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30, 2008

無關籃球的一po

1. 最近因為有位來自中國的老兄,瘋狂的在我部落格貼spam comments,所以只好將留言方式改為審核後發佈,請多包涵。

2. 還記得年初時曾許下心願,希望今年能多在部落格寫點東西,不過這顯然是跳票了。實情是,工作太忙碌,人就懶了,此外也因為工作的關係,看球次數愈來愈少,既然沒看球,靈感自然也就少了,而且最好也不要太好發議論。

退出圓球城市,改為個人部落格之後,每篇文章的讀者不像以前動輒數千。根據部落格統計,這個部落格平均每天大約是100個pageviews上下。還是很感謝抽空來這裡的網友,我第N次發下宏願,要更勤奮的經營這個垃圾場。

至於是不是會第N次跳票... 我希望不要!


2008 NCAA最後四強之古往今來

(本文刊登於美國職籃雜誌2008年5月號)

ncaa-07
ncaa-14

坦白說,我從來未曾想過堪薩斯會奪得今年的美國大學男籃冠軍─雖然猜到田納西大學女籃衛冕並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但就像今年成為史上首度四支分區第一種子順利晉級四強一樣,NCAA錦標賽從來都不在能夠預測的範圍內─雖然賽前球評球迷口水能夠噴滿地。

然而,這也始終是這項賽事比SBL迷人500倍的原因,也是我每年3月會心甘情願不鳥NBA,一頭栽進NCAA的緣故。

今年冠軍戰,堪薩斯在最後兩分多鐘力抗落後9分劣勢,靠查莫斯(Mario Chalmers)的一記三分球追平,然後在延長賽一舉打垮孟菲斯的士氣。堪薩斯繼1988年之後首度奪冠,長達20年的時間,似乎正好「圓滿」了我看NCAA的過程,對歷年錦標賽的種種記憶和雜想,也在剎那間湧上心頭。

manning_and_brown從1985年開始看NCAA,一直到1988年,才算是真正了解要怎麼去欣賞這項風全美的賽事。無獨有偶,當年就由曼寧(Danny Manning)一夫當關,率領堪大以分區第6種子的身份爆冷擊敗大熱門奧克拉荷馬,有球星又有冷門,有傳統又有激情,充份滿足了一個入門球迷的夢想。

堪大奪冠之後,大家開始回溯當年堪薩斯教頭布朗(Larry Brown)是耍了什麼樣的「賤招」,搶先把曼寧他爹艾德(Ed Manning)請來擔任助理教練,這才一舉博得高中年度最佳球員曼寧的芳心,三振北卡大,前進堪薩斯。布朗這一招可說是釜底抽薪,而且也沒有違規之虞。

很巧,今年的大功臣查莫斯竟然也有著同樣的故事。老查莫斯(Ronnie Chalmers)在2005年被堪大從阿拉斯加州弄來擔任籃球營運主任(Director of Basketball Operation)。當然,老查不是隨隨便便的人物,他在Bartlett高中曾拿下兩次阿拉斯加州冠軍,但說穿了,堪大看上他還不就是因為要弄來小查。

四強期間,有「籃壇旅行家」之稱的前堪大教練布朗,也來共襄盛舉。也不知道為什麼,眾家球評球迷加部落客,把布朗爺數落到個不行,他拎著皮箱走四方的歷史也又被拿出來消費了一下。

ncaa-13這就不得不讓我想到冠軍教練塞爾夫(Bill Self)。塞爾夫出道初曾在堪薩斯─是的,布朗爺的手下─以及奧克拉荷馬州大(OSU)擔任助理教練,升任總教練後待過歐洛.羅伯茲(Oral Roberts)、土沙(Tulsa),這很正常,是每一個有志於教練業的人都該走的道路。不過,他在接掌也算名校的伊利諾(Illinois)3年之後,馬上就溜跑至堪薩斯,當年也引來不少批評。

今年奪冠,剛好母校OSU教頭出缺,謠傳該校打算砸下重金恭迎校友塞爾夫回朝執政。大家心裡想著,執掌堪薩斯5年的塞爾夫該不會又要落跑。不過,堪大火速和他重新訂約,終究沒有讓他成為第二個布朗爺。

提到堪薩斯,當然不能忘記將布朗爺功業發揚光大的現任北卡大教練羅依.威廉斯(Roy Williams)。相同的,威廉斯在恩師迪恩.史密斯(Dean Smith)退休和葛斯瑞吉(Bill Guthridge)之後,也無法忘情母校的召喚,寧願放棄「堪薩斯的迪恩史密斯」的地位,也要回歸北卡。

