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29, 2008

I love Ricky Rubio!!!

前天好友留侯傳來了這個西班牙神童Ricky Rubio的片段。先前就寫過Rubio,當然,我也知道自己曾經寫過無數個被稱為神童、奇才、鬼才的潛力球員,這些人之中有LeBron James,也有那個不成材的號稱7-1控球Ivan Chiriaev。但是,Rubio真是愈看愈像回事。反正現在籃壇也流行造神嘛,暫且當他真是個神童好了。話不多說,魔鬼就在細節裡,答案就在影片中:

Ricky Rubio move vs Lithuania

再來幾個吧,我覺得奇怪的是,為什麼他的球衣名字寫的是Ricky,而不是Rubio?

Ricky Rubio move vs AXA FC Barcelona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2edNh4k4C8

Ricky Rubio ACB Mix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gIFun-ygSA

Ricky Rubio Mix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qLGzkhRHN8

Past Ricky Rubio posts:
2007/2/5: Top 10 International Moments of 2006
2007/6/14: Joakim Noah and Ricky Rubio
2008/1/29: 被看到 很重要

2008奧運:國旗的價值 亞洲的突破

(本文刊登於2008年8月號美國職籃雜誌)

bekki

(Photo source: Russia Times)

六月份傳出一則新聞,原籍美國的WNBA聖安東尼奧銀星隊後衛哈蒙(Becky Hammon),決定接受俄羅斯籃協的「邀請」,在獲得俄羅斯護照之後,代表俄羅斯女籃出征北京奧運。

緊接著,原籍亦為美國的快艇七呎中鋒凱門(Chris Kaman),也宣佈將會為德國在奧運男籃最後資格賽(俗稱外卡賽)中出賽,爭奪奧運參賽權。

在所有的奧運男女籃球隊名單討論、實力分析,以及最受矚目的美國男籃名單發佈之外,這似乎成了被忽略的一個新聞。但我認為,這很可能會在未來成為一件重要而且不能不關注的議題。

簡單的說,籃球的「全球化」在未來有可能會更進一步,諸如這種轉換國籍或是以雙重國籍身份出賽的球員,只會有增無減。「籃球無國界」(Basketball without Borders),會出現另一種不同的意義。

其實,以歸化、雙重國籍、雙重護照等等方法爭取外籍球員出賽的作法,早就不新鮮,特別是在一些籃球實力更差一點的國家,以及層級在洲際錦標賽的賽事中。

這中間有一個巧門,國際籃總當然沒那麼笨,為了防堵各國狂鑽漏洞,規定必須是未曾代表A國參加過各種層級國際賽事的球員,才能代表B國出賽。

我們對此並不陌生,光看亞洲國家,我們所知的例子就有不少。例如黎巴嫩找來歸化的中鋒喬伊(Joe Vogel),例如日本當年找的日本、黑人混血麥可高橋(Michael Takahashi)以及美國歸化的白人衛斯團(Dan Weiss)。

Cape Verde v Germany Fiba Olympic Qualifier BXY5NcP44itl 台灣南方的菲律賓,就更盛行找一些有美國血統的菲律賓後裔,也就是他們所謂的Phi-Am來嚇人。這Phil-Am的數量還曾經多到菲國籃協不得不跳出來踩剎車,和當年中華職籃CBA為了逃避洋將限制,拼命找一些根本就是外國人,但有四分之一甚至八分之一「華裔」血統的球員來充當洋將一樣。

這個策略在執行上,有不同的差別。以凱門的例子來說,他聲稱他的祖父母都是德國裔,所以如果能夠獲得德國身份,代表德國打球也算正常。出生在德國的七呎六吋中鋒布萊德雷(Shawn Bradley),也曾在2002年世錦賽披德國戰袍。

其他的例子還有蘇丹出生、在英國長大的鄧恩(Luol Deng),奈及利亞裔、在英國長大的亞邁奇(John Amaechi),以及倫敦出生的戈登(Ben Gordon),都有可能或已經代表英國出賽。

哈蒙就有所不同,她身上流的血液和俄羅斯一點關係都沒有,純粹是為了打奧運而取得第二國籍。在國際籃總的奧運女籃網站上,哈蒙的姓名俄文拼音已經改為Rebekka Linn Khammon,十分有趣。

