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阿根廷和西班牙兩軍將在四強準決賽提前遭遇,這可能會是本屆世錦賽最大的遺憾。美國隊強則強矣,說「阿西」對戰為冠軍賽戲碼亦不為過。這就像1988年奧運美國和蘇聯提前在準決賽碰頭一樣,時也、運也、命也,只能說另一邊的美國隊撿到好康。
●籃球和政治究竟能不分開呢?大家都想把它們分開,但是事實始終證明它們分不開。這是一件我一直忘了提的事,在世錦賽開打之前,知名的世界籃球網站Eurobasket.com針對以黎戰之後的情勢作了一項網路民調,題目是:你贊不贊成將以色列驅逐於所有國際籃總(FIBA)和歐洲職籃聯賽(ULEB)的賽事之外?
結果是,有高達81%的網友說Yes,反對的只有19%。
●本屆賽事至今出現不少比數接近的比賽,以戲劇性而言,王仕鵬最後三分球使中國氣走斯洛維尼亞,無疑是本屆世錦賽最具代表性的一球,甚至也被稱為中國籃球歷史上最重要的進球之一。
但是就賽末戰術(end-game strategy)的層面來看,預賽土耳其險勝巴西一役最得我心。我們用FIBA發出的賽後報導來追溯:
終場前5秒,巴西Leandro Barbosa上籃遭犯規,如兩罰俱中,巴西將取得71-70超前。土耳其教頭Bogdan Tanjevic此時連叫兩次暫停,用意在讓Barbosa(先前罰14中8)的手感冷下來。
戰術果然奏效,Barbosa兩罰盡墨,土耳其拉下籃板後Ermal Kurtoglu遭巴西刻意犯規,兩罰命中,土耳其以72-69領先。
巴西還有機會在三分線外孤注一擲,但Tanjevic再出招,下令土耳其球員犯規,使巴西只能取得兩罰。Marcelinho首罰進,第二罰原本故意不進,沒想到竟打板中籃。此役巴西只好繼續犯規,土耳其兩罰中一,最後以73-71險勝。
以觀球者的角度來看,這種比數接近的險球可遇不可求。欣賞教頭出招實是一大樂事,Tanjevic這場球出的連續暫停和刻意犯規都不算怪招,但是搭配得很好,加上巴西的配合,土耳其快意贏球。
●說到罰球,你會很驚訝本屆有如此之多的賽事靠著罰球定勝負,又有如此多的球隊在罰球線上交出離奇的表現,例如16強對戰義大利對立陶宛一役的罰19中6。再把預賽算進去,那就更多了。
還記得前陣子在一篇文章中提到Shaq O’Neal的罰球,結果有一位網友把我幹得滿頭包,說我侮蔑Shaq的其他努力。不過話說回來,如果Shaq和Ben Wallace的罰球能比「離譜」的程度好一點,NBA也不會出現駭客、駭班戰術了。
其實,好事者也不只我一個人。美國也有人去計算生涯罰球命中率五成出頭的傳奇中鋒張伯倫,如果老張的罰球命中率能提昇到75%或80%,生涯平均得分會增加多少。
●中國在16強遭希臘海K出局,無緣八強,最後成績雖說是符合賽前各方的預測,卻也有很多球迷感嘆不已。但是我們有時要強迫自己站在不同的高度看球,以中國籃球目前的狀況和面臨的問題,太早獲得好成績並不見得是好事。
最好的例子,就在台灣海峽對面。對,就是台灣。我回顧台灣籃壇近年來的變遷,發現許多事都應該從2001年大阪東亞運的銀牌說起。儘管東亞運一直不是什麼層級夠高的比賽,但當年如果不是那塊銀牌讓許多人昏了頭,對台灣籃球產生過分的幻想,或許今天台灣籃球不會是這個模樣。或許今天充斥台灣籃球版面的不會是「F4」,而會是「Ctrl-Alt-Delete」──重新開機。
是的,當年我並不反對「換血」,但那是建立在「知道自己未來要作什麼、目標在那裡」的前提上。結果,換血後來被球迷形容為「放血」,如今只能每年藉瓊斯盃打一下瑪啡,還出現不知從那裡冒出來的2008奧運夢,不是很可悲嗎?