Williams-Felton-7.16美國人對母校一向有著特殊的感情,威廉斯的執著倒也見怪不怪,但是他在走之前自然也不能免俗的被堪薩斯球迷噴了個滿頭滿臉。重點在於,威廉斯雖然振興的堪大的籃球勢力,執教堪大15年中打出418勝101負,在1993、2002年打進四強,2003年甚至打進冠軍戰,但是一次金盃都沒贏到。更慘的是,堪薩斯愈被看好,就是發生中途爆冷落馬的慘案,搞到球迷的心碎了又補、補了又碎。

回歸母校的威廉斯,果然在離開堪薩斯州之後就轉運了,2005年挾梅伊(Sean May)、費爾頓(Raymond Felton)和麥坎斯(Rashad McCants)三劍客實力,終於把背上那隻猴子趕跑,拿下教練生涯第一座冠軍。

但凡事有兩面,看在堪薩斯球迷眼中當然是火大得不得了。所幸,老天果然有它自己運行的規律。好死不死,今年最後四強的配對,北卡竟遇上堪薩斯,手挽著新歡卻迎面撞上老情人,這被形容為威廉斯的「噩夢成真」。

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威廉斯楣星再度高照,廣被看好的北卡大,竟然被堪薩斯以84-66修理了18分之多。漢斯布羅(Tyler Hansbrough)光輝燦爛的一季,就此含恨作收。

含恨的當然不只有北卡大,還有在冠軍戰中敗北的孟非斯。一般球迷對孟非斯(以前名叫孟非斯州大,Memphis State)最深刻的印象,應該是他們的傑出校友「一分錢」哈德威(Penny Hardaway)。

03.26b孟非斯市不只出產貓王,其實此地的籃球實力也一向可觀,盛產高中球星。可惜的是,這也是個被詛咒的城市,連同今年,孟非斯大學在1973、1985和2008年打進四強,次次都撞邪。

1973年,他們在冠軍戰中遇上第一中鋒比爾.華頓(Bill Walton)和史上第一教頭約翰.伍登(John Wooden)領軍的洛杉磯加大(UCLA)。華頓在該役投22中21,攻下44分外加13個籃板,交出NCAA男籃冠軍賽史上最恐怖的表現。你能想像投22中21是什麼樣的狀況嗎?我不能。但根據華頓表示,不能說孟非斯防守糟糕,但UCLA使用的戰術次次成功,所以伍登也就樂此不疲的交代他們一而再把球餵給華頓。

1985年也很神奇,孟非斯遇上四強中的小腳維拉諾瓦(Villanova),竟然以45-52輸球,而維拉諾瓦就這麼一路扮演灰姑娘,進而在冠軍戰打敗中鋒尤恩(Patrick Ewing)率領的天下第一強喬治城(Georgetown)。

我不知道孟非斯是不是因為這樣帶衰,原本就要到手的金盃,卻在正規賽最後5罰4次失手,讓堪薩斯的查莫斯投進追平三分。事實上,孟非斯的爛罰球是眾人皆知,全隊全季只有6成出頭,到了錦標賽則有脫俗的演出。誰知道,正當大家都認為孟非斯的麻疹已經出完、從此免疫之時,又在最重要的時刻發病。

John Calipari所以,這是孟非斯教頭卡里派瑞繼1996年率領擁有中鋒坎比(Marcus Camby)的麻州大學(UMass)闖進四強之後,再一次和冠軍無緣。要說到衰,老卡也不落人後,當年麻州大肯塔基是四強中唯二的分區第一種子,也是全美公認的超級強隊,卻提前在準決賽就交手,否則卡里派瑞說不定能捧回冠軍盃也不一定。

最後,我們要談到無人可比的NCAA傳統勁旅UCLA。UCLA在1964-75的12年間拿下10座冠軍,包括1967-1973的7連霸,時代已經有很大的改變,我相信這是後世永遠無法再複製的功績。

從伍登退休之後,UCLA雖然製造出無數的明星,但是在錦標賽中並不如意。他們曾於1976、1980、1995年闖進四強,其中1995年在教頭哈瑞克(Jim Harrick)帶領下封王,1976年準決賽落敗,1980年則於冠軍戰中敗給路易維爾(Louisville)。

今年,他們要感謝大一新鮮人中鋒洛夫(Kevin Love),他全季穩定的演出和能攻擅守的全能功夫,讓UCLA一直都很穩定。洛夫也承繼UCLA自賈霸、華頓以來的優秀中鋒傳統,儘管只有6-9或6-10的身高,策應攻勢的能力卻是一級棒。

ncaa-05當然,也不該忘記總教練霍蘭德(Ben Howland),他從2003年起至今5季,有3年帶領UCLA打進四強,雖然沒有一次拿下冠軍,2006、2007年分別在冠軍戰和準決賽中敗給最後的冠軍佛羅里達,但我們可以說,他讓UCLA以往中看不中用的球風為之一變,成為侵略性盯人防守優先的隊伍。

