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nba draft.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nba draft. Show all posts

Friday, July 04, 2008

2008 NBA選秀會後觀察

(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


(Source: nba.com)

每年NBA選秀總會給人不同的感受。例如1992年和1996年選秀,都被稱為近代水準最高的選秀會,1997年眾所週知是「鄧肯選秀會」,2000至2002年的整體水準則極差。

有人說今年NBA選秀是近年來最難預測的選秀會之一,因為有實力被選者眾,但也有人說今年是一屆很平庸的選秀,因為備選球員中缺乏「巨星」。各人感受不同,但有一點倒是不能否認的,那就是選前各家預測的選秀落點,好像是近年來最準的一次。

就像去年選秀為歐登和杜蘭之爭,今年選秀焦點也只有兩大球員:羅斯和畢斯里。連續兩年,誰該是狀元都引起熱烈討論。大家都知道,選秀既不能完全稱為一門科學,也不能完全靠感覺,而是兩者綜合的產物。

所以,慢慢的,我發現自己的選秀邏輯是這樣的。以去年為例,兩名鋒線,我會以中鋒為優先,因為一名好中鋒的主宰能力會比一名好的前鋒強。如果以今年論,一名控球和一名前鋒,則我會以控球為優先,因為控球影響球賽和球隊的層面遠比前鋒來得深遠。

或許大多數人的邏輯也會是如此,所以去年拓荒者挑了歐登,而今年公牛挑了羅斯。也就是說,一名好中鋒在攻守兩端的影響力再怎麼說都會大於前鋒,而控球由於持球在手,往往最能操縱一支球隊的興衰成敗。

看看歐尼爾、鄧肯,再看看奇德、保羅、奈許,乃至爵士隊的威廉斯,都是很好的案例。儘管羅斯還有外線不穩定、急燥等缺點,公牛還是義無反顧的下標。

而「兵不厭詐,這是戰爭!」的選秀歷史,今年也似乎再度重演。篤定在前兩順位獲選的畢斯里,選前突然傳出熱火總裁萊里「不欣賞畢斯里」的說法,熱火很可能改選控球梅約或將選秀權交易的謠言不脛而走,搞得順位在熱火之下的幾隊不得不火速擬好十八套劇本因應。

搞了半天,熱火還是按照劇本演出。這讓我想起塞爾提克隊在1998年玩的把戲。當年塞隊教頭皮提諾對外放話,說皮爾斯測試結果不佳啦、他不看好啦,原本有可能名列前五順位的皮爾斯,就這麼一路滾到第十順位。老皮大放煙霧彈成功選到小皮,爽到不行。十年後,小皮率塞隊拿下隊史第十七座冠軍,同時獲選MVP,想來老皮也有功勞。

看著今年選秀榜單,不禁讓人感嘆籃球終究還是長人的運動,六十名球員中身高在208公分以上的就占三十五人,將近六成。籃球場上畢竟是一寸長一寸強。

今年選秀同時隱約著透露外籍球員的「退燒」,雖然外籍球員對NBA的影響愈大,但或許是各隊被兩年前暴龍選的義大利狀元巴尼亞尼嚇到了,態度變得保守許多,至少不太敢貿然在首輪高順位下注。除了第八順位的義大利前鋒加里納瑞,其餘選前風評不錯的外籍球員,順位全面下滑,歐洲球員的選秀經驗,已經快要變成第二輪起跳。

最後讓人不得不思考的是,在南加大時期收受不當利益、選前鬧得滿城風雨的梅約,還是在高順位入主灰熊。大家都在討論NBA的「正直」(integrity),但事實證明到頭來根本沒有人在乎這些,因為有球技就保證有頭路。

多的是有錢就拿的球員,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反正一兩年就要落跑,製造出來的麻煩和問題,丟給大學母校去收拾爛攤子。只要進了NBA,球場燈光一亮,攝影機一ON,誰還記得那些呢?

而這不是蠻悲哀的嗎?如果NBA裡都是這些球員,我們又怎麼能夠只責怪像唐納吉這種心術不正的裁判呢?


Wednesday, May 28, 2008

從NBA選秀1.0談起

(Photo source: ESPN.com)

(本文刊登於2008年6月號美國職籃雜誌/HOOP Taiwan)

 

去年歐登(Greg Oden)和杜蘭(Kevin Durant)兩大新秀的討論風潮彷彿還在耳邊,但很快的,選秀季節又要到了。突然想起十年、十五年前相同的這個季節,也突然覺得,NBA近年來在各個領域的改革呼聲不斷,但選秀或許也應該納入這個討論的範圍。

在過去那個NBA資訊還不是很充足,也沒有電腦網路的時代,我個人很享受的一件事是,在四月份拿出一張白紙,畫出NBA季後賽的對戰圖,然後自己歡樂的分析、預測一番。

接下來的五月份,再拿出一張白紙,列出各隊的選秀順位,然後再度歡樂的去預測各隊的選秀結果。到選秀之後,再將自己的預測和實際的選秀結果比對,看看自己的「命中率」如何。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個習慣就消失了。朋友要我來個預測,雜誌要邀稿排個「mock draft」,一律敬謝不敏,因為坦白說──我實在不知從何預測起。

難以預測的選秀
之所以難以預測,和近年來NBA選秀的特色有關;當然,這純粹是個人感受。首先是棄學球員愈來愈多,其次是國際球員也跟著增多,而且NBA各隊選擇外籍球員的意願也愈來愈強。

以前之所以容易預測,主因在於備選球員幾乎都是大四生,外籍和棄學球員不多,順位自然也容易排。

也正因為各隊寧願將賭注下在棄學生和外國人身上,不僅事前預測困難,而且造成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我發現,除非該年度備選陣容有幾個超級球員,否則近年來擁有高順位的球隊,反而是如履薄冰、戰戰競競,甚至寧願「trade down」。

也就是說,選擇棄學生、外籍球員的引誘很大,但要選他們很可能非得在高順位下手不可,風險也一樣大。

今年依照NBA公佈的名單,又有69名棄學球員。不過,這不會是最後的數字,經過選前測試,勢必有許多自知無望、或是根本只是利用棄學搏知名度者會退出。坦白說,如果不是NBA搞了個19歲條款,迫使許多人必須念一年大學,他們之中鐵定有許多人是高中畢業就投入選秀的。

不禁不讓人質疑,19歲條款終究也只是治標,重點在於現在的球員可以無次數限制的投入選秀、退出、投入、再退出,以堪薩斯大學的Brandon Rush為例,加上今年,會進出選秀三次。這雖然保障了球員的權益,但對球隊和聯盟真的有好處嗎?

當然,如果搬出棄學球員在NBA裡的成功,我是沒有話說的。最近就有一篇文章列表指出,前一個非棄學球員的NBA得分王,名字叫作大衛羅賓森,時間在1994年。詹姆斯和布萊恩的成功,自然也無需贅言。

我想質疑的是,難道NBA選秀制度至此可以算是完全的成功嗎?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回到過去「選秀1.0」的時代。正如同1.0版的軟體不見得比2.0版難用,過去的NBA選秀規則,說不定還是有參考的價值。

選秀1.0
檢視過去的NBA選秀規則,早期選秀制度並不健全,被形容是幾個老闆在一個煙霧瀰漫的房間裡、你一言我一語就談定的東西。

1947-65年間,採用一個相當特殊的地域選秀(territorial pick)規定。此規定的著眼點,在於當時大學籃球極受歡迎,為了讓當時還在努力拼球迷的NBA能承接大學籃球的球迷層,任何球隊都可以在首輪選秀前,直接選擇出身在球隊所在城市方圓50英里內的球員,至於原來的首輪順位,自然就作廢。

在這個特殊規定之下進入NBA的球員,包括最有名的張伯倫(Wilt Chamberlain)被費城挑走,羅伯森(Oscar Robertson)進入辛辛那提皇家,出身麻州並就讀聖十字大學(Holy Cross)的漢森(Tommy Heinsohn)進入波士頓,以及亞瑞辛(Paul Arizin)等等,而他們也確實發揮了預期的效果,既為家鄉球隊爭戰績也帶來球迷。

這是個很有趣的規則,我突然覺得,儘管它看來是舊時代的產物,而且NBA表面上看來沒有缺乏球迷的問題,但不見得不能在今日使用。

這個規定確實有得吵,因為球員的「出身」,究竟是要以出生地、成長地,抑或是就讀的大學而定,就很麻煩,至於50英里的範圍大概也會鬧翻天。以張伯倫為例,他究竟是出身費城,還是念大學時的堪薩斯?(我知道堪薩斯沒有NBA球隊,但這是個例子)

以此推斷,如果使用此規則,去年的狀元歐登,可能會直接被溜馬(他成長於印地安那波里斯),或是騎士(就讀Ohio State)挑走。而今年爆紅的羅斯(Derrick Rose),可能被公牛(成長於芝加哥)或是灰熊(就讀孟非斯大學)選走。

這種有別於正規選秀制度的規則,似乎替選秀加入了一些趣味,而且也有它的邏輯。如果羅斯加入公牛或灰熊,我相信對該隊都是莫大的幫助。

也許有人認為,如此一來就打破了選秀的公平性。但平心而論,目前的公平性也只是建立在數字和機率上。1966-84年間,NBA選秀採取東西區戰績最爛球隊猜銅牌正反面的方式,決定狀元籤,湖人、公鹿和火箭就分別靠此標進魔術強森、賈霸(Kareem Abdul-Jabbar)和歐拉朱旺(Hakeem Olajuwon)。猜銅板並不見得公平。

再以後來實施的樂透制來看,夠公平了吧。但奧蘭多魔術都不是希望最高的球隊,卻好死不死在1992-93年連莊狀元籤,選進歐尼爾(Shaquille O’Neal)和哈德威(Penny Hardaway),就結果來看這並不公平。

現行選秀制度最差的一點是,球隊在季末能夠刻意擺爛,大大增加贏得狀元籤的機率,同時由於制度的設計,戰績最差的球隊,最差的順位也不會低於第4順位。難怪前尼克、火箭教頭范甘迪(Jeff Van Gundy)曾經疾呼NBA取消加權樂透制,讓每一支未打進季後賽隊伍都擁有相同抽中狀元籤的機率,以杜絕此歪風。

兩輪選秀可以增加
此外,以往選秀和現在最大的不同,就是現行選秀只選兩輪。NBA選秀在1960年最多有選到21輪,1974-85年間固定選10輪,1985年之後縮減為7輪,1989年正式再縮減為兩輪。

減少輪次的原因,是在於保障更多球員,能夠在各隊之間測試,製造出更多加入NBA球隊的機會。

這很符合邏輯,或許也很符合球員的需求,但我不得不想,如果只選兩輪,那各隊花大錢去供養一個球探部門作什麼呢?大學明星、外籍明星,藉由媒體的報導不都攤在檯面上?

基於增加趣味性的原則,只要有好的配套,我認為增加選秀輪次沒有什麼不好。你可以規定,在第二或第三輪之後被選入的球員,該隊只能保有該球員權利一年甚至半年,如未簽約則成為自由球員。

重點是,這增加了球迷討論的空間。同時,這更可能積極促成NBA總部想要落實的小聯盟「農場制度」。

沒錯,自NBA選秀縮減為兩輪以來,只有8名第二輪球員入選過明星賽,包括「小蟲」羅德曼(Dennis Rodman)、射手荷納塞克(Jeff Hornacek)、現在魔術的路易斯(Rashard Lewis)以及巫師的亞瑞納斯(Gilbert Arenas)等人,你大可以就此論定NBA的選秀精準,制度也OK。

但同樣的,以往NBA不是沒有出現過第三輪、第七輪選秀成為先發球員的例子。我的意思是說,只要球員夠好,無論制度如何設計,應該都還是有冒出頭的空間。

附帶一提的是,我也想起以前NBA球隊因為選秀輪次太多,曾經選擇女子球員、老闆的秘書、甚至短跑明星路易斯(Carl Lewis)的案例。是很爆笑,可能也很荒唐,從另一方面來看卻多了一點humanity。

以上種種,可能屬於「狂想曲」的範疇。但我想表達的是,所謂的保護球員、球隊權益,如果從另一方面來看,或是用另一種思考,或許會有不同的想法和作法出現。

說得更白一點,如果各隊擺明了就是亂選、瞎矇,那麼我看不出選秀制度為何不能再作變化,增加一點變數。

有人說得好,MLB的洋基財大氣粗,弄來弄去每年都是滿手王,也不見得有人幹譙。而NBA的制度基本上一直遵循著懲罰強隊、保護弱隊的「公平正義」原則,但有些百年爛隊就算收進10個樂透新秀,到頭來還是一樣爛,這是不是傷害了整個聯盟、浪費了球員天份?

從「1.0版」的選秀想起,在看似合理、順暢的NBA選秀制度裡,其實我們還是可以有不同的思考才對。

Sunday, May 25, 2008

垃圾報告:樂透、湖人和足球

27nash-600

以下是最近的讀報心得,和各位分享。未來我也打算繼續下去...

