the home crowd,幾乎可以說我們很難有重返亞洲籃壇列強的機會,因為期內大型比賽不會有在台灣舉辦的可能性。

這一點,是你擁有再多天份,有F4也好,有F8也好,都無法改變的狀況。

從另一方面來看,瓊斯盃連續兩場以20分以上差距擊敗卡達,APB大勝San Miguel、小勝Niigata Albirex,這些主場勝的結果,也都是必須打折扣的。最忌諱的,就是將主場勝利過份誇大、沾沾自喜,因為這並不反映出真正的實力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