連續三年進四強,雖然我們不知道霍蘭德會不會是下一個伍登─應該是不會,但至少這已經是K教練等級的紀錄。

NCAA錦標賽年年有65隊參賽,只有一隊能拿冠軍,換句話說,傷心的人、傷心的時刻總是遠遠多於贏家。鑑諸古往今來,我們可以發現,要拿下冠軍,是要多麼的努力、多麼的幸運。

看著今年的錦標賽,一路回想下來,「結果不重要、過程才重要」這句話或許有些老套和陳腐,卻也道盡NCAA錦標賽最深層的意義;因為,如果沒有先前的過程,大概也不會有最後甜美的結果。

(Photo source: Yahoo Sports, SI.com, Kansas University, Daily Bruin)


籃球七十二變 愈變愈NBA


(Source: Yahoo Sports)

(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

無論是政壇還是球場,改變的理由總是為了更好的將來。喜歡嚐鮮的人性,也是人心思變的主要原因。它往往是一項賭注,更是門學問。要不要變、如何變、何時變,都考驗著主事者的智慧。

國際籃總在上週的中執會上,通過幾項重大的規則改變。其中最重要的兩項,就是在西元二零一零年起,將在國際籃總的全球級和各洲賽事中,延長三分線距離,並將行之有年的梯形禁區改為矩形禁區。同時,導入「進攻免責區」。

換句話說,國際賽事似乎有全面向NBA靠攏的趨勢。三分線將由現行的六點二五公尺成為六點七五公尺,距NBA的七點二四公尺仍有近五十公分的差距,但它是自一九八四年以來的首度重大調整。至於梯形禁區,更是自一九五零年代以來就已採用,也是往日國際籃球和NBA最大的差別。

理論上,延長的三分線多少會壓抑三分球出手次數──儘管過去的案例並無法證明這個理論;同時,加長的三分線有助於紓解身材愈來愈高大的球員塞滿禁區附近區域的壓力。

矩形禁區,理論上是加強了長人的禁區威脅,因為他們能夠在底線「駐紮」於離籃框更近的地方。至於進攻免責區,則是意圖更加「鬆綁」進攻方,以免出現NBA九零年代初期防守過頭的現象。

這些改變的結果,都還有待觀察和驗證。但另一方面,在已經烽火連天的NBA季後賽中,也有幾個改變值得討論。

季中引發大地震和西區各隊「軍備競賽論」的歐尼爾加盟太陽案,在太陽馬刺系列賽中,出現令人驚訝的零比三比數,使坐在觀眾席上的太陽操盤手柯爾如坐針氈。

每個人都能猜想到,引進歐尼爾是對太陽快打球風的最直接挑戰,但鑑諸NBA歷史和太陽季後賽史,似乎也沒有人能夠反駁柯爾的「長人決定論」。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後對戰局出現關鍵影響的,竟不是歐尼爾的速度,而是他的罰球。

是的,「駭客戰術」在馬刺教練團的精心思考之下重出江湖了。這個由鬼才教練尼爾森創始、引人非議的戰術,如今被馬刺發揚光大。馬刺對俠客的犯規,用得既精準又巧妙,感覺上,犯規者、犯規時間、犯規次數,乃至犯規方式都經過事前的設計。

太陽的改變,正是為了在西區擊敗馬刺,但目前看來,成果恐怕是不樂觀的,判斷有失誤。馬刺的改變,既可說出於被迫,亦可說是出於主動,在既定的戰略下,作出應有的改變以為因應,至今一切的結果,都在總教練帕波維奇的判斷之中。

太陽和馬刺的例子,都是在合理思考下作出的改變。平心而論,如果最後柯爾的決策證明是個錯誤,至少我能看出他的思考脈絡。充其量,不過就是他或總教練丹通尼下台負責。

我們再往週邊的例子看,連年換教練的公鹿和山貓,實在難以看出他們的策略在那裡。NBA和全世界的籃球都有太多這種例子,球隊被評為只攻不守,就聘一個防守型教練;球隊防守型球路不受歡迎,就請來專打跑投戰的教練。到最後,他們或許只是「為改變而改變」而已。

談到改變,還有一種最可怕的狀況,那就是「以不變應萬變」。我總感覺這個名詞只有在政治上才行得通,在球場上是相當錯誤的觀念。但想到這裡就很害怕,因為連續兩年問鼎失利的台灣SBL裕隆隊,好像很有可能再「以不變應萬變」下去。