Landing top draft pick can lift NBA team to new heights, and also fill arena

Memphis Commercial-Appeal

這篇文章說明,選秀─特別是高順位選秀─還是球隊改變命運的主要關鍵,而不是自由球員或交易。而今年是連續第二年,前兩順位的球隊都可以閉著眼睛選,反正都不虧本。

This is the second straight year that two prospects are interchangeable with the first or second pick, meaning the top two teams could have equal satisfaction. This year's version of Oden-Durant sweepstakes features Kansas State's Michael Beasley and Memphis' Derrick Rose -- dynamic players with marketing and game-changing appeal.

對於有時被批評的樂透選秀,NBA籃球營運總裁Joel Litvin則有這樣的說法。他認為,只要爛隊能夠透過樂透制度選到具有強大影響力的球員,樂透制度就算有發揮它的功效:

If you look over the entire (lottery) period, the team with the worst record has won one of the first three picks 70 percent of the time. Sometimes there's only one player who can change a franchise and sometimes two. If a team winds up with one of those picks, then the lottery has done its job.

樂透新秀對球隊的影響,灰熊助理教練Lionel Hollins是這麼說的:

The biggest thing is that it's an energizer for the organization when you talk about fans getting excited. Look at what happened in Portland last year (landing Oden). It energized a whole city. When you're down you need something that will enthuse the fan base. It just becomes a bigger-than-life situation. There's so much interest. It's a catalyst to having season ticket holders.

And what's at stake basketball-wise is getting a player who can come in and play right away. They can't have a guy drafted this high sitting on the bench waiting to develop.

他強調,最主要還是要選進馬上就能打的球員,高順位新秀並不是選來培養的。這讓人想起Kwame Brown...

LA Lakers have universal appeal

Los Angeles Daily News

純粹是幾項數據,根據NBA自己進行的市調,湖人是最受全球歡迎的球隊...

-- 湖人隊官網今年的被瀏覽頁數(page views)達到5100萬次,全NBA最高。
-- Kobe Bryant個人網頁被瀏覽次數270萬次,全NBA最高。
-- Pau Gasol個人網頁被瀏覽次數140萬次,全NBA外籍球員最高。
-- 湖人82場球賽中有77場在全球各國轉播。
-- Bryant的球衣預計將會在中國和歐洲銷售排行榜排名第一,在拉丁美洲則有前五名。

接下來這一篇文章是篇精彩好文,來自紐約時報,很值得花時間一讀。主題是說明足球和籃球的相似性,以及歐洲球員進入NBA之後,也將足球和籃球以一種奇妙的形式拉近了距離:

Soccer as NBA buliding block

New York Times

20060810-nash2

鳳凰城太陽進行的季外訓練課程,如今已經納入足球的課程,Steve Nash、Boris Diaw、Grant Hill、Leandro Barbosa等人圍成一個小圓圈,就像足球隊那樣,以大腿、腳、胸部和頭頂的方式,作足球掌握的訓練。目的在於訓練敏捷性、手足協調等等,而負責指導的不是別人,是1998年世足賽冠軍法國隊陣中的大將Frank LeBoeuf

相當有趣的一點:NBA近幾年來的MVP,都和足球有點關係。Kobe Bryant在6-13歲時住在義大利,踢的就是足球。Dirk Nowitzki以前也踢足球,加拿大出生的Nash也一樣,他的老爸和弟弟還都是職業足球員。去年總冠軍戰的MVP Tony Parker,小時在法國也踢足球。

其他例如爵士中鋒Mehmet Okur,小時在土耳其一支職業足球隊的青少年隊踢球,後來因為長太高,成為門將;繼續長高之後,只好去打籃球。而今年即將進名人堂的傳奇中鋒Hakeem Olajuwon,小時在奈及利亞擔任門將。湖人的法國前鋒Ronny Turiaf在法屬Martinique島長大時,也曾經是足球門將。

本身在歐洲混了很久的前太陽、現任尼克教練Mike D'Antoni就說,歐洲足球的概念,很注重傳球、分享、團隊,助攻的人和得分的人有著相同的功勞,球員也比較不計較統計數字,整個文化和美國有很大的不同。他是這麼說的:

The whole culture is they appreciate the guy who passes the ball to the guy who gets the assist and passes to the guy who scores. They appreciate the work that went into it. Even the guy who is not getting the stat is important in the whole function of the team and the goal that is being made. That, to me, is fundamental.

高齡86、三角戰術的發明人湖人助理教練Tex Winter則說,他不是足球專家,也未曾研究過,但是他可以約略看出足球和籃球,以及triangle offense的相似性,幾乎都是「幾何學」的問題,強調空間、距離、直線、強弱邊等等。他說:

Soccer is a lot like basketball. It’s a game of geometry. Spacing, distances, direct lines — they operate on these angles and reverse sides of the court with the ball, just as we would in the triangle. Not being a soccer coach, I can’t really address it with intelligence, but a lot of the concepts are similar.

Okur表示,足球讓他學到如何以身體去擋住防守者(using his body to seal off a defender),以及空手走位(move without the ball)。Olajuwon則說,足球訓練是讓他擁有footwork的原因。

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是這些接受過足球訓練的歐洲球員,將假倒風氣帶進NBA;其中最知名的當然就是前湖人、國王中鋒Vlade Divac。目前享有此盛名的,則以阿根廷的Manu Ginobili和法國的Tony Parker為最。

湖人隊來自斯洛維尼亞的後衛Sasha Vujacic就說,在歐洲足球中,大家都擅長假倒,這已經成了一項藝術。

縱然Kobe Bryant不同意歐洲球員比美國球員聰明的說法,但歐洲的運動文化確實是和美國有很大的不同,我很同意D'Antoni的觀察。無論如何,如果能把足球的訓練加入籃球,我相信會有很好的成果。或許大家都會跑起來、動起來,更能享受傳球的樂趣也不一定。

Sunday, May 11, 2008

NBA選秀史上最爛(最誇張)的球員?

dunk

(Photo source:draftfeinstein.com)

今天在找NBA選秀的資料,無意中看到這個人,不知道各位是否已經聽說。無論如何,這個傢伙還蠻爆笑的。基本上,NBA選秀近年來已經有愈來愈無聊的趨勢,所以有這種人進來kuso一下也蠻不錯的。

Zach Feinstein,一個聖路易市華盛頓大學(不是華盛頓州的華盛頓大學,地點也不在華盛頓特區)的學生,宣佈投入今年的NBA選秀會,而且還有官方網站。這位仁兄是身高5-8(173cm)的白人,聲稱自己沒打過大學校隊,也沒打過高中校隊,最後一次打球隊是小學三年級,那時候美國總統柯林頓也還沒被抓到在白宮裡「抽雪茄」。

這當然是惡搞,我在NBA官方公佈的69個美國本土Early Entry名單裡並沒有看到他的名字,但他說得也沒錯,知名的nbadraft.net網站是有列出他的名字,只不過是列在unknown players的名單裡。

雖然他很明顯只是想打知名度、搞笑或無論什麼原因,但這個kuso消息卻已經引起部落客討論和媒體報導,例如這裡(Washington U. Student Declares for NBA Draft, Hasn't Played Since Third Grade)和這裡(Draft Feinstein. Or don't. Yeah, you probably shouldn't.)。看來選秀尚未進行,他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如果不是大學已經畢業10年以上...我也想來玩一下...

Saturday, August 04, 2007

1984年Michael Jordan vs. Len Bias的雜想

從這裡(Random YouTube Magic: UNC vs Maryland Back in 1984)看到的,一場1984年北卡大出戰馬里蘭的大學球賽,裡面真是眾星雲集,包括Michael Jordan,還有兩年後在NBA選秀會結束後因吸毒過量英年早逝的傳奇人物Len Bias,其他人還有Sam Perkins,以及後來曾經回鍋擔任北卡總教練的Matt Doherty。

連線有點慢,影片有點長,所以要有耐心,終場buzzer之前Jordan的那一記扣籃,確實是他在大學比賽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經典。1984年,同時是我開始接觸NBA和NCAA的一年,所以看起來特別有感觸...

這場比賽的贏家是Jordan和北卡,但Bias的身影,在KG剛好轉至Boston的現在,似乎格外讓人感嘆。許多人形容,Bias是當時ACC和整個大學籃壇最好的球員──不要懷疑,當時籃球之神還沒那麼神,但是我們之中的多數人,卻從未有機會見到他的身手。

也有很多人說,如果1986年以首輪第二順位中選的Bias沒死,Celtics以當時的Big Three: Bird、McHale、Parish加上這個勁爆新秀,冠軍數可能不會只停留在16。再想想看,或許喬丹不會那麼紅呢,或許不會有活塞「Bad Boys」小王朝呢,湖人不會有機會Back-to-back呢,不會有公牛王朝呢。Now that's unbelievable!



**相關連結:

Monday, July 16, 2007

易建聯,想太多

DraftNight15

你參加一家公司的招考,結果考上了,而且成績很不錯。公司決定將你分發至澎湖,但你很不爽,聲稱在澎湖人生地不熟,連個親戚都沒有,要求一定要轉調他處。最近鬧得正兇的易建聯和公鹿「對峙」事件,對我來說就是如此。

不管是易建聯,或是由經紀公司、經紀人、顧問所組成的「易團隊」,似乎都「想太多」。而此時此刻,不禁想起生涯從頭到尾連個經紀人都沒有的偉大球星史塔克頓(John Stockton)。

今年公鹿並不像 2002 年的金塊那麼浪漫,連一眼都沒瞧過就在首輪第五挑選喬治亞共和國的史奇提許維利 (Nikoloz Tskitishvili)。儘管易建聯在選前拒絕至密爾瓦基測試,但總經理拉瑞哈瑞斯 (Larry Harris) 靠著曾任中國隊教頭老爸戴爾哈瑞斯 (Del Harris) 的內線消息,硬在第六順位攔胡,壞了易團隊的好事。

公鹿並非單純的基於市場考量而挑選易,如果易建聯不具備應有的實力和潛力,市場再大也不致於讓公鹿下大注。但如果說公鹿只是看上易的球技,也絕對是違心之論。

事件發展至今,公鹿很明確的表達無意將易建聯交易出去。小易子本人噤不作聲,易團隊則仍不放棄,要求交易至中國人較多的大城市,甚至不排除停賽一年再入選秀。

算起來,NBA 是很講究勞資權益的職業聯盟,勞方自然有權表達意願。但回顧近代史,在選秀會中和球隊交惡的球員,到最後似乎都沒有好下場,例如拒絕赴快艇報到的費瑞 (Danny Ferry),以及拒赴灰熊的法蘭西斯(Steve Francis)。

理由很簡單,只因為選秀也有它的遊戲規則。NBA 即使允許球員有拒絕報到的權利,卻也需要照顧球隊的權益。從現況觀察,易團隊並不具有比公鹿更多的籌碼。

易團隊表示,密爾瓦基只有兩萬七千餘華人,市場太小。但話說回來,這只是觀點問題,否則 1997 年的鄧肯也應該拒絕到聖安東尼奧報到,1995年的賈奈特不該去冰天雪地的明尼亞波里斯,今年的狀元歐登 (Greg Oden),更應該僵持到他能被紐約、洛杉磯或芝加哥選中的那一天。

誠然,魔術強森、大鳥柏德和喬丹,非常湊巧的有洛杉磯、波士頓和芝加哥等市場助益,但偉大的球星能夠創造市場,而且在資本主義的市場機制下,一毛都不會少賺。

所以,這一切的團隊操作,反而和環繞在球員身邊的「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s) 有較大關係,因為這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收入和利益。就中國球員而言,由於 NBA 高度重視中國市場的背景,以及姚明成功的案例在前,使易團隊有著「有為者亦若是」的雄心壯志。

有時,這些事愈想就愈讓人感到噁心,還不如另一名中國球員孫悅辛苦奔走各隊測試的故事來得溫馨。

所有的問題,終究要回到球場上來解決。如果超音速的選秀榜眼杜蘭(Kevin Durant) 光是在夏季聯盟前兩戰命中率低落,就被形容為「行情下跌」,拓荒者的選秀狀元歐登光是在前兩戰犯規累累,就被評為「還有一大段路要走」。仍「隱身」在中國隊之中、而且表現並不算太出色的易建聯,又有什麼條件繼續和公鹿僵持呢?

