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復一年,我已經越來越不想在選秀會前作所謂的mock draft,原因不在於怕預測的不準,被大家修理,而是我覺得,選秀會漸趨混亂,旁的干擾因素愈來愈多,作這種mock draft真的只是出於一個「爽」字而已,因為你完全不知道球隊要怎麼作。
基於這個原因,我今年就不再作選秀預測了。如果大家真要問我的狀元人選,我在情感上會選擇Shane Battier為狀元,理智上則會選擇Eddie Griffin。假如我還有另外的選擇,我會毫不猶豫把狀元權利賣掉,寧願換幾個首輪中至後段的draft pick,比較保險。
■怎一個亂字了得
為什麼選秀會日漸混亂?最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棄學球員數字雖不能以暴漲來形容,但是年齡層愈來愈低,今年就冒出了幾個高中生;如果他們在高順位被選(可能性非常高),則往後的高中棄學生只會多,不會少。第二、拜Nowitzki、Turkoglu等人之賜,各隊在外籍球員身上下注的意願扶搖直上;而對歐洲籃球並不那麼熟悉的我們,就更難去預測外籍球員的落點。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NBA各隊選秀哲學的改變,在幾年來的扎掙後已經定型完成。不需要仔細留意,就可以發現NBA選秀已由過去的「球技驗收」成為「下注大賽」,由過去注重「本益比」變成強調「本夢比」,和兩年前網路股狂飆的情形幾乎一模一樣。當時網海茫茫,投資客也不可能搞得懂每一家達康公司在搞什麼,管他的,只要市場上風評還不錯,抱著錢就往裡丟,寧可錯殺一百、絕不可放過一人,只要幸運的下對了一家,即使其他投資失敗,這輩子還是吃喝不盡。
同樣的,KG、Kobe的成功,也造就了NBA隊伍這種有如簽賭的心態,反正現在高順位的選秀權已經愈來愈不值錢,賭輸也不算太虧,那何不賭大一點?只要選中下一個Kobe,就保證削暴,誰會在乎是不是選中下一個Bender或Korleone Young?
所以,目前NBA球隊看球員並不是看現在表現如何如何,而是在看潛力和所謂的「upside」,真正的目標多放在三年後。
■今年的選秀特色
根據觀察,目前NBA隊伍多傾向以自由球員機制來打造球隊,反正錢砸下去人就過來了,簡單明瞭。話說回來,無論是認真選還是隨便選,選秀終究要選,那麼今年選秀有何特色?一言以蔽之,今年的選秀會有三多:「中鋒多、豬頭多、驚奇可能也很多」。
姑且不論實力,今年中鋒數量、身材之整齊,恐怕是1984、85年以來之最,不但有Eddy Curry、DeSagana Diop兩個虎背熊腰的高中生,Brendan Haywood、Loren Woods、Ken Johnson、Alvin Jones幾個大學球員身材也都不錯。東區隊伍缺中鋒缺得慌,我想,會有不少球隊急著找個肌肉棒子來作人肉坦克。
好,那麼「豬頭多」是什麼意思?我認為,在今年中鋒成群的情況下,沒有把握名列樂透選秀或首輪,卻提早棄學的鋒衛群球員,幾乎都是豬頭。在這裡要先說一下,我慢慢發現,其實「錢」往往才是這些球員棄學的真正理由,所謂「I'm ready」「Playing in the NBA has been a dream of mine」的論調,其實都是狗屁。Eddie Griffin、Jason Richardson也就算了,但是,對Gerald Wallace、Joseph Forte、Keith Bogans這些球員而言,如果未來表現不要太離譜,錢會跑得掉嗎?何苦選在今年人擠人?至於Jason Gardner和Damien Wilkins這種水準的球員,那就更別提了。
如果一切正常發展,持有高順位的隊伍預料會在樂透前半段搶標強力前鋒與中鋒,特別是高中生,加上今年棄學球員不少,由此觀之,順位在首輪14-20的隊伍,有可能撿到便宜。這些便宜貨可能是身材不夠好、名氣不夠大,或是某方面球技遭受各隊質疑而滾出樂透圈的傢伙,如Troy Murphy、Michael Bradley、Richard Jefferson等等,在14-20順位來選這些傢伙,價格實惠。因此,今年選秀會上出現的驚奇將會不少。
■我的選秀策略
今年Duke的Jason Williams選擇留校,所以基本上選秀會中已經沒有一個確定的「將才」(sure thing)。既然如此,如果我是巫師隊,我會選擇將狀元籤賣掉,以trade down的方式去換兩個較低順位的選秀權,或是去換一個球員加一個較低順位選秀權。
如果新秀中找不到一個能夠馬上填補球隊空缺的球員,我會建議各隊選擇當時所剩下的最佳球員,不論位置,然後以搭配交易的方式,試圖去換得理想的球員。在目前這種混亂的狀況下,多搞幾個第二輪選秀權,放心、心膽的去選擇,說不定能夠弄到幾個像Eddie Robinson這種便宜又大碗的新星也說不定,千方百計trade up去弄來高順位,卻賭在一個連自己也不確信能不能打出來的球員身上,反而不是正確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