Friday, April 25, 2008

天上的喬丹 地下的凡人

(本文刊登於美國職籃雜誌2008年4月號)

很坦白的說,我不是球鞋收藏者、愛好者。並非不喜歡漂亮的球鞋,只是從來都沒有花三、四千元去買一雙球鞋的習慣,所以我也不特別關注球鞋的新聞。不過,最近注意到Air Jordan球鞋已經出到第23代,無論從任何角度來看,這是還蠻值得討論的一件事。

不過,我想由「非技術」的凡人層面來談,因為論起球鞋的設計、細部、技術等等,勘履(www.kenlu.net)的達人專業程度,大概無人能望其項背。

Air Jordan第一代的紅黑球鞋在1985年上市,由於違反NBA當時仍嫌保守的球鞋規定,被歸類為「離經叛道」之流。喬丹每穿一場就被罰5000美元,帳單也一律由Nike買單。這是當時年少的我還不清楚的小故事,始料未及的是,往後的二十幾年內,它就這麼一路跟著我成長。

1980年代初,雖然早已脫離「中國強」的時代,但一雙好的籃球鞋恐怕還算得上是奢侈品。依稀記得,那是個什麼品牌的球鞋都穿過的年代,穿不起正廠球鞋的人所在多有,即使是仿冒品大家也穿得很開心,我就曾穿過鞋面是Nike,鞋底是Converse的球鞋。

正因為如此,不知是出於嫉妒,還是什麼樣的變態心理,我們這群雜牌球鞋軍在球場上的目的之一,就是「擊敗」那些穿著喬丹鞋、喬丹球衣,有時還帶著女朋友到球場的傢伙,來達到自我滿足。

我們當然不會認為自己打敗了喬丹,但是至少我們打敗了自以為穿上Air Jordan就夠屌的傢伙。這種心態,現在回想起來很有趣,也很傻蛋,但基本上,在那個時候穿喬丹鞋到街頭球場,本身就是一項「挑釁」的行為。

也是從Air Jordan出現之後(以及整個社會富裕起來之後,maybe),我才慢慢發現,球鞋收藏家多了起來。儘管根據歷史資料,喬丹並非第一個為球鞋代言的籃球員,但Air Jordan─至少在台灣─是第一個確實建立起廣泛品牌認同感的球鞋產品。

附帶一提的是,據書上查到的資料,首名為球鞋代言的球員是J博士,時間為1976年,品牌為Converse。至於第一名收取廠商費用,穿上某款指定球鞋的,則是70年代紐約尼克的鐵衛佛雷塞(Walt Frazier),品牌為Puma。不用說了,他們的成績都遠遠不及喬丹。

我不禁要想,Air Jordan能夠成為史上最成功的球鞋系列,是球員的傑出和設計團隊的努力同時結合的完美成果,因為從此之後,這個模式幾乎沒有被成功的複製過,這也是為什麼它能夠出到23代的原因。

據統計,從1985-1997年的12年間,Air Jordan的銷售數字就達到92億美元。換算過來,大約是2843億新台幣。基於如此,它為球員和球鞋廠商的關係開啟另一個里程碑,也就是Jordan Brand的創辦,進而開創其他的新模式,例如Reebok與艾佛森(Allen Iverson)、adidas與賈奈特(Kevin Garnett)和麥格雷迪(Tracy McGrady)簽下的終生合約。此外,它將球鞋市場的規模推向一個新的境界,所以才有後來詹姆斯(LeBron James)和Nike簽下的7年、9000萬美元天價合約。

和喬丹當初與Nike簽下的首份合約,5年總價只有250萬美元,平均一年只有50萬,和目前相比有如天壤之別。除了我之外,我想各位都為這個市場和現象貢獻不少。

所有的人都想模仿成功的人,以及偉大的人,這勢必是Air Jordan風潮背後的原因之一。但光是人紅沒有用,如果球鞋本身設計不好,想大賣也有困難,從歐尼爾到尤英再到魔術強森,有許多前例可循。

喬丹鞋系列,將主題設計的概念發揮出來,F1賽車、薩克斯風都可以成為設計概念的來源。同時,我感覺設計者基本上將球鞋視為一項雕刻、藝術品,試圖在某處─例如鞋舌、後跟或鞋底等處─加入細緻的設計元素,滿足喬丹迷和收藏者的好奇心。

最近到西門町觀看Air Jordan系列展覽時,23代一字排開,不得不訝異於設計者歷年來所投入的創意。有朋友說,AJ的球鞋很奇怪,有些款式剛推出時看來極醜,但看久了卻愈來愈漂亮。不知道這是心理因素,還是設計師的巧奪天工,但我確實也有這種感受。