台灣的「建仔」王建民,當初和洋基簽約,沒有人預言全美第一大市場紐約對他有「如虎添翼」之助,只希望他能一步一腳印,在洋基找到立足之地。如果當初王建民想太多,今日他或許不會是洋基隊如此珍貴的資產。

相同的,中國「建仔」易建聯,恐怕也不應該想太多。打 NBA 既然是長久以來的夢想,就暫且將所謂的「團隊」拋開,好好的打籃球、證明自己。想像一下,在紐約市被媒體鉅細靡遺的分析肢解,生吞活剝,會是一種值得享受的感覺嗎?只要一身好武藝,如果真不喜歡密爾瓦基,三年後又是一條英雄好漢,「自有留爺處」。

Thursday, June 28, 2007

NBA選秀的常識與科學

NBA選秀,有時既是一種常識,也是一種科學。在大部份的時候,我比較傾向前者。

對注意NBA選秀資訊與新聞的球迷而言,最近引起熱烈討論的一項統計資料,是奧蘭多選前訓練營(pre-draft camp)的球員體能測試數據。當我看著密密麻麻的數據時,不禁慨嘆時代的改變,無論是球季中的球探報告,或是選秀球員分析,都已經高度的科技化和數據化。選秀,早已不再是今年剛辭世的塞爾蒂克隊老教頭「紅頭」奧拜克(Red Auerbach)口中說的,是「幾個老闆在煙霧瀰漫的辦公室中,幾句話就搞定」的事情。

這份統計數據,其實相當有趣,其中公開的測試項目,至少就不下十項,其中包括不穿鞋的身高、穿鞋身高、體重、雙手翼展(wingspan)、體脂肪指數、原地起跳高度、助跑一步起跳高度、最高起跳高度、臥舉重量、lane agility和4分之3場衝刺速度等等。如果沒有Excel檔案或網站資料庫的排序功能協助,球員一卡車,你還真不知道從何比較起。

但對我個人而言,這份資料中真正有意義的數據,應該只有不穿鞋身高而已,只因為球員的實際身高經常被灌水,有些甚至還灌得蠻離譜的。曾經在文章中讀到,北卡大的6呎9吋全美明星前鋒漢斯布羅(Tyler Hansbrough),實際身高測量後只有6呎7吋,小小的兩吋卻有可能使他成為票房毒藥。當然,也有「不想要那麼高」的長人,例如一度被列為6呎11吋的賈奈特(Kevin Garnett)和雷特納(Christian Laettner)。

無論如何,今年穩居狀元和榜眼的歐登(Greg Oden)和杜蘭(Kevin Durant),兩人的測試數據引起不少的討論。結論是,歐登的速度恐怖得嚇人,甚至優於許多後衛,而且身高沒有灌得太離譜,穿上鞋確實有7呎。至於杜蘭,實際身高6呎9吋,雙臂翼展卻有7呎4又3/4吋,在整個訓練營中排名第二,比歐登還好。不過,他的185磅臥舉也太誇張,只作了一次就再也推不上去,是訓練營中最爛的。

趣味歸趣味,我想質疑的是,這些數據也許更肯定了歐登的狀元地位,但是它會讓杜蘭掉到第二順位之後嗎?除非超音速的選秀代表瘋了,否則我想不會。換句話說,NBA球員確實就像查爾斯胖爵士(Charles Barkley)說的,只有兩種──能打球的和不能打球的(those who can play and can't play)。有時,數據只是數據而已。所以,讓我們回到NBA選秀的一些常識。

1984年拓荒者在第二順位選擇包伊(Sam Bowie),而非喬丹,換來一世罵名,也讓他們丟掉有可能獲得的N個NBA總冠軍。包伊和喬丹當然差很多,但有沒有人曾經想過,如果真是如此,為什麼自1997年以降至2006年的10年之間,身高在6呎10吋以上的狀元就有8人;也就是說,只有1999年的布蘭德(Elton Brand)和2003年的詹姆斯(LeBron James)屬於「非長人狀元」。

因為這是常識,因為「You can’t teach height」,因為長人就像變種豬一樣,屬於少之又少的異類,因為一個擁有球技的長人,對球賽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所以,對我而言,在歐登和杜蘭之間究竟該選擇誰,是一個不存在的假議題。就算閉著眼睛,就算選秀當天突然失智,我還是會選擇歐登。

更別提,選秀的基本性質就是賭博,在願賭服輸的前提下,要賭也是賭在長人身上。這個想法,對1984年的拓荒者或2007年的拓荒者而言,殊無二致。

我們不妨也想想,為什麼一些在我們眼中根本是豬頭的長人,給他五輩子也無法入選明星賽的長人,能夠持續在NBA中打滾。因為,無論你打的是大球、中球還是小球,還是需要有人填滿禁區,就這麼簡單。

在長人之後,率先尋找控球是NBA選秀的第二個常識。既然說是常識,原因也就不難理解,只要看看奈許(Steve Nash)、亞瑞納斯(Gilbert Arenas)、保羅(Chris Paul)和威廉斯(Deron Williams),甚至戴維斯(Baron Davis),就能略知一二。

史有明證,控球不是可以被訓練出來的,不是控球的人,也很難被改造為控球。相對於判斷長人球技的容易,評估控球的發展性就更加複雜和困難。因此,康利(Michael Conley Jr.)的選秀順位不應該太低,而洛爾(Acie Law)如果被認為夠好,順位還應該再往前跳。

再從今年各家的選秀預測(mock draft)來看,第三個應該具備的常識是:肌肉型和得分型的球員,取代性最高,也就是說他們的價值經常會有被高估的傾向。我很難相信的是,同樣來自冠軍隊佛羅里達大學的哈佛德(Al Horford)和布魯爾(Corey Brewer),預估順位居然都落在隊友諾亞(Joakim Noah)之前──儘管三個人都落在樂透區。

觀察NBA夠久的球迷想必不會反對,NBA什麼都缺,就是不缺肌肉棒子,特別是沒有專長的肌肉棒子。除了西班牙文之外,目前我還看不出來哈佛德有什麼特別專長,可以讓他高掛前四順位。至於布魯爾,也許他會是下一個皮朋(Scottie Pippen),不過這後面還掛著一個很大的問號。

這麼說,並非否定哈佛德和布魯爾,只是單純的闡釋,就經驗上來觀察,為何他們不應該會有這麼高的順位排名;特別是,在今年選秀並不被認為是個weak draft的情況下。

繼續觀察外籍球員,如果說包伊是拓荒者最大的噩夢,斯基提許維利(Nikola Tskitishvili)則有可能是滎繞金塊不去的夢饜。事隔多年,金塊終於坦承,當年在第5順位挑選Skita之前,只看過錄影帶而已。再加上榜眼米立西奇(Darko Milicic)的前例,我相信,不輕易挑選未經驗證的外籍球員,將會成為選秀會上的新常識和潮流。

我們只要看看馬刺隊,吉諾布里(Manu Ginobili)和歐貝托(Febricio Oberto),無論何時被選,在加盟馬刺隊之前早已是名揚歐洲的名將,至於帕克(Tony Parker),雖然在19歲就被挑中,但在這之前也已經在法國聯盟和歐洲聯盟(Euro League)打翻一票人。在NBA愈來愈不敢小看歐洲籃球的背景下,往後各隊也許寧願將選中的外籍球員丟在歐洲磨鍊,也比在球隊裡空占一個位置好一點。

所以,我們該如何看易建聯?目前對他的評價從第5順位到第10都有,但NBA球隊最大的憂慮是,易建聯儘管在亞洲級賽事中已有好成績,但中國的CBA和亞洲比賽,層級畢竟和其他籃球先進國有一段差距。也就是說,易建聯的表現實際上必須要打折扣。

我想起當年發掘詹姆斯的美國籃壇大老瓦卡洛(Sonny Vaccaro)所說的一段故事,描述他如何在看到詹姆斯的一次傳球之後,馬上打電話告訴朋友:「我剛才見到了美國史上最好的高中球員」。

我也想起奧拜克當年在挑選庫西(Bob Cousy)之前,只到聖十字大學(Holy Cross)看他打球一次。還想起我初次看到杜克大學的大一新生希爾(Grant Hill),下巴快要掉下來的樣子,雖然他的數字表現一點都稱不上出色。

我們常形容某某球員「has a great feel for the game」,描述他掌握球賽的感覺是如何的渾然天成。其實,挑選球員又何嘗不是如此?不管他四分之三場衝刺速度有多快,雙手翼展有多長,垂直起跳有多高,你判斷他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巨星的關鍵,往往和這些事完全無關。

這個關鍵,有可能只是一個進球、一記阻攻、一個表情、一句話、一個play而已。無論現代選秀使用多麼科學化的方法來追蹤、分析球員,都無法取代這些肉眼的觀察和內心的感受、直覺判斷。

某個手機的廣告詞是「科技始終來自人性」,判斷球員的球技和選秀會上的下注,用科學方法來輔佐,當然不是件壞事,但是就像這句廣告詞一樣,人性、直覺、常識等因素往往是更為重要的,否則樂透彩就不會有明牌了,否則台灣就不會出現「王建民勝投、台股一律漲停」這種新聞了。

(原文刊登於2007年7月Hoop Taiwan雜誌)

Oden or Durant?

oden or durant

Greg Oden,按一次喇叭;選Kevin Durant就按兩次。上面這張照片,據說是波特蘭某公路上的告示牌。

再過幾個小時,2007 NBA選秀就要展開。Greg Oden和Kevin Durant究竟誰會成為狀元,由於近來拓荒者總經理Kevin Pritchard大放煙霧彈,原本極為肯定的答案,反而變得模糊起來。拓荒者官網首頁,就是Oden or Durant的投票,到目前為止Oden獲得67%選票,Durant則拿到1/3。這證明絕大多數的球迷,依然同意長人主宰性較強的說法。

07Draft_Merch_pms

下面這篇CBS Sportsline作家Gregg Doyel的文章說得好,雖然Pritchard大打迷糊仗,雖然Durant的天份毫無疑問,但如果他真的跳過Oden而選了Durant,他絕對是NBA現役最笨的總經理。

Honk once for Oden, twice if you're dumb enough to pass him up

Kevin Durant will be a great pro. That's pretty much a given. He's generally described as a taller Tracy McGrady or a shorter Kevin Garnett, and if his career arc lands anywhere on that dart board he will be an All-Star within two years.

But if the Trail Blazers are thinking of drafting Durant, even maybe, then Kevin Pritchard should be tested for a chronic case of stupid.
理由很簡單,儘管NBA裡有再多飛簷走壁式的神人,但在長人領導下奪得冠軍的比例,還是高一點,遠的就不提了,近代的案例就有O'Neal、David Robinson、Hakeem Olajuwon,所以拓荒者選擇Oden是再簡單不過的決定。

Kevin Durant is no Greg Oden. Hell, Patrick Ewing is no Greg Oden. And Patrick Ewing was a pretty good pro, no? Almost 25,000 career points. More than 11,000 rebounds. Eleven All-Star Games. Hall of Fame. Ewing was one of the best centers ever.

Oden's better. Or he will be better. Oden and Ewing put up almost identical numbers in their final year of college, but Ewing was a senior. Oden was a freshman with one good wrist. That was their starting point. We know what Ewing became. What will Oden become? Something greater than Ewing, like David Robinson or Hakeem Olajuwon or maybe even Shaquille O'Neal -- great centers who, unlike Ewing, won NBA titles.

How many championships have Tracy McGrady and Kevin Garnett won, again?

Pritchard has to take Oden. Simply has to. The NBA is full of long athletes who can score from all over: McGrady, LeBron, Nowitzki, Vince, Paul Pierce, Garnett, Carmelo, Kobe, Bosh, Rashard Lewis, Antawn Jamison, Joe Johnson. Durant's going to be better than some of those guys, but to count the number of Durant-like players in the NBA, guys who can score 30 any given night, you'd need every finger you've got, plus a few toes.
話雖如此,Pritchard還說不定真有這麼笨,數小時之後即可分曉。

今年的選秀被喻為deep draft,有不少的好人才。但是照選前新聞看起來,屆時未選先賣或是先選後賣的交易可能又是滿天飛。

Kevin Garnett是否真如傳聞,會被轉手至太陽隊,而太陽前鋒Amare Stoudemire則轉至老鷹隊,也頗為令人玩味。新任太陽GM Steve Kerr如果真的完成這筆交易,會是一項正確的抉擇。首先,他必須快速證明自己的能力,快速提昇太陽戰力,這一切都只為了掌握時機,因為Steve Nash的好光景大概也沒幾年了;何況,NBA球隊突圍的時機往往有如曇花一現,一兩年打不出頭,機會之窗隨即關閉。

只要看看小牛隊,就是很好的例子。

Thursday, June 14, 2007

Joakim Noah and Ricky Rubio

Joakim Noah

Joakim Noah

"I hated Michael Jordan." 佛羅里達大學的Joakim Noah日前在芝加哥測試時發此豪語,一時語驚四座。因為大家都知道,在球場上惹毛MJ的人,通常都沒什麼好下場;而在球場外惹毛籃球之神,大概更沒有好處。

雖然說Noah自小在紐約成長,身為尼克迷痛恨喬丹自有其道理,不過,敢大聲的說出來還是要蠻有LP的。今年選秀順位,山貓排第8,公牛第9,剛好Noah的順位就落在這附近。有人說Noah此言一出,大概兩隊都別想去了。

這當然是玩笑話。不過話說回來,在大部份的mock draft中,居然把他同學Al Horford和Corey Brewer都排在他前面,令我百思不解,因為像Horford或Brewer這種類型的球員,怎麼抓都有,每年大概也都有,但是像Noah這種智慧型長人,可不是每年都有。

我預估,他至少會是Marcus Camby這種樣子的好用型球員。


Ricky Rubio

Ricky Rubio, Spain

用"The next Pete Maravich"來形容一個西班牙球員,好像有點扯。不過看Ricky Rubio的樣子,還真有點像。

Rubio出生於1990年10月21日,今年才17足歲不到,已經在歐洲籃壇留下不少豐功偉業供人探聽。他在歐洲Under-16錦標賽冠軍戰出戰俄羅斯二度延長獲勝一役,包辦51分、24籃板、12助攻加7抄截,多麼可怕的紀錄。



看起來,他的協調性很好,運球的樣子還真蠻像Maravich,有沒有手槍那麼鬼才就不知道了

In August of 2006 Rubio led the Spanish national team to the FIBA Europe U16 Championship. During the tournament (excluding the final game), Rubio achieved two triple-doubles and one quadruple-double. In the 110-106 double overtime finale victory over Russia, Rubio scored 51 points (including a three-point buzzer-beater shoot from mid court to force the first overtime), grabbed 24 rebounds, made 12 assists and stole the ball seven times — a performance unprecedented in tournament history. Rubio also was named Most Valuable Player of the tournament after leading it in points, rebounds, assists and steals.