現年31歲、身高168公分的哈蒙,上一季平均有16.7分加4.9助攻,在WNBA的MVP票選中名列第二,然而卻未能入選美國女籃代表隊。已經老大不小卻未能入選美國隊,加上俄羅斯來敲門,於是哈蒙和原本就有賓主關係的俄羅斯俱樂部簽下四年200萬美元合約,同時答應取得護照為俄羅斯出賽,如果俄羅斯拿下銀牌就有15萬美元獎金,如果奪金更有25萬美元。

換句話說,她的決定大部份來自於金錢方面的考量。說來也許很不可置信,但這些WNBA女子球員在外國賺的錢還比WNBA薪水高得多,所以很多人在季外都遠渡重洋大賺外快。其次,哈蒙既然無緣代表美國,又渴望打奧運,乾脆入籍他國。

有趣的是,美國女籃教練唐諾文(Ann Donovan)居然以「叛徒」(traitor)這個字眼來咒罵哈蒙。唐諾文球員時代曾經和蘇聯有過惡鬥,所以腦袋大概還沒辦法擺脫非友即敵的冷戰思維,為俄羅斯打球簡直是大忌中的大忌。

美國人的雙重標準是出了名的,別人為他們效勞,叫作「兼容並蓄」、「民族熔爐」,美國人跑去為他國效力,叫作叛徒,這真是個大笑話。殊不知日前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才指出,自1992年之後,為美國在奧運出賽的外國籍運動員多達38人,本屆也至少有九人。
反過來說,俄羅斯也有新思維,俄羅斯男籃之所以能夠拿下去年的歐錦賽冠軍,和陣中歸化的美國球員荷登(J.R. Holden)以及美籍教練(以色列裔)布拉特(David Blatt)有很大關係。美俄都一家親了,這世上還有什麼不可能的事?

無論如何,多數人是支持哈蒙的,畢竟她只是為了圓夢和賺錢,何錯之有?何況她的祖國並沒有給她圓夢的機會,選擇要作那一個國家的國民,說到底也是基本自由。

我們該思考的是,以往總是外國球員赴美尋找美國夢,如今似乎有反過來的趨勢,因為外國能提供更多的薪資以及更多的表現空間。試想,今年已經出現第一個美國高中生詹寧斯(Brandon Jennings)寧願到歐洲淘金一年,等待選秀,也不要去蹲一年的「大學監」,再加上哈蒙、凱門等等例子,未來的奧運又會是什麼模樣呢?

Vogel_Joe 如果情勢繼續發展下去,類似這種「交流」只會更多,不會更少,我們幾乎可以預見一個球員如穿花蝴蝶的時代,除非完全開放,否則國際籃總早晚要訂定出一套遊戲規則。而如果未來是個完全開放流動的時代,國際籃球又會出現什麼樣的變化呢?說不定會有超乎想像的影響也不一定,說不定到時候的奧運焦點已經不是美國的「重返光榮」,也不會是阿根廷、西班牙,而是…以買運動員入籍聞名的卡達。

還值得思考的一點是,台灣有球員視背國旗為畏途、累贅,但想要背著國旗在球場上奮戰的人,卻比比皆是。我們不得不去想,國旗的重量在那裡,國旗的價值又在那裡。是台灣沒有給國手應有的報酬,還是球員的想法有問題?

最後,今年奧運在中國北京舉行。照理說,無論是奧運會或世錦賽,地主隊一定會占盡便宜,例如分組和哨音等等,這並不奇怪,是很正常的現象,否則誰要主辦奧運?身為亞洲最佳的隊伍,中國以往最好的奧運成績也不過是兩次第八名,而整個亞洲在奧運的最佳名次是第五名,發生在1936年柏林奧運的菲律賓身上。

這不由得不讓你想,如果籃球真是身高決勝的運動,中國隊的身高顯然不差,何以最佳成績只能打到第八?非洲又怎麼樣呢?他們的身高也不差。唯一的解釋似乎只有籃球運動發展的先後、細緻度,以及身體的碰撞強度,但事實又真是如此嗎?