另一方面,或許也因為喬丹鞋在美學上、科技上的成功,被藝術品化和流行化的趨勢,以及喬丹本人在球場上的無比魅力,它理所當然的成為眾人討論的焦點,而且還是一項高單價商品。

無怪乎,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美國曾發生過好幾宗黑人孩子為搶奪喬丹鞋而傷人、殺人的案件,震驚各界,MJ本人也因此─有點倒楣的─備受責難。

我不認為喬丹應該為此背負任何罪名或責任,我也同意,商品的定位和單價自有其市場考量和行銷策略。甚至,我們可以說這些案子可以只以個案來看待;畢竟,又不是幾百人因為這雙鞋而被殺。然而,如果我沒有記錯,球鞋或球員代言商品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在孩童心理上的影響,也是由此開始被廣泛的討論。

而這個現象並沒有中斷或得到抑制,多年後,我相信這是為什麼終於開始有人進行逆向思考,將「球星代言球鞋」和「高價」脫勾,最終出現馬布瑞(Stephon Marbury)代言的平價球鞋的緣故。

只不過,這種策略大概也是叫好不叫座,贏了正義,輸了鈔票。喬丹鞋的成功既沒有被複製,它的時代意義和象徵意義也沒有受到挑戰和打破。

從球場文化來看,Air Jordan的成功開啟另一種看球的方式。或許多數人看球員打球,但捧著雜誌,拼命瞄著照片中的球員穿著那一款球鞋的,也是大有人在。球鞋狂魔和達人的出現,使「球鞋學」(kickology)也蔚為風潮,創造出依附在籃球之下的子產業。

喬丹數度進出NBA,無論打不打球,AJ系列繼續推陳出新。球員正如演員,一退下舞台就很快的被淡忘,沒有球員能夠像喬丹一樣,在生涯巔峰、生涯結束後,持續吸引眾人的目光到此等程度。我想,這是他永遠不會被後人追上的一項驚人成就,也是他在球場外最值得被稱為「偉大」之處。

如今喬丹已經正式交棒給詹姆斯,至少對Nike而言是如此。1985年砸下250萬美元,能夠創造出天文數字般的商機,甚至成為品牌興盛數十年不墜的高峰。這一次大筆一揮砸下的9000萬美元,又如何呢?

突然想起我那個擁有至少四到五雙Air Jordans的表弟,他並不打籃球,但是執著、沈迷於喬丹鞋。他的Air Jordans,是拿來「走路」的,因為AJ球鞋一向夠酷、夠流行。

所以,球鞋已經不再只是打球用的球鞋,可以是走路用的球鞋,更可以是買來供在衣櫃裡收藏的球鞋,這一切都從Air Jordan開始。當年每個人都想痛宰穿著Air Jordan的臭屁傢伙,現在,我相信你穿著Air Jordan走在街上,應該不會被打才對…


Tuesday, April 22, 2008

原本該有的SBL冠軍戰對決

(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

SBL冠軍戰裕隆對台啤,是陳信安和林志傑之間「男人的對決」,也是眾所矚目和期待的戲碼,應該沒有疑問。再興中學學長學弟曾文鼎、吳岱豪之間的競爭,則是既被低估,也令人感慨。

連續幾戰,都見到信安、志傑主宰性的演出,你來我往的神鬼交鋒,這是球迷和台灣籃球的福氣,以這兩人的天賦來說,也是應該要有的表現。

tseng-wu不過,是不是有人想過,這兩隊的競爭,原本也很可能、很應該是阿鼎和岱豪的天王級對決?我一直這麼想著,但這個對決始終未能發生。或許,依據台灣籃球的風格,中鋒永遠都無法擁有主宰性的地位。

也或許,這兩名長人挾過人的天份,永遠只要出七分力就可以有水準以上的表現,既然挑戰者稀,也就不需要額外的努力。

打從曾吳二人在再興中學聯手奪冠,以及共同入選亞青代表隊開始,就有人預言未來十年的台灣會是這兩名中鋒爭霸的天下。

曾文鼎進了裕隆,從此成為球隊最重要的棋子之一。隨著經驗累積,他在前兩年有著突破性的表現,無論是大學籃賽UBA或是SBL,幾乎都無人能擋。

吳岱豪比較顛沛,先後經過達欣、楊百翰大學夏威夷分校、東森而台啤。而我始終深信,如果岱豪得到好的教導,自己也能建立正確的心態,他非常有可能「打爆」曾文鼎。當然,「打爆」這個狀況一直沒有發生,頂多也只出現了兩、三場,因為上面所說的前提並沒有發生。吳岱豪是需要被賦予責任感,也還有許多細節─例如球場EQ─要學習的一名中鋒。