Monday, May 28, 2007

NBA季後賽,蹺課

火爆教頭鮑比奈特早在80年代就曾說過,如果第四台在播 NBA,第五台在播一群青蛙作愛作的事,而且畫面還很模糊,他也寧願看第五台。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不了解奈特說的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或許他發神經了也不一定。但最近幾年,慢慢可以了解他的說法。特別是,當我赫然發現某個朋友在他的 MSN 上寫著:「糟糕,我發現 SBL 季後賽比 NBA 好看」,就知道情況確實不妙。

對許多人而言,今年的 NBA 季後賽,在被打上星號的 MVP 諾威斯基 (Dirk Nowitzki) 率領的小牛首輪出局,在天際流星勇士第二輪出局,在繼 1999 年之後再度被打上星號的馬刺,擊敗黑星罩頂、衰到不能再衰的太陽之後,已經宣告結束。

如果你想到,本季 NBA 明星隊第一到三隊的 15 名球員,只剩鄧肯 (Tim Duncan)、詹姆斯 (LeBron James) 和畢拉普斯 (Chauncy Billups) 三人還有比賽可打;而每場季後賽結束後,大家討論的不是某個球員多麼偉大的演出,而是為什麼他這個時候沒有出手,為什麼裁判那個判決沒吹,NBA 季後賽蹺課生愈來愈多,選擇為王建民熬夜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既然這堂課有點無聊,我們不如先看看下個月即將開課的 NBA 選秀會。2007 年選秀順位已於本週抽籤抽出,抽中狀元籤機率只有 5.3% 的拓荒者,居然靠著年度最佳新秀羅依 (Brandon Roy) 的神奇之手成功達陣,排名二、三的超音速、老鷹,籤運其實也都超出預期。

反而是原本虎視眈眈的灰熊和塞爾提克,落至第四、五順位,連原本脾氣溫和的灰熊總裁威斯特 (Jerry West),也氣得跳出來抱怨選秀會制度,未能保障戰績較差球隊抽中高順位籤。

確實,如果要提陰謀論,選秀會的陰謀論絕對不會少於季後賽。1985 年紐約抽中狀元籤選擇尤英 (Patrick Ewing)、喬丹入主巫師之後,隨即在 2001 年拿到狀元籤,都被有心人解讀為 NBA 總裁史坦 (David Stern) 的得意「傑作」,種種謠言從來都沒少過。

無論如何,選秀會的順位抽籤和制度設計,原本就建立在「願賭服輸」的原則之上。手比別人短,抽不到頭籤,怨不了別人;選錯了球員,投資如肉包子打狗,也只能怪自己笨。

今年選秀會的超級重點人物,大概有三人。俄亥俄州大的 213 公分中鋒奧登(Greg Oden)、德州大學 208 公分全能前鋒杜蘭 (Kevin Durant),兩人都只念完一年大學就投入選秀。奧登將俄州大帶入 NCAA 冠軍戰,杜蘭則獲選美聯社年度最佳大學籃球員。

第三人則是在亞洲籃壇已經走紅多年,也已經被國際球探鎖定多年的 213 公分中國前鋒易建聯。選秀行情宛如股市,有漲有跌,易建聯一年多來始終被認為在第8至13順位左右,但最近已經飆漲到第三順位。

然而,抽中狀元順位的拓荒者可能要傷腦筋了。23 年前的 1984 年,他們在第二順位選了肯塔基大學中鋒包依 (Sam Bowie),公牛在第三順位選了喬丹。儘管多數人都表示,「長人優先」是選秀不變法則,而且喬丹當年「看來並不像是這麼偉大」的樣子,多年來這個「錯誤」始終如同陰影,籠罩波特蘭揮之不去。

今年,拓荒者將再度面臨艱難的抉擇,是長人奧登優先,還是被喻為擁有如喬丹潛力的杜蘭優先?這似乎又會是歷史性的一刻。為了這支籤,拓荒者可能先得去行天宮求一支籤。

最爽的大概是第二順位超音速了,他們就算派球場警衛去參加選秀,也知道要作「非 A 即 B、非 B 即 A 」的選擇。

至於易建聯,各方說法評價不一,行情歸行情,選秀會當天暴跌的案例不是沒有。與其順位高,不如去到正確的球隊,對生涯發展是較好的起點。

各位兄弟,可以把你的「 NBA 季後賽預測表」丟掉了,因為你大概已經輸了不少錢。拿出一張白紙,開始玩選秀夢幻遊戲吧,那應該會比 NBA 季後賽有趣很多。

Wednesday, February 14, 2007

1985年NBA樂透選秀畫面

1985年NBA首次採用樂透(Lottery)選秀的錄影畫面。是的,就是有名的David Stern陰謀論起點。當年紐約拿到狀元籤,同時用來選了Patrick Ewing

22年前,大家都好年輕...這傢伙還能找到當時的電視畫面,也相當不容易,起立鼓掌致敬...

Wednesday, June 27, 2001

2001選秀:Shooting Guard

得分後衛一向是選秀會的大宗,因為這個位置有不少大學時代主打小前鋒的球員來插花。但是今年很抱歉,能選的人就那麼幾「ㄎㄚ」,使得今年得分後衛成為最不受矚目的位置之一,除了比較突出的Jason Richardson、Joseph Forte(或許再加上暫時被歸為小前鋒的Joe Johnson)之外,大多數都不被看好。在「中鋒之年」,這是個無奈的事實。我也始終認為,這些球員棄學的時機並不是太聰明。

■Jason Richardson
毫無疑問,Jason Richardson會是今年第一個被選的得分後衛。他光靠著驚人的彈跳能力,就足以讓各隊口水流滿地;看過MSU比賽的人,應該不會懷疑。至於他未來的造化,則全部繫於外線準頭之上。就防守而言,MSU的訓練應該夠紮實,以Richardson的體能條件,只要用心,大致不成問題。Richardson大學時代報的身高是6-6,等到CPDC一量,只有6呎4吋半,不過對身價不致造成致命影響。

其實Richardson今年的外線已經比大一時好很多,但是距穩定還有一段距離,MSU在錦標賽輸掉的那場球,我看Richardson最後關頭猛砍不進,對手也樂得放他在外線放鏢,那種景象十分令人感傷。

但無論如何,Richardson擁有炸彈般的彈性,也有不錯的扣籃功夫,還有拉下籃板、運球直攻前場的一條龍單打能力,是職業隊最喜歡的典型之一。這種球員即使無法替球隊多贏幾場,至少也能多吸引一些喜歡看熱鬧的球迷。

■Joseph Forte
以得分能力而言,Forte在大學籃球的戰場上,確實已經沒有什麼好證明的了。去年大一,北卡如果沒有Forte屢屢在關鍵時刻發揮神射本事,要打進四強簡直是癡人說夢。Forte因此被拿來和當年大一就為北卡奪冠的Jordan相提並論,有人甚至說,純就得分本事、臨場穩定性,Forte比當年的MJ猶勝一籌。

今年升上大二,Forte的得分本事又往上冒,很奇怪的是,籃板功力也大增。自球季結束後,Forte的去留就是北卡最熱門的話題,左思右想之後,Forte終於宣布離開教堂山(Chapel Hill),向NBA報到。

Forte的投籃動作有如絲般流暢,而且得分方式多變,不是個只靠外線跳投討生活的傢伙。雖然他的身高只有6-4,某些人質疑他是否能在NBA中殺出一條血路,但我認為,他至少會是個水準以上的得分後衛。如果以13順位之後的順位挑選,就算賺到。

■其他
其他有可能殺出重圍的得分後衛,包括Arizona的Gilbert Arenas、Austin Peay的Trenton Hassell、SMU的Jeryl Sasser和南加大的左撇子Jeff Trepagnier等。這些球員都不是上等貨色,但也不致於毫無用處,如果獲適合的球隊挑選,應該能夠發揮作用。

Arenas被批評最多的是他6-3的身高,得分能力倒不成問題。這種身高太矮的得分後衛,是每年選秀會上最讓球隊傷腦筋的人,選也不是、不選又嫌浪費。Hassell憑著6-5身高和不俗的彈跳力,讓不少球隊感興趣,有可能是黑馬。Jeryl Sasser身高也有6-6,在SMU可以從三號打到一號,有球隊願意賭的話,說不定會在首輪被選;他的老哥是畢業於德州理工的Jason Sasser,身高6-7,曾在NBA混過兩季。6-4的Trepagnier,也以袋鼠式的彈性聞名,被喻為南加大繼Harold Minor(NBA兩屆扣籃冠軍,現在已經消失)以來彈性最佳的怪物,基本上守優於攻,不過在選前訓練營後,行情有上漲趨勢,運氣好的話,首輪也許可以吊車尾上榜。

■Bogans & Wilkins
Kentucky的Keith Bogans與北卡州大的Damien Wilkins經過選前訓練營的試煉,終於知道NBA畢竟不是那麼好混的,已經決定返回學校。其實Bogans和Wilkins都只有大二,實在不用如此著急。他們那兩下子雖然在大學很有一手,離職業仍有一段距離。NBA的得分後衛競爭尤其激烈,幾乎每一隊的SG都不好搞,即使得分沒有問題,也還得看你是不是能守住對方。

Bogans膽識夠,身高6-5也不差,假以時日,應該是百分之百的首輪人選。至於Wilkins,在退出選秀之餘又鬧出了案外案,相當值得探討,起因就在於Damien有名的伯父Dominique Wilkins和老爸Gerald Wilkins。

拜老爸與伯父之賜,Damien從小就和NBA有相當親密的一手接觸,加上基因遺傳得不錯,有6-6的身高,自小就被視為是Wilkins家庭的另一塊籃球瑰寶,大家對他疼愛得不得。高中畢業,Damien在全美排名前十,聲勢浩盪的進入北卡州大。平心而論,Damien前兩季的表現只是平平。問題是,老爸和伯父全把責任怪罪在NC State的教練Herb Sendek身上,怪Sendek為什麼不給Damien多一點上場時間。

Damien撐完大二,迫不及待的宣布棄學,準備踏上夢想已久、繼承老爸與伯父傳統的NBA舞台。但是到了CPDC才發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自己那兩下子還真的搬不上檯面,遂決定返回校園。不料,Sendek宣布將不會給予Damien獎學金,換句話說,也就是拒絕讓他重返校隊。事到如今,Damien Wilkins唯一的選擇可能只有轉學。轉學後是否必須依照一般規定停賽一年,則有待NCAA作出裁決。

這個事件引發討論,有人對Sendek「不畏要脅」、「壯士斷腕」的作風大加讚揚,有人則說,Sendek擺明了要將Wilkins一軍,如此一來,卻完全喪失NBA允許球員重返校園的立意。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還有得吵。這個案例給我的感想是:一、大學還是教練的天下;二、星爸、星媽們,還是少管點事,少出餿主意;三、球員棄學之前,真的要三思!