我一直很固執的相信,如果在身高相差不太大的情況下,亞洲球隊沒有理由無法和列強逐勝。雖然我一直不欣賞中國籃球以前的舊式訓練方法,但如果他們能夠打出好成績來印證我的想法,倒也蠻令人高興的,但是這卻一直沒有發生。或許,很多事真的是需要時間的。歐洲籃球花了幾十年才作掉美國,亞洲籃球要在世界籃壇上獲得一個稍微令人尊敬的位置,恐怕也要不短的時間,不知我這一輩子有沒有辦法看到。

記得以前中華職籃時代,我們幾個媒體常常開玩笑,如果這群在台灣跑江湖兼把妹的洋將「培養」出幾個身高驚人的小老外,未來台灣重返亞洲前四就有希望了。回到本文主題,如果亞洲在籃球是這麼努力進行洋務運動和人才培育,衝擊奧運和世錦賽仍然打不出名堂,我不曉得這代表什麼意義,或許亞洲國家也得學學俄羅斯:奪牌沒撇步、用錢買就有?

假使真有這麼「全球化自由貿易」的一天,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Vogel photo source: Asia-basket.com, Kaman photo source: fiba.com)

歐洲籃球反撲 NBA將被顛覆

(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

240708005429 北京奧運開打前夕,美國籃壇遭歐洲反噬,可能大舉前進歐洲淘金的新聞,居然比美國男籃隊還大條,就像中華職棒不玩了、還在放水的新聞比奧運棒球隊令人矚目一樣令人錯愕。

無論如何,俗話說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也說風水輪流轉。不過,可能連NBA趨勢預言家也沒料到,世界籃球─特別是歐洲─的反撲來得這麼快而兇。就像沒有人料得到,曾被喻為夕陽工業的自行車工業,如今居然搖身一變、炙手可熱一樣。

老鷹隊前鋒柴爾崔斯(Josh Childress)前進希臘淘金的新聞還沒鬧完,又冒出一票球員有可能赴歐的消息,包括狄考(Dan Dickau)、藍崔(Carl Landry)、威斯特(Delonte West)等等。

NBA圈的人士大概還沒到恐慌的地步,畢竟這些球員都不算「A咖」。但是當你聽到,連基德(Jason Kidd)都說退休前去義大利打打球也不錯時,就顯然是有點不對勁了。

是的,這是提前到來的歐洲籃球反撲。它會不會就此顛覆NBA?我想不致於,但長久以來NBA在競技水準和商業都獨步全球的事實,可能要被重新檢視了。

很有趣的是,除了「NBA全球化」這個有點帶著行銷式味道的口號之外,大多數時刻,籃球的討論都和其他全球性議題無關。偶爾把政治性議題扯進來,例如蘇丹達佛,也會被罵無聊。

這一波新聞的來由,根基仍在籃球本身,這其中包括歐洲籃球的良性發展,NBA長期處於僧多粥少的狀態,近年來外籍球員產生某種程度的排擠效應等等。另一方面,這和非籃球議題也脫不了關係,也就是美元的持續疲軟,以及某些產油國因為油價高漲而爆富起來,最顯著的例子就是俄羅斯。

除俄羅斯的暴發現象之外,我們以往未曾注意到的一點是,某些歐洲球會真的「非常有錢」,不是只有足球肯花錢,如今籃球壯大起來之後,籃球也很肯砸錢。

另外,很多球員和歐洲球隊的簽約金額是「稅後薪資」,眾所周知美國稅率很重,雖然美國稅制是屬人主義,但只要能夠避免在美國和歐盟被雙重課稅(double taxation)的問題,就鐵定是賺到。

所以,我們不只看到包括WNBA女子球員在內的美國球員,大舉前進歐洲,甚至連卡瓦洛(Juan Carlos Navarro)、迪爾菲諾(Carlos Delfino)這些具有NBA資歷的歐洲球員,也有返鄉之舉。

曾經,歐洲是臨近退休之年的NBA球員,例如麥卡度(Bob McAdoo)、威金斯(Dominique Wilkins)狂撈最後一票,或是某些怪胎,例如費瑞(Danny Ferry,選秀會後拒絕和快艇簽約,自我放逐義大利一年)的臨時避難所。

如今大有不同,除了外籍球員成群結隊前進NBA,NBA也慢慢有了外籍總經理,總有一天也會有外籍總教練甚至外籍老闆。尤有甚者,美國球員開始覺得到歐洲打球是可以和NBA平起平坐的選擇之一。連不想去大學蹲一年苦牢、想要逃避NBA「十九歲規則」的高中球員,例如詹寧斯(Brandon Jennings),也都決定前往歐洲打球。

在美國人的眼中,「全球化」的定義通常是「我去賺你的錢」,我的產品賣你,但不一定要接受你的產品。但有人說得好,真正的全球化一定會是雙向的,而非單向。就像貿易自由化一樣,沒有那種只允許你把產品賣給我的市場來、只允許你補貼本國農民,其他人卻都不能作的道理。