可惜,幾乎他待過的球隊,都把他視為苦工型、而非主戰型球員。因此,吳岱豪時好時壞的表現,幾乎可以用初一、十五不一樣的月亮來形容。

相對的,曾文鼎在球場上技術逐漸進步的同時,我並沒有見到他在身體方面有著太多的琢磨和鍛鍊。而他和隊上的另一個王牌陳信安,似乎也從來沒有被好好的組合過,感覺上互相干擾反而大過相輔相成。

也許是他的膝傷太嚴重,也或許是他尚未走出「經柴陰影」,下半季乃至季後賽的曾文鼎,可說消失得非常徹底、非常戰力外。

多年來,看台灣籃球最痛苦的事,除了見到突然陷於迷障中的陳信安、見到平白浪費天份的林志傑之外,也包括見到百分之七十的曾文鼎對決百分之六十的吳岱豪,那種鬱悶,簡直像是開著限速90公里的保時捷。

幸運的是,林志傑已經在籃球場上找到全新的自己,陳信安的籃球生涯,似乎也已有一番嶄新的體悟,而百分百的再興雙雄在哪裡呢?

如果我們曾經那麼神往於張伯倫vs.比爾羅素,那麼為歐拉朱旺挑戰尤恩雀躍不已,又那麼期待著見到歐尼爾對決姚明,為什麼曾文鼎和吳岱豪之間的對決不值得期待呢?

請讓我擁有那麼一天,讓我能夠把比賽錄下來存證,讓我能夠傳上Youtube,告訴所有人,台灣籃球不是「甜甜圈」,台灣也有如此優秀的中鋒人才。

Tuesday, April 15, 2008

選擇MVP的理性與感性

(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

NBA球季行將結束,又到了選擇MVP的時刻,各方討論不休。正當許多球迷球評為湖人布萊恩催票之際,我想說的是,我的選擇會是黃蜂隊保羅排名第一,塞爾提克的賈奈特第二,小布最多排名第三。

可能已經有人抓狂了,但先別急著打我,因為MVP從某方面來看和剛結束的總統大選沒有兩樣。有專家說,我們總是試圖以理性去分析選舉,但事實上,選舉投票卻也往往是一種非常訴諸「感性」「感情」的行為。

MVP的選擇過程很簡單,先下好定義,再由籃球媒體進行投票,公佈結果。儘管如此,有關MVP的爭論,幾乎是年年上演的戲碼。和總統大選相同,再怎麼選,仍有一部份的人不滿意。

重點是,「最有價值球員」的「價值」,實在太難定義,各人定義也有所不同。既然是「價值」,理論上就不該拘泥於數據表現,除非這個球員平均每場拿下五十分、三十個籃板,數字到達恐怖的境界。

支持保羅,除了他個人逾二十分、十助攻,命中率達四成九,助攻、抄截都居全聯盟榜首的個人數字之外,也因為黃蜂隊上一季並未進入季後賽,本季則有可能拿下西區第一。此外,他確實讓隊友的表現脫胎換骨。

就數字上來看,本季是賈奈特近年表現最差的一季,但是光靠塞爾提克戰績的大躍進,就足以讓他獲得競逐MVP的考量。賈奈特無疑是塞隊三劍客的核心人物,但也因為三人共同領政,角逐MVP較為不利。

攤開布萊恩的數字,沒什麼好挑剔。事實上,你會發現他的攻守數字穩定得嚇人,每一年都一樣恐怖。湖人本季能打到如今這種境地,布萊恩自然居功厥偉,然而他對隊友產生的化學效應,依然不如保羅明顯。

另外還有第四名候選人,也就是騎士隊的詹姆斯,每場逾三十分、七籃板、七助攻的數字,大概讓他每年都足以名列MVP候選人名單,但騎士本季表現不佳,詹姆斯聲勢相對較弱。

討論MVP,往往是許多因素綜合發酵的結果,包括個人成績、團隊戰績、年紀、隊友表現,甚至國籍、膚色和先前有沒有得過獎等等。

今年布萊恩氣勢這麼強,多少和他征戰NBA十二年,大家認為「NBA欠他一座MVP」有關。「該是給他一座MVP作為肯定」,是最常聽到的說法。至於保羅,沒有人會否定他的成就,但布萊恩二十九歲,保羅二十三歲,小保羅「可以再等一下」也是常見的說法。