Monday, June 25, 2001

2001選秀:Point Guard

觀察美國籃球有一段時間的人都知道,如果要說哪一個地方出產的球員最有特色,答案鐵定是紐約市出產的後衛。身上貼有「NYC」標籤的控球,幾乎清一色是擅切、怪招百出、外線不佳的鬼靈精。而來自紐約的控球之所以特別容易全美聞名,除了大紐約地區的媒體力量之外,光榮的傳統,多半也是他們格外受矚目的原因。

很巧,今年選秀會上三個評價較佳的控球,都來自紐約,分別是St.John's的Omar Cook、Iowa State的Jamaal Tinsley與Cincinnati的Kenny Satterfield。

■Jamaal Tinsley
選前訓練營之前,公認行情最好的,是大四的Tinsley。Tinsley這個球員很妙,高中沒打過校隊,全靠街頭籃球起家,在街頭被發掘之後,先到德州的San Jacinto Junior College去混(這個學校在JC界很有名,Sam Cassell也念過此校),然後再轉至Iowa State。這兩年內,Tinsley率ISU拿下兩次Big 12聯盟冠軍,特別是今年,在少掉前鋒大將Marcus Fizer的情勢下還能奪標,值得記嘉獎一次。

Tinsley身材矮壯,一手運球功夫雖稱不上出神入化,但是也不輸Jason Williams(大Jason,不是Duke那個),說切就切,絕不拖泥帶水,從他身上,你仍可看出街頭籃球的影子。問題是,街頭出身的背景卻也是他最大的劣勢。Tinsley接受正統訓練時間不長,有時對場上情勢誤判、處理球常會讓教練抓狂。

例如今年64強首輪對上名不見經傳的Richmond,終場前35秒ISU還領先一分,Tinsley急攻就算了,還在失去平衡的情況下勉強出手,不進,結果遭Richmond投進反超前,Tinsley最後一擊又不進,ISU慘遭淘汰。事後有教練說,「最後一次控球權,領先的隊伍絕不會急著投籃。Tinsley連這個都不懂,可見他的觀念差到什麼地步。」

不過話說回來,我相信Tinsley會是個不錯的crowd-pleaser,光靠一手花式運球,大概就能贏得不少球迷,搞不好還能弄個NIKE freestyle的廣告來拍拍。至於前途,就看他的觀念和外線能不能進步了。

■Cook & Satterfield
時至今日,我仍認為Cook是我心目中今年的頭號控球。原因?聽了可別罵我;我只能說是:「感覺」。Cook具有那種控球員必備的領導氣質,在這方面,他比起St.John's的學長Erick Barkley好得多─雖然Barkley的得分本事可能好一點。就像我蠻早之前寫過一篇介紹Cook的文章中提到的,他的傳球不花俏,但是很實用、很精準,讓隊友有放心的感覺。

一年的大學經驗,確實不足,但Cook既然已經確定棄學,無法再走回頭路,我覺得缺控球的球隊倒不妨賭他一賭,反正今年長人一大堆,Cook的順位並不會太高。

Kenny Satterfield,依我的感覺,是這三個後衛中最弱的一個。連續兩年,他的統計數字都不難看,也都投入選秀(去年抽腿)。今年他迫不及待的聘了經紀人,可見從一開始就不打算回學校。Satterfield的型有點像是黃蜂隊的Baron Davis,至於真正的功力如何,只能等待時間印證。在Cincinnati名教頭Bob Huggins手底下磨了兩年,希望他真的學到點東西,成為下一個Nick Van Exel,而不是下一個Melvin Levett。今年外籍球員再度大軍入侵,Satterfield擠進首輪的希望不大。

■其他
法國控球Tony Parker的行情水漲船高,在CPDC裡不錯的表現,也讓他決心留在選秀pool中;據說他的傳球視野、組織攻勢能力均不差。底特律大學只有5-10的小控球Rashad Phillips,則可能是去年被76人選走的Speedy Claxton的翻版,身高是他最大的劣勢,否則他的速度和快投快抄的技術,應該都不成問題。

來自第三級大學William Patterson的6-1控球Harold Jenkins,也引起部份人的注意。UCLA的Earl Watson,靠著響亮招牌,或許會有人感興趣。至於Michigan State的Charlie Bell,半路出家,我有點懷疑他的控球能力,而他的外線則是爛到一定的程度。Bell是紮實的好球員,尤其是防守,但是在NBA裡卻可能沒有固定的位置,這一點會讓有意選他的球隊大傷腦筋。

Sunday, June 24, 2001

2001選秀:Small Forward

前幾天才和朋友聊起,八○年代NBA裡那種得分如喝水、一不小心就砍上3、40分的小前鋒,不知都到那裡去了。今年的選秀pool中有幾個蠻有趣的小前鋒,但要出起功力,和怪傑輩出的八○年代實在沒得比。八○年代小前鋒這回事,以後再提。

目前看來,Eddie Griffin、Shane Battier、Rodney White三人是今年評價最高的小前鋒。三人條件相仿,身高都在6-8至6-9之間,體重則在205至230磅左右。先前曾經說過,Griffin是我理智上會優先選擇的人選,模範生Battier則是我情感上會選擇的人選,因為簡單的說,Griffin屬於天才型的球員,Battier則算是苦練型。天才型和苦練型都不見得會出頭,但是天才的條件擺明了就在那裡,你要是不要?對大多數的NBA球隊而言,天才應該會是優先的選擇。至於White,則是一夕暴漲型,在各隊間穿梭workout之後,身價狂飆,看來前七順位不成問題。

■Eddie Griffin
看過Griffin打球的人,都不會否認他的天才,被稱為費城繼Wilt Chamberlain、Rasheed Wallace以來的最佳球員,總不會是空穴來風。Griffin進攻上在中距離游走較多,以他的身高而言,外線手感在水準以上。防守上,他的籃下補位堪稱一絕,平均4.4個鍋子可不是等閒的成績,除了補位時機的掌握之外,據說他雙手平張的wingspan達7呎3吋,也是有利防守的天生條件。沒有人能預料,他在大一就能引起震撼;如果不是暴燥易怒的脾氣,他有條件席捲全美各大媒體的年度最佳新鮮人。

但是他沒有。原因除了脾氣(Griffin打學長的事現在應該沒有人不知道了吧)之外,也在於他畢竟是個孩子,季初對一些鳥校時虎虎生風,到了每一隊都很「硬斗」的Big East例行賽,績效就為之下降,而且表現極不穩定。我承認,以Griffin的身手,在大學打四年或許是浪費,但是多打個一年並不為過。他現在還很嫩,對場上應變、危機處理的能力都還有很多要學。如果當選狀元,純粹是天份使然。

■Shane Battier
Griffin的弱點正是Battier的強項,Battier在Duke學了四年,每年進步,最後一年終於奪得冠軍,為NCAA生涯寫下完美句點。提早落跑的同學Elton Brand、Will Avery和轉到Utah去的Chris Burgess,不知會不會感到汗顏?Battier可以說是今年備選球員中心智、觀念最成熟的一個,他的天份以黑人來說,確實不好,和魔術強森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反過來說,那些很會飛簷走壁的小傢伙們,在Battier身旁會很像是什麼都不懂的籃球白癡。

也不要忘了,根據各隊workout之後出爐的最新報告,Battier的速度、彈性並不如我們事前想像的那麼差。他在各隊workout的dunking drill(連續扣籃扣到腿軟為止)、平行移動速度中,表現都不輸給Griffin。而顯然的,他的外線比Griffin好得多。

選上Battier的球隊,篤定的是能夠獲得一個防守super的球員。Battier不但和Griffin一樣,擅長補位蓋鍋,他的positional defense更是全美首屈一指。即使沒有活靈活現的進攻本事,Battier仍會是一個safe pick─就像去年的Kenyon Martin和前年的Elton Brand。

■Rodney White
說真的,我不太相信之前會有人注意這小子,但總而言之,Rodney White成為去年Michigan大學Jamal Crawford的翻版,卻是不爭的事實。身價從一開始投入選秀的第一輪尾,上昇到首輪中,接下來的各隊測試,大家都對他驚為天人,能投能搶、能跑能飛,甚至我還看過最誇張的形容是:他能打控球!不過他主要的位置應該還會是小前鋒、強力前鋒。

White什麼沒有,自信心特別強,原就對自己很有信心,經過巫師測試,獲得MJ公開讚揚之後,那種神采飛揚的樣子,就更不用說了。據說MJ對他真的很有興趣,搞不好會賣掉狀元選秀權,用第6、7左右的順位去選他。

我比較質疑的是,他會不會是另一個Jamal Crawford?像這種身價在選秀會前狂飆的球員,多數都沒有什麼好結果。真正狂飆的原因,則有待商榷,因為各隊或球探通常都有一窩蜂的傾向,很容易錯判球員真正的功力,否則Jamal Crawford不會淪落到不能用的地步。

■其他
其他也有幾個令人十分感興趣的小前鋒,例如西班牙的Pau Gasol、Arizona的Richard Jefferson、Alabama的Gerald Wallace、Arkansas的Joe Johnson、南斯拉夫的Vladimir Radmanovic、來自JC的Kendrick Brown。原本有希望名列首輪的Kentucky小前鋒Tayshaun Prince,已經退出選秀返校報到。

剩下來的這幾個人,條件都相當不錯。Gasol手臂特長,身高雖有7-1,卻有轉戰外線的能力,只需要增加碰撞力,已經是前十順位的人選。Jefferson和Wallace都是彈性勁爆的飛人,Jefferson受過三年大學籃球薰陶,經驗和防守都較佳;Wallace斟酌之後,還是決定參加選秀。他的外線和觀念都還在養成階段,想選他的球隊等得上一陣子。同樣的,出身於Okaloosa-Walton Community College的Kendrick Brown,也有相同的問題。

Joe Johnson,依我看來可能具有轉型打得分後衛的能力。出自Arkansas的球員,端看教練會不會用,如果用錯了,就是廢人一個。南斯拉夫的Radmanovic行情也在一夕之間暴漲,被形容為下一個Dirk Nowitzki,不過大家參考一下即可,所謂「下一個XX」,多半都不太容易成真。

Tuesday, June 19, 2001

2001選秀:Power Forward

強力前鋒可能是今年備選陣容最整齊的一個位置,照例的,在這個位置領銜的,仍然是高中生Kwame Brown──我把Eddie Griffin歸類在小前鋒。據了解,即使Brown成為狀元,也不要懷疑你的眼睛,因為他已經被形容為「第二個KG」。

原本高高興興要到佛羅里達大學去報到的Brown,或許是受了球探影響,也或許是本身對今年選秀情勢的觀察,冷不防宣布棄學。UF教練Billy Donovan即使幹在心裡,嘴上也只能說些「祝福他」之類的屁話。

出身喬治亞州的Brown究竟是何方神聖?說真的,我也沒看過他的球。不過他被形容為得分、籃板、運球無一不精的傢伙,體能條件和當年高中剛畢業時的KG極為神似,集速度、身高於一身,鐵定在前五順位獲選。但Brown真的是下一個KG嗎?兩年前好像也聽過有人如此形容Jonathan Bender...

Tyson & Pau
再來要提提Tyson Chandler和Pau Gasol。這兩人都不是中鋒的料子,頂多打打強力前鋒,而未來最佳的出路則會是小前鋒。

Chandler應該不必多說,他從國中時代就紅遍全美,壓根就沒想過要讀大學,應付那些大學教練和球探只是虛晃一招而已。Chandler過去這一年的遭遇和Eddy Curry有異曲同工之妙,時起時落。由於老早就打定主意棄學,Chandler最後一年的高中籃球並不太用心,也不太積極。過份保護自我的結果,反而造成反效果(和東亞運之前的田壘也很像)。

等到CPDC和各隊測試,Chandler總算回神,老實不客氣的表演了一番。他的身高雖有7-1,卻不太混籃下,除了補位蓋鍋能力不錯之外,完全是小前鋒的球路,喜歡在三分線外放鏢。Chandler似乎也和Bender有同樣的毛病:籃下動作等於零。在這方面,裡裡外外都有一手的Kwame Brown就好得多,也難怪Brown的行情會高於Chandler。

來自西班牙的Pau Gasol,今年只有21歲,他被喻為第二個Toni Kukoc,想當然爾,他的身高不錯(7-1),協調性、基本動作不錯,外線有一手,但是肌肉強度不足。三個月前我曾向一個義大利友人探過此人的底,他說Gasol離Kukoc還差得遠,但是光憑著潛力就有可能擠進選秀前十。目前,據說第10順位的塞爾提克想Gasol想瘋了,說不定會trade up以確保標下Gasol。

Kukoc、Stojakovic、Nowitzki,乃至今年季後賽表現不錯的土耳其仔Turkoglu,都愈來愈讓NBA球隊對歐洲這些身高不錯、由內線長人轉型的小前鋒深具信心,也更願意下注賭一賭。基於此因,即使Gasol本身還有歐洲職業隊的約待解決,仍可能有球隊─像塞爾提克─願意用高順位去搶他。

兩名白人前鋒
在強力前鋒中,Michael Bradley(6-10, Villanova)和Troy Murphy(6-11, Notre Dame)的前途一直有不同的說法。很巧,兩人都來自Big East聯盟。Bradley的打法比較內外兼顧,侵略性、碰撞力強,Murphy的得分本事沒話說,他的進攻應該以「非常聰明」來形容,能切能投,又擅長吸引對手犯規,最近聽說減了十幾磅,速度因而有改善。Bradley先後在Kentucky、Villanova操了三年,Murphy也在聖母大學待了三年,實戰經驗、訓練和聯盟競爭性都不成問題;不過這兩人的防守都有待考驗,因為大學時代在隊上都以進攻為主要任務。