也就因為如此,目前的「全球化」交流呈現一幅混亂又有趣的景象,歐洲小將企圖到北美籃壇證明自己、打出身價,NBA的「B咖」和「老咖」打打算盤,思索著是不是要去歐洲幹它一票。

到現在沒有人能否認,NBA還是整體競技水準最高和平均薪資最高的籃球聯盟。但或許─只是或許─有一天它會赫然發現,這兩個招牌都已經被拔掉,改掛在大西洋的另一邊。

我不反美,但是看到美國人緊張的那種感覺,其實還蠻爽的。

(Photo source: NBA.com)

Saturday, July 26, 2008

Kevin Durant記者會照片

KD-5 

Kevin Durant今日來台訪問,話說NBA年度最佳新人也好幾年沒來台灣訪問了,KD把這個傳統重新建立起來也不錯。

Noname

從他的談話可以看出來,Durant畢竟只有19歲,年紀實在還太嫩,不太習慣自己成為marketing machine的一環,講話的音量也非常小,不太容易聽得清楚。

很有趣的是Durant身上穿的ROY(Rookie of the Year) T恤和球鞋都還是綠黃配色,也就是已經暫時拉下鐵門的西雅圖超音速的主色。現在球隊拉到Oklahoma City去,隊名和主要隊色好像都尚未出爐,只好暫時將就一下。

現場提到的問題,包括他的daily routine,他說他在練球時都會提早到、延後離開,這好像也是多數成名球員必須作到的要件。練習內容包括20-30分鐘的投籃,然後是籃下的footwork,然後是ball-handling。

也有人問到他擔任靶子隊和美國男籃代表隊對練時,LeBron James採到他的腳導致扭傷一事,不過…那時忙著和別人聊天,沒仔細聽到他如何回答,歹勢。至於今年美國男籃在北京奧運的希望這個問題,當然是有點無聊的制式答案,所以也不用寫了。

Kevin Durant在今天的記者會之後,將會在27日早上造訪亞青國手訓練營,擔任特別指導。晚上則前往NIKE五對五鬥牛競技場總決賽會場,擔任三分球大賽、灌籃大賽和總冠軍隊伍的指導教練。

目前他代言的鞋款應該是Hyperdunk,是這個吧…

2007年可以說是屬於Durant的一年,他有多恐怖,告訴你,有價恐怖,該得的獎大概是一個都沒放過:

# 2007 ESPN All-American
# 2007 ESPN Player of the Year
# 2007 NABC Division I Player of the Year
# 2007 AP Player of the Year (First freshman to achieve the honor)
# 2007 AP All-America 1st Team (unanimous)
# 2007 Oscar Robertson Trophy
# 2007 Adolph Rupp Trophy
# 2007 Naismith Award Winner (First freshman to do so)
# 2007 John R. Wooden Award All-American Team
# 2007 John R. Wooden Award Winner
# Big 12 Rookie of the Week (six times)
# Big 12 Player of the Week (four times)
# 2007 Big 12 Men's Basketball Awards:

    * Player of the Year
    * Big 12 Freshman of the Year
    * All-Big 12 First Team (unanimous)
    * Big 12 All-Defensive Team
    * Big 12 All-Rookie Team (unanimous)

# 2007 AP National Player of the Year

我自己覺得,Durant在大學打的是4號,除了得分,籃板和火鍋都很兇,但進了NBA之後,得分20.3還蠻合理,因為西雅圖只讓他一個人投籃,籃板則降到4.4。他有愈打愈外面的趨勢,問題是,難道他想要成為6-9的得分後衛?如果不是,如果他的目標是3號小前鋒,那麼他還有很多重量訓練得作。

很累,先寫到這裡…

KD-1

Durant出場和主持人唐志中握手。

KD-2

從這個笑容就可以感覺到Durant的菜…

KD-3

NIKE Taiwan公司贈送象徵王者的龍玉壐禮品,因為KD也剛好屬龍。

KD-4

KD恐怕不太知道自己手上拿的到底是什麼東西。

KD-6

KD現場教導張宗憲和林傑閔小技巧。

KD-7

三人合影留念也是少不了的。

KD-8

記者會現場全景。

Friday, July 25, 2008

當瓊斯盃不再是夏日盛宴…

(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原標題:The Blame Game)