有沒有得過獎,至少在先前奈許、鄧肯二度贏得MVP之前,都是被拿出來討論的因素。以去年為例,奈許是有可能三連霸的,但終究遭到剔除。

幸好,NBA的MVP票選似乎不看膚色,也不看國籍;在台灣的CBA和SBL,老外大概是打到死也不可能贏得MVP的。

最後,不要忘記MVP是由媒體投票,所以媒體關係永遠會是一項潛藏性的因素。如果人緣不好,想得獎比登天還難。

結論是,如果今年布萊恩贏得MVP,也是正常的結果,因為他的表現確實不差,而大家也在情感上對他「有所虧欠」。不過,像保羅這樣的「夢幻演出」也很有可能是千古絕唱,或許他往後都不會再打出這麼完美的球季。

我們不如阿Q一點好了,既然明星賽能夠有Co-MVP,就開個先例,讓布萊恩和保羅共同獲獎如何?有關賈奈特嘛…對不起,你得過了;至於詹姆斯嘛…人家布萊恩好歹也等了十二年,好壞照輪,媳婦總會熬成婆,你慢慢拗吧。

(Photo source: NBA.com)


Monday, April 07, 2008

從微笑殺手到過街老鼠

amd_isiah-thomas
(Source: NY Daily News)

(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

從一個人見人愛的萬人迷到眾人唾棄的過街老鼠需要多少時間,又是什麼感覺?問問最近被解除尼克隊總裁職務的湯馬斯,就可以了解。而湯馬斯距離另一個職務被拔掉的日子,大概也已經不遠了。

一般預料,原任職溜馬的華許返回故鄉紐約接下總裁一職,儘管他和湯馬斯在印地安那曾有共事經驗和交情,但再怎麼說似乎都沒有理由在下一季續留湯馬斯。換句話說,看著阿湯哥穿著名牌西裝遊走場邊的鏡頭,可能已經進入倒數計時。

有點令人想不透的是,即使場外男女關係搞得全球皆知、轉戰教練成績爛到不行的魔術強森或張伯倫,仍有許多關愛。以「微笑殺手」之名和奇妙運球傳誦NBA的湯馬斯,如今卻幾乎是所有球迷欲除之而後快的對象。

同樣是出身芝加哥,民主黨參議員歐巴馬如今成了萬人迷,似乎就要直取美國總統大位,湯瑪斯卻宛如萬箭穿心,人人喊打。

或許,這和他在尼克隊有關?紐約是「吾皇史騰」天子腳下的球隊,大家都知道,基於電視市場、廣告和行銷等種種原因,天子絕不容許京城球隊墮落太久,而尼克實在已經爛得夠久,更可怕的是,絲毫沒有轉好的跡象。

以尼克迷的角度來看,湯馬斯確實可恨。長期觀察,湯馬斯不愧於中年男子,全身上下只剩下一張嘴,擅於在媒體前面講漂亮的話,諸如「以總冠軍為目標」、「我想在紐約留下的是一個歷史定位(legacy)」等等空談,但場上卻不是這麼回事。

以總裁的位置來看,他的許多人事決定更是大有質疑空間,先不要談用兩年的樂透選秀權換來中鋒柯瑞,縱使他引進的球員都具有一定身手,但打起來就不像是一支球隊。

但這或許也和人在紐約無關。回顧歷史,湯馬斯多年前以中央集權的方式入主大陸籃球協會CBA,沒幾年就搞垮了這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小聯盟,這同樣和他的個性有相當程度的關係。

撇開球場實務不談,湯馬斯得罪人的功力,也和他在印地安那大學的老教練鮑比奈特相去不遠。多年下來,阿湯哥成為一個很會、也只會「向上管理」的角色,贏得大老闆力挺,和身邊的人相處卻是極為差勁,冷酷無情。奇怪的是,尼克高層花起錢來毫不手軟,明知湯馬斯戰績不佳,對他的忍耐度卻是超乎預期。

看著今日的湯馬斯,經常想起以往他所代表的典型。他出身芝加哥的貧窮家庭,所有的兄長和母親就希望這個么弟能在籃壇揚名立萬,因而費盡一切力量確保小湯不走上惡途。

等到湯馬斯進入NBA,他靠著「運球教科書」和日漸精進的得分身手,加上出身中下階層的形象,再加上湊合得剛剛好的一票隊友,打造出和底特律完美結合的「壞男孩」招牌,自此在NBA歷史上留下一筆。

湯馬斯令人欽佩的是,他克服惡劣環境和短小身材,以求勝為終極目標的強大意志力,多年寒窗苦讀,終為汽車城掙得兩座金盃。這才是我心目中他在NBA留下的歷史定位,而不是他穿上西裝後的種種作為。