所以,他倆的選秀順位高低全看各隊怎麼想。如果認為他們只是另兩隻無啥大用的白塔,恐怕無緣殺進樂透區;如果有球隊欣賞,雙雙在樂透區中選也不是沒有可能。Murphy和Bradley的行情可以說是相當平穩,沒有暴漲或暴跌的現象,不被特別看好,多半是因為白人前鋒之前有著太多失敗的例子。

漲與跌
經過CPDC,自然有人身價小漲,其中以Indiana的白人前鋒Kirk Haston為最。別看Haston看來一副不會打籃球的樣子(我覺得他看來蠻像一般另類樂團中的鼓手),被Bob Knight操了兩年總是有代價的。他的內線動作夠快、紮實、不取巧,中距離則相當穩定,斤兩雖然不太夠,碰撞能力卻還可以,有可能成為選秀會上的黑馬。由他宣佈不回學校可以看出,對自己在選秀會上的前途已經有一定把握。

跌得較多的強力前鋒是MSU的Zach Randolph。身高6-9、體重270磅的Randolph原本也有Baby Shaq之稱,誰知道出了一個更像俠客的Eddy Curry,現在頂多只能算是「小小俠客」。Randolph只打了一年就落跑,顯然的,他雖有天份,對場上情勢的判斷、處理,沒有經驗畢竟騙不了人,當場破功。我仍不排除有球隊願意在高順位賭他的可能性,因為很少有重磅球員能夠集碰撞力、碰撞意識與靈活步伐於一身,問題在於選了他要等多少年才收成而已。總之,他在籃框附近的得分方式,非常「巧」,這是我唯一想得出來的形容詞。

其他
其他值得注意的黑馬,還有南加大6-9的白人Brian Scalabrine,他也算是智慧型的球員。土耳其的6-10前鋒Mehmet Okur和Arizona的Michael Wright,則是問號。另外一個南加大的6-7前鋒Sam Clancy,兩臂伸展的wingspan竟有7呎多,嚇壞一堆人,在CPDC的表現也不錯,被看好是小一號的Antonio Davis,應該在NBA中找得到頭路,不過Clancy臨陣抽腿回學校,留給眾球探一陣錯愕。今年聲勢最差的一名高中生Ousmane Cisse,身材受質疑,球技也不夠成熟,目前看來,棄學或許是錯誤的決定。

Monday, June 18, 2001

2001選秀:Center

對於許多無中鋒的「甜甜圈球隊」,或是中鋒不堪大用的球隊而言,今年的選秀是個相當不錯的機會。自中鋒量產的1984、1985年以來,今年難得的爆出大量中鋒,而且條件都在水準以上,以兩名高中生Eddy Curry、DeSagana Diop為首,至少有十名可以下注的球員。

尤其在總冠軍賽O'Neal籃下無敵的表現之後,有志於冠軍的球隊都了解,等閒的中鋒對Shaq無技可施,一定得有身材、速度、協調性兼具的中鋒,才可能稍微降低俠客的威脅性。

兩名高中生
最受矚目的當然是綽號「Baby Shaq」的Curry。Curry過去一年來身價有起有落,凡是目光鎖定NBA的高中球員,在高中最後一年都會出現打法保守的現象,Curry也不例外,高四打起球來百分百拼勁盡失,直到麥當勞高中籃賽獲選MVP,行情才再度上揚。據形容,他除了身高夠、斤兩足,而且速度、投籃手感都不差,潛力雄厚,巫師的Jordan、快艇,以及家鄉的公牛,對他都有極高興趣,說不定,Curry真會成為史上第一個高中選秀狀元。

經過芝加哥選前訓練營(Chicago Pre-Draft Camp,以下簡稱CPDC)之後,Diop(要念成jop)身高有點縮水,由7呎縮成6呎10吋半,不過Diop的順位原本就不可能太高,因為他只打籃球四年,能有今天的聲勢全拜身材之賜,至於球技還很有得磨。磨得好,說不定是下一個Olajuwon,磨不出來,就是下一個Yinka Dare。

暴漲與暴跌
近來聲勢暴漲最多的是DePaul的6-11長人Steve Hunter,Hunter體重不太夠,原本落點只被預估在第二輪,不過他在短短八周內增肥25磅,CPDC表現優異,在公牛隊的測試(workout)中,把Tyson Chandler打得滿頭包,有點像是去年Jamaal Magloire修理Chris Mihm的歷史重演,目前已經擠進第一輪。Hunter進NBA後有可能要轉為強力前鋒/中鋒雙挑,類似Dale Davis的角色。

相對的,暴跌最多的是Ohio State的Ken Johnson。Johnson在率OSU打進四強後才開始受到重視,一手搧鍋能力相當驚人,排名NCAA史上第四位,但是他也有著體重不足、進攻不佳的弱勢,在CPDC中表現不佳,選秀會命運未卜。

何不選大學生
正如同我前面說的,不少球隊會在高順位搶標高中生,中低順位的球隊只剩大學生可撿,但這說不定是因禍得福。今年的備選中鋒裡面,有幾個不會成為明星,卻可以磨鍊的可造之材。例如Georgia Tech的Alvin Jones,只要加強奮戰意志,憑他的身材和蓋鍋能力,至少會是個不錯的苦工型中鋒。

北卡的Brendan Haywood、Stanford的Jason Collins也是同樣的道理,Kansas的Eric Chenowith就差了一點。Arizona的Loren Woods,雖然我還是認為他有被高估的傾向,但今年的最後四強證明Woods是「不為也,非不能也」,努力一點,或許是下一個Marcus Camby,Who knows?

這群中鋒的進攻都不怎麼樣,Jones和Johnson守優於攻,其他幾個進攻稍佳,防守則不怎麼樣,共同特色是都出身名校,觀念不差,如果Joe Kleine、Bill Wennington、Olden Polynice、John Salley這些老不修能在NBA混這麼久,他們沒理由不行。我覺得目前大多數中鋒在NBA的作用已經被簡化,除非擁有Shaq、Mourning的身手,否則即使如Mutombo,作用也僅受限於防守;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這就代表著,不見得要攻守全能才有飯吃,防守上頂得住,稍微有禁區的嚇阻力,籃板能守得住,已經謝天謝地,要求不必太高。

正因為如此,我覺得今年這批大學生中鋒有著不錯的機會。他們不會是年收入千萬的巨星,但是只要認清「搞防守才有飯吃」的宗旨,占幾個先發位置,每年賺個幾百萬應該不成問題。

外籍球員
選秀會中途一定會插進幾個名不見經傳、但是身高嚇人的歐洲球員,今年評價最高的是希臘的6-11長人(另一說為7-1)Lazaros Papadopoulos。我是不敢對他有太大期望,去年希臘的「Big Jake」Tsakalidis被形容得和神一樣,結果NBA正式比賽中一看,倒抽了一口涼氣,連位置都卡不到,還打什麼球?太陽隊不厭其煩,還花錢買斷合約才搞到大傑克,好像有點划不來。

Wednesday, June 13, 2001

奇妙的選秀順位

有沒有注意過,那一個低選秀順位出了最多大驚奇?那一個高順位又彷彿被詛咒一樣,被選上的球員老是打不出頭?根據我的經驗,第24順位總是莫名其妙的會冒出一些怪胎,而第6順位則有點「帶衰」,摃龜比率很高。

如果歷史法則再度應驗,那麼我想說,第6順位的灰熊(但此順位稍後有可能易主),很抱歉!第24順位的爵士隊,恭喜您!

■奇妙的24
有三個八○年代同以首輪24順位踏入NBA的老將,目前都還在NBA混,而且今年都還在季後賽打得嗄嗄叫,夠嗆吧!他們分別是1985年被拓荒者挑上的Terry Porter、1986年被拓荒者挑上的Arvydas Sabonis,以及1988年被塞爾提克選走的Brian Shaw。在首輪中,24順位已經接近底部(1985、86都是最後一個順位),通常代表的意義是可有可無,沒打出頭,球隊也不會失望,這些球員卻硬是讓大家刮目相看。

1991-93年間,24順位又開始展現神奇魔力,興風作浪。1991年塞爾提克又用24順位挑來了北卡的Rick Fox,1992年金州勇士在同一個順位挑上出身Alabama大學的Latrell Sprewell,1993年火箭隊則選了一個來自Florida State的怪頭控球Sam Cassell。

沒有人知道,生涯初期混得不怎麼樣的Fox,居然有如越陳越香的老酒,近幾年他的球技還在進步,對湖人的季後賽有相當大的貢獻(外帶把前美國小姐Vanessa Williams娶回家,前輩子不知敲穿了幾個木魚...)。Sprewell,這個大學時代屈居Robert Horry之下,以6-5身高打小前鋒、望之不似人君的傢伙,居然在三年內登上NBA明星第一隊,打出獨樹一格、震撼人心的「史氏球風」,出人意料。當然,他差點把教練給殺了、轟動全美的勒喉案,也蠻出人意表的...。至於看來活像外星人的Cassell,當初也只是火箭選來填補陣容的次級選擇,不料這小子是專打季後賽、抗壓力特強的無厘頭殺手,雖然生涯多舛、顛沛流離,但他那種「就是要吃你」的打法,我想將會在NBA歷史上留下一筆。

近年來24順位的招牌不再響亮,只出了一個1996年被湖人挑選的Derek Fisher。Fisher出自Arkansas-Little Rock大學,前幾年表現平平,今年傷停復出後倒有極為搶眼的表現。用24順位選來這種球員,也該算是值回票價、夫復何求了。

■衰尾的6
6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應該也算是吉利的數字吧,但很抱歉,每年NBA Lottery圓球滾啊滾的時候,你最好祈禱自己別抽到第6,因為摃龜的機率可能不小,古有明證,且聽hoopjunkie說給你聽。

1984-86年間,連續三名第6順位的中鋒摃龜,而且都摃得很慘,分別是當時被子彈(現巫師)挑走的肯塔基大學明牌中鋒Mel Turpin(後來變成肥豬一隻,完全不能用)、國王挑選的Arkansas中鋒Joe Kleine(在NBA混了也算很久,但是替補中的替補),以及太陽隊選上的Memphis State中鋒William Bedford(這小子後來因吸毒被踢出聯盟)。

1989-91年,又有三個中前鋒死在第6順位,分別是89年被公牛挑選的Oklahoma中前鋒Stacey King(雖然他有拗到冠軍戒指)、90年被灰狼選上的Louisville中鋒Felton Spencer以及91年被小牛挑選的Missouri強力前鋒Doug Smith(近代史上大學與NBA落差最大的球員之一)。

第三個「輪迴」於1993-95年間出現,93年子彈選上Indiana大學的全美年度球員Calbert Cheaney,但Cheaney終其一生都不是個能夠左右戰局的大將,94年七六人選了Georgia大學的Sharone Wright,另一個流星,95年灰熊則選了OSU的Bryant Reeves,至今仍無所大用的肥中鋒。最後,1998年小牛在第6順位圈選出身密西根大學的「拖車」Robert Traylor,隨即向公鹿交換第9順位的Dirk Nowitzki,這招妙棋在三年後的今天看來,公鹿真的會吐血,因為Traylor早已被賣,而Nowitzki卻已堂而皇之入選NBA明星第三隊。

■最神奇的第二輪
依照個人的觀察,NBA自1989年將選秀會縮減為兩輪以來,最神奇的第二輪選秀,應該要算是1986年的第二輪。這一年的第二輪新秀人才輩出,最出名的是第27順位被活塞挑選的「小蟲」Rodman,這隻怪蟲生涯拉下11954個籃板,為活塞、公牛都拿過冠軍,生涯平均有7.3分、13.1籃板,確實不太像是第二輪的料子。

以25順位榮膺「第二輪狀元」的Mark Price,當年在喬治亞理工學院時就是全國有名的雙能衛,不料在選秀會上被看扁,行情直直落,但事實證明Price有兩把刷子,生涯平均15.2分、6.7助攻,巔峰時期曾是全聯盟排名前三的控球,三分球火力也相當驚人。

現任超音速教練Nate McMillan,當年以第30順位進入超音速。出身北卡州大的McMillan,是典型學院派的純控球,以組織攻勢見長,外線實在是很抱歉,身高6-5倒是一大優勢,在西雅圖一待12年,最後還幹上總教練,誰能想得到?