5346128_47a083d808 瓊斯盃已經快要和政治一樣,誰要負責任總是每年吵不完的話題。中華隊在今年瓊斯盃拿下有史以來最差的墊底名次,檢討聲四起,南韓教練鄭光錫、球員,乃至2001年的換血政策,都成了罪魁禍首。

長久下來,瓊斯盃成為一項非常有趣的比賽。它非辦不可,因為它擁有悠久的光榮傳統。而且,非得辦成大鍋炒形式的比賽不可,一來熱鬧,二來表示主辦單位的用心。

至於勝負,中華隊當然得贏,否則如法製造出中華隊實力強勁的假象?否則這些外隊又如何對得起負責食宿招待的主辦單位?中華隊如果一直輸,會變成「窮輸盃」。不過,中華隊也不能一直贏,否則會變成「自慰盃」。

搞了半天,我也不知道中華隊到底該贏還是該輸。只知道,邀請隊伍成了一件很有學問的事,既不能太強,也不能太弱。在這方面,有時候我會很同情籃協。

打從陳信安、林志傑、田壘、吳岱豪、曾文鼎、何守正等主力球員一一掛傷號退賽之後,我就未曾對今年瓊斯盃中華隊抱過任何希望。這個意思是說,他們打出任何成績我都會接受,只因為,若不是所謂的「F4」退出,他們有很多人永遠不會有機會披上中華隊的球衣。

如今,打出墊底的成績被罵得狗血淋頭,我倒想問,今年瓊斯盃的外隊陣容,約旦、卡達和哈薩克等,是即使中華隊陣容完整都在亞錦賽打不贏的球隊,如果這支中華隊真贏了,那F4或許該繼績養傷二十年了,因為中華隊已經不需要他們。

但球員真的不需要負任何責任嗎?倒也未必。如果真如媒體報導,球員只在乎是不是能夠看到兒子、有沒有上場時間,那麼我們大可讓其他奢望著穿上國家隊戰袍的球員來為國征戰。

最有趣的,大概就是南韓教練鄭光錫的責任和去留問題。去年老鄭帶中華隊在亞錦賽打出近年來最好的第六名,但是由於調度有「七六人隊」之嫌,引來不少責難,今年接下中華隊,主力球員又不約而同養傷去,賽前已經讓人覺得大勢不妙。

果然,現在什麼溝通不良、戰術失序、調度胡搞的說法全數出籠,「小鄭換老鄭」的呼聲排山倒海而來。我想問的是,當初籃協聘請鄭光錫的目的為何?是想給他時間,好好整頓國家隊?還是只為了填補本土教練銜接上來的真空期?

如果是前者,為何我們如此心急?為何不和鄭光錫簽長約宣誓決心?如果是後者,我沒有話說。

我的意思是,如果只是為了找一個人來責怪、來負責任,事情很簡單,怪教練、怪籃協、怪球員,悉聽尊便。但我們為何總是認為,只要端出了一個口號、一個決策,事情就會水到渠成,一切就會馬上好?

國家隊的經營沒有那麼簡單,不是換了教練、換了球員,喊著「2008前進北京」,萬事就OK。培訓的完整計劃、目標、階段性在那裡,怎麼作、怎麼執行、怎麼管控監督,才是重點。

如果聘請外籍教練的方向確立,如何要求他建立一至三年的計劃,如何協助他沒有語言溝通的問題,如何讓他協助本土教練成長,這才是我們應該注意的細節。

這些重點都確立了,一兩次亞錦賽、瓊斯盃的挫敗,都是可以接受的,因為所有人都知道要走的道路和目的地在那裡。也唯有如此作,the blame game才能不再成為每年重大賽事之後眾人互噴口水的「會外賽」。

(Photo source: Yam Sports)

Monday, July 14, 2008

當西雅圖不再超音速

(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

5716

塞爾提克封王之後,NBA開始準備進入冬眠期,這中間還有選秀和自由球員市場,但最讓人有fu的新聞,反而是西雅圖超音速的搬家。

雖然從來沒去過這個聽說很會下雨的地方,但不知為什麼,它一直是我很有好感的一個NBA城市。好感的來源通常很複雜,有時也有點無厘頭。

那或許來自於「西雅圖夜未眠」這部經典電影,也很可能要歸功於超音速的舊logo,在那個年代,超音速那很能凸顯西雅圖地標的標幟,加上綠得很可愛的祖母綠球衣,頗得我心。

更有可能的,或許是包括微軟在內的那些西雅圖電腦網路新加大亨,或是九零年代初紅透半邊天、現在卻沒人要聽的grunge搖滾,更有可能是...貴死人不償命的星巴克咖啡?