很遺憾的是,湯馬斯正如同許多傳奇NBA球星,他們在球迷心目中的地位都有著一定範疇。正如同我執意選擇記住球場上的魔術強森一樣,我也寧願記住那個費盡全力、在球場兩端來回不停奔跑的湯馬斯。

世界上沒有聖人、完人,籃球圈更是不會有,能夠擁有片段的光榮和傳奇,也不錯了。湯馬斯盛極而衰的案例,無疑更確立了這個說法。

Wednesday, April 02, 2008

咖哩辣西岸嗆 這才夠味

(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由於前文未登,部份內容經改寫、綜合之後併入本文)


Stephen Curry (Source: SI.com)

至筆者截稿之前,今年的全美大學男籃四強已有北卡大和洛杉磯加大(UCLA)率先達陣。在四強決戰展開之前,以下三點和各位共同分享:

-- 射手之子
毫無疑問,如果你對NCAA錦標賽有花一點心思,將不難發現,所有的討論都集中在戴維森學院(Davidson)得分後衛「小咖哩」柯瑞(Stephen Curry)身上。

柯瑞是前NBA名射手戴爾柯瑞(Dell Curry)之子,他在至今的3場錦標賽中平均每場34.3分,三分球命中率逾5成,率領僅僅名列分區第10種子的小學校戴維森爆冷打進八強。剎那間,全美最火熱的話題竟然不是北卡,而是「如何封鎖柯瑞」。

柯瑞繼承老爹的射手基因,擅於利用隊友的擋人,出手也又快又美,儘管身高只有190公分,已經成為最新版的射手教科書。

其實這就是你不得不享受三月瘋狂的原因之一,每年總有不同的人物和學校,來攫取你的目光。2006年是喬治梅森(George Mason)突如其來闖進四強,今年是柯瑞和戴維森。

此外,個人也特別偏好獨力帶領小學校創造大驚奇的例子。遠的,有1979年大鳥柏德率印地安那州大打進冠軍戰的例子;近的,則有今年的柯瑞,以及很有可能成為明年NBA選秀狀元的堪薩斯州大前鋒畢斯利(Michael Beasley)。這遠比看著一群高中明星大會串聯手奪冠有趣多了。

-- 西岸傳奇
UCLA連續三年闖進最後四強,姑且不論它最後能否奪冠,已是一項非常難能可貴的成就。這不但告訴你教頭霍蘭德(Ben Howland)的功力,也慢慢顛覆長久以來對東西岸大學籃球的想法。

以往,NCAA裡也有類似於NBA的說法:東岸球隊比較強悍,重守輕攻;西岸球隊球風較流暢,重攻輕守。無論原因是來自於氣候、傳統或是其他因素,這種說法是經常被提起的,而且也似乎有它的道理。

霍蘭德本身就是個強調防守的教練,先前在東部帶領匹茲堡大學時,就很成功的在短時間將該校球風塑造為堅壁清野的防守型隊伍,來到UCLA之後亦然。UCLA自從1995年率隊奪冠的哈瑞克(Jim Harrick)之後,接任的拉文(Steve Lavin)本身造型油亮光鮮,球隊也和他的造型相仿,總是中看不中用。

如今UCLA寫下連3年進四強的紀錄,成為一支攻守兼具的隊伍,相信霍蘭德拿到一張長期飯票是沒問題的,而UCLA以後也更能吸引知名高中球員的加入,西岸籃球或許會有一番不同的景象。

-- 制度創造美麗
NCAA錦標賽的美麗,有很大一部份來自它的制度設計。第1對第16、第7對第8的單敗淘汰模式,是大家都了解的。「聯盟錦標賽」模式則較不為人注意。

美國大學男籃第一級有30個聯盟,在聯盟例行賽之後,各聯盟(長春藤聯盟除外)還要再進行單淘汰的聯盟錦標賽,打出聯盟錦標賽冠軍。簡單的說,聯盟錦標賽冠軍─而非例行賽冠軍─將自動獲得全美錦標賽資格;其他名額由NCAA委員會依照戰績和賽程強度選出,湊出65隊。

這種制度,等於給你補考的機會。舉例來說,東南聯盟(SEC)的喬治亞大學,例行賽聯盟戰績僅4勝12負,聯盟錦標賽卻宛如神助,在4天內連拿4勝封王,最後以17勝16負戰績昂揚挺進全國錦標賽。例行賽一度4勝19敗的柯賓州大(Coppin State),也在後半段急起直追,一舉奪得中東部聯盟(MEAC)錦標賽冠軍擠進65強。

如果不是這樣的制度設計,不可能有這種灰姑娘傳奇出現。這個特殊制度的設計,絕對是三月瘋狂背後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