另外還有兩個老傢伙,至今還在NBA打轉,堪稱奇人異士。他們是第29順位被騎士選上的Johnny Newman,以及第44順位入選費城76人的David Wingate,屈指算來,在NBA都已經混了15年,可怕!第28順位的6-9前鋒Larry Krystkowiak也稱得上是個怪腳,在NBA待了9年,平均有8.2分、4.9籃板,以一名第二輪球員而言,是相當不錯的成績。

Tuesday, June 12, 2001

日漸混亂的選秀會

年復一年,我已經越來越不想在選秀會前作所謂的mock draft,原因不在於怕預測的不準,被大家修理,而是我覺得,選秀會漸趨混亂,旁的干擾因素愈來愈多,作這種mock draft真的只是出於一個「爽」字而已,因為你完全不知道球隊要怎麼作。

基於這個原因,我今年就不再作選秀預測了。如果大家真要問我的狀元人選,我在情感上會選擇Shane Battier為狀元,理智上則會選擇Eddie Griffin。假如我還有另外的選擇,我會毫不猶豫把狀元權利賣掉,寧願換幾個首輪中至後段的draft pick,比較保險。

■怎一個亂字了得
為什麼選秀會日漸混亂?最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棄學球員數字雖不能以暴漲來形容,但是年齡層愈來愈低,今年就冒出了幾個高中生;如果他們在高順位被選(可能性非常高),則往後的高中棄學生只會多,不會少。第二、拜Nowitzki、Turkoglu等人之賜,各隊在外籍球員身上下注的意願扶搖直上;而對歐洲籃球並不那麼熟悉的我們,就更難去預測外籍球員的落點。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NBA各隊選秀哲學的改變,在幾年來的扎掙後已經定型完成。不需要仔細留意,就可以發現NBA選秀已由過去的「球技驗收」成為「下注大賽」,由過去注重「本益比」變成強調「本夢比」,和兩年前網路股狂飆的情形幾乎一模一樣。當時網海茫茫,投資客也不可能搞得懂每一家達康公司在搞什麼,管他的,只要市場上風評還不錯,抱著錢就往裡丟,寧可錯殺一百、絕不可放過一人,只要幸運的下對了一家,即使其他投資失敗,這輩子還是吃喝不盡。

同樣的,KG、Kobe的成功,也造就了NBA隊伍這種有如簽賭的心態,反正現在高順位的選秀權已經愈來愈不值錢,賭輸也不算太虧,那何不賭大一點?只要選中下一個Kobe,就保證削暴,誰會在乎是不是選中下一個Bender或Korleone Young?

所以,目前NBA球隊看球員並不是看現在表現如何如何,而是在看潛力和所謂的「upside」,真正的目標多放在三年後。

■今年的選秀特色
根據觀察,目前NBA隊伍多傾向以自由球員機制來打造球隊,反正錢砸下去人就過來了,簡單明瞭。話說回來,無論是認真選還是隨便選,選秀終究要選,那麼今年選秀有何特色?一言以蔽之,今年的選秀會有三多:「中鋒多、豬頭多、驚奇可能也很多」。

姑且不論實力,今年中鋒數量、身材之整齊,恐怕是1984、85年以來之最,不但有Eddy Curry、DeSagana Diop兩個虎背熊腰的高中生,Brendan Haywood、Loren Woods、Ken Johnson、Alvin Jones幾個大學球員身材也都不錯。東區隊伍缺中鋒缺得慌,我想,會有不少球隊急著找個肌肉棒子來作人肉坦克。

好,那麼「豬頭多」是什麼意思?我認為,在今年中鋒成群的情況下,沒有把握名列樂透選秀或首輪,卻提早棄學的鋒衛群球員,幾乎都是豬頭。在這裡要先說一下,我慢慢發現,其實「錢」往往才是這些球員棄學的真正理由,所謂「I'm ready」「Playing in the NBA has been a dream of mine」的論調,其實都是狗屁。Eddie Griffin、Jason Richardson也就算了,但是,對Gerald Wallace、Joseph Forte、Keith Bogans這些球員而言,如果未來表現不要太離譜,錢會跑得掉嗎?何苦選在今年人擠人?至於Jason Gardner和Damien Wilkins這種水準的球員,那就更別提了。

如果一切正常發展,持有高順位的隊伍預料會在樂透前半段搶標強力前鋒與中鋒,特別是高中生,加上今年棄學球員不少,由此觀之,順位在首輪14-20的隊伍,有可能撿到便宜。這些便宜貨可能是身材不夠好、名氣不夠大,或是某方面球技遭受各隊質疑而滾出樂透圈的傢伙,如Troy Murphy、Michael Bradley、Richard Jefferson等等,在14-20順位來選這些傢伙,價格實惠。因此,今年選秀會上出現的驚奇將會不少。

■我的選秀策略
今年Duke的Jason Williams選擇留校,所以基本上選秀會中已經沒有一個確定的「將才」(sure thing)。既然如此,如果我是巫師隊,我會選擇將狀元籤賣掉,以trade down的方式去換兩個較低順位的選秀權,或是去換一個球員加一個較低順位選秀權。

如果新秀中找不到一個能夠馬上填補球隊空缺的球員,我會建議各隊選擇當時所剩下的最佳球員,不論位置,然後以搭配交易的方式,試圖去換得理想的球員。在目前這種混亂的狀況下,多搞幾個第二輪選秀權,放心、心膽的去選擇,說不定能夠弄到幾個像Eddie Robinson這種便宜又大碗的新星也說不定,千方百計trade up去弄來高順位,卻賭在一個連自己也不確信能不能打出來的球員身上,反而不是正確的作法。

Tuesday, June 05, 2001

我的選秀回憶

對一個接觸NBA已17年的人而言,每個球季的記憶,往往和許多人生經歷相連,偶爾想起,懷舊思緒湧上心頭。就像一個喜歡西洋音樂的人,總會記得Police的Every Breath You Take推出時他在念國一,記得Guns N' Roses的Sweet Child O'Mine推出時他正要考大學聯考一樣。對我來說,NBA選秀正是如此。

不知為什麼,打從一開始,我就對選秀很有興趣,起初也許是喜歡那種類似「放榜」的新鮮、刺激感。到後來,慢慢了解選秀對一支隊伍的影響程度之後,則迷上了那種類似「簽賭、下注」的感覺,甚至會在選秀之前去排自己的mock draft,猜中了就高興不止,好像自己眼光和NBA球隊一樣準似的,即使猜錯了,也覺得那些球探都是不識貨的豬。當然,到多年之後,我才更能了解,其實選秀不僅是「下注」而已,裡面還牽涉到許多其他的因素。

也因為每年對選秀會的注意,猛一回頭,才發現自己居然已經30歲了。屈指一算,看選秀會也已十幾年,這十幾年來,感覺自己生命中的種種,隨著NBA一起長大。以下就以為自己作紀錄的方式,由初探選秀會的1984年起,和大家一起回顧選秀,也算是種對年少時代的緬懷吧!

■1984年:國二...還沒啥聯考的壓力...正值反叛期,在家裡常莫名其妙的和爹娘鬧得很僵...開始聽西洋音樂,專買盜版錄音帶...
這個時期對NBA還似懂非懂,狀元Olajuwon?他是誰啊?只知道是非洲來的。第三的Jordan...嗯,我只知道他很能飛,卻沒想到這小子會是往後掀起NBA狂潮的始作俑者。

■1985年:國三...準備高中聯考,還算認真,但NBA照看不誤,常讓老媽抓狂式的說:「你們聯考也考NBA嗎?」...聯考是沒考NBA,但我倒僥倖的考上第一志願...
聽說狀元Ewing是尼克的救世主,那個年代好像身高不到7呎就無法當選狀元似的。我蠻喜歡第四順位Xavier McDaniel的光頭造型,很酷,卻是到了多年之後,才開始了解這一年選秀的偉大,7-9順位的Chris Mullin, Detlef Schrempf, Charles Oakley,13順位的Karl Malone、18順位的Joe Dumars和24順位的A.C. Green。這些老傢伙至今還在NBA混,但我的體力已經從可以打一整天籃球快速縮減到一個半小時,想想真是不可思議。

■1986年:高一...正進入高中的我,一切都在摸索和混亂之中...唯一的好處是高一下開放髮禁囉...
狀元照例的由7呎北卡長人Brad Dougherty獲選,我對他並不熟悉;首輪吊車尾的Sabonis倒比較熟悉,他被形容為「Jabbar+Bill Russell+Chamberlain的綜合體」。不過,第二順位的Len Bias在選秀會隔天因吸毒過量掛掉,才是最震撼人心的新聞,這算是我第一次接觸到NBA的「黑暗面」。第二輪獲選的活塞新人Dennis Rodman據說生猛有勁,打死也想不到,他會是史上難得一見的籃板王,當初清純的樣子和後來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1987年:高二...成績慘跌,超級鬱卒,徘徊在是否由自然組轉社會組的掙扎之中...老爸用一句話就就解決了所有問題:「不准!」...只好再撐吧...
馬刺用第一順位選了海官的David Robinson,卻得等待D-Rob服役歸來,聽起來就好像1978年塞爾提克預選Larry Bird一樣神奇。對第二順位Ohio State的Dennis Hopson寄望甚深,因為他被形容為Jordan-type的球員,誰知道...公牛繼前兩年的Oakley之後,又補進Horace Grant、Scottie Pippen,Jordan總算不用一人苦撐。後來看了Pippen的球,曾對朋友說他一定會紅,應該還算準吧!

■1988年:高三...又要聯考了...成績爬昇到約等於金塊隊的水準...灰暗的一年...
奧運會看美國準決賽敗給蘇聯,差點吐出來,對Danny Manning和美國隊教練John Thompson的功力大為質疑;後來Manning當選狀元,還是被我打上問號(現在則非常敬佩他)。非常欣賞第3順位的Charles Smith和第9的Rony Seikaly。

■1989年:大一...玩瘋了,創下一星期只上11節課的紀錄(本系每週為滿堂48節課),但成績還維持得不錯...追女朋友也追瘋了,現在回想起來真笨...
選秀改為兩輪,少了不少樂趣。當年如果我是國王隊,狀元會選Danny Ferry,而不是Pervis Ellison;但現在證明兩個人都不怎麼樣。仍為Glen Rice在NCAA錦標賽中的神射功夫傾倒不已,大膽預測他有光明未來,也為Syracuse的控球Sherman Douglas一路滾到第二輪大為不解、不爽。

■1990年:大二...搬出學校宿舍,開始和同學群居匪類的日子,成績又開始變爛了...
心中狀元Derrick Coleman,果然榮登狀元,沒想到他會成為現在這種癡肥的樣子。奇怪的是,這一年的第二輪球員表現比第一輪還好,到見在還在混的有Toni Kukoc、Greg Foster、Jud Buechler、Antonio Davis、Derek Strong和Cedric Ceballos。滄海桑田,如果是今天,Kukoc會滾到第二輪被選才有鬼。

■1991年:大三...依照自己的鐘擺理論,這又是積極振作、專心課業的一年...搬到離學校很遠的地方,每天和同學拼電動,下雨就自動停課一天...
Larry Johnson當選狀元,著無庸議,但是對他的前途頗為憂慮,因為LJ的身高實在太矮。對Dikembe Mutombo極為不屑,認為握有第4順位的丹佛是豬...我錯了。認為第二順位的Kenny Anderson是魔術強森之後最好的控球..not Gary Payton,我又錯了。

■1992年:大四...接了系學會會長,每天忙開會,忙活動...成績第N度變爛,曾想轉系...老媽好說歹說才之後才放棄轉系念頭...
令人興奮的奧運年,前五順位的Shaq、Zo、Laettner、Jim Jackson和LaPhonso Ellis都順理成章,第6順位的Tom Gugliotta則是完全未曾注意到的一ㄎㄚ,因為選前完全沒有人提到他;Googs的入選讓我知道,前10順位也可能冒出大驚奇。這一年SEC的學校是大贏家,除了狀元LSU的Shaq之外,還有Alabama的Robert Horry、Sprewell,Arkansas更一口氣命中三枚:Todd Day、Lee Mayberry、Oliver Miller。

■1993年:大五...對,沒錯,是大五...忙著作畢業設計,幾乎24小時住在系館的工作室中...打定主意不考研究所,準備當兵...五月就自己跑去理了小平頭以明志...
這一年的NCAA冠軍賽是我這十幾年唯一錯過、沒看的一年,卻始終未曾懷疑過Chris Webber的功力。很納悶為什麼魔術要把Webber賣掉換來第3順位的Penny(雖然也很欣賞Penny),如果不賣...Wow, Shaq+C-Webb!!此外,對第11順位的Allan Houston情有獨鍾,很懷疑第10順位的Lindsey Hunter,真是專家所謂的「第二個Isiah Thomas」?結果證明我的憂慮正確,他不但不是第二個Isiah,而且還不是個合格的控球後衛。