假設中國今年打進世錦賽八強,追平史上最佳名次,對中國籃球會不會產生宛如台灣籃球一般的「海市蜃樓」,是不是像打了一劑瑪啡一樣?我覺得是很有可能的。這是嚴肅的球迷所樂見的嗎?我想應該不是。
提到中國隊,姚明的表現著無庸議,至於最受關注的三名年小將,我的看法如下:
易建聯:無論他的年齡為何,他是亞洲長人之中難得一見的料子,有身高、速度、反應、協調性,和歐洲的年輕長人比起來不遑多讓。因此,未來落腳在NBA樂透區的可能性是沒有疑問的。
不過,有沒人告訴我易建聯的「必殺技」是什麼?也就是說,他的專長在那裡?低位強攻?腳步?中距離?鉤射?籃板?阻攻?補位防守?高位分球?好像都不是。
地球上的籃球員多達數十萬,長人也多的是,一個籃球員最忌諱的,就是沒有專長。也許再給他一兩年,球技會有所成長。然而,在K教練和美國球員的讚美之外,易建聯仍有很大的挑戰。
孫悅:請不要再說他是206公分的控球後衛。同樣的,孫悅具有難得一見的特質,但這並不代表他會是、將是,或必須是未來中國隊的控球。相反的,我一直認為他更有條件扮演全能型的小前鋒。
高控衛始終是許多球隊、教練和球迷的迷思,魔術強森第二也始終被拿來形容許多基本動作較好的長人。但是我們千萬不要忘了,這個操縱球隊成敗的靈魂位置,是要先看你能不能控,再看你高不高,而不是倒過來。
死板的將孫悅定位在控球的位置,是對他的傷害,也是對中國隊的傷害。以孫悅的潛力和資質,很有條件填補中國隊傷腦筋的三號位置,因為朱芳雨和杜鋒如今都「唯有一投」,在這個位置上,作用和殺傷力絕對遠遠不及孫悅。
陳江華:不敢為陳的未來下定論,肯定的是,本屆賽事是他交學費的學習之旅,讓他把自己放在世界最高的舞台上,和別人秤斤論兩。
大家都看得出來,陳江華的球路在中國籃壇獨樹一格,也自然而然的成為X-factor。不過他的傲人速度,在平均身高又高了一截的世錦賽中,顯然被offset掉了。而他的經驗也明顯不足,拉球轉身、crossover或切傳的節奏,很快的被各隊老大哥摸清楚,因此失誤不少。
就像中國球員花了一段時間才摸清楚要如何和姚明搭配,他們大概還要花上一段時間去摸清楚陳江華。而反過來說,也是相同的道理。陳江華的條件,畢竟在亞洲控球之中已屬上上之選,剩下來的就是無形的部份,也是一名控球最重要的部份:brain。
陳江華有可能成為Tim Hardaway,也有可能成為未開竅之前的Rafer Alston。
(街頭出身的Alston,當年笑傲紐約街球,被譽為「The best point guard you never know」,幾招神奇運球簡直讓人下巴快掉下來,然而Alston在進入NBA之後,也是經過一番極為艱辛的掙扎,球才為之轉變,找到一席之地。)
●籃球史上最老招式─pick and roll的奇妙,在本屆世錦賽有著充分的體現。波多黎各的Carlos Arroyo、阿根廷、義大利,全都玩得活靈活現,令人嘖嘖稱奇。
這不會讓你想起John Stockton和Karl Malone嗎?
當然,也讓我想起NBA中最被低估的教練─Jerry Sloan。Pick and roll被翻為擋拆,其實它的選擇還不就那麼幾項嗎?但是它的無窮變化,我記得就在Sloan曾講過的spacing和timing。
Sloan說爵士的pick and roll非常講究你在which spot on the floor進行,是三分線上?還是三分線內?距離elbow位置幾步?因為這會影響到你的投籃方式和對手的反應。至於timing,絕大部份要靠著合作雙方建立的默契,才能抓住何時該pick,何時該roll。
我想,也正因為如此,全世界打籃球的人都在pick and roll,卻偏偏有些人能玩得特別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