無論如何,每次想起西雅圖,那種從電影中流露出的浪漫場景和氣氛,從星巴克咖啡中飄來的咖啡香,和彷彿圍繞在耳邊的grunge rock,簡直讓人不用看一場球,就不得不對這支隊伍有著莫名的好感。

然而,超音速的NBA經歷卻是一部乏善可陳的電影,更是一杯沒什麼味道的咖啡,平庸到一般人甚至都忘了他們也曾經在1979年拿過NBA冠軍的程度。

2m7tz2iv8wjusqs6ob11nznri 一般人對超音速最深刻的印象,應該是他們靠著「野獸」坎普和「手套」裴頓,在1996年打出64勝戰績挺進冠軍戰和公牛對決的事蹟,或是他們在1994年以63勝獲得西區第一種子,卻在首輪以2-3敗給穆湯波領軍的金塊,創下第一種子首度在首輪落馬的紀錄。

對我個人而言,最鮮明的超音速回憶反而是在更早,也就是光頭佬麥克丹尼爾、白人彈跳王錢伯斯和射手艾利斯在1986-1988年間組成的三劍客,特別在1987年,三個人的每場平均得分總和超越七十分。他們的戰績並不出色,在五成上下盤旋,但三劍客有內有外的球風看起來算是賞心悅目,絕不比近年的太陽差。

題外話,西雅圖最近風水不太好,星巴克決定關掉六百家分店,超音速也跑了。這麼說有點不精確,因為經過NBA和各造協議之後,「超音速」這個名字,加上logo和綠色加金黃的球隊主色,都還留在西雅圖,等待未來的有心人來填補。

不過,超音速出走的主因之一,還是在於場館。由於居民公投並不贊成由公家出錢負擔新球場興建的部份經費,促使超音速新老闆貝奈特決心將球隊遷往他處。從這個例子大概可以了解,球場在一支職業球隊和職業聯盟的營運上扮演多麼重要的角色。回過頭來看看台灣SBL本季面臨的困境,竟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雖然身為球迷的我們,也曾見過快艇由聖地牙哥遷居洛杉磯、黃蜂由夏洛特遷至紐奧良、灰熊由溫哥華遷至孟斐斯,但台灣的地方太小,我們終究無從了解超音速的出走究竟對西雅圖代表著多麼重大的意義。

但是有年輕朋友曾告訴我,當年中華職籃垮台時,對他們年輕的生命和籃球熱情造成多麼大的衝擊。那種身上有什麼地方被掏空的感覺,可能是很類似的。

建構在電影、音樂和咖啡上的西雅圖聯想,自八零年代以降陪伴著我的超音速記憶,再加上波士頓一年來連拿NBA、MLB冠軍並打進超級盃決賽的風光,如今對這座「綠寶石之城」,除了感嘆,還是感嘆。

不禁想著,不知哪一座城市會是下一個被「籃球淨空」的城市?而台灣會不會因為一個球場問題,讓SBL成為第二個中華職籃?

Thursday, July 10, 2008

瓊斯盃三十而立?三十而慄?

(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

瓊斯盃曾經是籃球迷期待、一年一度的隆重大戲,也是籃協一年一度擴大內需、從球迷身上多拗一點的盛會,曾幾何時,它竟成為某些球迷每年非得譙一次的時刻,以及某些國手避之唯恐不及的比賽。今夕究竟是何夕?

第三十屆瓊斯盃彷彿要悄悄的開打了。平心而論,一項比賽要邁入第三十年,不是件容易的事,而瓊斯盃這些年來,也算是小有名氣的區域性賽會,而今落到沒有像樣場館、找不到像樣隊伍,連女子組都差點停辦的田地,實在令人感嘆。

我常常在想,如果花蓮籃委會能夠把觀護盃辦成這個規模,瓊斯盃怎麼會是現在這個樣子?稍懂一點歷史的人都知道,瓊斯盃還曾是許多NBA球員出道成名之前獻藝的場合,還曾列進美國籃協的年度行事曆。

如今,它的「市場策略」很簡單,要賺菲勞的錢,所以無論如何非得從菲律賓弄一隊過來不可。要激發台灣球迷同仇敵愾的「民族主義」,所以日本、南韓是一定要的啦,大學隊也是可以接受的,人有來就好。另外,卡達、哈薩克和澳洲已經快要成為「長期合作伙伴」,就來台灣度個暑假吧!