■1994年:入伍...當兵第一年,還有什麼好說的,不都一樣嗎?被操、被拗、很累、一天到晚想睡、和女友說再見...that's all...
心目中的狀元是Grant Hill,第二選擇是Jason Kidd,不料大狗Robinson成為最後的狀元。當年沒注意到Temple的Eddie Jones,那時Aaron McKie還比Jones表現搶眼,最後Jones第10順位被湖人選走,McKie則以第17順位入選拓荒者。事實說明,湖人總管Jerry West的選人眼光確實獨到,而Temple這雙鐵衛的表現,也未令人失望。

■1995年:退伍之日茫茫無盡期...嗚嗚
很訝異只有大二的Joe Smith會宣佈棄學,也很訝異Wisconsin的Michael Finley竟然落到21順位才被撿走,他原應是樂透順位的球員。這一年是棄學球員的天下,北卡的Wallace、Stackhouse雙雙落跑,同時KG成為史上選秀順位最高的高中棄學生(但看樣子今年這項紀錄就要被打破了)。

■1996年:退伍...上台北開始第一份工作...覺得老闆很豬頭,覺得自己被拗...每天塞車、被罵,很痛苦...
很難接受Allen Iverson當選狀元的事實─1979年以後第一個獲選為狀元的控球後衛─但是除了他,也找不到其他夠格當選狀元的人。覺得灰狼用Ray Allen去換Stephon Marbury是虧本生意,未來一定會後悔。現在我是不曉得灰狼是不是後悔,但Steph已經不在灰狼是事實。當年最欣賞的球員是Ray Allen與Shareef Abdur-Rahim,Kobe Bryant?他只是個很不錯、被overrate的高中生吧!天曉得...,湖人的Jerry West第N次在選秀會上交出神奇成績。

■1997年:工作、工作,還是工作...
過去三年來都是狀元第一人選的Tim Duncan,終於正式成為狀元。納悶的是,以前從未看過他身高超過6呎11吋以上,為何進了NBA竟成為7呎?但說真的,這一點都不重要。有點懷疑Keith Van Horn是否值得第二順位,後來看過他的球,懷疑馬上消失,he's for real, man...認為整個選秀中最有潛力的是Villanova的Tim Thomas。

■1998年:工作、工作、換了工作...
原本預測的狀元是Kansas的Raef LaFrentz,很驚訝Paul Pierce竟會滾到第10順位。認為Mike Bibby是第二個Jason Kidd,至今仍未放棄這個想法。最大的驚奇是Jason Williams和Dirk Nowitzki,當時僅知JW是個因吸大麻而被踢出校隊的傢伙,Nowitzki則是個在Hoop Summit上打出頭的德國長人,聽說有打小前鋒的本事,基本動作優異。

■1999年:工作、工作、又換了工作...快30歲了還跟頭豬一樣一事無成,心中有點恐慌...
認為狀元應該是Steve Francis,而不是Elton Bland。對Duke這批球員(Bland、Will Avery和Corey Maggette)七早八早就趕著棄學的想法非常不以為然,因為他們才剛在全美冠軍戰敗給UConn。

■2000年:踏上紅毯的另一端,身份證的配偶欄填上了名字,有點難以相信...
Kenyon Martin即使只剩一條腿,仍是狀元的不二人選,這一點我是沒意見的,但也可知道這一年的選秀水準多差。最欣賞的球員是Mike Miller。對於Morris Peterson滑落到21順位與各隊搶標外籍長人的事實,感到不可置信。

年復一年,體力漸衰,智慧漸長(存疑?),NBA的選秀會則似乎是江河日下,問號、身手不知幾何的外籍球員與棄學球員愈來愈多。然而,或許真是那種類似於賭博下注的的刺激,讓我對選秀仍抱有和以往相同的期待。畢竟,選秀會已是我人生成長經歷的一部份,是我每年六月份固定的行事曆,不知各位是否如此?

Friday, May 04, 2001

大家一起來棄學(下)

■大學生
Eddie Griffin (17.8p, 10.8rb, 4.4blk) 6-9/205,Seton Hall,大一
Eddie Griffin是今年被討論最多的大一新鮮人,季初一度在全美籃板榜、阻攻榜上雙雙居首,相當可怕,也使Seton Hall打出近年來難得一見的氣勢。不過進入Big East球季後,SH開始輸球,Griffin不成熟的個性也開始展現。他在一場敗戰後於休息室中向學長Darius Lane揮拳,一拳打掉了SH的士氣和團隊默契。SH之後連戰連敗,最後落得連六十四強都進不去的悲慘下場。

SH教練Tommy Amaker在球季結束後火速接下Michigan的職務,Griffin大概是看教練落跑,自己接下來也沒戲唱、搞不出名堂了,索性投入選秀。Griffin是擅長在中距離作戰的輕磅前鋒,外線能力不差,最令人咋舌的則是他賣鍋子的能力。他靠著精準的timing掌握和不錯的速度、彈性,每場要賣出4.4記麻辣鍋,非常可怕。我在電視上看過幾球,只能搖頭讚嘆。

如果有球隊不以中鋒為首要考量,同時願意花時間去研究Griffin那種和拓荒者Rasheed Wallace近似的脾氣問題(說也奇怪,兩個都是費城人),則Griffin很有可能成為今年的狀元,最差應該也不會掉出五名外。

Jason Richardson (14.7p, 5.9rb) 6-6/220,MSU,大二
平心而論,Richardson實在不用急著棄學,一方面,MSU今年衛冕失敗,還有復仇的責任;另一方面,Richardson本季才擔起領導球隊的重任,並試著將自己由一個dunker轉型為全方位球員,作業只作了一半,就急著向NBA招手,以他的天賦來說,實在沒有必要。

目前,他還是個半成品,在野獸般的彈性之外,外線本季略有進步,但還不夠穩定。進NBA之後如要轉型為得分後衛,基本動作和傳球也都需要加強,預估順位在樂透區邊緣,約13-20之間。

Troy Murphy (21.8p, 9.2rb) 6-11/245,Notre Dame,大三
Murphy應該是今年行情最好的白人球員之一。在ND待了三年,換了三個教練(John McLeod→Matt Doherty→Mike Brey),Notre Dame雖然藉著Murphy的到來找回八○年代的榮光,但是整體球員招收的成績畢竟不如其他列強,戰績卻總是不上不下,Murphy再多待一年,情況大概也不會有太大改變,這應該是他決心棄學的主因。

我個人認為Murphy的球路與身材都近似Christian Laettner,不同之處在他是左撇子。他比一般的白人前鋒機動性略強,特殊之處在於腦筋相當聰明,何時該硬上,何時該游走外線,分寸拿捏得不錯,也擅長製造犯規。進了NBA後是否還能如此稱心如意,就不得而知了,這也是攸關他選秀順位最關鍵的因素。他會是第二個Keith Van Horn?還是第二個Danny Ferry?預估他的順位由樂透區到首輪後段都有可能。

Michael Bradley (20.8p, 9.8rb) 6-11/245,Villanova,大三
大一、大二在Kentucky屈居替補的Bradley,轉回東部的Villanova之後居然搖身一變,交出難以想像的成績,也成為Villanova的攻勢重心。即使以白人來看,他的體能條件也只能算中等,不過他的禁區單打步伐靈活,攻擊慾望非常強烈,偶爾還能繞出來砍個外線,等閒的防守者遇上他會十分痛苦。如果和老黑比較起來,他未來的前途就不是那麼看好,必須長期維持在禁區奮戰的企圖心,才有將來。預估他的順位在首輪中段,但是擠不進樂透圈。

Richard Jefferson (11.3p, 5.4rb, 2.7a) 6-7/222,Arizona,大三
Jefferson在今年的最後四強中表現優異,趁勢落跑。他被評為前三名的小前鋒人選之一,體能條件特優,如果你曾看過他拉籃板和扣籃時跳得有多高,想必不會懷疑這一點。此外,他的外線和防守都在持續進步中。預估順位在樂透區邊緣至25名之間。

Zach Randolph (10.8p, 6.7rb) 6-9/270,MSU,大一
搞不懂,Randolph為什麼要急著棄學?今年尚未擠進先發名單,學長Andre Hutson畢業,才正要由他接棒挑大樑,這小子就急著跳進職業。當然,我不會否認他的天份。Randolph雖然體重有270磅,但是禁區步伐輕盈靈活,速度不差,也擁有打死不退的奮戰意志,花上三年等待,可能會有前途。預估最佳順位不會高於首輪15名。

Rodney White (18.7p, 6.5rb) 6-9/230,Charlotte,大一
White利用帶領Charlotte打進六十四強錦標賽的時機,成為今年第一名宣布棄學的大學球員。他可以稱得上是內外全能,身高也不錯,不過只有一年的大學磨鍊實在太少,加上今年的Conf-USA實力不強,統計數字的參考價值也隨之降低,預估順位在20名左右。

Joe Johnson (14.2p, 6.4rb) 6-8/230,Arkansas,大三
兩年前率Arkansas爆冷奪得SEC冠軍的大功臣,他的得分能力和信心都沒有問題,進入NBA之後,有雙挑小前鋒/得分後衛位置的潛力,預估順位在首輪中至後段。

Jason Gardner (10.9p, 4.1a) 5-10/181,Arizona,大二
Gardner是Arizona繼Bibby、Jason Terry、Stoudamire之後製造出來的另一個小後衛。他在NCAA中稱得上是頂級控球,不過只有兩年的磨鍊時間似嫌太少,何況他有身高的先天劣勢,選秀希望並不看好,頂多第二輪。據了解,他並未聘請經紀人,如果順位不理想,有可能返回學校。

Gilbert Arenas (16.2p, 3.6rb) 6-3/188,Arizona,大二
Arenas今年在最後四強的演出使他的身價小漲,證明他除了投籃功夫外,還有著不錯的防守能力。不過他的身高有點尷尬,打得分後衛可能稍嫌矮,轉控球又嫌太晚,加上今年選秀會中長人成群,預估順位在首輪後段至第二輪前段之間。

Gerald Wallace (9.8p, 6rb) 6-7/210,Alabama,大一
去年就有很多人預測Wallace會直接由高中投入NBA,結果他準時至Alabama報到,令許多人大吃一驚。沒想到只混了一年,Wallace還是擋不住NBA的誘惑。Wallace的體能條件十分驚人,高中時被喻為Jordan和Pippen的綜合體,是前年的全美高中年度最佳球員。本季季前他跌斷腿骨,歸隊後一直擔任第六人,表現差強人意,而且一個球季下來大家發現,他的除了會飛,外線能力幾乎等於零。以一個未來要在小前鋒、得分後衛位置發揮的球員而言,沒有外線,也沒有肩負球隊成敗重責的經驗,都是最大的警訊,換句話說,Wallace縱然天賦異稟,要加強的地方還多得很。他最高的順位可能只到首輪後段,有可能灰頭土臉的回學校再打兩年。

Kenny Satterfield (14.4p, 4.7rb, 4.9a) 6-2/185,Cincinnati,大二
Satterfield去年曾報名選秀,在了解自己順位不高後臨時抽腿。在Cincinnati主將Kenyon Martin畢業之後,本季他成為球隊頭號要角,也交出不錯的全能成績。來自紐約的Satterfield能守擅切,對控球而言,身材也不錯,不過外線準頭時起時落、看天吃飯,預估順位在首輪後段。

Kirk Haston (19p, 8.7rb) 6-10/230,Indiana,大三
如果沒有記錯,Haston應該是IU繼Isiah Thomas之後第二名棄學球員。他的進攻優於防守,禁區步法還不錯,射程可以拉到三分線外(但在NBA恐怕不行),防守的強度卻明顯差了一截,如果沒有長進,進職業會被修理得蠻慘。預估順位為首輪後段或第二輪。

Michael Wright (15.6p, 7.8rb) 6-7/238,Arizona,大三
Michael Wright是伍登獎的侯選人之一,過去三年來一直是Arizona禁區最穩定、最有力的大將。他有噸位,應付普通的大學強力前鋒是綽綽有餘,然而到了NBA階層,他成了小一號的強力前鋒,由於射程過短,也不具備打小前鋒的本事,是標準的Tweener,預估在第二輪才會中選。

Damien Wilkins (11.7p, 5.8rb) 6-6/225,NC State,大二
Damien的老爸是前NBA球員Gerald Wilkins,伯父更是赫赫有名的Dominique Wilkins,自小就備受矚目。他的身材不錯,但和MSU的Jason Richardson一樣,目前都只是訓練到一半的半成品。要成為小前鋒,他略矮了點,防守也不佳;要成為得分後衛,他的射程不遠,準頭也不夠穩定。他會不會被選還是個問題,即使中選,最多也是第二輪,還是回北卡州大為妙。

■其他
Clemson的6-1得分後衛Will Solomon,DePaul的6-7鋒衛Bobby Simmons,DePaul的7呎中鋒Steve Hunter,Temple 6-10的肌肉棒子Kevin Lyde,都只是聊備一格的球員,被選上就該偷笑。其他尚未決定是否棄學的星級球員,還有北卡大的Joseph Forte,以及Kentucky的Keith Bogans、Tayshaun Pr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