最後,不能忘記最重要的一點,務必找一至兩隊的肉腳,確保中華隊不會墊底,這樣就搞定囉。

這種策略的結果是,瓊斯盃既沒有成為水準頂尖的賽事,中華隊也沒有磨鍊到,更慘的是還經常無法達到自爽的目標,名次並不太好。

現在很流行談國際觀是嗎?那麼我確定籃協諸公應該都沒有綠卡,因為他們都沒有什麼國際觀。多年來,籃協最有國際觀的一句話很可能是「進軍北京奧運」,但跳票的結局並不讓人意外。

沒有國際觀也罷了,連把比賽辦好的基本功也沒有,要說瓊斯盃有什麼遠景,那更別開玩笑了。說難聽一點,詐騙集團也是要作功課和市調的吧!

當然,場館是非常重要的一點。超音速離開西雅圖,搬家到奧克拉荷馬市,場館的問題搞不定是關鍵因素。台北市密度過高,但要說找不到地蓋一座像樣的中型場館,未免是說笑話。這中間有籃協的長期不作為,也有政府的長期不重視。

為什麼NBA和美國奧運男籃隊會往澳門跑?那自然是因為威尼斯人酒店那座國際級的球場。但是,2006年世錦賽之前,也有包括阿根廷、塞爾維亞和西班牙在內的世界級隊伍,赴新加坡的菲利浦盃作熱身;而大家都知道,新加坡是瘋足球數倍於籃球的國家。

幾年下來,我們一直在問相同的問題,然後看著瓊斯盃「馬上漸漸」失去它的往日風華。今年瓊斯盃三十歲了,我們要恭喜它,甚至可以好好回顧它過去的光榮,回味有多少外籍和台灣球員在這個舞台上滿足了球迷的想望。

但是,我們也要再次的敦促籃球協會,瓊斯盃是台灣籃球一筆有價資產,也是球迷每年夏天期待的重點,既然它也同時是你們很重要的經費來源,為什麼不認真、積極的去經營它?

即使場館在短期內可能還會有問題,如果認真去作,至少邀請隊伍、球賽內容不會是問題。籃球和政治有一點很像的是,球迷和球員都希望看到遠景、窺視未來。假使如此,瓊斯盃就能夠說它是三十而立,而不是三十而慄。你們繼續退居二線,台灣籃球就永遠會是二流籃球,瓊斯盃就會成為二線比賽。


Saturday, July 05, 2008

July 4 垃圾精選

[2008/07/05]

  • 07/04 22:10, 2008
    引述 :『The bj-league, which began with six teams in the fall of 2005, will be comprised of 12 teams when the 2008-09 season tips off in mid-October, and the Shiga Lakestars and Hamamatsu Higashimikawa Phoenix, who defected from the JBL, will make their bj-league debuts.』
    (標籤: 20080704 global-basketball japan)
  • 07/04 20:20, 2008
    引述 :『敗部復活!一度喊卡的第30屆瓊斯杯籃賽女子組,確定恢復舉辦。 時間:本月20-24日,參賽四隊:中華女籃、澳洲19歲青女隊、以色列20歲代表隊,及南韓女子職籃(WKBL)國民銀行或我們銀行(Worrie Bank)二選一。』
    (標籤: 20080704 tw-bball jonescup)

Friday, July 04, 2008

2008 NBA選秀會後觀察

(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


(Source: nba.com)

每年NBA選秀總會給人不同的感受。例如1992年和1996年選秀,都被稱為近代水準最高的選秀會,1997年眾所週知是「鄧肯選秀會」,2000至2002年的整體水準則極差。

有人說今年NBA選秀是近年來最難預測的選秀會之一,因為有實力被選者眾,但也有人說今年是一屆很平庸的選秀,因為備選球員中缺乏「巨星」。各人感受不同,但有一點倒是不能否認的,那就是選前各家預測的選秀落點,好像是近年來最準的一次。

就像去年選秀為歐登和杜蘭之爭,今年選秀焦點也只有兩大球員:羅斯和畢斯里。連續兩年,誰該是狀元都引起熱烈討論。大家都知道,選秀既不能完全稱為一門科學,也不能完全靠感覺,而是兩者綜合的產物。

所以,慢慢的,我發現自己的選秀邏輯是這樣的。以去年為例,兩名鋒線,我會以中鋒為優先,因為一名好中鋒的主宰能力會比一名好的前鋒強。如果以今年論,一名控球和一名前鋒,則我會以控球為優先,因為控球影響球賽和球隊的層面遠比前鋒來得深遠。

或許大多數人的邏輯也會是如此,所以去年拓荒者挑了歐登,而今年公牛挑了羅斯。也就是說,一名好中鋒在攻守兩端的影響力再怎麼說都會大於前鋒,而控球由於持球在手,往往最能操縱一支球隊的興衰成敗。

看看歐尼爾、鄧肯,再看看奇德、保羅、奈許,乃至爵士隊的威廉斯,都是很好的案例。儘管羅斯還有外線不穩定、急燥等缺點,公牛還是義無反顧的下標。

而「兵不厭詐,這是戰爭!」的選秀歷史,今年也似乎再度重演。篤定在前兩順位獲選的畢斯里,選前突然傳出熱火總裁萊里「不欣賞畢斯里」的說法,熱火很可能改選控球梅約或將選秀權交易的謠言不脛而走,搞得順位在熱火之下的幾隊不得不火速擬好十八套劇本因應。

搞了半天,熱火還是按照劇本演出。這讓我想起塞爾提克隊在1998年玩的把戲。當年塞隊教頭皮提諾對外放話,說皮爾斯測試結果不佳啦、他不看好啦,原本有可能名列前五順位的皮爾斯,就這麼一路滾到第十順位。老皮大放煙霧彈成功選到小皮,爽到不行。十年後,小皮率塞隊拿下隊史第十七座冠軍,同時獲選MVP,想來老皮也有功勞。

看著今年選秀榜單,不禁讓人感嘆籃球終究還是長人的運動,六十名球員中身高在208公分以上的就占三十五人,將近六成。籃球場上畢竟是一寸長一寸強。

今年選秀同時隱約著透露外籍球員的「退燒」,雖然外籍球員對NBA的影響愈大,但或許是各隊被兩年前暴龍選的義大利狀元巴尼亞尼嚇到了,態度變得保守許多,至少不太敢貿然在首輪高順位下注。除了第八順位的義大利前鋒加里納瑞,其餘選前風評不錯的外籍球員,順位全面下滑,歐洲球員的選秀經驗,已經快要變成第二輪起跳。

最後讓人不得不思考的是,在南加大時期收受不當利益、選前鬧得滿城風雨的梅約,還是在高順位入主灰熊。大家都在討論NBA的「正直」(integrity),但事實證明到頭來根本沒有人在乎這些,因為有球技就保證有頭路。

多的是有錢就拿的球員,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反正一兩年就要落跑,製造出來的麻煩和問題,丟給大學母校去收拾爛攤子。只要進了NBA,球場燈光一亮,攝影機一ON,誰還記得那些呢?

而這不是蠻悲哀的嗎?如果NBA裡都是這些球員,我們又怎麼能夠只責怪像唐納吉這種心術不正的裁判呢?


Thursday, July 03, 2008

July 2-3 垃圾精選

[2008/07/03]

  • 07/03 08:30, 2008
    引述 :『瓊斯盃預計7月10日於新莊體育館點燃戰火,男子組確定有8隊參賽,共有美國AIA、澳洲、卡達、哈薩克、約旦、埃及、韓國及中華隊參加,其中卡達、哈薩克、約旦、埃及都是國家隊陣容,美國AIA則派出NCAA第一級學校組成的聯軍,澳洲隊以世青賽代表隊應戰』
    (標籤: 20080703 tw-bball jonescup)
  • 07/02 07:30, 2008
    引述 :『這次的選秀會共有五十六人報名,七支球隊總共選走了十九名球員,其中以米迪亞與裕隆挑走四人最多,台銀、台啤、台灣大與達欣都只選了兩輪就放棄,璞園則選走三人』
    (標籤: 20080702 tw-bball sbl)
  • 07/02 07:28, 2008
    引述 :『SBL今天(1日)舉辦第二屆的選秀會,擁有狀元籤的台銀,一如外界預期挑選了台南大學畢業、現為台灣體大研究生的陳國維,不過陳國維在確定成為狀元郎後,仍難掩興奮地直呼:「很意外。」』
    (標籤: 20080702 tw-bball sbl)